古诗文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8925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文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古诗文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古诗文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古诗文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古诗文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文解析.docx

《古诗文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文解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文解析.docx

古诗文解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1192年(绍熙三年)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是年六十八岁。

这首诗两个侧面组成:

一方面是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他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这两者相互激扬:

愈是悲愤,他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他的悲愤也愈是强烈。

 

诗歌原文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释译文

字词注释

  ⑴僵卧:

直挺挺躺着。

此指无所作为。

  ⑵孤村:

孤寂荒凉的村庄。

  ⑶不自哀:

不为自己而感到悲伤,不为自己哀伤。

 

  ⑷尚:

副词,还,仍然;表示事情的继续或残存状态。

  ⑸思:

想着,想到。

  ⑹为:

介词,为,为了;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⑺戍轮台:

在新疆一带防守。

戍(shù),守卫。

轮台:

现在的新疆轮台县,汉代曾在这里驻兵屯守。

这里泛指北方的边防据点。

  ⑻夜阑:

夜将尽。

阑(lán):

残尽。

  ⑼卧听:

躺着听。

  ⑽风吹雨:

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

  ⑾铁马:

披着铁甲的战马。

  ⑿冰河:

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1]。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1.僵[1]  

  “僵”是个形声字,从人僵声,与“偃”同义,是向后仰倒,而“前仆后继”的“仆”是向前倒,与此词倒的方向相反。

后来引申用来指“不动不朽”,即“僵硬”的意思,后来此义又造“僵”字表示,但人们仍习惯用“僵”字。

诗中“僵卧孤村不自哀’’的“僵”是“僵硬挺直”的意思,形容诗人不受重用。

  2.戍 

  “戍”是个会意字,从人持戈,本义是“守边”。

所以,古代的边防战士称“戍卒”;也指一般的驻扎、守卫。

诗中“尚思为国戍轮台”一句,可理解为“防守”、“守卫”、“保卫”。

  3.阑

  “阑”是个形声字,从门柬声,本义是“门遮”,即“门的遮蔽”,门前的栅栏。

后来引申为·“栏杆”,“栏”字始作“阑”,后加“木”为“楣”,简化为“栏”。

阑由“遮止”的意思引申为“残尽”、“停止”的意思。

诗中“夜阑卧听风吹雨”中的“夜阑”是“夜将尽”的意思,形容彻夜难眠。

现在成语有“夜阑人静”。

全文译文

  陆游僵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陆游躺在床上倾听那风雨的声音,披着铁甲的战马驰过冰河征战疆场的情景又进入梦境。

创作背景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

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

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

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当然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所有的爱国主义激情。

原题有两首诗,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作者是一位爱国诗人,尽管年老体衰,闲居乡下,却仍然盼望着为国尽力。

一个深夜,风雨交加,诗人睡梦中仿佛正在战场上激烈拼杀。

 

诗词赏析

  鉴赏一:

  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诗的开头两句,意思紧密相联:

“僵卧孤村不自哀”述访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

“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

“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rù,草垫子):

“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

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

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让人十分同情。

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

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诗人自己尚且“不自哀”,当然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

他需要什么呢?

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理解他为这个壮志奋斗的一生,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就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精神状态。

这两句诗是诗人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山河破碎,国难当头,自有“肉食者谋之”,诗人何必多此一举呢?

另外,诗人不正是因为“喜论恢复”、热心抗敌才屡屡受打击,最后罢官闲居的吗?

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问心无愧,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今后国运如何他可以毫不负责。

其次,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作为年迈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担报国杀敌的义务了。

作为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七旬老人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这就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慷慨扼腕。

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达官贵人和苟且偷生的人,他们承担着责任和义务却无心复国,不就十分渺小和可鄙了吗!

  “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文。

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终于幻化出一幅特殊的梦境:

“铁马冰河”。

  俗语说: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

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

岳飞有“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的词句;辛弃疾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情;张元干有“梦绕神州路。

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

”同样魂牵梦萦的语言。

……这些不朽的精神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魂”[2]。

  鉴赏二:

  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

  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

“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

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

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

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得形象感人。

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

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

但是诗人一点也“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鉴赏三:

  这首诗是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是年六十八岁。

这首诗的大意是:

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同陆游的许多爱国诗篇一样,这首诗充满爱国豪情,大气磅礴,风格悲壮。

  当诗人在六十八岁高龄,一身病痛,孤独地躺在荒凉的乡村里,他会想起很多往事。

人生匆匆近百年,回首过往,感慨颇多,幼年时的理想,青年时的挫折,中年时的抱负,老年时的失意都会像过眼烟云一样在心头闪现。

  少年时在家庭中父亲对自己的爱国主义熏陶,和自己“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气,青年时科举考试时因才华过人而导致被权臣除名的挫败,中年时,短暂军旅生活的体验和出任朝廷重臣的踌躇满志,老年时作为主战派,受投降打击排挤独居乡村的凄凉寂寞,都会带着深深的山河破碎家国飘摇的烙印,一齐向心头袭来。

  当时,金人南侵,宋朝丢失了大半壁江山,诗人由于主张对金作战而被罢官回乡,僵卧孤村,失意之思,经历之悲,病体之痛,家国之愁,似乎已穿越岁月时空,飘飘悠悠,在身边蔓延。

然而,诗人并没有沉浸在悲愁中,诗人笔锋一转,写出了“僵卧孤村不自哀”,这“不自哀”三个字,便把个人之失,一己恩怨,小我之痛,暂且放在一边。

是啊,在山河破碎,家国沦落,半壁江山尽陷金人的铁蹄之下面前,个人的得得失失又算得了什么呢?

接着一句“尚思为国戍轮台,”一扫低落的情绪,磅礴之气,报国豪情便跃然纸上。

  这种磅礴之气报国豪情伴随了陆游的一生,当南宋皇帝偏安江南,朝中士大夫纷纷在江南的小桥流水中风花雪月、吟诗颂词之时,陆游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北伐,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着祖国的统一,虽屡受投降派的谗毁排挤,始终矢志不移。

  如今眼看家国飘摇,山河破碎,虽已病痛缠身,保家卫国的理想不渝,爱国激情始终在胸膛内涌荡,铁马冰河的梦想会在病痛的头脑中出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诗人在风雨洒落的夜晚,做梦都在想着,一身戎装,骑着战马,跨越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

对于一个伤病缠身的老人,在将近古稀之年,犹有如此豪迈的梦想,真是可歌可叹。

在他的这种豪迈的梦想之下,激荡的该是怎样的激情与豪情?

  这是怎样的一个梦啊,没有和平,有战场、厮杀、呐喊,他也许曾梦到过李广站在冰河边长啸,也许曾梦到过卫青在最前线厮杀,可能还梦到过霍去病在敌区的纵深处驰骋,这些令匈奴丧胆,在疆场上建功立业的人,是他追寻的榜样。

  在他心中,大丈夫不能像李广、卫青、霍去病一样建功立业,青史留名,若得以快马扬鞭,纵横北国冰河,收复失地,虽不能留名千古,亦无憾。

  是梦,而非梦,这是诗人现实中的理想在梦中的体现。

  然而眼睁睁地看着“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纵然有万千豪情,满腹才华,却不能在现实中施展,收复失地的理想不能在现实中立足,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是怎样一种让人抑郁不乐的心情?

  在荒凉孤村的夜晚,听北风萧萧,淫雨洒落,铁马冰河只能在梦中相见,空有一腔抱负而不能施展,如此以来,家国之愁又多了一层,无法收复旧山河的惆怅又增添了几分,风雨飘摇中的南宋王朝似乎更加岌岌可危。

  整首诗,作者的满腹愁绪就这样通过大气的笔触一一展现,现实的理想就这样借助厮杀的梦境去实现,较少卿卿我我,无病呻吟。

就连自身的病痛,大自然的凄风苦雨,也在老而不衰的爱国激情中,在铁马冰河的梦想中,变轻变淡,最终成为一种似有若无的陪衬,使得整首诗洋溢着一种豪迈悲壮的风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种豪迈悲壮之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永远给人以鼓励和激励。

 

后世影响

  这首诗在我国古代所有的爱国诗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古典诗歌史上写下了极其厚重的一笔,也以豪迈和悲壮的风格为浩如烟海的诗歌海洋增添了独特的色彩,并以其永恒的魅力永远影响着后人。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南宋爱国

诗人。

他的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

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

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他一生以诗文作武器,反复呼吁国家统一,表达强烈的爱国感情。

他积极主张抗金,却遭到当权的投降派谗毁,终于被排挤罢官。

尽管如此,陆游收复中原的信念却始终不渝。

  陆游现存诗作约九千三百首,数量之多居中国古代诗人之冠。

他的诗篇反映当时的政治得失,社会风格,民间疾苦等。

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病起书怀》、《关山月》、《夜泊水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沈园二首》、《示儿》、《放翁逸稿》.《放翁家训》.《家世旧文》、《卜算子》、《夜游宫》、《诉衷情》、《鹊桥仙》、《钗头凤》、《游小孤山记》。

[3]   

扩展阅读:

陆游诗词选 

 

《鲁山山行》

 

鲁山山行是由北宋大诗人梅尧臣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梅尧臣是宋诗开山祖师。

这首诗语言朴素,描写自然,其中情因景生,景随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的“野情”。

另外,诗境的揭示与开拓也留给人不尽的余韵。

 

作品原文

《鲁山山行》

北宋·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

云外一声鸡。

注释译文

注释

①鲁山:

在今河南鲁山县。

②适:

恰好。

③野情:

喜爱山野之情。

惬(qiè):

心满意足。

④随处改:

(山峰)随观看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⑤幽径:

小路。

⑥熊升树:

熊爬上树。

升,升高。

⑦何许:

何处,哪里。

⑧云外:

形容遥远。

一声鸡:

暗示有人家。

译文

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千万条山路崎岖时高时低。

一路攀登的山峰,(山峰)随着观看的角度而变化,幽深的小路,令我孤独迷路。

傍晚,霜叶落下,熊爬上树(大熊星座升上树梢),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

人家都在哪里?

云外传来一声鸡叫,暗示着有人家,仿佛在回答(只是很远很远)。

译文二:

鲁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一高一低,蔚为壮观,正好投合我爱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

  走到一处可以看到一种好峰,再走向另一处,又可以看到另一种奇岭,一个人在山间小路上行走,曲曲弯弯,走着走着,连自己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有时竟迷失了方向

  山林空荡,所以能看到熊瞎子爬到光秃秃的树上;透过稀疏的树缝,还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

  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

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

 

创作背景

梅尧臣曾说:

“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读邵不疑诗卷》)其难在于须避免平而无奇,淡而无味的局面出现。

作品鉴赏

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意向,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

深秋时节,霜降临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

山路上没有其他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

仿佛从云外传来的一声鸡鸣,告诉诗人有人家的地方还很远很远。

首联

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心满意足的心情。

鲁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一高一低,蔚为壮观,正好投合“我”爱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

这就是开头两句诗的意思,说明所以要登鲁山游览,是因为内合情趣,外有好景,也就成行了。

颔联

优美的山峰波浪起伏,走在幽静的小路上,仿佛走进了迷宫似的,一个“迷”字,说明诗人当时被小路迷糊了的优雅心情。

走到一处可以看到一种好峰,再走向另一处,又可以看到另一种奇岭,所以说“随处改”。

“随处改”这个“改”字下得妙,如果在山中坐立不动,总是一个角度看山,好峰就不“改”了,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

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

一个人在山间小路上行走,曲曲弯弯,走着走着,连自己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有时竟迷失了方向。

“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

这里把一个人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颈联

霜落了下来,隐隐约约好像看见熊在上树,鹿在喝水,独特的视觉感受,让读者如临其境。

因为秋天才有霜,霜冻使得树叶都落光了,使得山中的树木一棵棵都光秃秃的,好像空荡荡的。

这种“林空”的感觉,是秋天才有的。

山林空荡,所以能看到熊瞎子爬到光秃秃的树上;透过稀疏的树缝,还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

这一联勾画出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

这画面是动的,熊在爬树,鹿在饮水,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至、非常幽静的境界,这也是所谓动中有静的写法。

尾联

巧妙的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

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

这最后一句“云外一声鸡”,以声衬静的写法,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评论

宋·胡仔:

“圣俞诗工于平淡,自成一家。

如《东溪》云: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山行》云:

‘人家在何许?

云外一声鸡。

“《春阴》云:

‘鸠鸣桑叶吐,村暗杏花残。

’《杜鹃》云:

‘月树啼方急,山房人未眠。

’似此等句,须细味之,方见其用意也。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四)

元·方回:

“王介甫最工唐体,苦于对偶太精而不脱洒。

圣俞此诗尾句自然,‘熊’、‘鹿’一联,人皆称其工,然前联尤幽而有味。

”(《瀛奎律髓汇评》卷四)

清·冯舒:

“此亦未辨其为宋诗,却知是梅。

”(《瀛奎律髓汇评》卷四)

清·查慎行:

“句句如画,引人入胜,尾句尤有远致。

”(《瀛奎律髓汇评》卷四)

近·陈衍:

“三、四句是名句。

”(《宋诗精华录》卷一)

 

作者简介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诗人。

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

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

皇佑三年(1051)赐同进士出身。

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

早年诗作受西体影响,后诗风转变,提出与西派针锋相对的主张。

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摒弃浮艳空洞的诗风。

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提倡“平淡”的艺术境界,要求诗写景形象,意于言外。

他的《田家四时》、《田家语》、《汝坟贫女》、《襄城对雪》、《鲁山山行》、《晚泊观鸡斗》、《东溪》、《梦后寄欧阳永叔》等诗都体现了这种造语平淡而意在言外的作诗主张。

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苏梅”。

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之为宋诗的“开山祖师”。

著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