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动力学模型数学建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7219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1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物动力学模型数学建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药物动力学模型数学建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药物动力学模型数学建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药物动力学模型数学建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药物动力学模型数学建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物动力学模型数学建模.docx

《药物动力学模型数学建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动力学模型数学建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药物动力学模型数学建模.docx

药物动力学模型数学建模

药物动力学模型

一般说来,一种药物要发挥其治疗疾病的作用,必须进入血液,随着血流到达作用部位。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药物的吸收,而借助于血液循环往体内各脏器组织转运的过程称为药物的分布。

药物进入体内以后,有的以原型发挥作用,并以原型经肾脏排出体外;有的则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称为药物的代谢。

代谢产物可能具有药理活性,可能没有药理活性。

不论是原型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最终都是经过一定的途径(如肾脏、胆道、呼吸器官、唾液腺、汗腺等)离开机体,这一过程称为药物的排泄。

有时,把代谢和排泄统称为消除。

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就是研究药物、毒物及其代谢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除过程的定量规律的科学。

它是介于数学与药理学之间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自从20世纪30年代Teorell为药物动力学奠定基础以来,由于药物分析技术的进步和电子计算机的使用,药物动力学在理论和应用两方面都获得迅速的发展。

至今,药物动力学仍在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一般有房室分析;矩分析;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模型;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药物药效学模型。

下而我们仅就房室分析作一简单介绍。

为了揭示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的定量规律,通常从给药后的一系列时间⑴采取血样,测定血(常为血浆,有时为血清或全血

)中的药物浓度(C);然后对血药浓度一一时间数据数据(C——t数据)进行分析。

室模型

最简单的房室模型是一室模型。

采用一室模型,意味着可以近似地把机体看成一个动力学单元,它适用于给药后,药物瞬间分布到血液、其它体液及各器官、组织中,并达成动态平衡的情况。

下面的图

(一)表示几种常见的给药途径下的一室模型,其中C代表在给药后时间t的血药浓度,V代表房室的容积,常称为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K代表药物的一级消除速率常数,故消除速率与体内药量成正比,D代表所给刘剂量。

图(a)表示快速静脉注射一个剂量D,由于是快速,且药物直接从静脉输入,故吸收过程可略而不计;图(b)表示以恒定的速率K,静脉滴注一个剂量D;若滴注所需时间为T,则K=D/To图(c)表示口服或肌肉注射一个剂量D,由于存在吸收过程,故图中分别用F和心代表吸收分数和一级吸收速率常数。

1.快速静脉注射

在图(町中所示一室模型的情况下,设在时间t,体内药物量为x,则按一级消除的假设,体内药量减少速率与当时的药量成正比,故有

dt

下列方程:

(5.1)

快速静脉注射

恒速静脉滴注

\心

口服或肌肉注射

f]k°

O

0

O

1

K

1K

1K

(a)

(b)

(c)

(一)

初始条件为t=0,x=0,

容易解得

x=DeKt

(5-2)

注意到房室的容积为V,故c=x/V;记t=0时血药浓度为C。

,因此C0=D/V,则有

C=CQe~Kl(5.3)

这就是快速静脉注射(简称静注)一个剂量D时,符合一室模型的药物

及其血药浓度随时间递减的方程。

对方程3两边取对数得

lnC=lnC()—A7

这表明在一室模型的情况下,将实测的c_t数据在以t为横轴,InC为纵轴的坐标系上作图,各个数据点应呈直线散布趋势。

据此,用图测法或最小二乘法拟合一条直线,其斜率为K,截距为InC。

,于是K和C°便可求得。

当然,如果数据点的散布明显地不是呈直线趋势,则可断言不宜采用一室模型来解释该药物在快速静脉注射时的体内

动力学过程。

在实际应用中,表征药物消除快慢常用的参数是生物半衰期,记为

tg它是指药物浓度降至原定值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在方程(3)中令

t="/2,C=C0/2,可得

(5.4)

可见半衰期是常数,且与消除速率常数成反比。

例如,给一名志愿者一次静脉注射某药物lOOmg,测得给药后

一些时刻的血药浓度见下表,和在坐标系上作出各数据点,它们是呈直线散布趋势,故可采用一室模型。

一次静注lOOmg所得数据

t(h)

C(“g/〃〃)

InC

tlnC

r

0.5

5.52

1.7084

0.8542

0.25

2

5.42

1.6901

33802

4

3

5.32

1.6715

5.0144

9

6

4.80

1.5686

9.4117

36

12

4.10

1.4110

16.9318

144

24

2.94

1.0784

25.8818

576

47.5

9.1280

61.4741

769.25

如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如下的直线方程

\nC=a-\-bt(5.5)

利用实测的C一t数据计算直线斜率和截距的公式为:

士EInC,

E<|fc*nC;

/-I八上1

n口-1=1

QCi为

Hf=li=l

(5.6)

其中n为C—t数据点的个数。

将上表中的有关数据代入(6)式得

b=-0.02744a=1.7386

于是,拟合数据点的直线方程为

lnC=1.7386-0.02744

与方程(4)对照,便得C。

和K的估计值为

Q=5.689fJLg/ml,K=0.0274L

进而,可得该药物的生物半衰期勺/2和表观分布容积v为

2•恒速静脉滴注在图(b)所示一室模型的情况不,体内药量x随时间t变化的微分方程如下:

dx

(5.7)

It

在初始条件x=0之下,可得其解为

(5.8)

其中0

利用x=VC,由(8)式

C=“\-e~K,(59)

VK(丿

这就是恒速静脉滴注期间,符合一室模型的药物浓度随时间递增的方程。

假如t=T时,所给剂量D滴注完毕,则此后的血药浓度便按静

注射时的规律下降(如图二),

 

不过此时初始浓度为K()1一€kt/VK,故滴注停止后的c一

t方程(为区别起见,特记为C如下:

(5」0)

由此可见,我们可以从滴注停止后测得°—『数据,求得K和

V的估计值(心和T皆已知)

假如滴注总是持续进行,则由(10)式可知,血药浓度将趋于一个极限,记作

c”=[im冷i—八令(5.ii)

这个血药浓度称为稳态浓度,又称坪水平。

记在时刻t的血药浓度达到坪水平的分数为A-则有

-0.693r

(5.⑵

zl/2

可见达到稳态的快慢取决于消除速率常数K或半衰期,与滴注速率K无关。

例如,当滴注持续时间等于5倍半衰期时,由(12)式算得L=0.969,此时血药浓度约为坪水平彻97%。

3.口服或肌肉注射

在图(c)所示一室模型的情况下,设在时刻t,体内药量为x,吸收部位的药量为"a,则可建立如下的微分方程组

-=Kixt-Kx

(5」3)

dt…

dx,”

——=K(x,dt…

在初始条件t=0,£=FD,x=0ZF,可解得

K-K

(5」4)

从而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方程为

(5.15)

M=KaFD/VKa—K,则上式可写为

(5」6)

在通常情况下,吸收比消除快的多,即K“》K,故对于足够

大的t,血药浓度实际上是时间的单项指数函数,为区别起见,记为

C*=Me~Kt(5.17)

或lnC'lnM—A7(5.18)

据此可得K和M的估计值,然后计算足够大的t之前各个实测

浓度与按(5」7)式推算的C水与c值之差称为“剩余浓度”Cr:

cm严©.⑼

或InCr=InM-Kat(5.20)

据此可得K的估计值。

上述这种估计消除和吸收速率常数的方法称为剩余法。

(二)二室型

二室模型是从动力学角度把机体设想为两部分,分别称为中央室和周边室。

中央室一般包括血液及血流丰富的组织(如心、肝、肾等),周边室一般指血液供应少,药物不易进入的组织(如肌肉、皮肤、某些脂肪组织等)。

在快速静注的情况下常见的二室模型如图4-2所示。

D;

图中%代表中央室的容积,Vo代表药物从中央室消除的一级速率常数,*12和*21分别代表药物从中央室到周边室和反方向的一级转运速率常数,其余符号同前。

设在时刻t,中央室和周边室中的药物量分别为州和勺,则可写出下列微分方程组:

(5.14)

在初始条件=D,x2=°之下,可解得

(5.15)

其中a和B由下列关系式决定:

(5.16)

a+0二k、°+k\°+k“aP—*10^21

由于西=%c,故描述.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方程为

Q(a_幺21)-atD(g-0)-pt

Cxw+wr

r(—0)V,(a-Z?

(5.17)

令A=D(a-緒)/%(a-0),3W0)/K(a-0)

则有C=Ae~al+Be~pl(4.18)

根据(4.18)式,利用实测C——t数据,用剩余法或电子计算机作曲线拟合,可得a、B、及A、B的值,而后按下列公式计算模型

参数:

D

A+B

A/3+Ba

A+B

kg

X\2

(4.⑼

=a+^-kw-k2[

这组公式不难从(4.17)、(4.18)式及A、B的定义导出。

(三)多次给药

在临床药物治疗中绝大多数药物都需要多次给药,以使血药浓度在足够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安全,有效的治疗范围。

因此,认识多次给药下血药浓度的变化规律是拟订合理的给药方案的基础。

这里,我们只讨论一室模型多次重复静活的情况。

假定某药在快速静注下,符合一室模型的动力学规律,那末,每隔一段时间T,静注一个剂量D时,血药浓度C随时间t将如何变化呢?

静注第一剂后,C—t关系为

其中Co=D/V,O

,最低浓度为Coe~kr,记为

(Ci)„ux=Co(G)min=kr

不难理解,静注第二剂后,则有

(叽7+»叫(1+才)

G)釘(°2)唤严心(1+严)严

静注n剂后,就有

+•••+£

(1-<

=G)

1

q-Kt

1——

c丿

-(”一1旳

(5.21)

(5.22)

由此可知,重复静注n剂后,血药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

0

(5.23)

最高和最低稳态浓度分别为

(5.25)

Cn=

D

(5.26)

假如n充分大,使血药浓没达到稳态,那么,对(5.22)式取nf8的极限,使得稳态浓度的变化规律为

(5.24)

C()

 

在一个给药间隔时间内,平均稳在浓度为

ro

(5.27)

1T(c^=-[

c0X

图4-4表示每隔6小时重复静注一个剂量D产生的C——t曲线

v必bo72tCk)

每關6小时重注剂盪D的C-七曲蚊

最后,我们举一个实例。

卡那霉素的治疗血药浓度范围通常为1°-25%/m/o假定该药在其个病人的生物半衰期为3小时,表观分布容积为15/,试问多次重复静注方案应该怎样?

首先,注意到最高和最低稳态浓度依赖于给药方案((D和丫),两

者之比为£紅,故有

从而得

(5.28)

然后,将卡那霉素有效治疗范围的上、下限分别定为经多次给药所要达到的最高和最低稳态浓度,并将己知值代入(5.28)式得

丄华]

0.693110

=3.994.

«4(/?

 

最后利用(5.25)式、(5.26)式计算剂量:

(-兰艺x397)

D=V(\-e-Kr)(Cx)mM=\51-e3'x25=225(哗)

\丿

于是,新需的给药方案是每隔4小时静注卡那霉素225mgo

(注:

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