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复习提纲.docx
《思修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修复习提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思修复习提纲
思想道德建设与法律修养
1.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P17
1、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2、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
3、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4、“思修”课时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自我修养的课程,对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如何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P16
当代大学生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就必须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积极、最活跃的群体。
3.优良学风的内容。
求实优良学风的含义。
P5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笃信仁厚慎思勤勉
求实优良学风的含义:
就是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不轻信,不弄虚作假,不贪图虚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
P7
1、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
2、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
3、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关系。
P13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
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方面的内容,各具功能、各有侧重,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
(2)共同理想为主题
(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
(4)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
6.理想和信念的含义和特征。
P21\P23
(1)理想的含义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对现状永不满足,对未来不懈追求,是理想产生的根源。
(2)理想的特征
①实践性:
通过实践产生、检验、修正、发展、实现;
②超前性:
以预见方式反映未来;
③时代性:
同一定时代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水平联系;
④阶级性:
一定社会群体内的共同理想;
⑤实现可能性
7.立志当高远与始于足下。
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P31\P36\P38
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8.爱国主义的含义,意义和要求。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P40\P45
爱国主义基本含义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与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重要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第一层含义:
爱国情感。
2000人共同演绎“善意的谎言”——长春失明小欣月到北京天安门观看升国旗的心愿
第二层含义:
个人对祖国深厚感情的内涵——归属、认同、荣誉。
第三层含义:
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
最后:
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祖国的河山在人们的心中占据着至高至尊的地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祖国的山山水水滋养哺育着她的子子孙孙。
“禾苗离土即死,国家无土难存”,祖国的大好河山,不只是自然风光,而且是主权、财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基本载体。
因此,每一个爱国者都会把“保我国土”、“爱我家乡”、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和统一,作为自己神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
(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反映的就是对整个民族利益共同体的自觉认同。
民族利益是整体的利益、长远的利益,这种利益高于民族内部之间的局部的、暂时的利益。
爱自己的同胞与爱人民是一致的。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的意志决定着祖国的命运和前途。
对人民感情的深浅程度,是检验一个人对祖国的忠诚程度的试金石。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最主要的是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紧紧地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
(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文化传统作为一个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常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或许会背井离乡,或许会彼此隔绝,但对祖国灿烂文化和历史传统的认同总会把人们的心连在一起。
爱民族的灿烂文化就应该认真学习和真正了解祖国的历史,深入理解祖国优良的历史传统。
一个真诚的爱国者,必定是一个尊重和热爱祖国灿烂文化和历史传统的人。
(4)爱自己的国家
爱祖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祖国的大好河山,自己的骨肉同胞,民族的灿烂文化,是同具体的国家相联系的。
我们每个人的发展都是同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爱祖国就要心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就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贡献力量。
主题: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9.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P48
1、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
经济全球化趋势为个人报效祖国消除了许多障碍或阻隔,开辟了更多的管道和更大的空间。
2、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科学的无国界性,无损于每一个人与自己的祖国命运攸关的亲缘联系;科学的无国界性,不等于科学运用的无国界性。
3、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能以一个或几个国家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为蓝图来描绘世界的色彩。
用一种文化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来衡量多样性的世界,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不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10.中华民族精神的含义和内容。
P50
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
民族精神集中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是构成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内容: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
11.时代精神的含义与核心。
P52\P53
我们所强调的时代精神,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
改革创新为时代精神的核心
12.人生价值的含义,评价标准和原则。
P73\P75
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与意义。
在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衡量人生的价值,标准就在于看一个人是否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
原则:
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统一
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13.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
P73\P74
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是劳动及其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这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14.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的含义。
P65\P66
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这是人与动物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
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看法。
每个人在人生实践中,都会遇到义利、荣辱、苦乐、生死、祸福、善恶、得失、成败等人生矛盾,如果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和处理这些问题,就可以正确地把握人生,取得人生的成功。
15.人生观的内容。
P63
人生观主要由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三方面所构成,三者相互区别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生目的是人生实践中的根本问题,从而也构成人生观的核心;人生目的是生活实践的根本指向,决定了以怎样的方式对待生活,也决定了选择什么样的价值取向。
16.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P80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合理调控情绪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17.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应坚持的主要原则。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实质。
P82\P87
(1)平等原则
(2)诚信原则
(3)宽容原则
(4)互助原则
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关系。
因此,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
脱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就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当代世界出现的尖锐的环境问题。
18.如何在大学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P82
在大学校园里,同学之间可能有这样那样的不同意见或矛盾,但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
要自觉的维护同学之间的和睦和团结,自觉地做到在名利面前让一步,在工作和困难面前抢一步,尊重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
同时协调人际关系,必须坚守做人做事的原则,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重,以原则促团结,而不是奉行“好人主义”,当好好先生。
要明确是非标准,光明磊落,一生正气,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要讲正气,重大义,而不要搞江湖义气;要交诤友,而不要交酒肉朋友。
心胸坦荡,坚持原则,直言规劝有错误的朋友,才能获得真正的友谊,才能真正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19.怎样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P80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
社会利益离不开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也离不开社会利益。
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有机统一,不是简单相加,体现了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它也保障个人利益的实现。
个人利益一旦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自觉服从社会利益。
20.道德的含义起源和主要功能,社会作用。
P90\P91\P92
含义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起源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社会关系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人类最初的道德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随着发展又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
主要功能
(1)道德的认识功能,即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往往借助于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理想等形式,帮助人们认识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通过,增强义务感与责任感,正确选择道德行为,塑造道德价格。
(2)道德的调节功能,即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实际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在认识功能与调节功能的基础上,还有如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它们与其它社会手段密切配合,共同发挥了调节作用。
道德的社会作用
(1)作为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2)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因素:
影响其它社会意识的存在和发展;影响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3)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调节人与人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21.中国革命道德传统。
.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
22.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P95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公私之辩证”是中国传统道德发展演化的一条主线。
“公义胜私欲”是道德的根本要求,“公”是作为道德的最高标准。
强调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利”,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爱人要从爱旁边的人做起,从爱亲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并把这样的爱推广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道),能将心比心(恕道)。
立足于自己,承认人的差异,主张“合而不同”,“和为贵”,讲求和睦相处,强调社会和谐,“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
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礼也”,“凡人炎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同时提醒人们“事思敬”、“不居功”。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
亦即诚实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尊重科学,坚持真理,坚守信诺。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荀子·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这里讲的“神明”是指人的精神面貌;“圣心”是指一种道德境界。
所谓“成德至善”,是说个体的道德质量是一个由一种较低的境界到另一种较高的境界,不断前进而逐渐趋于“至善”的过程。
——“存之又存,相乃不舍”,逐渐地但无止境地趋于“至善”。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塑造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是就是奋发向上、切磋践履、修身养性。
此外还有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
23.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
P113
主要内容: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4.诚实守信的含义。
P114
诚实就是真实无欺;守信就是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
25.诚信道德对大学生的意义。
P115
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质量,关系到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
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自觉加强诚通道德建设,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质量、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
(1)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2)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3)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2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原则。
P102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①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③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它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①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②社会主义集体利益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③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27.为人民服务的不同层次的具体要求。
P104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不同利益群体和不同觉悟程度的人们,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要求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对于不同层次的人应该有不同的要求。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是为人民服务;同志间、师生间、同学间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帮助是为人民服务;热心公益、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扶贫济困、帮助残疾是为人民服务;遵纪守法、诚实劳动并获取个人正当利益,同样也是为人民服务。
事实证明,在我们的社会中,不论从事何种职业、处于何种岗位,也不论能力的大小、职务的高低,每个人都能够通过不同的形式实践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
认为所谓为人民服务只适合于党员干部而不能推广到全体人民的看法是一种误解。
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形成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28.社会公德的含义和特点。
P126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
①继承性。
千百年来,人类在共同生活、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共同遵守的为人处世的道德传统,这些道德传统中凝结着人类的道德智慧,构成了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信守诺言;在公共场合注重礼貌、相互谦让等,无论在什么社会条件下,都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基本准则。
②基础性。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被视为每个社会成员应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社会为维护公共生活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具备社会公德素养。
相对于社会其它道德规范而言,社会公德有具有底线及最起码的道德要求的性质。
③广泛性。
社会公德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适用范围。
在一个社会中,社会成员无论具有何种身份、职业和地位,都必须在公共生活中遵守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在一定意义上讲,具有一种场所道德的性质,就是说,你进入这个场所,就要遵守为了维护该场所公共秩序的道德要求。
④简明性。
社会公德大多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风俗习惯的提炼,它讲的是一些有广泛共识的问题,往往不需要作更多的说明就能被人们理解,如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等就是起码的生活共识,“不随地吐痰”、“不乱穿马路”等公德规范,更是简便易行。
29.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
P133
1、指引作用
法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既定的行为模式,从而引导人们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的作用。
指引作用是法律最首要的作用。
法的指引作用主要是通过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命令性规范三种规范形式实现。
(禁止性规范和命令性规范又合称义务性规范)授权性指引是指运用授权性法律规范(即:
可以这样行为),告诉人们可以作什么或者有权作什么;禁止性指引是指运用禁止性法律规范(即:
不许这样行为)告诉不得作什么;命令性指引是指运用命令性法律规范(即:
必须这样行为),告诉人们应当或者必须作什么义务性规范代表明确的指引即明确表示人们应该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第四条规定:
公民在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的时候,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得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它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此为义务性规范
2、预测作用
法的预测作用是指法律通过其规定,告知人们某种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质以及它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的行为趋向与后果。
人们可以根据法律规定,对特定行为的法律后果进行预测,从而自觉、自主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更加符合法律的规定。
这样就可以减少和化解一些矛盾和纠纷,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
3、评价作用
法的评价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
法律是一种评价准则,作为衡量、判断他人行为是否合法或违法,违法性质及程度的准则。
法律评价的标准是合法与不合法。
4、强制作用
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指法律能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违法和犯罪,保障自己得以实施的作用。
法的强制作用是法的其它作用的保障。
没有强制作用,法的指引作用就会降低,评价作用就会在很大程度失去意义,预测作用就会被怀疑,教育作用的效力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5、教育作用
法的教育作用是指法所具有的,通过其规定和实施,影响人们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作用。
法的教育作用的实现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法律作出规定,通过人们对法律的了解和学习,发挥教育作用;
二是,法律通过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使违法犯罪者和一般社会成员受到教育;
三是,法律通过对各种先进人物、模范行为的嘉奖与鼓励,为人们树立良好的法律上的行为楷模。
30.职业道德的含义及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P148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目的是从道德角度调节和约束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
基本要求:
1、爱岗敬业——职业态度
爱岗敬业是从业人员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勤奋努力、尽职尽责的道德操守。
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
爱岗敬业所表达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
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益求精,尽职尽责,“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这是社会对每个从业者的要求,更应当是每个从业者对自己的自觉约束。
2、诚实守信——职业准则
诚实守信既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即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该做到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信守承诺,讲求信誉。
诚实守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是十分完善的条件下,诚信的缺失会扰乱社会的经济秩序,败坏企业的名声,对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加强职业领域的道德建设,十分必要和及时。
3、办事公道——职业操守
办事公道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做到公平、公正,不谋私利,不徇私情,不以权损公,不以私害民,不假公济私。
办事公道,就要做事讲原则,无论对人对己都要坚持实事求是,出于公心,不挟私欲,按照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法律要求和行为准则来处事待人。
4、服务群众——职业目标
服务群众就是在职业活动中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职业场所是体现这一核心要求的重要领域。
职业活动使为人民服务获得了具体的内容和表现的形式,服务群众必然成为职业活动的内在需要,每个公民不论从事什么工作,能力如何,都能够和应该在本职岗位上,通过不同的形式为人民服务。
整个社会应该形成一种人人都是服务者,人人又都是服务对象的良好秩序和和谐状态。
5、奉献社会——本质特征
奉献社会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树立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并通过兢兢业业的工作,自觉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
奉献社会的道德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目标指向,所有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等都要体现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
31.职业生活中最主要的法律规范P151
(1)从适用对象来说,既有适用于所有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的《劳动法》,又有适用于公务员的《公务员法》,还有适用于某一特定职业的《教师法》、《律师法》、《法官法》、《检察官法》、《人民警察法》等。
此外,在《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安全生产法》等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中,也有关于职工权利义务的规定。
(2)从相关法律的层次来说,既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又有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规章,还有地方人大和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与规章。
(3)从内容上说,这些法律,既有对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权利与义务的规定,又有对从业人员的资格、职业行为的规定,还有对用人单位招工、录用程序的规定等。
32.婚姻家庭的本质属性P168
婚姻家庭关系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
(1)婚姻家庭的自然属性是婚姻家庭形成的自然因素。
表现为男女两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