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6984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3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德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东省德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东省德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东省德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东省德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德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德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德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德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德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高三语文试题2018.1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

非选择题写在答题卡对应区域。

严禁在试卷上答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埃及文明被亚历山大征服,早已改变了形态;而两河流域的文明破碎,陷入乱局;“龙的传人”的中华文明为何连续不断,其奥秘何在?

②一体多元的文化格局是中国文化长期延续发展的保障。

在中国历史上,对于龙文化的崇拜始终是主流的文化,无论是伏羲女娲时期还是夏商周时期,甚至是明清时期,这种信仰始终没有改变过。

到了晚清时期,黄龙旗还成为国旗在国际上交流,代表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传播。

历史上无论是哪一个民族主导国家政权,总是将龙作为帝王的化身,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的化身,同时也是整个民族最为吉祥的符号,这是共识。

在传统国家体制下,民众也有自己的信仰空间,各民族也有自己的信仰,多元化保障了文化的多样性。

一体与多元形成一种稳定的结构,也形成和谐的文化生态,这样就避免了尖锐的文化冲突。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着民族间的征战,但是并不存在尖锐的内部的文化冲突,文化是多元共生的,又是统一的。

多元的前提是统一,没有一体就没有多元,那就只有无休止的纷争。

③中国文化的包容开放与创新支持文化长期延续。

中国的龙文化不是保守的,而是不断调适的、包容的,形成了博大丰富的内涵。

曾经有帝王想独占龙文化的资源,但是这份全民族的宝藏必须民族成员共享。

所以我们看到,民间也在享用龙文化这一符号。

比如龙舟竞渡,从两宋以来,民间社会龙舟竞渡蔚为大观,极大地促进了文化认同,形成了官民一体的共同习俗。

外来的佛教的龙文化进入中国,很快就加入了中国龙文化体系,而随着海洋文化的拓展,龙王的文化发展起来了,于是有了四海龙王。

现在我们分不清哪些是原始的龙文化,哪些是后期加入的龙文化,也分不清哪些是外来的龙文化,哪些是本土的龙文化。

龙文化的发展容纳中外古今文化精华为一体,所以与时俱进,日新其业,生生不息。

中国文化连续不断的文明是一种发展的创新性的延续,绝不是固步自封的。

④龙文化符号成为智慧的化身,也保障了中国文化的联系不断。

«周易»之«乾»卦,以龙为喻,深刻表现了中庸平和的生活态度。

强调潜龙在渊、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不同状态下的不同的生活态度。

终日乾乾之谨慎始终是正面的态度,而亢龙有悔则是对于冒进的警告。

这样一种以龙为喻的生活智慧,保障了文明的稳健发展、持续发展,防范轻率的态度造成文明的中断。

在今天看来,这种态度依然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基本姿态。

⑤所以,作为“龙的传人”,中华文明起源于八千年前,经过了三千年的演进,在五千年前形成了成熟的文明与多元一体的形态,形成了具有认同感的符号,开始“龙的传人”的整体进程。

经过五千年的包容创新性发展,具有不可战胜的韧性与与活力,在当今世界呈现出无限的活力。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就是建立在这样坚实的文化基础之上。

(节选自2017年11月27日«北京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界古文明或被外族征服改变了形态,或文明破碎陷入乱局,只有中华文明长期延续发展。

B.从伏羲女娲到明清时期,对于龙的崇拜始终是主流,而黄龙旗代表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传播。

C.中国文化与时俱进,生生不息,绝不固步自封,所以龙文化的发展容纳中外古今精华为一体。

D.«乾»卦以龙为喻而表现的中庸平和的生活态度,至今依然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基本姿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从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不同民族等方面论证一体与多元的和谐文化格局是中国文化延续发展的保障。

B.文章第③段以民间龙舟竞渡成风、佛教龙文化进入中国为例,分别论证了中国文化的包容开放与创新。

C.文章第④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述了龙文化蕴含的智慧保障中国文化持续发展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论证结构层次清晰,开篇提出问题,然后分析了中华文明长期延续的原因,最后进一步强调其发展历程和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民众与各民族没有了自己的信仰,那么就无法实现文化的多样性,很难避免尖锐的文化冲突。

B.历史上“龙”既是国家最高权力的化身,也是全民族最为吉祥的符号,想独占龙文化资源只能以失败告终。

C.飞龙在天、潜龙在渊等不同状态下不同的生活态度充满智慧,是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特征之一。

D.中华文明经过长期的演进及创新发展,具有了不可战胜的活力,这是我们建立民族的文化自信的基础。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精神强度

雪小禅

①我喜欢“精神强度”这个词。

②非常达利。

我在看达利的油画时常常会想起这个词。

他反对时间,把时间变成变形的钟表挂在树上,把沙发做成马桶。

那种精神强度可以把一切扭曲。

他的画不凌厉,但看毕震撼之后是无限的激荡,好像得了脑震荡的人,好长时间会缓不过来。

③其实精神真是最形而上的东西。

最不可靠,也最可靠!

就象过分美于一种植物的叫法。

我喜欢铁线蕨这个植物。

只是喜欢它的叫法。

在蕨类植物里,它有一种突兀的美。

我喜欢类似于它的人,干净、倔强、饱满……喜欢长风浩荡,喜欢渺目烟视……内心里越是野旷人稀,它呈现给艺术的越是生动疼痛。

④有精神强度的人,不会轻易被打倒。

虽然有时候他很脆弱,但这脆弱,其实是艺术里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架,犹如寂寞花园里一朵绮丽的花,安静地开,安静地谢。

⑤看过一个纪录片,是记录清华物理系教授叶企孙的。

钱学森、杨振宁全是他的学生,他开中国物理系先河,终生未婚。

把自己交给了物理,交给了学生。

在文革时期,被说成特务,为了不牵连学生,在清华遇到学生时,他假装不认识。

有学生上前打交道,他摆着手说,不要来,不要来。

那时他背已驼发已白,每天不说一句话。

他的小屋,只有一张床,床上,放着整摞的物理书。

而他睡觉的地方,只是一张椅子。

事后有人问过他,觉得寂寞吗?

孤独吗?

绝望吗?

他答,我有物理,有书,有天空,有深邃的精神。

如果不是精神世界的强度,或许他早就和一些大师一样选择自杀,投湖或悬梁。

他倔强地活在自己的芬芳世界里,一直到生命最后。

⑥看«杜拉斯传»,惦记于这个女人的精神强度———她的一生,总在打倒别人,从来没有被别人打倒过。

即使爱情。

她用她的文字打倒读者,用她的爱情打倒男人。

在离别时,她不哭男人哭;在爱着时,她得意地说,你多幸运呀,你爱上我,你爱上这么著名的一个作家!

⑦她一点不卑微,一点不示弱,一点也不!

⑧我在她的强度里感觉到了无限的软弱。

她没有性别,她是杜拉斯。

⑨而大师黄永玉,一直在用画来表达他的精神强度。

“三月间杏花开了,下点毛毛雨,白天晚上,远近都是杜鹃叫,哪儿都不想去了􀆺􀆺我总想邀一些好朋友远远地来看杏花,听杜鹃叫。

”这是黄永玉同他表叔沈从文聊天时说的话。

黄永玉问表叔,这样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沈从文答,“懂了就值了”。

⑩是啊,懂了就值了。

这世间,必有一种懂得是精神,穿越灵魂,幽幽而来。

总有那个明白三月间杏花开了,下点毛毛雨的惆怅的人,总有发个信儿就刹那间说慈悲的人,因为,他的精神强度恰巧与你在一个线上,不远,不近———你说,他懂;他说,你懂。

即使没有那个一起来看杏花的人,还是饱满的。

因为内心是强大的,是蓬勃的,是生生不息的,是杏花春雨里最美的笛声,是一个人的自斟自饮。

是徐悲鸿说的那句,“我就要一意孤行”。

那些有精神强度的人,是金,藏于内心。

不显露,但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会闪现出非常动人的光芒。

即使放在最孤寂的地方,他不凋落;放在最热闹的地方,他不张扬。

他用精神支撑着内心,那个花园里,妖娆地开着一朵又一朵世间难寻的花,如果你进得去,那么你看得到。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作者用达利的画作所产生的震撼效果把“精神强度”的力量具体化,使读者对“精神强度”这一抽象概念有了初步的形象的认识。

B.第③段作者说喜欢铁线蕨突兀的美,是为了强调精神的可靠,并以此类比与它相似的人的个性特点,引出下文对叶企孙等人的描述。

C.文中说杜拉斯“从来没有被别人打倒过”,又说“在她的强度里感觉到了无限的软弱”,可见作者对杜拉斯精神强度的理解在不同阶段有矛盾认识。

D.文章最后一段以“花园”设喻,与第④段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圆融;同时也使文章意蕴更加丰富,给读者留下广阔的回味空间。

5.结合全文,概括文中“精神强度”的含意。

(5分)

6.本文很多独句成段的段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12月18日下午,中国全球化智库与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7)»蓝皮书。

蓝皮书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达54.45万人,留学人数增速放缓,较2015年增速下降8.17个百分点。

即便这样,中国仍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国家的最主要留学生源国。

另一方面,来华留学生源国覆盖范围稳定,以友好国家和周边国家为主,近几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来华留学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来华留学生人数增长最快的为韩国、泰国、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和老挝,增幅的平均值超过20%。

(摘编自中国教育在线«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7)»)

【材料二】

【材料三】 

来华留学生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其专业主要集中在汉语语言、人文社科和中医等传统的专业方向,理工类专业留学生在来华留学生中所占比例较低,总体规模较小,发展也相对缓慢。

另外,来华留学生在国内分布不均衡的特点较为突出,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和来华留学网发布的«2014年来华留学调查报告»显示,中国50所重点大学招收留学生人数比例可以占到来华留学生总人数比例的77%,而数量更多的普通高校仅占比23%。

中国政府奖学金对来华留学的引领作用持续显现,青海、宁夏、云南、江西和广西等中西部地区和边境省区的留学生规模显著扩大,奖学金对周边国家生源的拉动作用明显。

(摘编自全球化智库(CCG)编写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

【材料四】 

我国出国留学生在专业选择上也以前景较好的专业为主。

2017年留学专业选择更加趋向理性化,从扎堆的金融、商科等转向就业前景更广阔的专业。

近五年的留学数据显示:

留学生在专业选择上以商科为主,其他专业,比如理工科、设计、计算机,选择这三个专业的留学生不断增加。

在院校选择上更趋向理性,滤去了过往出国留学追求“镀金”“名校”等虚荣心理,学生和家长越来越重视海外教育的体验,聚焦点由院校综合排名转向专业排名,同时结合家庭实际经济情况、未来就业等因素做选择,而非盲目跟风。

近几年海外留学仍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而以自费为主的海外留学的费用不菲,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普通工薪家庭也可以承担起留学费用,自费留学生数量也在不断上涨。

未来,出国留学将不再是普通家庭孩子遥远的梦想。

(摘编自胡润«2016年留学趋势特别报告»)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从出国留学目的地国家和来华留学生源国的对比看,留学人员主要流向经济发达、教育先进的欧美国家,来华留学的情况与之相反。

B.材料二中所列来华留学人员和正在海外学习的中国留学人员的七年的统计数字,都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C.正在海外学习的中国留学人员的增长率呈波浪状,其中2013年出现了负增长,是这些年增长率变化的波谷。

D.根据材料二可知,多年来,来华留学人员数量仍然远低于海外学习的中国留学生人员数量,留学赤字问题依然严峻。

E.来华留学生在国内分布不均衡的特点较为突出,原因是重点大学的汉语语言、人文社科和中医等传统专业都实力雄厚。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在选择专业和学校方面的不同。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尹翁归字子兄,河东平阳人也,徙杜陵。

翁归少孤,与季父居。

为狱小吏,晓习文法。

喜击剑,人莫能当。

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吏不能禁,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

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后去吏居家。

会田延年为河东太守,行县至平阳,悉召故吏五六十人,延年亲临见,令有文者东,有武者西。

阅数十人,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对曰:

“翁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

”功曹以为此吏倨敖不逊,延年曰:

“何伤?

”遂召上辞问,甚奇其对,除补卒史,便从归府。

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归,徙署督邮。

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闳孺部汾北,翁归部汾南。

所举应法,得其罪辜,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

举廉为缑氏尉,历守郡中,所居治理,迁补都内令,举廉为弘农都尉。

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

定国家在东海,欲属托邑子两人,令坐后堂待见。

定国与翁归语终日,不敢见其邑子。

既去,定国乃谓邑子曰:

“此贤将,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

翁归治东海明察,郡中吏民贤不肖,及奸邪罪名尽知之,县县各有记籍。

自听其政有急名则少缓之吏民小解辄披籍县县收取黠吏豪民案致其罪高至于死。

收取人必于秋冬课吏大会中,及出行县,不以无事时。

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自新。

东海大豪郯许仲孙为奸猾,乱吏治,郡中苦之。

二千石欲捕者,辄以力势变诈自解,终莫能制。

翁归至,论弃仲孙市,一郡怖栗,莫敢犯禁,东海大治。

(节选自«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听其政有急/名则少缓之/吏民小解/辄披籍/县县收取黠吏豪民/案致其罪/高至于死/

B.自听其政/有急名则少缓之/吏民小解/辄披籍/县县收取黠吏/豪民案致其罪/高至于死/

C.自听其政/有急名则少缓之/吏民小解/辄披籍/县县收取黠吏豪民/案致其罪/高至于死/

D.自听其政有急/名则少缓之/吏民小解/辄披籍/县县收取黠吏/豪民案致/其罪高至于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季父,指最小的叔叔。

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

B.百贾,指各种行业的商人。

在古代,“商”就是开店铺有固定地址卖东西的人,“贾”就是流动着贩卖商品的人,所以称“行贾坐商”。

C.督邮,官名,始置于西汉中期,郡守属吏,汉时拥有重权。

«三国演义»中,曾经有位督邮向刘备索贿不成,想要陷害刘备,被张飞痛打。

D.论弃仲孙市,意思是将许仲孙在街市上处决。

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在街头示众,称“弃市”,后以“弃市”专指死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尹翁归文武兼备,管理卓有成效。

在平阳做管理市场的官员时,素来依仗权势在市场斗殴闹事的霍氏家奴门客也不敢横行霸道。

B.尹翁归不卑不亢,口才非常出众。

在受到河东太守田延年接见时应对自如,赢得田延年好感,被委以卒史一职,后来因才能出众不断受重用,最高官至都尉。

C.尹翁归正直无私,令人由衷钦佩。

他去向廷尉于定国辞行,于定国本想有所请托,但出于对他的人品才干的佩服,以至和他交谈了一天,也始终没有说出口。

D.尹翁归明察秋毫,执法效果显著。

他对东海的官吏百姓的情况了解得非常清楚;出巡各县,一去便要有所收捕惩处,以一儆百,官员百姓都恐惧他的威严而改过自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阅数十人,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对曰:

“翁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

”(5分)

(2)所举应法,得其罪辜,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后出塞①

杜 甫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②。

【注】:

①本诗以一个刚刚入伍的新兵的口吻,叙述了出征关塞的部伍生活情景。

②霍嫖姚:

汉代名将霍去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句交待新兵入伍的时间、地点,次句点明出征的去向。

早晨到军营报到,傍晚就随队向边关进发;一“朝”一“暮”,显示出军旅生活中特有的紧张气氛。

B.“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写了夕阳与战旗相辉映,风声与马嘶相交织,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的暮野行军图,给人以凛然庄严之感。

C.“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两句描写了沙地列阵的图景:

在平坦的沙地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成千上万个帐幕,士兵们正各显身手进行操练。

D.入夜后,一轮明月高悬中天,因军令森严,万幕无声,荒漠的边地显得那么沉寂。

这里虽不见千军万马的壮阔气势,但显见这支部队的整备有素。

E.“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这里,数声边地特有的悲咽的笳声划破夜空,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使出征的战士油然而生思乡之情,失去了往日的英姿。

15.赏析诗歌中“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两句。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     。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认为秦国应当爱惜六国人才,做到了这点就能“”;然而,秦国没能做到这一点,最终败给了自己,正所谓“,”。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时代发展的需求,人民群众对戏曲的热情,使许多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诗人积极参与戏曲创作,甚至自操檀板,粉墨登场。

②我读过弗莱的著作,很喜欢他那高山仰止的气势和包罗万象的体系,更欣赏他努力摆脱主观印象式品评的文学批评方法。

③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更需要从根本上釜底抽薪,进一步推进医药生体制改革。

④严冬的巨大雪毡一旦撤去,这时最触目惊心的便是那暴露在眼前的种种污秽杂乱。

依我们的偏见看来,自然也并非生性好洁。

⑤他这人平素爱出风头,工作华而不实,喜欢夸夸其谈,我任他自言自语,不落言筌,他独自发完议论,也就算了。

⑥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

文工团的青春岁月,不过是他们的黄粱一梦,梦醒后才知人去楼空,早已面目全非。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在近期举行的中法领导人会晤中,中方愿意继续本着合作共赢为原则,密切同法方各领域合作,加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

B.当前,企业生产利润如何?

投资方向会调整吗?

记者日前在多省市展开调查,不少靠实业起家、仍依靠实业创新发展的企业家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C.北京冬残奥会会徽设计展现了汉字“飞”的动感和力度,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滑行、冲向胜利的运动员形象,同时也体现了轮椅等残奥会特殊器械的形态。

D.最终,经过理论分析和试验,黄旭华大胆地取消了用大陀螺保持艇体稳定这种设计,使我国核潜艇的研制没有走弯路。

19.某位老师向学生讲述下文的用意,最可能是希望学生(3分)

农民问教授:

“一个聋哑人到五金行买钉子,他先把左手的两个指头放在桌上,然后用右手做锤钉的样子。

店员拿出锤子,他摇摇头,用右手指了指左手的两个指头;店员拿出钉子,他点点头。

这时,一个盲人走进来。

先生,请您想一下,他会如何买到一把剪刀?

”教授从容答道:

“简单。

他只要伸出两个指头,模仿剪刀的样子就可以了。

”农民笑起来:

“先生,他不需要这样,盲人是会说话的。

A.勿受既有认知限制 B.莫因专业蒙蔽真相

C.审慎辨析言语歧义 D.勇于质疑权威观点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戏曲创作离不开人物形象塑造。

明清时期的优秀作家有了很高的艺术追求, ① 。

且不说杜丽娘、杨玉环、侯方域等主要人物,其形象的鲜明性和内心的复杂性表现得细腻生动, ② ,其性格也是多面的、微妙的。

像«牡丹亭»里的陈最良,固然是个迂腐塾师,却又有圆滑一面;«桃花扇»里的柳敬亭外表幽默滑稽却有着正直善良的忠心赤胆。

有了这些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支撑,«牡丹亭»«长生殿»等剧作, ③ ,成为耸立在我国戏曲史上的高峰。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改正另外两处错误。

(5分)

觉醒之意识,铸就无悔之青春。

有了精神的觉醒,一个人就定能做到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从高尚工作中收获快乐,在舍我其谁中成就大写人生。

如果思想守旧、精神困顿、心灵迷失,即便年纪轻轻,也可能暮气沉沉,所以青春并不是由年龄来界定的。

一个人的青春是平庸无奇还是璀璨夺目,“觉醒”堪称关键变量。

觉醒了,就能成就“人生之春、人生之华”!

①一个人就不难做到处优而不养尊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

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

③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

④通过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历尽千辛万苦而酿造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

(«平凡的世界»)

⑤美德犹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

(«培根论说文集»)

⑥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

(«泰戈尔诗选»)

«文心雕龙»中称“经典”为“恒久之至道”,经典著作是各民族文化和知识的结晶,可直探人性本源,可汲取人生智慧,可滋养人类心灵。

读了上面六句来自经典名著中的名言,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

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2018.1

一、(35分)

(一)(9分)

1.D(A.“世界古文明”扩大范围,“只有”绝对化;B.以偏概全,“黄龙旗代表中国形象”是晚

清时候;C.因果倒置)

2.B(“分别论证”表述不当,两个例子都论证了文化的包容开放和创新)

3.A(“那么就无法实现文化的多样性”与前一句的假设没有必然的联系)

(二)(14分)

4.C(“不同阶段有矛盾认识”不当)

5.①心中有理想,有追求,在逆境中倔强生存;②人格独立,不卑微,不示弱;③热爱生活,用心体味生活;④内心强大,蓬勃,生生不息。

(5分,答出1点1分,答出两点3分,答出3点5分)

6.①利于突出作者的观点,帮助读者把握主旨。

篇首即独句成段,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②利于行文自然过渡,实现内容的转换。

“是啊,懂了就值了”一段,既承接上文,又引起下文对“懂”的阐释。

③利于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达,凸显文章的脉络。

“即使放在最孤寂的地方􀆺􀆺它不张扬”水到渠成,点明“精神强度”的内涵。

④利于调整文章节奏,使文章疏密有致。

“她一点不卑微,一点不示弱,一点也不!

”一段,从上文看似轻松随意的叙述转向总结评价,行文由缓转急。

(6分,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

(三)(12分)

7.B(“均超20%”有误,原文为“平均值超过20%”)

8.CD(A项“来华留学情况与之相反”表意不明;B项“都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中“逐年增加”与表格数据不一致;E项,此推断太绝对,于文无据)(5分,答对一项2分,答对两项5分,多于两项不得分)

9.

(1)出国留学人员选择前景较好的专业为主,专业选择和院校选择也更加理性;(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