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7035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docx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docx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1

  第二节滑轮

  ●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

  (4)了解其他简单机械(轮轴、斜面等)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轮轴、斜面的实际使用。

  

(2)对实践中的滑轮、轮轴、斜面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

  (3)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4)具有对现实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是否合理进行评价的意识。

  (5)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由学校升旗杆顶部装置引入新课。

  一.定滑轮:

滑轮的轴固定不动。

  性质:

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实质:

等臂杠杆

  二.动滑轮:

滑轮的轴随重物一起移动

  性质:

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实质:

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

  三.滑轮组:

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而成。

  性质:

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应用:

使用滑轮组时,动滑轮和重物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轮轴:

动力作用在轮上可省力。

例如:

方向盘,自行车把手。

  斜面:

省力。

并且斜面越长越省力。

  四.练习:

一课一练。

  五.作业:

P731

  六.教学后记: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2

  第三节机械效率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中培养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尊重实验结果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构效率。

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

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教具:

弹簧秤、小车、长木板、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引导:

课文107页中的各种方法都能把沙子运到楼上,同学们由此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总共做了多少功?

克服沙子重力做多少功?

各种方法做功是否同样多等问题。

]

  2.引入课题:

机械效率。

  二、新课教学:

  

(一)机械效率

  1.组织讨论。

找出各种方法中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用不同方法,人所做的功不完全相同,但克服沙子重力所做的功是相同的。

]

  2.能区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了吗?

  人对沙子所做的功是对我们有用的功,叫做有用功。

对桶、口袋所做的功是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额外所做的功,叫做额外功。

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叫做总功。

  分析:

使用任何机械都不可避免地要做额外功,即有用功始终都要小于总功。

  3.机械效率:

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机械效率的公式:

  有用功-W有用,总功-W总,机械效率-η

  提出问题:

机械效率可以大于100%吗?

分析得出:

使用机械时会不得不做一些额外功,所以机械效率必然小于100%。

  例题:

起重机把质量为0.6t的重物匀速提升了3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3.4×104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二、斜面的机械效率

  1.阅读“斜面的机械效率”。

了解实验装置和实验过程。

  2.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和记录表格。

  3.完成实验的实验报告。

  三、课堂小结

  四、作用:

110页1。

  五、教学反思:

  板:

  四.机械效率

  1.有用功:

我们所需要的功额外功:

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

有用功与额外功。

  2.机械效率:

有用功与总功之比。

公式,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3.探究:

斜面的机械效率

  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评估。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3

  一、基本说明

  1、本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基本信息作者

  2、教学内容

  1)所用教材出版单位: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级或模块:

九年级

  3)所属的章节:

第十六章第三节

  4)教学时间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内容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

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

应把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

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学情分析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4、设计思路

  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等方法开展本节教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给比

  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

探究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寻找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对课本提供的探究方案进行大胆的改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体验成功的愉悦。

为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努力使本节的教学活动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帮助学生构建“身边的物理”,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案一:

多媒体展示:

炎热夏季的一天傍晚,甲、乙两人在湖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湖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

  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可能岸上、湖中、两者一样三者观点都有,到底哪种观点对呢?

从而引入新课。

  方案二:

  出示图片,夏天,岸上的沙子被晒得很烫,而海水却很凉,你有这种感觉吗?

你想不想知道为什么?

  推进新课

  一)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是初中物理中比较困难的实验之一,设计和实验操作的难度较大,需要注意及时指导和协助学生,以保证每组学生都观察到相应的实验现象,得到较好的实验结果。

下面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加以具体说明。

  

(1)提出问题

  从生活中学生已经意识到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不同,这里还要把这个比较笼统的问题描述为明确具体的可验证的物理问题。

教师可以予以引导:

如果上面两幅图中都是水或都是砂子,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也相等,显然,它们吸收的热量必定相等。

那么,不同物质(如水和砂子),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等时,它们吸收的热量也相等吗?

  这已经是一个可验证的问题,其中包含限制条件,如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等、不同物质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实验技术条件予以控制和测量,为下面设计实验提供了基础。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需要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升高相等的温度,比较各自吸收热量的多少。

这仅仅是一个实验计划而已,还要具体设计怎样实现这些要求。

具体做法是:

不同物质选择水和砂子;质量相等要用天平称量;升高的温度通过温度计测量出来;水和砂子吸收热量的多少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因此要用两个相同的加热源(如相同的酒精灯,但从安全性考虑,尽量不要用通常的“热得快”等电加热器)。

另外,装水和砂子的烧杯规格要相同,要保证除了水和砂子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

通过观察水和砂子升高同样温度吸收热量是否相等来验证其吸热性能是否相同。

  此外,砂子需要不停搅拌,否则会受热不均匀。

实验中也可选用水和煤油(或酒精、色拉油)对比进行研究,可以省去搅拌的麻烦。

但煤油、酒精和色拉油均属易燃品,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由此看来,本实验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可以直接采用教材上的,也可根据需要自行设计。

不管采用哪种,教师都应引导学生弄清表格中各行各列表示的含义,包括其中的单位等,这是以后阅读、使用和设计表格必备的知识。

  实验的步骤要让学生自己设计,以锻炼他们设计实验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兹举一例,仅供参考:

①按照图16.3-1和图16.3-2所示,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温度计等组装两套器材;②用天平分别称取100g水和砂子,分别倒入两个烧杯中;③记录水和砂子开始时的温度;④同时对水和砂子加热,记录在加热1min、2min、3min……时水和砂子各自升高的温度。

  本实验的操作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同组学生互相配合,对实验结果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只要能得出定性结论即可。

  (3)分析与论证

  学生实验取得数据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

质量相同的水和砂子,升高相同温度时,加热的时间长短是否相同?

这说明了什么?

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在描述结论时,初学的学生不一定能做到简洁而准确,只要能大致地将问题表达清楚,就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

但教师一定要规范描述到“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相等,水吸收的热量比砂子吸收的热量多”。

  二)比热容

  比热容的定义可以直接给出,但教师要引领学生解析其中的关键词及其含义。

如为什么要限定“单位质量”“温度升高1℃”,这是因为比热容是以热量来定义的,而热量跟物体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有关。

比热容是初中物理出现的一个由两个以上物理量来定义的物理概念,教师对概念的表述与单位的教学都要充分估计学生认知的困难,把铺垫和引导做得细一些。

  对于比热容的单位,要结合阅读数据表“一些物质的比热容”,明确其含义。

因为热量计算公式课标没有要求,教学不必要补充传统教材中的吸热公式和放热公式,不引入相关计算,而是把重点放在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上。

  通过阅读数据表,要求学生知道水的比热容,会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点解释有关现象。

这里可以设计学生讨论交流活动:

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常用热水来取暖?

汽车中为什么用水来做冷却剂?

这些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

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应先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然后汇报辨析,教师梳理总结。

对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教师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其两方面的含义:

质量相同、升高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吸收的热量多,所以用来作发动机的冷却剂;质量相同、降低的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放出的热量多,所以冬季常用热水来取暖。

  三)热量的计算

  展示问题1:

①1kg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很容易即可得出:

吸收的热量Q1=4.2×103J。

  展示问题2:

2kg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

吸收的热量Q2=2×4.2×103J=8.4×103J。

  展示问题3:

2kg水温度升高50℃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

吸收的热量Q3=50×8.4×103J=4.2×105J。

  展示问题4:

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成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得出:

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成正比,与升高的温度成正比,与物质的比热容成正比,计算公式:

Q吸=cm(t-t0)。

  学生自己推导得出:

物体放出热量计算公式:

Q放=cm(t0-t)。

  四)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一个完整的探究应包括哪些过程。

  2.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及物理意义。

  3.Q吸=cm(t-t0)。

  4.Q放=cm(t0-t)。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

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3。

知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

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2。

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

  3。

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

  2。

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教学重点

  1。

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

弹力大小的计算。

  3。

实验设计与操作。

  教学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

  弹簧、钩码、泡沫塑料块、粉笔、烧瓶(内装红墨水瓶塞上面插细玻璃管)、演示胡克定律用的铁架台、刻度尺、弹簧、钩码等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观看伊辛巴耶娃撑杆跳破世界纪录及运动员跳水的视频。

  撑杆跳高运动员要使用撑杆,跳水时要使用跳板,你能说明这样做的目的吗?

由此引入新课

  师:

那么,这又是个什么力呢?

它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方向各如何?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弹力的有关知识。

  [新课教学]

  [实验演示]

  演示实验1:

弹簧挂上钩码后伸长。

  演示实验2:

泡沫塑料块受力而被压缩、弯曲与扭转。

  演示实验3:

粉笔用力被折断。

  学生观察思考什么是形变

  给出形变的定义——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

  刚才举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观察到,如果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

  生1:

没有。

  生2:

可能发生了形变,但是由于形变量太小,所以肉眼观察不出来。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5

  第一节功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

  2、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三)教学准备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

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

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进行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5.1-1中力做功和15.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

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

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

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

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

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

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

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

是否做功?

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

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二、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

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W=Fs

  单位:

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米(1J=1N•m)

  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三、功的原理

  1.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

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2.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3.分析实验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出功的原理

  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注:

这里强调使用机械所做的功都不小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

与后面的机械效率对应,指的是使用机械会做额外功。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

  (五)小结

  (六)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

课后总结

  第二节功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率的公式。

  

(2)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功率的概念,物理意义。

  

(2)能用公式P=Wt解答相关的问题。

  2、难点:

理解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说出功的公式和单位。

  3、什么叫电功率?

它的公式、单位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问题:

在施工现场,有一堆砖,需要搬到正在修建的楼房上去,我们可以采用几种方法搬上去呢?

  多种方法:

人分批搬上去;用滑轮组分批搬上去;用起重机一次吊上去。

  这几种方法,做功哪个多?

  有什么区别?

  这几种方法所做的功是一样多的,可花的时间不同。

我们说他们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

就是说,物体做功时有快有慢。

为了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叫功率。

  1、在物理学中用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

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

用P表示功率。

  分析,用比值定义法。

  P=Wt

  P——功率W——功t——时间

  2、功率的单位:

J/s,即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

  其它功率单位:

1kW=103W

  注:

分清表示物理量中W与表示单位中W的含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