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精校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7580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精校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精校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精校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精校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精校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精校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精校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精校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精校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精校试题Word版含答案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本卷分第I和第II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一律在答题纸上作答。

第Ⅰ卷阅读题

1、现代文阅读

(一)(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9分)

中西美学比较

彭吉象

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善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

正因为如此,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不同。

以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中的悲剧为例,西方的悲剧可以说是彻底的悲剧,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

中国的戏曲不是没有悲剧,但它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或者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要让“善”战胜“恶”,这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美与善的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美学强调的是再现、模仿、写实。

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艺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

如中国绘画更多地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而是注重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却强调再现、模仿和写实,非常注重焦点透视。

为什么会这样?

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

我觉得除了两种文化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两种文学的源头不一样。

中国文学史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

《诗经》大部分在黄河流域,而《楚辞》是在长江流域。

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抒情诗歌。

抒情诗歌就是要表现、抒情和言志。

所以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是抒情文学,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中国艺术强调抒情的特点。

西方文学公认的源头是《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

《荷马史诗》是史诗,是在讲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彩。

还有古希腊的戏剧也很有名。

我们可以发现,《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写实,和我们抒情文学的表现形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造就了中西方美学与艺术各自的特色。

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

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

答案众说不一,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文化的话,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曾经说过,就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精髓的地方,“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西方文化从古到今都是“二元论”,最早是上帝和人,文艺复兴以后,变成了人和自然二元对立。

因此,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非常快。

“二元论”就是强调主客分立,人要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我们现在用的自然科学包括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天文学都是从西方传过来的。

现在进入21世纪了,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后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是科学家,要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他们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东西是可以借鉴的,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因此,就中西文化来说,很难说哪个优哪个劣,应该说是互相取长补短。

归根到底,中西方美学的不同是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造成的。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美学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美学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两者都追求美,但中国追求的是美和善的统一,西方追求的是美和真的统一。

B.中西方悲剧的结局大不相同,西方悲剧一悲到底,台上主要人物几乎全都死去,如《哈姆莱特》,而中国悲剧的结尾总有光明,如《窦娥冤》。

C.中西方对美学的追求不同,所以其绘画的注重点也不同,中国绘画强调表现,注重的是散点透视,而西方绘画则强调再现,注重的是焦点透视。

D.中国文学强调抒情,其源头之一《诗经》中的诗歌基本上都是抒情诗。

西方文学重视叙事,其文学源头《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诗经》和《楚辞》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都是抒情文学,尽管它们产自不同区域,分别代表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

B.中西方美学与艺术之所以特色迥异,一方面是因为它们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另一方面是因为中西方民族文化不同,而后者是最根本的。

C.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终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这是进入21世纪之后西方文化弊端的主要表现,而且这弊端愈加明显。

D.中国文化不强调征服自然,而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这虽然造成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落后,却为当今的世界发展指明了方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季羡林、汤一介都曾经以“天人合一”来概括中国文化,这四个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对中国文化的最精练的概括。

B.西方文化自古至今都是“二元论”,只不过由于时代的不同,“二元论”的内涵也有所不同。

最初的“二元”是指上帝和人,文艺复兴后是指人与自然。

C.西方文化强调主客分立,此传统让西方人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这使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很快。

D.中西方文化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因为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科学家,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他们希望从中吸收精华。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4~6题。

借面

安勇

半年前我爸意外去世后,这个家就抽去一根顶梁柱子,那年我才9岁。

所有的重量一下子都压在了母亲的肩上。

但她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

那时我不懂事,看到别的人家吃面条,馋得直流哈拉子。

每次听我这么说,母亲的心都酸酸的不是滋味。

但家里的白面几个月前就已经吃光了,除了伸手向别人借,母亲想不出什么别的办法。

母亲切完给猪吃的菜,看一眼天上的太阳,就拿着一只空瓢出了门。

母亲在东院二婶家的门前停下来,犹豫了片刻,理一理额前的头发,硬着头皮推开了院门。

母亲是个要强的人,过去还从未向人伸过手。

二婶正站在房门口喂鸡,嘴里“咕咕咕”地叫着,手里的玉米粒撒到地上,一群鸡就争抢着跑过来。

二婶见她进来,脸上堆满笑亲热地打了声招呼。

母亲喊一声“二婶”,脸上就飞起了一片羞涩的红晕。

那句话在喉咙口打了几个滚儿,狠狠心还是说了出来。

二婶听说要借面,脸上的笑就消失得不见了踪影,一拍大腿说:

“哎呀妈呀!

你咋不早说呢,头天晚上还有点儿,今儿个早晨刚吃没。

你要是不信,我拿面口袋来给你看。

”二婶说着话,就转身进了屋。

母亲的脸更红了,愣了一下,就赶忙转过身逃跑似的往外走。

母亲一溜儿小跑,走出了几十米,脸还在火烧火燎地发烫,屈辱的感觉像块磨盘似的重重地压在她的心上。

她甚至对儿子升起了一丝怨恨,怪他不该嘴馋,平白无故地想什么面条吃。

也怪他都9岁了,还不能体谅家里的难处。

这些想法在她的心里翻了几个来回,最后,咬一咬牙,还是推开了胡大嫂家的院门。

胡大嫂正在灶前做午饭,听到院门响,看见她手里拿着的那只空瓢,就猜出了了八九分她的来意,赶忙操起一只空盆迎了出去。

胡大嫂不等她开口,愁眉苦脸地扬一扬手里的那只盆说:

“大妹子,你瞅瞅俺家这日子过的,吃了上顿没下顿,我正想着出去借点儿米,先把晌午饭答兑到锅里去。

”听到胡大嫂的话,她的头突然一晕,眼前就转起了一团金星。

直到胡大嫂又说了句:

“你来,是有啥事儿吧?

”她才猛然反应过来,嘴上忙不迭地答,“没事儿,没事儿,没啥事儿!

”就急三火四地往出走。

走到院门口时,胡大嫂的话又追了上来,“有啥事儿别抹不开不吱声,咱左邻右舍地住着谁跟谁啊!

母亲没有应声,深深低着头,脚步匆匆地往家走,泪珠在眼眶里不停地打转转。

她已经打定主意,说什么也不会再向人借面了,如果儿子回来就告诉他,以后也别再馋什么面条吃。

母亲一路走一路想,不提防和一个人撞在了一起。

抬起头,母亲就看到了西院的三奶。

三奶已经六十多岁,走路颤巍巍的,还拄着一根棍子,家里的日子过得也很不好。

母亲见是三奶,忙掩饰住心里的委屈,艰难地露出了一丝微笑。

三奶看一眼她的脸色,再看一眼她手里拿着的那只空瓢,心里就明白了她的遭遇。

一把抢过她手里的瓢问:

“是米,是面,还是盐?

”母亲忙摇头否认。

三奶却突然生了气,撅起了嘴,用棍子指着她说:

“到底要什么,你痛快地说,不说就是瞧不起你三奶,拿三奶当外人。

”母亲只得从牙缝儿里挤出了一个“面”字。

三奶二活不说,转身就往家里走,再出来时,手上抖抖地端了一瓢面。

三奶拍拍她的肩膀说:

“以后有啥难处,就和三奶说,有我锅里的,就有你碗里的。

”母亲接过面时,再也忍不住,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

面条擀好了,锅里的水翻起了花,母亲并不急着下面,伸手去陶罐里摸出一只鸡蛋,打进开水里。

想了想,又摸了一只打了进去。

晌午,我正饿得慌时,一碗热乎乎的面条刚好盛进了碗里,上面还躺着两只元宝似的鸡蛋。

我吃得匆匆忙忙,吃出了一头的白毛汗。

边吃还边说真解馋。

吃完面条我把碗放在窗台上,招呼一声就跑出了门。

母亲拿起窗台上那只碗时,见里面竟然还剩下了半碗面条,看来儿子只吃掉了两只鸡蛋和半碗面。

就在心里埋怨一句儿子,让自己受了这么大的委屈,却一点儿都不懂得珍惜。

母亲随手拿起筷子,打算把剩下的面条打扫干净。

母亲手中的筷子伸进面条里时,忽然触到了一个硬硬的东西,翻开面条时,她先看见了笫一只鸡蛋,再往下翻一翻时,她又找到了第二只。

母亲的泪就像断了线的珍珠似的,落进了碗里。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婶见到母亲推开院门,一开始脸上堆满笑容,后来听说母亲借面,笑容消失殆尽,通

过表情的变化,写出了二婶善变、小气势利的性格。

B.小说注重写出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如母亲借面,先是犹豫,羞于启齿,未借着面后是

委屈、埋怨,最后还是下定决心向三奶借面,借着面后欣喜感激。

C.小说善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如对胡大嫂这个人物就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和心

理描写方法,充分展现了她虚伪自私的性格。

D.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突出的特色,在与二婶和胡大嫂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

三奶善解人意、慷慨热情的美好形象显得更加鲜明。

5.小说在刻画母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5分)

6.小说三次写到了母亲的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不同,心情也不一样。

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

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12分)

材料一

2016年11月18日13时59分,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身体状态良好,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一号飞船于10月17日7时30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轨飞行期间,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了一次自动交会对接,2名航天员在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组合体内进行了为期30天的驻留,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完成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13时11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出返回指令,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

此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开启了重返地面的“回家”之旅。

材料二

随着神舟十一号在四子王旗预定区域顺利着陆,LM-313雷达(代号“回收一号”)的回收跟踪测量任务也宣告结束。

“回收一号”雷达用于飞船返回段测量,从载人飞船突破大气层奔向地面的那刻起,“回收一号”就密切“注视”着它,搜索返回路径,捕捉目标,告诉地面等待的人们,神舟十一号回家了。

至今,“回收一号”已连续11次执行“神舟”飞船回收任务和“和平号”空间站返回测量任务,均圆满完成任务。

它还接过“嫦娥”回家,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可谓一个“老司机”。

11月18日中午,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着陆回收任务开始了,“回收一号”静静地立在回收场里,目光如炬。

当返回器距地面一定公里时,雷达屏幕上开始出现捕获范围内的第一点。

“回收一号”的项目总师说,随着指控大厅工作人员报出“回收一号”发现目标,所有人为之振奋。

此后的时间,回波捕获持续、稳定,直到神舟飞船安全着陆。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材料三

神舟十一号飞船进入太空之后,还要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交会对接。

“天宫二号”是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最重要的价值就是携带太空机械臂上太空。

天宫二号最核心的作用是:

宇航员在太空中和机械臂如何进行配合,为将来天舟货运飞船把不同荷载包括小型舱段运输上太空后,航天员和机械臂互相配合将其装配到空间站上做“训练”。

如同我们盖高楼大厦,需要一个塔机来运送建筑物资一样,可以简称其为“太空塔机”。

60年来,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无人飞行到太空行走,一步一个脚印地创造着航天科技的奇迹,到现在的航天科技得到广泛的应用,中华儿女见证着中国航天科技的进步。

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选自“中国红河网”,有删改)

材料四

神州十一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探索太空的脚步又迈出了关键而坚实的一步,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航天人充分发扬航天精神的重要体现。

航天人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付出的心血,甚至牺牲自我的奉献,才成就了我国航天事业的长足进步,使我国的航天事业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神州航天工程,是一个系统工作,必须通过在设计、制造、试验、测试等各环节,把工作做深、做细、做透、做到极致,控制一切可能存在的风险,确保100%成功。

仅对接器而言,框里就有100多个测量动作、位置、温度的传感器,近300个传递力的齿轮,1万多个紧固件,数以万计的导线、接插件、密封圈和吸收撞击能量的材料等。

(选自“长江网”,有删改)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有关神舟十一号的报道,无论是飞船发射的时间还是着陆时间都精确到分钟,直接体现了“回收一号”雷达的准确性。

B.材料二中“它还接过‘嫦娥’回家”使用拟人手法,准确表述了“回收一号”的重要作用;而词语“老司机”的使用,使新闻显得活泼、俏皮。

C.材料三分为两段:

第一段主要介绍天宫二号携带太空机械臂的重要意义;第二段主要介绍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变化,歌颂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D.四则材料分别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从多个角度介绍了中国航天事业,既有对神舟十一号飞船和天宫二号的介绍,也有对航天精神的歌颂。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4分)()()

A.材料一中,首段的时间最晚,为11月18日13时59分,第二段时间最早,为10月17日7时30分,最后一段居中,为13时11分。

这样的安排在新闻报道中如果按照时间先后顺序重新调整一下会更好。

B.新闻语体的特点是:

词语基本用原义,表达方式主要用陈述句,少用修辞,基本不调动读者想象,内容要客观、同一,要让不同的读者得到尽可能同一的结果。

上述四则材料就符合新闻语体的特点。

C.材料三的第二段,介绍了中国航天的发展过程,以此作为“天宫二号”的研发背景。

最后一句是对航天梦的展望,属于结语。

背景和结语可以没有,也可以出现在同一段中。

D.材料四的第一段,不是这则消息的导语,因为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

E.采写消息要考试阅读对象,同一新闻事件记者采写内容也有不同。

神舟十一号飞船顺利返航,引发大量相关报道。

材料一和材料二主要报道神舟十一号飞船,材料三报道的天宫二号,材料四报道航天精神。

9.阅读材料四,结合材料一、二、三的具体内容简要概括中国航天人精神的内涵。

(5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李天馥,字湘北,河南永城人。

先世在明初以军功得世袭庐州卫指挥佥事,家合肥。

有族子占永城卫¢Ù籍,天馥以其籍举乡试。

顺治十五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

博闻约取,究心经世之学,名藉甚。

累擢内阁学士,充经筵讲官。

每侍直,有所见,悉陈无隐,圣祖器之。

康熙十九年夏,旱,命偕大学士明珠会三法司虑囚,有矜疑者,悉从末减。

寻擢户部侍郎,调吏部。

杜绝苞苴,严峻一无所私,铨政称平。

二十七年,迁工部尚书。

河道总督靳辅议筑高家堰重堤,束水出清口,停濬¢Ú海口;于成龙主疏濬下河。

上召二人诣京师入对,仍各持一说,下廷臣详议,天馥谓下河海口当濬,高家堰重堤宜停筑,上然之。

历刑、兵、吏诸部。

三十一年,拜武英殿大学士。

上曰:

¡°机务重任,不可用喜事人。

天馥老成清慎,学行俱优,朕知其必不生事。

¡±三十二年,以母忧回籍,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三十四年,服将阕,起故官,入阁视事。

上亲征厄鲁特,平定朔漠,兵革甫息,天馥务以清静和平,与民休息。

尝谓:

¡°变法不如守法。

奉行成宪,不失尺寸,乃所以报也。

¡±三十八年,卒,谥文定。

天馥在位,留意人才,尝应诏举彭鹏、陆陇其、邵嗣尧,卒为名臣。

为学士时,冬月虑囚,有知县李方广坐当死,天馥言其有才,得缓决,寻以赦免。

刑部囚多瘐毙,为庀屋材,多为之所,别罪之轻重以居,活者尤众。

事亲孝,居丧庐墓,有双白燕飞至,不去,人名其居为白燕庐。

子孚青,进士,官编修。

父丧归,不复出。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五十四》)

【注】¢Ù[卫]古代九畿之一。

为各级诸侯的领地及外族所居之地。

  ②[濬]同¡°浚¡±,深挖河道使水疏通。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

B.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

C.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

D.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试:

文中¡°举乡试¡±即为参加乡试并考中为举人。

乡试为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两代每三年举行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中试者称为¡°举人¡±。

B.康熙:

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封建王朝新皇帝登基一般都要更改年号,往往用年号来代指帝王。

C.大学士:

古代官名,明清时期为辅助丞相的高级秘书官,当时流行的中堂一称,一般是指大学士或首辅大学士。

D.服阙:

古人在朝中作官,若遇父母去世,一般应该回家守孝服丧三年,称之为¡°丁忧¡±。

待守丧期满,除去孝服,才可重新出来做官,叫做¡°服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天馥学识渊博,深受器重。

曾担任给皇帝讲经的经筵讲官,在刑、户、吏、工、兵等要害部门都任过职,后又被任命为武英殿大学士。

B.李天馥爱护百姓。

主张战乱之后应该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甚至想方设法改善罪囚的服刑条件,而他¡°奉行成宪,不失尺寸¡±的主张保守僵化。

C.李天馥事亲至孝。

在母亲去世时回乡服丧,筑草庐守墓时有一双白燕飞来,因此其居室被称为¡°白燕堂¡±。

D.李天馥善于发现人才,也非常爱惜人才。

他举荐的人,后来都成为一代名臣;对犯罪而有才的知县李某,他为之说情,使其得以免于死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上亲征厄鲁特,平定朔漠,兵革甫息,天馥务以清静和平,与民休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刑部囚多瘐毙,为庀屋材,多为之所,别罪之轻重以居,活者尤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南园饮罢留宿诘朝呈鲜于子骏尧夫彝叟兄弟①

司马光

园僻青春②深,衣寒积雨阙。

中宵酒力散,卧对满窗月。

旁观万象寂,远听群动绝。

只疑玉壶冰,未足比明洁。

【注】①尧夫,范仲淹次子。

彝叟,范仲淹第三子纯礼。

本诗写于宋神宗西宁年间,王安石变法后,司马光处于政治不得意时期。

  ②青春,即春季。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人与鲜于子骏、范氏兄弟聚饮南园,酩酊大醉,当即写下此诗赠好友。

B.首联写园林偏僻,连绵春雨初停,寒气袭人,反衬出朋友相聚的喜悦。

C.“卧对满窗月”,此句从视觉的角度写酒醒后,银色的月光洒满窗户。

D.“万象”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景象,“群动”指宇宙间的各种声响。

E.颈联“万象寂”“群动绝”远近结合,写出四周景色一派沉寂,悄无声息。

15.全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每空1分,共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融会了五丁开山的神话,刻画了蜀道的高危难行。

 

(2)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对比手法慨叹生命短促、外物永恒。

 

(3)李煜的《虞美人》中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波涛如怒”。

第¢ò卷 表达题

3、语言文字应用

4、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有人认为,谣言往“敏感”上靠,就可以占领话语权高地,谣言编得越“敏感”,辟谣者越会投鼠忌器。

②导弹发射室内,崔玉晓困断地按下发射按钮,而碧海之上,导弹腾空而起,拖着震人心魄的尾焰一蹴而就。

③市场监管局在“春安行动”节日食品大排查中,帮助两家脏乱差的馒头让进行规范整治、改头换面,消除了食品安全隐患。

④演讲列举了英国脱欧、美国大选陷入哗众取宠等例子,告诉同学们网络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切忌人云亦云,需要有自己的思考。

⑤对待西方文化,不可一味排斥,但也不能东施效颦,学些文化跟哲学的皮毛;应以持平的心态看待中西文化各自的优劣。

⑥中方对4月3日发生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市地铁的恐怖袭击事件深感震惊并予以强烈谴责,对一切危害公共安全的言行不赞一词。

A.①③④B.①④⑤C.②⑤⑥D.②③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新出台的网络支付管理规则,充分考虑了小电商未来的发展空间,不仅保护日交易额小于万元的交易,而且保护了超过百万元的大额交易。

B.英国牛津大学菲舍尔·瓦伦丁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取得了一项研究成果,该成果显示,鱼龙灭绝很可能是因为气候不稳定和其演化速度减缓导致的。

C.引导我国的制造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微观基础,也是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

D.我国沿海地区快速、大范围的围垦和填海已造成滨海湿地面积锐减,8亿亩湿地保护红线即将被冲破,而这一红线是维护中国基本生态安全的底线。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中华民族有着很强的“寻根意识”。

中国人 ① 走到哪里, ② 不忘记寻找自己的“根”。

特别是汉族,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同姓同宗是一种很强的联系纽带。

由于个人 ③ 家族的迁移,姓氏人口的分布从发源地逐渐扩散到祖国各地 ④ 全世界, ⑤ 人们始终不忘寻找宗脉源流,追求血脉亲情的归属感。

故乡不仅是祖先诞生的地方,更是其姓氏起源的地方。

 ⑥ ,寻根问祖的过程也是寻找家族文化的过程。

 

A

所以

B

无论

甚至

因此

C

无论

以至

因此

D

所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