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笔的记近代哲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7095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哲学史笔的记近代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西方哲学史笔的记近代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西方哲学史笔的记近代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西方哲学史笔的记近代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西方哲学史笔的记近代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哲学史笔的记近代哲学.docx

《西方哲学史笔的记近代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哲学史笔的记近代哲学.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哲学史笔的记近代哲学.docx

西方哲学史笔的记近代哲学

西方哲学史笔记近代哲学

西方哲学史笔记:

近代哲学

一、总论

(一)外缘

(二)源流

1.经验论

2.唯理论

3.比较:

两派的共同点是从经验出发重新建立理性的大厦,前者是外在经验,后者是内在经验(自我意识)

二、培根

(一)四假相说

1.族类的假象:

即人们总是以自身的尺度而非自然本身的尺度来对待世界。

这从思想史上说是回到了普罗泰格拉的观点(但培根却是要否定其相对主义而确立科学的地位),触及了人类认识自然界以及实践活动的根本问题,即"人化的自然",但当时还上升不到这样的高度,而且其否定态度也限制了自己

2.洞穴的假象:

从作为类的人进入作为个体的人,强调个体习性、环境对认识的影响。

这显然是借用了柏拉图的名词(但柏拉图那里主要是类的探讨),也更接近了普罗泰格拉的认识。

当然,态度仍然是批评性的

3.市场的假象:

用以形容人们通过语言概念进行交流时,由于语词的误用造成的理解障碍,这与中世纪以来的唯名论传统有关,从人类知识的沟通方面批评

4.剧场的假象:

这产生于对那些并不可靠的哲学体系的不加批判的接受。

这是从人类知识的传承方面批评

5.评价:

(1)前三项涉及到了人类认识的一般方面,相当于结合了认识论和语言学,后一项涉及到了知识的历史继承性方面。

纵横交互,几乎是对整个人类知识的基础进行反思

(2)虽然指出了各种假象,但仍不彻底,有着对于普遍知识之可能性以及朴素唯物主义的预设(或者说是一种信念)。

就前者而言,他虽然重视感性经验,即力图将其与理性调和(这由其对科学归纳法的研究可见),似乎其真正目的只是在于将原来的不可靠的理性哲学体系在新的基础上重建,这应当是与康德接近的;就后者而言,应当与他同时作为一名自然科学家这个身份有关,这也是后来康德所要面对的问题

(二)新工具(科学归纳法)

1.主旨:

把握单纯现象间3的本质联系,寻找事物的"形式"

2.特点:

强调感官经验而非"继感官活动而起的心灵动作",强调归纳而非演绎

3.过程:

(1)三表法;

(2)种属

(三)朴素唯物主义

三、霍布斯

(一)哲学观

1.内容:

以处在过程中并具有某种特性之物(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的国家)为对象,进行区分、命名、判断、推理(重视因果关系),而以服务人生为目的

2.评价:

此见得仍然是在唯物主义的立场调和经验与理性之间的矛盾

(二)机械论

1.从培根所具有的朴素辩证法倒退,不再具有质的多样性,自我的多样运动也成了外力推动下的简单位移

2.从经验论导出了机械论,与唯理论导出僵化的莱布尼兹沃尔夫体系一致,这是由于他们的最初目的本来是要为理性重新奠基,但却没有对理性本身进行批判,这在康德完成了;而对于沿着经验主义的方法继续前行的贝克莱等人来说,为了避免矛盾而不得不对理性原则和唯物立场加以据斥,以休谟为顶峰。

由此见出经验主义实际有两派,一则直接发展到休谟,一则进入机械唯物论

(三)利维坦

1.国家的世俗起源(私利)

2.君权民授与绝对君权

3.社会契约论

四、笛卡尔

线索述评

1.普遍怀疑→我怀疑(思:

1.理智直观、内在经验2.怀疑表明自身的一种不完满)故我在→清楚分明成为真理原则(1.公理和推理规则2.伽桑迪认为,这个标准本身是相对的,因人而异)→心中完满的上帝观念正符合这一标准(1.这个观念必然蕴含其存在2.这个观念一定是比我更完善的东西放进心里来的,即上帝赋予)

(1)这个观念必然蕴含其存在→是在安瑟伦本体论证明之前加入了由自我意识确立的真理标准(认识论)→上帝实际上被矮化了,完满性也降低了

(2)这个观念一定是比我更完善的东西放进心里来的,即上帝赋予→由此可进一步说明所有的"天赋观念"的可靠性来源→一切知识的可靠性和真实性都由上帝保证

(3)公理和推理规则→理性演绎法→获取真理的唯一途径、普遍必然性、以数学(语言、方法)为基础→一切知识的可靠性和真实性都由上帝保证

2.一切知识的可靠性和真实性都由上帝保证=上述推论都只在认识论(观念与知识)范围内进行,而由于对上帝的"无限大能"的规定,其存在便可以同时成为整个世界(物质界与精神界)得以确立的逻辑基点,即从认识论转向本体论(典型展现了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在上帝及其天赋观念与无限大能的保证下,经验论难以确立的"实体"得到了确立→(自因的绝对实体)上帝和(他因的相对实体)精神与物质(思维、自由意志与广延、自然规律)→在论物质一面带有机械唯物主义倾向

3.思维与广延的古典二元论→自相矛盾的身心交感说→处理这一问题(1.伽桑迪将精神物质化2.马勒伯朗士将物质精神化3.斯宾诺莎一元泛神论下的身心平行说4.莱布尼兹单子论)

五、斯宾诺莎

(一)思想承继:

对笛卡尔的前提进行了批评,实际上是将其原则彻底化,即认为"清楚明白"是自身的清楚明白(自明、直接呈现),不需要经由"怀疑"这个过程来推出,也不需要由"我"来保证(避免无穷后退),这个最清楚明白(直观)的真观念就是"神",有些回到了安瑟伦的立场

(二)实体观

1.实体(自然、神):

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唯一,无限,万物由以产生,内在于万物之中,自由(仅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行为仅仅由它自身决定),必然,永恒,万物唯一的第一因和普遍因,是能动的自然

2.属性:

(1)实体具有无限多的属性,人能认识的是思维与广延,二者是相互独立的、先定协调的

(2)笛卡尔那里两种实体的外在对立成了实体内部的平行关系,这种身心平行论与黑格尔的历史与逻辑一致论相类

3.样式:

(1)在他物内并通过他物而被认识,具有被决定的必然性,是实体的分殊(特殊的存在状态),具实体所固有的属性,即理智(思维)与运动(广延),前者是逻辑必然性、后者是机械因果,严格合乎必然性法则,没有偶然与自由,必须通过理智的逻辑推理认识

(2)观念与事物两个系列,各自遵循自己的次序,又完全同一,万物都是一体两面

(三)知识论

1.理性认识:

关于自然及其样式的知识不是通过对其感觉经验,而是通过对观念(真观念)系统的理性推理获得,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也在身形平行论下得到了说明

2.四类知识:

(1)想象或意见(传闻或任意名称、泛泛经验),理性知识(推理、本质的认识),推理的可靠来源于本质的认识,即直观知识

(2)直观知识是最可靠的知识,是真观念,甚至摆脱了笛卡尔的内在经验,而进入纯粹的超验领域

(3)直观知识位于推理之上,即是对知性的超越,这种分层法可以上溯到柏拉图,但在当时而言是一个突破,只是未将其贯彻下去,或可以用苏格拉底批评阿那克萨戈拉的话来批评斯宾诺莎

3.真理观:

(1)在理智直观中呈现的真观念是自身的标准,不依靠外在经验,但由于身形平行论,故又是符合事物的。

这分别是真理的内在标志和外在标志,但从根源上说真理是自身符合的,依靠知性自身的力量和性质

(2)虽然有独断论色彩,但"真理即是真理自身的标准"的说法已经有了辩证法(自我与自我的关系)的因素

(四)伦理学: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六、莱布尼兹

(一)单子论

1.承继:

(1)经验论无法为实体给出保证(甚至不承认实体),莱布尼兹继承了笛卡尔到斯宾诺莎的实体主义传统,而对笛卡尔的二元论及斯宾诺莎抽象笼统的一元论感到不满,便提出了以单子为基础的多元论如果不考虑后来的前定和谐说,单子几乎完全是斯宾诺莎实体的无限个别化(赋予个体以"唯一实体"才能有的自由)

(2)相对于古老的原子说而言,单子只有质的差异(伊壁鸠鲁对德谟克利特的推进就在于使原子有了质的差别和主动性,莱布尼兹则干脆只保留了质的差别而将其完全形而上学化)

(3)相对于当时的机械自然观而言,单子具有能动性,其运动具有多样性。

沿此路一直下去本来可以突破知行的思维方式(机械论本身就是知性思维方式在物理学上的反映),但最终仍走向了"前定和谐"的宿命论

(4)相对于笛卡尔的实体观而言,将精神实体的范围大大扩展了,不存在所谓的物质实体,这在一方面使得通常所谓物质也具有了精神性、能动性、活力,突破了惰性的物质观,相比当时的唯物主义来说是很大的进步,而这又并非古老的万物有灵论

2.单子的特征:

(1)无广延、无部分、无量的规定、能动(构成事物的绝对的最初本源与事物运动的终极根源)、形而上学的点(兼物理学的实在性与数学的精确性)

(2)是精神性的实体(又称形式、灵魂),其本性在于一种"原始的力"(类似于感觉和欲望,导致运动),每一个单子都是自由的自因并且以自身中的自发能动性作为内在活动的源泉

(3)每个单子都是自身封闭、相互孤立的,其运动只能从内部加以说明

(4)单子在质的方面的差别表现为"知觉"能力的差异,即"反映"宇宙全体(对宇宙的表象)的清晰性的不同,差别形成一个连续的、由无限多的单子充满(不可分的点与连续性的辩证统一)的序列,以至高无上的上帝为最高、最清晰

(5)单子不能以自然的方式合成或解散,只能在突然之间凭借创造、毁灭而生灭

(6)空间与时间实际上是单子的知觉表象世界的一种方式

3.前定和谐:

(1)所有的单子都在彼此孤立的情况下根据自身固有的内在原则而运动变化,由上帝保证其一致性与普遍规律,即在创生时就安排好一切

(2)但这种安排与"外在推动"不一样,它是通过赋予每一个单子以内在本性(具有多样性)而达到的,超越了自然神论

(二)天赋观念论(有纹路的大理石)

1.天赋观念:

(1)潜在于心中而非现实的存在,感性是使这潜能、倾向实现即完全显现出来

(2)一方面这是对经验论的一种形式上的妥协,对"天赋观念"的含义进行了新解,另一方面既然如此,也就否定了笛卡尔与斯宾诺莎直接从当下"清楚分明"的观念中建立知识体系的可能性

2.微知觉:

(1)天赋观念并不是他的主观臆造,而是有其根据(相应于笛卡尔由我思得出的清楚分明以及斯宾诺莎理智直观到的自足),即诉诸单子的知觉能力

(2)单子的微知觉在我们对其注意到并进行反省(即洛克的反省,借用其术语而批评其白板说的观点)之前就早已存在

(3)微知觉即是天赋倾向,反省的结果则是明晰的知觉或"统觉",也即现实显现出来的天赋观念

3.在单子的封闭性和微知觉观念下,也就打破了笛卡尔天赋观念与经验观念的界限,划归为清晰程度的差别

(三)两类真理与逻辑原则

1.根据理性而来的推理的(逻辑的、其反面是不可能的)必然真理,以及从感性经验而来的事实的(感性的、反面是可能的)偶然真理

2.与在斯宾诺莎的身心平行说下,真观念在符合自身的同时就与对象符合这样的思维与存在同一立场一致,但莱布尼兹发现了人理性的有限性(这与他们不同的本体论基础有关,斯宾诺莎是从神出发、莱布尼兹则是从差别的单子出发),因而承认岁原则上可以弄清感觉经验中那些无限微妙的逻辑关系,但事实上只有上帝才具有那样的一目了然的理性(康德的理性直观),对人来说不得不把感性的事实当做包含有真理的事实接受下来,这即是事实真理,实际上是尚未展示出来的推理真理

3.实际上莱布尼兹已经从笛卡尔与斯宾诺莎过于乐观的唯理论立场下降了,而将全知的可能性留给了上帝(人神关系也有了变化),上帝再次成为一个(认识论的)设定

4.由两类真理而有两大逻辑原则,矛盾原则与充足理由原则,分别运用于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充足理由原则建立起事实真理

5.充足理由即是从事物纷繁的偶然性联系中找出某一事物的动力因和目的因,真正的、全部的充足理由实际上也就是矛盾原则,但这不可能达到,因此充足理由律建立的事实真理也就只是或然的

6.这种或然性源于人的有限性,而人的有限性鸳鸯浴单子知觉能力的有限性

7.对作为整个世界的充足理由的上帝来说,一切都是根据矛盾原则必然演绎出来的

(四)最好世界:

恶衬托了善,也给人选择的自由

(五)莱布尼兹的三大创见:

单子世界观、个体自由、人类理性的有限性

(六)莱布尼兹-沃尔夫体系

1.莱布尼兹哲学的系统化和刻板化,成为形而上学的独断论顶峰

2.遵循严格几何学形式,通过定义、公理、定理等推理环节,从先验的抽象范畴中演绎出整个知识论体系

3.分为理论哲学、实践哲学两大部分,理论哲学包括形上学、理性心理学、宇宙论、理性神学

4.表面上高扬了理性,实际是把知行思维方式的弱点完全暴露

5.表面上是继承莱布尼兹,实际上并未抓住莱布尼兹的精髓

6.对德语哲学有创建之功

七、洛克

(一)观念

1.对知识的经验基础进行了一定论证二不只是独断地运用,批判一切天赋观念

2.观念的两个来源:

(1)感觉与反省,分别以外物或心灵自身为对象

(2)经验派与唯理论都相信内在经验在一定程度上的可靠性,但对他们的地位认识不同,而且经验派的特质还在于强调感性经验

(3)反省观念在后,因为心灵必须在对外物的感知基础上才能反观自身

3.两种观念:

(1)简单观念,心灵被动接受的

(2)复杂观念,组合、比较、抽象简单观念而得出,样式、实体、关系

(3)除实体观念外的其他观念一般都与其原型相称

4.唯理论与经验论的观念:

(1)唯理论的天赋观念论虽然有时(莱布尼兹)也认同经验的作用,但认为经验所刺激的是本来已有的潜在形态的观念,而且刺激后显现、产生出来的观念是人人一致的(普遍必然性)

(2)经验论有时承认一种反省或综合的能力,但这与潜在的天赋观念并不是一回事,而且从根本上说是不承认有所谓普遍必然性的知识的

(二)第一性质与第二性质

1.性质是物体中能够产生观念的能力

2.第一性质是与物不相分离的,反映其客观状态

3.第二性质是第一性质派生出来的,因认识主体而有异

4.此外还有一种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第三种性质

(三)两种实体

1.实体是假定的作为简单观念的基质(依托)的东西,有精神实体与物质实体

2.这就把实体观念化了,至于实体是否存在则不可知

3.精神实体或受笛卡尔影响

(四)两种本质

1.实在本质是潜藏在物体各种属性背后作为支撑而无法被认识的实在构造

2.名义本质是人民为传达知识而制造出来的抽象观念

(五)三个等级的知识

1.直觉、证明、感觉,分别可提供自我、上帝、外物存在的知识

2.作为最高等级的直觉即是观念之间的符合,即形式逻辑的同一律,推理也是形式逻辑,这说明其思维方式根本上仍是知行的

3.感性知识不仅具有直觉与证明的确定性(这与唯理论追求的相同),而且有实在性(观念与外物的符合),由此区分了"口头的真理"和"实在的真理",这是认同感性的立场,但由于实体及实在本质已被认为是不可知的,这种符合就是根本达不到的,因此后来的经验论走向主观唯心主义其来有自

八、贝克莱

(一)存在即被感知

1.思路:

存在→事物→可感物→可感性质(不能离开感觉独自存在)→观念(被感知的可感性质,事实上把可感性质主观化了)→感知→→事物是观念的集合(观念化)→→存在即被感知(主观化)

2.这个命题有两点关键:

(1)一则它不是对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存在"所做的新解释(那样很明显是矛盾的),而是对"存在"的一个新的界定,即"如此才叫存在",他反对预设"实体"(这就是经验论的立场),从"观念"出发,他只承认精神实体及"可感物"(他将其与物质实体严格区分)的存在,他拒绝承认物质实体的存在是合理的(后来康德吸收了这一点但未照搬),他肯定精神实体的存在又不是从感知,而是另辟蹊径(直觉),这也并不矛盾,以上是所谓的"存在",总结而言,一是在语句中的意义不同,而是所面对的只是物质实体;

(2)二则"即"的意思是"不离开"(不脱离心灵而独立存在),并非是完全等同,他这里明确地将哲学思考限定在自我意识之内,他也说如果有外物存在也不可能知道,这也是坚持了经验论的立场,实际上也是为人类知识划定了界限

3.总结:

他所真正要确立的,只是精神相对物质的绝对主导地位(即便有所谓"物质实体"也被观念化了),上帝也只是为了确保这一地位而作的设定(这与莱布尼兹为确保知识的可能性而设定上帝是一致的),他要反对的敌人来自两方面,一个是从精神出发反对唯物论者(包括唯理论者),二是从经验立场出发反对一切的天赋观念(就连上帝也是后天经验中推理出的)

(二)实体

1.在"存在(惰性)即被感知(能动)"这个命题里,实际已经预设了一个能动的感知主体的存在,即观念(作为可感性质与感觉的统一)不能无根据地存在,必须有一个原因或支撑者,他便将之归于"精神实体"而非物质实体(因为后者已经被否定了),这与"我思故我在"具有相同的逻辑结构,即心灵或自我

2.关于精神实体有两点补充:

(1)一则精神实体本身不是被感知的,只是被直觉到(自我心灵)或反省推理到(上帝),

(2)二则精神实体并不仅仅是个人的心灵,也指上帝的心灵(以跳出唯我论)

3.关于上帝,其观念不是先天赋予的,也不是目的论的假定(莱布尼兹的天赋观念的基础已经不是上帝直接放入,而是单子本身的知觉,即通过单子间接赋予),同洛克一样是后天经验推理的结果,不同只在于,洛克是宇宙论的,贝克莱是完善性的(把人的精神完善化)

4.批评洛克的实体观:

(1)既然承认不可知,就不应断定存在;

(2)观念来源之一的"反省"不依靠外物;(3)第一性质与第二性质不可分,因而也可主观化,即没有了支撑偶性的基质;(4)观念只能与观念相似(这与斯宾诺莎一致),物质实体要么被观念化,要么不可知

5.当时的"实体"观念可能已经有了能动性(莱布尼兹和斯宾诺莎的实体观都是如此),因而便决不能承认"物质实体"的存在,否则会走向无神论,这是作为大主教的他不能接受的

九、休谟

(一)贝克莱原则的彻底化

1.贝克莱由于还有自己坚持的立场,所以为精神实体在"感知"之外找了两条出路(直觉、推理),实际上是肯定了知识的其他来源,休谟则坚守感性经验的知识论立场(没有关于外物的经验,也没有关于外物与我们知觉的关系的经验),必然导致对包括上帝在内的精神实体的否定(虽然他承认上帝观念是反省得来的,但并不以此为知识的合法来源,这个观念实际上是缺乏基础或虚构的),这种彻底的经验论立场一方面可以说隔绝了思维与"存在"一方面却是更加接近了康德物自体的立场,即"实体"是不可知的

2.当贝克莱与笛卡尔一样,还在为思维、观念寻找一个作为支撑的实体(洛克也是如此,但洛克的实体的观念的客体方面,贝克莱与笛卡尔是主观方面)时,休谟已经超越了这一思维模式,认为思维并不一定依赖于某个实体,因为对于实体(超出了印象或观念的范围)根本就没办法认识。

这种突破实际上也是知性思维方式的突破,但他这还是被动的(由坚持经验原则导出的必然结果)突破,而非主动积极的肯定

3.对"自我"这个精神实体的否定引出了人格同一性的问题,他认为"自我"是不可知的,我们所能经验到的只是一些具体的知觉、反省印象

4.其结果是整个世界(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都被知觉(印象和观念)化了,成了一堆不知从哪里来也不知道是什么的知觉的集合

(二)因果观

1.首先将"联系"析分为三类,即相似(resemblance)、时空相近(contiguity)、因果,接着他不仅将前两类关系归为联想的作用,也把因果归为联想

2.他分别否定了因果的必然性(在原因中看不到结果,这与其两类知识的区分有关)、客观性(只是我们对事物之间经常出现的先后、接近关系的一种习惯性联想或心理错觉),即从主体和客体方面对"因果"进行了解构,甚至"必然性"本身也被归为人思想中的一种"决定作用",这样一来,一切实在性、因果性、必然性都被主观化了

(三)实体

1.如果是贝克莱把一切都归于观念背后的精神实体,休谟则可说是把一切都归于知觉(观念与印象)本身,而不再诉诸任何实体

2.如此,在实体基础上建立的种种关系也就只能依附于知觉,实体内部联系成为外在附加上去的联系(康德吸收了这一思路)

3.由于不可知论,思维与存在也就不存在同一性的问题

4.总的说来,理性与经验两派那里,思维是知性的、存在是机械的(与牛顿物理学有关),都没意识到辩证法,所以根本不可能同一,休谟正是要与知性彻底决裂而又未找到新的出路

(四)两种真理

1.知识的两类对象:

观念的关系(纯形式、普遍必然性)与实际的事情(内容、或然性)

2.他们各只具有一面,所以都不是真正的知识(可以理解为,休谟还未找到将普遍必然性这一利器运用在经验内容之上以建立知识的方式),这是后来康德先天知性范畴所要解决的问题

(五)批判理性神学

1.神不在经验可及范围之内(经验不能到达形上学领域),故不能证明

2.目的论证明只是人的类比推理,宇宙论证明则因为因果的不可靠而失效

3.他的目的并非否定信仰,而是将其建立在良知与情感而非理性上

十、康德

(一)承继

1.面对理性派、经验派(二者都同时远离了知识和自由)、自然科学三者

2.休谟从经验的杂多性推出普遍知识的不可能,康德则首先肯定知识是主客观双方完成的、并且主体在认识过程中是主动的,再把这种主动能力赋予一切有理性者,则虽然经验不到所有,已经能够使普遍知识成立,即在主体方面建立普遍必然性

(二)先天综合判断

1.先天综合判断一举解决了休谟的因果问题

2.先天直观形式(数学如何可能):

(1)认识(最初级的感性、直观)得以发生→必然有主观上先天的认识形式(能力、条件,可以使后天经验材料"变质",而莱布尼兹的单子则只是反映,是一种量的关系)→时空(作为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而非自在之物或它的形式)就是使之可能的条件

(2)自在之物刺激感官在我们的直观中形成现象时,时空形式即把感官的杂多表象纳入到自身秩序之中构成一个个有限的感性对象

这对经验实际上是一种限制,休谟说是经验限制了知识,康德则说是主体的认识形式自我限制

特别声明:

1:

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

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3:

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