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5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重点题及单元测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7370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5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重点题及单元测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5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重点题及单元测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5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重点题及单元测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5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重点题及单元测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5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重点题及单元测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5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重点题及单元测验.docx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5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重点题及单元测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5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重点题及单元测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5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重点题及单元测验.docx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5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重点题及单元测验

第5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

第15课

1.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接受大农丞(九卿属官)桑弘羊的建议,废除各郡国的铸币权,将五铢钱的铸造权收归中央统一管理,建立皇家铸币厂。

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  )

A.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B.掠夺富商大贾的钱财

C.强化市场的统一管理

D.用内臣削弱外朝相权

【答案】A 【解析】材料“铸造权收归中央统一管理”是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体现,故A项正确;材料中强调废除各郡国的铸币权,并不是掠夺富商大贾的钱财,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强化对货币的管理,不能等同于市场的统一管理,故C项错误;材料中汉武帝接受九卿属官桑弘羊的建议,九卿属于外朝,故D项错误。

2.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宣布废止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这种钱制不仅成为有唐一代的定制,而且持续流行了近千年,被作为后世钱制的楷模。

“通宝”钱制流行(  )

A.体现了中国古代货币开始走向规范化

B.说明年号铸钱强化了货币经济功能

C.反映出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增强

D.标志我国金属铸币制度的成熟

【答案】C 【解析】“通宝”钱制不仅在唐代成为定制,而且在后世流行了近千年,说明“通宝”钱制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意味着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增强,故选C项。

3.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规定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后加中国农民银行),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

法币的发行(  )

A.维持了银本位制

B.维持了金融体系的长期稳定

C.加速了白银外流的现象

D.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法币的发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白银外流,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解经济危机的作用,故D项正确;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废除了银本位制,排除A项;法币的发行并不能维持金融体系的长期稳定,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白银外流,排除B、C两项。

4.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应该有这样一个体系,它“把地方性银行的原则扩大到国际领域……如果一个家伙想让自己的资源闲置,这些资源将并不因此撤出流通,而是对另一个准备使用这些资源的家伙来说变得有用”。

这一观点在全球经济合作领域得以实现,开始于(  )

A.罗斯福新政

B.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C.欧共体成立

D.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把地方性银行的原则扩大到国际领域”可知,这与国际金融领域的合作有关,而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把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故B项正确。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王朝表面上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可在币制和货币流通上存在严重的地方性。

南宋的纸币,东南用会子,四川用川引,两淮用交子,湖广有湖会。

宋以前主要的价值尺度是铜钱,两宋的交子和会子是兑换券的性质。

北宋政府在四川设有兑换机构,并备有相应准备金,可以随时兑取,交易和纳税均不受限制。

元朝灭掉南宋后,依数收回旧钞,印造中统元宝交钞(中统钞),以作为全国通行的统一纸币。

又在消灭南宋政权后的第三年下令禁止私人买卖金银,不兑换纸币,人民可以持有金银,但禁止民间金银买卖和流通,以取得人民对纸币的信任,建立我国货币史上最早的纯纸币制度。

中统钞发行后,一改以往用铜钱为价值尺度的习惯,采用白银为价值尺度,并且逐渐发展到用白银为流通手段。

——摘编自李育安《纸币在中国元代的流通和发展的特点》

(1)根据材料,概括宋元纸币制度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纸币制度的影响。

【答案】

(1)不同之处:

宋代币制具有地方性,元代发行中统钞,币制全国统一;宋代以前价值尺度是铜钱,元代发行中统钞后价值尺度是白银;北宋纸币和金银兑换自由,元代纸币不可以兑换。

(2)影响:

统一纸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全国统一市场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明清白银货币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16课

1.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

这有利于(  )

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答案】C 【解析】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有利于放松人身依附关系,故C项正确;“舍人税地”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排除A项;租庸调制有利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排除B项;新的经济因素指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排除D项。

2.清朝雍正皇帝在康熙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基础上,把人丁税平均分摊到田亩上,实行“摊丁入亩”,按占有土地的数量征税。

此次赋税改革(  )

A.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说明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有利于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D.说明政府开始赋税货币化

【答案】C 【解析】“摊丁入亩”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故C项正确;国家按照土地的数量征税,征税额没有增加,不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排除A项;材料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B项;从明朝实行一条鞭法就已经开始赋税货币化,排除D项。

3.当代学者秦晖指出,中国古代每一次“并税式改革”最后都陷入“税轻费重—并税除费—杂派滋生—税轻费重—并税除费—杂派又起”的循环。

由此可见(  )

A.古代官吏贪腐的根源是赋税制度

B.赋税收入决定了历代王朝的兴衰

C.中国古代赋税内容始终过于繁杂

D.税制改革未能根本解决小农负担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税轻费重—并税除费—杂派滋生—税轻费重—并税除费—杂派又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小农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赋税制度改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农负担,故D项正确。

4.下表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关税自主谈判后,中国关税收入和关税收入在中央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有了较大变化。

这表明关税自主(  )

年份

关税收入/万元

占中央财政总收入比重/%

1913

1697

21

1928

17914

41

1929

27554

51

A.有助于南京国民政府稳定财政

B.是中国人民捍卫经济主权的终结

C.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D.摆脱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和外国进行关税自主谈判之后,中国关税收入及其在中央财政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都有所上升,说明关税自主有利于中国经济、财政的稳定和发展,故A项正确;国民政府收回关税自主权的努力,只是中国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一步,远不是其终结,故B项错误;国家财政收入和关税收入的增加有利于改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环境,故C项错误;1929年前后,国民政府关税自主权提高,但远没有摆脱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故D项错误。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表对外宣言称:

“今当统一告成之际,应进一步而遵正当手续,实行重订新约,以副完成平等及相互尊重主权之宗旨。

”7月,外交部提出重订新约三原则:

(一)届满期者废除,另订新约;

(二)未满期者以正当手续解除而重订之;(三)旧约已满期新约未定者,另订临时办法处理一切。

同时宣布了改订新约的方法、步骤,此后,改订新约运动便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

1928年7月,首先订立《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接着签订了《中德条约》,与挪威、荷兰、瑞典、英国、法国订立《关税条约》,与比利时、意大利、丹麦、葡萄牙、西班牙订立《友好通商条约》,1930年,与日本订立新的关税条约,改订新约运动结束。

改订新约运动中的主要问题是关税和领事裁判权,订立新约的国家都承认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在与比、意、丹、葡、西等国订立的《友好通商条约》中均有这样的条款:

“此缔约国人民,在彼缔约国领土内,应受彼缔约国法律及法院之管辖。

”说明这些国家已同意取消领事裁判权。

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就撤废领事裁判权问题照会英、法、美、荷、挪等国驻华公使,上述各国均未明确反对。

1931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管辖在华外国人实施条例》,但实施日期一再后延。

一直到抗日战争期间,不平等条约才得以废除。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的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

【答案】

(1)背景:

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统一;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亟须摆脱西方列强的控制。

目的:

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扩大税源,解决内战军费。

(2)评价:

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来看,具有积极作用,虽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但减少了他们在中国的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争取到了作为主权国家的地位,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强化了民族意识;关税收入大大增加,成为南京国民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改订新约运动并没有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更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处境。

 

第五单元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史载,圜钱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春秋时期渗入刀布钱区。

战国后期,除楚国外,其余诸国大都铸行圜钱。

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

A.商业货币的属性发生了变化

B.圜钱最能迎合商业发展需要

C.圜钱利于加强各地经济联系

D.货币出现了统一的发展趋向

【答案】D 【解析】材料“渗入刀布钱区”“其余诸国大都铸行圜钱”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圜钱的广泛流通,有取代其他货币的发展趋向,故D项正确。

2.唐代开元钱币纠正了隋五铢偏轻的缺点,恢复到西汉五铢钱的标准重量。

政府逐步增设钱炉,扩大铸钱的数量,至玄宗天宝年间,钱炉扩充至99座,每岁铸钱三十二万七千余贯,达到唐朝历史上的最高产量。

据此可知,官营铸币业的上述举措(  )

A.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

B.促使盈利规模不断扩大

C.使政府垄断了铸币权

D.满足了商品经济的需要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货币恢复标准重量,纠正了以前货币偏轻的缺点,大量打造货币有利于保持货币使用的准确性,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故A项正确;材料中只能说明铸钱产量的不断增大,但官营铸币业的盈利却与铸钱产量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唐代官营铸币的情况,无法得出政府垄断了铸币权,排除C项;材料中唐朝官营铸币业的措施更多的是利于稳定金融秩序,无法得出其能否满足商品经济的需要,排除D项。

3.明朝永乐年间,政府获得白银收入后,多用于制造首饰,铸造银柜保存重要文件,塑为银印,携出海外采购珍宝并赏赐外国贡使。

这说明当时(  )

A.外贸发达白银大量流入

B.流通领域广泛使用白银

C.白银价值得到广泛体现

D.白银的货币化尚未开始

【答案】C 【解析】明代政府将白银多用于“制造首饰”“铸造银柜”“塑为银印”“采购珍宝并赏赐外国贡使”等,说明白银价值在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广泛体现,故C项正确。

4.1944年7月,《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确认了美国规定的35美元等于1盎司的官价,这实际上抬高了美元的对外价值,压低了黄金的价格。

据此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  )

A.导致世界金融市场的混乱

B.促进了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

C.避免了国与国的货币贬值

D.有利于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国的金融霸权,有利于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故D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利于战后金融市场的稳定,排除A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属于金融体系,排除B项;这一体系并不能避免国与国之间货币的贬值,排除C项。

5.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美元—黄金本位制,确定了美元在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的世界中心货币地位。

后来导致该体系崩溃的是美国的经济发展受阻,西欧和日本的实力逼近美国。

最后美元两度贬值,被马克和日元取代,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解体。

材料表明(  )

A.德日两国取代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B.固定汇率制使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

C.浮动汇率制使汇率稳定,风险降低

D.美国金融、经济实力绝对优势丧失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西欧和日本的实力逼近美国。

最后美元两度贬值,被马克和日元取代……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解体”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原因是美国的金融、经济实力丧失了绝对的优势,无力维持美元—黄金本位制的稳定,故D项正确。

6.下图是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漫画,它反映的是(  )

A.国际货币体系开始走向制度化

B.人民币和欧元结盟对抗美元

C.新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仍以美元为主导

D.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要求重建国际货币体系

【答案】D 【解析】漫画中,人民币、欧元等向美元挥舞写着“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旗帜,而美元则满头冒汗,反映出随着中国、欧盟等的崛起,人民币、欧元等冲击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要求重建国际货币体系,故D项正确。

7.《汉书·食货志》记载,秦朝“收泰半之赋……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

汉景帝“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到武帝年间“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这一变化说明了(  )

A.秦朝赋税繁重造成社会生产力破坏

B.黄老治国思想基本上取代了法家治国理念

C.秦汉时期农耕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

D.赋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紧密相关

【答案】D 【解析】秦朝征收重赋,导致百姓生活困苦,汉初轻徭薄赋,使百姓生活富足,反映了赋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关系,故D项正确。

8.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由司农寺制定《方田均税条约》,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按土地肥瘠定为五等,以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

这一措施(  )

A.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B.维护了地主的权益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来源

D.旨在增加政府收入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按土地肥瘠定为五等,以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方田均税法有利于增加政府赋税收入,故D项正确;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排除A项;维护地主权益不是材料举措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材料中依据土地好坏征税,并未开辟新财源,排除C项。

9.从商鞅变法到隋唐,政府重视对户口的清查和统计。

然而,明清时期政府却重视土地的清丈。

这一变化说明政府(  )

A.对农业经济的依赖减弱

B.主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C.赋税征收标准发生变化

D.国家治理能力逐渐衰退

【答案】C 【解析】隋唐之前国家征税的依据主要是人丁,所以重视对户口的清查和统计,明清时期国家征税的依据是土地,所以重视土地的清丈,故C项正确。

10.《南京条约》规定,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商定。

此后,中国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英方同意。

这一规定破坏了我国的(  )

A.关税自主权B.领土主权

C.司法自主权D.领海主权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关税的变动须经英国同意,而关税权是一个国家的主权,是由本国确定的,协定关税显然破坏了我国的关税自主权,故A项正确。

11.到1928年底,美、德、挪、比、意、丹、葡、荷、英、法、西等国相继与国民政府签订新关税条约,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权,将协定税则改为国定税则,将值百抽五税率改为差等税率,税率由5%至80%共14级。

这些变化(  )

A.使中国真正实现关税自主权

B.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C.扭转了中国贸易的逆差局面

D.使关税开始成为中国主要的财政来源

【答案】B 【解析】“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权”等变化有利于保护中国民族工业,即这些变化在客观上是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故B项正确;这些变化并未使中国真正实现关税自主权,也未扭转中国贸易的逆差局面,排除A、C两项;关税并未成为中国主要的财政来源,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2.1985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其中进口税率平均水平比1951年下降了10%,包括发展新技术需进口的新材料、新技术产品、信息传输设备和与改善人民生活相关的餐料、物品、食品等税目。

此次关税改革(  )

A.揭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B.推动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展开

C.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作积极准备

D.适应了改革开放战略推进的需要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5年进口关税的大幅度降低,便于发展新技术和改善人民生活需要的产品进入中国,加强了中外的经济联系,适应了改革开放的战略需要,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影响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到二战之间,各国货币基本上没有遵守一个普遍的汇率规则,处于混乱的各行其是的状态。

主要发达国家把一些在贸易、金融上与其有密切联系的国家以及国外殖民地联系在一起组成货币集团并相互对抗,使外汇交易向有利于这些大国的方向发展。

——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初,各国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采取浮动汇率制。

一些国家出台了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措施。

欧洲各国的许多人一度拒收美元。

——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编《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05)》

材料三 自2008年9月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政策应对经济危机。

10月14日,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在纽约经济俱乐部发表演讲时表示,为重塑世界金融体系,各国的政策制定者应该努力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约束市场数十年的纪律回归。

——摘编自《危机引发改革呼声 欧盟敦促重建“布雷顿森林”》

(《上海证券报》2008年10月16日)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为改变这一局面,西方大国作出了什么努力?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你认为应如何应对经济危机?

【答案】

(1)现象:

各国货币汇率混乱,各货币集团无序竞争。

努力: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2)问题: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原因:

日本、西欧崛起,美国实力相对削弱;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3)应对:

规范世界金融秩序;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国际合作;刺激消费。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政府和北洋政府时期,都曾制定个税实施细则和征收办法,但都未能推行。

1943年国民党政府正式公布所得税法,但是,由于当时的中国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富人大量逃税,而穷人又无力纳税,所得税法只是徒有虚名,并未很好地实施。

我国在1980年制定了个人所得税法。

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又相继对个税法进行五次修正,个税免征额从每月800元逐步提高到每月3500元。

2018年8月,全国人大通过了对个人所得税法的第七次修改,决定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

这次修改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将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等四项劳动性所得实行综合征税,个税起征点由每月3500元提高至每月5000元;二是增加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专项附加扣除。

此次个税改革贯彻了党的十九大报告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要求,从而更好地发挥个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作用,更好地实现税负公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个人所得税未能很好实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个人所得税得以实施的原因,并分析我国第七次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意义。

【答案】

(1)原因:

列强入侵,政局动荡,政治腐败;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落后;人们收入水平低,穷人无力纳税,富人大量逃税。

(2)原因:

改革开放逐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收入不断增长;政府不断调整和完善个人所得税的征税政策。

意义:

促进收入分配更加合理和有序;防止收入差距拉大,注重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理念;标志着我国个税将由传统税制向现代税制转变;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