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社会资本的运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7564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 社会资本的运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六章 社会资本的运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六章 社会资本的运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六章 社会资本的运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六章 社会资本的运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章 社会资本的运动.docx

《第六章 社会资本的运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 社会资本的运动.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章 社会资本的运动.docx

第六章社会资本的运动

第六章社会资本的运动

本章在考察个别资本和部门资本运动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社会总资本即社会资本的运动。

通过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研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条件、内部矛盾、运动形式以及其中包含的经济关系。

第一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个别资本运动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总资本运动。

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首要任务是揭示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规律性。

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各个企业的资本都属于不同的资本家所有,每个单个资本都独立地发挥着资本的职能。

但是不同的单个资本又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这种互相联系和互相依存又独立发挥作用的单个资本的有机总和就是社会总资本。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就是相互联系、相互交错和互为条件的单个资本运动的有机总和。

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实现问题,就是要揭示社会总资本内部不同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交错的关系和条件。

单个资本运动与社会资本运动是不同的,单个资本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和资本流通,因为无论是资本家还是工人的个人消费以及一般商品流通,都不包括在单个资本运动之中。

而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生产消费和资本流通,而且包括个人消费和一般商品流通。

因为资本家和工人购买个人消费品的过程,同时就是一部分资本家的商品资本转化货币资本的过程。

既然社会资本的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也包括资本流通和一般商品流通,那么考察社会资本的运动就要把社会总产品作为出发点。

因为只有社会总产品才既包括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也包括用于个人消费的生活资料,从而既包括资本流通,也包括一般商品流通。

所谓社会总产品就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由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它是由一国(或地区)的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以及一些高科技产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共同创造的。

它既是生产过程的结果,又是再生产过程的条件,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包括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价值补偿就是社会一年生产的社会总产品必须全部卖清,收回资本价值,实现剩余价值;实物补偿就是社会一年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必须从社会总产品中购买到,从而保证社会资本再生产重新顺利进行。

因此,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实物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现实基础。

只有二者均得到实现,社会总产品才会最终全部实现,社会资本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

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总产品表现为社会总商品资本。

以社会总产品为出发点分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实际上就是分析社会总商品资本的运动。

社会总商品资本的运动形式是最适合考察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形式。

因此,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也可称之为社会总产品的实现理论。

为了考察社会总产品实现所需要的条件,首先要考察社会总产品的内部构成,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部门的结构划分。

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对社会总产品不同部分之间的交换关系和客观比例进行分析。

社会总产品作为社会总商品资本,它的内部构成应该从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两个方面来分析。

从物质形式上看,社会总产品按最终用途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

生产资料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它包括用于补偿上年生产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新增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是用来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全部消费品,它包括资本家和原有工人及新增工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

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可分为两大部类:

第Ⅰ部类即生产资料的生产部类,第Ⅱ部类即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

两大部类又各自包括许多生产部门。

从价值形式上看,就是社会总产值,它由三部分构成:

不变资本补偿价值(c),可变资本补偿价值(v)和剩余价值(m)。

按社会总产品实物构成将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和将社会总产品价值构成分为c、v、m三部分,为研究纷繁复杂的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确定了科学的理论前提,这也是马克思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所作的重要理论贡献之一。

二、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但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分析却要从简单再生产开始。

这是因为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起点和基础;简单再生产是积累的现实因素。

分析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其困难是对简单再生产的分析。

首先搞清社会资本简单生产的实现条件,那么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扩大部分的实现问题就易于理解了。

为了排除一些次要的和非本质因素的干扰,有利于揭示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规律性,我们假定,

(1)社会生产全部为资本主义性质的,只存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2)不变资本价值一年全部转移;(3)商品价格和价值一致且不变;(4)没有对外贸易;(5)剩余价值率为100%。

根据社会总产品价值分为c、v、m三部分和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的原理,建立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图式,考察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条件。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构成图式如下:

Ⅰ。

4000c+1000v+1000m=6000

Ⅱ。

2000c+500v+500m=3000

6000c+1500v+1500m=9000

为了实现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两大部类的产品必须进行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包括三个方面的交换关系。

第一,第Ⅰ部类内部的交换。

第Ⅰ部类的产品4000c,价值上是第Ⅰ部类不变资本补偿价值,要用生产资料进行实物补偿;实物上就是生产资料,而且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

因此,这部分产品通过本部类内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交换便可得到实现

第二,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

第Ⅱ部类的产品500v+500m,价值上代表本部类工人和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可变资本补偿价值和剩余价值,要用于购买消费资料;实物上是消费资料。

因此,这部分产品通过本部类内部工人和资本家之间及资本家之间的交换就可以得到实现。

第三,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Ⅰ(1000v+1000m)和Ⅱ2000c,前者是第Ⅰ部类工人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基金,要用于购买消费资料,实物上是生产资料;后者价值上是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补偿价值,要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实物上是消费资料。

因此,这两部分产品都不能在本部类内部实现,只有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才能实现。

交换的结果是:

第I部类产品1000v+1000m的价值通过出售得以实现;第I部类工人和资本家通过购买得到价值相等的消费资料。

第II部类产品2000c通过出售实现了价值;第II部类的资本家通过购买得到价值相等的生产资料。

这样两大部类间的产品交换就实现了。

这三个方面的交换过程,用图式表示如下: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③-----

Ⅱ2000c+500v+500m=3000

经过上述三方面的变化,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价值上得到了补偿,实物上得到了替换,社会总产品全部得到了实现,下年度的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就能正常进行了。

从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过程可以看出,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有三个:

第一,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即:

Ⅰ(v+m)=Ⅱc

公式表明,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之间互为前提、互相制约的内在联系,说明两大部类之间的供给和需求必须保持价值上相等、实物上相互替换的平衡比例关系。

第Ⅰ部类的生产资料生产和第Ⅱ部类的消费资料生产只有保持了这个基本比例关系,才具备了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第二,第Ⅰ部类的全部产品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不变资本之和,即:

Ⅰ(c+v+m)=Ⅰc+Ⅱc

公式表明,第1部类的生产资料生产同两大部类不变资本补偿价值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价值上相等、实物上相互替换的内在平衡比例关系。

这是从全社会生产资料供求关系角度考察的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第三,第Ⅱ部类的全部产品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即:

Ⅱ(c+v+m)=Ⅰ(v+m)+Ⅱ(v+m)

公式表明,第Ⅱ部类的消费资料生产必须同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保持价值上相等实物上相互替换的内在平衡比例关系。

这是从全社会消费资料总供求关系角度考察的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上述三个实现条件,第一个是基本实现条件,后两个实现条件是从基本实现条件派生出来的。

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生产必须遵循的内在比例关系。

任何一个比例关系得不到保持,整个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就不能正常进行。

三、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本质特征是扩大再生产。

社会资本要实现扩大再生产就必须进行资本积累,追加不变资本用购买生产资料,追加可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产业后备军的经常存在,追加劳动力的供给是有保证的。

那么进行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就在于,社会总产品中要提供追加不变资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以及要提供追加劳动力所需要的消费资料。

社会总产品要为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提供物质要素,就不能仍然保持简单再生产的比例,而必须按照扩大再生产的要求进行重新组合,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

第一,在第Ⅰ部类的年产品中除了维持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所必须的生产资料之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不变资本的需要。

用公式表示就是:

I(c+v+m)>Ic+IIc,公式两端都减去Ic,这个公式就变成为:

Ⅰ(v+m)﹥Ⅱc

这个条件为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追加生产资料提供了前提保证。

它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前提条件。

第二,在第II部类的年产品中除了满足两大部类资本家和原有工人的消费需要之外,也必须有余额,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时追加工人对消费资料的需求。

如果m/x表示资本家消费基金,m-m/x表示资本积累基金,那么上述条件用公式就是:

II(c+v+m)>I(v+m/x)+II(v+m/x),公式两端都减去II(v+m/x),这个公式就表示为:

II(c+m-m/x)﹥I(v+m/x)

这个条件为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追加劳动力需要的消费资料提供了前提保证。

依据上述扩大再生产的两个前提条件,假设的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开端图式是:

I4000c+1000v+1000m=6000

II1500c+750v+750m=3000

5500c+1750v+1750m=9000

这个图式I(v+m)>IIc,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具备了基本前提条件。

现在,我们就根据这个图式来考察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要实现扩大再生产,资本家必须进行积累。

假定积累首先从第I部类开始,第I部类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半即500(m-m/x)用于积累,另一半即500m/x用于个人消费,资本有机构成仍为4:

1,500(m-m/x)中转化为追加不变资本400Δc,转化为追加可变资本100Δv。

这样第I部类年产品价值按照扩大再生产的用途重新组合为:

I.4000c+400Δc+1000v+100Δv+500m/x=6000

第I部类要和第II部类交换的是I(1000v+100Δv+500m/x),而第II部类只有1500c可以和第I部类交换。

前者比后者多了100,它代表第I部类为第II部类提供的追加生产资料和向第II部类提出的追加消费资料的需求。

于是,第II部类就要进行相应的积累;先从750m中拿出100作为追加的不变资本,然后按2:

1的资本构成再从剩余价值中拿出50作为追加的可变资本。

这样,第II部类的年产品构成重新组合为:

II.1500c+100Δc+750v+50Δv+600m/x=3000

这样,两大部类都进行了积累,扩大再生产也是通过三方面的交换关系实现的。

(1)II(750v+50Δv+600m/x)在本部类内部交换实现;

(2)I(4000c+400Δc)在本部类内部交换实现;(3)I(1000v+100Δv+500m/x)和II(1500c+100Δc)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实现。

交换关系图示如下:

Ⅰ4400C+1100V+500M/X=6000

Ⅱ1600C+800V+600M/X=3000

经过交换,社会总产品全部得到补偿,第二年的扩大再生产就可进行了。

第二年生产的结果如下:

Ⅰ4400C+1100V+1100M=6600

Ⅱ1600C+800V+800M=3200

以后各年的扩大再生产依次类推。

这就是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上述过程表明,扩大再生产应具备三个实现条件:

第一,第I部类的原有可变资本加上追加可变资本,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II部类的原有可变资本加上追加不变资本。

即:

Ⅰ(v+Δv+m/x)=II(c+Δc)

这个公式表明,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的产品之间,必须保持价值上相等和实物上相互替换的平衡比例关系。

第二,第I部类的年产品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

即:

Ⅰ(c+v+m)=Ⅰ(c+Δc)+II(c+Δc)

这个公式表明,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价值上相等和实物上相互替换的平衡比例关系。

第三,第II部类的年产品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原有和追加可变资本及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

即:

II(c+v+m)=I(v+Δv+m/x)+II(v+Δv+m/x)

这个公式表明,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消费资料生产同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价值上相等和实物上相互替换的平衡比例关系。

以上三个实现条件,第一个是基本实现条件,其他两个是派生的实现条件。

在上面的分析中,抽象掉了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等因素。

但是,在现实的资本积累过程中,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也在不断提高。

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条件下进行扩大再生产,第I部类生产的增长就会快于第II部类;第I部类内部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就会快于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

简言之,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这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条件下,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一条客观规律。

但是,这并不是说生产资料生产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而片面增长,相反,它必须和消费资料增长保持一定比例,最终要受消费资料生产发展的制约。

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必须以消费资料的相应增长为条件。

同时,也不排除某些年份消费资料生产增长速度相对较快的情况出现,但从长期看,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是一种客观必然趋势。

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以资本主义社会为对象,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但也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再生产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是一个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过程。

研究经济危机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深刻根源以及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性质。

一、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深刻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

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是1825年在英国爆发的。

此后,资本主义世界几乎每隔十年左右就要爆发一次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是:

商品大量积压,商业停顿,市场盈溢,物价猛跌;信用关系遭到严重破坏,现金紧缺,利率猛降,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行市暴跌;工厂、商店和银行纷纷破产倒闭;失业人数剧增,实际工资下降,工人和其他劳动群众生活状况严重恶化。

它如一场瘟疫,给社会造成痛苦不堪的灾难。

资本主义生产过剩不是绝对过剩,并不是生产的商品过多超出了人民生活的实际需要;而是相对过剩。

它是同劳动人民的购买力相比,超过了有支付能力需求的过剩。

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

经济危机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才爆发的,然而它产生的可能性已经包含在以货币为媒介的简单商品流通之中。

首先,危机的可能性来自商品形态变化本身,来自货币充当流通手段时产生的买卖两个阶段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买卖脱节就包含着危机的第一种可能性。

其次,危机的可能性来自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而产生的债务支付连锁关系的破坏。

信用交易进一步造成商品出售和付款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使商品生产者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债务连锁关系,一旦债务链条的某个环节出现不能如期支付的情况,就会引起整个债务链条的断裂,导致经济危机的第二种可能性。

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危机仅仅具有可能性,但并不具备现实性。

危机可能性变成现实性以简单商品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即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社会生产中占据统治地位为条件。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所包含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它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表现。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经济上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的矛盾。

第一,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它的激化会导致生产和消费的脱节,是引起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它会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就会遭到破坏,从而使危机爆发。

这两个矛盾的激化,使经济危机成为不可避免的过程。

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

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始终,因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成为一种周期性的、每隔若干年爆发一次的经济现象,这就是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危机强制性地暂时恢复破坏了的平衡,但危机只是暂时缓解而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当矛盾重新尖锐化,新的危机又必然爆发,因而经济危机便具有了周期性。

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首先,它是由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即生产设备,特别是机器体系,在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的。

由于机器大工业阶段,机械性劳动资料成为生产的骨骼系统,因而,固定资本物质要素的再生产,可以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再生产的发展变化。

其次,它是由固定资本的周转特点即价值补偿的多次性和实物补偿的一次性决定的。

这一特点使整个社会固定资本更新呈现为波浪式的周期性形式。

这又是由固定资本的物质属性决定的,与社会形式无关。

危机总是大规模新投资的起点,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从一次到下一次的周期,主要基于固定资本的自然寿命或有形损耗而形成大体十年的生命周期。

危机阶段,资本家为摆脱困境并在竞争中获胜,在加强剥削工人的同时,必然要更新固定资本,从而推动了危机过后社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为经济复苏和高涨提供了物质条件。

然而这一条件又使社会生产重新超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造成生产与消费严重脱节,社会再生产比例严重失调,成为下一次经济危机发生的物质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使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也具有了周期性质。

从一次危机到另一次危机爆发之间的时期就是一个再生产周期。

它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

危机是周期的决定性阶段,它既是新周期的起点,又是前一周期的终点。

在危机阶段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以空前严重的破坏形式表现出来,它使资本主义国家全部社会活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萧条是周期的停滞阶段。

这时,社会生产不再下降,失业不再增加,价格停止下跌,商品销售困难,游资充斥,利率下降,社会生产停滞,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呈现一片萧条景象。

复苏是周期的经济恢复阶段。

这时,资本家开始大规模投资,就业人数增加,购买力提高,物价回升,利润增加,信用事业发展,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高涨是周期的经济繁荣阶段。

这时,生产高速发展,就业迅速增加,市场兴旺,物价上涨,信用关系普遍发展,贷款扩大,资本主义经济又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但生产的猛烈扩张,产品的日益增多,又迅速超过了劳动群众的购买力,整个社会生产又会重新陷入严重的过剩状态。

当生产和消费的矛盾积累到极其尖锐的程度时,经济危机又重新爆发。

如此反复不已。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四个阶段互相联系,其中危机是周期的基本阶段或决定阶段,是再生产周期的基础,决定周期的性质。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不一定都经历四个阶段,但危机总是周期的必经阶段,没有危机就没有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经济危机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强制均衡机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新的科技革命引起的生产力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由于新的生产技术基础和竞争加剧固定资本更新周期缩短,由于国家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生活干预的加强,由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使得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社会资本再生产周期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其主要特点是: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缩短,战后经济危机发生的频繁;周期各阶段界限和特点变得不如战前明显;经济危机的程度和破坏程度不象战前那样严重;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结合在一起;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同步性和非同步性交替出现。

第三节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生产社会化发展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资本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这种结合所形成的新型垄断资本,高于一般私人垄断资本,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新的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成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

自由竞争发展为垄断,一般垄断发展为国家垄断,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萌芽早在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初期就已出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一些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准备战争,战争期间各交战国为了动员全国的力量进行战争,普遍加强了国家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统治与管理。

而当第一次大战结束后,这些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又出现了收缩和倒退,这表明当时的国家垄断资本具有暂时的军事性质。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以后,开始出现以宏观经济干预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这次大危机表明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垄断资本占有之间的矛盾达到了空前尖锐的程度,宣告单纯依靠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已经不能自动调节和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与发展,迫切需要国家干预,即用“看得见的手”,维持和推动资本主义客观经济运转。

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开始推行的“新政”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践的体现,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作为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标志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论基础。

但是这个时期的国家资本主义具有明显的历史特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政策主要是针对大危机推出的。

总之,直到二次大战之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始终没有取代私人垄断资本,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中取得稳定的和支配的地位。

二次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和平时期获得了迅速、持续和稳定的发展。

现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不再是暂时的、军事的和局部的,而是发展为一个涉及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的生产关系体系。

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垄断资本统治致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这是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它是解决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带来的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的需要。

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下生产力急剧扩张;重大科研项目的突破;老工业部门的技术改造;新兴工业部门和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开发和建设;部门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部门、地区间协作联系的加强;科技和现代化生产发展对教育培训事业发展的要求;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保持等等,都需要巨额资本,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不是私人垄断资本家能够或愿意的。

这就不能不突破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由作为“总资本家”的国家直接投资或与私人垄断资本合资解决。

第二,它是经济恢复的需要。

欧洲各国和日本二战后都面临恢复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