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某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7311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3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某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云南某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云南某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云南某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云南某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某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方案.docx

《云南某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某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方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某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方案.docx

云南某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方案

云南某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方案

第1章编制依据

1.本工程建筑及结构施工图。

2.《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3.施工规范、规程及标准

类别

编号

名称

国家标准

GB50204-200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03G101-1

混凝土结构施工平面整体表示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

GB50300-200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行业标准

JGJ59-1999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JGJ130-2001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JGJ107-2003

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

施工手册

第四版

建筑施工手册

第2章工程概况

1.总概况

本工程为云南省宣威市××广场工程;位于宣威市的东北部,南侧为城市主干道东大街,西侧为城市干道,北侧为城市公园;属于框架-剪力墙结构;整个工程是由A、B、C三栋高层塔楼住宅及地下车库和商场组成的群楼建筑,地上24层,地下2层;地下—2层为停车场,战时兼做人防。

建筑总高度:

79.50m;总建筑面积:

71046.6m2;结构类型为人工挖孔桩基础,地上第3层为转换层,转换层层高4.2m,转换层以下为框架结构体系,转换层以上为剪力墙结构体系。

2.结构尺寸

转换梁梁高设计有500mm、600mm、700mm、1000mm、1200mm、1500mm、1600mm、1800mm几种,但梁宽变化较大,从300mm到600mm不等。

3.跨度最大达6600~7800mm。

4.钢筋转换层梁纵向主钢筋直径为18mm、20mm、25mm、28mm,为Ⅲ级钢。

其中25mm直径最多。

箍筋直径为8mm、10mm、12mm,其中大多数为12mm。

框支梁均为6mm肢箍,箍筋间距为100mm。

5.混凝土转换层墙、柱、梁、板混凝土等级均为C50,墙、柱、梁、板混凝土方量约为1500m3。

第3章施工流程计划

1.转换层计划工期:

A、B栋各22d,C栋18d。

2.施工流程图如下:

(括号内为各段施工计划时间)

第4章模板支撑体系

1.材料选用:

(1)钢管:

竖向支撑体系采用扣件式Φ48×3.5mm钢管架;水平方向采用Φ48×3.5mm钢管做模箍。

作为竖向支撑的钢管表面应平直,不应有裂缝、结疤、分层压痕等质量缺陷。

钢管外径、壁厚、端面等的偏差应符合《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程》(JGJ130-2001)中表8.1.5的规定。

严禁使用有孔洞的钢管。

不同型号的钢管及扣件不允许混用。

(2)扣件:

旧扣件使用前应进行质量检查,有裂缝、变形的严禁使用,出现滑丝的螺栓必须更换。

(3)丝杆:

丝杆采用高强度丝杆,使用前应有原材料试验报告,根据实验报告中丝杆最大抗拉力进行验算,取丝杆最大抗拉值为30kN。

(4)模板、木枋:

墙、柱、梁、板模板采用7层胶合板散拼散拆,50mm×100mm木枋做背楞。

2.模板支撑体系安装

由于下层顶板厚120mm,允许施工活荷载设计值为5kN/m2,转换层梁板自重、支撑架体自重以及施工活荷载约为10kN/m2,理论上转换层处下层顶板能承受转换层自重及施工活荷载;但因下层顶板承受的作用力为钢管立杆的集中荷载,为保证下层顶板受力的整体性,下层顶板模板支撑体系在转换层梁板混凝土浇筑后方可拆除。

(1)梁板模板竖向钢管支撑架体

1)立杆:

梁下支撑钢管立杆在横向(垂直梁方向)间距不大于500mm,纵向(沿梁长度方向)间距不大于500mm。

板下支撑钢管立杆纵、横方向间距不大于1000mm。

2)横杆:

满堂钢管脚手架每步高度不应大于1500mm,梁下受力水平横杆与立杆的连接设置双扣件。

3)剪刀撑:

满堂模板支架四边与中间每隔4排支架立杆应设置一道纵向剪刀撑,且间距不大于6.0m,由底至顶连续设置。

在模板支架两端与中间每隔4排立杆从顶层开始向下每隔两步设置一道水平剪刀撑[参见《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

剪刀撑的角度在45。

~60。

之间,跨度不小于4跨(6m)[参见《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

(2)墙柱模板加固体系

1)木枋间距:

木枋中心间距不大于250mm,木枋搭接长度不宜小于500mm(接头处,接头因交叉设置,并在相邻处木枋接头应上下错开布置)。

2)高强度丝杆间距:

墙柱纵、横方向间距不应大于500mm。

3)钢管模箍间距:

钢管模箍间距同墙、柱竖向丝杆间距。

(3)梁模板加固体系

1)梁底模板。

木枋间距:

木枋横向设置,中心间距不大于200mm。

2)梁侧模板

木枋间距:

木枋水平设置,中心间距不大于250mm。

高强度丝杆间距:

纵、横间距不大于500mm。

钢管模箍间距:

钢管模箍间距同梁水平丝杆间距。

(4)模板支撑体系搭设施工要求

1)搭设顺序要求:

先搭设梁底模支撑架,后搭设板模支撑;板模立杆支撑间距根据梁立杆间距设置,纵、横间距不大于1000mm。

搭设时应尽量保证各方向水平杆的连续性及贯通性。

2)搭设构造要求:

立杆:

立杆的接长应采用对接扣件,接头应交错布置,两根相邻立杆的接头不应设置在同步内。

同步内隔1根立杆的两个相隔接头在高度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宜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步距的1/3。

支撑立杆接长不允许采用搭接连接。

钢管立杆垂直度偏差不得大于架高的1/300,且控制在50mm以内。

纵、横方向水平杆:

水平杆可以采取对接扣件连接,也可以采用搭接,接头应错开设置。

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m,应等距离设置3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边缘离杆端的距离不应小于100mm。

水平杆应保持贯通、连续,将各立杆连成整体。

扫地杆:

支撑架立杆根部在离地不大于200mm处设置纵、横方向扫地杆,扫地杆应同水平杆,保持贯通连续,将各立杆连成整体。

剪刀撑:

按上述要求搭设。

扣件:

对接扣件的开口应朝上或朝内;扣件螺栓方向尽量一致;扣件螺栓拧紧力矩控制在45~60N·m;在主节点处的纵、横向水平杆,剪刀撑,横向斜撑等用的直角扣件、旋转扣件的中心点的相互距离不应大于150mm;抗滑双扣件应相互顶紧,安装完毕应由专职安全、技术人员进行复核验收。

3)其他要求

支撑架体不应与外脚手架相连,不得利用外脚手架作为支撑架。

输送泵管架管不应与模板支撑架连接,并与模板支撑架保持500mm以上的距离,以免泵管抖动对支撑架立杆造成不利影响。

模板加固时要保证将每根丝杆的螺母进行拧紧,拧紧程度应大约一致,避免出现局部丝杆受力过大而引起的局部丝杆拉断,以至造成以小带大的出现大面积丝杆拉断。

墙、柱模板脚部,梁侧模板底部应加钉层板压条加以固定。

墙、柱钢管套箍自地面起150mm开始设置,梁竖向丝杆在梁底支撑横杆下开始设置,最大间距满足上述要求。

3.模板支撑体系安全质量控制

(1)安全质量控制组织:

由公司总工程师担任技术总指挥,公司工程部、质量安全部协助监督,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对施工现场技术具体负责,质量安全组监督检查,施工组具体落实实施。

(2)安全质量检查制度:

施工前由项目部技术负责人根据施工方案对管理人员及班组长进行方案交底。

施工工长及质量安全员或负责生产的项目副经理对工人进行详细的安全技术交底,并对各项监督检查落实到人,层层控制,步步监督。

施工过程中应由质量安全员及施工工长共同控制施工质量,严格按施工方案要求施工。

在模板安装并经项目部检查完毕后上报公司总工程师,由公司组织项目部进行复查。

混凝土浇筑时应由班组与安全员组成巡查小组,对浇筑混凝土部位构件支撑进行检查。

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加固处理并与混凝土班组保持联系;或暂停施工,及时疏散人员,确保施工安全。

4.模板安装质量保证及节点处理

(1)边墙柱垂直度加固措施:

利用下层顶板上预埋的铁环,用钢管斜顶撑加链条拉紧加固的方式保证墙柱垂直度。

如下图所示:

 

(2)墙柱脚定位加固措施:

墙柱脚部在楼板混凝土面预埋50mm×50mm层板进行固定,在预埋层板上钉层板压条定位固定,保证脚部模板的牢固。

如下图所示:

(3)混凝土接头模板加固措施:

利用下层外墙上或高低差部位的丝杆头在接头下端加固锁紧,接头缝处加贴双面胶以防漏浆。

5.模板拆除

(1)转换层梁、板混凝土浇筑后,混凝土达到终凝后方可进行下层顶板模板的拆除;在3层梁、板混凝土达到终凝后,2层梁、板(转换层)混凝土强度达到以下要求方可进行梁板模板拆除:

1)两端有支撑的梁、板模的拆模强度,在8m跨度以内为设计强度的75%;大于及等于8m时为100%设计强度方可进行模板拆除。

2)挑梁达100%设计强度方可拆模。

3)混凝土强度以试块的早期抗压强度为准。

(2)柱模和梁侧模等非承重模板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受损坏时,方可拆除。

在拆除柱、墙模和梁侧模前,应先拆支撑紧固件和连接件,再拆模板。

在拆除梁、板底模时,应先将支撑体系降下来,待底模拆除后方能将支撑体系拆除。

6.模板支撑设计图

(1)模板支架平面图如下图所示:

 

(2)模板支架剖面图如下图所示:

 

 

第5章钢筋绑扎

本工程转换层楼层高、钢筋直径大、梁截面尺寸大等因素,需对一些钢筋绑扎进行详细组织安排。

1.钢筋绑扎顺序

2.墙柱钢筋绑扎

(1)墙柱钢筋绑扎前应由木工班组将模板支撑钢管搭设好,并在墙柱周边铺设钢跳板,为墙柱钢筋绑扎提供工作面,保证施工安全。

(2)墙柱竖向钢筋下料应准确,因转换层墙柱钢筋在梁、板处收口,钢筋放样及制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墙柱与梁、板接头处节点的施工质量。

(3)墙柱钢筋进行竖向连接时应注意柱端钢筋弯头的方向,在梁、板处的锚固满足锚固长度要求。

(4)墙柱钢筋绑扎时应利用周边支撑架做临时固定,保证墙柱钢筋的垂直度,避免钢筋发生倾倒。

(5)墙柱箍筋、水平筋、拉钩应与竖向钢筋绑扎牢固,不得漏绑、跳绑。

(6)墙柱钢筋垫块应按@800mm呈梅花状设置,在阴、阳角处必须两边对称设置,设置竖向间距为@800mm。

采用PVC塑料垫块。

3.梁钢筋绑扎

(1)因梁高度大,钢筋直径粗、数量多,故将梁侧向模板在梁钢筋绑扎完成后进行安装。

(2)穿梁纵向钢筋时需将相互连接交接的梁钢筋一起排列到位,使相互交接的梁纵筋能有序地排列,保证钢筋间的净距离。

(3)在穿梁箍筋前应将梁底筋用钢管抬起大约十多厘米的高度,并保证支架的牢固,箍筋从梁底筋下穿进并排列均匀。

(4)在绑扎梁面纵筋前应在梁的跨中部位用钢管支架将梁面筋架立平整,避免梁钢筋因自重而发生下坠弯曲。

(5)梁底钢筋钢管支架拆除后绑扎梁底钢筋,梁底钢筋绑扎完成后在梁底按纵向@500mm、横向@200mm间距布置花岗石垫块。

垫块设置完成后将梁面筋处支架拆除,将梁钢筋就位。

(6)梁钢筋就位后将二排钢筋调整到位,并按设计要求用钢筋垫铁绑扎固定。

(7)钢筋拉钩在最后绑扎,拉钩应根据拉钩弯头交错设置,并将直角弯钩端弯至135°后绑扎牢固。

拉钩应与腰筋及箍筋绑扎在一起,不允许跳花绑及漏绑。

(8)因转换层梁钢筋量大,各部位联系紧密,在梁钢筋绑扎各个步骤过程中,每完成一个步骤应及时进行图样设计复核,避免出现错漏。

(9)转换层梁钢筋检查完毕后方可进行梁侧向模板的安装。

4.板钢筋绑扎

(1)转换层板厚180mm,钢筋为双层双向,板底钢筋采用PVC塑料垫块沿纵、横方向@1000mm呈梅花状设置,在板跨周边应沿边缘@1000mm设置。

(2)板面钢筋采用长凳形马凳,设置间距不大于1000mm,具体样式见钢筋绑扎方案大样图。

5.墙柱钢筋预埋

(1)二层墙柱钢筋预埋前应由测量组对墙柱进行定位放线。

(2)墙柱钢筋预埋时,在根部必须设置定位箍。

(3)钢筋预埋完成后应进行班组自检,工长及质量员复核,综合技术组组织三方复查验收。

(4)钢筋预埋检查无误后进行加固处理,采取墙柱箍筋(水平筋)与梁箍筋电焊固定,同时在柱四角部用钢丝拉结固定。

如下图所示:

 

5.施工安全

(1)墙柱钢筋绑扎时为高处作业,在绑扎时应系好安全带,施工操作平台应稳定牢固,保证施工安全。

(2)在墙柱钢筋竖向连接时应两人协助操作,保证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

(3)不允许用木枋架立在墙柱钢筋上进行操作。

(4)因梁纵向钢筋弯头长,钢筋直径粗、质量大,故在搬动钢筋及就位时应两人以上协助进行。

(5)因梁钢筋绑扎时只铺设梁底板,楼板模板尚未铺设,在梁钢筋绑扎时应提供足够的操作平台面,以免施工时发生事故。

(6)在绑扎梁钢筋时注意要保证钢筋支架的强度及稳定性,避免支架脱落而将手压伤等安全事故。

第6章混凝土浇筑

由于楼板混凝土等级为C50,梁截面尺寸较大,属大体积混凝土范围,故控制混凝土水化热及表面裂缝应作为重点控制。

1.施工准备

(1)施工现场准备工作

1)首层墙柱混凝土浇筑后应将柱头部位凿毛并清理干净。

2)由机械组长负责组织混凝土班组等人员对输送泵、泵管、振动棒、配电箱等进行检查,保证混凝土浇筑的顺利进行。

3)由各主管工长将养护用的麻袋、塑料薄膜等材料准备齐全。

4)转换层梁、板钢筋验收隐蔽后将泵管按要求布置,并布置钢筋马凳将泵管架立设置。

(2)材料准备:

提前通知混凝土搅拌台,对高强度混凝土做好试配工作,选择较好的原材料及优化配合比,保证混凝土质量。

为有效控制水化热的释放速度,混凝土应加缓凝剂适当将混凝土的终凝时间延长至6~8h,避免混凝土失水过快造成表面裂缝的出现。

(3)技术准备:

1)确定最优化的配合比并报送资料,坍落度控制在14~16cm之间。

2)施工人员认真领会图样及方案意图,做好各级质量、安全技术交底。

3)制定混凝土试块取样计划,作为交工技术资料。

(4)施工机具准备:

机具如下:

序号

机具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1

塔式起重机

3

2

混凝土输送泵

1

3

振动棒

5

φ30

4

振动棒

8

φ50

5

交流电焊机

2

(5)劳动力准备

序号

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1

钢筋工

2

值班

2

混凝土工

24

两班

3

架工

4

4

抹灰工

4

混凝土面收面压光

5

机操工

3

6

塔吊工

6

两班

7

木工

2

值班

8

机修工

2

9

电焊工

2

10

电工

3

11

水工

2

12

后勤

2

13

医生

1

2.混凝土浇筑施工顺序及时间

转换层墙、柱、梁、板采取整体浇筑方式,先浇筑墙、柱后浇筑梁、板,浇筑时间计划为42h。

3.混凝土浇筑技术要求

(1)本工程转换层混凝土浇筑时考虑采用1台输送泵浇筑,输送泵按60m3/h计算。

若由于不可预知原因(如停电、机械故障等)出现,按以下方法施工:

1)如出现表面假凝现象,应使用振捣器振捣30s,保证周围100mm范围内混凝土泛浆且不留孔洞。

2)如混凝土达到初凝,重新浇筑前将混凝土表面凿毛,清除浮浆杂物,用清水冲洗干净保持湿润,同时接头处应使用振动棒振动均匀。

(2)由于转换层墙柱钢筋较为密集,在墙柱混凝土浇筑前必须下同强度的砂浆,以墙柱截面50mm厚较为适宜。

(3)混凝土工应严格按照混凝土振捣操作规程操作,严禁出现过振和漏振现象。

(4)混凝土应随浇随平整表面,不得堆积;在倾斜表面浇筑应从低处开始,专人负责整平。

(5)混凝土振捣应严格控制分层厚度,振动棒插入方向与前进方向呈45°角反向插入,从底层向面层振捣,应快插慢拔进行振捣。

(6)混凝土浇筑期间由专人负责施工记录,随时观察模板、钢筋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7)要掌握振捣时间,在一个部位振捣的时间应不应少于10s。

一般振捣至集料不再下沉,水泥浆已浮上表面,被振的部位大致振成水平状,混凝土拌合物中的气泡不再冒出来为止。

(8)插入深度一般以1.25倍棒头长为准,并且插入下一层混凝土30~50mm,以使层间结合良好。

(9)振动的半径一般为300~400mm,振动点的间距一般为振动半径的1.5倍。

(10)墙柱混凝土浇筑应分层浇筑,第一次浇筑墙柱高度的一半;1h后第二次浇筑至梁底,避免出现胀模现象。

木工应随时巡视,如发现模板稍有变形应马上采取加固处理:

加钉钉子,加木枋、钢管支撑等。

4.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措施

(1)协同现场监理随机对混凝土原材料进行抽检,严格控制混凝土的质量,若到场的成品混凝土出现泌水、坍落度过大或过小等现象应将混凝土退场。

严禁操作人员随意加水,注意搅拌的均匀性。

(2)浇筑时,派专人检查模板、支架、钢筋、预埋件情况,如有变形、不到位的应及时抢修。

(3)大体积梁表面用塑料薄膜和麻袋覆盖,达到保温作用。

大梁表面温度与内部温度相差尽量控制在25°C以内。

(4)由于转换层梁截面尺寸较大、分布较长,为此在浇筑混凝土时,要严格控制、调整好浇筑速度和浇筑顺序,保证各条线匀速推进,确保相互界面衔接时间的控制,避免冷缝的出现。

(5)防雨措施:

1)根据当地气象局提供的资料,混凝土浇筑应避开雨天。

2)如混凝土浇筑时下雨,混凝土强度尚不能抵御雨水冲刷,应使用编织防水布或塑料薄膜加以遮盖,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

3)如下雨较大,应暂停混凝土浇筑。

已浇筑完部分混凝土采用薄膜覆盖保护,尚未完成的混凝土构件(特别是墙柱构件)应将内部水在模板上钻空排除干净,并在重新浇筑混凝土前在构件内下30~50mm厚的同强度砂浆(水泥浆配少量细砂)结合层。

重新振捣混凝土时应插入下层混凝土300~500mm,使流失水泥浆的部位与新浇筑混凝土结合良好。

(6)防裂措施:

1)浇筑混凝土要振捣均匀,赶平混凝土时注意要将集料分布均匀,避免水泥浆集中在一堆,造成表面裂缝的出现。

2)赶平后的混凝土应根据混凝土凝固情况进行压实并原浆收光。

因混凝土终凝时间较长,混凝土表面应进行多次压实收光。

特别是在局部存在表面裂缝处,在混凝土尚位完全凝固前应进行多次压实收光,避免表面裂缝的出现。

3)表面开始泛白的楼板混凝土应及时浇水并覆盖塑料薄膜,利用薄膜内的蒸汽水分进行养护,保证养护质量,避免早期裂缝的出现。

4)墙柱及边梁侧模拆除后应及时采取挂麻袋养护,既尽量保持构件表面温度,又保证养护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长墙或挂板由于温度下降过快产生的收缩裂缝。

(7)用于检查结构构件混凝土强度的混凝土试件,应在混凝土的浇筑地点随机抽取。

取样与试件留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混凝土每100m3取样一次。

2)每次取样应至少留置一组标准养护试件,同条件养护试件的留置按《同条件养护试块留置办法》施工。

(8)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同一施工段的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并应在底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上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

(9)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后,方可准许人员在混凝土上行走和搭架、安装模板等。

5.混凝土养护

(1)转换层大梁处面层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和一层麻袋以加强养护,楼板采用浇水后覆盖塑料薄膜加强养护,墙柱采用挂麻袋加强养护。

(2)混凝土入槽后应在12h内浇水加盖薄膜养护,开始浇水以混凝土表面开始泛白为准。

养护时间≥7d,应由专人负责,保持薄膜内湿润。

第7章模板支架设计计算

1.柱、墙模板强度验算

(1)柱、墙混凝土浇筑产生的侧压力

1)柱、墙混凝土浇筑对柱、墙模产生的侧压力标准值(取下列两式较小值):

F=0.22ηt0β1β2V1/2,F=24H

式中η——混凝土重力密度,取η=24kN/m3;

t0——混凝土初凝时间,按公式t0=200/(T+15)计算;

β1——外加剂影响系数,取β1=1;

β2——混凝土坍落度影响系数,取β2=1.15;

V——混凝土浇筑速度,取V=4m/h;

H——总高度,H=4.2m;

T——入模温度,取26°C。

所以

F=0.22×24×200/(26+15)×1×1.15×41/2=59.0kN/m2,

F=24×4.2=100.8kN/m2取F=59kN/m2

2)活荷载标准值:

振捣混凝土产生的荷载取4kN/m2,

倾倒混凝土产生的荷载取2kN/m2。

3)荷载组合值:

q=1.2×59+1.4×(4+2)=79.2kN/m2。

(2)柱、墙模层板弯曲强度验算

(2)柱、墙模层板弯曲强度验算

 

柱、墙模采用18mm厚层板,50mm×100mm木枋(立放,紧贴柱、墙模)作为背楞,间距250。

上图为取1000mm宽度作为计算单元的受力简图:

1)层板最大承受弯矩:

[M]=[fm]bh2/6[fm]=15N/mm2

[M]=15×1000×182/6=8.1×105N·mm=0.81kN·m。

2.混凝土侧压力产生的弯矩:

(按连续梁计算)

M1=qL2/10L=250mm=0.25m

q1=79.2kN/m(均布线荷载,计算宽度取1m);

所以

M1=qL2/10=79.2×0.252/10=0.495kN·m<[M]=0.81kN·m,

可以。

(3)柱、墙模背楞强度验算

 

柱、墙模竖向背楞采用50mm×100mm木枋(立放,紧贴柱、墙模),间距250mm;柱、墙模箍采用Φ48×3.5mm钢管,柱间距450mm,墙间距450mm。

1)木枋最大承受弯矩:

[M]=[fm]bh2/6[fm]=14.950N/mm2

[M]=14.950×50×1002/6=1.25×106N·mm=1.25kN·m。

2)混凝土侧压力产生的弯矩:

M2=qL2/10

q2=q×0.25=79.2×0.25=19.8kN/m(均布线荷载,计算宽度取木枋间距为0.25m);

L=0.45m;

所以

M2=qL2/10=19.8×0.452/10=0.40kN·m<[M]=1.25kN·m,可以。

(4)柱、墙模对拉螺栓强度验算

柱、墙钢管模箍采用高强度对拉螺栓,抗拉承载力为:

[F]=30kN(取值依据见实验报告附表)

柱对拉螺栓间距450mm×450mm,墙对拉螺栓间距450mm×450mm,其承受的拉力:

F=q×0.4×0.4=79.2×0.4×0.4=12.7kN

(5)柱、墙模钢管套箍刚度验算

 

柱、墙模采用Φ48×3.5mm钢管作为模箍,每排丝杆作用在两排钢管套箍上,其挠度验算公式:

ω=(Pa/6EI)(3L2/4-a2)

式中P——木枋背楞集中作用力,P=q×0.25×0.45/2=4.46kN;

L——单元跨度,L=450mm;

E——钢管弹性模量,取206×103N/mm2;

I——截面惯性矩,取I=1.22×105mm4。

a——a=L/3=450/3

所以

ω=(Pa/6EI)(3L2/4-a2)=0.575mm

=1.8mm,可以。

2.梁侧模强度验算

(1)梁混凝土浇筑产生的侧压力

本工程梁高最大为1800mm。

1)梁混凝土浇筑对梁侧模产生的侧压力标准值(取下列两式较小值):

F=0.22ηt0β1β2V1/2,F=24H

式中η——素混凝土重力密度,取η=24KN/m3;

t0——混凝土初凝时间,按公式t0=200/(T+15)计算;

T——混凝土入模温度,取T=26℃;

β1——外加剂影响系数,取β1=1;

β2——混凝土坍落度影响系数,取β2=1.15;

V——混凝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