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7507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2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备战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备战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备战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备战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战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备战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战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备战高考历史真题按课汇编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新人教版必修2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选择题

2013年题组

1.(2013·广东文综·13)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

“(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

今富

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

”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考点】重农抑商

【解析】“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说的是富商大贾实力与封君一样。

“比”是差不多的意思。

因而选C项。

A项“资本

主义萌芽”是在明中叶。

材料没有说与封君勾结。

D项过于绝对。

【答案】C

2.(2013·山东文综·10)《汉书·食货志》记载:

“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

敢犯令,没人田货。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

【考点】古代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阅读材料分析,商人有市籍,商人及家属不得占有田地,目的是“以便农”所以答案为D。

不准商人占有田地,不属于商业经营范围的内容,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到赋税问题,排除B。

材料强调商人不能做什么,不是户籍问题,排除C。

【答案】D

3.(2013·浙江文综·16)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

“商人乘马,前代所禁。

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

伏请切令禁断。

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

A.经济地位优越B.政治地位低下

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考点】唐朝抑商政策

【解析】从当时商人的乘马“雕鞍银镫,装饰焕烂”,可见其经济地位优越,A项表述正确;但是商人的这种行为在宰相王涯看来是一种“僭越”且为“前代所禁”,可见商人的政治地位低下,没有取得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B、D两项表述正确;C项的表述过于绝对。

唐代商运发达,商人群体在社会上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虽然社

会主流观点对商人是鄙视的,但遭受“全社会”的鄙视显然与史实不符。

【答案】C

2012年题组

1.(2012·福建文综卷·15)《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

……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

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在这里,司马光(  )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解析】本题与其说考历史,不如说考语文文言的阅读理解,“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司马光重视商业流通的作用。

材料没有体现谁重谁轻的问题。

【答案】B

2.(2012·北京文综·1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

为商人()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概念的理解与迁移能力。

结合重农抑商政策的概念可知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大都认为商人不从事工农业生产,不创造产品,对社会的发展没有贡献,所以贬低商人地位,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

【答案】A

3.(2012·全国课标卷·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  )

A.政权的政治与经

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

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解析】关键信息:

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

“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的原因是“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田宅逾制”,说明汉武帝的做法是要抑制豪强,其目的是缓解土地兼并,C项正确;“经济支柱”说法错误,A项排除;B项无从反映;题干的是政治手段,D项排除。

【答

案】C

4.(2012·全国大纲卷·13)唐太宗说:

“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

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

A.防止官商勾结B.维持社会等级

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

【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政策。

材料中唐太宗此话不但把工商业者归入“杂色之流”,而且杜绝了他们入仕为官的途径,体现了统治者对工商业者的歧视,目的是维持社会等级,但没有反映对农业的重视,因此D项不正确,选B项。

【答案】B

5.(2012·全国大纲卷·14)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

“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

,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  )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学而优

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山西人从事商业、农业、参军和读书人数量依次递减,雍正帝认为这样的社会风气很可笑,反映统治者对商业的歧视,AC项错误;仍然有人希望学而优则仕,B项错误;因为追求财富,从事商业的人居首位,D项正确。

【答案】D

2011年题组

1.(2011·重庆文综·12)子曰:

“管仲相恒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孔子称赞管仲,是因为管仲辅佐齐恒公(  )

①恢复了周礼②尊崇周王,会盟诸侯

③实行了“初税亩”④北御夷狄,南制楚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齐桓公首霸中原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齐桓公之所以尊王攘夷是为了借助周天子的名义实现自己称霸的事业,并不是从根本上恢复周朝的势力,而且“初税亩”是鲁国改革措施故应排除①③。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答案】C

2.(2011·全国文综

大纲卷·13)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贷(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解析】回答本题,需对材料有较好理解和掌握,材料中反映了明后期一些地方,佃户以劣质米交租或借故拖延、拒交,而政府勒令田主(土地的主人)交纳赋税,一些田主被迫借高利贷。

ABC三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材料没有体现商业对农业冲击;佃户与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弱化或矛盾激化等。

本题选D项“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答案】D

3.(2011·福建文综·15)《汉书•食货志》记载: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  )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百姓皆重商轻农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解析】题干意思是“当今虽然法律轻视商人,而商人实际上已经富贵了;法律尊重农民,而农民事实上却已贫贱了。

所以一般俗人所看重的,正是君主所轻贱的;一般官吏所鄙视的,正是法律所尊重的。

”这清楚地表明,政府的反商政策没有收到效果,实际上反而使本来打算防止的局势更加恶化。

故选D项。

A项的朝廷重农对应的是材料中的“尊农夫”,但百姓并不抑商,从材料“俗之所贵”得之;B项的百姓重农抑商同样与材料意思不符。

C项百姓皆重商轻农说法太绝对,材料只是反映比较普遍的现象。

只有D项才符合材料的意思。

【答案】D

4.(2011·江苏单科·1)明朝张瀚称:

“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

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

”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

A.农业仅赖百工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D.农工任其消长

【解析】“农末适均”即农业与工商业协调均衡发展。

【答案】C

5.(2011·海南单科·2)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

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

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上下相反,好恶乖迕”。

这表明汉初(  )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解析】汉高祖重农抑商,经济未见成效。

“文景之治”时期,百姓“皆背本趋末”。

经济却出现恢复,出现盛世。

说明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A项符合题意,故选A。

【答案】A

2010题组

1.(2010·广东文综·13)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解析】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程度相当高的经济、政治、文化单位。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地主依旧圈占的成片土地,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答案】C

2.(2010·海南单科·3)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

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小农经济的发展B.租佃关系的盛行

C.土地的高度集中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解析】北魏到唐朝前期,国家掌握大量土地,均田制得以推行,唐朝中后期以后土地兼并严

重,大地主兼并自耕农的土地以及国家分配给农民的土地,造成国家土地所有制的萎缩,不仅均田制遭破坏,国家也无法推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

【答案】C

3.(2010·浙江文综·18)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

“(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解析】通过题干中的“(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说明明朝前期是有私贩到日本从事贸易,A项错。

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不符合史实。

“海禁”政策从明朝开始一直到清朝仍继续实行,D项错误。

中国“开市舶……不得……亦禁不得……。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说明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C

4.(2010·四川文综·16)“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重农抑商政策。

所谓"重农抑商",就是通过采取贬低、压制商人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政策及措施,限制从商人数。

其目的是防止农民大量弃农从商,保护农业的优先发展地位。

即使到了明清,重农抑商政策仍然不时推出。

明清两代都还曾重申商人不得穿丝绸衣服及不得仕宦的旧规。

【答案】D

2009题组

1.(2009·辽宁、宁夏文综·26)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

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

【解析】均田制下仍是一家一户的小

农经济,所以是个体农耕这一形式。

【答案】C

2.(2009·广东单科·4)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

这反映当时朝廷(  )

A.要求民众纳税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

C.不要求民众纳税D.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

【解析】古代社会,政府特别重视对户籍的管理,因为国家

控制的户籍越多,国家的赋税收入就越多,国家将不纳税的人等同为“盗贼”,当然是要求民众纳税。

【答案】C

3.(2

009·天津文综·2)对右图所示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

A.政府奖励垦荒耕地数量增加的情况

B.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记录

C.农村土地专业化经营的情况

D.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解析】图册是旧时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

册中将田地山塘挨次排列、逐段连缀地绘制在一起,标明所有人、四至,因其形似鱼鳞而被称为“鱼鳞图册”。

【答案】D

4.(2009·山东文综·10)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

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解析】从材料中的“地多烟草、木棉”和“五谷之利不及其半”可知②正确,从材料中的“转卖四方”可知③正确,①和④材料中没有反映,故选B项。

【答案】B

5.(2009·四川文综·14)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当时(  )

①商品经济繁荣②市民文学兴盛③印刷工艺提高④专制政治强化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商品经济繁荣;市民文学兴盛;印刷工艺提高,有利于明末江南地区出版业的繁荣。

④专制政治强化不利于文化发展,应排除。

【答案】A

2008年题组

1.(2008·上海历史·5)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有(  )

①西周②北魏③唐朝

④明朝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均田制是在北魏时确立的,唐朝时进一步实施。

【答案】B

2007题组

1.(2007·山东文综·15)一个英国人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来到中国,这一年他

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

A.看到机户和机工因工资纠纷到衙门打官司

B.邀请中国朋友去他乘坐的船上参观蒸汽机

C.北京的朋友邀请他看京剧演出

D.收到国内来信说英王解散了议会

【解析】清朝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所以会看到机户和机工之间的纠纷;最早以蒸汽作动力的汽船是1807年由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所以排除B项;京剧那个时代根本就没有形成,所以排除C项;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英王不能解散议会,这位英国人不可能收到英王解散议会的消息,所以排除D项。

【答案】A

2.(2007·重庆文综·14)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酿酒B.唐朝前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C.明代引进原产于美洲的高产农作物D.清政府鼓励扩大手工业生产规模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能够用曲酿酒;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清政府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

【答案】C

3.(2007·上海历史B组·6)右侧是18世纪一位法国贵族肖

恩公爵“最重要的中国藏品”目录,从中可以推测(  )

(1)很多漂亮的、上乘的男女服饰

(2)一面橄榄绿色的丝绸的中国旗

(3)一个彩色瓷制的中式现象台

(4)一个六边形的中国灯笼

………

(51)一张竹制的女士用床

 

A.当时的清政府鼓励海外贸易B.中国已陷入落后挨打的状况

C.其收藏受到中国文化热影响D.其藏品都是从中国掠夺而来

【解析】注意该贵族生活在18世纪的法国,从收藏品可以看出当时中华文明依然强大和有吸引力,B项排除;中外民间贸易有往来,但政府并不提倡,A项排除;中法当时还没有直接的军事冲突,不可能是掠夺品,D项排除。

【答案】C

二、主观题

1.(2013·广东文综·38)(27分)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

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

属货币日益紧缺。

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

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

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

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12分)

【考点】工业革命、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海禁”政策

【解析】要先指明地位的变化,然后分别答出其政治与经济原因。

明显,它们的原因应是相对的,注意组织就行了。

【答案】

(2)欧洲上升;中国下降。

(2分)

原因:

欧洲建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2分)进行工业革命;对外殖民扩张;充分利用既有的

经济贸易体系;(3分)中国仍坚持封建专制统治;(2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行闭关

锁国政策;遭受西方侵略。

(3分)

2.(2013·浙江文综·38)(26分)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

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1)指出中

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阅读材料一,概括

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10分)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明清时期江南经济

【解析】

第⑴题有三小问。

前两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自给自足的以小农经济。

农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总体上就是“农本商末”,农业为主,商品经济为辅。

第三小问要根据材料一的四则明清史志资料作出概括,要注意疏通句意,排除文言文障碍。

四则材料均强调了当时江南纺织业显著发展,商品经济发达;“苏州府”材料中的“计日受值”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从南浔镇“烟火万家”、王江泾镇“居者可七千余家”等材料信息中可得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的繁荣。

【答案】

(1)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2分)

关系:

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

(2分)

变化:

商品经济比较发达,(1分)纺织业显著发展,(2分)市镇经济繁荣,(1分),资本主

义萌芽。

(2分)

3.(2013·浙江文综·39)(26分)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在1750年,中西方的差距并不大;到了1850年,双方的差距不啻天壤之别。

这不仅是中西方的差距,也是东西方的差距。

到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埃及岌岌可危,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伊朗横遭列强干涉。

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学术界现有三大基本观点:

①主要是中国落后了;②关键是西方腾飞了;③在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

(3)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您赞成材料三的哪种观点?

简要说明理由。

(6分。

只列观

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考点】比较东西方近代两种文明

【解析】第⑶题是开放式主观题,学生无论选择哪一观点,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3)赞成①“主要是中国落后了”。

理由:

时代在演变,而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专制主义、小农经济和“天朝上国”的保守观念。

赞成②主要是“西方腾飞”。

理由:

西方经过一系列变革,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跟西方拉大差距的,不仅有中国,还有其他东方国家。

赞成③主要是“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

理由:

差距的拉大要考虑双方的因素,西方经过一系列变革,生机勃勃。

中国基本依然故我。

4.(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要求。

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

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

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

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

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

“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

”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

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

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

利国、利民、利官、利商”。

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

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

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

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

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

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

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

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

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10分)

【考点】“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解析】本题截取了中国古代和近代海洋利用的相关史料,综合考查最大限度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归纳、概括以及辨证

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1)问注意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中明清之前的相关史实可以提炼出其“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的特点,利用明清时期海禁政策等史实提炼出“海洋意识不足”的特点。

【答案】

(1)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

5.(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9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10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两副图片反映了从东汉到唐开元年间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清具体的变迁是什么,找准变化,然后再从政治、经济等角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