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病虫害防治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7732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23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桑树病虫害防治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桑树病虫害防治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桑树病虫害防治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桑树病虫害防治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桑树病虫害防治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桑树病虫害防治学.docx

《桑树病虫害防治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桑树病虫害防治学.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桑树病虫害防治学.docx

桑树病虫害防治学

 

桑树病虫害防治学

实验指导书

陈仁方肖伟何诗明

 

西南农业大学蚕学与生物技术学院蚕桑学教研室

2006年8月10日

 

实验规则

为了使同学们能够充分的运用实验时间,提高实验效率,保证实验课的质量,避免在实验中发生事故,制订以下实验规则,要求参加实验课的同学共同遵守。

1.每次实验前,预习实验指导书,初步了解实验内容,以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2.上实验课前,必须做好实验用具准备和检查工作,避免因临时缺少用具延误实验。

3.实验进行中,严格遵守课堂秩序,不得高声交谈和随意走动,遇到问题,可直接请老师指导。

4.实验结果记录和观察绘图应首先按指导书指定的方法进行不准抄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要爱护实验仪器,用具和节约使用药品。

遇有故障及时报告指导老师,如有物品损坏,应报告登记。

借用的仪器用具,用后要清洁归还。

6.切实注意实验室安全,使用易燃易爆,有毒物品要当心,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禁止用酒精灯相互接火。

7.离开实验室前,将实验桌整理好,负责清洁的同学,把实验室打扫干净,关上水电和门窗。

 

实验一桑树主要病害症状观察。

4

实验二显微镜的使用和桑树病原玻片简易制作。

15

实验三桑病毒及类菌原质体病诊断及桑花叶型萎缩病内含物检查。

18

实验四 桑树细菌、真菌病原的分离、纯化及接种。

20

实验五 桑树主要虫害的识别。

26

实验六 桑树病虫标本采集与制作。

34

实验七 桑园常用农药品种的识别、稀释、药效测定及残毒试验。

40

实验八 桑树抗病性鉴定。

46

实验九 桑树病虫的田间调查、测报与损失估计及综合治理。

47

 

实验一桑树主要病害症状观察

一.实验目的

通过观看桑树主要病害实物幻灯片,观察病害标本,认识桑树病害各种类型,症状,初步掌握描述桑树病害症状的方法,加深对桑树主要病害对象的感性认识。

二.实验材料及用具

1.实验材料:

桑树主要病害标本

2.实验用具:

手放大镜、体视显微镜、解剖针、镊子等。

三.实验内容及作法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病原物侵袭,植物在受到病原物侵袭后,其内部生理过程受到扰乱,并在外部形态上出现不正常状态,称为病状。

在受病植物的侵染部位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病原物结构,这些结构叫病征。

如菌丝体、菌索分生孢子盘、菌核、菌脓等。

植物受病后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综合症状,称之为病害症状。

病害症状的主要类型有:

1.变色:

感病后失去正常的绿色。

变色又分两种,形成的症状明显不同。

(1)整株、整叶或部分叶片均匀变色、褪绿、黄化,如桑树黄化型萎缩病,桑树萎缩型萎缩病;

(2)变色不均匀,形成浓绿和淡绿相间的花叶,如桑花叶型萎缩病。

2.坏死:

因受病部位不同表现各种症状,在叶片上常表现为叶斑和叶枯,如桑树褐斑病,桑树叶枯病;叶斑坏死组织如果脱落,即形成穿孔,如褐斑病,有的叶斑有轮纹则称为轮斑如桑炭疽病。

幼苗近土面的茎组织坏死,但植株不倒则形成立枯病,(如桑苗立枯病),若幼菌猝倒而叶片仍绿色,则称猝倒,如桑幼菌猝倒病。

若茎枝坏死,则称为枝枯,如桑芽枯病、桑拟干枯病。

3.腐烂:

受病部位细胞组织较大面积的分解和破坏,受病部位可以是根、茎、花、果等,如桑树褐斑病,桑紫纹羽病,桑根腐病,桑椹菌核病等。

含水较多的柔嫩组织分解和破坏,细胞的中胶层破坏,组织崩溃形成软腐。

含水较少的组织腐烂后,水分很快蒸发形成干腐病,如桑干枯病,拟干枯病;相反如果细胞消解很快,腐烂组织不能及时失水则形成湿腐。

4.萎蔫:

整株或部分枝叶、萎垂死亡,剖视病株,茎、根常见维管束组织变黑、变褐,植株迅速萎蔫死亡,而叶面仍保持绿色的称青枯病(如桑青枯病)。

5.畸形:

部分细胞组织受抑制或残缺或生长过度

植株的生长成比例受抑制,病株比健株矮小得多,称为矮缩。

枝条不正常的增多,形成族生状,称为丛枝。

叶面产生高低不平的皱缩,如桑萎缩病;叶片向上或向下卷,称为卷叶,如桑叶枯病。

根、茎、叶上形成大小不等的瘤状物称肿瘤,如桑根瘤线虫病。

先看幻灯片实物照片及症状描述,然后仔细观察实物标本,必要时用放大镜观察,或用双筒显微镜、显微镜制片观察。

1、桑黄化型萎缩病桑黄化型萎缩病又叫萎缩病,俗称癃桑、猫儿朵、塔桑,是我国主要的桑树病害。

本病主要发生于我国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等省。

70年代以来,不少地区曾暴发成灾。

本病大都在夏伐后发生,早的在5月上旬出现症状,6-8月发生最烈,病树很快衰亡,致使成片桑园被迫挖毁,成为一些蚕区蚕桑生产上严重威胁。

发病轻的,桑枝顶端的桑叶缩小变薄,叶脉变细,稍向背面卷缩,叶色黄化,腋芽早发。

发病中等的,叶形更加缩小,叶片向背面卷曲更甚,色黄质粗,节间变短,叶序混乱,侧枝多而细小,不生桑果。

发病重的,叶瘦小似猫儿朵,腋芽不断萌发,细枝丛生成簇,似帚状。

从整株的病情发展来看,先由单枝发病,逐步蔓延至全株。

植株上还没表现症状的枝条仍能长出花椹,次年经过夏伐,往往枝条顶端逐叶萎缩,下部叶片仍正常,看似宝塔状。

病枝越冬有枯梢现象,病根色泽不鲜明。

2、桑萎缩型萎缩病桑萎缩型萎缩病也叫萎缩病、癃桑、龙头桑、糜桑、虾桑,是桑树萎缩病的类型之一。

该病主要分布于我国浙江、江苏、安徽等省。

本病也是在桑树夏伐后发病,其特点也是来势凶猛、蔓延快,严重的地区3—4年间发病率可达80%,减产50%以上。

严重影响蚕桑生产。

发病轻的,叶片缩小,叶面皱缩,裂叶品种的叶形变圆、枝条细短、叶序混乱、节间缩短;

发病中等的枝条顶部或中部的腋芽早发,生出许多侧枝,全叶黄化,质粗糙,秋叶早落,春芽早发,无花椹;

发病重的,枝条生长显著不良,瘦枝徒长,病叶更小,最后枯死。

整株发病情况是先局部、后全株,逐步蔓延加重。

3、桑花叶型萎缩病桑花叶型萎缩病又称癃桑、癞头皮桑、鬈桑、惊桑,也叫花叶卷缩病,是桑萎缩病的一种。

该病主要分布于我国江苏、浙江、安徽、四川等蚕区。

严重田块的发病率可高达90%左右。

本病主要在春季及晚秋发生,病株桑叶卷缩、发皱、硬化,影响春叶及夏秋叶的产量及质量。

叶片侧脉间出现淡绿色或黄绿色斑块,叶脉附近仍为绿色,形成黄绿相间的花叶。

叶背脉侧常生小瘤状突起,细脉变褐,病枝稍细、节间略短,春末、初夏及秋季,同一病枝上的叶片常有表现症状与不表现症状的间歇现象。

叶形不正,叶缘常向叶面卷缩,裂叶有时半边无缺刻,病叶小而叶面卷起显著,后期质地粗硬,叶脉明显变褐,瘤状或棘状突起更多,腋芽早发,病株极易遭受冻害,桑根不腐烂,病株逐渐衰亡。

4、桑细菌性青枯病桑细菌性青枯病又名“枯萎病”,细菌性枯萎病,俗名“瘟桑”、“疽桑”。

本病是广东蚕区常发的一种细菌性病害。

具有发病急、蔓延快等特点,对蚕桑生产造成的威胁很大。

1978年广东顺德地区不少桑园发此病后不得不另种其它作物。

除广东省有本病的分布外,广西及其它引进广东桑品种的蚕区也有本病的发生。

本病在田间具明显的发病中心,如果桑园出现多个发病中心,则病害很快蔓延,致使整片桑树青枯死亡,病地虽补植桑树,仍然发病。

本病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无论是多年生的根刈桑、大树尾,或是当年的定植桑、实生苗,均能受害。

地上部的症状表现为青枯,全株叶片尚保持青绿而失水凋萎;有些是从桑株的上、中部叶片的叶尖、叶缘先失水,然后变褐、干枯,逐步扩展全叶。

地下部的初期症状外观并不明显,但剖开根部皮层可见木质部有褐色条纹,随病情进展可延及茎枝,严重时根部的木质部全部变褐、变黑,病枝或病根切口很少或没有白色乳汁分泌,却有污白色的菌脓溢出,久病的根部皮层呈湿腐而脱落,木质部变黑腐烂。

5、桑疫病桑疫病过去称细菌病、烂头病。

有黑枯型、缩叶型两种病型,都是桑树重要病害。

该病分布很广,各大蚕区都有,浙江、江苏、山东、广东、四川各地更为普遍而严重。

本病为害叶片、新梢,使叶片呈现黄褐色斑点,甚至整片枯黄;同时引起枝条梢端芽叶黑枯腐死,使枝条不能继续生长,影响产量极大。

本病两种病型的症状不同。

黑枯型桑疫病:

侵染桑叶时,叶片呈现褪绿转黄的不规则多角斑。

侵染新梢时,发生烂头症,并沿枝条向中下部蔓延,在枝条表面形成粗细不等稍隆起的点线状黑褐色病斑。

枝条内部呈现比外部更鲜明的黄褐色点线状病斑。

有症状的病斑可穿过木质部深达髓部,木质部和髓部受害后发生畸形病变。

有时病斑相连成块,在中央形成空洞,空洞周围的表皮组织向外突出呈隆起状。

有的病斑能蔓延到桑芽的中轴组织、支干和潜伏芽内。

缩叶型桑疫病:

发生在嫩叶和嫩梢上,若病原菌从气孔侵入叶内,则叶面散生油浸状圆形病斑,病斑逐渐扩大变为黄褐色,周围稍退绿变黄。

随着嫩叶长大,病斑部坏死穿孔,叶片皱缩,进而脱落。

若病菌从叶柄、叶脉处侵入,则通过维管束扩展至叶脉,常在叶背的叶脉上形成病斑,初呈褐色,后变黑色,使叶片不能展开,叶面反向卷曲。

病菌从嫩梢侵入时,枝条表面形成大小不一的纵裂病斑。

不论是黑枯型或缩叶型,在高温多湿条件下,病斑部溢出淡黄色粘附物,是为病菌聚集而成的“溢脓”,干燥时溢脓常凝结成为有光泽的小珠或菌膜状。

6、桑里白粉病桑里白粉病又称白粉病,寄生桑及臭椿。

本病在我国分布极为广范,长江流域多在9—10月分盛发。

主要对晚秋叶造成为害。

受害桑叶虽不致引起急速萎凋,但因养分消耗,影响桑叶品质,使桑叶提前硬化,采摘后容易干燥。

用病叶饲蚕由于叶质劣,营养价值差,蚕食下量减少,造成蚕体虚弱,容易诱发蚕病,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均降低。

桑里白粉病症状开始时散生白色细小霉斑,逐渐扩大并常连成一片,终至布满叶背。

霉斑表面呈白粉状,是病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

至后期(一般在10月上旬)在白色霉斑上出现黄色小颗粒,并逐渐增多,由黄色转橙红变褐,最后成黑色。

这种颗粒是病菌的闭囊壳。

在病斑相应处的叶表则可看到微黄至淡黄褐色的斑块。

桑里白粉病通常发生在枝条中、下部较老的叶上,枝条上部的嫩叶一般不受侵害。

7、桑污叶病本病也是夏、秋季桑叶常见病害之一,常与桑里白粉病同时发生。

桑污叶病在我国分布也很广,病叶背面蒙上一层黑色煤污状物,使叶质变劣,提早硬化,容易萎凋,不适于饲蚕。

桑污叶病发生在较老的桑叶叶背(嫩叶上很少发生),开始时发生小块煤粉状黑斑,随着病势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在相应的叶表面呈现同样大小的黄灰色或暗褐色变色斑。

当病斑继续扩大,相互连接时,往往布满叶背,整张叶片表面也随之变色,与桑里白粉病并发时,常在叶背形成黑、白相间的混生斑。

8、桑叶枯病桑叶枯病又叫桑卷叶枯病。

也是桑树重要的叶部病害。

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蚕区,近年来山东、四川也有发生。

发病后桑叶卷枯或干枯脱落,有时整个桑园无可用之叶,影响桑叶产量。

为害叶片,以嫩叶为主,故枝条顶端4—5片叶发病为多。

春季发病时,被害叶边缘发生深褐色连片病斑,随着叶片的生长,叶身前面卷缩,严重的全叶发黑脱落,致使整枝只剩新梢顶端嫩芽。

夏秋期发病较多,枝条顶端叶片受害的则叶尖及附近叶缘变褐,后扩大至前半张叶片,成为黄褐色大枯斑;下部叶片受害,则从叶缘向叶脉间发生黄褐色或灰褐色的梭形大病斑。

在病叶上病、健组织界限分明。

病斑吸水易腐败、干燥则开裂。

当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往往产生暗蓝褐色的霉状物,为病原菌。

9、桑褐斑病桑褐斑病俗名烂叶病、焦斑病,是桑树叶部的主要病害之一。

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苏、山东、四川、云南、新疆等省。

此病发生期很长,为害严重,可使桑叶减产30%以上;一般4月下旬即开始发病,5月上、中旬到达发病盛期。

发病初期,病斑少而小,病叶尚可饲蚕,受害重的桑叶,病斑多而大,往往连接成片,使病叶枯萎,提早脱落或整叶腐烂,严重影响桑叶的产量和质量。

症状病斑呈现于叶片的正背两面。

最初为淡褐色、水渍状的小斑点,病斑周围叶色稍变黄,迎光看轮廓十分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形成近圆形的茶褐色或暗褐色病斑。

(有时病斑受叶脉的限制而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色较深呈暗褐色或茶褐色,中央淡茶褐色或灰色,其上环生白色或微红色的粉质块。

这种粉质块在同一病斑的正反两面都有,后期变成黑褐色残留在病斑上。

晚秋发病的病斑周缘常有紫褐色晕环,叶脉被侵染亦变紫褐色,叶背更为明显。

阴雨连绵时,病斑吸水膨胀,腐败穿孔;遇干燥天气,病斑中部往往开裂。

严重发病的叶片上,许多病斑相互连接成大病斑,不久叶片枯焦,形成“焦斑”、“烂叶”而脱落。

叶柄、新梢发病时,则呈暗褐色、长形略凹陷的病斑。

10、桑炭疽病桑炭疽病主要分布于华东、西南地区。

本病为害叶片,多在夏秋季发生,发生严重时,多数病斑连接形成不规则大枯斑,叶尖叶缘更多,使叶片枯黄,提早硬化,中下部叶发病多,严重影响秋蚕饲养。

症状开始发病时,叶上散生黄褐或红褐色不清晰小点,后逐渐扩大,呈暗红色,不规则或近圆形的病斑,病斑部正反面均可散生由棕褐色到黑色的疹状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

病斑扩大,联在一起,则病部或全叶枯焦。

11、桑赤锈病桑赤锈病又名赤粉病、金桑。

可寄生桑及数种与桑近缘的植物。

本病分布也很广,但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山东、云南、广东等省。

主要为害嫩芽和叶片,叶柄及新梢,病叶饲蚕虽无中毒现象,但感病芽叶畸形卷缩,布满金黄色病斑,引起叶质低劣,产量下降,导致蚕茧歉收。

桑赤锈病以春季到初夏发生多,至炎热的夏季停止,秋季也有发生。

江苏、浙江每年春季发芽时发病;广东则4—6月、9—11月有两次发病高峰。

症状嫩芽被害后局部肿胀、弯曲畸形,其上布满微隆起的小点,即病菌的锈子器;

新梢受害后,顺着维管束方向呈纵长形发展,呈弯曲畸形,表面均生有橙黄色锈子器,叶片被害后,起初正反两面散生圆形有光泽小点,逐渐肥厚隆起,颜色逐渐转黄,还侵及叶脉、叶柄,最后表皮破裂散出橙黄色粉末状的锈孢子,布满全叶,故有“金桑”之称。

新梢、叶柄、叶脉受害后,顺着维管束方向呈纵长形发展,呈弯曲畸形,表面均生有橙黄色锈子器,新梢上的病斑逐渐变黑,椭圆形稍凹陷。

桑花被害呈不规则膨大,桑椹则失去固有光泽、变黄,后期布满橙黄色粉末。

12、桑芽枯病桑芽枯病是桑树枝干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为害冬芽,常与拟干枯病并发,影响春蚕生产。

本病主要分布在北方蚕区。

被害株轻者枝梢1/3以上枯死,重则整株全枯,影响春蚕饲养。

本病病原除寄生桑外,还寄生合欢、刺槐、构树等。

症状:

冬末至早春,在枝条中、上部的冬芽附近,开始出现油浸状暗褐色略下陷的病斑,以后逐渐扩大,并密生略隆起的小粒,突破表皮后露出红褐色小疹状的分生孢子座。

以后数个小病斑愈合成一个大病斑,当包围枝条后,截断树液的流动,上部枝条即枯死,促使病斑以下的腋芽萌发。

病部皮层很易与木质部剥离,并放出一种酒精气味。

发病3—4个月后,在枯死枝上的分生孢子座,可单独形成一种暗蓝色的小点块,即病菌的子囊壳子座。

病斑仅局限于枝干局部,为害并不剧烈时,因患病部周围愈伤组织的形成可限制菌丝的扩展,其上部枝条,即不至枯死,但被害部显著变形,呈癌肿状,外皮常常破裂,在其上露出黑褐色的纤维。

13、桑拟干枯病桑拟干枯病又名拟胴枯病,本病是一类引起枝干枯死、病状比较相似的病害,病原菌种类很多,分布也很广,但以北方蚕区发生较多。

病原寄生在枝干部,伐条后留下的枯桩、半截枝上,以为害一年生枝条最重,可致枯死,不能发芽。

常与芽枯病并发,导致春叶减产,直接影响到春蚕饲养。

桑拟干枯病大多发生在枝条中、下部,或在伐条后的残桩上。

在病部表面生水渍状的褐色病斑,以后逐渐扩大,并可相互愈合成大病斑而连成一片,大的往往长达尺余。

湿润时呈水肿状,干燥后皱缩凹陷,病健组织界限分明,在病斑环绕枝条一周时,截断养分流通,上部枝条即枯死。

被害枝条在春季发芽前后最为醒目。

症状病部皮下密生并不突起的黑色小疹,外皮平滑易剥落,树皮及木质部均极脆。

常见的有五种。

桑平疹干枯病本病寄生于枝条,病斑可长达30多厘米,呈黄褐色,皮下密生黑色小疹,表面平滑无突起。

桑腐皮病本病在鲨鱼皮状小疹中,用放大镜可看到灰色子座中有一至数个黑点(子囊壳嘴)。

桑丘疹干枯病本病大部分在冬芽周围出现病斑,病斑上布满黑色小疹,枝条上病健组织界限明显,病斑暗色,稍凹陷,外皮龟裂。

桑小疹干枯病枝条上病斑生小疹状黑色病斑。

桑枝枯病本病多发生于桑苗及幼树,发病部在近地面枝条基部2—3厘米处,病斑黑褐色,皮层坏死脱落,显著凹陷。

其周围发生许多小疹,小疹暗黑色。

14、桑膏药病桑膏药病又称“烂脚癣”。

是桑树的枝干病害。

主要分布在四川、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省,各蚕区。

四川川南蚕区因土壤地下水位高,空气湿度大,高干乔木多,故发生特别严重。

本病在病树枝干上可见膏药状病斑,菌丝体在枝干上形成厚而致密的菌丝膜,紧缠枝干,产生机械压力,阻碍枝干加粗生长,使病斑部呈凹陷。

尚有部分菌丝侵入组织内吸取养分水分,使树势衰弱。

本病除为害桑树外,还为害茶树、桃、李、杏、梅、樱桃、柑桔、冬青等。

症状本病多发生于主干中、上部或枝干基部表面。

桑树感病后,由于菌丝相互密集,形成菌丝膜,围绕于枝干上,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灰色或褐色斑块,紧贴树皮,如膏药一样而得此名。

桑树上常见的有两种:

1.灰色膏药病

2.褐色膏药病

15、桑紫纹羽病桑紫纹羽病,又叫烂蒲头、泥龙,是桑树重要的根部病害。

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四川。

感病桑株春季不能发芽,或发芽较差。

发芽开叶后,遇较高气温,芽叶即迅速萎凋,随即全株枯死。

苗木及幼龄桑受害后只需2—3个月即可枯死,成林桑较慢,感病后一年至数年才枯死,乔木桑最慢。

发病严重时成片死亡,对蚕茧生产威胁极大。

除桑以外,本病还为害山芋、马铃薯、花生、大豆、胡萝卜、茶、梨、桃、苹果、槐等百余种植物。

症状初发病时,病菌首先侵入桑株的幼嫩新根上,被害根渐变黄色,失去光泽,根的表面有细丝状紫红色菌丝,随着病情发展,菌丝体纠结成根状菌丝束,纵横交错成网状布满桑根,以后蔓延在根部及树干基部,形成紫红色菌丝膜。

病菌逐渐侵入支根和主根的形成层后,根部皮层转黑色而腐烂,栓皮和木质部彼此分离,致使病株容易拔离土壤。

在腐朽的根部或病株附近土壤中还有紫红色颗粒状的菌核。

地上部分,初呈缺肥状,生长缓慢,病株逐步衰弱,枝细叶小,叶色发黄,下部叶先脱落,枝梢停止生长,芽叶枯萎,最后整株枯死。

广东蚕区3月间即开始表现症状,4、5月最多。

江苏、浙江一带5月间才陆续出现,梅雨季节,菌丝膜上常产生子实体,表面产生白色粉质块,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子孢子。

16、桑根结线虫病桑根结线虫病又叫桑根瘤线虫病。

我国各蚕区均有发生。

桑苗和桑树得病后根的正常生长机能受到阻碍,致使地上部表现衰弱矮小,逐渐枯黄,严重时可引起病株凋萎死亡。

线虫除为害桑树外,还寄生多种经济作物和杂草。

主要的寄主如花生、烟草、黄豆、绿豆、马铃薯、番茄、瓜类、红麻、黄麻、蔬菜等。

本病是由根结线虫侵入桑的根系组织而引起。

线虫入侵后,不断吸取根系营养物质,在吸食过程中,线虫分泌出一种分泌物(唾液)刺激根部细胞变形增大(形成巨形细胞),使根部组织过度生长,形成大小不等的瘤状物(根瘤)。

根瘤多数呈球形,小如豆粒,大如鸡蛋,外表不规则。

根瘤初形成时呈黄白色,表面光滑,较坚实;剖开根瘤,肉眼可见乳白色、半透明粒状物(雌成虫),以后根瘤渐变褐色,最后成黑色而腐烂,致使病株的地上部表现近似缺肥等症状。

病株短小,生长迟缓,枝条少而纤弱,叶薄而少,顶叶难开,严重发病时,叶色发黄,叶缘卷褶甚至干枯脱落,枝条终致枯萎,整株死亡。

在一般发病情况下,桑树栽种2—3年后明显减产,4—5年频于死亡;在严重发病情况下,栽种2—3年后,长势衰退以至死亡。

 

17、桑肥大性菌核病

 

18、桑椹缩小性菌核病

 

19、桑椹小粒性菌核病

 

20、桑断梢病

 

21、桑干枯病

 

22、桑白绢病

 

23、桑根朽病

 

24、桑灰霉病

25、桑粗皮病(生理病害)

26、废气污染-氟化物严重中毒氟化物为害严重时叶缘显现褐色,随污染加重周缘褐色更加扩展。

氟污染主要是砖瓦厂、水泥厂、磷肥厂等排放的氟化氢、四氟化硅等含氟废气。

属生理病害。

27.废气污染-二氧化硫为害状二氧化硫为害叶片,叶片发育不正常,出现斑点。

二氧化硫多发生在铜、锌冶炼厂周围。

28.药害-农药浓度过大引起的药害全株性的,先在叶片周缘变褐,后迅速干枯卷缩。

29.缩二脲中毒外观皱缩,症状似桑萎缩病。

引起的主要原因:

尿素质量低劣(含缩二尿超标)。

22.草甘膦积累中毒本病症状与桑花叶型萎缩病相似,极易混淆。

四作业

将观察结果记录于下表

病害名称

为害部位

症状特点

所属病源分类地位

黄化型萎缩病

萎缩型萎缩病

桑疫病

青枯病

桑里白粉病

桑片枯病

桑叶枯病

桑疽病

桑褐斑病

桑赤锈病

桑芽枯病

桑拟干枯病

桑膏药病

桑紫绞羽病

 

实验二显微镜的使用和桑树病原玻片简易制作

一实验目的

了解显微镜的结构,正确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习病原玻片的简易制作方法。

二实验材料和用具

显微镜、盖玻片、载玻片、擦镜纸,沙布,镊子,解剖针,蒸馏水。

三实验内容及作法

(一)显微镜的结构

显微镜的种类很多,有的简单,有的复杂,而且各有专门用途。

这里只介绍一般的光学显微镜、它的结构主要包括。

光学部分:

物镜,目镜,镜筒,聚光器和反光镜。

(1)物镜:

即接物镜,是显微镜上最重要的光学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物镜分:

低倍,中倍,高倍镜和油浸镜,物镜上都标有放大倍数,如8×,10×为低倍镜,15×,20×为中倍镜,40×,45为高倍镜,90×,100×为油浸镜。

油浸镜是指物镜和盖玻片之间须用香柏油或液体石蜡等为介质、除油浸镜外,其它物镜与盖玻片之间是以空气为介质。

(2)目镜:

即接目镜、目镜上同样标有放大倍数。

如5×,10×,15×,25×等。

观察物体的放在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3)聚光器:

位于载物台,通光孔的下方,它的作用是聚集反光镜反射来的光线,并将其射入物镜和目镜,增加观察物的亮度。

聚光器可以通过螺旋上下调节,向上调亮度加强,反之侧减弱。

聚光器下部有虹彩光圈,推动把手,可以控制聚光器口径大小和照射面,达到调节光的亮暗。

当自然光或照明用具光强时,缩小光圈,光弱时增大光圈。

虹彩光圈下部有一金属圆圈,可以置放滤光玻片,以改变日光源的色调。

(4)反光镜:

是显微镜下部的一个圆镜,它可以朝任何方向转动,用镜面收集光线、通过聚光镜将光线反射到物镜。

反光镜有平凹两面,凹面反光强于平面。

2.机械部分:

包括镜头转换器,粗细焦距调节螺旋、载物台、镜臂、倾斜关节、镜座。

(1)镜头转换器:

上按镜筒,通过镜头转换器,上的螺纹圆孔可以安放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转换器可以旋转以便根据需要利用其上面的不同物镜。

(2)粗、细调节螺旋:

粗调节螺旋是镜臂上方的一对大施扭,用于较大幅度升降镜筒,以调节物镜与标本之间的距离,确定合适的焦距。

细调节螺旋是镜臂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