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语文备课组教学设计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语言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8054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年级语文备课组教学设计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语言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年级语文备课组教学设计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语言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年级语文备课组教学设计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语言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年级语文备课组教学设计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语言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年级语文备课组教学设计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语言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年级语文备课组教学设计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语言篇.docx

《高三年级语文备课组教学设计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语言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年级语文备课组教学设计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语言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年级语文备课组教学设计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语言篇.docx

高三年级语文备课组教学设计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语言篇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语言篇

一、考纲分析:

1、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

2、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

3、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以前学习过诗词作品,对诗词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认识,诗词方面也有一定的积累。

(2)大多数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往往过多的重视老师们讲的方法、技巧等,形而上学地学习古诗文,而真正对诗词最根本的文本内容感知感悟力比较弱,往往只依靠拆字的原始办法。

(3)现在学生少经苦难,往往感情淡薄,情商比较低,不加引导,很难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感情。

(4)对古诗词,尤其是古诗文的答案语言组织,缺乏系统的模板和标准的答题语言作为支撑。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类型。

(2)通过典型的语言风格类题目,归纳该类题型的命题特点和解题策略。

(3)掌握该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2)通过典型的语言风格类题目,归纳该类题型的命题特点和解题策略。

(3)掌握该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如何解答语言风格型试题

1、素材积累:

语言风格类型类型:

  

①清新:

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②平淡(质朴、自然):

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③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④委婉(含蓄):

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⑤悲慨:

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

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⑥雄奇:

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⑦奔放:

直率有气势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⑧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重要词语:

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自由组合四字短语:

清新自然、平淡质朴、华美绚丽、雄浑豪放、沉郁顿挫、慷慨悲凉、简练生动、明白晓畅。

2、备考锦囊:

■语言风格类试题提问方式:

常式问:

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变式问:

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语言风格类试题答题步骤:

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最后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语言风格类试题答题套路:

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如(),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3、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此诗语言特点是平实自然,口语化。

(第一步)“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第二步)这样就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第三步)(解析:

快赶走树上的黄莺,别让它在枝头长啼;啼声会惊破我好梦……害我梦不到那辽西。

4、迁移练习: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4分)

答:

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

(第一步)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

(第二步)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第三步)

5、能力提升练习:

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

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答:

这首诗语言风格自然清新。

(第一步)如“堂上燕”、“水中鸥”,意象浅近,;“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口语化,自然质朴。

(第二步)作者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后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此时的闲适心境。

(第三步)

(二)如何解答古诗的炼字型试题

1、素材积累:

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炼意。

炼字的一般规律:

◆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

①炼动词:

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

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②炼形容词:

炼形容词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寂,人心之孤苦。

3、炼数词

早梅(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诗人的好友郑谷将“数枝开”改为“一枝开”,你认为将“数枝”改为“一枝”好在哪里,试简要分析。

梅花开于百花之先,已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就更显示出此梅不同寻常,就更加突出了题中“早”字。

诗人含蓄地表达了他不甘寂寞孤独,希望能在明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的思想感情。

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④炼特殊词:

■叠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如: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竹枝词>其一》刘禹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

■拟声词:

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

■表颜色的词:

这些词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如:

“红藕香残玉簟秋。

”(《一剪梅》李清照);“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杜甫)

◆注意:

①五言一般炼第三或第五字。

②七言一般炼第五或第七字。

2、备考锦囊:

■炼字类试题提问方式:

  

常式问: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变式问: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炼字类试题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这个字或者有没有用什么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以拟人,比喻,通感等为主;当然还可能出现化动为静等表达技巧)——释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这个词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意境)——描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哲理——点情境。

■炼字类试题答题套路:

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3、答题示例: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有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试分析“看”的妙处。

释词:

看,在诗中指回望。

(第一步)描述: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第二步)意境或情感:

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第三步)

解析:

这首送别小诗,清淡如水,款款地流泻出依依惜别的深情。

诗的前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而且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离情别绪。

“南浦”,南面的水滨。

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

”故“南浦”象“长亭”一样,成为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一见“南浦”,令人顿生离忧。

而送别的时间,又正当“西风袅袅”的秋天。

秋风萧瑟,木叶飘零,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倍增离愁?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诗人捕捉住这关键时刻一个最突出的镜头:

分手后,离人虽已登舟而去,但他频频回过头来,默默而“看”。

“看”,本是很平常的动作,但此时此地,这一“看”却显得多么不寻常:

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从这个“看”字,我们仿佛看到那离人踽踽的身影,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间闪动的泪花。

他的每“一看”,自然引起送行人“肠一断”,涌起阵阵酸楚。

最后,诗人劝慰离人:

“好去莫回头。

”——你安心去吧,不要再回头了。

此句粗看似乎平淡,细细咀嚼,却意味深长。

诗人并不是真要离人赶快离去,他只是想借此控制一下双方不能自抑的情感,而内心的悲楚恐怕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4、迁移练习: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注:

一“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愁思印象。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

(第一步)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

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尽的思念愁绪。

(第二步)“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第三步)(解析:

一片平远的树林之上飞烟缭绕有如穿织,秋天的山峦还留下一派惹人伤感的翠绿苍碧。

暮色已经映入高楼,有人独在楼上心中泛起阵阵烦愁。

她在玉梯上徒劳无益地久久凝眸站立,一群群鸟儿飞回栖宿多么匆急。

什么地方是你回来的路程?

一个个长亭接连一个个短亭。

5、能力提升练习: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问题:

试分析“忽”字的表达效果。

答:

“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倒好处之意。

(第一步)登翠楼时兴冲冲,而闯入眼帘的柳色却使她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

(第二步)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

(第三步)(解析: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三)如何解答古诗“题眼”、“诗眼”型试题 

1、素材积累:

 

■什么是“题眼”、“诗眼”?

  

所谓“题眼”,就是指诗歌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便是题眼。

八句诗中虽然未用一个“喜”字,但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喜”意。

  

所谓“诗眼”“词眼”多指能够精练传神地揭示诗歌思想情感,传达主旨的某个关键语。

如李清照《醉花阴》写主人公多愁善感、怜花自怜的性格情态,结尾写道: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一个“瘦”字便是全篇的词眼。

它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

2、备考锦囊:

■“题眼”“诗眼”型试题提问方式:

常式问:

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变式问1: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

为什么?

变式问2: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

为什么?

■“题眼”、“诗眼”型试题答题步骤:

①该词对表达感情、突出主旨的作用(内容上)。

②该词在结构上、表达效果上的作用(形式上)。

3、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2002年高考题)

答: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第一步)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二步)

4、迁移练习:

幽居初夏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工午瓯茶。

[注]:

龙就是竹笋。

木笔,又名辛夷花。

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诗人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

试作简要分析。

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

(四)如何解答古诗关键语句型试题:

1、备考锦囊:

■古诗关键语句型试题提问方式:

常式问:

“某某句”被誉为千古佳句,妙在何处?

常式问1:

“某某句”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变式问2:

“某某句”在本诗(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回答。

■古诗关键语句型试题答题步骤:

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

③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解答要领:

含义+手法+表达作用(但不是绝对的,一般要根据问题解答)

2、答题示例:

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

排闼:

闯进门来。

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手法:

该句中的“排”“送”两个动词,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

(第一步)作用(解释、意境):

两山迫不及待地“闯”进门来,把苍翠的山色“送”来,生动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

(第二步)感情:

写出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第三步)

3、迁移练习:

金陵晚望·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

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

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

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

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

附:

重要作家的语言风格特点: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

《诗两首》

第一课时(学习《雨巷》)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体验能力

2.训练学生对诗歌词语的认识能力

3.掌握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听录音,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舒缓悠扬的节奏。

主要从复沓句式、叠音词、排比手法、带有很浓的情绪色彩的双音词等方面着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解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意蕴,进而体会诗人苦闷彷徨的心境。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导语设计:

播放歌曲《丁香花》如同游丝般的淡淡哀愁,在朦胧的意境中萦绕梦回,今天我们将走近戴望舒,走进一种特殊的美的诗的意境。

二、介绍作者:

(投影作者照片,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感知)

戴望舒,1905年出生于杭州。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

《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早期的作品,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

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初步感知诗歌《雨巷》(朗读此首诗,读完后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

1、放录音(第一遍)。

学生合上书本。

静听。

放完。

2、放录音(第二遍)。

学生同时看书。

 

3、教师提问:

课文读完了,我们感觉到什么了吗?

这首诗美吗?

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归纳:

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

我们被这种感觉控制住了。

《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早期的作品,他早期的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浓,意象朦胧、含蓄。

这首诗很美。

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

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

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4、 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

朦胧。

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

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

(结合第1-4号张投影片)

明确:

一共是6个,主要是两个意象(景物)。

第二个是雨巷。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狭窄逼仄,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朦胧。

给人一种莫名压抑感。

第三个是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

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

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明确:

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 浣溪沙》)]

李商隐有诗: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

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油纸伞,(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

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

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

6、齐读第1节和第7节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是诗的第一节,也是全诗的主旋律。

反复吟咏这几个诗行,闭目回味,浮现于我们脑海里的是这样的情景:

就情而言,是独自、彷徨,寂寥、愁怨;就景而言,是纸伞、雨巷、丁香和姑娘。

此情此景,水乳交融,幻为一体。

这是孤独的袒露吗?

这是对爱情的渴求吗?

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

我们不必追问的那么具体,我们也不必回答的那么确切。

因为诗毕竟是诗啊,“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从这情景,我们体味到诗是一种朦朦胧胧的,吞吞吐吐的东西。

术语的来说,它的动机在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

读3、4、5、6节

诗人又抒写到,他所希望逢着的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飘然迎面而来了。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她也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彷徨在这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她从我对面而来,与我只是瞬间相遇,又像梦一般地飘散而去。

这是从正面写诗人与那位姑娘相逢。

接下去的5、6节,诗人回转头来,目送那从身旁飘过的女郎远去一直看到“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她的颜色,它的芬芳,都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也都消失了。

  6、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

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介绍背景:

在第一次革命战争高潮中,戴望舒受到了革命的洗礼,他还加入了共青团,在复旦大学投入了革命的洪流。

然而,为他所意想不到的是1927年4月12日,反革命政变发生了,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者遭到屠杀,他也遭到通缉。

诗人不得不避居与友人家中的小楼上,译书消遣。

因此不能把它当作一首单纯抒写愁怨或抒写爱情的作品去理解。

明确:

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姑娘,这姑娘有着“丁香一样的忧愁”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本诗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

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齐读本文主旨

  四、再读课文,感悟诗歌的艺术特色 

1.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

  《雨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能力。

2.《雨巷》的音节特色

  总体节奏:

舒缓悠扬。

可以说《雨巷》在音韵、节奏方面所达到的神奇效果是这首诗最为突出的成就。

   诗歌的押韵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原因所在。

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而服务的。

 诗歌的用词。

  《雨巷》在用词上也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重叠复沓句式的妙用。

开头和结尾重叠、复沓,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

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最后通过第四次录音再次感悟诗歌的意境和节奏)

五、拓展研究——背诵课后李商隐的《代赠》

丁香花纤小细弱,清香幽雅。

用丁香结来象征人们内的愁心是古代诗词中一种传统的表现方法(具体词句参见课后练习)。

戴望舒深受古代诗歌影响,这种传承正是优秀文化厚积博发的必然。

 

第二课时(学习《再别康桥》)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诗歌的三美:

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2.把握作者蕴涵在诗歌中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诵读探究诗歌的三美

2.教师知道学生讨论意象蕴涵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位徐志摩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感悟生活给自己留下的美好回忆

教学重点

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三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古江南多才俊,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性情温厚才气横溢的现代诗人——徐志摩。

先请大家谈谈你所了解的徐志摩。

[出示幻灯片]

1、关于志摩

梁启超说:

“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胡适说:

“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

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2、我所知道的康桥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3、

二、初读诗歌,谈谈感受

  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