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族源不明确的第57个民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7344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族源不明确的第57个民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族源不明确的第57个民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族源不明确的第57个民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族源不明确的第57个民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族源不明确的第57个民族.docx

《中国族源不明确的第57个民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族源不明确的第57个民族.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族源不明确的第57个民族.docx

中国族源不明确的第57个民族

中国族源不明确的“第57个民族”

僜人,下山已过50年

滇藏边地特别报道之少数人

2010/10/18  □本版撰文/马金辉  图片/朱辉峰马金辉  新村的雄布松,“估计80多岁”,依然嗜烟如命。

他的身后,挂着“僜族”男人必备的长刀和挎包。

  下察隅镇僜人村新村,老一辈无论男女都烟不离手。

9月27日,这两位在田间收割稻谷的老太,都自如地叼着烟斗。

  9月27日,下察隅镇新村,一家僜人的堂屋。

这对大音箱里正放着城市酒吧里的劲爆舞曲。

  飘龙松家的干栏式长屋。

  9月27日,下察隅镇新村,一对僜人母女的合影,母亲的耳朵上还留着戴过大耳坠的痕迹。

  飘龙松的身份证上,民族栏写着,“其他”。

当年进行民族分类时,僜人因为人口数量少而没有被单列为一个民族。

  9月27日下午,下察隅镇僜人村落沙琼村。

下着雨,老太太带着孙子在门前玩耍,家里没有床也没有任何的电器。

  青藏高原与横断山区过渡地带的高山峡谷间,察隅河是条大河。

  与然乌湖同源的大河有条西支,贡日嘎布曲(又名额曲)。

在我国境内人口仅1450余人的僜人部落达让和格曼,就分布在贡日嘎布曲,和其与干流汇合后的下察隅一带。

  僜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

尽管记忆力超群,却不善历算。

月圆月亏即为一月,苞谷收获一次就是一年。

在没有日期标注的“日子”里,能让他们心生敬畏的不是各路神仙,而是各色鬼魅。

直至1951年,刀耕火种的僜人才开始大批地走出高山。

  僜人村寨,老人们说起这个传说,声音婉转,如诗如吟:

“很久以前,知巴山上有一个浑身闪着金光的人叫阿迦尼。

苞米是他种的,木楼是他盖的,山是他堆砌的,水是他引来的。

  后来他与一只爱他的母猴结婚,生下四个儿子。

老大叫东客,老二叫东玛,老三叫东督,老四叫东岱。

有一天东岱上山开荒,回来后发现三个哥哥都了无踪影。

原来,大哥去了有粮食的平原,成了汉族;二哥去了放牧的草原,成了藏族;三哥去了不远的山区,成了珞巴族。

东岱小小年纪不敢乱闯就留在了这块土地上,就是现在僜人。

  东岱很饿,吃光了所有的粮食后,把三位哥哥留给他的写有文字的牛皮也吃掉了。

从此,僜人没有了文字。

后来我们也叫他阿迦尼……”  祖辈的生产方式  “用了肥料,长出的庄稼就脏了”,他们在地上戳个窝,点播,再用脚扒土掩埋  9月26日,知巴山以南约20公里的僜人村寨,新村。

山形影绰。

  沿察隅河谷逆流北上的孟加拉湾暖湿气流,正为这里带来一场新的降水。

山野葱茏间,蓝色塑钢瓦板覆盖的木楼,悠然散布。

用石块垒筑的院落内,玉米、黄豆和鸡爪谷,都已临近收获的时节。

尽管下着雨,午后的村寨中却少有人影,除了自在踱步的巴麦牛。

  沿着有三角梅和芭蕉树掩映的村道向上,在一处同样用石块圈起的院落内,有人在采摘玉米。

推门,听到声响的男主人飘龙松迎了出来。

“你好。

请问你有什么事情吗?

”普通话标准。

望着身穿迷彩服、头戴鸭舌帽的飘龙松,我不觉有种“进错门”的错觉。

  “僜话和我们自己人说。

和外面人打交道,我们都说普通话。

”热情干脆的飘龙松,放下手头的活计,将我领进他三个月前刚刚落成的新屋。

新房依然呈“干栏式长屋”模样,却不再有过去“哈嘎”(客房)和“恁”(内室)的区分。

穿过长廊后进到内室,左手是飘龙松和妻子的卧房,右手是四个孩子的,中间一间为客厅。

透过客厅向南木壁上的小窗,一眼就能看见村寨背后的夏尼沟。

  “和过去的木楼略有不同。

过去是不开窗的,现在讲究采光。

‘阿库草’早就不用了,屋顶用铁皮。

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时兴这个了。

”其实,在45岁的飘龙松看来,变化了的远不止这些。

  1950年代(大约。

老辈僜人不记年月),飘龙松的父母各自跟随长辈从中印实控线以南的大山间向北迁徙。

“妈妈的父母是从隔永沟(音)翻山越岭过来的,爸爸的父母是从德鲁沟(音)沿察隅河谷走上来的。

”“口音不同”的两家人同样选择了新村作为定居地。

在这处坡势相对平缓的峡谷间台地,除了依然打猎,农业生产的比重却大大增加。

除了过去种植的玉米和鸡爪谷(旱谷),走出大山的僜人开始种植早稻、青稞、油菜和山芋等。

  “在大山里是刀耕火种。

开出一块地只种三两年。

不兴翻地也不讲施肥,老辈僜人认为用了肥料,长出的庄稼就脏了。

他们只用刀或木棍在地上戳个窝,点播,再用脚扒土掩埋。

”少年时期的飘龙松曾到“那边”的亲戚家生活过两年,亲眼见过祖辈们的生产方式。

  因为生产方式的落后,在西藏和平解放前,僜人的生活普遍贫困。

在印度,他们曾被称为“巴哈若米西米”(意为住在山上的野人),在察隅,当地藏人也曾蔑称他们为“米什米人”(意为不开化的人)、“会爬山的猴子”。

甚至于,达让(僜人两大部落之一,主要居住地上察隅)话中的穷人“美登”,成了他们的“族称”(取其中的登字,加了单人旁)。

  “一年有八九个月的时间粮食不够吃,得靠采些野菜、野果和套猎维持生活”,飘龙松翻译着坐在院中枇杷树下编竹席的父亲的话,“现在什么都有。

喂猪的苞谷,在过去,人都不能天天吃”。

“政府的帮助挺大的”,飘龙松补充道。

  新建房屋,政府给飘龙松家补助了“29500元”,除了买家具,“基本没花什么钱”。

  “勿瓜”(巫师)  遇到咳嗽难止,最“渊博”的雄布松会为自己“送鬼”,只是老不见好  在僜人主要聚居的上、下察隅,像新村这样的僜人村落还有8个。

拥有260多人的新村,排位第三,“上面还有沙琼和嘎腰”。

  逐渐日暮,亚热带山谷里的雨越下越大。

新村此时开始人声喧闹。

村口,青年骑着摩托车驮运新谷,从拉粮的拖拉机边侧身而过时并不减速。

一位背背篓、含烟杆、戴银耳鼓的老妇人与我擦身而过,同样行色匆匆。

  有的木楼门楣上悬挂着猴头骨,有的刻上了五角星,并小心地描成大红色。

“红星代表国家,国家不怕鬼,这个辟邪”,上了年纪的人这样解释。

  新异,却不失过日子的热度。

只是日子柔软磨砺。

在新村,现在已少有人知道自己的姓氏,更枉说族群的来源。

村中最“渊博”的“勿瓜”(巫师)林吉,今年春节过世。

“勿瓜”雄布松,成了村中唯一“渊博”的人,他是飘龙松的岳父。

9月27日,在飘龙松带领下,我们来到了老人独居的小木楼。

  从窄木梯上楼,里间是个大约12平方米的无窗房间。

房间向北开有一小门,打开门可以看见楼下猪圈里的猪崽在翻腾。

雄布松双手插在两腿间,坐在西墙下的床沿,微笑,只是不说话。

有火塘设在老人身前,左右铺竹席。

左侧竹席上有一段圆木“枕头”。

枕头上方的木壁上挂着老人的“行头”,砍刀和挎包。

在北侧木壁上,挂着十几个已被油烟熏成墨黑色的巴麦牛头。

“是这些年他给人送鬼得的,是富裕和权力的象征”,飘龙松说。

在已过世的林吉生前所住的小木屋,据说现在还悬挂着20多个牛头。

  在雄布松漆黑的牛头旁,我还意外地看到了一张熊皮。

这是28年前在夏尼沟,老人一个人一箭射杀的。

“箭头带毒,跟了有2里多路”,在女婿为我翻译的时候,我看见雄布松双腿晃动,眉宇间依然有得意的神色。

只是后来弓箭换成了猎枪,1997年当地“收缴非法枪支”后,打猎逐渐淡出当地大部分“僜族”男人的生活。

只是还有人下绳套,至今还有僜人能做到“一把砍刀、五根绳,能在山上呆上大半年”。

  雄布松老人,不清楚自己的岁数,“估计有80多岁”。

对从“那边”迁过来的具体时间,老人也概念模糊,只说父母过世得早,“那边”的山上已无地开荒,“为了有口饭吃”,就跟着大人过来了,“当时过来的人有很多”。

  “勿瓜”雄布松介绍,“送鬼”分“德阿”(大型祭祀)、“达洛”(人死后丧葬)、“卡雷”(祛病)和“可莱哈绕”(祈人畜平安,驱害)四种。

按老人的说法,个人从生老病死,到运势否泰都由鬼掌控,遇事就要酬鬼敬鬼。

从杀鸡杀猪,到杀巴麦牛,以及宰杀数量,因事因人而异。

“送鬼”没有专门的服饰,佩戴一颗老虎牙或者熊牙,口中念念有词地手拿砍刀作劈砍动作,间或几次昏厥,以示“与鬼搏斗,筋疲力尽”。

  有民俗学者形容,僜人信仰“不求升天,但求入地”。

僜人认为,天上什么都没有,但大地却是五谷六畜生命的依托。

死者灵魂只有入了地,才能得到如生前般的享受。

“勿瓜”主持“达洛”时,在灵坛为死者倒架着木梯似可佐证这个观点。

  尽管身体好时,雄布松“半天都不闲着”,四处为人“送鬼”。

但女婿飘龙松还是“一半相信一半不相信”。

“有的人送了鬼,病还是不好。

有些人吃药病不好,但送个鬼就好了”。

嗜烟如命的雄布松,一直肺病缠身。

有时实在咳嗽的厉害,就把自己的衣服或者砍刀放在一边,自己在另一边对着衣服或砍刀,念念有词地作劈砍动作。

  “一直也没见好,叫他吃药他就是不愿吃。

”飘龙松说。

  国内最有名的僜人  他有7个老婆、17个孩子,曾腰挂长刀坐飞机去北京开会  几个月前,飘龙松17岁的大女儿冬梅出嫁了,“女婿是自更村的。

也是僜人”。

  这是僜人与僜人之间的婚礼。

依照传统,冬梅的丈夫要给飘龙松送一定数量的牛和猪,作为“日布流”(父母的骨肉钱,不用还礼)和彩礼(需还礼)。

飘龙松给岳父送了7头牛和7头猪,而岳父雄布松则为他自己的两个老婆送过24头牛和24头猪。

这就是僜人旧时的婚姻秩序。

一个僜人男性“娶妻”多寡,完全取决于财力。

妻子进门便成了丈夫的个人财产,可转让或休妻。

  “现在不兴买卖婚姻了”,飘龙松对女婿家的牛猪持不强求的态度,“拿了他们的还得回礼”。

僜人部族禁止同姓结婚,但不限制与外姓或外族的人通婚。

村干部夏电夏的观点或许能代表大多数人的态度,“现在还有一瓶酒都不用喝就把姑娘接过来的”。

我不解。

夏电夏补充说,“就是你们说的同居嘛”。

  前些年,开展“三个代表宣讲教育”时,国内最有名的僜人阿鲁松“大彻大悟”,开始“休妻”。

已经70多岁的阿鲁松,是察隅县最大的僜人村寨沙琼村的村委会主任,也是僜人杜布希林家族的头领。

媒体关于他报道最多的两件事:

一是他有7个老婆、17个孩子;二是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曾腰挂长刀坐飞机去北京开会,“这在全国绝无仅有”。

  在距离察隅县城197公里的滇藏边地察瓦龙,我们就听到四川饭店的老陈形容他,“聪明”,是“僜人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9月27日,在距离下察隅镇3公里的沙琼村,我们登门拜访不见其人,却见识了他的气派院落。

  “在镇上还有两处房产”,熟悉他的人讲。

早在人民公社时期,阿鲁松就干起了“私活”——利用空余时间捕鱼,打獐子,淘得了第一桶金。

“在生产队干,每天的工分最多只有7分,养家糊口都成问题。

所以,我必须找一条更好的活路。

”阿鲁松曾对媒体这样解释他当年的行为。

  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分到30亩责任田的阿鲁松,年收入已达几万元。

现在,年收入更加可观,“有十几万”。

作为村主任,阿鲁松的“政绩”也同样可观。

有媒体报道,在阿鲁松担任村主任期间,沙琼村全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才500多元,其中现金收入仅70余元”增长到200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已达“2700多元”。

在阿鲁松采取的诸多措施中,“烧得最旺的一把火”就是挖掘当地僜人渔猎文化,并于2003年,借助政府的帮扶专款,建起了山村旅游项目,“僜人民俗文化村”。

  阿鲁松的“聪明”,影响着其他僜人村村官们的管理思维。

在新村,和我开玩笑的村干部夏电夏很忙,“要找人商量点事情”。

在陪我走了一段路后,就笑着作别了。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我们还会见面的。

顶多两三年。

”末了,他甩给我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问号。

  溯源  族源不明确的“第57个民族”  藏族人称僜人为“帮隅”或者“那洪”,意为“穿大耳孔的人”。

9月26日,为我们指路的夏尼村僜人青年湖龙,身份证民族成分一栏写着“其他”。

  国内关于僜人最早影像(1956年)的作者,“西藏第一代摄影人”蓝志贵,形容僜人“瘦弱矮小”,“大小男女嘴巴上都含个烟袋”。

国内对僜人的民族学调查研究起步较晚,直到1976年,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才组织对僜人生活区域作社会历史田野调查。

因僜人在国内的人口总数(1450余人),不足划定一个民族的人口基数(5000人),在国家进行的历次民族认定时都没被划进我国主体民族的系列,也没有自己的族称。

  尽管没有自己的族称,但僜人与临近的藏族有着明显的区别,已是学界共识。

语言学研究表明,“僜人格曼语(僜人两大地区性语言之一,另一种为达让语。

在达让和格曼两大部落间,通用达让语)与景颇语、独龙语接近。

按僜人传说,格曼是东迁到察隅河流域,然后北迁至下察隅一带的。

察隅与云南贡山接壤。

可推测历史上僜人与生活在滇西北怒江、独龙江流域的怒族和独龙族亲缘关系较为接近”(黄光学,《中国的民族识别》)。

  体质人类学的相关研究支持这一推测。

“僜人男女身材均以矮型率最高。

僜人体质特征与独龙族最为接近,属于蒙古人种南亚类型的体质特征。

”这与尽管居处我国西南,却属蒙古人种北亚类型的藏族有着显著的区别(郑连斌等,《中国僜人体质特征》)。

  也有研究者在研究蓝志贵有关僜人的影像时发现,僜人服饰、僜人少女的五官特征以及僜人居住的干栏式茅草房、舂米、织布、藤网桥、竹筒取水等生活景观均与现代滇西南佤族“完全相同”(付爱民,《从蓝志贵西藏珞巴族、僜人摄影谈早期少数民族影像的重要价值》)。

  传统  逐渐逝去的僜人传统  姓氏  按居住地域分,有“达让”和“格曼”两大部落,即两大姓氏。

大姓又分出小姓。

如达让部落有崩纽、阿宗纽、德嘎(德嘎又分德嘎·林高、德嘎·嘎绕哈衮、德嘎·格拉)、阿鹏、玛牛、阿歪冷、玛尹、帕衮等;格曼部落内又分都西(都西内又分都西·阿贡、都西·布林、都西·郭冬)、布雷、阿东、德美、克洞等。

现在的僜人,已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的姓氏。

  婚育  男性没有做上门女婿的。

女性按姓氏贵贱、模样身价不同,多的需要二三十头巴麦牛。

妇女生育期间,只吃苦荞糊糊,男人则杀猪宰鸡大补特补,“女人生孩子,男人坐月子”。

  服饰  男性头缠黑帕或白帕,带银耳环,穿对襟无领无扣的长坎肩,长近膝,裆部以一条褡裢遮羞。

妇女戴银质大耳鼓,发挽髻,前额戴银质抹额,穿无袖衣,遮胸但腰部袒露,下着横条花纹的筒裙。

现在的僜人少女基本不穿耳洞,但老年人还是习惯带着烟杆和挎包。

  丧葬  原为屈肢土葬。

一种是将尸体屈肢成胎儿状,用竹席或衣服包扎紧,火化两天后掩埋骨灰;另一种是将尸体屈肢后装进圆木挖的树槽,挖坑掩埋。

葬时,在将死者身上系一麻绳引出地面,一年后,死者家属到墓地拉动绳子,若绳子松动,即死者离去;若绳子很紧,则挖出尸体火化后骨灰埋葬。

后来实行火葬。

现又改为土葬,地表没有坟堆。

丧葬习俗这次采访没有直接的观感。

对“送鬼”,中年人飘龙松和夏电夏都持将信将疑的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