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7493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八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八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八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八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2.docx

《八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2.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2.docx

八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2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常州市初中语文教育岳亚军名教师工作室申骞

一、单元内容

本单元围绕“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展开,是对炎黄子孙进行爱国教育和熏陶的语文单元。

学习本单元,要在分析课文人物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萧乾的《枣核》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写作手法,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

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对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阅读这篇作品对我们学好自己的祖国语言不无启迪。

刘敬智的《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一文,通过钱学森情愿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历尽艰险回国的经历,写出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

《古代诗歌四首》收录了杜甫、杜牧、陆游、文天祥四位大家的作品。

《春望》体现了老杜忧国忧民的思想,《泊秦淮》流露了小杜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抒写了陆游的郁闷和理想,《过零丁洋》体现了文天祥的一片丹心。

《晏子使楚》通过对晏子言行的刻画,塑造了一位热爱自己祖国的贤相的形象。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中人物活动的背景,倾听他们的爱国心声。

2、感受作品中的人物个性,记诵、品味作品中精警、含蓄的语句。

3、写作中能根据文章中心选取材料,分清主次,详略得当;

4、能根据文意,使用正确的符号修改作文,养成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5、能因地制宜,开展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汲取爱国主义养分。

三、教学课时安排(共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课文《枣核》(1课时)

课文《最后一课》(2课时)

课文《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1课时)

课文《古诗四首》(2课时)

课文《晏子使楚》(2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写作(3课时)

语文实践活动(1课时)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单元整体学习(起始课)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单元课文内容。

2.依据单元提示、课文练习和自己的体会,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谁怜爱国千行泪”,“一寸山河一寸金”,爱国主义,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千千万万的志士仁人,为了敬爱的祖国,用各种方式,倾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爱国主义凯歌。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爱国主义的篇章”,倾听爱国主义的赞歌,感受先驱们的爱国情怀。

听讲

可以播放爱国主义歌曲,如《五星红旗》、《我的祖国》等。

2

速读单元课文,完成两个任务:

(1)本单元的5篇课文,各自从什么角度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

 

(2)你能向全班同学讲一个爱国主义故事吗?

要求故事讲得生动形象,通顺流畅。

要点:

以物寄托思乡之情,牢记祖国语言,历尽艰险回到祖国怀抱,捍卫祖国尊严,决不投降,忧国忧民……

先小组讲,接着代表上台讲述,最后点评。

目的是初步感知课文,激发爱国热情。

 

合要求就行,重在鼓励,目的是拓宽视野。

3

明确单元学习任务:

请同学们依据单元提示、课文练习和自己的体会,大致明确本单元的主要学习任务。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集体讨论,做到基本一致。

参见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

反思

 

第二课时枣核

(1)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2.体会朴实语言中包含的海外游子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一些爱国诗词文章。

1

导入

中国有这么一句话,“月是故乡明”,难道现实生活中,月亮真的就是故乡才更明亮吗?

有没有同学知道这句话的意思?

爱国,在许多大家看来应该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小事也能写出轰轰烈烈的爱国情感。

不信的话,请大家读一读萧乾写的《枣核》吧。

 

这句话诉说的是对家乡的一种深切的感情。

在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抬头望月,遥想自己在家乡赏月的情景,更加深了对故乡的思念。

2

整体感知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3个任务。

(1)圈点勾画,利用页下注和手头资料(包括词典)解决疑难字词。

(2)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

(3)围绕枣核,概括出文章的结构。

读课文,作讨论,后明确。

(1)作圈点,排疑难。

(2)枣核

(3)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3

研读课文

(1)具体说来,这些事情是如何融为一体的?

(2)文章以“枣核”为题好在什么地方?

枣核是全文的线索,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推进悬念,用“枣核”揭示悬念。

枣核将海外游子之心与吾乡吾土紧紧连在一起,枣核虽小,在文中起到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4

细读课文

《枣核》是一篇朴实中见深情,平淡中显奇妙的华人思乡文章。

这堂课,我们就重点学习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

听讲

5

1、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

 

2、“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说明了什么?

 

1、殷切、托、劈头、感慨良深、那是……开、挑选、买、拉、堆

语言朴实,透过这些字词却能体现出友人思乡之情。

游子心境无法填补的缺憾,是

优越条件、优美环境等无法取代的乡土之恋,是改了国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的伟大所在。

6

研读5——10段,品析下列问题。

1、“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是一种情绪,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美籍华人的这种感情是那么可触可摸可感,生动具体感人。

课文中从哪几方面来写它的呢?

2、文中写“美丽的山城”、“漂亮的小楼”、“精致的花园”、“美满的家庭”,是不是离题了?

如没离题,叙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文章是用中国化的景物、独特的人物语言,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了,我们分析课文时是恰好相反,是透过具体的描写,来得出概念。

不仅没离题,而且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因为照理说越是家庭事业如意,越应该无忧无虑,心满意足,这样就更反衬了美籍华人朋友思乡之苦之切。

7

体会下面几段话中加黑的词语对表现中心思想的作用。

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

2、拥抱之后,他就殷切地问我:

“带来了吗?

”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

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3、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

 

1、“再三”,表达出索取生枣核心情之急切,表现出思乡之心切。

“生”,为了试种。

2、“殷切”,表达心情的急切与真诚;“托”,表达对枣核的珍惜程度;“珍珠玛瑙”,通过比喻加深了贵重的程度。

3、“几十里外”,老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老同窗不惜重金购置;“一块块亲手”,老同窗对此事的重视与认真。

总之,表现了老同窗依恋故土的深情。

8

拓展

文中很多的词语、句子能体现出浓浓的爱国之情,你能从其他的诗词文章中找到这样的例子来赏析吗?

5

布置作业

(1)完成探究练习二

(2)归纳“语言朴实但饱含感情的语言”的常用方法。

教学

反思

第三课时最后一课

(1)

学习目标:

1.掌握小说的要素,理清故事的情节发展。

2.学习课文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领悟文章蕴含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1871年,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占领了法国三分之一的领土,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著名作家都德参加战争,写下了一曲爱国主义德赞歌《最后一课》。

听讲

2

请大家借助资料,查阅作者身份,以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争相表述自己所查询到的情况。

3

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用卡片检查字词。

思考:

(1)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梳理文章思路。

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鲁士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

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以小弗郎士为线索,见闻和感受,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自然而生动地展开。

小说从“我”走出家门、跑向学校,到“最后一课”结束,情节的发展层次清晰、紧凑、井然有序。

(课前——上课——下课)

4

局部解剖

1、             上课之前,教室气氛与平

日有什么不同?

有何作用?

 

1、纷纷从文中找典型句子。

(1)      气氛;平日,学校开

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连街上也能听到;最后一节课,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德严肃气氛。

(2)      学生:

平日,上课前,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最后一课,上课前学生们已经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3)      老师:

平日,老师拿

着大铁戒尺在大桌子上紧敲着……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今天迟到,韩麦尔先生却很温和地叫他快坐好。

 

2、             小弗郎士本是个贪玩的小学生。

“最后一堂法语课”,使他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

说给同学听听。

3、             小弗朗士思想感情变化的原因在于韩麦尔先生的影响,他的爱国又体现在那些方面呢?

2、从文中找出句子,谈理解。

 

3、再读课文,从中找出能体现这一点的语句。

如:

(1)穿上礼服表示敬意。

(2)老师的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批评,体现了民族责任感。

(3)赞美祖国的语言。

(4)“恨不得……”“一下子……”

(5)用尽全力写“法兰西万岁”。

5

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感受爱国之情。

教学

反思

第四课时最后一课

(2)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强烈的爱国之情,这节课让我们来具体学习这篇课文,看看它为什么被称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呢?

听讲

2

再读课文,品析下列句子

1、“又出了什么事啦?

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

3、“我的朋友们,我——我——”

…………

 

学生活动,交流

3

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

理由是什么?

(2)文章是如何来塑造你最喜欢的这一人物的?

请具体分析。

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学生活动,交流

喜欢谁都行,关键是说出理由,分析透彻,受到启发。

4

体验拓展

以小弗朗士的身份,用自己的话描述当时的环境、心情等。

发挥想象,各显其能。

5

布置作业

续写训练。

要求①题为《最后一课》,②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像,③结构要完整。

应从热爱祖国语言和写作方法两方面回答。

教学

反思

 

第五课时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感受钱学森爱国报国的深情

2.学习文章选材精当,条理分明的写作手法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

请大家把收集整理的有关材料在班上作一交流。

班上交流

2

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记忆用的好的语句。

2、

(1)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其主题是什么。

(2)请你用一两句话概括地说出你对钱学森的印象。

 

拜师求学——创业辉煌——决心回国——饱受折磨——胜利回来

对祖国无限热爱,对祖国贡献巨大。

3

品味语句

1、课文1—5段写了钱学森求学经历和他在事业上取得的辉煌成就,这对表现他“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有什么作用?

 

2、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

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两个“不止一次”起了怎样的表达作用?

你能用贴切的成语来形容钱学森流露的眷恋情思吗?

 

3、这位次长大为震惊。

他认为:

“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他说:

“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

”(写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表达起着什么作用?

如果把引用的话改成客观叙述,你认为好不好?

为什么?

 

4、1955年6月,饱受折磨的钱学森为了早日回到祖国,写信给人大常委会,向祖国母亲发出求救的呼声。

(从钱学森向祖国的人大常委会求救这一举动,你能揣摩他心里想的是什么吗?

1、这里写钱学森“学术上取得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也正反衬突出了他对祖国故土的怀念眷恋之情。

同时,要注意的是,课文是一篇人物通讯的节选,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对他的学术成就必然要大写特写的。

还要想到,这为下文美国方面阻挠他回国作了铺垫,美国海军次长不是说“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吗?

2、文中两个“不止一次”生动地表现了钱学森对祖国魂牵梦绕的眷恋。

前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现有境况的感慨,突出他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后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童年时代生活的萦系,突出他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有关成语,例如:

魂牵梦绕,望眼欲穿、望穿秋水、归心似箭等。

3、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不仅说明了钱学森的价值,更预示了钱学森回国的道路将艰难而曲折,会受到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同时,也反衬了钱学森眷念祖国的深情。

如果改为客观叙述不好。

那样不能形象地说明钱学森在美国军界首脑人物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也不如引用原话显得真实可信。

4、钱学森写给人大常委会求救,这表明了他对新中国的高度信任和报效祖国的急迫心情。

4

拓展训练

20世纪50年代,海外学子不顾美、英等国政府的阻挠政策,义无反顾地掀起了回归新中国的浪潮;今天又有许多海外学子纷纷归来报效祖国。

查阅这方面的材料,将感受最深的做成卡片,介绍给同学。

 

例如李四光、李忠尧、邓稼先、郭永怀等科学家。

5

布置作业

(1)钱学森感人的事迹实在太多了,请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精当选材,使文章有详有细,详略得当的。

 

(2)说说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①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

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

②就在那年的中秋节(新中国诞生的第六天),钱学森夫妇心中萌发起一个强烈的念头:

回到祖国去,为新生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③周恩来总理对此非常重视,立即指示,速将此信送给中国驻波兰大使王炳南,指示他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据理力争,设法营救钱学森回国。

明确:

选材组材,详写略写均是有机统一的,都应以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为核心来考虑。

钱学森感人的事迹太多了,但作者在本文能紧扣住他对祖国执著的爱来选材;组织材料又注意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如开头“钱学森1911年生于上海”,这一句十分简洁,但也绝非闲笔,它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照应,又与“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照应。

当然课文用较多的篇幅详述了钱学森为回到祖国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事迹。

这样详略得当地叙述是为了表达同一个中心——钱学森眷恋祖国的深情。

2、①更突出了钱学森高尚的爱国情操。

②表现钱学森夫妇回国心情的热切和执著。

③体现了周总理和党中央对钱学森回国一事的高度重视。

分析词语在文中的作用,方法有:

一是结合文章中心,二是依据人物性格特征,三是联系时代背景……

教学

反思

 

第六课时古诗四首

(1)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准确把握诗人的爱国情怀。

2.   有感情的朗读与反复推敲相结合,加深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朗诵比赛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这堂课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朗诵比赛。

在各自朗读的基础上,小组推选代表上台比赛。

注意点:

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每一组推选一个代表作为评委。

2

名句推荐

阅读诗歌,朗诵固然不可缺少,但赏析名句,同样十分重要。

大家推荐诗歌名句,并说说推荐的理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理由略)

3

品味特色

优秀的诗歌,其艺术特色必然是独具匠心。

请同学们谈谈这几首诗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色,值得我们学习。

(可以利用手头的资料)

春望:

全诗紧扣“望”字,层层深转,情景交融,曲折细腻;结构严谨,一环紧扣一环;语言精炼,言简意赅。

泊秦淮:

构思细密而精巧,首句渲染气氛,二句点名环境,后两句议论作结。

十一月风雨大作:

通过风雨将现实与梦境巧妙地联系起来。

过零丁洋:

前面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却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

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

4

把握主题

这几首诗的主题有什么共同点?

又有什么细微的差异?

共同点:

爱国

不同点:

四首诗依次为——忧国思家;针砭时弊,抒发心中不满;表达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宁死不屈。

5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的炎

黄子孙,以不同的方式热爱着自己

的国家。

杜甫用了杜甫的方式,杜

牧用了杜牧的方式。

现在时代变了,

你将用何种方式来表达对国家对人

民的热爱?

(点拨:

可想想当前的中国社会,想想当前的世界格局;想想个人的能力和潜在的才能……)

教学

反思

第八课时晏子使楚

(1)

学习目标:

1. 借助工具书能流利的朗读课文,复述晏子故事

2. 学习晏子机智勇敢、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3.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分析文中鲜明人物形象

4. 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辩论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一次,德国大诗人歌德和一位尖刻的批评家狭路相逢,两人面对面站着,,批评家说:

“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

”歌德赶紧让到一边,微笑着说:

“我正好相反。

”可见巧妙的语言能让人转败为胜,由被动走向主动。

今天我们来学习《晏子使楚》这篇课文,请大家仔细品味晏子过人的智慧、犀利的语言。

听讲

人际交往中令人叫绝的智慧故事都可。

2

课文朗读

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是朗诵,朗诵就要注意读音的准确、语音的停顿,同时更要注意句子的语气,请问下列句子各应读成哪种语气?

(1)吾欲辱之,何以也?

(2)齐人固善盗乎?

(3)所以然者何?

(4)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表面上是要明确4个句子的语气,实质上要理解这4个句子分别在各个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1)句是疑问语气,楚王的目的是栽赃陷害,当众侮辱晏子。

(2)责问的语气,楚王把矛头指向所有的齐国人,一个“固”字更是对齐国人的极大污蔑。

句(3)是晏子对生于淮南、淮北的橘“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产生的原因的自问自答,是设问语气。

句(4)是晏子对晏子反问楚王“民生于齐不盗,入楚则盗”的原因,暗含“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之意,反问语气。

3

理解内容

依据页下注和手头资料,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对于重点字词要注意积累,目的在于运用。

学生活动,交流

4

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词语积累,能流畅地说出文章的基本内容。

教学

反思

第九课时晏子使楚

(2)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晏子使楚》的文意,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整体感知。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跟随晏子到楚国寻找珍宝。

当然,我们寻得宝不是金银古董,而是比之更珍贵的知识、能力和情感。

2

温故知新

    这是一份同年级同学的作业,你能帮他批改一下吗?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1)王曰,何坐:

(2) 吏二缚一人诣王:

(3)圣人非所与熙也:

(4)寡人反取病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答:

只是叶子相像,其实味道是不同的。

(2)王曰:

“缚者曷为者也?

”答:

大王问:

“为什么要绑人?

一问一答,目的是复习课文字词的读音和释义,能进一步熟悉课文。

3

走近晏子

1、晏子在楚国反击楚王的目的是什么?

能够成功反击依靠的是什么?

2、晏子成功使楚,齐王决定重赏他,于是需要拟一份诏书,对晏子作一个全面、客观地评价,你能帮助齐王完成这一工作吗?

3、假如你是晏子,你能否结合刚才的事例说一说你是怎样巧妙地反击楚王的?

(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进行小组交流,推选代表发言。

组织学生点评。

学生活动,交流

4

展我辩才

假如你是楚国的大臣,你能否找出晏子话语中的破绽,巧妙地反击他的论辩?

学生活动,交流

5

模拟表演

分成若干组,再现晏子使楚的情景。

目的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重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讨论,交流,表演,评价。

6

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的短文,思考并回答文后的问题。

高缭仕于晏子,晏子逐之。

左右谏曰:

“高缭之仕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

”晏子曰:

“晏仄陋之人也,四维之然后能直。

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吾过,是以逐之也。

注:

仕:

做官。

仄陋:

狭窄,浅薄。

四维:

从周围扶助。

弼:

纠正,辅佐。

①晏子为什么要逐高缭?

②“左右”为什么要劝谏晏子?

③晏子用人的目的是什么?

④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教学

反思

第十课时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有感情的朗读两首诗歌

2. 感受革命先辈的献身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3. 能说出两首诗不同的艺术风格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学生交流

2

提出朗读要求,开展朗诵比赛

学生参与,评选最佳选手

3

完成练习

①诵读《把牢底坐穿》,完成练习

⒈他们为什么“愿把牢底坐穿”?

⒉“今天,我们坐牢了。

坐牢又有什么稀罕?

”表示他们对革命有怎样的认识?

 

⒊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读出革命志士的壮志豪情。

②诵读《花》,完成练习

⒈诗人反复写“我爱花”,实际是表达他怎样的情感?

⒉“即使花苞被摧残了,但是更多的/更多的花在新生。

”诗句的含义是什么?

 

⒊“我爱花,我愿为祖国/开一朵绚丽的血红的花。

”诗人为什么要在结尾一句的“花”前面加“血红”二字?

学生当堂完成,相互交流

⒈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

⒉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要革命,要扭转颠倒的乾坤,要打倒不合理的一切,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

⒊(略)

 

⒈实际是表达他对坚强的生命无限热爱的感情。

⒉个人的生命可以被消灭,但革命的意志是毁灭不了的,革命自有后来人。

⒊表明了诗人随时愿意为革命事业流血牺牲的决心。

教学

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