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阅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7706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刻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深刻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深刻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深刻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深刻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刻阅读.docx

《深刻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刻阅读.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刻阅读.docx

深刻阅读

我正好发了一篇文章,才买了一本《中国周刊》;正好在火车上没事,才把这期杂志的其它部分信手翻了翻。

但当我看完杂志上面的一组文章之后,却立下决心,一定要把这组文章的稿子拿到,发给你们看。

我跟编辑催要了三次,到最后他很惊讶,说想不到你这么喜欢我们这组文章。

我说,我要给学生看,他们很需要。

这组文章叫做“稳一代”,讲这一代年轻人找工作的选择。

名字已经很清楚,不解释。

内容也很有趣,分为两组:

一组是采访了几个年轻人的亲身经历和心路历程,有的跟你们一样大,有的大你们一两岁;另一组是6个名人写的回忆,从50年代毕业的作家王蒙,到最近2000s年前后毕业的王兴(人人网的创始人。

您好!

我这儿说您好呢)。

大概每十年一个人,回忆他们找工作的时代风潮和个体经历。

你们从进大学开始就在担心自己的职业选择,并为此感到迷茫。

我认为你们迷茫的主因是过于关注眼前,就像一株浮萍,在时代的风浪中摇摆,目光短浅,没有根基。

我不是批评你们,我也是这样。

也正因为我们一样,所以你们叫我精神导师。

其实成功的人生不是掌控,而是理解。

先是理解自己,然后是理解这个世界。

不要总听你们哪个成功的师姐怎么说,也不要总听某个精神病倒霉老师怎么说——这些人其实都在这个时代里飘摇。

去听听50年代的年轻人怎么说,听听80年代的年轻人怎么说,听听10年前的年轻人怎么说,你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你会有历史的智慧,你会感受到某种东西叫做“变化”,你能更好地理解人生。

当然,最后的最后,不要忘了,听听你自己的内心怎么说。

找一个安静的上午,读完下面这组文章,跟你蒙蔽已久的内心对话。

目录

用公务员捍卫爱情

在中国移动的日子

回家的诱惑

再见,18年工龄

一个工科生的选择题

镀金的八十年代

过度求稳可能抑制才智释放

王蒙:

青春激情高选择余地小

金中一:

只想户口前面加个“非”

朱学东:

幸运儿

蔡骏:

幸好,我没成为“橡皮人”

潘采夫:

这里什么都有,但没有我的梦想

王兴:

纵情向前

用公务员捍卫爱情的人

工作一年后,王艾寒和同学谈起大家毕业后的发展,唏嘘一番,得出了一致结论:

“差异在逐渐拉大,考上公务员的过得都比较好。

中国周刊记者李佳蔚北京报道

两年半时间,大大小小十六次公务员考试,王艾寒笑称自己的公务员之路一直很有进取心。

“实际上更多的是时代帮我们做出了选择,年轻人只不过顺应了这个潮流而已。

”不过,他还有点额外的原因,要用公务员捍卫自己的爱情。

“羡慕嫉妒恨”

王艾寒第一次感受到“公务员热”是在大四上半学期。

“身边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讨论公务员,宿舍里一共八个人,除了一个决心考研的,其余七个人手一册公务员考试复习资料。

你枕头边不放上一本,都觉得不好意思。

2004年夏天,王艾寒从吉林来到济南,进入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专业是新闻学。

开学初期,院里找大四的师哥师姐来做讲座,主题是如何成为一名“铁肩担道义”的记者。

他当时并没有一个明晰的职业规划。

什么是好工作,他也没有明确的概念:

“能挣钱,能轻松一点就可以了。

所以,他是在一种“比较懵懂”的状态下报考公务员的:

“觉得这是个机会,可以试试”。

后来他才知道,2007年国考,有60万人报名,比他入学的2004年翻了接近5倍。

这意味着当年全国近五百万大学毕业生中,约每10个毕业生就有一位参加了国考。

而他所在的文学院,作为这所文史见长的百年老校的头牌院系,超过95%的同学都报名参加国考,其余5%的绝大多数是已经取得了保送研究生的资格。

他的舍友朱俊华是其中一位。

不同的是,王艾寒把国考当做一个可以试试的机会,朱俊华则视其为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的大机会。

朱俊华来自陕西宝鸡一个普通农村家庭。

这个依靠助学贷款完成的平民子弟,希望当上公务员,进入体制内,进行人生中第二次“鱼跃龙门”,前一次是考入大学。

备考期间,朱俊华几乎是要抱着《申论》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睡了。

此前,他的睡前读物是一周三期的《体坛周报》。

朱俊华还做出了一个颇让宿舍人吃惊的选择:

报考新疆塔城海关。

塔城,位于中国的西北角,中国离海洋最远的城市,语意为“旱獭出没的地方”。

宿舍人都觉得他疯了,朱俊华不为所动:

“你们都不愿意去,我去,你们都不愿意报,我自己一个人报更好。

事实证明了他的正确。

通过分数线之后,他面对的最终竞争者,其学校背景与个人能力均落后于他。

最终,朱实现了人生中第二次“鱼跃龙门”。

完成目标后,宿舍人熟悉的朱俊华又回来了。

他开始疯狂下载足球比赛,甚至为此买了一个硬盘,“万一那边看不到球怎么办?

朱俊华的成功在文学院引起不小的震动。

王艾寒说大家的感受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

“羡慕嫉妒恨”。

不过,对于他来说是一种“鼓励和榜样”:

他考了120多分,可最终还是没有进入面试,原因是报考的职位太热门,竞争太激烈。

“感觉挺沮丧的”,他说,“要是也报一个偏一点的职位,会不会就成了呢?

与他的沮丧不同,他的舍友李政则正陷入两难:

一方面是高分入围某中央部委的面试,在首轮面试后取得了综合成绩的第二名;另一方面则是其第二专业对外汉语的专业课程已经顺利完成,公派出国做一年对外汉语老师的机会摆在眼前。

赌博

如何选择,舍友李政感到痛苦:

继续中央部委的面试,则要彻底放弃第二专业,意味要放弃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中级)、海外教学经历和教育学学位证书;

如果选择出国,则要放弃一个近在眼前的进入国家部委的机会,虽然这个机会风险颇大:

面试八人录取四人,笔试第二的他,也有可能最终被淘汰。

李政的爷爷是山东半岛一个小县城法院的副院长,整个家族中唯一的“国家干部”,年轻时参军,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和对越自卫反击战,九死一生,复原回乡,从入伍前的一个农民子弟成为一名基层法官。

“要想改变命运,我们那辈人就是参军,你这辈人差不多就是考公务员了。

”爷爷和李政开玩笑:

“你要是成功,可以说是一步登天,咱们家祖坟得长多高的一根草啊!

李政做出了最终决定:

放弃公派出国,选择公务员最终面试。

他的这一决定得到了家人、同学和朋友的支持。

李政去院办公室办理放弃对外汉语专业的手续。

他本以为会遭到院办领导的埋怨,可是听了他的解释后,院办领导非常赞成他的选择,热情地为他办理了相关手续。

未了,院办领导还鼓励他:

“机会难得,进去不易,好好把握啊!

李政最终没有实现农家子弟的“一步登天”,录取前四名,他排名第五。

王艾寒曾听到过睡对铺的李政压抑的哭泣。

毕业前夕的一次喝酒,喝醉了的李政对他说,几乎所有人都说自己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尽管自己清楚知道那是一次赌博,可是还要赌。

毕业后,王艾寒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济南,或者是去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而是去了山东枣庄,做了一名区电视台记者。

他是为了追随女朋友才到枣庄去的。

王艾寒与女朋友大学相识,同是文学院传播学专业。

女朋友的父母都是公务员,他们希望女儿和未来的女婿都能成为公务员,这甚至成为他们认可王艾寒的重要条件之一。

区电视台记者一个“杂活儿”:

摄像、编排、文稿都要弄。

王艾寒曾经有一个周每天早上7点出门,一直在外面忙到晚上8点回家,中间几乎片刻不得闲。

工作中有很多机会和政府人员打交道,慢慢地,他对于公务员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以前,经常听到人们对于公务员的负面评价,认为‘事难办、脸难看、门难进’,也有‘蛀虫’这样的激烈说法,可是我接触了很多基层公务员,觉得其实绝大多数政府部门确实是有想法、有思路为群众办好事的,只是在工作效率和工作手段上还有待改进。

当然,这并非是他对于“公务员”的全部认识:

有一次,他跟纪委去拍公务员上班不守时,到了九点半,有一些科室根本就没人来,打电话询问,都说在下面走访,而当天那些科室并没有出行安排。

大约毕业半年后,王艾寒接到了远在新疆塔城的大学舍友朱俊华的电话:

赶快准备红包,我要结婚了。

朱俊华成为成宿舍中首个结婚者。

他描绘了一种让王艾寒羡慕的塔城生活:

未婚妻是乌鲁木齐人,教师,工作稳定;自己在市中心位置买了一套房子,因为单位有补贴,价格至少比市场价低了三分之一;每天按时上下班,没有事情的时候就在办公室里上上网,喝喝茶;把父母接了过来,帮他们开了一家卖蔬菜水果的小店,还帮学护士的妹妹在当地找了一份工作,一家人其乐融融。

差不多在同一时间段,王艾寒的一个三十多岁的同事,考上了福建某林业调查队。

同事把房子和车子都卖掉,举家迁往福建。

临走前,同事说,有了公务员的身份一切都好办。

毕业半年多的王艾寒开始真正决定“从内心里决定要从事这个职业(公务员)”:

“来自社会的影响,来自周围人的选择,来自长辈的压力,让我觉得还是考公务员吧。

“逢试必考”

到2009年夏天,王艾寒粗略算了一下,自己参加了国考、山东省省考和河北省公考,再加上青岛、枣庄和日照等山东省内地级市的事业单位考试,不下十次。

其中,枣庄和日照的事业单位进过两次面试,最终都没有考上。

公考从未进过面试,最少一次差0.2分。

“一直在努力,从来未到达,几乎逢考必考。

”他如此总结自己毕业一周年内的公考之路。

2009年10月,王艾寒和女朋友一起到济南参加公务员考试。

从大四毕业至今,他和女朋友一直结伴参加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考试。

“相互鼓励、互相帮助,爱情是一种动力。

考试结束,他们俩去看一对大学同学。

这次见面让王艾寒五味杂陈:

“男的在一家医院的办公室工作,打杂;女的在一家网站,工资一千挂零。

我觉得他俩的状态应该不会攒下多少钱,租的房子好像是450一个月,两个人订婚了,房子还没着落。

告别的时候,男同学告诉王艾寒,他也正在准备参加一个事业单位的考试。

“看得出来,他真下了决心。

回枣庄的路上,说起了大学同学毕业后的发展,两人唏嘘一番,得出了一致结论:

“差异在逐渐拉大,考上公务员的过得都比较好。

后来,王艾寒的女朋友率先突围,考取了日照市一个事业单位。

为了爱情,王艾寒辞去电视台的工作,追随女朋友,加入山东一家都市报的日照记者站。

王艾寒迅速感受到了市场化媒体的压力:

企业化运营,每月都有考核任务,至少多少篇好稿,至少多少分……当然,他最不能接受的是“没有时间复习公考”。

到了2010年夏天,王艾寒又分别参加了国考、山东省省考和一次日照市事业单位考试,分数一般,都没有进面试。

他总结失败的原因:

工作忙,长时间没有考上也有点松懈,自己也有点心灰意冷,有时甚至会想,我就知道考不上……

他接到了又一大学舍友通知婚讯的电话。

毕业后,这位舍友回了老家广东的一个县城,其父是当地政府公务员。

舍友在广告公司呆了一段时间后,进入体制内,成为一个政府实权部门的公务员。

舍友曾经向宿舍里的兄弟们感叹:

花了好多钱的哇!

电话中,舍友说自己两年做的都是抄抄写写的工作,就是一个“高级打字员”,就像大家熟知的那样,机关单位没有太多的光明,没有太多的理想,仅存的一点点激情都会慢慢消磨掉。

不过,舍友也说自己现在也想通了,心里也坦然了许多,不再那么愤青,自己尽心尽力就好。

最后,他们在“公务员的魅力是什么”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

第一,如果真的想做点实事、好事,处在公务员的位置上,有很大的空间能够发挥;其次,公务员在社会上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至少现在很多人找对象都希望找公务员;第三,不管怎么说,公务员的福利待遇不错,虽然没有企业挣钱多,但是其他方面比如退休后要比企业更有保障。

当然,对于王艾寒来说,公务员的魅力还有另外一层含义:

能够更好的捍卫和保护自己的爱情。

2010年年底,他再次报考了国家公务员。

成功“突围”

王艾寒在临考前约一个月开始着手复习:

每天晚上做题,一共做了十套真题和几套模试卷,然后就到济南考试了。

他说,这绝非不重视,一是因为报社的工作很忙,二是《申论》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加起来400多页纸,确实已经翻来覆去看过很多遍了。

成绩出来之后,他第一时间用手机发短信查询成绩:

进面试了!

他不能错过这次机会,他打电话报名参加某著名公务员辅导机构的面试辅导班,地点在北京,为期一周,学费4280。

其实,他本来想报名的是为期两周、学费一万的特训班。

校方承诺,参加特训班,如果面试失败,退款八千,而学费4280的这个班是不退钱的。

特训班针对考生要面试的某一职位特别设立,王艾寒报名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职位已经有人报名了。

面试辅导班学习结束,王艾寒回日照,照常上班,静候面试的到来。

他比面试时间提前一天来到北京,选了一个离面试地点只需步行十分钟的宾馆住下。

面试前一晚,他承认自己“无比的紧张”,晚上一直不停给朋友同学打电话聊天放松,看电视没心情,翻了会儿书看不下去,十点不到就躺下睡觉,但是睡不着。

面试当天晚上,他接到了面试通过的通知。

本来说是第二天电话通知结果,他就把手机放在宾馆充电,自己出去闲逛了。

结果刚回房间就听到电话响,拿起来一看号码是北京的,心顿时一通狂跳,然后,他被告之:

面试通过了。

几乎没有时间激动,他接连拨通了女朋友和家人的电话报喜。

他永远记得面试通过电话打来的时间:

19点10分。

当天,在北京的大学舍友请他吃饭。

这么大的喜事,俩人没喝一口酒,害怕影响了王艾寒第二天的体检。

体检结束,王艾寒坐火车回日照,一路上还是一直打电话聊天。

尽管知道体检不会有什么问题,可他还是没敢吹牛说自己过了,在期盼已久、触手可及的成功面前,他一再告诫自己要“低调、再低调”。

回日照半个月后,王艾寒辞掉了报社的工作。

单位的人都知道了,自己也没有心思再干了。

辞职后,他每天上网,看书,因为将来要从事文秘工作,他开始特意关注国家政策和相关文件。

他已经开始进入角色。

可是,对于即将在北京开始的生活,他坦言并不喜欢如此快节奏的生活,蚂蚁一样的人群,还有永远灰蒙蒙的天,甚至开玩笑说日照厕所的空气都比北京大街的好。

他希望自己能够尽快练出挤地铁的本领,也希望自己的肺能够尽快适应北京的空气。

进入体制内,王艾寒也没有旁人所认为的特殊的成就感:

“考上公务员不代表任何成就,每个人只要努力都有机会。

只是,与其毫无意义地宣泄对体制的不满,还不如真正地进入体制,尽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点什么。

不过,他还要面临一个新问题:

女友在日照当公务员,他在北京。

他用考上公务员捍卫的爱情,还要继续破题。

在中国移动的日子

他把这里当做极具魅力的城堡,消磨着曾经的热情,但并不后悔留下。

中国周刊记者余芳倩北京报道

接连着两周,王林(化名)没有一天能在晚上十一点之前离开办公室。

周末也总被加班占据。

生活像一辆赛满了货物的桑塔纳,踏实地奔跑着,“司机”王林觉得有点失落。

刚步入社会时,他期待登上的是一辆沃尔沃。

“从小到大,自己一直觉得自己是人群中的那百分之十。

但工作三年,越来越现实,觉得之前很多想法都不可能实现。

现在就想着房子、车子,实际的问题。

你要问我还有什么理想,其实挺可悲的,没有了。

”他低头看着桌上的杯子,沉默了一会儿,“当然,我并不后悔进入中移动。

选择国企

2008年,清华硕士毕业生王林手头放着几份offer。

毕业之前,他对人生的自我控制力都表现得比同龄人更出色一些。

他中学就开始学习大学的物理课程,大学学习的是英语物理课程,从来没有在学习上有过挫败感。

他是学生干部,会出色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但绝不会费心去主动策划一个活动。

总之,他承认自己是传统的好学生,不太喜欢冒险。

中学时,他想当个物理学家。

但在大学毕业前夕,他明白如果在中国当一个学者,恐怕缺乏一个好的环境和待遇。

毕业时,他还曾一闪念想到过自己去创造一个伟大的公司,某天甚至可以上市。

可是他最后承认,他很优秀,但和李彦宏、张朝阳这些人相比,他的简历上缺点什么,还是进入企业得好。

2007年11月份,水木清华论坛上一个招聘信息受到热议。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要来清华校园宣讲招聘了。

他投了简历,随后收到面试的通知。

国企招聘一般时间偏晚,早在中移动面试通知来寄来之前,NEC中国研究院和浪潮电脑等公司的要约已经整齐地摆在王林的桌台上。

前者是名列财富世界500强的日企,后者是国内新锐的电脑公司。

王林并没有左右为难,他迅速上网查资料。

谈起当初的选择,他像答考卷一样,逻辑严密。

“中国有在国企里工作四十年的例子,但是还没有在外企里待那么长的人。

外企在中国的发展,不确定性太多,晋升层级也太慢。

如果是去外企的公司总部,我还愿意考虑,但是如果是中国分公司,no。

”第一步,他把外企淘汰了。

任何民营企业,比起中移动公司的规模来,都显得苍白。

中移动公司上市香港,2007年利润达870亿元人民币,在电信领域,即便是当时四个垄断国企中,也是规模最大的企业。

更让王林心动的是,“中移动从电信局分拆而来,肯分拆来的,很多都是胆子大的年轻人,这样的企业相对老国企负担轻,应该更有冲劲。

后来,国家开发银行也看中了他,他抱歉地告诉对方,自己已经有了选择。

2007年春天,年轻的毕业生学生王林寻找到了一棵大树,他不想只是来乘凉的,他想和和这棵大树一起成长,做一番事业。

优越感

2007年夏天,北京的知了叫个没完,王林脱下了牛仔裤,换上商务休闲裤和新买的衬衣开始来中移动上班。

上班的第二天,领导把部门的新员工集合在一起,介绍部门情况。

幻灯片写了70页。

“当时震撼了,念书时觉得20页的幻灯片已经够长了,没想到在国企里,这么庞大。

位于复兴门的中移动大厦,由两栋楼组成。

初入职,他根本分不清谁是中移动的员工。

总部五六百人之外,还有和中移动有业务关系的厂商直接派驻的人员。

他惊讶的发现,所在的一层楼,百分之六十的工位是留给“外援”。

只要有新项目,总有合作厂商收费或者免费上门来为他们服务。

有些人和他朝夕相处了一年。

国企的“大”,“众星捧月”的感觉,在他工作的第一年,感受颇深。

工作后第一次出差,王林和部门领导飞到了南方某城市。

刚入公司,第一次出差,新奇之外难免有些紧张。

飞机落地后,当地市公司的领导,省会公司的领导,和省级分公司的领导都出现在机场。

他和领导被专车接走,整个出差过程被照顾得很好。

国企系统有时会发出电磁炉一般的温度,你可以感觉到“组织”强大带来的温暖。

后来,王林发现,其实系统内平级接待,根本算不上兴师动众。

如果你是部门领导级别,会有厂商去机场接送,全程接待。

如果是市场部出差,接送的可能是公关公司;如果是财务部接待的可能是咨询公司。

中移动作为行业领域内的老大,总能让员工感受到大公司的威仪。

更多时候,王林待在总部。

每天早上,一顿免费的丰盛早餐在中移动的食堂等着他。

中午花2元钱品尝自助餐厅的美食。

现在他已经习惯了,但工作第一年觉得吃得不错。

工作之余,国企也为员工提供了多彩的娱乐活动。

工会,这个在各大企业已经萎缩的名词已经偏向装饰作用。

但是在中移动这样的国企,它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每个职工给工会一年缴纳两三百元的会费。

工会成立了若干个组织,如乒乓球协会、羽毛球协会、游泳协会……定期组织活动,提供场地、器材。

还有不少相关厂商等着赞助他们的活动。

比如冠名一个他们内部的篮球赛。

每月发工资的时候,那张长长的工资条上,基本工资“不好意思说”,但还好,收入在他手上的,有补贴:

每个月除住房公积金外,还2000元的房补,还有车补,劳保,等等,年收入十多万元。

大企业里的小职员

2010年,距离王林进入中移动已经三年。

三年中,中移动利润翻倍。

“中国最赚钱的中央企业”、“财富全球500强”等名号,王林早就烂熟于耳。

中移动公司总部分为各大部门,大部门里面各下辖着各处。

王林还处于中移动生物链的较低端,作为一名普通员工,渐渐感觉到大公司的微妙。

他要写一份材料,需要部门几个处之间的互相协作。

关系好的部门,材料两天就能给你。

关系不好的,陪上笑脸,一个礼拜也给不了你。

“你能怎么办呢?

不能生气,只能找你的领导,让他找他的领导。

”有一次,一个简单的任务,由于别的部门之间不配合,从处长之间的沟通上升到了部门主管之间的沟通。

王林很费解,也很沉默。

这似乎是成长到一定规模公司的通病。

华为在其内刊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华为十大内耗问题浅析》,列举了“本位主义”、“各自为政”、“站队”等内耗的问题。

王林和同事们一边看一边笑,把“华为”换成“中移动”就行,里面描写的问题,“简直一摸一样”。

有一段时间,他几乎半个月朝九晚十一的工作就是为了写汇报。

通通都按照70页以上的标准来写。

“国企里,部门多,层级多,比较多。

大家做的事情非常相似,你怎么能突出你的成绩来呢?

只有拼命往里面填细节,事无巨细地写。

其实挺烦人的。

没什么价值。

但就要这样。

汇报用的幻灯片,一个主题,王林最多改过50次。

翻来覆去的改,斟酌每一个用词。

每一次都被领导打回来再改。

直到把每一条成绩说得更具体,把每一个牢骚写得更委婉,“你不用那么直白,领导都是聪明人,一看就知道有什么问题。

王林曾是个理想主义的青年。

他的朋友说,在学校时,王林喜欢谈论的是人生和理想,工作以后也会谈,“但渐渐认识到现实,有些无可奈何。

王林现在已经不大谈理想,“只要在中国就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没什么好谈的。

他会和朋友讨论整个公司的战略和方向。

有的理解,有的不解。

作为普通的员工,赞同与质疑,其实都不重要。

“你最好改”

王林曾很有激情,很执着。

三年前,他面试的时候,对方问他性格有什么缺点。

他说,他太执着,认准的事情非要做下去。

上大学期间,导师明明告诉他一个研究方向行不通,但是他还是要试错。

不撞南墙不回头。

“这样的性格有好有坏,但是在国企,你最好改。

”对方说。

刚进入国企的时候,他雄心壮志地想“升官”。

按照规定,进入公司五年就有提拔为副处的机会。

三年后他说,“和我一样工作了五年的人太多了,大家都做管理工作,结果很难量化,如何能分出谁做得更好一些呢?

他内心仍有希望,但现在看起来更平和。

“有个刚提拔的副处长,听说,他的爸爸是某中央媒体的总编辑。

”他喝了口水,慢慢说,“中国有句老话,龙生龙凤生凤。

这是有道理的,家庭背景从各个方面都会影响子女的未来。

当然,这些二代很优秀,即使但看简历也不输给任何人。

渐渐地,很多东西,他之前厌恶或者批判的,他开始接受。

“可能是因为我的立场不同了,也确实是看到了新的东西。

“念书时,所有替运营商说好话的观点,我都能找到一一反驳的理由。

但是现在,我又能逐一反驳我以前的观点。

中移动的成本为什么这么高?

比如美国,在乡野和隧道可能没有信号,对美国运营商而言,这是不具备商业价值的投入。

但是对中移动而言,尽可能的覆盖,这是国企责任问题。

三年来,王林回头来看,进入国企确实是运气。

但是这样的运气并不能帮助他完全规避生活中的压力。

他眼下最紧要的就是房子问题。

在单位附近,他看了好几处房子,价格逼近四万。

如果没有家人帮助,他无论如何也付不了首付。

王林觉得委屈,中移动号称是最赚钱的公司,但是收入并不是最好的。

“因为中移动直接从百姓口袋里收费,社会上的情绪很大。

金融行业的利润不如中移动,但是他们收入是我们的数倍。

这公平吗?

他这样看问题的根源,普通百姓难以从国有企业的巨额利润中分享收益,这是体制问题。

但作为普通员工,承担这样的后果,王林想不通。

由于“社会议论”太多,2007年以后,新入职的中移动员工收入和老员工拉开了距离。

他在等待和老员工同等的收入水平。

现在看来,形势并不明朗。

他靠个人收入轻松买房,已经越来越遥远。

这几年,中移动总公司也不是铁板一块了,开始有人员外流。

那些等不到升职加薪的年轻人,开始失去耐心。

“每年有十几人辞职去那些收入更高的公司。

我认识一个人,工作四年,每年都比别人做更多工作。

但是升不了职,走了。

但更多的人留下来,“挤破头想进来”。

每年各省公司翘首以盼的就是总部的一个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