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新题速递仿真卷六Word版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8764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新题速递仿真卷六Word版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二轮新题速递仿真卷六Word版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二轮新题速递仿真卷六Word版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二轮新题速递仿真卷六Word版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二轮新题速递仿真卷六Word版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新题速递仿真卷六Word版答案.docx

《高考语文二轮新题速递仿真卷六Word版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新题速递仿真卷六Word版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二轮新题速递仿真卷六Word版答案.docx

高考语文二轮新题速递仿真卷六Word版答案

2018高考仿真卷·语文(六)

(考试时间:

150分钟试卷满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中华文化根源于中原文化,中原文化实际上是以商周文化为主体的。

从文献和出土文物看,商周时期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农业,远超同时期其他地区。

基于农耕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文化,当然要比狩猎采集时代的文化发达,也更为精细,更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再加上农业社会有超过日常需要的粮食和其他物品,社会分工也更为细密合理,因而在当时经常发生的部落或部族战争中容易获胜。

这样,中原文化靠着文和武两种手段慢慢地向外扩散,在扩散的过程中,并不是单向地输出,而是随时吸取当地部落部族的文化,边扩散边演变壮大。

如果我们放眼历史,中华文化的这一趋势至今也未中止,以后也不会终结。

商周活动的地域在今河南、陕西一带,这里土地肥沃,适于耕种;但同时自然灾害频仍,接近北边和西边的游牧部落。

中华文化的根基大致就是由这一自然和社会状况的刺激而形成的。

农业生产需要社会的稳定和氏族、家族与家庭的延续。

农业的耕种和收获是以年计算的,只有稳定,才能春种秋收,才能不断提高耕作技术、提高产量,生活也才能逐渐富裕起来;只有延续,土地、工具的占有才能长久,技术的传承和提高才有保障。

要稳定,就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合作;要延续,就要重视血缘的纯正,要分清正支与旁支,要保持以辈分为基础的等级制。

既然时时可能发生自然灾害和外来兵灾,就要与水旱风雹、虫兽疾疫搏斗,要和入侵劫掠者拼杀,灾后还要艰苦奋斗以恢复家园。

在应对种种自然界和人的挑战过程中,不但磨炼了人们自强自立的意志和能力,同时也使得对自然界的观察越来越细密,天文、历法、地理、动植物学、医学等都有了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因而高度发达。

这样,中华文化就种下了吃苦耐劳、聪明睿智、自立自强、知难而进、崇和反战、宽容豁达、重视伦理、忠孝仁义等基因。

中华文化形成之后,表层、中层和底层形成了一个庞大而严密的体系。

这是中华文化历久不衰的内在原因。

任何文化,表层是最易发生变化的。

因为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社会的物质条件关系十分密切。

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一经变革,人们的衣食住行就要跟着变化。

中层变化的速度仅次于表层,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中华文化与异质文化交融的加深,礼仪、风俗、艺术、宗教、法律、制度等也必须相应地演变。

表层与中层文化的每一次演变,也就向前推进了一步。

唯有底层文化,经过了数以千年计的表层和中层的反作用而不断地“修订”、加强,已经深深根植于民族的血液中,极难改变。

但是,既然表层和中层对于底层有着反作用,那么表层和中层变得久了,也就要动摇底层文化。

(选自许嘉璐《中华文化的前途和使命》,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原文化基于农耕生活产生,远远优越于其他文化,因而成了中华文化的渊源。

B.商周活动的地域特点磨炼了人们的意志和能力,形成了中华文化复杂的基因特点。

C.中原文化在扩散的过程中不对外输出,同时还吸取各种不同文化,最终演变壮大。

D.随着时代变迁,中华文化与异质文化交融逐步加深,中华文化必将发生根本改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认为中华文化根源于以商周文化为主体的中原文化,这是全文立论分析的前提。

B.对商周文化产生所受的自然和社会状况的影响,文章从稳定和延续两方面进行了分析。

C.文章先分析了中华文化的渊源,接着从地域特点分析了其特征,最后表明其稳定性。

D.文章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对中华文化的过去和未来提出了独到见解,很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不是商周时期中原地区农业发展远超同时期其他地区,中华文化未必起源于此。

B.如果表层和中层不断发生演变,底层文化也会动摇,可见表层和中层对底层有反作用。

C.中华文化重视伦理,提倡忠孝仁义,可见其强调血缘纯正和以辈分为基础的等级制。

D.如果一个地区社会稳定,氏族、家族与家庭延续正常,那么文化就会得到飞速发展。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白光①

鲁迅

陈士成一见县考的榜,便先在十二张榜的圆图②里细细地搜寻陈字。

陈字也不少,似乎也都争先恐后的跳进他眼睛里来,然而接着的却全不是“士成”这两个字。

凉风吹动他斑白的短发,初冬的太阳还是很温和的来晒他。

但他似乎被太阳晒得头晕了,脸色越加变成灰白。

这时他其实早已看不到什么墙上的榜文了,只见有许多乌黑的圆圈,在眼前泛泛的游走:

考了秀才,上省去乡试……绅士们千方百计的来攀亲,深悔先前的轻薄、发昏……屋宇全新了,门口是旗杆和扁额……他平日安排停当的前程,这时候又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

他觉得涣散了身躯,惘惘的走向归家的路。

他刚到自己的房门口,七个学童便一齐放开喉咙读书。

“回去罢。

”他迟疑了片时,这才悲惨的说。

他们一溜烟跑走了。

“这回又完了!

”他大吃一惊,这分明就在耳边的话,回过头去却并没有什么人,仿佛听得嗡的敲了一声响,自己的嘴又说道:

“这回又完了!

他屈指想,十一,十三回,连今年是十六回,竟没有一个考官懂得文章,有眼无珠,也是可怜的事,便不由嘻嘻的失了笑。

然而他愤然了,蓦地从书包布底下抽出誊真的制艺和试帖③往外走,刚近院门,却看见满眼都明亮,连一群鸡也正在笑他,便禁不住心头突突的狂跳。

别家的炊烟早消歇了,而陈士成还不去做饭。

空中青碧到如一片海,月亮对着陈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来,当初也不过像是一面新磨的铁镜罢了,而这镜却诡秘的照透了陈士成的全身。

他还在房外的院子里徘徊,耳边似乎听到急促的低声说:

“左弯右弯……”

他耸然了,记得了。

那时他不过是十岁有零的孩子,躺在竹榻上,祖母便坐在榻旁边给他讲有趣的故事。

伊说是曾经听伊的祖母说,陈氏的祖宗是巨富的,这屋子便是祖基,祖宗埋着无数的银子,有福气的子孙一定会得到的罢,然而至今还没有现。

至于处所,那是藏在一个谜语的中间:

“左弯右弯,前走后走,量金量银不论斗。

今天铁镜的光罩住了陈士成,白光如一柄白团扇,摇摇摆摆的闪起在他房里了。

“也终于在这里!

”他说着,狮子似的走进那房里去,但不见了白光的影踪。

他慢慢的再定睛,白光却分明的又起来了,这回更广大,而且在靠东墙的一张书桌下。

陈士成不知怎的有些怕了,就张皇的点了灯。

他移开桌子,极小心的,一锄一锄往下掘,然而深夜究竟太寂静了,尖铁触土的声音,总是钝重的不肯瞒人的发响。

陈士成心里仿佛觉得空虚了。

这其间,触着一种古怪的小东西了。

他谨慎的挖起那东西来就灯光下仔细看时,那东西斑斑剥剥的像是烂骨头。

他已经悟到这许是下巴骨了,而那下巴骨也便在他手里索索的动弹起来,而且笑吟吟的显出笑影,终于听得他开口道:

“这回又完了!

他栗然的发了大冷,同时也放了手,便再不敢向那边看。

但忽而耳朵边又听得窃窃的低声说:

“这里没有……到山里去……”

陈士成似乎记得白天在街上也曾听得有人说这种话,他不待再听完,已经恍然大悟了。

他突然仰面向天,月亮已向西高峰这方面隐去,远想离城三十五里的西高峰正在眼前,周围便放出浩大闪烁的白光来。

他奔跑着,这白光又远远的在前面了。

“是的,到山里去!

他惨然的奔出去了。

灯火结了灯花毕毕剥剥的炸了几声之后,便渐渐的缩小以至于无,那是残油已经烧尽了。

第二天,有人在万流湖里看见一具浮尸。

那是一具男尸,五十多岁,浑身也没有什么衣裤。

或者说这就是陈士成。

但邻居懒得去看,也并无尸亲认领,于是便由地保埋了。

一九二二年六月

(有删改)

注①民间传说,埋藏着珠宝金银的上方有时会有白光游移飘忽。

这是封建迷信的说法。

②圆图:

科举时代县考初试公布的名榜,将每五十名考取者的姓名写成一个圆图。

③制艺和试帖:

科举考试规定的公式化的诗文。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一句运用比喻修辞,真切地体现了陈士成科举落榜、希望落空后的心理状态。

B.文中“这回又完了!

”这个句子反复出现,增强了陈士成失望心理的效果,为下文他出现幻觉并发疯埋下伏笔。

C.陈士成坚持科举考试十六次,但一直未考中,他认为考官有眼无珠,不懂他的文章,其实是他能力不够,达不到录取标准。

D.小说在陈士成死之前对灯火进行了描写,此时残油烧尽,灯花炸裂,渐渐缩小以至消失,其实是暗示了他的命运。

5.小说以“白光”为题,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5分)

6.有人说,陈士成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同一类人,但又有不同。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

“天眼之父”南仁东:

梦想与坚守

2017年9月15日,72岁的南仁东在美国治疗肺癌时去世。

“他说,如果有一天他真的不行了,他就躲得远远的,不让我们看见他。

”FAST工程调试组组长姜鹏回忆说,这可能就是南仁东的性格,希望保持着最有尊严的形象。

姜鹏来天文台面试的时候,并不知道南仁东是谁,“只是感觉到他强大的气场,一看就是头儿,甚至有点像‘土匪头儿’”。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筹划FAST项目时,南仁东就一直留着一撮小胡子,过了20多年,头发和小胡子都已变得花白。

在工地上他随意地穿着大汗衫,鼻梁上架着老花镜,回北京又变回了时髦老人。

“出国参加学术会议也很注重形象,要带一箱子衣服去。

”FAST工程办公室副主任张海燕说。

南仁东是1963年吉林省的高考理科状元,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文革”之后,在北京天文台成为读天体物理的研究生。

他是一个爱好艺术和哲学的科学家,尤其喜欢画画,在日本国立天文台访学期间,创作了一幅油画《富士山》,至今仍挂在校教学楼的大厅里。

“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反射面周围的六座百米支撑塔要等间距排布,打乱排不是能减少很多工作量吗?

结果他就一句话,‘那样不好看’。

别看他忙,但做PPT特别讲究,有一次开完会其他单位的人问我,你们是请专人帮忙设计PPT吗?

怎么版式那么好看?

其实都是南老自己做的。

”FAST工程副经理张蜀新回忆道。

“也许是因为喜欢艺术,他和一般科学家不太一样,想法不受拘束,很有想象力,经常会冒出很多创新点出来。

”FAST工程接收机与终端系统高级工程师甘恒谦说。

数千块单元组成的球面主动反射面技术是由南仁东主导的FAST最大创新点之一。

主动反射面技术在以往的射电望远镜中虽已有应用,但都用在小范围的改变上,目的是通过改变单元反射面的位置来保持整个反射面的抛面形状,而FAST的反射面要进行大范围的运动,每一个单元反射面的作用是要将球面改成抛物面,通过主动的变形实现对天体跟踪式的观测。

而要实现这种跟踪观测,对反射面上空的馈源舱①定位精度要求很高。

当时他们做过几个馈源支撑缩尺模型试验,馈源舱的指向一直不能达到最大的观测角要求。

“由于馈源舱是由塔上的钢索拉动的,角度始终趋向于水平状态,如果达不到40度的角度,就看不到银河系的中心。

”甘恒谦说,南仁东很有想象力地提出,在馈源舱周围加一圈流体或半流体的“水环”,流体受到重力影响集中在某一方向,这样可以有效补偿姿态控制的不足之处,会使馈源舱的角度发生相应变化。

不过后来通过与德国科学家的合作,FAST最终采用了钢索牵引驱动的轻量化柔性馈源支撑模式,“水环”的方案没有被采纳,但南仁东的想象力确实让项目组其他成员印象深刻。

与传统射电望远镜采用独立分块反射面单元技术不同,FAST主动反射面的主要支撑结构采用了创新性的索网技术,2002年FAST技术年会上,南仁东第一次正式提出这个概念。

“我问南老师,原来的技术应用很成熟了,为什么要改?

他说:

‘很简单,因为省钱。

’反射面放在索网上面,坑的弧度要求就没那么高了,不然工程耗费会非常大。

”甘恒谦说。

但索网的制造和安装难度相当大,首先是钢索结构超高疲劳性能的要求。

钢索构建疲劳强度不得低于500兆帕,他们从知名企业购买了十余种性能最好的钢索结构进行疲劳试验,结果令人意外的是没有一家符合FAST的要求。

“一开始并没有想到寻找合适的钢索材料会面临如此大的困难,”姜鹏说,“当时南老压力太大了,在两年内,几乎总是寝食难安,这是FAST项目遭受到的最大的一次危机。

”在想解决方案时,南仁东又开始了他天马行空的想象。

“他甚至提出用弹簧作为弹性形变的载体,来解决钢索疲劳问题,我觉得很不可思议,最后拿出一个终极版的弹簧方案,目的是说服他,如果这个方案不行,其他弹簧方案也不用考虑了。

但他这么说,其实是希望大家都能发散思维,提出更多的新方案出来。

FAST对钢索结构的性能要求已经远超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规范,因此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提供相关产品,南仁东等人只能将方向转向钢索的研制中。

当时发现并无可借鉴的经验,FAST必须从头开始解决材料的问题。

姜鹏回忆说,因为无法确定问题的根源,所以研制工作要在涂层改善、锚固技术等几个方向上同时开展,在__________两年的时间里,经历了近百次的失败,几乎每一次的实验,南仁东都亲临现场,沟通改进措施。

他们请来上海、南京等地的十几家单位以及国外钢索结构的顶级专家一起评审,同时也幸运地找到一家既懂技术又有经验,同时愿意配合的厂家,在工艺控制上为FAST提供经验和产品,最终钢索结构才终于被研制出来。

(节选自吴丽玮《“天眼之父”南仁东:

梦想与坚守》,有改动)

注①馈源舱:

里面装置有馈源,也叫作超宽带接收机,是FAST接收和回传信号的最核心部件,整个射电望远镜的反射面所接收到的全部宇宙信号,都靠它来收集。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南仁东油画《富士山》至今仍挂在日本国立天文台教学楼的大厅里,说明他在艺术上有一定的造诣,也有着自己的艺术审美。

B.姜鹏来天文台面试时对不认识的南仁东的感受是“强大的气场”“头儿”“土匪头儿”,说明南仁东既有魅力,又让人惧怕。

C.南仁东作为一个科学家,能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时地展现出艺术方面的想象和灵感,对于当今社会人才的培养模式,很有启示意义。

D.由南仁东领导的FAST工程在研究过程中遇到诸多难题,尤其是钢索结构的研制,经历近百次失败才取得成功,表明科学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FAST工程办公室副主任张海燕眼中,南仁东不同场合的不同着装,既体现出他对职业的尊重,也表明他为人并不古板。

B.作为理科状元、清华无线电系的高才生,南仁东爱好艺术和哲学,尤其画画,这对他今后的科学研究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C.FAST采用球面主动反射面技术,主要支撑结构采用创新性索网技术,主要说明他善于在给自己制造的困难中前行。

D.本文写作上大量引用南仁东身边人的评说,客观真实地表现了南仁东的生活格调、兴趣爱好、工作态度,人物形象立体丰满。

E.本文前面以较少篇幅介绍南仁东相关经历,后面以较多篇幅介绍天眼FAST相关情况,分别照应标题中的“梦想”与“坚守”。

9.在“天眼之父”南仁东身上,你认为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安丰王元猛,字季烈。

太和五年封,加侍中。

出为和龙镇都大将、营州刺史。

猛宽仁雄毅,甚有威略,戎夷畏爱之。

薨于州。

赠太尉,谥曰匡。

子延明,袭。

世宗时,授太中大夫。

延昌初,岁大饥,延明乃减家财,以拯宾客数十人,并赡其家。

至肃宗初,为豫州刺史,甚有政绩,累迁给事黄门侍郎。

延明既博极群书,兼有文藻,鸠集图籍万有余卷。

性清俭,不营产业。

与中山王熙及弟临淮王彧等,并以才学令望有名于世。

虽风流造次不及熙、彧,而稽古淳笃过之。

寻迁侍中。

诏与侍中崔光撰定服制。

后兼尚书右仆射。

以延明博识多闻,敕监金石事。

及元法僧反,诏为东道行台、徐州大都督,节度诸军事,与都督临淮王彧尚书李宪等讨法僧萧衍遣其豫章王综镇徐州延明先牧徐方甚得民誉招怀旧土远近归之。

综既降,因以军乘之,复东南之境,至宿豫而还。

迁都督、徐州刺史。

频经师旅,人物凋弊,延明招携新故,人悉安业,百姓咸附。

庄帝时,兼尚书令、大司马。

及元颢入洛,延明受颢委寄,率众守河桥。

颢败,遂将妻子奔萧衍,死于江南。

庄帝末,丧还。

出帝初,赠太保,王如故,谥曰文宣。

所著诗赋赞颂铭诔三百余篇,又撰《五经宗略》《诗礼别义》,注《帝王世纪》及《列仙传》。

又以河间人信都芳工算术,引之在馆。

其撰《古今乐事》、《九章》十二图,又集《器准》九篇,芳别为之注,皆行于世。

(节选自《魏书》,有改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都督临淮王彧/尚书李宪等讨法僧/萧衍遣其豫章/王综镇徐州/延明先牧/徐方甚得民誉/招怀旧土/远近归之

B.与都督临淮王彧/尚书李宪等讨法僧/萧衍遣其豫章王综镇徐州/延明先牧徐方/甚得民誉/招怀旧土/远近归之

C.与都督临淮王彧/尚书李宪等讨法僧/萧衍遣其豫章/王综镇徐州/延明先牧徐方/甚得民誉/招怀旧土/远近归之

D.与都督临淮王彧/尚书李宪等讨法僧/萧衍遣其豫章王综镇徐州/延明先牧/徐方甚得民誉/招怀旧土/远近归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或短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加侍中,指加授侍中这一官职,被加者享有佩戴貂蝉珥珰等标志性饰物与侍从皇帝左右的礼制待遇。

B.戎夷,指戎和夷,泛指中国古代少数民族。

戎,中国古代称东部的民族;夷,中国古代称西部的民族。

C.太保,亦指太子太保,和太子太师、太子太傅都是东宫官职,为辅导太子之官。

其副职为太子少保。

D.铭诔,多指记述死者经历和功德的文章,很多是因当时某臣子身故,其君主表彰其功勋,亦表哀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延明继承父亲的爵位,在地方和朝廷都担任过官职,因为政绩显著,得到朝廷的赏识,不断升迁。

B.元延明博览群书,通古知今,很有才华,但他本性清俭,喜好金石,不喜钻营,才华一直未被赏识。

C.元延明既能著书立说,一生留下多种著作,又善于治理地方,在徐州颇有政绩,受到百姓的赞誉。

D.元延明很有军事才能,曾经讨伐过反贼元法僧,招降敌将,收复失地,并接受元颢委任率军守河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延昌初,岁大饥,延明乃减家财,以拯宾客数十人,并赡其家。

(2)频经师旅,人物凋弊,延明招携新故,人悉安业,百姓咸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4~15题。

示三子①

陈师道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注①元丰七年(1084),陈师道的岳父郭概提点成都府路刑狱,因为师道家贫,妻子与三子女只得随郭概西行,而陈师道因母亲年老不得同去。

将近四年以后,即元祐二年(1087),陈师道因苏轼等人之荐,充任徐州州学教授,才将妻儿接到徐州,得以团聚,于是写下了这首真挚感人的诗篇。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说妻儿们去远了,相见无期,也就不那么惦记了;当归期将近,会面有望,则反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B.颔联写离别时儿女尚幼,故有“眉目略不省”的说法,直接表明诗人对儿女思念之深,并寓有亲生骨肉几成陌路的感喟。

C.颈联写见面后的复杂心情。

久别重逢,惊喜之余,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相顾无言,泪洒千行,相拥而泣。

D.颈联将久别重逢的感喟写得淋漓尽致,诗人抓住悲喜苦乐的矛盾心理在瞬间的变幻,将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

E.此诗通篇造语质朴浑厚无矫饰造作之气,读来悲恻感人,其原因主要在于诗人感情的真挚,语语皆从肺中流出。

15.结合全诗,谈谈“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二句写出了诗人什么心理。

试分析原因。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从李白《蜀道难》一诗中“,,”的长叹中,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诗人对功业难成的一声叹息。

(2)《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他为人胸无城府,对上级不媚不谄,知无不言,对下级不骄不欺,坦荡真诚,始终保持着做人的本色,坚守着做人的道德底线。

②三月的微风吹动杨柳枝,空气中散发着迷人的花香,今年的春天到来得格外早,公园里湖面早就涣然冰释,碧波荡漾。

③人行道上车让行人本是交规,然而长久以来的落实情况却很不乐观;新交规一经出台,就如汤沃雪,使车让行人蔚然成风。

④他的实力已在华为得到证明,到了酷派平台后却一直马失前蹄,所以个人能力重要还是平台重要或许要经历一番讨论。

⑤尝鼎一脔,以该公司的运行来观察国内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市场的发展,我们可以乐观地预测,未来3—5年将成为垃圾焚烧发电行业的黄金发展期。

⑥这家公司海外公共安全业务实力雄厚,此次与合肥签订智慧城市生命线业务合同,可谓城下之盟,打造了新的业绩增长点。

A.①③⑤B.①②⑥C.②④⑥D.③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计划禁止生产和销售内燃机轿车,这一计划将对石油需求产生连锁反应。

B.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在竞争中取得难以匹敌的成绩,专家认为把企业文化和市场竞争结合起来是它们最为突出的优点。

C.通过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掌握农村土地流转、农业生产等新情况,反映农村发展新面貌和农民生活新变化。

D.越来越多的内地年轻人在相亲时把学历背景作为最重要的条件来考虑,有着精英院校教育背景的人士受到更多的青睐。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作为后生晚辈,面对今天到会的众多专家,我们一定要虚怀若谷,向他们请教专业发展的问题。

B.赵子龙百战百胜,形象完美,可惜没有与先主义结金兰,未能如关张一样得到重用,实乃可惜。

C.今天在园艺博览会现场初次见到了我仰慕已久的园艺大师,我握着他的手说:

“久违了,大师。

D.同学们,在高考之路上,请相信老师,配合老师,你若诚心跟随,我必鼎力相助。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

①,但只要自己的文化还在,就能重新凝聚人心,还有复兴的希望;如果②,即使没有敌军入侵,民族实际上也已经灭亡。

顾炎武把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归纳为“亡国”与“亡天下”两种情况,前者是民族内部的政权兴替,但文化的性质没有变化;后者是亡国加上灭种,③,而且民族本身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一个“种”已不复存在。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

现在,农村“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如果有机会,我们要在家乡办图书馆,因为只有开办图书馆,才会让“空巢老人”充分利用好时间,为他们安心读书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而有了舒适的环境,必将充实自我,也就一定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愉快地安度晚年。

①开办图书馆未必能让“空巢老人”充分利用好时间。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在《信条》一文中,美国作家富尔格姆提出了生活、做事和为人的信条,如“有东西大家分享”“公平游戏”“交还你捡到的东西”“惹了别人你就说声对不起”“吃东西之前要洗手”“便后冲洗”“生命会死亡”“当你们出门,要注意来往车辆,手拉手,紧挨一起”……

对于以上的“信条”,你怎么看?

请从中选择两三则信条,写一篇文章向你的同学小明表达自己的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