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单元达标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6875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8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单元达标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单元达标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单元达标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单元达标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单元达标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单元达标题.docx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单元达标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单元达标题.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单元达标题.docx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单元达标题

11-12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达标题

 

第十课秦王扫六合

A卷

一、选择题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朝代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

2.“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的诗歌颂了秦始皇哪方面的功(  )

A.统一文字      B.统一中国  C.修筑长城D.设置郡县  3.针对秦建立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状况,秦始皇下令实行的政策是()

A.统一文字 B.统一度量衡C.统一货币D.焚书坑儒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⑴秦王指的是谁?

⑵“扫六合”是什么意思?

何时完成?

有什么意义?

A卷答案

一.1D2B3A

二⑴赢政⑵灭六国,完成统一。

前221年。

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是历史上的巨大进步。

第十课秦王扫六合

B卷

一、选一选

1.秦始皇确立中央机构中,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郡守

2.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朝实行了()

A.分封制B.县制C.郡县制D.颁布“推恩令”3.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全国流行的标准文字是()

A.大篆B.隶书C.小篆D.古文

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击胡,悉收河南地。

——《史记.匈奴列传》

⑴材料中的:

“胡”指的是我国哪一个少数民族?

⑵面对胡的进攻,秦始皇后来又采取了什么政策和行动?

B卷答案

一、1.B2.C3.C

二、1.匈奴

2.他派蒙恬反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后修筑了万里长城。

 

C卷

一、选择

1.下列有关秦朝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秦朝的建立者是赢政B从公元前260到公元前221年,赢政陆续灭掉六国C秦朝定都咸阳D秦的统一对历史起了促进作用。

2.下列有关秦朝历史的评述,哪一项不正确的   。

A秦朝是我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B秦朝在地方

上推行郡县制度

C秦朝开始使用的圆形方孔钱成为历代铸币制造样式  

D开凿的灵渠第一次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流域

3、“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这一事件

发生在  

A公元前841年 B公元前475年

C公元前221年D公元前209年

二、材料题

“秦时的长城,是把原来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方的长城连接起来,向东西延伸,全长一万多里。

万里长城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秦时的长城”起止点分别是什么地方?

 

 

(2)当时的皇帝是谁?

 

 

(3)在他的作为中,你认为最不可取的是什么?

 

 

(4)你认为当时有必要修长城吗?

长城修好之后起到什么作用?

 

C卷答案

一、1.B2.D3.C

二、

(1)东起辽东,西到临洮。

(2)秦始皇。

(3)焚书坑儒。

(4)有必要。

它起到了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抵御匈奴的进攻的作用。

第十一课伐无道,诛暴秦

A卷

一.选择题

1.公元前209年夏,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是()

A.陈胜B.吴广C.刘邦D.项羽

2.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性作用的战役()

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城濮之战D.马陵之战

3.秦朝灭亡的时间是

A公元前209年B公元前207年C公元前206年D公元前202年

二.论从史出

4.公元前209年,有900多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边境。

他们走到蕲县时,遇上大雨,道路被冲毁,不能按期到达。

按照秦法,误期都要处死。

他们中的两个小队长,杀死了两个押送军官,领导大家举

行起义。

阅读上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这次起义中提出了什么口号?

 

 

(2)两位小队长是谁?

 

 

(3)如果他们没有遇到大雨,起义还会爆发吗?

(4)这一次起义有什么意义?

 

A卷答案

一、1.A2.B3.B

二、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陈胜、吴广。

(3)会。

(4)中国历史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永远闪耀光辉。

第十一课伐无道,诛暴秦

B卷

一.选择题

1.秦朝的暴政表现在()

①每年役使三四百万人去兴修豪华的宫殿、陵墓和长城②每年有几十万人攻打匈奴和戍边③制炮烙之刑惩罚犯法的人④实行族诛⑤实行连坐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⑤

2.秦朝的暴政对社会造成的最根本的影响是()

A.阶级矛盾尖锐B.政局动荡不安

C.人民生活痛苦D.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3.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历史上称为()

A.巨鹿之战B.长平之战C.楚汉战争D.马陵之战

二.材料题

在秦朝流传着一首民谣:

“生男慎勿举(举:

养育),生女哺用餔(餔:

糊状食物)。

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

”这首民谣主要是说当时的人们不希望生男孩,只希望生女孩。

根据民谣回答:

(1)为什么当时的人们只希望养育女孩?

 

 

(2)如果你生在秦朝,你愿意去兴修长城吗?

为什么?

 

B卷答案

一.1.D2.D3.C

二.

(1)男子大部分被征发,修长城,很多人被累死。

(2)提示:

主要看长城起到的作用。

C卷

一.选择题

1.楚汉战争中,刘邦打败项羽最主要的原因是()

A.善于用人B.战争开始时,刘邦实力占了绝对优势

C.运气好D.赢得民心

2.陈胜自立为王,建立政权的地点在

A.陈B.咸阳C.巨鹿D.长平

3.下列内容不属于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原因的是

A.繁重的赋税B.土地兼并严重

C.徭役、兵役沉重D.刑法残酷

二.认真观察阅读下图,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渔阳、巨鹿、咸阳、陈、大泽乡,各发生了什么事件?

 

 

(2)图中的箭头标志的意思内容是什么?

 

 

(3)这次起义在中国历史有何意义?

 

C卷答案

一.1.B2.A3.D

二.

(1)图中渔阳是900多穷苦农民,被征发戍守长城的地点;巨鹿是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的地点;咸阳是秦的都城;陈是陈胜称王建政权的地方;大泽乡是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的地方。

(2)图中箭头一是陈胜在陈建立政权,派主力向咸阳进军,直到咸阳附近,而被秦镇压;一是项羽、刘邦向咸阳进攻的路线,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灭亡。

(3)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达标测试题

A卷

一.选择题

1.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是在()

A.西汉初年B.文帝时期

C.景帝时期D.武帝时期

2.建议汉武帝允许诸王分封地给子弟,建立小侯国的是()

A.董仲舒B.主父偃

C.张汤D.李斯

3.在位二十多年,没有什么增加宫室、园林的皇帝是()

A.汉高祖B.汉武帝

C.汉文帝D.汉景帝

二.读下面材料可知当年董仲舒晚年辞官在家著书,朝廷仍不断遣使者向他请教。

在董仲舒死后,一次武帝经过他的墓地,特意下马,后称“下马陵”。

思考、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谈谈汉武帝为什么要这样做?

 

 

(2)从这两件事你对汉武帝有何看法?

它对现代有何启示?

 

A卷答案

一、1.A2.B3.C

二、

(1)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这两件事都反映了汉武帝对董仲舒的器重。

到董的墓地下马,更说明武帝对董仲舒的怀念与敬仰。

(2)两件事反映了汉武帝对人才的珍惜与尊重。

武帝即位后,就下诏令各郡县推荐人才,并亲自命题考察。

董仲舒等一批人才就是这样发现的。

出身贫寒的主父偃也得到了破格提拔,甚至一年竞将他升官四次。

出身奴仆的卫青,做了大将军,都说明汉武帝的英明。

像汉武帝这样尊敬人才、爱惜人才的观念,在今应当效发。

培养人才、广招人才虽然已成为一种风尚,但在使用人才上还有不少问题。

如:

不重视人才、重庸才、重阿庚奉迎之“才”的人也大有人才。

要与古人比相差太大了。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达标测试题

B卷

一、选择题

1.汉武帝时期,要到全国的最高学府接受儒家教育,必须到()

A.洛阳B.咸阳C.开封D.长安

2.文景之治是指()

A.西汉初年的清明政治统治局面B.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安定局面

C.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的清明统治D.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

3.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

A.法家和墨家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C.诸子百家D.道家和兵家

二.下图是“汉代讲学图”,读图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汉武帝时推行的何种教育?

怎样推行的?

 

 

(2)这种教育对后世有何影响?

应当以怎样态度来对待它?

 

B卷答案

一、1.D2.C3.B

二、

(1)汉武帝时主要推行儒学教育。

在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作为主要教材。

(2)由于儒家思想在根本上适应、反映并体现了中国古代在社会结构、家与国之间特殊基础上形成的伦理道德和政治,注重经世致用,为当时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

所以,使其沿袭了2000余年。

对于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应当采取继承其精华,弘扬其优良部分,剔除糟粕,批判和否定其消极因素

如儒家思想提倡的尊老、教贤、尊师等等,则是我们今天应大力提倡的。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达标测试题

C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几位皇帝在位的顺序是()

①汉高祖②汉武帝③汉文帝④汉景帝

A.①③④②B.①④③②C.①②③④D.④③②①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最突出的积极作用应是()

A.促进了西汉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

B.确立了儒家学说作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

C.巩固了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

D.限制了其他多种思想的传播和发展

3.下列关于汉武帝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他是西汉的开国皇帝②在他统治时期,西汉王朝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③重视“以德化民”④允许诸王将封地分给子弟,建小诸国

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①③

二、论从史出

“到这个时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

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1)这段话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2)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什么?

 

(3)你认为出现这一治世局面

的原因是什么?

C卷答案

一、1、A2、B3、C

二、

(1)汉景帝时期。

(2)“文景之治”。

(3)他们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又注意节俭。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A卷

一、选择题

1.“汉朝的法律规定:

商人禁止穿丝绸和乘车骑马,不许他们及其子孙当官,向他们加倍征税。

”这说明了西汉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A.工商皆本B.重农抑商

C.发展工商业D.重商主义

2.西汉时期发明的新的播种工具是()

A.直辕犁B.耧车C.水排D.提花机

3.铁制兵器取代青铜兵器是在()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D.汉朝

二.材料题

材料一汉文帝说:

“夫农,天下之本也。

材料二汉景帝说:

“农业是天下之根本。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根据材料回答:

(1)这两段话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基于这种认识,汉代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

 

 

(3)举例说明汉代实行这种政策的具体做法。

 

A卷答案

一、1.B2.B3.D

二、

(1)农业是天下的根本。

(2)重农抑商。

(3)治理黄河,鼓励农具的创新,制定限制商业发展的措施。

B卷

一选择题

1.两汉时期,手工业技术的成就不包括()

A.用水排鼓风冶铁B.发明使用耧车进行播种

C.丝织业中使用提花机D.用植物纤维造纸

2.为了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大规模治理黄河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收归中央D.颁布“推恩令”

3.亲临治河工地,命随从的文官武将去背柴堵决口的

A.汉文帝B.汉景帝

C.汉光武帝D.汉武帝

二、识图题

(1)这幅图上的机械名称是什么?

(2)谁在什么时候发明的?

 

 

(3)它的用途是什么?

 

 

(4)它的使用,比欧洲早多少年?

 

 

(5)使用它,有什么好处?

B卷答案

一、1.B2.C3D

二、

(1)水排。

(2)东汉,杜诗。

(3)鼓风冶铁。

(4)早一千多年。

(5)节约人力,提高冶铁质量。

C卷

一、选择题

1.水排的发明者是

A.王景B.鲁班C.杜诗D.李冰

2.东汉时期,人口达百万人的城市是

A.西安B.洛阳

C.开封D.咸阳

3.下图是西汉的新工具耧车,主要用于

A.播种B.翻土

C.耕地D.碎土

二.阅读下面材料,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反映了汉朝统治者什么想法?

 

 

(2)对照上述做法,当前有哪些不足之处?

我们应从中获得哪些认识?

C卷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A

二、

(1)材料说明,汉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对鸟类的保护和环境的绿化。

春、夏正是鸟类产卵节季,为保证鸟的繁殖,不准掏窝、不准打鸟是正确的。

(2)对汉朝时的政策,当前许多人缺乏这种意识,尽管有关部门三令五申要保护有益珍禽奇兽,但有些饭店的餐桌上仍时有出现,国家也出台了一些政策保护,由于打击力度不够,仍屡禁不止。

主要是人们对保护环境的观念淡薄,还必须加强教育。

城市绿化比以前有很大变化,但城市人口相比还差得很远,还要继续努力。

第十四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A卷

一、选择题

1.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的首领是(  )

A.蒙恬B.主父偃C.冒顿单于D.呼韩邪单于2.西汉反击匈奴战

役中的名将是(  )

①窦固 ②卫青 ③窦宪 ④霍去病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下面是昭君出塞图,请你判断此事件发生于(  )

A.公元前1世纪中期B.公元1世纪中期

C.公元前2世纪中期D.公元2世纪中期

二.阅读下面诗句,联系本课所学知识,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诗的前两句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有何影响?

 

 

(2)后两句又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这个事件中“一曲琵琶好”的人物,为什么能得到人民的肯定和赞扬?

 

A卷答案

一.1.C2.D3.A

二.

(1)前两句是

指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

最后取得胜利,特别漠北战役之后,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开始西迁。

(2)后两句是指的昭君出塞,汉元帝时将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王昭君所以受到人民的称颂,因为昭君出塞与呼韩邪单于和亲,是在匈奴分裂后,匈奴的一部向汉朝称臣的情况下,呼韩邪单于为维护民族团结,归附西汉王朝,双方签订和约。

自今以后,汉与匈奴为一家,世世勿相诈相攻,后又求和亲。

王昭君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亲自要求前去和亲,她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为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所以得到人民的肯定与赞扬。

B卷

一.选择题

1.关于匈奴族的生产和生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匈奴族过着游牧生活,畜牧业兴旺发达

B.匈奴人的生产生活中广泛使用铁器

C.许多金属制品用动物图案做装饰与其发达的畜牧业有关

D.匈奴人已学会农耕,开始垦田种谷,进入农耕社会

2.汉武帝对匈奴进行反击的原因是(  )

A.匈奴族的生产迅速发展

B.“和亲”政策无法执行下去

C.匈奴连年骚扰边疆,经常威胁到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与生活

D.匈奴分裂成为两部分

3.汉武帝对匈奴的反击战取得胜利的原因中,不包括(  )

A.反击战顺应了人民的心愿,人民积极支持战争

B.西汉初期的“和亲”政策麻痹了匈奴

C.汉武帝时经济

繁荣,国力强盛

D.卫青、霍去病等将领英勇善战

二.读下图,联系本课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箭头所指公元前119年是何历史内容?

战争的状况如何?

 

 

(2)这次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B卷答案

一.1.D2.C3.B

二.

(1)右图箭头所指是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分别率精骑出击匈奴,他们分道北上。

一路所指的卫青,行进千里,穿越大沙漠,在漠北同匈奴主力相遇。

双方激战一天,未分胜负。

临近黄昏,卫青乘风沙大作时左右迂回包抄,单于率数百骑突围逃走,汉军追击200多里,大胜而归。

另一路霍去病也挥师北进,追歼匈奴。

经过漠北战役,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2)这次战争所以能取得胜利,与西汉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有密切关系。

汉武帝时汉朝进入鼎盛时期,为打败匈奴提供了充实的物质基础;大将卫青、霍去病有勇有谋,指挥得当,再加上汉军同心协力,英勇善战,为取得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另外,汉武帝反击匈奴贵族的掳掠,反击匈奴对内地经济的破坏,属于正义战争,也是取得胜利因素之一。

C卷

一、选择题

1.蒙古草原第一次统一是在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

C.秦统一时期D.秦汉之际

2.匈奴在统一后迅速发展,它不包括

A.畜牧业兴旺B.冶铸业发展

C.制瓷业发达D.学会农耕

3.从匈奴手中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是在

A.汉高祖时B.汉武帝时

C.汉景帝时D.汉元帝时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西汉时,有一名将在反击匈奴战争中英勇善战,屡建战功,汉武帝为他建造精美华丽的住宅来奖励他,他说:

“匈奴未灭,无以为家。

”在他死后,汉武帝为他修筑了高大坟墓,以示表彰。

1.这位名将是谁?

2.“匈奴未灭,无以为家”表现出他的何种品质?

C卷答案

一.1.D2.C3.B

二.1.霍去病

2.表现了他为国忘私的高贵品质。

第十五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A卷

一、选择题

1.西域地区(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开始于

A.西域各国使节回访长安B.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C.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D.东汉政府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

2.对开通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

A.汉武帝B.张骞C.班超D.甘英

3.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的中转站是

A.西亚B.欧洲C.西域D.天竺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西域的葡萄、核桃、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汉族的铸铁、凿井、开渠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了西域,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

(1)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

 

 

(2)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在什么历史事件之后?

 

 

(3)你今天能否从自己的生活中感受到材料所表述的历史现象?

试举例加以说明。

 

A卷答案

一、1.C2.B3.A

二、

(1)汉族和西域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共同发展。

(2)张骞通西域后。

(3)能。

现在内地也种植,出售葡萄等。

第十五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B卷

一、选择题

1.张骞出使西域时,汉朝在位的皇帝是(  )

A.汉文帝B.汉景帝C.汉武帝D.光武帝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

A.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B.加强同西域经济文化交流

C.寻找匈奴的去向

D.恢复对西域的管辖

3.汉朝和西域交往日趋频繁始于(  )

A.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后

B.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后

C.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后

D.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之后

二、简答题

张骞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探险家,你认为他在历史上的贡献有哪些?

B卷答案

一、1.C2.A3.B

二、通西域,促进了汉朝和西域人民共同的经济发展;为开辟“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通道奠定了基础;为以后对新疆地区实施有效管辖奠定了基础。

第十五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C卷

一、选择题

1.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  )

A.秦朝B.西汉C.东汉D.三国时期

2.西域都护设立于(  )

A.公元前138年B.公元前119年

C.公元前60年D.公元73年

3.张骞、班超出使西域,所起作用的相同点是(  )

①沟通了东方与西方经济文化的联系 ②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 ④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张骞与堂邑父等百余人出陇西后,途经匈奴,被匈奴捉住……拘留了十几年,强迫他娶匈奴妻子,生儿育女,“然骞持汉节不失(保持汉朝的节操)”。

后来,张骞乘匈奴不备,率众脱逃,辗转到达大月氏。

从大月氏回来,张骞见北道危险,改走南道,不料又被匈奴捉住,扣留了一年多。

直到单于病死,匈奴贵族为争夺统治权发生内乱,他才带着匈奴妻子与堂邑父一起逃回汉朝。

——《汉书·张骞传》

材料2 养蚕缫丝,织造绢绸,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在古代驰誉世界,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

古代希腊罗马的贵族,尤其喜好中国的丝绸,视为高级的消费品,称中国为“丝国”。

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就通过这条东西交通要道,源源不断地输往中亚、西亚以及非洲、欧洲各地,后来人们便称这条中西交通要道为“丝绸之路”。

(1)材料1描述的是张骞第几次出使西域的情况?

是从哪一年开始的?

我们应该向张骞学习什么?

 

 

(2)我国发明养蚕缫丝距汉朝大约有多少年?

举出我国出土的汉代一件丝织精品。

 

 

(3)为什么古代罗马称中国为“丝国”?

(可用材料中的原话总结)

 

C卷答案

一.1.B2.C3.D

二.

(1)第一次;公元前138年;学习他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学习他面对困境,仍矢志不渝的坚强意志,学习他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崇高品质。

(2)二、三千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衣,薄出蝉翼,重量不到一两,是稀世珍宝。

(3)养蚕缫丝,织造绢绸,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在古代驰誉世界,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

中国的丝织品传到古代希腊罗马后,受到了罗马人民尤其是罗马贵族的喜爱,视为高级消费品,称中国为“丝国”;丝绸之路开辟后,中国的丝织品更是源源不断地运往罗马,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