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四含答案 14.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6916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四含答案 1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四含答案 1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四含答案 1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四含答案 1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四含答案 1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四含答案 14.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四含答案 1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四含答案 14.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四含答案 14.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四含答案14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四(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胡翰传

胡翰,字仲申,金华人。

幼聪颖异常儿。

七岁时,道拾遗金,坐守待其人还之。

长从兰奚谷吴师道、浦江吴莱学古文,复登同邑先达之门。

同郡柳贯▲文章名天下,见翰文,称之不容口。

游元都,公卿交誉之。

或劝之仕,不应。

既归,遭天下大乱,避地南华山,著书自适。

文章与宋濂相上下。

太祖下金华,召见,命之会食。

后侍臣复有荐翰者,召至金陵。

时方籍①金华民为兵,翰从容进曰:

“金华人多业儒,鲜习兵,籍之,徒糜饷②耳。

”太祖即罢之后聘修史书书成而归。

爱北山泉石,筑其下,徜徉十数年而终,年七十有五。

所著有《春秋集义》,文曰《胡仲子集》,诗曰《长山先生集》。

(选自《明史》卷二百八十五,有删改)

(注释)①籍:

这里指征召。

下同。

②糜饷:

浪费粮食,耗费粮饷。

③顺生:

人名。

110.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

(限断两处)

太祖即罢之后聘修史书书成而归

1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或劝之仕(_______)

②既归(______)

③时方籍金华民为兵(______)

④鲜习兵(______)

1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七岁时,道拾遗金,坐守待其人还之。

113.文中“▲”处原有一字,请根据上下文推测,最有可能的一项是(  )

A.于B.以C.而D.乃

114.诗中“恨”字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115.胡翰“避地南华山,著书自适”,结合诗文分析其中的原因。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110.太祖即罢之/后修史书/书成而归

111.有人,有的已经正少

112.七岁的时候,(胡翰)在路上拾到了金子,坐在路边等丢金子的人,把金子还给他。

113.B

114.表达了作者对顺生未能见到山中人的遗憾之情,期望顺生做山中人那样品德高尚的人,也流露出自己对山中人的仰慕之情。

115.自认为学问不深,品行不高,恰逢天下大乱;热爱山水;向往隐居生活;好读书。

善作文。

【解析】

【分析】

110.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

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

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

注意“鲜”的解释:

很少。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注意“遗”“待”等关“其人”“以赠”的翻译和特殊句式。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3.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这里是“凭借”之意,所给选项只有B项的“以”字有此义项。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4.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结合文言文段对胡翰的认识,理解该诗的内容。

“恨”子弗见之,表明,他未见到想见的人。

结合题目分析,山中之人是它的偶像,希望顺生也做这样的人。

也希望自己做这样的人。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5.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翻译文言文和诗歌。

结合诗歌分析,他认为自己学问不高,所以隐居潜心学习,才能最终著有《长山先生集》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

“快哉此风!

寡人所与庶人①共乐②矣!

”宋玉曰:

“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

”玉之言,盖有讽焉。

(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注)①庶人:

百姓。

②共乐:

共同享受。

1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临溪而渔(_______)

(2)杂然而前陈者(_______)

(3)宴酣之乐(_______)

(4)觥筹交错(_______)

(5)有风飒然至者(_______)

117.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玉之言,盖有讽焉。

118.甲文作者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滁人”跟随太守出游的欢乐场景。

请分析他们“从太守游而乐”的原因。

119.乙文中楚襄王所谓的“与民同乐”与甲文中欧阳修的“与民同乐”有何不同?

【答案】

116.

(1)面对

(2)陈列,摆开(3)尽兴地喝酒(4)酒杯(5)到来

117.

(1)醉后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

(2)宋玉这话,大概有讽刺的意味吧。

118.围绕“滁州百姓爱戴太守,愿意跟随太守出游;太守治政有方,百姓安居乐业”回答即可

119.甲文的“与民同乐”是指欧阳修(太守)做到的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而乙文中的“与民同乐”只是楚襄王自己心里想象的“与民同乐”,百姓并未同享,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

(意思对即可)

【解析】

11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此题要注意“临”在这里是“面对”的意思;“觥”指的是古代的一种酒器,即酒杯。

117.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述”“以”“讽”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1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

从文中描绘的“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也”“太守醉”四幅画面可知,欧阳修治理滁州有方,百姓生活安定、快乐;从“人知从太守游而乐”“醉能同其乐”可知太守能够与民同乐,并且得到人民的拥护。

119.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

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

甲文中“与民同乐”是欧阳修的政治理想,他使滁州人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并且陶醉于美丽的山水之中,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从宋玉的话“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可知,楚襄王只是想象自己做到了“与民同乐”。

同样的一阵风,吹在楚王身上感到“快哉”,而吹在老百姓身上就感到忧伤了。

甲: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

欧阳修年代:

北宋

乙:

选自《栾城集》作者:

苏辙年代:

北宋

参考译文:

甲: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

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

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

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

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

太守是谁呢?

是庐陵欧阳修吧。

乙:

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

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

“这风多么畅快啊!

这是我和百姓所共同享受的吧。

”宋玉说:

“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罢了,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呢?

”宋玉这话,大概有讽刺的意味吧。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惊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12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雾凇沆砀 _____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_____

121.选出与“山之僧曰智仙也”一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A.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B.何陋之有

C.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D.属予作文以记之

12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123.《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答案】

120.白气弥漫的样子;茂盛的样子;就。

121.C

122.

(1)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2)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

123.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流露出在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

欧阳修被贬之后寄情山水,表现出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解析】

【分析】

120.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注意“然”在词语后边,是“……的样子”的意思。

121.考查对文言虚词“之”字用法的辨析。

A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项“代词,指代山水之乐”;D项“代词,这件事”;C项与例句都是“助词,的”。

1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余”“强”“翼然”等字词的翻译。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也”是判断句式。

12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湖心亭看雪》以精练的笔墨,记叙了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

《醉翁亭记》宋仁宗庆历五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

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

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寄情山水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

【点睛】

译文: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