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边农场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8844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边农场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建边农场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建边农场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建边农场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建边农场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边农场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docx

《建边农场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边农场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边农场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docx

建边农场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

建边农场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

前言

为了全面推进我场经济和社会高。

效持续发展,在对全场自然资源和经济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基础上,根据分局实施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局)建设战略,结合农场实际,特制定本总体规划。

生态示范区建设目的在于为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树立新的生产观、资源观、效益观、价值观,全面变革劳动过程,实现对资源开发和补偿的增长,协调好经济、社会、环境关系,在辖区内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建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对外开放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实现全场经济、社会全面健康的持续发展。

生态示范区建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基本的经济社会形式,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

生态经济建设是在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既要利于环境保护,又能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本规划共九章37节,《规划》是以国家环保总局印发和《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导则》、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印发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提要》和《九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局)建设规划》为依据,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分局环保局的大力支持和农场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在此表示感谢,同时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加之水平有限,有不当之处请领导、专家及社会各界人士指正。

1基本情况

1.1、自然条件

1.1.1、地理位置

建边农场位于黑龙江省嫩江县中部、黑龙江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界江—嫩江的东岸。

西隔嫩江与内蒙古自治区大杨树管局古里农场相望,北、东、南面分别与嫩江县星火乡多宝山镇、霍龙门乡、门鲁河乡为邻。

地理坐标为东经125。

10`~125。

48`,北纬49。

43`~50。

05`。

东西边长45公里,南北宽40公里,农场辖区面积81990公顷。

1.1.2、地形地貌

农场地处小兴安岭西南山麓群山环抱的低山丘陵地区。

场区山丘起伏、沟谷纵横、地形复杂。

地形大趋势是东北高、西南低,东北山顶最高为海拔523米,西南固固河出口河谷最低高程为259米。

山丘面积占全场总面积的17.9%,漫岗面积占全场总面积的74.4%,地面坡降在1/50~1/5之间;沟谷河滩地面积较小,占13%,地面坡降为1/500~1/50。

由于近年天然植被破坏加剧,岗顶耕地水土流失速度加快,黑土层变薄,岗间沟壑与洼地形成涝洼地,易涝面积1万公顷待治理。

1.1.3、气候

农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温和湿润,秋季温变激烈,冬季严寒少雪。

年均气温零下1.35℃;七月气温最高平均为20.2℃,极端最高气温达零下43℃,最大冻深为2.7米;大于10℃有效积温1964℃,无霜期100天,全年日照时数2344小时;年均降水466毫米,其中夏秋6~8月份降水312毫米,占全年的67%,集中高强度降水易引发洪涝渍和水土流失;年均蒸发1100毫米,春五月最大200毫米,冬一月最小仅为5毫米;年均风速3.6米/秒,春季四、五月份最大为5.1米/秒。

1.1.4、水资源

农场地处大小兴安岭交界的低山丘陵地区,沟谷纵横、河流发育。

流经西边界的嫩江上中游段汇水面积1.72万平方公里,水面宽150~200米,水深2米左右,其它汇水面积或径流较大的河流有:

纵贯农场东西的固固河,汇水面积627平方公里,年径流量0.78亿立方米,属沼泽性河流;大西斯阁河汇水面积178平方公里,年径流2230万立方米;中腰桑南河汇水面积65平方公里,年径流量810万立方米;前五站河汇水面积45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60万立方米;西南场县界河喜鹊河和东界河的泥鳅河汇水面积都超过300平方公里;场内汇水面积30~60平方公里的河流还有6条,过境水可利用量为9882万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

经总局水利局及农垦勘测设计院一九九五年评价,建边农场属于地下水贫乏区,不适宜大量开采,但可满足生活用水。

地下水可利用量为767万立方米。

1.1.5、土壤

农场分布有棕壤土、黑土、草甸土、泛滥土四种土类。

棕壤土多分布在山丘顶及上坡,粘土层厚1米左右。

表层黑土层厚0.15~0.3米,松散富含有机质,肥力中等,多生长阔叶林木,现有部分开垦种植。

黑土广泛分布在漫坡漫岗地带,占总面积的61.5%,粘土层厚1~3米。

地表黑土层厚大于0.3米,富含有机质、肥力最好,原生植被多为阔叶林木及榛柴灌林丛,现有耕地大部分分布其上。

草甸土分布在沟谷草塘沟中,粘土层厚大于3米,地表黑土层大于0.5米,地表多为水生或湿生沼柳白桦和各类杂草。

现仅有少量地面较高开垦耕种,绝大部分为天然草地。

泛滥沼泽土分布在十一队、十三队嫩江低漫滩地上,地下水位高,洪水期常淹没。

地表为1米左右砂壤土,下为粉细砂过度到砂砾石层。

虽开垦种植,也是少有收获。

1.1.6、生物资源

山丘坡岗地原多为次生阔叶混交林,坡角到沟谷依次为榛桦、桦柳灌林丛和大小叶樟、五花草等。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特别是近几年林业系统大量开荒,林地面积迅速减少,水蚀、风蚀及水土流失日趋加重。

随着封山育林政策的实施,乱砍乱伐的现象得到抑制。

农场境内野生动物种类很多,鸟类有灰颧、野鸭,飞龙等30余种;兽类有野猪、狍子、黑熊、狼、赤狐、马鹿、松鼠等15余种;鱼类因区内有嫩江、泥鳅河、喜鹊河等河流,盛产鲫鱼、鲤鱼、鲢鱼、鲇鱼、草鱼等,并产有“三花五罗”细鳞鱼、“红娘子”等稀有鱼。

1.2、社会经济状况

农场1964年建场,当时归黑龙江省农垦厅管辖。

1966年划给嫩江县领导。

1969年划归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北安分局管辖。

1976年归黑龙江省九三国营农场管理局直至现在。

建场初期以畜牧业为主,曾是嫩江县种畜场。

划归农场系统后改为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由之初1969年的1.5万亩,发展到1984年最多的30.8万亩,播种面积28.9万亩。

后由于缺少农田基础工程,受八十年代中后期连续丰水年涝灾影响,退耕还林、还草十万亩。

现有耕地播种面积12802公顷。

农场以经营种植业为主,现有农业生产队13个,农业科研站一个,总人口8386人,职工3020人,总土地面积81990公顷,其中耕地14246.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3%;林地38359.3公顷,占46.8%;牧草地面积8761.2公顷,占10.7%;水面1205.0公顷,占1.5%;道路及建设用地1298.7公顷,占1.6%;未利用地18117公顷,占22.1%。

农业主要作物为小麦、大豆、油菜、亚麻。

农场现有大中型拖拉机154台套,联合收割机70台套,大中型机引农具508台件,全场拥有机械总动力台数为1176台。

农场对外交通有嫩江小量水运,东有嫩江县—多宝山铜矿铁路在八队设有站点,场部有砂石路连接嫩漠公路(嫩江县—漠河)各生产队有砂石路与场部连通,路况良好。

全年能耗5659吨标准煤,其中原煤折算成标准煤为2200吨,汽油400吨,柴油1700吨,电253万千瓦小时,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为0.78吨标准煤。

农业生产方面:

1997年前,农业生产、作物结构单一,受计划经济影响,长期以数量扩张为主。

几年来,由于受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夹击,农业效益滑坡。

农场领导清醒认识到不搞质量效益农业,农业就没有出路。

1998年以来,农场对作物和品种结构进行了大力度调整。

麦豆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65%,经济作物面积以达到35%,优质小麦面积达到100%,高油大豆面积增加到面积的60%以上,双高大豆品种(高蛋白质、高脂肪)占大豆面积的10%以上。

高效益亚麻种植占耕地面积的15%以上,其它经济作物引进了毛葱、芸豆、月笕草,中草药等。

林业生产方面:

实施了“生态再造”和“三绿”工程,狠抓了农田林网化和退耕还林工作。

全场现有人工林木面积12399亩,其中:

农田防护林2895亩,用材林5820亩,绿化林1560亩,护路林917亩,薪炭林725亩,经济林482亩;草坪3000米,苗圃一个,占地500亩。

场、队区内绿树成荫,为全场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较好的生存发展环境。

水利生产方面:

现有小塘坝2座。

现有工业企业4个,其中:

股份制企业4个(亚麻厂、水泥管厂)国营企业2个,(金矿、粮油加工厂)

以职工自营经济为主体的非国有经济。

99年实现产值6.328万元,从业户2490户,棚菜面积21000平方米,个体工商户291户。

截止2000年,全场在职科技人员总数430人,占职工总数的14.8%,占总人口的5%,其中:

具有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137人,初级职称289人,高、中、初级构成比例为1:

34:

72。

小学在校生633人,初中在校生493人。

全场有职工医院一所,基层卫生所15个,有总床位30张,每千人占有病床3.3张,卫生技术人员46人,(其中医生27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1人,拥有医生3人。

2001年全场国内生产总值7289万元,其中:

第一产业为2299万元,占31.5%;第二产业417万元,占5.7%,第三产业4573万元,占62.8%。

人均纯收入4047元,实现利润总额-180万元,实现粮豆总产量16738吨,粮豆单产132公斤。

2自然资源现状及评价

2.1自然资源现状

2.1.1、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建边农场土地总面积819.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4246.8公顷,占九三分局耕总面积的8.1%,全场人口8386人,人均耕1.7公顷,是全省人均耕地0.32公顷的5倍。

农用地:

农用地面积为62578.2公顷,占全场土地总面积的76.3%。

(1)耕地。

面积为14246.8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22.7%,占全场土地总面积的17.3%。

其中旱田13779.5公顷,占耕地面积的96.7%;菜田467.3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3%。

(2)园地。

面积为5.9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0.1%,占全场土地面积的0.0%。

(3)林地。

面积为38359.3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61.3%,占全场土地面积的46.8%。

其中有林地38313.8公顷,占林地面积的99.8%;未成林造林地45.5公顷,占林地面积的0.2%。

(4)牧草地。

面积为8761.2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14.0%,占全场土地面积的10.7%。

(5)水面。

面积为1205.3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1.9%,占全场土地面积的1.5%。

其中江河水面520.5公顷,占水面的43.2%;坑塘水面30.8公顷,占2.5%。

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面积为1298.7公顷,占全场土地面积的1.6%。

(1)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面积为672.2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51.8%,占全场土地面积的0.8%。

其中,农村居民点用地639.1公顷,占居民及工矿用地的95.1%;独立工矿用地33.1公顷,占4.9%。

(2)交通用地。

面积为626.5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48.2%,占全场土地面积的0.8%。

未利用地:

未利用地面积为18117.0公顷,占全场土地面积的22.1%。

其中荒草地13357.8公顷,占未利用地面积的73.7%。

2.1.2、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地表水:

当地产水量为0.9882亿立方米,入境水量30.5752亿立方米。

当地水可利用量为0.7575亿立方米,入境水可利用量为0.2122亿立方米,合计可利用水量为0.9697亿立方米。

当地水利用率为76.7%,人均拥有水量为11563立方米,亩耕拥有水量505立方米/亩。

地表水水质PH值7.4~7.5,矿化度79.507~130.615mg/L,总硬度3.688,属极软水,耗氧量8.32~12.12mg/L,氯化物4.635mg/L,Fe+++0.15~0.5mg/L。

地下水:

经测算,建边农场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为0.1229亿立方米/年,可开采资源为0.0767亿立方米/年。

2.1.3、林业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森林植被中的天然次生林主要分布在坡大地陡土层薄的丘陵地和半山区,主要树种有桦、杨树等,人工林主要分布在坡岗地的宜林荒地和农田的防护林组成,树种有落叶松、杨树、柳树及樟子松等。

现有林地12399亩,农田防护林2895亩,用材林5820亩,绿化林1560亩,护路林917亩,薪炭林725亩,经济林482亩,草坪3000平方米,灌木林地3000亩,苗圃500亩,生长树木以桦、杨、柞树为主,人工林以落叶松、云杉、樟子松,灌木类以丁香、珍珠梅、桃花、榆叶梅为主,全场森林覆盖率达46.8%。

2.1.4、草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现有草原16万亩,草原资源广阔,现有肉牛存栏3638头,出栏712头,从业户316户;生猪存栏4761头,出栏3892头,从业户1456户;羊存栏5120只,出栏2763只,从业户70户;禽存栏54000只,出栏38700只,从业户1100户。

畜牧业总产值1636万元,收入396万元。

2.1.5、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农场境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且极有开发利用价值,据初步勘察显示,农场境内共有金属及非金属矿产五种,矿产地七处,主要有煤、砂金矿、大理岩、铜、钼等。

现已开发金矿一处,已探明储量为1473公斤,设计可开采15年,已于1995年投产,年可实现产值200万元。

2.1.6、能源开发利用现状

全场目前使用的能源以煤、电、汽油、柴油为主,全年用煤量为3500吨,用电214万度,用汽油1300吨,用柴油1100吨,上述能源全部外购。

2.2、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评价

2.2.1、有利条件

1、农场耕地集中连片,有利于大机械化生产经营和管理,有利于构造区域性生态环境。

2、农业资源较为丰富。

农场分布有棕壤、黑土、草甸土、泛滥土四种土类。

黑土占总面积的61.5%,地表黑土层厚大于0.3米,富含有机质、肥力较好,持蓄水量大,耐旱涝。

光热水资源配置与作物生长发育同期,年均降水466mm,6~8月降水占全年的67%。

3、农业抗灾力有所增强。

农机装备先进。

4、水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

2.2.2、不利因素

1、热能偏低。

我场地处北纬490~510地区,春季风多、干旱、回暖晚;夏初多旱,夏短炎热,降雨集中;秋霜早;冬季漫长严寒、干燥。

年均气温-1.350C,大于100C有效积温19640C,无霜期100天,年均日照时数2344小时。

5月下旬至6月初时有倒春寒,对作物幼苗危害较大,9月上中旬常有早霜侵袭,形成青豆等低质量农产品。

造成很大损失。

2、水土流失严重。

近年农场境内林场(在农场辖区内,但林权不归农场)及周边农村毁林、毁草开荒过度,小气候环境恶化,风蚀、水蚀加剧,耕地黑土层变薄。

冲刷沟增多,尚有70条冲刷沟没有治理,这些冲刷沟将大块耕地切割成不规则的零星小块,耕地表层黑土变薄,土壤肥力减退,造成生产投入增加,而土地生产力下降局面。

要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当务之急是保持好农田生态环境,其关键在于治理水土流失耕地和对肥力减退耕地进行土壤改良。

运用工程措施,以冲刷沟治理为重点,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

运用生物措施对无农用价值的风口和黄土包地退耕还林、还草。

对有农用价值的瘠薄地秸秆还田养地造防护林保地。

运用农艺措施坚持适地适种。

运用耕作措施,对低洼易涝地采取鼠洞排除壤中水。

对大面积平岗地运用松耙法和垄平更替种植方式保地用地。

3、土地利用不充分,土地利用整体效益较差,农田防护林面积偏小,投入不足。

2.3、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

我场生态示范区建设得到了全社会的共识,人口、环境、资源、经济协调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自然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改造中低产田、培肥地力等工程措施和科学技术的提高将有利于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大面积的耕地为发展绿色食品,实现农产品的多级、精深加工提供了有利的保证;丰富的林草资源、水资源为畜牧业和林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潜力巨大,等等。

2.3.1、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

1、耕地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

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充分发挥耕地效能的有利措施,农场的中低产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4,具有很大的增产潜力。

只要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搞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培肥地力,耕地的生产潜力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较大,宜农地大部分地势低洼,排水不畅,需修建防洪排涝工程后方可开发利用。

宜农地开发时,应以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做到在开发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利用。

2、草地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

本场草地主要为山间河谷地和江河两岸滩地,大部分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利用不够充分,牧草的面积逐年减少,生产力下降,在牧草地中,改良草场和人工草场只占1.1%,开发利用后可做季节性放牧地和割草地。

现有草原载畜量为12000头(牛单位),已利用38%,通过加强草原改良建设,到2010年载畜量可达到16000头(牛单位)。

3、湿地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

在草地的开发利用,严格限制对湿地的破坏,对具有代表性的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地,同时强化对保护地的管理。

2.3.2、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

地表水资源分布主要有以下特点;人均拥有水量多,亩均拥有水量少。

场内分配不平衡,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差很大。

全年降水的60~80%集中在6—9月份,存在着周期性的连丰、连枯的特点。

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入境水量大,分布范围广,是一项很好的补充水源,水质好,含沙量少,封冻期长。

要开发利用好水资源,提高利用率,必须建设相应的水利工程,并采取一列的节水措施。

地下水资源贫乏,埋藏深,分布不均匀,不具备农田灌溉条件。

但可满足人畜用水及小型工业及畜牧业用水。

2.3.3、林业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

本场所辖林业用地有相当一部分为采石场,大面积林班交通不便,造林时间短。

为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林业发展将以大规模建设山地商品林为主,合理更新部分老龄防护林为辅。

理顺国家、企业、个人经营森林的责权利关系,调动各方面培育、保护森林,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2.3.4、种、养、加等产业发展潜力分析

农场拥有草原16万亩,草原资源广阔,水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量的农副产品为发展以草食动物为主的畜牧业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经过政策扶持、草原改良工程及技术服务,引导全场居民发展以肉牛养殖为主的养殖业,通过种植各种饲料作物,过腹增值,发展加工业,提高经济效益。

在这方面农场发展潜力巨大。

2.3.5、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

农场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

煤:

矿点位于农场第一生产队,煤种为褐煤,煤层出露宽11.2米,厚0.35米,并已少量开采,其主要用途为工业及取暖用煤。

金矿;矿点分布较多,目前已探明的矿点有固固河矿点、大西斯阁河矿点、中腰桑南河矿点,具有开采价值及规模的为固固河砂金矿,探明储量为1473公斤,设计可采年限为15年,已于1995年投入生产,年可实现产值200万元。

大理岩:

矿点位于嫩江县门鲁河乡英山村北山,矿量初探为214万吨,出露面积约500平方米,极易开采,直接可用做水泥原料,销往嫩江水泥厂,目前正在做开采前期准备工作,投产后可实现年产1万吨,实现产值60万元。

铜:

场内共有铜矿优点两处,分别位于场直及第十生产队,由于没有达到工业品位,没有进行详查,未投产。

钼:

场内有钼矿优点两处,分别位于七队及水文站,由于不到工业品位,没有进行详查,储量不清,没投产。

2.3.6、山特产品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

农场山林面积较大,生长着大量的榛子树、桦树等,适宜菌类生长,每年春、夏、秋季节分别有蕨菜、黄花菜、木耳、猴头、榛子等山产品,数量多,品质好,属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

如能形成规模,是非常有发展潜力的产业。

2.3.7、能源利用潜力分析

农场以种植业为主,每年产生大量的秸秆,目前已经有成熟经验证明利用秸秆气化,产生沼气,可解决全场居民的生活用能,利用水利发电解决生产用能。

根据农场日照时间较长,可在夏季利用太阳能解决部分生活用热。

总之,农场的现状仍属于弱质产业,抵御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能力不强,产投比低,经济效益不理想,人均收入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高。

生态农业建设的主攻方向是水土保持和土壤改良,进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生态经济建设的方向是结构调整,发展畜牧业和农副产品优质与精深加工,通过农副产品的多级、多层次增值,提高经济效益。

利用农场地域广阔、污染少的优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绿色产品潜力巨大。

3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质量现状分析

3.1、生态环境建设

3.1.1、环境保护

本着精减机构,一职多能的原则,农场设环保科一个,设兼职环保员一人,负责全场的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上报环境统计报表等各项环保工作。

全场现有各类大小工业企业40余家,其中亚麻加工企业11家,面粉加工户7家,制酒、食品、饮品等企业14家,机械修理、制造10余家,建筑业1家,金矿1家。

已形成规模的仅有金矿一家、亚麻加工厂一家,其余全部为手工作坊。

金矿采矿废水以悬浮物污染为主,经过尾矿坝过滤后,悬浮物得到有效降解,生产期为每年的五月至十月末,属季节性污染源。

亚麻加工厂主要生产工艺为温水沤麻,污染物为废水中腐殖酸,废水经沉淀池净化后排放,虽然污染物得到一定降解,但仍需进一步处理,亚麻加工厂生产期为五月至十月末。

固体废弃物金矿为尾矿,尾矿仍有复采价值,在复采后应进行还草。

亚麻加工厂固体废弃物为麻屑,现有小加工厂对麻屑进行回收制麻棉,同时还可发展利用麻屑、秸秆制密度板等,固体废弃物可得到充分利用。

因农场没有大型工业企业,同时环境容量较大,大气环境质量良好,达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一类标准。

今后重点加强对冬季取暖锅炉的管理。

农场场直现有综合住宅楼二幢,办公楼二幢,教学楼二幢,学生公寓楼一幢,医院门诊楼一幢,小城镇已初具规模,场内道路全部为砂石路面,实现了自来水入户100%,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100%,电话入户率逐年提高,移动通讯用户不断增加,场直绿地面积占有率达到10%,环境整洁,但仍需加强管理。

3.1.2、生态环境建设

本场与嫩江县国有林场接壤,农场境内天然林归林场管理,农场没有林权,因此对天然林保护响应国家号召,实行了封山育林,限制农场居民上山采伐,但育林工作由地方林业部门组织实施。

农场境内居民点由场林业科统一组织进行“绿色城堡”工程建设,大部分居民点已完成绿化植树;农田内种植了部分农田防护林,逐步进行农田林网化。

结合小流域工程,分流域进行对山、水、林、田、路进行综合治理,防治水土流失,利用水利工程对易涝耕地进行中低产田改造,已完成低产田改造8.7万亩,逐步改善农田的基础状况。

由于农场开发较晚,未出现土壤沙化、盐渍化。

受经济状况影响,农场对草原改良投入较少,仅进行了少量的改良。

目前农场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工作已摆上了领导的议事日程,提出了农场的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在全场居民中广泛宣传,发展绿色食品基地建设。

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计划建设自然保护地保护湿地及其动植物。

3.2、环境质量现状和环境演变过程

3.2.1、环境现状分析

农场地域广阔,生态环境状况良好。

农场没有大型工业企业,对地表水基本没有污染,达到国家水质二类标准。

地下水仅用于生活用水,水质良好,无污染。

大气环境达国家一类标准,大气污染源仅场直冬季取暖锅炉一个,且经监测达到一级排放标准,供暖面积小,环境容量大,对场直大气环境没有污染。

土壤环境状况良好。

固体废弃物主要是生活垃圾,做到了及时清理,定点掩埋,掩埋后在其上植树种草,对周围环境无污染,声环境质量良好,达到功能区标准。

3.2.2、环境演变过程分析

农场自1964年开发建设至今,经历了开发阶段、拓荒阶段、有序开发阶段。

在初始开发阶段农场作为嫩江县种畜场,老一代拓荒者们依靠党的正确领导,发扬北大荒精神,勇于实践和探索,在荒无人烟的森林、草原中建起第一幢帐篷,砍伐了大量的木材用于生产、生活。

拓荒阶段在土地条件好适宜耕种的地方开垦出一片对一片耕地,相应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对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了人为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同时由于大面积的开荒为造成以后水土流失的根源。

进入有序开发阶段后,注意了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保护和补偿,协调了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关系。

通过植树造林、合理轮作、耕作、培肥改土等途径实现了种地与养地结合,防止和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