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生物全真模拟卷03山东专用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7532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4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高考生物全真模拟卷03山东专用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备战高考生物全真模拟卷03山东专用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备战高考生物全真模拟卷03山东专用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备战高考生物全真模拟卷03山东专用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备战高考生物全真模拟卷03山东专用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战高考生物全真模拟卷03山东专用解析版.docx

《备战高考生物全真模拟卷03山东专用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高考生物全真模拟卷03山东专用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战高考生物全真模拟卷03山东专用解析版.docx

备战高考生物全真模拟卷03山东专用解析版

备战2021高考生物全真模拟卷(山东专用)

第三模拟

(本卷共25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一、选择题:

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胰腺有外分泌和内分泌两大功能,它的生理作用和病理变化都与生命活动关系密切。

下列关于胰腺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某些大分子通过核孔选择性进出细胞核

B.胰腺细胞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含量丰富

C.胰脂肪酶能够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

D.胰岛素的释放不需要载体协助但消耗能量

1.【答案】C

【解析】某些蛋白质可以通过核孔由细胞质进入细胞核,RNA则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A正确;胰腺细胞能够大量分泌淀粉酶、肽酶、脂肪酶、麦芽糖酶、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分泌蛋白,细胞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含量丰富,B正确;胰脂肪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而不是脂肪,不能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C不正确;胰岛素的释放通过胞吐进行,不需要载体协助但消耗能量,D正确。

2.为研究马铃薯对某种物质X的吸收方式,某实验小组将新鲜的马铃薯切成细条,随机分为完全相等的两组,甲组放入物质量浓度为40mmol/L的X溶液中,乙组物质量浓度为60mmol/L的X溶液中,分别测试装置中通入N2和通入O2条件下马铃薯对X物质的吸收速率,结果如下表所示。

对结果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溶液浓度

通入的气体

吸收速率(mmol/min)

40mmol/L

N2

3.61

O2

3.61

60mmol/L

N2

3.59

O2

3.58

对结果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A.物质X能够自由穿过磷脂双分子层

B.物质X吸收需消耗细胞内部的能量

C.物质X的吸收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

D.物质X的吸收与细胞内外浓度差无关

2.【答案】C

【解析】自由穿过磷脂双分子层的运输属于自由扩散,自由扩散的影响因素是浓度差,而物质X溶液浓度增加,细胞吸收速率没有增加,则不属于自由扩散,A不合理;装置中通入N2和通入O2条件物质吸收速率没有差别,说明细胞对X的吸收不消耗细胞内部的能量,B不合理;物质X吸收方式应为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C合理;协助扩散需要载体协助,当外界物质浓度较低时随物质浓度增加吸收速率加快,物质X的吸收与细胞内外浓度差有关,但物质浓度达到一定值时,载体的转运能力已经饱和,不再随浓度差的增大而加快,D不合理。

3.细胞衰老是细胞在正常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功能减退,逐渐趋向死亡的现象。

下列有关细胞衰老与人体衰老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衰老在成年之后逐渐发生

B.人体衰老与细胞衰老联系密切

C.细胞衰老破坏机体细胞数量稳态

D.细胞衰老不受内外环境变化影响

3.【答案】B

【解析】细胞衰老发生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不是在成年之后逐渐发生,A不正确;机体的衰老并不等于所有细胞的衰老,但是细胞的衰老又是同机体的衰老紧密相关的,个体衰老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B正确;细胞衰老死亡与新生细胞生长的动态平衡是维持机体细胞稳态的基础,C不正确;组成细胞的化学物质不断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损伤是导致细胞衰老的原因之一,D不正确。

4.研究表明,遗传引起近视的因素占40%,不良用眼习惯因素占60%。

遗传性高度近视受染色体上一对基因(A、a)控制,如果父母亲都是遗传性高度近视,子代100%高度近视;如果父母视力正常但都携带高度近视的基因,子代患高度近视的概率约为1/4,且男女患病几率相同。

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遗传性高度近视的两人的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B.遗传性高度近视受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

C.高度近视的表现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D.高度近视基因控制近视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实现的

4.【答案】A

【解析】如果父母视力正常但都携带高度近视的基因,子代患高度近视的概率约为1/4。

说明视力正常对遗传性高度近视显性,若基因位于X(或Y)染色体上,携带高度近视的基因的男性视力不会正常,故遗传性高度近视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遗传性高度近视人的基因型一定是aa,A不合理、B合理;遗传引起近视的因素占40%,不良用眼习惯因素占60%,说明高度近视的表现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C合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控制生物性状,D合理。

5.野生稻是自花传粉植物,一株无芒野生稻所结全部种子种下后,除一株水稻表现为红芒外(X植株),其它水稻植株均表现为无芒。

科研人员该株水稻(X植株)的花粉给同一水稻上所结种子长出的其它无芒水稲授粉,统计后代的性状表现,发现子代水稻中红芒和无芒数量接近1:

1,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X水稻出现的原因可能是无芒基因缺失

B.X水稻出现是非等位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C.X水稻与无芒野生稻属于不同的生物物种

D.X水稻是亲本稲一个基因发生显性突变所致

5.【答案】D

【解析】从题目信息“野生稻是自花传粉植物,一无芒野生稻所结全部种子种下后,除一株水稻表现为红芒外(X植株),其它水稻植株均表现为无芒。

”说明亲本野生稻是纯合体,“X植株的花粉给无芒水稲授粉,水稻中红芒和无芒数量接近1:

1,”说明红芒是显性基因,X水稻是杂合体,A、B、C不正确,D正确。

6.已知癌症发生具有积累效应,一个细胞中至少有5~6个与癌变有关的基因发生突变才能赋予无限增殖、发生迁移、表达甲胎蛋白等癌细胞特征。

下列有关癌变特征及检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于环境中致癌因子种类众多,因此癌症发生的频率很高

B.血液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肿瘤标记物超标可确诊为癌变

C.基因表达产物及突变基因检测可确定是否有癌变特定基因存在

D.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接触抑制丧失,RNA聚合酶活性降低

6.【答案】C

【解析】由于“癌症发生具有积累效应,一个细胞中至少有5~6个与癌变有关的基因发生突变才能赋予无限增殖、发生迁移、表达甲胎蛋白等癌细胞特征”,因此,虽然环境中致癌因子种类众多,但癌症发生的频率并不高,A项不正确;由于癌变具有积累效应,血液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肿瘤标记物超标只能说明癌变可能性增大,不能确诊为癌变,B项不正确;虽然癌变是多个基因突变的积累,但一种基因的表达产物是特定的,因此,基因表达产物及突变基因检测可确定是否有癌变特定基因存在,C项正确;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特性,因此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接触抑制丧失,细胞中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活性提高,D项不正确。

7.局部麻醉是一种较为简单麻醉方式,通过药物阻断某一部分的感觉神经传导功能,运动神经传导保持完好或同时有程度不等的被阻滞状态。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局部麻醉药物的作用部位是突触前神经末梢

B.局部麻醉药物的作用部位是突触后神经末梢

C.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阻断神经冲动传导

D.抑制突触后膜上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阻断神经冲动传导

7.【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信息“药物阻断某一部分的感觉神经传导功能”,可知局部麻醉药物的作用部位是突触前神经末梢,A正确、B不正确;药物阻断的神经冲动的传导而不是神经冲动的传递,因此,即不是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也不是抑制突触后膜上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C、D不正确。

8.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Na+和K+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无机盐离子

B.下肢淋巴管阻塞,会造成肿胀处细胞间隙积聚液体

C从平原初到高原出现肺水肿症状,说明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

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及寒冷时出现寒颤不属于内环境稳态破坏

8.【答案】A

【解析】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无机盐离子是Na+和Cl-,不是Na+和K+,A不正确;淋巴管阻塞会导致组织液不能正常进入淋巴管,在组织间隙积聚液体,B正确;出现肺水肿说明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从而导致组织细胞液含量增多,故说明内环境稳定被破坏,进而说明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C正确;饮水不足时内环境渗透压上升,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以维持渗透压平衡,寒冷时出现寒颤是通过骨骼不自主的收缩产生热量维持体温恒定,都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不属于稳态破坏。

9.如图是人体对某入侵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Ⅰ~Ⅶ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Th细胞(辅助性T细胞)是T细胞的一种,a~g代表不同的物质。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Ⅱ、Ⅲ、Ⅳ、Ⅴ、Ⅵ、Ⅶ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B.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的细胞有Ⅳ和Ⅵ

C.图中免疫活性物质有d、e、f、g,其中g能与抗原特异结合

D.病毒侵染人体后,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会发挥作用

9.【答案】A

【解析】由图中“被感染的细胞”(即靶细胞)可推知Ⅲ为效应T细胞,Ⅳ为记忆T细胞,Ⅱ为T细胞;由图中病毒被Ⅰ吞噬可推知Ⅰ应为吞噬细胞;由图中g的形状(“Y”形)可判断其为抗体,由此推测Ⅶ为浆细胞(唯一能分泌抗体的细胞),Ⅵ为记忆B细胞,Ⅴ为B细胞。

a、b为病毒表面抗原,c为Th细胞表面的受体,d、e、f均为淋巴因子。

浆细胞(和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A不正确;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能分别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B正确;抗体和淋巴因子均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C正确;病毒侵染人体后,在侵入靶细胞之前体液免疫发挥主要作用;侵入靶细胞之后,由于抗体不能进入靶细胞,需依靠细胞免疫发挥作用,D正确。

10.PIN蛋白是生长素进行极性运输时的输出载体,其合成过程及位置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PIN基因经转录、翻译过程合成PIN蛋白

B.PIN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后需经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

C.生长素经PIN蛋白输出细胞时不需要消耗ATP并可原路返回

D.PIN基因表达异常时,植物可能会失去顶端优势

10.【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PIN基因经转录、翻译过程合成PIN蛋白,A正确;PIN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后需经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B正确;生长素进行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C不正确;PIN基因表达异常时,植物顶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正常运输,故植物可能会失去顶端优势,D正确。

11.某实验小组为了检验某除草剂对稻田稗草的防治效果,做了对照实验,施加除草剂60d后调查稗草的种群密度。

取样的方法为每组实验随机选取3个样方,每个样方为1m2。

调查结果为对照组5.75株/m2,实验组35.00株/m2。

下列对该实验的解读或评述正确的是(  )

A.样方数量过少,面积适当

B.样方面积过小,数量适当

C.杂草株数应为整数,对照组数据有误

D.实验组数据可信,该除草剂施用效果显著

11.【答案】A 

【解析】1m2的样方面积是恰当的,3个样方有点偏少,A项正确,B项错误;计算种群密度时会出现小数,C项错误;样方数量偏少,实验数据可信度不高,D项错误。

12.在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经常涉及“总能量”“摄入量”“输入量(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同化量”“粪便量”“能量传递效率”等说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辐射到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即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生产者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为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某一营养级生物的摄入量减去粪便量,为该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

D.相邻两营养级生物中较高营养级与较低营养级生物的摄入量之比表示能量传递效率

12.【答案】C 

【解析】输入某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A、B错误;某一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C正确;相邻两营养级生物中较高营养级与较低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之比表示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13.近年来,一种雪藻(单细胞绿藻)入侵了南极洲的加林兹岛,导致原本白茫茫的雪地出现片片血红。

雪藻主要分布在高山雪地几厘米深的冰层中,在冰雪融化时大量繁殖形成雪地藻华。

原本绿色的雪藻经阳光照射后,会产生类胡萝卜素等多种红色素,这些色素能抵御紫外线辐射、吸收微波热量(温暖周围的冰雪)。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雪藻入侵提高了当地物种的丰富度,增强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B.雪藻对低温环境和强紫外线辐射等的适应能力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雪藻在入侵地因不受资源和环境因素限制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

D.雪藻细胞中的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用于光合作用过程

13.【答案】B

【解析】雪藻入侵可能会影响当地物种的生存和繁殖,使当地物种的丰富度降低,A不合理;雪藻经过长期的自然进化和自然选择,使得其适应在低温环境和强紫外线辐射等环境下生存,B合理;雪藻在入侵地会受资源和环境因素,如温度,光照和辐射的影响,不会呈“J”型增长,C不合理;雪藻细胞中的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用于光合作用过程,D不合理。

14.某科研人员利用郫县豆瓣酱为材料筛选高产蛋白酶的霉菌,下列利用平板划线法筛选该菌株的做法,正确的是(  )

A.在每次划线前后都灼烧接种环的目的是防止杂菌污染

B.接种霉菌后的培养基必须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

C.筛选用的固体选择培养基中必须加入一定量的蛋白质

D.对筛选的菌株计数时选择菌落数为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

14.【答案】C

【解析】初次划线灼烧的目的是防止杂菌污染,其后划线后灼烧的目的是杀死上次划线结束后残留在接种环上的菌种,使下一个区域的菌种只来自上一个区域的末尾,最后一次灼烧的目的是防止菌体污染环境,A项错误;接种霉菌之前,培养基需要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B项错误;产蛋白酶的霉菌利用的底物是蛋白质,因此,培养基中需加入一定量的蛋白质,C项正确;平板划线法不能对菌落进行计数,D项错误。

15.

下列关于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中操作目的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注射抗原的目的是获得特异性抗体

B.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定期更换培养液的目的是补充营养物质,去除代谢废物

C.胚胎分割时,对内细胞团均等分割的目的是防止影响分割后胚胎的恢复和发育

D.体外受精技术中将精子在一定浓度的肝素溶液中培养目的是诱导精子获能

15.【答案】A 

【解析】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注射抗原的目的是获得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浆细胞,A项错误;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定期更换培养液的目的是补充营养物质,去除代谢废物,防止细胞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B项正确;胚胎分割时,对内细胞团均等分割的目的是防止影响分割后胚胎的恢复和发育,C项正确;精子只有获能后才能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体外受精技术中将精子在一定浓度的肝素溶液中培养目的是诱导精子获能,D项正确。

二、不定项选择题:

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选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玉米种子含有大量淀粉,种子成熟及适宜条件下萌发过程中都会发生复杂的物质变化。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子成熟过程中自由水含量降低

B.种子成熟过程中葡萄糖含量降低

C.种子萌发过程中脱落酸含量升高

D.种子萌发时胚乳有机物种类增多

16.【答案】C

【解析】种子成熟过程中,自由水含量降低,葡萄糖转化为淀粉,葡萄糖含量降低,A、B正确;种子萌发时,脱落酸含量降低,赤霉素含量升高,C不正确;种子萌发时,胚乳中淀粉水解为小分子物质,并进一步氧化分解,有机物种类增多,D正确。

17.鲜食玉米颜色多样、营养丰富、美味可口。

用两种纯合鲜食玉米杂交得F1,F1自交得到F2,F2籽粒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紫色非甜∶紫色甜∶白色非甜∶白色甜=27∶9∶21∶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紫色与白色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亲本性状的表现型不可能是紫色甜和白色非甜

C.F1的花粉离体培养后经秋水仙素处理,可获得紫色甜粒纯合个体

D.F2中的白色籽粒发育成植株后随机受粉,得到的籽粒中紫色籽粒占4/49

17.【答案】AC

【解析】F2紫色和白色的性状分离比为9∶7,甜和非甜性状的分离比为3∶1,说明紫色性状和白色性状是由两对自由组合的基因(记为A、a和B、b)控制的,A_B_表现紫色性状,其余基因型(A_bb、aaB_、aabb)都表现白色性状;甜和非甜性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记为C、c)控制的,显性性状是非甜。

F1的基因型为AaBbCc。

由分析可知紫色与白色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亲本可以是紫色甜(AABBcc)和白色非甜(aabbCC),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aBbCc,B不正确;F1的花粉有8种,存在ABc类型,离体培养后经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加倍,可获得紫色甜粒纯合(AABBcc)个体,C正确;F2中的白色籽粒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AAbb∶aaBB∶aabb∶Aabb∶aaBb=1∶1∶1∶2∶2,能够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

Ab∶aB∶ab=2∶2∶3,所以紫色后代的概率为Ab(精)×aB(卵)=2/7×2/7和Ab(卵)×aB(精)=2/7×2/7的和,为8/49,D不正确。

18.下图是人体血糖调节示意图。

甲、乙、丙、丁、戊表示器官,a、b、c、d表示激素,a表示糖皮质激素。

实线表示体液调节,虚线表示神经调节。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表示下丘脑,其内有血糖平衡中枢

B.c是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元分解ⅠⅡⅢⅣⅤ

C.d是胰岛素,与a、b、c激素都存在拮抗关系

D.乙是垂体,通过分泌促胰岛激素影响胰岛活动

18.ABC胰岛素是唯一一种降血糖的激素,d是胰岛素。

由此可以判断:

丁是胰岛,c是胰高血糖素,戊是肝脏,丙是肾上腺,乙是垂体,甲是下丘脑,b是肾上腺素。

血糖平衡中枢位于下丘脑,A正确;胰高血糖素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肝糖元分解为葡萄糖,B正确;胰岛素是降血糖的激素,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都是升血糖的激素,C正确;垂体不能分泌促胰岛激素,D不正确。

19.近年来,海洋油船石油泄漏问题频频发生,极大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据统计,受污染区域低海岸区(海潮经常冲刷的地方)物种数量、密度恢复比较快,高海岸区(海潮冲刷不到的地方)的生物多样性只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的8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被溢出的石油污染的海洋中,距溢出口较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较少

B.低海岸区物种数量、密度恢复比较快的外部原因主要是微生物数量多

C.石油污染导致海洋的鱼类大量死亡,鱼腐烂进一步加重了污染属于负反馈调节

D.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物种的丰富度和营养结构可以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内部的稳定性

19.【答案】AD 

【解析】距溢出口较近的水体中微生物较多,微生物呼吸会消耗大量的氧气,导致水体中的溶解氧较少,A正确;低海岸区物种数量、密度恢复比较快的外部原因主要是海潮的冲刷作用使石油清除比较快,B不正确;由于污染而死亡的鱼在腐烂后会加重污染并导致更多鱼类死亡,这属于正反馈调节,C不正确;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物种的丰富度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可以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20.植物细胞工程技术是以植物细胞为基本单位进行培养、增殖或按照人们的意愿改造细胞的某些生物学特性,从而创造新的生物和物种,以获得具有经济价值的生物产品。

下列属于植物细胞工程实际应用的是()

A.筛选抗病、抗盐突变体

B.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C.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

D.制造人工种子及作物脱毒

20.【答案】ABD

【解析】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容易受培养条件的影响产生突变,从这些突变个体中可筛选除抗病、抗盐突变体,A属于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可以工厂化大量生产人参皂苷等细胞产物,B属于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对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属于蛋白质工程的应用,C不属于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人工种子是以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胚状体、不定芽、顶芽、腋芽等为材料,经过人工薄膜包装得到的种子,D属于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

二.非选择题:

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9分).大气中CO2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280μmol·mol-1增加到目前的400μmol·mol-1之多,预计到至2050年最高可达570μmol·mol-1。

为探究CO2浓度升高对净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某研究所以“Y两优900”水稻为材料,分别测定拔节期大气CO2浓度和高CO2浓度(比大气CO2浓度高200μmol·mol-1)情况下的晴天和阴天的净光合速率。

结果如下图。

回答下面的问题:

(1)CO2由气孔进入叶肉细胞的方式是,光合作用过程中,CO2的利用发生在(填场所)。

(2)晴天时,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除从环境吸收外,还可来自(填生理作用)。

晴天时高CO2条件下净光合作用速率增加更明显的主要原因是。

(2)请写出测定水稻幼苗在晴天净光合作用速率最大时,所对应最小CO2浓度的实验设计思路。

 

21.【答案】(除特殊说明外,每空1分)

(1)自由扩散叶绿体基质

(2)叶片的呼吸作用晴天时光照强度比阴天强,光反应产生NADPH(或[H])和ATP多,更有利于C3的还原(2分)

(3)选取若干组水稻幼苗,种植在其他条件相同适宜的密闭容器,以比大气CO2浓度高200μmol·mol-1组为基点,各小组按一定的梯度依次增大CO2浓度,在晴天时测定水稻幼苗的净光合作用速率,找出净光合作用速率不再随CO2浓度增加而加快的最小值(4分)

【解析】

(1)CO2通过细胞膜进入叶肉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光合作用过程中,CO2的利用发生在叶绿体基质。

(2)晴天时,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除从环境吸收外,还可来自叶肉细胞的呼吸作用。

进入细胞的CO2首先要在叶绿体的基质被五碳化合物转化为三碳化合物,然后在酶的催化下、在光反应产生的NADPH(或[H])和ATP参与下被还原为葡萄糖等有机物。

晴天光照强度比阴天强,光反应强,能够为C3的还原提供更多的NADPH(或[H])和ATP,所以,晴天时高CO2条件下净光合作用速率增加更明显。

(3)净光合作用速率不再随CO2浓度增加而加快的最小值就是净光合作用速率最大时所对应最小CO2浓度。

设计思路为:

选取若干组水稻幼苗,种植在其他条件相同适宜的密闭容器,以比大气CO2浓度高200μmol·mol-1组为基点,各小组按一定的梯度依次增大CO2浓度,在晴天时测定水稻幼苗的净光合作用速率,找出净光合作用速率不再随CO2浓度增加而加快的最小值。

22.(11分)自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在全球迅速蔓延,造成一场威胁全球公共健康的大流行。

新型冠状病毒具有一层包膜,其中包裹着单链RNA。

当新型冠状病毒借助其突起蛋白(S)与细胞表面的ACE2分子结合并进入细胞之后,病毒会脱去外壳,将RNA释放到细胞质中。

(1)自2021年1月2日-4日,我国有六地通报发现汽车零部件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

新冠病毒(能,不能)在汽车零部件上增殖,原因是。

(2)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进入细胞的方式为,作出此判断的依据是。

(3)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进入血液后会刺激,阻止病毒的扩散;当病毒侵入肺部细胞后,则由细胞,使是寄主细胞裂解死亡。

22.【答案】

(1)不能没有细胞结构,不能获得代谢必需能量,不能合成生存、繁殖所必需的物质(2分)

(2)胞吞冠状病毒借助其突起蛋白(S)与细胞表面的ACE2分子结合才能进入细胞,丙在细胞内脱去外壳(2分)

(3)B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B细胞核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2分)效应T细胞识别并与侵入病毒的寄主细胞灭密切接触(2分)

【解析】

(1)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获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