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6368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外汉语教学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对外汉语教学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对外汉语教学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对外汉语教学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对外汉语教学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外汉语教学复习重点.docx

《对外汉语教学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外汉语教学复习重点.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外汉语教学复习重点.docx

对外汉语教学复习重点

第一讲对外汉语教学总论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

(一)性质、任务、根本目的

1、性质:

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其性质是一种外语教学,也可以说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

2、任务:

研究——

(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原理;

(2)教学的全过程;

(3)教学体系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4)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

并由此制订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3、根本目的:

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培养外国汉语学习者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的能力。

简单地说,就是培养汉语交际能力。

1)语言是交际工具,教语言就是要让学习者掌握这个工具。

2)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交际。

3)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之间联系密切,人员交流往来越来越多。

所以,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需要掌握的几个重要概念:

母语(Mothertongue)——从亲属角度,一般指本民族的语言。

外语(Foreignlanguage)——从国别角度,一般指外国语或者外族语。

第一语言(Firstlanguage)——人来到世界获得的第一种语言。

通常是指学习者的母语或本族语而言的。

第二语言(Secondlanguage)——第二语言是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学习或使用的其他语言。

目的语(Targetlanguage)——正在学习力求掌握的语言。

汉语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1、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

包括汉语知识与技能、外语知识与技能

2、文化与交际:

包括中国文化与中外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

3、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

帮助学生学习汉语

4、教学方法:

包括汉语教学法、测试与评估、汉语教学课程、大纲、教材与辅助材料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

5、教师综合素质:

职业素质、职业发展与职业道德。

依据《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二)第二语言教学包括:

(1)中国人学外语;

(2)少数民族学汉语;

(3)少数民族学外语;

(4)外国人学中文

(三)“语言教学”和“语言学教学”的区别

(1)目的不同:

语言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不是讲授语言学知识。

(2)教学内容

A.学习语言四要素:

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的规则,保证正确性。

B.学习语言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的使用规则——语用规则,以保证语言的得体性。

C.学习言语技能:

听、说、读、写。

D.学习相关文化知识:

和语言使用相关的文化要素。

(3)教学原则:

语言教学应生动、有条理,理论联系实际。

(4)教学方法:

语言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以技能训练为主,教师适当总结、归纳规则。

(5)教学技巧:

注重与忽略的问题。

(四)语言教学的教学原则

(1)正确处理言语要素的传授与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训练的关系:

掌握语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原则。

(2)正确处理语言的形式结构教学与语义结构教学的关系:

语法—语义—语用相结合的原则。

(3)正确处理语言与文化、语言知识与言语要素的关系:

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4)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和编排教学内容,循序渐进:

加强重复,螺旋式提高的原则。

(5)强化学习环境:

自觉学习与自然习得相结合的原则。

(6)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原则。

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1、美国社会学家海姆斯提出“交际能力”:

语法性;可接受性;得体性;实现频率。

2、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交际能力包括:

A.语言学能力:

语音、词汇、语法、语义、听说读写

B.社会语言学能力:

功能、场合、社会地位、性别、身份、心理因素、行为语言、语体

C.话语能力:

即连贯的话

D.交际策略:

解释、迂回、改正、重复、忧郁、回避、猜测、语体转换、代码转换

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

一个人掌握语言要素和语用规则的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属于语言的范畴。

语言要素包括:

语音、词汇、语法、文字。

语用规则:

语言的使用规则,根据一定的语境对谈话的内容、言语的语音形式、词、句式以及应对方式等进行选择的规则。

语言要素+语用规则=语言知识

2.语言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

一个人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包括口头交际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是一种外在的能力,属于言语范畴。

语言交际能力=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

言语技能:

听说读写的技能

3.语言要素、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的关系

二.建国以后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概况

(1)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1)初创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ª60年代初)

1950年,清华大学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

周培元、吕叔湘负责业务工作;邓懿、王还等6人授课。

2)巩固和发展阶段(60年代初—60年代中)

1962年,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部独立,成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

(是我国第一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主要任务的高校)1964年,改名为北京语言学院。

.1965年下半年,北语创办《外国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通讯》

(是我国第一份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3)恢复阶段(70年代初—70年代后期)

1972年10月,北语恢复,1973年秋开始接受留学生。

4)蓬勃发展阶段(70年代末至今)

1987年7月,组成“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常设机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20世纪70’s下半期是对外汉语教学确立学科时期。

⏹学历教育:

本科:

1975年,北语试办四年制“汉语言”专业本科(留学生为对象);

1983招收对外汉语专业

硕士:

1986年,北语开始招收现代汉语专业外国硕士研究生;

1997年,北语建立全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

博士:

1997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博士。

刊物

1979年9月,《汉语教学与研究》在北语正式出版。

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1987年9月,《世界汉语教学》,转为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刊,季刊。

(96年选择)

师资

1983年,北语首先开设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

1986年,北语、北大开始招研究生。

1997年,北语建立全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教学论”(后改为“课程与教学论”)硕士专业,以及获准建立全国第一个带有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点。

(2)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

1)初创阶段(50年代初—60年代初)

1958年,正式出版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

(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

2)改进阶段(60年代初—70年代)

⏹1977年《汉语课本》首先引入了句型教学。

3)探索阶段(70年代初—80年代初)

⏹1980年《基础汉语课本》以常用句型为重点

4)改革阶段(80年代至今)

⏹1981年出版《实用汉语课本》。

(是第一部吸收功能法优点的教材)

三、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相关的理论基础

⏹组成:

⏹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规律是由语言学规律、心理学规律、一般教育规律等共同决定的。

3-1.语言学

(1)普通语言学基础理论

(2)汉语语言学基础理论

(3)与语言学相关的跨学科分支学科理论

⏹理论语言学注重的是:

研究语言的结构。

⏹社会语言学注重的是:

研究语言的社会功能。

⏹心理语言学关注的是:

语言的(心理)过程

 

3-2.心理学

⏹为什么心理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之一?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几乎与一切学科都有关系。

语言教学活动的研究必然包括对学习者心理活动的研究。

2、语言习得理论和语言教学理论都离不开心理学理论。

历史上的每一种教学法流派都有一

(1)跟语言学习相关的心理学基本概念

A、注意:

注意是人们对外界作用于感官的信息刺激做出的选择性反应。

B.知觉:

是将感官获得的信息转化为有组织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

C.记忆:

指知觉到的信息被编码、转化、联系、储存、复述、回忆以及遗忘的加工过程。

D.遗忘:

与记忆相对,是一种普遍和自然的联系。

(2)语言学习跟人的心理活动的关系

A.认知风格:

个体对信息加工的方式。

场依存性:

看待事物往往倾向于从宏观上从整体上审视。

场独立性:

看待事物常常倾向于以微观为基点,善于对每一个具体信息做出分析和辨认,而较少受整体背景影响。

沉思型:

深思熟虑,谨慎而全面地检查各种假设,错误较少。

冲动型:

遇到问题急于作答,常常出错,元认知和记忆水平不高。

容忍倾向:

易于接受概括性广的类别,能兼收并蓄。

排他倾向:

易于接受概括性小的类别,有时会拒绝与他想法不一致的内容。

B.情感因素

a.动机:

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和力量,其中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

b.态度:

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应,是情感上的好恶及因之而采取行动的倾向

3-3.教育学

(1)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

⏹底层结构:

跟第二语言教学有关的客观条件。

⏹基础结构:

有关理论和一定的教学经验。

⏹主体结构:

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与选择、课堂教学、测试。

⏹上层结构:

教学原则。

A.总体设计:

分析各种客观条件,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并选择最佳教学方案。

B.教材选用:

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主要依据。

C.课堂教学:

是全部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实施检验总体设计的内容。

D.成绩测试:

不但是对课堂教学的检验,也是推动课堂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点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3)学习应是创造和发现式活动;

4)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讲要点

1、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与任务

2、掌握几个基本概念:

母语、外语、第一语言、第二语言、目的与

3、语言教学与语言学教学的区别

4、语言教学的主要教学原则

5、语言能力与语言交际能力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6、了解建国以来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概况,特别是一些标志性的成就。

7、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相关的理论基础

第二讲:

语言习得理论

一、语言习得理论概述

1、第一语言习得:

通常指的是儿童不自觉地自然地掌握/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过程和方法。

2、第二语言学习:

通常指的是在学校环境(即课堂)中有意识地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

3、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学习的对比

(1)共同点:

1)都是为了获得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2)都需要建立声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

3)都需要建立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的联系。

4)都需要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几个阶段。

5)语法习得都有一定的顺序。

6)都使用某些相同的学习策略。

7)都是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相结合的结果。

(2)不同点:

习得是潜意识的自然的获得;学习是有意识的掌握.

1)学习的主体不同,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

2)学习的起点不同。

3)学习条件、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不同。

4)学习的目的和动力不同。

5)语言输入的情况不同。

6)语言习得过程不同。

二、儿童语言习得

儿童习得母语的基本过程的理论解释

①刺激—反应论

语言不是先天所有的,是后天通过刺激—反应—强化(反应后的刺激)的模式而获得的,是后天形成的一套习惯,因此在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外部的环境条件是十分重要的。

②先天论

LAD假说:

人类具有一种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习得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受遗传因素所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LAD)

“普遍语法”:

即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

当儿童接触到具体语言时,就会不断地通过假设—验证的演绎过程对“普遍语法”的参数进行定值以形成具体语言的规则系统。

后天环境的作用是次要的,只是起了触发语言机制和提供具体语言材料的作用。

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才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因素。

③认知论

⏹代表人物: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

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天生的心理认知能力与客观经验相互作用的产物,是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了语言的发展。

④语言功能论

⏹代表人物:

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

语言是交际工具,儿童习得语言就是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三、第二语言学习理论

(一)语言对比分析

1、定义:

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2、代表人物:

美国拉多

3、理论基础:

结构主义语言学、行为主义心理学迁移理论

4、观点:

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形成的习惯,但与第一语言习得不同的是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已产生了迁移的作用,两种语言最不同的地方最难掌握,相同或类似的地方较易掌握,因此主张对两种语言进行语音、语法对比,从而确定两者的相同点、不同点,对不同点加强教学。

(一)语言对比分析

5、四个步骤:

描写、选择、对比、预测

6、局限:

⏹重视语言形式,忽视语言功能

⏹重视语际干扰,忽视语内干扰

⏹重视预防,忽视诊断

(二)语言偏误分析

1、定义:

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

⏹失误:

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

⏹偏误:

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

2、代表人物:

科德

3、理论基础:

普遍语法理论、认知理论

(二)语言偏误分析

4、偏误的来源:

(1)母语的负迁移。

(2)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

“泛化”

(3)文化因素的负迁移。

(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5)学习环境的影响。

5、对待偏误的态度:

对偏误的本质要有全面的认识。

看到偏误的积极意义;

对偏误在交际中所产生的影响要有实事求是的估计;偏误是第二语言习得中必然有的现象,是正常的现象,伴随习得过程的始终。

⏹利用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教师预先了解学习者可能产生的偏误及偏误的来源,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主动;

6、局限

(1)正确与偏误的区分标准很难确定。

(2)不同语种偏误研究很不平衡。

(3)对偏误来源的分析陷入公式化。

(三)中介语理论

1、定义:

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语言系统。

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语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不断靠拢的动态语言系统。

2、代表人物:

美国塞林克

3、特点:

(1)是一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系统,可以作为一种交际工具。

(2)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地向目的语靠拢。

(3)中介语的存在是由于偏误产生的,要掌握目的语,就要慢慢减少中介语的偏误。

(4)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

(5)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其中一部分进而形成僵化。

第二讲要点

1、几组基本概念: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学习、失误与偏误、中介语、第二语言教学的课程设计与总体设计

2、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学习的异同

3、关于儿童习得第一语言的理论解释:

刺激反应理论、先天论、认知论和语言功能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4、第二语言学习理论中的语言对比分析、语言偏误分析、中介语理论的定义、代表人物、理论基础及主要观点。

5、语言对比分析的4个步骤、语言偏误分析的5个来源以及中介语的主要特点

第三讲:

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类型

是根据语言教学的某些综合特点划分出来的跟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组织形式等有关的类型。

⏹第二语言教学类型可分为:

1、按教育性质分:

普通教育(指中小学的第二语言教学)、预备教育、专业教育、特殊目的教育.

2、按学习期限分:

长班(一学年及以上)和短班

3、按教学组织形式分:

班级教学、个别教学

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课程类型

1、综合课

2、专项技能课(口语、听力)

3、专项目标课(报刊阅读、应用文写作)

4、语言知识课(语音、词汇、语法、修辞)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

1、课程设计:

就是针对特定的教学类型和具体的教学对象,根据教学对象所必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来决定课程类型,制定课程设置计划,同时要考虑有关的主客观条件。

它是总体设计的核心内容,是联结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2、总体设计:

根据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在全面分析第二语言教学的各种主客观条件,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的基础上选择最佳教学方案,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教学原则以及教师的分工和对教师的要求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以便指导教材编写(或选择)、课堂教学和成绩测试,使各个教学环节成为一个相互衔接的、统一的整体,使全体教学人员根据不同的分工在教学上进行协调行动。

3、总体设计的程序和方法

(1)分析教学对象的特征

①自然特征:

年龄、国别、文化程度、第一语言文化与目的语及文化的关系。

②学习目的:

受教育目的、职业工具目的、职业目的、学术目的、临时目的。

③学习起点:

根据学习者的目的语水平而定。

④学习时限:

依据学校的教学制度而定或依据学习者的特殊要求而定。

3、总体设计的程序和方法

(2)确定教学目标

①使用目的语的范围:

使用目的语的领域及范围同时,教学内容也应不同。

②目的语水平的等级:

指培养学生达到目的语水平的哪一个等级。

(3)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指标

⏹总体设计既要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又要规定每一项内容的指标。

如:

词的数量;听、说、读、写四项分技能要达到的水平。

3、总体设计的程序和方法

(4)确定教学原则

语言要素和言语交际技能之间的关系。

A.以语法结构为纲编排教学顺序,以语言要素为中心组织语言材料。

——听说法

B.以语法结构为纲编排教学顺序,以言语技能训练为中心组织语言材料。

——听说法改进

C.以功能项目为纲编排教学顺序,以言语交际技能训练为中心组织语言材料。

——功能法

D.以语法结构为纲编排教学顺序,以功能项目和言语交际技能训练为中心组织语言材料。

——结构—功能法

 

第三讲要点

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类型及其不同分类标准

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课程类型

3、第二语言教学的总体设计程序与方法,包括:

要考虑教学对象的哪些方面特点、根据什么来确定教学目标以及如何确定教学原则等。

第五讲: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一、语法翻译法

时间:

18世纪末

代表人物:

[德]奥伦多夫

理论基础:

机械语言学或历史比较语言学官能心理学或联想心理学。

⏹官能心理学:

认为心理的各种官能可分别加以训练例如:

记忆、思考、概括……

⏹联想心理学:

把一切心理活动看成是各种感觉或观念的集合。

心理活动主要依靠联想的力量来实现。

如:

记单词依靠和母语的联系。

一、语法翻译法

主要特点:

A.以语法为纲,教授系统的语法知识。

B.课堂教学使用学生的母语,教学法以翻译为主。

C.注重书面语的教学,轻视口语。

D.教授所谓的“规范”语言,重视使用所谓经典的“名著”、“原著”。

一、语法翻译法

成就:

A.强调母语教学的理论。

B.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语法知识扎实。

C.由于注重书面语教学,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比较高。

D.对教师本身的口语要求不高,该教学法使用方便。

一、语法翻译法

缺点:

A.忽视言语交际技能,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

B.过分依赖学生的母语和翻译的手段,无法养用目的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C.过分强调语法的重要性,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或深奥难懂。

二、直接法(改革法、自然法)

针对“语法——翻译法”

“直接”:

用目的语教授目的语。

又称“自然法”,主张仿照幼儿学习母语的自然过程来设计第二语言教学过程。

⏹直接法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代表人物是贝立兹。

时间:

19世纪后半叶西欧

代表人物:

[德]贝立兹[法]古安[英]帕莫·艾盖尔特

理论基础:

联结主义心理学,强调语言与客体的直接连接。

特点:

A.在语言和外界事物或经验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不使用学生的母语。

B、以口语为基础(与“语法—翻译法”针锋相对)

C.句本位,以句子为基本的教学单位。

D.以模仿为主。

E.用归纳法教授语法规则先操练,后归纳。

优点:

A.打破语法—翻译法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新路子。

B.利用直观手段(实物、图片等)进行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C.注重口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D.不使用学生母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目的语思维的能力。

缺点:

A.把幼儿习得母语和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混为一谈。

B.完全摒弃学生母语,忽视其积极意义,有时反而影响学生对目的语的理解。

C.过分强调模仿、重复,不符合成年人需要适当给出规则的学习方式。

D.对读写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三、听说法(结构法、句型法)

时间: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二战时美国训练士兵

代表人物:

[美]弗里斯埃比拉多

理论基础:

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先搞清语言的结构)

行为主义心理学(刺激—反应—强化)

特点:

A.听说领先,读写跟上。

B.反复实践,养成习惯。

C.以句型为中心进行训练。

D.排斥或限制使用母语(不完全排斥)。

E.大量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如:

录音、语音实验室、视听设备等。

F.注重语言结构的对比,确定学习难点和重点。

G.有错必纠。

三、听说法(结构法、句型法)

优点:

A.以句型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并建立了一套培养语言习惯的练习体系。

B.充分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C.不完全摒弃学生母语,克服了直接法的某些片面性。

D.广泛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

三、听说法(结构法、句型法)

缺点:

A.轻视读、写能力的培养。

B.机械的句型操练枯燥乏味。

C.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D.偏重语言形式的训练,忽视内容和意义。

四、功能法(意念——功能法、交际法)

时间:

20世纪70年代

代表人物:

[英]威尔金斯亚历山大威多森[荷兰]范埃

语言学基础:

社会语言学 功能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

人本主义心理学

第五讲: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特点

A.把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运用目的与进行交际的能力。

B.以功能为纲:

功能是用语言做事,完成一定的交际任务并把语法视为实现功能的手段来让学生掌握。

C.教学过程交际化:

创造接近真实交际的课堂语言环境。

D.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性训练相结合。

E.强调表达内容,不过分苛求形式,对学生的错误要确定一个容忍度。

F.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

G.发展“专用语言”教学,针对不同的交际需要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