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程思考题答案1016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7053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8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理论教程思考题答案1016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文学理论教程思考题答案1016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文学理论教程思考题答案1016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文学理论教程思考题答案1016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文学理论教程思考题答案1016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理论教程思考题答案1016章.docx

《文学理论教程思考题答案1016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理论教程思考题答案1016章.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理论教程思考题答案1016章.docx

文学理论教程思考题答案1016章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答题要点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称为文艺学。

文学理论属于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如果说文学批评、文学史主要是研究文学中的“特殊”,即具体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话,那么文学理论则是研究文学中的“一般”,即它的任务是探讨文学活动的普遍规律、概念范畴和相关的方法,形成理论系统。

文学理论与别的理论一样具有实践性和阶级性的品格。

由此可见,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对文学活动的横的审视侧重研究其中带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一方面它制约着文艺学其他分支的研究,另一方面它本身又以具体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研究作为基础。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

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可分为以下七种:

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

文学理论分为这些形态的依据是:

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活动。

从文学创作到文学作品产生再到文学接受,这是一个活动过程。

按马克思的理论,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生产”。

这样,实际上同一个文学活动,在意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

这就是说,文学理论只有一个认识客体——文学活动,但同一客体可以成为多种视角所观照的多种对象,形成不同的研究形态(如图所示)。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一、内容提要

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概而言之,以下五个基本观念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1)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看成是“人的生活活动”,这种活动的基本特性是“自由自觉”。

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与展示。

(2)文学反映论。

把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运用于文学活动中,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反映论:

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并非刻板的反映。

列宁、毛泽东等人对这一观点有充分论述。

(3)艺术生产论。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有多种意义,第一种意义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第二种意义是指实际的创作过程;第三种意义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

本书主要从第一种意义和第三种意义上来理解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

也就是说,文学艺术并非孤立地存在,我们必须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中,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关系中,才可能获得对文学艺术的最终解释。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一种基本看法。

在此基础上,20世纪西方和东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提出了“审美意识形态”的概念。

这种观点认为,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现象,其特殊性主要在于它的“审美方面”。

(5)艺术交往论。

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的著作中,提出了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相互之间交往的理论,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这种交往行为对诗学的贡献,是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因此,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二、概念源流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的文学理论,它的理论支点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

后来列宁、毛泽东结合新的时代特征提出新的命题,有了新的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也提出了一些值得论证的命题。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经历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滥觞期(1842—1844)、形成期(1845—1859)和发展期(1861—1895)三个时期。

这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立阶段。

19世纪末到20世纪,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世界传播、继承、运用和作为现代科学的建设阶段。

三、答题要点

1.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

试作简要的说明。

(答案参阅“内容提要”中“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类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活动;从哲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一种反映活动;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活动;从美学的社会的观点看,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从媒介和符号的观念看,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

这样,马克思主义就从人类学的、哲学的、经济学的、美学的、社会学的、媒介学的、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视点来理解文学,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文学的整体面貌。

3.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主要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种指导不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现成结论照搬照抄,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特别要注意用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解决现实文学实践中提出的新课题。

第二,要具有中国特色,充分考虑到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特别要有鉴别地吸收中国古典文论中的精华,实现新的综合。

第三,要具有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关注当代文学运动的变化与发展,敢于面对20世纪新文论的挑战,吸收新的方法等。

第二编文学活动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一、概念源流

1.生活活动

生活活动是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活动、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人的本质力量是蕴涵在人的本性中,通过一系列的言行来加以体现、贯彻的性质。

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就是人的本质通过社会实践而在现实世界中对象化,人又从对象化的世界中反观自己的本质的过程。

3.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是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的。

这四个要素是:

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我们认为,文学活动作为一种话语活动,这四个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其中,人类的生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存环境,是他们能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基础;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创作文学规范并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至于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生活于同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而作品,作为现实客观世界的“镜”与表现主观世界“灯”,作为作者的创造对象和读者的阅读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作品既是作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也是读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

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

按照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对话关系。

文学作为一种符号(语言)系统,是交往理性得以展开的理想场所。

具体来说,围绕着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其中,分别构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作者与作者),自我与现实他者(作者与此岸世界,包括自然和社会),自我与超验他者(作者与彼岸世界)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作者与读者)。

5.文学本体论

本体论(ontology)是一个哲学用语,它是探讨一切存在,即现实对象的基本特征的学说。

该术语由德国哲学家唯理主义者伍尔夫所创,其含义与古希腊的“形而上学”理论哲学相近,但不涉及精神、宇宙等范畴。

文学本体论是对文学的基本属性作出界定的学说。

它是美国新批评派理论家兰塞姆(JohnCroweRansom,1888—1974)提出的术语,在1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用以指关注文艺形式的理论。

文学本体论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思路中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

6.劳动说

作为文学起源的种种学说之一,它认为劳动对于文学活动的产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在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

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论述的重要问题。

从根本上说,文学生产随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同时,也要受其他意识形态生产的影响,并且又可以对物质生产等领域产生反作用。

但物质生产与文学生产的关系不是一对一的,甚至也不是直接关联的,其相互影响往往有着中介环节,所以在发展上可以不同步,这就是所谓的“不平衡关系”。

它的具体表现有两种典型状况:

一是某种艺术类型在后来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反而衰落了,如古希腊时高度繁荣的神话、史诗,成为后代不可企及的范本;二是落后的地区,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可能超越经济发达的地区,如19世纪的俄国文学比英、法文学并不逊色,而俄国是欧洲的经济落后

地区。

二、答题要点

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

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

文学活动是人类生活活动的一个方面,而生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有别于动物活动的存在方式,是一种历史的、生产的、文化的范畴。

生活活动具有以下几点内涵:

它体现为人和自然交换的过程,它具有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特性,并且它是对人本质力量的确证。

文学活动作为生活活动的一个方面,它以意识形态话语的方式来描述生活(在生活之外);同时,它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创造出入们审美的和想象的世界(在生活之内)。

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请简述之,并指明它们的片面性。

文学活动作为活动是一个过程,是历时性、阶段性的,对它进行分割应具有可行性。

同时,在文学活动中,涉及世界(社会生活)、作者、作品和读者四个要素,那么,从活动的主客体关系来看,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观照,这是对文学活动进行多个层面、多个阶段论析的基本着眼点。

在对文学活动四个阶段的论析中,美国文论家艾布拉姆斯提出的艺术理论涉及四个要素的观点对我们有启发意义。

四个要素分别是作品、艺术家、作为描写对象的世界、欣赏者。

这与我们对文学活动四阶段的论述也基本上吻合。

同时,我们还可以从文论史上关于文学的反映说、表现说、形式说和读者的接受理论中找到具体的理论资料。

文学活动作为人通过语言媒介来创造和欣赏艺术的活动.是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或系统)。

它所涉及的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个基本要素(或环节)只具有相对的可分性,在实际的文学活动过程中,却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融为一体的。

我们只有在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中,才可能准确而全面地把握它的本质特征。

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在文学起源问题上,前人从不同的视角和理论框架上作出了推定,它们是文论史上的宝贵思想资料。

而其中“劳动说”是对其他众多观点的总结和扬弃,具有更大合理性。

其一,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文学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在各个时代和各种文化中可以有着完全不同的界定,它产生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作为恋歌歌词的文学与作为战争动员鼓动词的文学,它们的创作动机、写作语境是不一致的,它们的具体功能与要求也千差万别。

但作为文学,它必须是在人脑走向成熟、有相对完善的语言体系后才可能出现,而人脑的成熟与语言体系的完善,都只有通过劳动才可能达到。

其二,劳动催发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动机产生),提供了文学的主要内容。

文学是人自觉的、自由的活动,所谓自觉,是在于它有合目的性;所谓自由,是人在文学中要表达出超越现实束缚的理想。

上述特性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劳动中产生的。

另外,文学作品要描写入的社会生活.而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主要方面,作者经历的劳动过程往往成为他们创作的素材。

其三,在文学的早期形式上也体现了劳动的痕迹。

诗这种文学体裁成熟时间较早,它往往讲求韵律、节奏,而这与人的劳动过程是直接相关的,如通过劳动号子来协调步伐,通过有节奏的声音来协调狩猎者队伍的推进速度与包围猎物时的队形等。

早期的诗歌,从文学史的发掘、整理情况来看,它基本上是作为歌曲的唱词出现的,同时在吟诵中,往往伴随着吟诵者的身体语言动作,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诗、乐、舞三位一体,实则是劳动过程中诗歌、音乐、舞蹈几种艺术形式萌芽因素统一在一起的反映。

“劳动说”这种文学起源观是在前人若干种起源观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对于其他起源观有所扬弃,但并不是简单地否定,而是将其纳入自身的体系中,使其他起源说的美学观点在“劳动说”的整合下体现出合理的一面。

如“巫术说’’提出了文学与巫术的共生关系,这是有着许多民俗依据的,但“巫术说”不能回答巫术仪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内在根源,我们从“劳动说”出发就可看到,巫术起于人的生产愿望不能在既有生产力水平L达成的矛盾。

从根本上来说,它还是与人们的劳动状况直接相关的,有些巫术仪式甚至就直接融会在原始人的劳动过程中。

同样,对于文学起源的“游戏说”、“宗教说”也可作出相似分析。

我们认为,“劳动说”是对文学起源问题上诸家学说的合理扬弃,它不仅克服了其他诸说的不足,而且能够合理说明其他诸说的一些观点。

4.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经济因素,是对文学发展起最终支配作用的因素。

但这个最终支配性因素不是“唯一决定性因素”。

恩格斯在给约·布洛赫的信中指出,如果将这种最终决定性因素说成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那么就会将唯物史观变成了一种空话。

文学发展在最终意义上是受经济制约的,但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的发展变化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文学发展的动因可以粗略地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其一,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意识形态的变革往往首先表现在政治等领域中,正值意识形态的变革,又进一步对文学意识形态提出相应的变革要求。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艺术的变革就与政治上的变革要求直接相关;在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也可以找到政治上革新要求的影响,它们都不是由经济直接推动的文学变革。

其二,文学发展有着自身体系化的要求和发展惯性,有着它相对的独立性。

恩格斯曾说过.法的观念是受经济状况制约的,它要反映经济关系的要求,但是,它又有着自身的运作逻辑(诸如形式上的公正性,运用中的可操作性等),这样就使得法律与经济之间的关联显得模糊和疏远了。

同样,文学发展也有着自身的一些特征,如诗歌文体对于韵律、句式的一些调整,小说文体在叙事模式上的一些演进,大都是文学发展自身规律在起作用,与经济的关系不明显。

其三,在承认经济状况与文学的变化发展并非一一对应的同时,还应看到经济的影响也是可以反映在文学领域中的。

古希腊城邦制国家以市民作为公民主体,它的戏剧艺术很早就步人了发达阶段。

而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农民居住分散,闲暇时间不多,也没有建立商品消费的生活模式,这使中国戏剧长期停留在巫术仪式、傩戏阶段。

中国戏剧的兴盛起于南宋时江南的一些商业城市。

江南一带物产丰裕、生活舒适、居民集中,使得戏剧艺术有着广大的市场,能够得到经济保障,因而有了很快的发展。

在欧美国家,长篇小说产生在文艺复兴之后,几百年来,成果丰硕,它与版权法等经济法规的推行直接相关。

电影业的发展在技术上有赖于科技,而在制作中有赖于一些企业化的管理方式。

从上述方面,可见经济因素对文学发展的直接影响。

总之,推动文学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有着不同的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在这种种原因中,有些与经济因素相关,有些则没有直接关系。

但在最终决定意义上,经济因素是文学发展的终极原因。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概念的辨析

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考察文学的含义:

第一,文学的文化含义——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此种文学概念盛行于中国魏晋以前和西方18世纪之前,把文学当作一般文化形态,并无特殊的或专有的性质。

第二,文学的审美含义——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此种文学概念大致完成于中国魏晋时期(3至6世纪)和西方16至18世纪,强调文学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化形态的特殊审美性质。

第三,文学的通行含义——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尽管文学的通行含义已经固定,但也并不存在一个明确、清晰的界限,可以截然分辨文学与非文学。

文学的含义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惯例对于区分文学与非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2.关于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是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社会结构是由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各种要素或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的总体组织,包括两个基本层次: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由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

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的各种制度及情感、信念、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总和,包含两个层面:

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有距离的,它往往要与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的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

3.关于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

它一方面被看作意识形态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纠缠在一起。

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渗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具体地说,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缠绕在一起。

第一,从目的看,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第二,从方式看,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但也含有某种理性;第三,从态度看,文学富于情感性,但也带有某种认识性。

4.关于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存在于其话语系统的蕴藉中,无法离开这种话语蕴藉而独立存在。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这里有两层意思:

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质;二是在更具体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语言性“本文”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本文的话语蕴藉常常表现在两方面:

含蓄和含混。

含蓄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含蓄突出的是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是阐释上的“一”中生“多”,但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

共同揭示出文学本文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即话语蕴藉特性。

二、概念源流

话语(discursive)

“话语”经法国思想家福柯(MichelFoucauh,1926—1984)的研究之后,成为当今思想理论界应用最广泛的范畴之一。

在《知识考古学》一书中,福柯从一种新的角度,重新考察人类的历史、主体与知识,这个角度就是话语。

在福柯的讨论中,话语总是作为话语实践存在,“知识通过话语实践形成,话语实践通过知识得到描述”。

正是在话语实践的运作过程中,知识与体制,知识与权力之间形成种种隐秘的关系。

福柯把话语对主体的建构问题,对知识形成的问题,与历史发展之间的关联问题,都放在具体的历史中予以考察,而且这个历史往往跟思想史,跟人文学科的历史关联起来。

话语,按照福柯自己的话说是,“在某种历史条件下,被某种制度所支撑组织起来的陈述群”,即,由某个权威主体发出的,被认为是具有真理性的这种陈述。

“话语”与“权力”有着密切的联系,“话语权力”成为知识形成的重要条件。

在福柯之后,“话语”概念获得了更广泛的发展与应用,我们大致可以把话语看作是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本文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语境等要素。

这就是说,话语意味着把讲述内容作为信息由说话人传递给受话人的沟通过程;而传递这个信息的媒介具有言语特性;同时,这种沟通过程发生在特定社会语境中,即与其他相关性言语过程、与说话人和受话人的具体生存境遇具有联系。

文学正是这样一种话语。

文学作为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话语行为或话语实践。

把文学不是简单地看作语言或言语,而是视为话语,正是要突出文学这种“语言艺术”的具体社会关联性、与社会权力关系的紧密联系。

三、答题要点

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

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

参见本章“内容提要”第一点“关于文学概念的辨析”。

2.怎样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参见本章“内容提要”第二点“关于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3.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参见本章“内容提要”第三点“关于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4.什么是话语蕴藉?

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参见本章“内容提要”第四点“关于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具体作品分析从略。

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一、概念源流

1、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多样性、层次性和审美性。

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活本身既有主导的方面,又有不同的层次。

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需要也是多种多样。

因此,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也就呈现出主导性、多样性,具有不同层次的审美特征。

社会主义的文学活动居于主导地位。

它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的审美意识形态部分。

社会主义时期还存在某些与人民审美需要相抵触的有害的文学活动,以及更多的有益无害的文学活动。

由于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和审美趣味是多样的,因此,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在题材、思想、人物、形式、风格和艺术方法与表现手法等方面,不仅应该而且必须多样化。

社会主义时代的文学艺术,虽然色彩纷呈,品味不一,但审美性则是其本质特征。

2.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是邓小平于1979年10月30日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中首次提出的概念。

他说:

“我们的文艺,应当在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要塑造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创业者,表现他们那种有革命理想和科学态度、有高尚情操和创造能力、有宽阔眼界和求实精神的崭新面貌。

要通过这些新人的形象,来激发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推动他们从事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创造活动。

”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是社会主义文学活动的重大历史使命。

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是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民审美理想的具有新颖生动的个性和丰富多样的性格内涵的社会主义的革命者、创业者和建设者形象。

努力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不仅有重大的美学意义,而且有现实意义,它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都将起到促进的作用。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和学术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主张。

它的提出有一个过程。

i942年5月23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结论部分,当谈到文艺批评问题时,毛泽东就明确指出:

“文艺家几乎没有不以为自己的作品是美的,我们的批评,也应该容许各种各色艺术品的自由竞争;但是按照艺术科学的标准给以正确的批判,使较低级的艺术逐渐提高成为较高级的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