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常见病规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6641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急诊常见病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急诊常见病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急诊常见病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急诊常见病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急诊常见病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急诊常见病规范.docx

《急诊常见病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诊常见病规范.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急诊常见病规范.docx

急诊常见病规范

沙雅县人民医院

急诊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第一章第一节   心脏骤停 

    【 病史采集 】   

    1. 心脏骤停是一种临终前状态,必须强调争分夺秒简要询问有无双眼上翻突然意识丧失、抽搐等心脏骤停的先兆症状; 

    2. 有无急性心肌梗塞、严重心律失常、触电、溺水、麻醉及手术等病史。

 

    【 检    查 】 

    1. 必须尽快在询问病史的同时完成必要的体格检查,包括意识状态、大动脉搏动、呼吸、瞳孔、心音、血压等情况; 

    2. 心电图检查及进行心电监护。

 

    【 治疗原则 】 

    1. 院前急救(第一期复苏) 

    

(1)畅通气道:

输氧。

 

    

(2)人工呼吸:

如无自主呼吸,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如牙关紧闭时可改为口对鼻呼吸,立即准备好气管插管,安上人工呼吸机。

 

    (3)胸外心脏按压:

患者平卧硬板床,拳击胸骨中点一次,如未复跳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80~100次/分。

每次按压和放松时间相等。

 

    2. 院内急救措施(第二期复苏) 

    

(1)进一步维持有效循环,若胸外心脏按压效果不好必要时可考虑开胸按压。

 

    

(2)建立静脉滴注通道:

滴注增加心排出量药物及碱性药物:

如肾上腺素1mg静注,必要时每隔5~10分钟重复一次;多巴胺每分钟2~10微克/kg静滴;阿拉明每分钟静滴0.4mg;5%碳酸氢钠100ml静滴。

 

    (3)心电图监测和心律失常的治疗,心律失常的治疗包括药物和电技术两方面:

 

        1)电击除颤:

心室纤颤可用非同步电击除颤,所需能量为200~360焦耳。

 

        2)药物治疗:

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可选用利多卡因、普鲁卡因硫胺、溴苄胺等;若由于洋地黄中中毒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可选用苯妥英钠静注。

 

        3)对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可用阿托品静注治疗。

 

    3.重症监护室处理(第三期复苏) 

    心搏恢复后可进入ICU病房进行如下处理:

 

    

(1)维持有效的循环:

纠正低血压,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处理心律失常;防治急性左心衰竭等等。

 

    

(2)维持有效呼吸:

关键问题是要防治脑缺氧及脑水肿,也可用呼吸兴奋剂,自主呼吸恢复前,要连续使用人工呼吸机。

若气管插管已用2~3天仍不能拔除,应考虑气管切开。

 

    (3)防治脑缺氧及脑水肿:

 

        1) 低温疗法:

头部冰敷,冰帽,体表大血管处放置冰袋或使用冰毯降温。

 

        2) 脱水疗法:

可用甘露醇、速尿、地塞米松及白蛋白等药物。

 

        3) 应用镇静剂。

 

        4) 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

应用ATP 、辅酶A,细胞色素C,谷氨酸钾等。

 

    (4)防治急性肾衰:

尿量每小时少于30ml,应严格控制入水量,防治高血钾,必要时考虑血透治疗。

 

    (5)防治继发感染:

最常见的是肺炎、败血症、气管切开伤口感染及尿路感染等,抗生素一般选用对肾脏毒性小的药物,不宜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以防继发真菌感染。

 

    【 疗效标准 】 

    1. 第一期复苏胸外按压有效时,可扪到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瞳孔缩小,对光有反射。

皮肤转色,收缩≥8kpa;达不到以上标准为无效。

 

    2. 第二期复苏有效时,病人自动心搏恢复,皮肤色泽改善,瞳孔小,出现自主呼吸及意识的恢复,达不到以上标准为无效。

 

    3. 第三期处理是心搏恢复后继续治疗及并发症的处理,如病人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肾功能正常,又无继发感染等表现即为痊愈,未全部达到以上标准即为好转。

 

第二节   心律失常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 病史采集 】 

    1. 常有既往多次发作病史。

 

    2. 突然发作,突然终止。

 

    【 检    查 】 

    1. 神志、血压、脉博、心率、心律、心音。

 

    2. 心电图检查及心电监护。

 

    【 诊    断 】 

    1. 心悸突然发作及突然终止病史; 

    2. 根据心率、持续时间及伴发病不同,可出现心悸、晕厥、心衰、心绞痛、急性肺水肿及低血压; 

    3. 心律快而绝对规则; 

    4. 心电图示:

 

    

(1)心率150~240次/分,节律绝对规则; 

(2)QRS波形态基本同窦性; 

 (3)逆行P波。

 

 【 治疗原则 】 

 1. 院前急救措施 

 刺激迷走神经:

方法:

 

 

(1)用压舌板刺激悬雍垂,诱发恶心呕吐; 

 

(2)深吸气后屏气,用力作呼气动作(Valsalva法);深呼气后屏气,再用力作吸气动作(Muller法); 

 (3)颈动脉窦按摩:

先按摩右侧5~10秒,再按左侧,不可同时两侧按摩; 

 (4)压迫眼球:

视网膜脱离、青光眼、高度近视禁用此法。

 

 2. 院内急救治疗原则 

 

(1)抗心律失常药物:

 

异搏定2.5~10mg+50%GS40ml,静脉缓慢注射; (维拉帕米)

普罗帕酮(心律平)1~2mg/kg静注; (具有膜稳定和B受体阻滞作用,延长传导降低心肌兴奋性)

普萘络尔(心得安)0.05~0.2mg/kg静注; 

胺碘酮:

5~10mg/kg,缓慢静注(>20分钟)。

 

 

(2)升压药:

(高血压病人不宜使用)。

 

肾上腺素0.5~1mg稀释后静注; 

甲氧胺10~20mg稀释后静注; 

 (3)新斯的明:

兴奋迷走神经,心脏病及哮喘忌用。

 

 (4)电复律:

食道调搏复律;经静脉临时起搏复律;直流电复律:

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者。

 

 (5)射频消融术。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 病史采集 】 

 1. 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史; 

 2. 有无代谢紊乱、药物中毒、Q-T间期延长综合征。

 

 【 检 查 】 

 1. 检查神志、呼吸、血压、心率、心音、心律; 

 2. 心电图检查及心电监护。

 

 【 诊 断 】 

 1. 心悸、晕厥症状与原发病有关; 

 2. 心脏听诊:

心音分裂,心律基本规则,颈静脉巨大的a波(炮音); 

 3. 心电图:

 

连续三个或以上的室性异位激动; 

心室率超过100/分,节律整齐或轻度不整齐; 

QRS波群增宽(>0.12s),有继发ST-T改变; 

房室分离; 

心室夺获,室性融和波。

 

 【 治疗原则 】 

 1.院前急救措施:

 

(1)吸氧; 

(2)平卧; 

 2.院内治疗原则:

 

直流电复律:

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心肌缺血、心衰,应迅速同步直流 电复律,能量100~200J; 

药物:

若生命体征尚稳定者可选择药物,(a)利多卡因1~4mg/kg静注;(b)普鲁卡因胺100mg每5分钟一次至≤1000mg;©胺碘酮5~10mg/kg15~30分钟静注完; 

经静脉临时起搏器起搏心室,终止室速; 

射频消融术; 

预防再发:

可服用Ia类,Ic类,Ib类抗心律失常药。

 

 3.特殊类型室性心动过速治疗:

 

尖端扭转型(Q-T间期延长):

 

对因治疗; 

补充镁盐; 

除去引起Q-T间期延长的药物、诱因; 

试用异丙肾上腺素; 

临时心室起搏抑制室速。

 

 4.由窦缓、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率缓慢所致室性快速心律失常:

 

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 

心室起搏纠正。

 

心房纤颤 

 【 病史采集 】 

 1. 询问有无风心病、冠心病、高心病及甲亢病史。

 

 2. 询问有无饮酒、晕厥、偏瘫史及心绞痛。

 

 【 检 查 】 

 1. 呼吸、血压、心界大小、心律、心音、心率、心脏杂音、脉搏; 

 2. 心电图检查。

 

 【 诊 断 】 

 1. 心悸、乏力、焦虑; 

 2. 或有心绞痛、晕厥、体循环障碍; 

 3. 体征:

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规则,脉搏短绌,低血压; 

 4. 心电图:

 

P波消失; 

出现大小不等、形态各异、间隔不均的f波,频率350~600次/分; 

R-R间期绝对不等。

 

 【 治 疗 】 

 1. 院前急救措施:

吸氧; 

 2. 院内治疗原则:

 

寻找病因,对因治疗; 

减慢心室率:

洋地黄,钙离子拮抗剂,Ic类(心律平),β-受体阻滞剂; 

复律:

 

电复律:

 临床症状严重者电复律,能量为200J;预激合并房颤、心室率快者首选电复律; 

药物:

 奎尼丁、乙胺碘呋酮; 

射频消融术。

 

( 杨俊芬 ) 

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 病史采集 】 

 1. 有无头晕、疲乏、晕厥、抽搐、心功能不全; 

 2. 有无Adams~Stokes综合征病史。

 

 【 检 查 】 

 1. 神志、血压、脉搏、心率、心律;

2. 心电图检查及心电监护。

 

 【 诊 断 】 

 1. 头晕、晕厥、抽搐、黑朦病史; 

 2. Adams-Stokes综合片病史; 

 3. 心室率缓慢; 

 4. 心电图示:

 

 

(1)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波受阻,QRS波脱漏; 

R-R间期逐渐缩短,直至P波受阻; 

包含受阻P波的R-R间期小于两个P-P间期之和。

 

 

(2)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有间歇受阻的P波和心室脱漏; 

P~R间期恒定,可正常、可延长; 

可伴有QRS波间期延长。

 

 (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P波与QRS波群无关; 

心房速率较心室速率快; 

QRS时限可正常或延长; 

心室速率常小于40~60次/min。

 

 【 治疗原则 】 

 1. 院前急救措拖:

 

 

(1)吸氧; 

 

(2)平卧。

 

 2.院内急救治疗原则:

 

 

(1)对因:

抗感染,停用有关药物:

洋地黄、奎尼丁、β-受体阻滞剂等;纠正高血钾; 

 

(2)药物:

异丙肾上腺素:

1mg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静滴,控制心室率在60~70次/min;但过量会导致室速、室颤; 

 1)阿托品:

口服0.3mg q4h 或1mg im q4h; 

 2)糖皮质激素 :

用于急性心肌炎,急性心梗等; 

 3)克分子乳酸钠静滴或静推:

适用于高血钾或酸中毒者; 

 4)安置心脏起搏器:

二度Ⅱ型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缓慢伴有心、脑供血不足症状者,或曾有Adams~Stokes综合征发作者,均需安装临时或永久心脏起搏器。

 

( 杨俊芬 ) 

控制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 

 一、警惕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副作用 

 1.对心功能影响:

几乎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都不同程度抑制心功能; 

 2.致心律失常作用:

由于其能改变心脏电生理性质所致; 

 3.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1)奎尼丁,乙胺碘呋酮提高地戈辛血清浓度; 

 

(2)乙胺碘呋酮增加华法令抗凝作用; 

 (3)异搏定与β-阻滞剂合用产生严重心动过缓等。

 

 4. 其它各系统付作用;消化系统最多见,呼吸、血液、神经、内分泌各个系统均有。

 

 二、并非对所有的室性心律失常均需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1.良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较好,原则上不使用药物治疗,即使用也是症状性治疗; 

 2.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必须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预防其发作,必要时使用非药物治疗。

 

 三、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的防治 

 1. 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2. 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各种早搏及非持续性室速,无明显症状一般无需要采用药物治疗。

对于去除诱因可消除的心律失常,也无需治疗; 

 3. 对于必须用药物消除症状为目标或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必须长期用药防止猝死者应严密监测;对于有心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Q~T间期延长,室内传导阻滞者,更要警惕; 

 4. 一旦发生致心律失常作用,即刻停药; 

 5. 抗心律失常药引起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如:

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可补钾,静注苯妥英钠。

室速可用利多卡因,尖端扭转型室速可用硫酸镁2g静注,或(和)人工起搏; 

 6. 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可采用阿托品和/或异丙肾上腺素如无效,可用人工心脏起搏。

 

第三节 急性心肌梗塞 

 【 病史采集 】 

 1. 最常见的典型症状为突然出现的胸骨后持续性压榨性疼痛,程度重于心绞痛。

可向左上肢或颈部放射,伴有乏力、恶心、呕吐、大汗及濒死的恐惧感。

 

 2. 病史应注意是否为胸骨后或心前区突然出现的疼痛或压榨感,与呼吸无关。

应与心绞痛、肺梗塞、主动脉夹层瘤、自发性气胸、胃及胆囊穿孔等相鉴别。

 

 3. 老年人的心肌梗塞可表现为“无痛性”或“上腹痛”。

 

 【 体格检查 】 

 1. 体检须注意病人有无颜面苍白、皮肤湿冷、休克。

 

 2. 听诊应注意有无奔马律、心包摩擦音、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竭等体征。

【 实验室检查 】 

 1. 迅速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必要时加做V7、V8、V9及RV2、V3、V4导联。

要注意超急性期的T波改变(高耸T波)以及ST段、T波的演变过程。

 

 2. 检验包括白细胞计数、出凝血时间、血沉、血清酶 (GOT、CPK、LSH、XPK-MV、LDH)学检查。

 

 3. 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

 

 4. 彩色超声多谱勒检查。

 

 5. 二十四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

 

 【 诊 断 】 

 典型的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心电图动态演变符合急性心肌梗塞改变;心肌酶学增高。

三项中具备二项即可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

 

 【 治疗原则 】 

 1. 心肌梗塞一周内应绝对卧床休息,住入ICU病房,连续监测心率、节律、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

 

 2. 低脂流质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3. 迅速有效止痛,视情给予杜冷丁、吗啡及其他镇痛药。

 

 4. 持续低流量吸氧。

 

 5. 扩张冠状血管药物:

 

硝酸甘油10~20mg加入葡萄糖溶液中静滴10~20ug/分钟。

低血压者慎用。

 

消心痛:

10mg 一日三次,口服。

 

心痛定:

10mg 一日三次,口服。

 

 6. 静脉内溶栓治疗,可选用:

 

尿激酶150万单位加入5%葡萄糖溶液100ml,30分钟滴完。

 

链激酶150万单位加入5%葡萄糖溶液150ml,60分钟滴完。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首剂10mg,3~5分钟内注入;第一小时静滴50mg;第三小时内静滴40mg,总量为此 100mg。

 

溶栓后应予以静脉滴注肝素,通常500~1000单位/小时,连用五天。

 

 7. 有条件可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8. 心源性休克的治疗:

 

密切观察血压、尿量、中心静脉压、肺毛细血管压和心排量的变化。

 

根据血流动力学监测结果来决定补液量。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

 

纠正酸中毒,可用碳酸氢钠静脉滴注。

 

纠正电解质平衡失调,特别应注意低血钾、低血镁和低血氯。

 

有室上性心动过速者,可适当使用洋地黄制剂。

 

第四节 急性左心衰竭 

 【 病史采集 】 

 1. 发病急骤,感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频繁咳嗽,咯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烦躁不安,面色灰白,大汗淋漓,心悸乏力。

 

 2. 有如下心脏损害病史:

 

 

(1)急性弥漫性心肌损害; 

 

(2)急性机械性梗塞; 

 (3)急性容量负荷过重; 

 (4)急性心室舒张受限; 

 (5)严重的心律失常。

 

 【 体格检查 】 

 病人口唇青紫,末梢发绀,双肺布满湿罗音及哮鸣音,心率增快,心尖部可听到奔马律及不同心脏病的相应体征,严重者可致心源性休克。

 

 【 实验室检查 】 

 1. X线可见肺门有蝴蝶状阴影并向周围扩大,心尖搏动减弱。

 

 2. 心电图示各种心律失常。

 

 【 诊 断 】 

 1. 有心衰肺水肿的临床表现及心脏病史。

 

 2. 双肺布满湿罗音,哮鸣音,心尖可听到奔马律。

 

 3. X线检查示肺门增大,心界增大。

 

 【 鉴别诊断 】 

 应与支气管哮喘、肺源性肺水肿鉴别。

 

 【 治疗原则 】 

 1. 体位:

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两腿下垂,必要时可轮流结扎四肢。

 

 2. 给氧:

高流量(6~8L/MIN)给氧,湿化瓶中加入70%酒精。

 

 3. 镇静:

皮下或肌注吗啡5~10mg或杜冷丁50~100mg。

 

 4. 强心药:

如近二周内未用过洋地黄制剂,可给予速效洋地黄制剂。

西地兰首剂为0.4mg加入50%葡萄糖20ml中缓慢静注,必要时2~4小时再给0.2~0.4mg。

 

 5. 利尿:

可用速尿20~40mg静脉推注。

 

 6. 血管扩张剂: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3mg,亦可静滴硝酸甘油,滴注时注意观察血压变化。

 

 7. 氨茶碱:

氨茶碱0.25g加在50%葡萄糖40ml中缓慢静注。

 

 8. 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20mg。

 

第五节 高血压急症 

 【 病史采集 】 

 1. 原有高血压病或继发性高血压病史; 

 2. 交感神经兴奋及颅内压增高表现:

剧烈头痛、呕吐、 心悸、视物不清、意识障碍、少尿;

3. 诱因:

 焦虑、过度疲劳、内分泌失调、突然停用可乐宁。

 

 【 物理检查 】 

 1. 全身检查: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肢体运动。

全身系统检查。

 

 2. 专科检查:

 

血压:

在原有血压的基础上,血压突然急剧升高,舒张压可达17.3kPa(130mmHg)以上; 

眼底:

视网膜出血,渗出,视乳头水肿; 

神经系统检查:

神志,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出现病理反射; 

心脏体征:

心界,心率,心律,心音,杂音。

 

 【 辅助检查 】 

 1. 实验室检查:

血、小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气分析。

 

 2. 器械检查:

 

头颅CT(视病情而定); 

胸部X线摄片(下位+侧位吞钡,病情稳定后); 

心电图。

 

 【 诊 断 】 

 1. 高血压危象:

 

以收缩压升高为主,>26.7kPa(200mmHg),甚至可高达33.3kPa(250mmHg); 

出现头痛、烦躁、心悸、多汗、手足发抖、恶心、面色苍白或潮红、视力模糊、黑朦、短暂失明、一过性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 

生化检测示血中游离肾上腺素和(或)去甲肾上腺素增高,血糖升高。

 

 2. 高血压脑病; 

血压以舒张压升高为主,>16.0kPa(120mmHg); 

出现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的表现,临床表现有严重头痛,频繁呕吐和神志改变,轻者仅有烦躁,意识模糊,严重者可发生抽搐、癫痫样发作、昏迷、暂时性偏瘫、失语等; 

脑脊液压力增高,蛋白含量增高,头部CT显示脑水肿改变。

 

 3. 恶性高血压:

 

 

(1)起病较缓慢,病情进展急,舒张压持续显著增高, >17.3kPa(130mmHg); 

 

(2)常见严重心脑肾损害和眼底出血渗出和乳头水肿; 

 (3)持续性蛋白尿,血尿,低血钾,血肾素活性增加。

 

【 鉴别诊断 】 

 1. 脑血管意外; 

 2. 急进型肾炎。

 

 【 治疗原则 】 

 1. 迅速降压:

 

药物:

硝普钠20~200ug/min 静脉滴注,逐渐加量,根据血压调整。

还可以用硝酸甘油、酚妥拉明(由嗜铬细胞瘤所致者首选)、佩尔地平; 

降压要求指标:

收缩压降至21.3~22.6kPa(160~170mmHg),舒张压降至13.3~14.7 kPa(100~110mmHg)或稍低即可。

 

 2. 控制抽搐; 

 3. 降低颅内压; 

 4. 治疗心脑肾并发症。

 

第六节 休 克 

 感染性休克 

 【 病史采集 】 

 有无感染性疾病病史,如胆道感染、绞窄性肠梗阻、大面积烧伤、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等。

 

 【 检 查 】 

 1. 一般检查:

 

 

(1)生命体征:

T、P、R、Bp; 

 

(2)神志改变:

烦燥、淡漠或昏迷; 

 (3)皮肤变化:

苍白或湿冷; 

 (4)尿量:

单位时间尿量多少。

 

 2. 辅助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大于20×10/L,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加,有中毒性颗粒;感染严重时白细胞反而降低; 

 

(2)血气分析和血生化测定。

 

 【 诊 断 】 

 1. 休克代偿期:

常有寒战、高热,病人烦燥,皮肤苍白,湿热,血压正常或稍低,收缩压在10.66~13.33kPa(80~100mmHg),脉压低于2.66kPa(20mmHg),脉搏快而弱(100~120次/分),白细胞增多,核左移,尿量正常。

 

 2. 休克期:

可分“暖休克”和“冷休克”二种。

暖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面色潮红,皮肤干燥,四肢温暖,脉搏有力,尿量正常。

冷休克表现为血压低,皮肤苍白,末梢紫绀,脉细速,四肢厥冷,尿量减少,并有电解质失调及代谢性酸中毒。

白细胞升高或低于正常,但有极明显核左移、血小板减少等。

 

 3. 休克晚期:

病人出现神志淡漠,谵妄或昏迷,血压下降明显,脉细速摸不清,体温持续上升,全身湿冷,皮肤紫绀,出现瘀点或瘀斑,或出现皮肤粘膜出血倾向。

 

 【 治疗原则 】 

 应迅速建立二条以上静脉输液通道,补充血容量,疏通微循环,迅速控制感染,增强心肌收缩力,纠正酸中毒,力争在1~3小时内将血压升至接近正常,6~12小时稳定于正常,体征改善,尿量大于20~30ml/小时,尽量在24小时内纠正休克。

1. 控制感染:

 

 

(1)处理原发病灶:

原发病灶的存在是发生感染性休克的主要原因,应近早及时处理,才能纠正休克和巩固疗效。

因此,对必须用手术去除的原发病灶,经过短期的积极抗休克治疗后,即使休克未见好转,也应及时进行手术。

 

 

(2)应用抗菌药物:

应大剂量联合使用广谱抗生素。

 

 (3)改善病人一般情况,增强病人抵抗力。

 

 2. 补充血容量:

先以平衡盐溶液或等渗盐水快速补液,改善组织细胞的灌注量。

再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血浆,贫血者可输血;低蛋白血症者输白蛋白。

 

 3. 纠正酸中毒:

先用5%碳酸氢钠200ml,再根据二氧化碳结合力和血气分析结果予以补充。

 

 4. 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毒血症时心功能受到损害,必要时可慎用西地兰强心治疗;血容量补足和酸中毒纠正后,休克仍不好转,应采用血管活性药物:

多巴胺、阿拉明等,剂量视血压而定。

以改善微循环。

 

 5. 皮质激素的应用:

感染性休克时,应早用大剂量短疗程皮质激素。

氢化考的松每天可用20~50mg/kg,甚至可达50~150mg/kg;地塞米松0.5~1.5mg/kg也可高达3~6mg/kg。

 

 【 疗效标准 】 

 休克经处理后,血压恢复正常并稳定,神志清楚,体征明显改善,尿量大于20~30ml/小时,各重要脏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为休克治愈;未全部达到以上标准者为好转;临床症状继续恶化,进入休克晚期者为无效。

 

失血性休克 

 【 病史采集 】 

 有无外伤和各种疾病引起的大出血,如门静脉高压症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支气管扩张大咯血、肝癌自发性溃破等。

 

 【 检 查 】 

 1. 一般检查:

 

 

(1)生命体征:

T、P、R、Bp; 

 

(2)神志改变:

烦躁、淡漠或昏迷; 

 (3)皮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