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桂枝麻黄各半汤.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7878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 桂枝麻黄各半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6 桂枝麻黄各半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6 桂枝麻黄各半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6 桂枝麻黄各半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6 桂枝麻黄各半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 桂枝麻黄各半汤.docx

《6 桂枝麻黄各半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 桂枝麻黄各半汤.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 桂枝麻黄各半汤.docx

6桂枝麻黄各半汤

6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6g芍药3g生姜3g炙甘

草3g麻黄3g杏仁3g大枣4g

上7味,以水1000ml,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人其

他药味,煮取360ml,去滓,温服120ml。

(功效}疏达肌腠,轻解表邪,调和营卫。

(主治}

主证: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发,无汗,形如疟。

副证:

或面赤,身痒,或烦躁,口渴,脉浮而不甚紧,苔

薄白。

(临证加减}

l.本方加党参、生黄芪治风寒表证发热恶寒,一日二三度

如疟状,不能得小汗出,素体虚者。

2。

本方加防风、地肤子、川芎、苍耳子治荨麻疹剧痒,遇

寒加重者。

3.本方加川乌、防风治面部瘙痒之风寒袭表,卫阳郁遏者。

4.桂麻各半汤加味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基本方为桂枝、

杏仁各5g,麻黄、炙甘草各3g,赤芍、大枣各lOg,生姜3片。

瘙痒剧烈,皮肤粗糙肥厚加威灵仙6g,苍耳子5g;气血亏加黄

芪、当归各lOg,鸡血藤15g;阴虚加热地、麦冬、制首乌各

lOg;夜卧不宁加合欢花lOg,夜交藤15g,灵磁石20g(先煎)。

5.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急性荨麻疹:

基本方为桂枝、麻黄、

白芍、杏仁、生姜、太枣、甘草。

风寒偏盛者,加防风、川芎、

苍耳;风热偏盛者,加银花、连翘、蝉蜕、石膏;挟湿热者,加

土茯苓、赤小豆、白藓皮。

桂枝二麻黄一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6g芍药3g麻黄2g生姜

2g杏仁3g炙甘草3g大枣5枚

上7味,以水1000ml,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下诸

药,煮取400ml,去滓,温服200ml,日再服。

(功效)调和营卫,微发其汗。

(主治)服桂枝汤表不解,大汗出,寒热如疟,一日再发者。

(临证加减]

1.本方加芦根、石斛治外感已汗,口干舌无津者.

2.本方加常山治外感后如疟状者.

3。

本方加防风、地肤子治顽固性荨麻疹有良效。

4.桂枝二麻黄一汤的异病通用:

本方非独治太阳病,凡病

机属于寒凝气滞,血脉凝泣,发为痹厥;饮邪内聚,肺失宣肃,

发为肿喘,三气浸淫,筋骨不利,发为痹证者,与本方药理相合,均可通用。

(1)痹厥:

本方易白芍为赤芍,伍用活血和血,温经散寒,

补肾固本药而取效.

(2)水肿:

对于水肿因于外邪与内湿互结,三焦气化失常,

水邪泛溢于肌肤者,运用本方适当加入利水药,其效可相得

益彰。

(3)哮喘:

因于寒证者,本方宣肺利气,化饮平喘。

伍用暖

脾蠲饮之品,治疗小儿喘息型支气管炎尤效。

(4)风寒湿痹:

本方具疏风散寒,宣痹通络作用。

如适当伍

用活血、利湿之品,则疏风胜湿之效更宏,俾风寒湿三气尽泄无

遗,使气血流畅,筋骨舒利而痹证自解。

四、太阳病轻证(23、25、27)

[原文]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

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

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

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3)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

十四枚。

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

服六合。

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

将息如上法。

臣亿等谨按:

桂枝汤方。

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

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今以算法约之,二汤各取三分之一。

即得桂枝一两十六蛛,芍药、生姜、甘草各一

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三个零三分枚之一.收之得二十四个,合方。

详此方乃三分之一,非各半也.宜云合半

汤。

[原文]

服桂枝汤,大汗出,……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

汤。

(25)

桂枝一两十七蛛,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

皮尖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

升,日再服。

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

今合为一方,将息

如前法。

臣亿等谨按:

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

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今以算法约之。

桂枝汤取十二分之五,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一两六铢,甘草二十

铢,大枣五枚。

麻黄汤取九分之二.即得麻黄十六铢,桂枝十铢三分铢之二.收之得十一铢,甘草五铢三分铢之

一,收之得六铢.杏仁十五个九分枚之四。

收之得十六个,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一两十七铢.麻黄十六铢,

生姜、芍药各一两六铢,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杏仁十六个,合方。

[原文]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

宜桂枝二越

婢一汤。

(27)

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炙,大枣四枚.擘生姜一两二铢,切石膏二十

铢.碎,绵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

升。

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

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

分。

臣亿等谨按:

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越婢汤方,麻黄六两,生姜三

两.甘草二两。

石膏半斤,大枣十五枚。

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四分之一.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十八铢.甘

草十二铢,大枣三枚。

越婢汤取八分之一.即得麻黄十八铢.生姜九铢,甘草六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一枚八分

之七.弃之。

二汤所取相合。

即共得桂枝、芍药、甘草、麻黄各十八蛛.生姜一两三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四

枚.合方。

旧云.桂枝三.今取四分之一.即当云桂枝二也。

越婢汤方.见仲量杂方中。

(外昼秘要)一云起脾汤。

[词解]

(1)如疟状:

指发热恶寒呈阵发性,发无定时,似疟非疟。

(2)清便欲自可:

清,同圊,厕所之古名,此处作动词用,即排便之意。

欲,接近

或将近之意。

自可,如常之意。

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接近正常。

(3)脉微缓:

微非微脉,乃略微之意。

脉微缓,是对浮紧而言,指脉不浮紧而趋于

和缓。

(4)阴阳俱虚:

此处的阴阳指表里而言。

阴阳俱虚,即表里俱虚。

(5)热色:

即红色。

(6)一El再发:

一天发作两次。

(7)无阳:

指阳气虚。

[提要]太阳病轻证三种不同证候的辨治。

[释义]太阳病轻证有三种不同情况: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

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面赤,身痒一日二三度发。

病因病机是日久邪微,表郁不

解,治宜小发其汗,方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证乃服桂枝汤发汗后,发热

恶寒,热多寒少,形似疟,一日再发。

病因病机是表郁邪微,表郁较轻,治宜微发其

汗,方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证的主症是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病因病机是表邪微郁,兼有里热,治宜微发其汗,兼清里热,方用桂枝二越婢一汤。

23条所述基本证候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太阳病,得之八九日”,说明太阳病时日

较久不愈;二是“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即阵发性发热与

恶寒并见,且发热重、恶寒轻;三是病人虽如疟状,但“其人不呕”,反映外邪未传少

阳,病人虽热多寒少,但“清便欲自可”,即大小便尚属正常,表明邪未传阳明。

综合

分析,其证虽病程较久,但病仍在表。

病既在太阳,何以寒热一日二三度发?

这是由于

病久邪微,正气欲抗邪外出,而邪郁不解,正邪交争相对弛缓所致。

以上病情可有如下三种转归。

其一,“脉微缓者”为脉象由浮紧趋于和缓,为正复

病邪欲去之佳兆,故“为欲愈也”。

其二,“脉微而恶寒”即脉象微弱无力,恶寒加重,

说明表里阳气俱虚证(即阴阳俱虚),故“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更者,再次之

意。

由此推论,本条阴阳俱虚,当在此证形成之前即误用汗、吐、下法。

其三,若病人

见“面色反有热色”、“身必痒”为当汗失汗,邪郁不解,阳气不能宣发,即所谓表郁轻

证。

因邪热轻非麻黄汤所宜,肌腠闭塞,又非桂枝汤所胜任,两方合用,并小制其服,

用麻黄桂枝各半汤,使其得“小汗出”,而收正达邪解之效。

以上三种转归,皆仲景设

法御变之文,会其意即可,不必拘泥。

由于第三种转归是太阳病日久邪郁的易见变化,

是对第一段基本证候的补充说明,故应结合起来分析。

本条有夹叙的笔法,即在“面色反有热色者”、“身必痒”证候之间,仲景夹叙该证

的病因和对其结局的判断,应予注意。

25条证见“形似疟,一日再发”即发热恶寒呈阵发性,一日发作二次,为太阳病

经发汗治疗后,大邪已去,余邪犹存,肌腠复闭,正邪相争所致。

此与23条“如疟状,

一日Z.--"度发”机理略似而病情较轻,属表郁证之轻缓型。

其治疗仍用汗法解表,即仲

景所言“汗出必解”,由于证候轻缓,且已发汗,因而不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而用桂枝

二麻黄一汤,剂量更小,以微发其汗。

27条叙证甚简,需采用以方测“证”和前后互参方法予以补充。

本证系“太阳病,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者,仲景用微发汗兼清里热之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推论其病机

为表寒里热,而表郁较轻,里热亦微,故除前述症状外,当有口渴、心烦等里热之症。

或问曰,何以知里有微热?

从方中用小量石膏可知。

“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系倒装文法,明确指出阳虚正气弱者禁用汗法,

实寓桂枝二越婢一汤的禁例。

本证与大青龙汤证类似,但彼重此轻,悬殊甚大,切不可等同相视。

上述三条对比:

三证均有表郁不解的病机,均有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或呈阵发性

之特点,治疗上均有辛温轻剂之桂枝汤成份,但桂麻各半汤由麻黄、桂枝剂量的各1/3

组成,为发汗轻剂,适用于表郁轻证之略重者,桂二麻一汤,其量更小,为发汗微剂,

适用于表郁轻证之轻者;桂二越婢一汤其量亦轻然可兼清里热,为解表清里之轻剂。

[选注]

成无己:

发热恶寒,而热多寒少,为阳气进,而邪气少也。

里不和者呕而利,今不

呕,清便自调者,里和也。

寒热……日二三发者,邪气微也,……今日数多而脉微缓

者,是邪气微缓也,故云欲愈。

脉微而恶寒者,表里俱虚也;阳,表也,阴,里也,脉

微为里虚,恶寒为表虚,以表里俱虚,故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阴阳俱虚,则面色青

白,反有热色者,表未解也,热色,为赤色也,得小汗则和,不得汗则不得邪气外散皮

肤,而为痒也,与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发其汗,以除表邪。

(<注解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

证并治法上))

尤在泾:

病在太阳,至八九日之久,而不传他经,其表邪本微可知。

不呕清便欲自

可,则里未受邪可知。

病如疟状,非真是疟,亦非传少阳也,乃正气内胜,数与邪争故

也。

至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则邪气不胜而将退舍矣。

更审其脉而参验之,若得微

缓,则欲愈之象也;若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当与温养,如新加汤之例,而发汗

吐下,均在所禁矣;若面色反有热色者,邪气欲表出,而不得小汗,而邪无从出,如面

色缘缘正赤,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之类也;身痒者,邪盛而攻走经筋则痛,邪微

而游行皮肤则痒也。

夫既不得汗出,则非桂枝所能解,而邪气又微,亦非麻黄所可发,

故合两方为一方,变大制为小制,桂枝所以为汗液之地,麻黄所以为发散之用,且不使

药过病,以伤其正也。

服桂枝汤,汗虽大出而邪不去(指25条一一笔者注),所谓如水淋漓,病必不除

也。

若脉洪大,则邪犹甚,故宜更与桂枝取汗,如前法者,如啜热稀粥,温覆取汗之法

也。

若其人病形如疟,而一日再发,则正气内胜,邪气欲退之征,设得汗出,其邪必从

表解,然非重剂所可发者,桂枝二麻黄一汤以助正而兼散邪,而又约小其制,乃太阳发

汗之轻剂也。

(<伤寒贯珠集.太阳篇上))

章虚谷:

此条经文(指27条一一笔者注),宜作两截看,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句,是

接热多寒少句来,今为煞句,是汉文兜转法也。

若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何得再行发

汗?

仲景所以禁示人曰,不可发汗,宜作煞句读。

经文了了,毫无纷论矣。

(<伤寒论本

旨))

王肯堂:

首一节至寒少止(指25条一一笔者注),为自初至今之证。

下文皆拟病防

变之词,当分作二截看:

至欲愈也,是不须治;至吐也,是宜温之;至末是小汗之。

麻黄发,桂枝止,一发一止,则汗不得大出矣。

(<伤寒准绳.太阳篇)

徐灵胎:

此无阳与亡阳不同(指27条一一笔者注),并与他处之阳虚亦别。

盖其人

本非壮盛,而邪气亦轻,故身热而脉微弱,若发其汗,必至有叉手冒心,脐下悸等症,

故以此汤清疏营卫,令得似汗而解,况热多寒少,热在气分,尤与石膏为宜,古圣用药

之审如此。

({伤寒论类方。

桂枝汤类一})

[评述]尤氏对23条病证机理及方药运用分析十分精辟,王氏对23条分段,清晰

易辨,可补成注之不足。

成注虽较笼统,但对脉证分析,始终围绕邪正两方面,可谓抓

住了实质,但将阴阳两虚之转归与表郁证混论,于理不顺。

27条文字过简,述证欠明,理解不易,故成无己氏不注此条,后世不少医家随文

顺释,把“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与桂枝二越婢一汤证混为一谈,谬误百出,徐氏所

论,牵强附会,即是明证。

唯章氏不囿众说,独抒己见,从古汉语兜转法,将桂枝二越

婢一汤与其禁例截然分开,一语破千载之惑,使仲景本意,彰然纸上。

[治法]1.辛温轻剂,小发其汗。

2。

辛温轻剂。

微发其汗。

3.辛温微汗,兼清里热。

[方药]1。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2。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3。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方义]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二方证均有表郁不解、不得汗出,非

桂枝汤所能胜任,但表邪已微,或病已数日,或已经汗法,又不宜麻黄汤峻发。

故二方

合用,小制其剂,则解表发汗而不伤正:

调和营卫而不留邪。

方中白芍、甘草、大枣之

酸收甘缓,配麻黄、桂枝、生姜之辛甘发散,刚柔相济,其剂量虽小,正所以发散邪

气,而助正气,为发汗轻剂。

桂枝麻黄各半汤,药物组成,实际是桂枝汤与麻黄汤各取原剂量的三分之一,以直

观分数约之,为1:

1,故名各半汤,乃小发其汗。

本方有二种煎服法:

即本方煮取一升

八合,温分三服;或二方分煎,再取煎液各三合相兑,一次顿服。

桂枝二麻黄一汤实为桂枝汤原剂量的十二分之五,麻黄汤剂量的九分之二,以直观

分数约之,其比例是2:

1,故名之。

此与桂枝麻黄各半汤比较,桂枝汤量略增,麻黄汤

量减少,故发汗力更小,可称微发其汗。

亦有二种煎服法:

即本方合煎,煮取二升,一

日分两次服;或二方分煎,将二汤煎液按2:

1量合成二升,分两次服,更适用于大汗之

后之表郁轻证。

桂枝二越婢一汤,药物组成系桂枝汤剂量的四分之一与越婢汤剂量的八分之一相

合,以直观分数约之,其比例为2:

1,故名之。

桂枝汤外散表邪;越婢汤载<金匮要

略>由麻黄、石膏、杏仁、大枣、炙甘草等组成,为辛凉之剂,清泄里热并发越郁阳,

二者合方为解表清里之轻剂。

本方水煎,分二次温服。

与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

一汤对比,药物多一味石膏,少一味杏仁,兼清里热之功自不待言。

[方论选]

许宏:

桂枝汤治表虚,麻黄汤治表实,二者均曰解表,霄壤之异也。

此二方,合用

之者,乃解其表不虚不实者也(指桂麻各半汤一一笔者注)。

(《金镜内台方议。

卷一》)周扬俊:

风寒两受,即所感或轻,而邪之郁于肌表者,岂得自散,故面热身痒之由

来也,于是立各半汤减去分两,使之小汗,岂非以邪微而正亦衰乎(指桂麻各半汤一一

笔者注)。

(<伤寒论三。

太阳下篇))

柯韵伯:

此因未经发汗,而病已日久,故于二汤各取三合,并为六合,顿服而解

之。

两汤相合,泾谓分明,……犹水陆之师,各有节制,两军相为表里,异道夹攻也。

((伤寒来苏集。

伤寒附翼.太阳方总论))

……若其人热多寒少,面色缘缘正赤者,是阳气在表而不得越,当汗不汗,其身必

痒,汗出不彻,未欲解也,可小发汗,故将桂枝麻黄汤,各取三分之一,合为半服而与

之。

所以然者,以八九日来,正气已虚,邪犹未解,不可更汗,又不可不汗,此和解法

耳(指桂麻各半汤一一笔者注)。

((伤寒来苏集。

伤寒论注.麻黄汤证下))

王晋三:

桂枝铢两多,麻黄铢数少,即啜粥助汗之变法。

桂枝减用四分之二,麻黄

汤减用四分之一,则固表护阴为主,而以发汗为复,假麻黄开发血脉精气,助桂枝汤于

卫分作微汗耳。

第十六铢麻黄,不能胜一两十七铢桂枝、一两六铢白芍,则发汗之力太

微,故又先煮麻黄为之向导,而以桂芍袭其后也(指桂二麻一汤一一笔者注)。

((绛雪

园古方选注。

汗剂>)

方有执:

名虽越婢之辅桂枝,实则桂枝麻黄之合剂,乃大青龙以芍药易杏仁之变制

耳,去杏仁者,恶其从阳而主气也,用芍药者,以其走阴而酸收也,以此易彼而曰桂枝

二,则主之以不发汗可知,而越婢一者,乃麻黄石膏之二物,则是寓微发于不发之中

也。

亦可识也(指桂二越一汤一一笔者注)。

(<伤寒论条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医宗金鉴):

桂枝二麻黄一汤,治形如疟,El再发者,汗出必解,而无热多寒少,

故不用石膏之凉也。

桂枝麻黄各半汤,治如疟状,热多寒少,而不用石膏,更倍麻黄

者,以其面有怫郁热色,身有皮肤作痒,是知热不向里而向表,令得小汗,以顺其势,

表邪寒少。

肌里热多,故用石膏之凉,佐麻桂以和荣卫,非发荣卫也。

今人一见麻桂,

不问轻重,亦不问温复与不温复,取汗与不取汗,总不敢用,皆因未究仲景之旨。

((医

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

伤寒论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点评]许氏认为桂枝麻黄各半汤“乃解其表不虚不实者也”,柯氏提出本方系

“不可更汗,又不可不汗”之“和解法”表述不一,其意相同。

柯氏所言“两汤相合,

泾谓分明”。

解析桂二麻一汤功效及煎法,确有见地,然“四分之一”,“四分之二”云

云不妥。

方氏提出桂枝二越婢一汤“乃大青龙以芍药易杏仁之变制”,见解固然独到,

然则学者须注意其剂量之大小。

<医宗金鉴)对比三方药物组成和用量别立途径,均有

启发。

[.临床应用]

(1)后世医家应用

1)<类聚方广义)载:

痘疮热气如灼,表郁而见点难,或见点稠密而风疹交出,或

痘迟不起胀,喘咳咽痛者,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风湿病初起,寒热时作,肢体痛重或挛

痛,或走注肿起者,以桂枝二越婢一汤发汗后,可与加术附汤(即越婢汤加术附),兼

用应钟散(大黄、川芎)、蕤宾丸(甘遂、芒硝、芫花、吴茱萸,本名太平丸)。

2)(方函口决):

桂枝麻黄各半汤,可活用于外邪之坏证、类疟勿论已。

其他发风

疹而痒痛者,宜之。

一男子,风邪后,腹痛不止,医作疝治,其痛益剧,服此方发汗,脱然而愈。

3)(本事方)载:

桂枝麻黄各半汤治邪微表郁,营卫不和之伤寒身热,头痛无汗

证。

4)<方极)载:

桂枝麻黄各半汤治桂枝汤、麻黄汤二方证相半者。

桂枝二麻黄一汤

治桂枝汤证多,麻黄汤证少者。

桂枝二越婢一汤治桂枝汤证多,越婢汤证少者。

雉间焕

云:

肢挛急而上冲者主之。

5)(尾台榕堂类聚方广义)载:

疟疾热多寒少,肢体惰痛者五七发后,择桂枝二麻

黄一汤,桂枝麻黄各半汤,先其时温覆大发其汗,则一汗而愈。

若渴者宜桂枝二越婢一

汤。

二方皆截疟之良剂。

6)(吴鞠通医案>载:

“头痛恶寒,脉紧,言蹇,肢冷,舌淡,太阳中风,虽系春

季天气,早间阴晦雨气甚寒者,予桂枝二麻黄一汤法。

(2)现代应用

1)<伤寒论译释)载:

桂枝麻黄各半汤治外感风寒延日较久,正气略虚,表郁无汗

者。

荨麻疹属于风寒证者。

2)据33例病案统计,桂枝麻黄各半汤主治皮肤病,如荨麻疹、湿疹及急性扁桃体

炎。

中医病证中的皮肤瘙痒证、感冒、风疹、产后发热、疟疾、水痘。

症见瘙痒、发热

恶寒,丘疹、舌淡苔薄白、脉浮者。

关氏等对9例临床病案统计表明:

桂枝二越婢一汤

可用于伤寒挟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及慢性肾炎三种中西医疾病。

<伤寒论方证证治

准绳)

3)桂枝麻黄各半汤治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血管神经性头痛、全身性瘙

痒症、月经期浮肿。

4)据报道桂枝麻黄各半汤运用于内科疾病,如感冒、无汗证、内分泌功能紊乱等;

外科疾病如面部瘙痒、荨麻疹。

桂枝二麻黄一汤运用于感冒、哮喘、风水、雷诺氏症等

内科疾病及顽固性荨麻疹。

桂枝二越婢一汤运用于感冒、急性肾炎等内科疾病以及小儿

急性肾炎均获效验。

(3)医案选录

1)太阳伤寒兼正虚许叔微治一人病伤寒,身热头痛无汗,大便不通,已四五日。

许讯之,见医者治人黄、朴硝等欲下之。

许曰:

子姑少待,予为视之。

脉浮缓,卧密室

中,自称甚恶风。

许曰:

表证如此,虽大便不通数日,腹又不胀,别无所苦,何遽便

下?

大抵仲景法,须表证罢,方可下,不尔,邪乘虚入,不为结胸,必为热利也。

作桂

麻各半汤与之,继之以小柴胡,粱絷汗出,大便亦通而解。

录自((本事方))

按:

本案既有表证,又有大便不通,似乎表里证同具,实际重点是表证。

身热头痛

无汗恶风,都是麻黄证,惟脉不浮紧而是浮缓,这表明正气较弱,邪势不甚,所以未用

麻黄汤,而用桂麻各半汤,得汗之后而转用小柴胡汤,而告病愈,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

的原则与随证选方的灵活性。

2)面部瘙痒金道学介绍:

一女性患者,忽觉恶寒、无汗、身痛、头昏如蒙,面

部瘙痒如虫行已3周。

曾屡用中西药治疗无效。

诊见全身恶风,遇风则肢体冷痛,痛无

定处,周身闷热如蒸,但体温不高,无汗,口中自和,纳食较差,白带清稀量多,无腥

臭味,经行正常,二便自调,舌质淡红,苔薄白多津,脉浮细。

此由风寒袭表,卫阳郁遏,寒凝经脉所致。

处方:

麻黄、杏仁、甘草、白芍各7g,桂枝12g,生姜2片,大枣

4枚,制川乌9g。

煎服2剂,诸症皆除。

唯觉腰部微痛,白带仍多,嗣以金匮肾气丸调

理半月而愈。

(<新中医)1987;

(1):

45)

3)哮喘孙浩介绍:

一女性患者,平素嗜烟,常咳嗽多痰。

近3日因感受风寒,

恶寒发热,体温38.5℃,全身如浸冷水中,虽重被暖壶不温,呼吸急促,不能平卧,

两肺满布哮鸣音。

面色白,唇色微绀,爪甲轻度青紫。

咳嗽痰鸣,喉中有水鸡声。

咯吐

白沫及清稀痰涎,量多,一昼夜约500多ml。

喜热饮,但饮不多。

苔白厚,脉浮紧。

辨证属外邪引动伏饮,肺失宣肃,气道不利。

治宜宣肺利气,温阳化饮。

处方:

桂枝、

茯苓各12g,炙麻黄6g,煨白芍、炒杏仁、制半夏各9g,橘红、甘草各4.5g,红枣3

枚,干姜3克。

煎服上药4剂,恶寒已罢,体温正常,喘平,咳嗽不甚。

改予六君子汤

加姜枣,水煎服,连服10日后体质较健,咳痰逐日稀疏。

((浙江中医杂志)1986;(11):

519)

4)感冒日久刘×X,女,10岁。

深秋受感,拖至初冬不解,发热恶寒,每日发

作数次。

脉浮无力,舌质红,有薄白苔。

问其二便正常,饮食尚可。

辨为风寒表邪不

解,寒将化热而游离于表里之间的轻证。

为疏:

麻黄3g、桂枝3g、芍药3g、炙甘草

3g、生姜3g、大枣4枚、生石膏6g、玉竹3g。

共服两剂,得微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