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冲刺高中历史阶段特征线索归纳.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6424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冲刺高中历史阶段特征线索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冲刺高中历史阶段特征线索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冲刺高中历史阶段特征线索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考冲刺高中历史阶段特征线索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考冲刺高中历史阶段特征线索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冲刺高中历史阶段特征线索归纳.docx

《高考冲刺高中历史阶段特征线索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冲刺高中历史阶段特征线索归纳.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冲刺高中历史阶段特征线索归纳.docx

高考冲刺高中历史阶段特征线索归纳

高考冲刺: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线索归纳(中国近代现代史)

重要提示:

中国近代史:

1840年-1949年9月

中国现代史:

1949年10月1日开始

中国民主革命:

1840年-1949年9月。

(旧民主主义革命:

1840年-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年-1949年9月)

1924年初-1927年7月15日:

第一次国民革命、大革命、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7-1937:

第二次国民革命、国共十年对峙、土地革命时期

1937-1945:

抗日战争、国共第二次合作

1945-1949:

第三次国民革命、解放战争

1949-1956: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56-196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66-1976: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76-1978:

徘徊时期

1978至今: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一单元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840-1860年)

【阶段特征】

从1840年至1860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其阶段特征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反映在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

(1)经济上: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渐强,中国经济开始走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近代化开启。

(2)政治上: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很多主权丧失;"中外和好"局面的形成,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统治阶级外交政策也开始调整。

矛盾聚合促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爆发。

(3)思想上:

"新思潮"的萌发,中国人对西方有了新认识。

【基本线索】

本单元包括从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的基本史实。

从17世纪开始中国已经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19世纪前期,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到穷途末路,清王朝统治集团反动腐朽;而同一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为扩大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凭借船坚炮利敲开中国长期闭关的国门。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这些条约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世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对外掠夺以商品输出为特点,同是地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并成为它的附庸,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1856年英法两国双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如果说鸦片战争主要冲击的是沿海地区的话,那么前后持续4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冲击到中国社会的中枢。

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入,使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从而导致了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心,以反封建为主的全国人民大起义。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同时还反映出了社会性质剧变的新趋势,具有以往农民起义所不曾有过的新特点;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担负起了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但是由于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阶级无法抵御封建思想的侵蚀,跳不出封建制度传统的束缚;再加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终于以失败告终。

太平天国运动极大地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它的悲剧命运则表明:

农民阶级是反封建的主力军,但由于落后生产方式所决定的阶级局限,他们不可能找到解救中国的正确出路。

第二单元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860-1901年)

【阶段特征】

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40多年历史呈现出的阶段特征是中国半殖民地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

它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列强侵华加剧,出现边疆危机、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和瓜分狂潮,中国社会进一步沉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随之,中华民族以维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为主的救亡高潮兴起。

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民族资本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实行维新变法。

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政治领域的抗争探索发生重大变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进一步发展,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

整体而言,民族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基本线索】

本单元的重大史实可分为两条主线加以归类。

第一条线索:

伴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最终形成。

其过程是:

(1)19世纪60年代,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出现暂时"和好"局面,清政府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建立了总理衙门。

列强通过总理衙门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和外交,通过海关管理权便利了经济侵略,进一步把中国变成了资本主义市场的附庸。

(2)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加紧对于中国边疆和邻国进行侵略。

a法国挑起中法战争,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还取得了修建铁路的权利,为列强开了资本输出先例。

b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掀起割地狂潮和资本输出的竞争,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c同时,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不但扩大了其侵华势力,还暂时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d1901年帝国主义国家虽绞杀了义和团,但也认识到"瓜分"为"下策",于是通过《辛丑条约》的签订,转而完全操纵清政府实行间接的殖民统治,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最终形成。

(3)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体现在清政府政策的调整(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后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促成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第二条线索:

抗争与探索。

面对列强的侵略和瓜分,中国社会各阶级、各种政治力量都作出了反应。

(1)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旗号,掀起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工业,虽未能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也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2)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后,他们把抵抗侵略、挽救危亡、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与学习西方相结合,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但如昙花一现,很快夭折。

(3)无产阶级诞生早、来源广、革命性强,虽然尚未形成独立的力量,但仍不断开展斗争。

(4)农民阶级反侵略斗争风起云涌,义和团运动最终为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但打破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5)清朝统治者既破坏了维新变法运动,又勾结帝国主义镇压了义和团运动。

从此以后,以推翻清政府为主要目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全国迅速兴起。

第三单元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01-1912年)

【阶段特征】

本单元的阶段特征,概而言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阶段。

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政治领域变化极大。

一方面中国半殖民地社会逐渐深化;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侵华政策从"瓜分"转为"以华制华",先后扶植清王朝、袁世凯和多派军阀作为殖民工具,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正式合流。

(此时突出体现为阶级矛盾)另一方面,中国半封建社会进一步深化:

1、在政治领域:

清王朝的"新政"和"立宪",既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也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辛亥革命虽然由于主客观各种原因导致失败,但却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正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使中的政治近代化达到高峰,可以视为中国半封建社会正式形成的标志。

2、在经济领域:

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获得短暂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时代的潮流,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新民主义革命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3、在思想文化领域:

资产阶级思想得以进一步传播,与政治上反封建斗争相适应,出现了反对封建思想的新文化运动。

【基本线索】

1、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1)列强调整对华侵略政策。

《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的侵华政策从"瓜分"转为"以华制华",通过扶植袁世凯等工具,加强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对华侵略,中国的主权进一步沦丧。

(2)清王朝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

继清王朝垮台后,统治中国的北洋军阀政府打着"民主共和"的招牌,对内镇压、对外卖国,中国的统治更为黑暗。

以上说明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合流后,民族压迫的本质是阶级压迫,因此这个时期的中外民族矛盾表现形式为广大人民与清政府和北洋军阀的阶级矛盾。

2、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1)政治上:

a.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新政和立宪。

新政主观目的有其反动性,其目的是取悦于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

新政活动本质是封建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范畴。

新政客观影响有其进步性,在"假维新"的同时也进行过一些真改革,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上多少也奠定了中国近代化的一些基础。

只是在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改革,毕竟不是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难免走入绝境。

新政的实际作用有其背离性。

从直接影响看,它没能挽救危机,反而促成了革命形势的高涨。

从根本影响看,派遣的留学生成为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编炼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奖励实业,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不仅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而且还从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经济的基础。

b.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辛亥革命可从兴起——发展——形势成熟——爆发——高潮——结果等方面掌握。

革命的失败再次证实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中国的革命的发展呼唤新的领导阶级和革命道路。

(2)经济上:

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促进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壮大,也为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实业救国的高潮与失败,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

第四单元北洋军阀统治(1912-1927年)

【阶段特征】

北洋军阀是近代由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双重扶植下崛起的特殊政治军事集团。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它的反动统治使辛亥革命带给人们希望迅速破灭,但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中国无产阶级队伍成长壮大起来。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这一切预示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即将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条件日益成熟,因此这一时代特征是充满了进步与反动、光明与黑暗之间的激烈搏斗,而进步终将战胜反动,光明终将取代黑暗。

【基本线索】

学习本单元掌握三条线索:

第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对内实行专制独裁,大搞复辟称帝活动,践踏民主共和制;对外出卖国家主权,依靠帝国主义,逐渐建立起北洋军阀的反动独裁统治,最终走向失败。

第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受蒙蔽到逐渐清醒,进行了一系列的反专制、复辟、独裁、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第三,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继续坚持侵略中国的政策,并利用当时中国政局动荡和袁世凯急于称帝的有利时机,加紧了侵略活动。

第五单元新曙光和国民大革命(1919-1927年)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民革命时期)

【阶段特征】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打倒列强和北洋军阀,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其突出特点是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基本线索】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中共成立后,集中领导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在实践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1924年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在革命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势力,打击了帝国主义,但最终在国民党右派进攻下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