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6533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及答案.docx

《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及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及答案.docx

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父亲的家谱陈鸣

⑴陈星伍今年54岁了,他是福建省永春县蓬壶镇的一名医生。

每天早上7点多,他从狭促的职工宿舍楼醒过来,第一件事是找打火机和接开水。

对他来说,早餐除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不能没有烟和铁观音。

⑵他的老婆名叫陈桂花,她总说他是土医生,比镇上的××和×××都不懂得养生。

这话大概说了有30年,如果邻居细心一点,差不多能以这对夫妻的对话每天校准时钟。

⑶陈星伍大概也是30年前进了这家医院,从一头秀发干到现在头皮发亮。

在这个小镇上,医生受人尊敬,走在马路上不论老少大家都喊他“五叔”。

刚掉头发那几年,每天都会有人赞他:

“五叔越来越聪明了”。

“五叔”大部分时候是一边伸手摸摸头发,一边闪亮地笑起来。

⑷陈星伍还有一个令他自豪的身份,他是一名致公党员。

这个政党的党员大部分是归侨、侨眷和有海外关系的“代表性”人士。

不过海外关系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给陈星伍带来的其实是诸多的烦恼。

⑸这得从陈星伍的童年说起。

⑹陈星伍的爸爸叫陈启煜,解放前曾是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的军官,后来这支部队被蒋介石解散,他因为“包庇共匪”流落到福建漳平。

这个罪名并不冤枉,当时的中共福建省委书记林一心开秘密会议都是在陈启煜老家的宅子里。

可是到了解放后,这段前朝历史和陈家绵乱复杂的海外关系就再也扯不清楚了。

⑺“文革”的时候,陈星伍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

他每回考试都考第一名,不过也是想了很多办法才能勉强地挤进高中听课,每天顶着无数骂“地主龟儿子”的唾沫星子。

我猜想,少年陈星伍说起“我爸是陈启煜”的时候,应该多少怀着某种复杂的羞愧。

⑻后来有一天,他终于下定决心退学,不再忍受耻辱,因为学校操场上开起了批斗会,他看到台上站着他的父亲和虔诚的基督徒母亲。

⑼退学之后的陈星伍每天都在山上挖草药,他总背一口锅,一路咣咣当当地找吃的。

许多年以后,他经常站在自家阳台上指给他儿子看,“那个山爹以前爬过”。

现在那些山上早没人影了,拿着望远镜瞅也只能瞄见几棵树,大概只有雨点会到达那里了。

⑽困顿的生活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某一个时刻开始改变。

有一天,陈星伍在他爸爸的书桌底下看到用毛笔恭恭敬敬写的四个字“恩公小平”,这张小纸条一直到陈启煜去世都贴在书房里。

也是从那几年开始,陈星伍的运气稍微好了一点。

因为他爸爸年岁已高,他获得了“补缺”的机会,最终陈星伍选择了当一名医生。

⑾1985年,因为我的到来,陈启煜有了孙子,陈星伍有了儿子。

陈星伍希望自己的儿子不要像他埋头过苦日子,而是像他背着走过无数山峰的那口帅锅那样,咣咣当当地发出些自己的声响来,于是就在名字里安了个“鸣”字。

虽然这个名字后来面临着很多重名的问题,但我还是比较庆幸自己没有被取名为“陈咣咣”或者“陈当当”。

⑿陈星伍的生活依旧辛苦。

为了赚钱给儿子买三鹿奶粉,他兼职做起了生意,一开始是弄了台机器榨花生油,后来改行卖液化气炉具。

在选择行业的精明程度上,小镇上确实无人能及,他很快赚了不少钱。

⒀不过麻烦事情很快又来了,那时候我在读小学,有一天回家看见好几个镇上的年轻人坐在我家里泡茶,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是来讨要保护费的。

⒁壮年时候的陈星伍性格极为硬朗,《让子弹飞》里头姜文问,我能不能站着把这钱赚了,陈星伍那时候的想法大略相同,可惜他毕竟没法像姜文那样,印子和枪轮流掏出来在桌上拍得叭叭响。

派出所的叔叔们也纷纷表示:

这种事情我们不便插手。

想站着赚钱难度当然不小,至于为啥不便插手那就更费琢磨了。

⒂后来几个流氓又吓唬陈星伍和他老婆陈桂花,不给点儿钱,我们骑摩托车把你儿子撞了。

那是我小时候第一次觉得,爸爸是谁真的很重要。

⒃陈星伍像1990年代每一个在下海浪潮里游过一番泳的人一样,有所收获,但很快被各种开着游艇和军舰的人甩在了后头。

“保护费”事件以后,陈星伍经常骑着摩托车带着儿子到小镇最高的峰上去看远山和落日,他说:

“要聪明,也要坚忍。

”那么多事情发生之后,陈星伍很少抱怨,前几天,当他知道儿子要写一篇关于他的文章的时候,他发了条短信过来:

“要感谢时代,要感谢国家。

”我仿佛能看到他在屏幕的那边微笑和头皮一同闪亮。

在五星红旗下成长的陈星伍,和他父亲生命的起落,每一刻都和这个国度连在了一起。

⒄陈启煜在88岁的年龄上安然去世。

葬礼上,我第一次看到硬汉陈星伍号啕大哭,他在我面前为了他的父亲、我的爷爷痛哭,在葬礼上代表所有儿女发言,他说:

“我爸是陈启煜。

”我想,那一刻陈星伍心里一定充满了感恩和自豪。

⒅关于陈星伍,我们可以讲他的很多故事——他是医生,一个致公党员,是陈启煜的儿子,但最重要的是,他是我爸。

作为一个没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他难得能被书写并刊登在一份“严肃”的报纸上。

但他完全配得上这样的荣誉,恰如这个国度里所有平凡而辛劳的父亲一样。

如果要给自己的父亲颁一个奖,我希望自己就是属于他的那枚勋章。

(节选自《南方周末》2011年2月3日第1407期。

(1)下面各项中,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文记述的虽然是一个平凡百姓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经历和国家的发展变化紧紧联系在一起,读者可以从一个人的身上看到历史的缩影。

B.文章以旁观者的角度讲述父亲的经历,直到文章结尾才说明陈星伍是“我”的父亲,巧妙的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C.作者两次强调父亲陈星伍的话“我爸是陈启煜”,父亲小时候假装为自己的家庭感到羞愧和后来葬礼上真诚的自豪,形成鲜明的对比。

D.本文以叙述为主,语言平易自然,风趣幽默,既使文章充满趣味,更体现出作者对父亲的深深的情意。

E.主人公陈星伍的经历虽然坎坷,但他常常能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儿子的教导“要聪明,也要坚忍。

(2)根据全文内容,概括父亲陈星伍的人生经历。

(6分)

(3)本文题为“父亲的家谱”,“家谱”一般指记载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而“家谱”在本文中有哪些特殊的含义?

(6分)

(4)文中最后说父亲“作为一个没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他难得能被书写并刊登在一份‘严肃’的报纸上。

”但又说“他完全配得上这样的荣誉”。

请你从“新闻价值”、“严肃”、“荣誉”三个方面,任选两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其含义的理解。

(8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

(1)--(4)题。

“人淡如菊”的华裔女建筑师

她是一名华裔女性,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她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并在白宫接受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亲自授勋。

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

她——就是林璎。

林璎印象:

出自名门却人淡如菊

林璎的名字被人熟知是近几年的事情。

似乎每当述说她的背景时,都要提起那个显赫的林氏家族,以及她从未谋面的姑母、民国第一才女、我国第一批接受西方建筑科学教育的女建筑师——林徽因。

的确,林璎继承了这个家族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华。

如今,50岁的林璎依旧透着书斋学子的单纯。

面对媒体,她不愿过多上镜;当有人走近她索取邮件地址时,她警惕地向后挪开身子,拒绝来者要求。

林璎的长相也确实和中学时代的林徽因有几分相似,人淡如菊,浓浓的书卷气质。

林璎的父亲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犟,才华横溢而心想事成。

林璎的才情,正是和姑妈林徽因一脉相承。

林璎虽出自名门,却并不肤浅和浮躁,这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她的人和设计作品都展现了勇气,沉着智慧,朴实无华,没有过多的设计痕迹,没有浮夸的装饰,运用来自大自然的灵感去设计,不去破坏,而是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她的“月相”、“成行的芦苇”、“雪崩”等众多设计作品,都流溢着一种宁静、优雅而潜流的美,一种无声思考的美,一种充满力量的美。

一夜成名:

21岁设计越战纪念碑

林璎虽然性情淡泊,但是她充满才华和曲折的人生却开始得惊天动地。

1980年秋天,美国国家建筑家学会为越战纪念碑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设计方案。

还在耶鲁大学建筑系读大四的林璎,在大师云集的1421个设计方案中,以看似简单却蕴含了无限力量的设计作品脱颖而出。

一个评委会委员说:

她的作品很简约,但是越看就越觉得它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是永恒的纪念碑。

林璎的设计引起了广泛争议。

退伍军人协会却表示不满,有人认为,这座纪念碑是对战死者的不敬,纪念碑本该拔地而起,而不是陷入地下;阵亡者的名字应该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而不是按照他们战死的时间排列;甚至连林璎是一位华裔也成了问题。

他们从政治上施加压力,要求评审委员会更改原设计。

在最后的决定会议上,林璎坚持不改,以其独有的倔犟和勇气赢得胜利。

林璎一夜成名。

曾经饱受争议的越战纪念碑,如今已成为美国华盛顿最吸引人的建筑物之一。

有人说,林璎设计的纪念碑已经成为美国人的“哭墙”。

其实那不准确,数不尽的美国人来到这里,携来的不仅仅是眼泪,带走的则必定有深沉的思索。

“记忆地图”:

第五座纪念碑为环保而建

如果越战纪念碑体现了无声的奉献精神,那么她之后的很多作品都是无声却自然的诗。

林璎说,虽然她生长在一个几乎遗忘了中国传统的环境里,但她却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东方式的审美对她的影响。

她说:

“从学生时代起,我对东方建筑的兴趣就远胜于对欧洲建筑。

从越战、民权到女权、印第安人,林璎为美国设计了4座具有标志意义的纪念碑。

第5座纪念碑“什么在消逝?

空屋”是她自己的选题:

环保。

“什么在消逝?

空屋”并不是一座建筑物,而是一个呼吁保护濒危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大型声音及多媒体互动装置。

它被安置在北京当代艺术中心的地下展厅。

游览者手拿一块有机玻璃正对地上的投影设备,那些已经灭绝和濒临灭绝的动物就会在眼前一一呈现:

有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的象牙喙啄木鸟、有正在消融的北极上孤单的北极熊、有大西洋里变得越来越小的鳕鱼、还有已经灭绝的北美信鸽。

“什么在消逝?

空屋”计划将至少持续十年。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把属于他自己的记忆、或者是父辈们的记忆中的事物添加到这张“地图”中……将2050年时人类可能面临的情境通过这种方式展现出来,绘制出一张属于未来的“地图”。

林璎用她的设计和艺术来呼吁人们保护地球,保护环境。

正如她所说,纪念碑的存在,是为了告诉下一代什么是意义,而不是“丢掉一些东西,又丢掉另一些东西。

(2010年3月1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林璎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

虽然林璎的名字被人熟知是近几年的事情,但“最新”意味着此前她也获得过荣誉和奖励。

B.林璎继承了林氏家族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华,尤其是受学习西方建筑科学教育的姑母林徽因的影响颇多。

C.她的“月相”、“成行的芦苇”、“雪崩”等众多设计作品,都是无声却自然的诗。

D.“数不尽的美国人来到这里,携来的不仅仅是眼泪,带走的则必定有深沉的思索”,这句话的含义是美国人开始正视越南战争的结局,怀念战死的人们,思索生活的意义。

E.美国人能够接受总统奥巴马的非洲黑人血统,却不能接受,由一个“黄种外国人”设计越战纪念碑,一个亚洲人为一场亚洲战争而做的纪念碑。

(2)“人淡如菊”是一种怎样的性格特质?

文章从哪些具体方面体现了林璎的这种性格特质?

(6分)

(3)“虽然她生长在一个几乎遗忘了中国传统的环境里,但她却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东方式的审美对她的影响。

”着眼全文,具体分析东方式审美带给林璎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6分)

(4)文章中提到林璎的“第5座纪念碑‘什么在消逝?

空屋’”,但紧接着又说“‘什么在消逝?

空屋’并不是一座建筑物”。

你觉得这矛盾吗?

为什么?

(8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在研究工作中善于选择较好的角色

奥斯特瓦尔德(1853-1932),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他成功的一个关键是他在研究工作中能够善于选择较好的角色。

在物理化学研究中,他通过改变研究手段和课题来选择自己的角色。

他从热化学入手,又先后用体积度、光学和电学手段研究了体积化学、光化学和电化学,在化学亲和力这一课题上作出了举世公认的贡献。

在莱比锡,他又转向催化问题的研究,这是他获得诺贝尔奖的重要成就之一。

从大的方面讲,在他的科学生涯中,他在关键性的时期甚至跨领域地选择较好的角色。

当他在物理化学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后,他转而涉足哲学和一般文化问题,这使他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晚年,他又闯入颜色学领域,在前人失败的地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建立了定量的颜色学理论体系和测量体制。

这种角色选择和变换甚至也体现在他的其他工作中乃至日常生活中。

他时而是教师,时而又是编辑和作家;他是科学家(物理化学、心理学、颜色学等)和哲学家,又是科学史家、语言学家;他在休息时经常以画家和音乐爱好者的身份出现,而在社会上又经常扮演着参与者、宣传者、组织者、改革家和社会活动家的角色。

他善于选择和变换自己的角色不用说与他的浪漫型的精神气质有关。

但是,他在每一个角色活动的舞台上都演得有声有色,在每一个研究领域都不是浅薄地涉猎。

这一切固然与他的教育的宽泛性,以及他自己的深厚功底和敏捷思维有关,然而作为一种科学方法,它也有其合理的根据和普遍的意义。

奥斯特瓦尔德在谈到他放弃纯粹科学研究以及向大学辞职的理由时说,当人们研究任何一种专业而到达其顶峰时,只有两种选择摆在他的面前:

或者,他力求呆在顶峰,这就要冒跌落的危险和被较年轻的、有活力的后继者的急速脚步踩坏的危险;或者,当他还在顶峰时,他主动迅速地离开这样一个危险的地方,如果有人因为放弃他在一生最好的时光所获得的东西而感到悲哀的话,那么他完全可以在其他领域利用他的思想、精力和时间另起炉灶。

在这里不需要担心找不到新的观念,只要他的智力源泉有足够的储备,他的思想便永远不会停顿和枯竭。

奥斯特瓦尔德正是由于善于变换角色或转移阵地,才在众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

他一旦看准了目标,就要设法把它拿到手;对于他认为不能取得胜利的事情,他也不轻易发起进攻。

像奥斯特瓦尔德这样的做法,在许多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身上都有所体现。

例如彭加勒,他在科学的征服中一旦达到绝顶,便转移目标,而把进一步发掘细节、肯定容易取得效果的任务留给他人。

薛定谔等一批量子物理学家抓住有利时机,进入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分子生物学的建立开辟了大道。

奥斯特瓦尔德认为,要在研究工作中有所发现,必须积极主动地向大自然提出疑问。

疑问从何而来?

疑问既来自他的实验工作,也来自理论分析;既来自科学的历史研究,也来自他早年的记忆库。

奥斯特瓦尔德的这种做法与当代科学哲学的“科学始于问题”的命题有某种相似之处。

科学家能否捕捉问题,能否积极主动地向大自然提出疑问,这是能否作出科学发现的关键之所在,因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开始进行系统的探索。

在科学史上常有这样的事例,由于科学家不善于捕捉问题,不主动提出疑问,以致真理碰到鼻子尖上却失之交臂。

要能够主动地向大自然提出疑问,就要有一种科学的怀疑精神,这是有开拓性的科学家不可或缺的素质。

这一点在奥斯特瓦尔德身上也有所体现。

因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而问题则由怀疑产生,因此“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

以科学的怀疑精神主动地向大自然提出疑问,并进而进行积极的探索,这正是科学家作出科学发现的顺理成章的途径。

(节选自李醒民《奥斯特瓦尔德——伟大的凡人,平凡的伟人》)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奥斯特瓦尔德之所以能够获得1909年的诺贝尔奖,是因为他在物理化学、颜色学、测量体制以及哲学的研究中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B.奥斯特瓦尔德善于通过改变研究手段和课题进行研究,在化学亲和力这一课题上作出了举世公认的贡献,是他研究中成功的例证。

C.奥斯特瓦尔德认为,当人们研究任何一种专业而到达其顶峰时,便会出现两种选择:

要么保住自己在顶峰的位置,要么迅速离开顶峰。

D.作者认为奥斯特瓦尔德善于选择和变换角色,而且他在每一个角色活动的舞台上都演得有声有色,这决定于他的浪漫型的精神气质。

E.作者以彭加勒、薛定谔来说明,善于变换角色或转移阵地从而在众多领域取得瞩目业绩,在许多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身上都有所体现。

(2)奥斯特瓦尔德“在研究工作中能够善于选择较好的角色”,具有哪些特点?

请概括并举例说明。

(6分)

(3)奥斯特瓦尔德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他成功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请简要分析。

(6分)

(4)文章最后说:

“以科学的怀疑精神主动地向大自然提出疑问,并进而进行积极的探索,这正是科学家作出科学发现的顺理成章的途径。

”请你就对“怀疑精神”“积极探索”两个方面的理解,任意选择其中一项,并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25分)

季羡林的缺憾人生卞毓方

①季先生的《学海浮槎》,记录了他中学生活的一个细节,读后,令我眼前一亮。

②在学习方面,我现在开始买英文书读。

……买英文书,只有一个地方,就是日本东京的丸善书店。

……每次接到丸善书店的回信,我就像过年一般地欢喜。

我立即约上一个比较要好的同学,午饭后,立刻出发,沿着胶济铁路,步行走向颇远的商埠,到邮政总局去取书,当然不会忘记带上两三元大洋。

走在铁路上的时候如果适逢有火车开过,我们就把一枚铜元放在铁轨上,火车一过,拿来一看,已经轧成了扁的,这个铜元当然就作废了,这完全是损人而不利人的恶作剧。

要知道,当时我们才十五六岁,正是顽皮的时候,不足深责的。

③少年的天真、活泼、顽皮,在这里表现得充分无遗,假若季羡林能以这种心态度过他的青春岁月,呈现在我们今天面前的,将会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形象。

④可惜,那只是短暂的返璞归真。

须知,这是在济南城,不是在老家官庄,这是寄身于叔父的家,不是依偎在自己父母的膝下,环境变了,季羡林的个性也随之发生改变。

怎么变?

朝哪一方向变?

季羡林晚年总结,他说:

从我小时候的作风看,我本是一个外向的人,然而,后来怎么就转成了内向呢?

这个问题,过去从未细想,现在回顾在济南那段生活,忽然有所感触,也就顺便给它一个解答。

我认为,“三字经”中有两句话:

“性相近,习相远”,可以作为参考,古人说得对,“习”是能改造“性”的。

我六岁离开父母,童心的发展在无形中受到了阻碍。

试想,我能躺在一个父母之外的人的怀抱中,撒娇打滚吗?

不,不能,这是难以想像的。

叔父当然对我好,但他“望子成龙”,要求十分严格。

课余除了抓学习,还是抓学习,偶尔有一点示爱,比如给我从乡下带回几只小兔,也让人感到距离,那种只能身感,不能言传的距离。

说到婶母,我不能说她虐待我,那样说不真实;但在日常生活中,小小的歧视,在她可能是不经意,在我却是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叔父有个女儿,我叫作秋妹的,她和我的待遇明显不一样。

比如说,做衣服,有时就给她做,不给我做。

偏心自己的亲生女儿,这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

实事求是地说,拿一个母亲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叔婶,本来就是不现实的。

话又说回来,要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有大人的开通,这是不可能的。

一件两件,我也许不放在心上,三件四件五件,经得多了,难免潜移默化,影响到自己的价值取向以至性情。

⑤季羡林的终生遗憾,是在母亲去世之前,整整八年,他没有回家看望一次。

八年啊,八年!

这期间,他读完初中,上高中,停学一年,再读,娶妻,生女,高中毕业,上大学,寒暑假回济南……如此漫长的过程,如此曲折精彩的变化,竟然没有抽出一些日子,回家看看。

季羡林事后捶胸顿足,懊悔不迭,可以说,他一辈子浸泡在悔恨里。

⑥终生遗憾,应该还有婚姻。

且慢,季羡林在《寸草心》中,不是对妻子评价很高吗?

请看他文章开头的叙述:

“我因为是季家的独根独苗,身上负有传宗接代的重大任务,所以十八岁就结了婚。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不在话下。

德华长我四岁。

对我们家来说,她真正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辈子勤勤恳恳,有时候还要含辛茹苦。

上有公婆,下有稚子,丈夫十几年不在家;公公又极难侍候,家里又穷,经济朝不保夕。

在这些年,她究竟受了多少苦,她只是偶尔对我流露一点,我实在说不清楚。

”注意,这里说的是妻子的为人,那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也正因为这一点,季羡林对她十分敬重。

敬重是一回事,疏离隔膜又是一回事。

不信,再请看下列事实:

季羡林1929年结婚,次年离家上清华,1934年毕业,回济南教书,1935年赴德,一去就是11个春秋。

1946年回国,进北大,按说,他应该把家属接来同住的,那时一没有户口障碍,二没有经济之虞,但是———他没有!

直到1962年,德华才迁来北京。

算算看,从结婚到再度聚首,夫妻分居竟长达31年!

⑦人生有憾,至少是不完满。

朱光潜先生说:

“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

”季先生是大明白人,对一切早已参透,所以他有一篇随笔,题目就叫“不完满才是人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第二段写季羡林少年时期在到邮局取书时把铜钱放铁轨上让火车轧,目的是为了说明他是一个“损己而不利人”的捣蛋鬼。

B.作者评价季羡林先生如果一直保持天真、活泼、顽皮的性格,就会成为另外一种“形象”,不能成就今天人生辉煌。

C.童年时期的季羡林生活在济南城叔父家中,不是依偎在父母的身边,环境的改变,使季羡林的个性也随着发生了改变。

D.婶母对自己亲生女儿的偏心对季羡林的价值取向以至性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季老对此耿耿于怀。

E.季羡林与妻子一生分多聚少,晚年回忆中季羡林对贤妻良母的妻子怀有深深的敬重和愧疚之情。

(2)季羡林的人生遗憾有哪些?

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6分)

(3)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6分)

(4)文章最后引用朱光潜先生的话和季老先生的一篇随笔的题目结尾有何作用?

朱光潜先生的话和季老的“不完满才是人生”你是如何理解的?

请联系实际简要探究一下。

(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钱玄同的生活习惯刘仰东

钱玄同是一个值得后人记住的名字。

他的履历很简单,早年留学日本,民国以后一直在北大、北师大等高校任教,直至去世。

他对社会的贡献却不简单。

作为思想家,他和陈独秀、胡适、刘半农一道,并称为《新青年》杂志的“四大台柱”;作为国语专家,他是白话文、汉语拼音、汉字拉丁字母化、简体汉字、汉字横排以及从左至右书写和阅读方式的发明者、开拓者或推动者,我们至今每天都在享用他的“专利”;作为编辑,他直接鼓动鲁迅为《新青年》杂志写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作为父亲,他培养了钱三强这样有“中国核工业之父”之称的大科学家……

钱玄同喜欢谈天说地,不少回忆文字都用“谈锋甚健”来描述他。

所谈内容,是不拘一格的。

他的朋友和同行黎锦熙回忆:

“除要讨论的问题彼此尽量分析辩论然后决定外,同时必杂谈所见所闻,天南地北,无所不说;古今中外,愈引愈长。

”钱玄同的弟子魏建功也回忆说,钱先生把去友人家聊天称为“生根”,“说是到了不走,屁股生了根了。

”“‘生根’的习惯,是早在下午四时,晚或六时,先生提了他的皮包、手杖进了各家的客厅(多半就是书房),坐下了以后,海阔天空的谈起。

我所得益于先生的‘知人论事’、‘言道治学’种种方面,全是在这些时间里。

”魏建功还开了一张名单,列出当年与钱玄同经常过往的人物:

沈士远、胡适、单不庵、鲁迅、刘半农、周作人、马幼渔、马叔平、黎锦熙等。

所谓“生根”,还有一层意思,即钱玄同好说而不好动,就健康而言,这是一种不良的生活习惯。

黎锦熙当年常拉着钱玄同一起去中山公园,黎后来回忆说:

“天气暖热时,我总主张他同往中山公园,他谓之‘大雅’,但他一入茶座,便不起身,我则散步,遇友攀谈,久始归座吃饭,他讥我为‘惹草粘花’。

”钱玄同的另一个不良习惯,是在很长一个时间段内,不怎么在家里住,而是住在师大教员宿舍和孔德学校。

他的子女回忆说:

“在傍晚的时候,他回到家里看一看,呆不久,不吃晚饭又出门去了。

”钱玄同的不少友人在回忆他的文章中,也都提及这一点,但似乎不太在意这种生活方式的负面作用,即他不在家吃饭,也不在学校包伙,而是或者吃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