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报任安书专项测试同步训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8893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报任安书专项测试同步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报任安书专项测试同步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报任安书专项测试同步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报任安书专项测试同步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报任安书专项测试同步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报任安书专项测试同步训练.docx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报任安书专项测试同步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报任安书专项测试同步训练.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报任安书专项测试同步训练.docx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报任安书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报任安书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2020.03

 

1,下列各选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英勇而机智的荆轲,筹划了一个有始有终的行动方案,为了吸引秦王赢政上钩,就必须砍下樊於期的头颅,作为晋见时奉献的礼品。

  

B.有关部门整顿房地产市场,那些八字还没一撇就热热闹闹售房的开发商,终于尝到了自己酿造的苦酒。

  

C.文化领袖的形成,不只需要本人的天赋和努力,还需要一个让公众认同的过程。

任凭一两件事,不足以积累起文化领袖所需的声望。

  

D.漫步万盛石林景区,石林、溶洞、飞瀑显露出鬼斧神工的魅力,浓郁淳朴的苗家风情及丰姿绰约的民族歌舞增添了人文情趣。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太宗曾罢朝,怒曰:

“会杀此田舍汉!

”文德后问:

“谁触忤陛下?

”帝曰:

“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1.用“/”给划线部分断句

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2.翻译下面文字

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翻译:

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可予不?

”相如曰: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相如曰: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曰:

“谁可使者?

”相如曰: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遵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1.找出这段文字中的通假字。

①__________通__________,②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

2.下列“以”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秦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A.赵王岂以璧之故欺秦邪B.以啮人,无御之者

C.余船以次俱进D.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3.下列对“而”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强而赵弱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③城入赵而璧留秦④徐而察之

A.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B.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C.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D.①③不同,②④不同。

4.下列加点“之”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D.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5.下列画线的词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于是王召见B.宁许以负秦曲

C.臣请完璧归赵 D.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6.下列有关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段写蔺相如出使前,初步表现出来的胆识。

B.本段写蔺相如向赵王分析强弱形势,权衡曲直利害,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对策,并自告奋勇接受出使秦国的重任。

C.蔺相如决定许璧于秦,是从国势的强弱上考虑的,不囿于一事之象、一时之见,故而他的判断符合客观形势。

D.根据文意,“王必无人”中的“必”解释为“一定,肯定”义,更能表现蔺相如的智勇双全。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B.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人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C.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D.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

5,读下文,完成:

初,康(嵇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

颍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

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

良久会去,康谓曰:

“何所闻而来?

何所见而去?

”会曰:

“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会以此憾之。

及是(等到嵇康被陷害这件事发生),言于文帝(司马昭)曰:

“嵇康,卧龙也,不可起。

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

”因谮:

“康欲助毋丘俭,赖山涛不听。

昔齐戮华士,鲁诛少正卯,诚以害时乱教,故圣贤去之。

康、安(吕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

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

”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

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

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

“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

”时年四十。

海内之士莫不痛。

帝寻悟而恨焉。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故往造焉()

(2)而锻不辍()

(3)不可起()(4)害时乱教()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精练有才辩B.康、安等言论放荡

C.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D.以淳风俗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

(2)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

4.从上文可看出,钟会“以此憾之”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语句回答)。

5.从上文中可看出嵇康的为人______,钟会的为人______,文帝的为人______。

(用自己的话概括)

6,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司马迁认为:

自己的先人地位低下,没人看得起,自己要是犯罪被处死,就像牛身上掉下一根毫毛,他这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在那个社会里,只会被认为是智力穷尽,罪大恶极,不能自脱,终于被杀而已。

这表达了作者对那个不平等的社会所作的悲愤的控诉。

B.司马迁说:

自己受了极其残酷的刑罚,身体精神都难以忍受,于是他见了狱吏,要“头抢地”“心惕息”。

这说明他认为自己不是士人,没有必要去死节。

可以委曲求全,苟且偷安。

C.司马迁列举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受辱的事例,意在说明受辱者能够在逆境中,知耻后勇,获得成功。

D.司马迁认为自己因为进谏遭受这样的奇耻大辱,以致世世代代无法洗清。

说他极其痛苦的心情常常在肠里转来转去,在家里恍恍忽忽,出门不知道去哪里。

每想起这些受辱的事情,就常常汗流浃背,作者借自己受辱的感受间接抒情,发出了痛苦的呻吟,既表现了悲愤和不平,也表现了他忍辱负重、为史学献身的崇高精神。

7,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

【中吕】山坡羊叹世

陈草庵

晨鸡初叫,昏鸦争噪,哪个不去红尘闹?

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

今日少年明日老。

山,依旧好;人,憔悴了。

【注】长安,汉唐都城,借指京城。

1、你认为这首小令中最具神韵的字是哪一个?

为什么?

请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尾两句“山,依旧好;人,憔悴了”很为评论家所称道,这两句究竟好在哪里?

请从写作技巧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有的父母习惯在饭桌上表扬或批评孩子,一边吃饭,一边轻描淡写地说几句,显得不够重视,孩子也没听进去,效果自然会差一些。

  

B.“迎奥运文明礼仪之光·北京欢迎您”展览,以漫画和歌谣这些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载体,展现了北京的名胜古迹、市容新貌。

  

C.微笑像和煦的春风,微笑像温暖的阳光,它蕴涵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世间所有的烦恼都焕然冰释。

  

D.今天我们提倡的创新,并不是要抛开先哲时贤的成果另起炉灶,而是要站在前辈的肩膀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并努力超越前人。

9,下面四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B.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D.求人可使报秦者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甘罗者,甘茂孙也。

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

张唐谓文信侯曰:

"臣尝为文信侯伐赵,赵怨臣,曰:

'得唐者,与百里地'。

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

"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甘罗曰:

"君侯何不快之甚也?

"文信侯曰:

"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

吾自请张卿相秦而不肯行"。

甘罗曰:

"臣请行之。

"文信侯叱曰:

"去!

我身自请之而不肯,汝焉能行之?

"甘罗曰:

"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

"于是甘罗见张卿曰:

"卿之功孰与武安君?

"卿曰:

"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

"甘罗曰:

"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张卿曰:

"应侯不如文信侯专。

"甘罗曰:

"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

"曰:

"知之。

"甘罗曰:

"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

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

"张唐曰:

"请因孺子行。

"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

"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

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

"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

"曰:

"闻之。

"曰:

"闻张唐相燕欤?

"曰:

"闻之。

""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

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也。

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

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

秦归燕太子。

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

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

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明知:

明明知道

  B.令装治行治行:

准备出发

  C.行有日,甘罗请文信侯曰有日:

有一天

  D.燕秦不相欺无异故异故:

不同的缘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

 B.①今臣生十二岁于兹,君其试臣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①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D.①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②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或作用,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身自请之而不肯,汝焉能行之②秦归燕太子

  ③甘罗者,甘茂孙也④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4、以下六句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封甘罗为上卿"原因的一组是()

  ①臣请行之君其试臣②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

  ③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④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⑤臣不知卿所死处矣⑥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

  A.①③④B.②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A.当时,秦国派蔡泽出使燕国,燕国派太子到秦国做人质,秦国又准备派张唐去燕国做丞相,这样,秦燕两国和好,使赵国处于燕秦两国夹攻的危险之中。

  B.要张唐去燕国做丞相,张唐不肯出发,是因为他害怕对他有怨恨的赵国不会放过他,就连吕不韦亲自劝说也不肯答应,张唐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

  C.甘罗劝说张唐,引导张唐将历史教训与现实情况进行比较,使张唐惊醒过来。

为了秦燕联盟,他立即同意出使燕国,甘罗帮助张唐摆脱险境,显示了甘罗是一个智谋出众的人才。

  D.甘罗出使赵国,游说赵王,三言两语就说服赵国割地给秦国,拆散了秦燕联盟,并唆使赵国去攻打燕国,让秦国从中渔利,甘罗帮赵国脱离了秦燕夹攻的危险,进一步显示了甘罗纵横游说,善于谋划的才干。

 

答案

1,B/有始有终:

指人做事能坚持到底。

八字还没一撇:

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

任凭:

听凭;无论,不管;即使。

丰姿绰约:

形容女子姿态柔美的样子。

2,1.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2.谁能比魏征更让我生气?

每次朝会上都直言劝我,弄得我经常不自在。

3,1.①“不”通“否”, ②“奉”通“捧”

2.D(例句与D都为介词,表工具、手段,译为“拿用”。

A为介词,表原因;B为连词,表假设。

C为介词,表标准,“按照”义)

3.D(①表并列,②表假设,③表承接,④表修饰)

4.BC(BC均为指示代词,“这,这种”义。

A为动词“到”;D为助词,相当于“的”)

5.D(ABC均为使动用法,D为名词直接作状语)

6.D(“必”,应解释为“实在”主要是为了表现蔺相如的谦逊)

4,C【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需根据语境和词义来分析,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C项“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的很彻底。

该句说的是书法风格各异,充分详尽地展现了汉字之美,用“淋漓尽致”非常准确。

而A项“无所不为”意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词。

用来形容年轻的父母费尽心思地送孩子学钢琴、围棋、英语,感情色彩不对。

B项“安土重迁”意为留恋故土,不肯轻易的迁移。

而该句说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乐意告别家乡,词义与句义完全相反。

D项“不耻下问”意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而句中说的是老李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不存在地位高低、知识多少的问题,使用不当。

5,1.

(1)造访,拜访

(2)停止

(3)起用,任用(4)扰乱,使……混乱

2.D

3.

(1)您不必忧虑天下,但要对嵇康感到忧虑了。

(2)嵇康回头看看日影(还没有到行刑的时间),便要来琴弹了一曲《广陵散》。

4.“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

5.刚烈不屈;阴险残酷;缺乏主见。

(意近即可)

6,B

7,1、“闹”字(或“争”字)。

它把众士子追求功名、趋之若鹜、甚嚣尘上的情景表现得栩栩如生。

2、运用对比(反衬)手法,以大自然的永恒和美好,映照出人生的短暂易老,嘲讽了汲汲追求功名者的可悲〉

8,C(误用对象)

9,A

10,1.BA确实知道;C确定了日期;D别的缘故。

此题考查根据语境判断词义正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一定要回到原文,从上下文的脉络去推断词义的正确与否。

2.D①被,②到;A动词"到、去、往";B语气副词,表希望;C介词"把"。

3.C①②动词使动用法;③表判断;④表说明。

4.C甘罗的功劳,一是劝说张唐出使成功,二是说赵,使秦广河间、增地盘,封甘罗为上卿是因为后者,含有①④⑤的应排除。

此题考查辨析并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关键的是要做到两点。

一是要明确题干对所查信息的定性,它是我们选择的依据;二是要能判断各选项所代表的内涵;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准确筛选。

另外,从应试技巧的角度看,这种类型的题最好用排除法。

5.C从张唐不同意出使的理由和甘罗采用迂回的方法、旁敲侧击的劝说可以看出,张唐同意出使,完全是为了自己,是因为怕死而不同意出使,后来又因为怕死同意出使,并非"为了秦燕联盟"。

此题考查考生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关键在于要能读懂文章没有明确说出但明确表示出来了的信息。

参考译文

甘罗是甘茂的孙子。

甘茂去世的时候,甘罗年纪才十二岁,侍奉秦国丞相吕不韦。

秦始皇派遣刚成君蔡泽到燕国,三年的时间就使得燕王喜派遣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

秦王又派遣张唐到燕国做丞相,想要燕国与秦国共同攻打赵国,以开拓河间的地方。

张唐对文信侯说:

“我曾经为秦昭王攻打赵国,赵国怨恨我,悬赏说‘能抓到张唐的人,赏赐百里的土地’。

现在去燕国一定要经过赵国,我不能去。

”文信侯听了,内心很不快乐,没有勉强张唐。

甘罗说:

“君侯为什么不快乐得这样厉害呢?

”文信侯说:

“我派遣刚成君蔡泽侍奉燕国三年,燕太子丹就已经到秦国做人质了。

现在我亲自请张唐去燕国做丞相,他却不肯起行。

”甘罗说:

“让我去说服他,叫他起行。

”文信侯大声斥责说:

“走开,我亲自去请他,他都不肯去,你怎么能够叫他起行?

”甘罗说:

“从前项橐七岁的时候就当了孔子的老师,现在我从出生到今天,已经有十二岁了。

请你让我去试试吧,何必要斥责地这么快呢?

”于是甘罗去见张唐说:

“你的功劳与武安侯相比,谁大?

”张唐说:

“武安君南面挫败强大的楚国,北面扬声威于赵,每战必胜,破城郭,毁都邑,不计其数,我的功劳比不上他。

”甘罗又说:

“应侯在秦昭王时被国王重用,与日前文信侯相比,谁较专擅大权?

”张唐说:

“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擅。

”甘罗加强语气说:

“你确知他不如文信侯专擅吗?

”张唐说:

“我确实知道。

”甘罗就说;“应侯要攻打赵国,武安君刁难他,结果离开咸阳七里就立刻死在杜邮。

现在文信侯亲自请你去燕国作丞相,你却不肯去,我不知道你将死在何处了。

”张唐听了恍然大悟,对甘罗说:

“就让我听小孩子的话,决定去吧。

”于是叫人整理行装,准备动身出发。

出发的日期定下来之后,甘罗对文信侯说:

“请借给我五辆车子,让我替张唐先到赵国去通报一声。

”文信侯便进去向秦始皇报告,秦始皇召见甘罗,派遣甘罗去赵国。

赵襄王亲自到都城的郊处迎接甘罗,甘罗游说赵王说:

“大王听说过燕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吗?

”赵王说:

“听说过。

”“听说过张唐要到燕国作丞相吗?

”“听说过。

”于是甘罗说“燕国送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是为了表明燕国不欺骗秦国,秦国派张唐去燕国作丞相,是为了表明秦国不欺骗燕国,燕、秦互相结好,在于要攻打赵国,赵国现在实在太危险了。

燕与秦相互友好,没有别的缘故,完全是要攻打赵国以扩大河间的土地。

大王倒不如割给我五个城池,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土,让我回去转报秦王,叫他谴回太子丹,使秦国与强大的赵国友好,一起进攻弱小的燕国。

”赵王听了甘罗的游说,立即割让五个城池给秦国,使秦扩大了在河间土地,秦国也谴回了燕太子,赵国便出兵攻打燕国,占领了上谷三十座城池,把其中十一座送给秦国。

甘罗回到秦国,报告秦始皇,秦国就封甘罗为卿,又把原来甘茂的田宅赐给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