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院世界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6269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院世界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财院世界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财院世界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财院世界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财院世界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院世界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2.docx

《财院世界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院世界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2.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院世界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2.docx

财院世界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2

第一题:

论述科技革命、国际分工及世界市场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科技革命、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市场是世界经济的形成动力和基础。

(即相互作用)

(1)科学技术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源泉;历代科技革命促使了国际分工向广度与深度不断发展,也改变了原有的分工格局。

①第一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生产方式的确立,加快了商品经济的推广,社会分工的发展,也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形成。

②第二次科技革命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将发展重点由轻工业部门转向重工业部门,是资本主义有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是国际分工得到发展③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国际分工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细化。

(2)国际分工的发展促进了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是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先决条件,进入世界市场的商品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从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扩展,与此同时,这也导致了世界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

(3)科学技术对世界市场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得世界市场的商品结构和价格机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二、科技革命、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市场三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P21①科技进步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②科技进步推动了产品创新,带动了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③科技进步导致了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

④科技进步使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国际分工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P33①国际分工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它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深化,反过来对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又有着强力的推动作用。

②国际分工能够提高世界各国的经济效率,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得世界各国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扩大生产可能性曲线,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③由于国际分工从产生之初就是由发达国家推动和主导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廉价商品和各种超经济强制手段的压力下,被迫参与到国际分工体系之中接受由发达国家制定的各种规则,这使得国际分工从一开始就体现着不平等性。

(3)世界市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世界市场是世界经济产生的基础,为世界经济提供了一个平台,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促使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第二题:

比较美国、欧洲、日本市场经济模式的不同

(一)经济模式:

美国是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德国是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日本是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

(二)相同点: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以企业为主体,国私企平等参与市场竞争,重视宏观经济调控,用法律手段保证充分运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不同点:

1政府对经济干预程度不同:

日本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最大,德国次之,美国最小。

2政府对宏观经济干预和调控的手段不同:

美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发展;联邦德国主要是用货币政策来稳定经济;日本主要采用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

3资源配置的手段:

美国注重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德国保护竞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日本是政府以强有力的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对资源配置实施引导,资源按市场经济原则进行配置。

4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不同:

美国实行企业自由制度;德国通过反垄断控制企业,并鼓励中小企业竞争;日本政府对企业实施强有力的引导。

5对劳动者采取的态度不同:

美国实行一整套社会保障制度,对劳动者普遍实行社会保险计划;德国对劳动者实施劳动保护政策,劳动市场政策和企业职工参与政策,对于暂时性失业的人,政府还拨出专款进行职业再培训;日本政府充分重视教育,拥有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

第三题:

比较东亚和拉美的经济发展模式一、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

(1)东亚经济发展模式:

首先采取进口替代战略,逐步发展本国经济;随后采用出口导向措施,提升本国经济;最后对本国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壮大本国经济

(2)拉美经济发展模式:

首先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但其中存在着限制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出现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债务危机;后来拉美各国普遍实行经济的新自由主义,采取“后进口替代”的发展模式。

二、不同的发展背景:

(1)东亚:

二战后东亚地区迅速崛起,经济持续增长,大部分东亚地区20世纪50年代就实现了经济的告诉增长,60-70年代取得震撼欧美的“东亚奇迹”。

“四小龙”和“四小虎”的八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

“四小龙”属于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亚太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间层次,他们依靠吸引外资,发展出口导向型产业。

“四小虎”利用特有的丰富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发展农业和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同时实行进口替代的方针发展工业

(2)拉美:

拉美地区曾经是世界经济中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地区之一。

但在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债务危机,随后又先后遭受了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金融危机,致使该地区经济增长出现停滞,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

经过20世纪结构性经济改革,各国经济逐步走出困境,经济开始复苏,但不稳定性仍然存在。

三、具体措施的不同:

(1)东亚出口导向发展模式的措施:

①新加坡从劳动密集型逐渐转移向资金密集型,大力发展出口工业,实现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对产业结构进行重大调整,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企业的技术层次,发展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的产业部门,拓展服务业。

②韩国政府实行“出口第一”主义、扩大外贸进口自由度、扩大外商投资范围、减少政府在金融领域的干预等政策,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③“四小虎“实行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大力吸引外来直接投资,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

(2)拉美进口替代工业发展模式的措施:

①保护国内市场,扶持幼稚工业;②建立国有企业,完善基础设施;③积极利用外资;④在“后进口替代”发展模式中采取国有企业私有化,强化市场机制,贸易自由化,放松对外资的限制的措施。

四、特征:

(1)东亚外向型的特点:

①外贸和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②经济呈现阶梯状发展③高储蓄率与高投资率④政府干预,建立了行政引导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市场经济体制

(2)拉美进口替代型的特点:

五、具体效果不同:

(1)东亚①没有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率的关系;②出口战略没有及时调整;③金融改革滞后。

(2)拉美实施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结果①90年代恢复了增长,但并没有出现普遍的高涨(或下降),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率还低于50年代至80年代的水平;②出口大幅度增长,但进口增长更快,从而导致贸易赤字的扩大;③投资和生产率虽然“收复了在80年代失去的地盘”,但没有出现重大的成果;④就业滞后于不高的增长率,而且新就业的质量呈现出严重的问题;⑤改革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基本上是负面的,社会不公在恶化。

第四题:

20世纪80年代,特别市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普遍进行了经济调整和经济改革,试分析和比较其调整和改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休克疗法与渐进式改革对比)

一、两种改革模式

1)休克疗法(俄罗斯):

指采取一步到位的激进方式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以新自由主义和货币主义为理论基础,主张经济自由主义,笃信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认为只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就可以达到经济的均衡发展。

(2)渐进式改革(中国):

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

二、共同点:

都是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三、不同点:

1、背景:

(1)渐进式改革(经济调整)的背景:

渐进式改革:

“休克疗法”的实行使物价飞涨,居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采取的严格税收措施,舒服了企业的活力,工业生产形势恶化。

(2)休克疗法(经济改革)的背景:

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经济体制所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80年代末出现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

缺陷逐渐显露:

国家所有制居于主导地位,经济效率低下;经济结构比列失调,资源配置不合理,农、轻、重产业比列严重失调;计划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市场调节作用缺失。

使得发展中国家不断采取措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2、具体做法

(1)休克疗法:

①加快所有制改革②放开物价,取消价格补贴③紧缩银根,控制信贷、回笼货币④改革货币制度

(2)渐进式改革:

①前期:

经济政策进行修正,转向“中间”方针。

主要表现在:

宏观经济政策上,从“硬性紧缩”转为“适度紧缩”政策,把稳定财政政策同稳定生产结合起来。

在价格政策上,对重要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依然保持国家调节。

将“证券私有化”转为“现金私有化”,把私有化过程投资活动结合起来。

加强国家调控,实行“软赤字”和“外汇走廊”②后期:

对经济政策进行全面调整。

这一时期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

改革的目的模式从自由市场经济向社会市场经济倾斜;放弃“休克疗法”,政策走向趋中;改变私有化政策;保护和扶持本国生产,调整本国产业政策;经济政策面向社会领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调整对外经济政策。

3、效果:

(1)休克疗法的效果:

①导致商品价格飞涨,奔腾式通货膨胀汹涌而至②居民购买力极其有限,强力推行私有化,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③贫富分化使社会秩序遭到极度破坏,民众丧失了改革的信心④实施财政紧缩,增加企业税收,压缩财政开支,打击企业生产的积极性⑤沉重税负遏制了生产导致社会生产大幅度滑坡

(2)渐进式改革的效果:

使经济滑坡开始趋缓,通货膨胀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第五题:

七国集团与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中国、印度)

(一)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P104

七国集团:

是世界经济的重心所在,主导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是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金砖四国:

近些年来,BRICs四国着手进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外向型经济,使得经济迅速崛起,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现已成为带动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兴大国。

(二)由来:

七国集团:

是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和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领域的霸权逐渐削弱的背景下产生,又称七国首脑会议。

金砖四国:

是由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并取各自国家英文单词的首字母而组成。

“金砖“的概念最早是由高盛投资公司于2003年其研究报告《与BRICs共同梦想:

通往2050年之路》中提出,主要观点是在未来的50年里,BRICs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主要力量。

(三)经济发展状况:

七国集团:

1)从经济规模来看,其GDP在世界中的份额始终在60%以上,但是近些年略有下降;

2)从进出口贸易角度来看,其进出口贸易的比重一直保持在40%到50%之间;

3)在国际金融领域内,其中的五国货币在世界各国的官方储备货币中始终保持在90%以上;

4)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5)在主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中占据主导地位,IMF、世界银行、WTO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七国集团的控制;P104

金砖四国:

1)BRICs各国经济增长率(除巴西外)均高于同期的世界水平和发展中国家水平;

2)BRICs四国的经济规模也不断提高,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和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在吸引外资方面,BRICs各国都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以促进国外直接投资的流入;

4)在国际储备方面,BRICs也表现不凡,2008年四国可支配的国际储备占世界的37.7%;

(四)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

七国集团:

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广泛的对外经济关系,使得七国集团的经济政策对世界其他国家往往有较强的政策溢出效应,成立30多年来,七国集团在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干预石油价格、稳定美元汇率、处理第三世界国家债务危机、挽救金融危机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

金砖四国:

BRICs四国作为地区和世界大国,它们的政治、经济对地区和国际事务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例如,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时,中国宣布人民币不贬值,发挥了大国的作用,促进了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金融的恢复,维护了地区经济的稳定。

(五)未来预测:

七国集团:

七国集团2009年全球19个主要经济体和欧洲联盟领导人在美国匹兹堡宣布,二十国集团(G20)将代替八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合作与协调的首要全球性论坛。

由此可见八国集团将在国际经济事务上退居次席,转为主要关注国际安全、外交等问题。

金砖四国:

主要观点:

在未来的50年里,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BRICs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主要力量。

1)按研究报告推算:

A.到2025年,BRICs的经济总量将达到G6经济总量的一半水平;

B.而在未来的40年内,BRICs的经济总量将超过G6;

C.到2050年,只有现在G6中的美国和日本能仍然保留在世界前六大经济体之列,到时新的排名将是:

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巴西和俄罗斯

2)对于BRICs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按照高盛集团的预测,未来的前30年增长较快,随后逐渐递减;

3)虽然到2050年,BRICs将是世界经济的主要力量,但经济总量超过G6并不代表着人民生活比G6国家富裕;

4)报告还预测,BRICs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中约2/3来自经济较高的真实增长,约1/3来自汇率的升值。

第六题: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必将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有利于吸引大量外资,促进经济增长。

2.资本的进入带来了实用技术、管理经验和企业创业精神。

通过购并当地企业实现的外资进入还有助于传统产业结构改造和促进产业竞争。

3.资本的进入有助于我国安排大量的工资低廉的过剩劳动力从事有效就业,从而发展具有国际分工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4.多种结构的跨国资本的进入,活跃了我国的金融市场,有利于货币化和金融深化。

5.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

(二)消极影响:

1.资本的进入也带来了“资本专制”等不良西方文化的冲击,使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倾斜。

而且大量通过贷款形成的资本进入也易造成沉重的债务负担,可能引发国际债务危机。

2.外资的过度进入有可能挤垮我国的部分民族工业,因而可能损坏经济的长远发展。

3.跨国资本总有一种摆脱所在投资国政府控制的倾向,往往对所购并的企业大量裁员,因此雇员效应大打折扣。

4.跨国资本的进入增大了金融市场的投机性和风险度。

5.其中最大问题是,国家主权受到冲击和削弱,国家经济安全受到挑战。

(三)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局面下,如何应对成为关键。

在这一艰难的实践进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1.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适度保护,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有条件地参加经济全球化。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4.高举和平与发展的旗帜,促进经济区域化。

总的来说,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历史进程,是不可逃避的。

对于发展中的中

国,参加经济全球化是手段,不是目的。

我们只是要通过经济全球化的手段,来

达到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

经济全球化的正负效应

(一)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

1、为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

2、使得世界市场成为一个不断扩大的统一的整体。

3、加速了世界性产业结构的调整。

4、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可能提供有利的条件。

(二)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1、可能加大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2、可能加大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动性。

3、可能加大世界经济发展的矛盾性。

(三)综述1、对特定的主体来说,重要的问题是要弄清楚对谁利大于弊,对谁弊大于利。

2、对少数发达国家来说,肯定是利大于弊;3、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利弊具有不确定性;4、利与弊对于各个国家是不对称、不均等的。

因为世界各国的市场体制、运行机制的状况不同,市场竞争力、市场风险抵御能力不同,所以即使竞争规则是平等的,各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也不可能是对称与均等的。

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影响1、“利”体现在:

(1)经济全球化为发达国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经济活动空间,使它们凭借各自的优势和经济实力,积极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不断扩大经济势力范围,在全球获得更大的销售、投资和劳动力市场,谋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2)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发展,国际贸易强劲发展,发达国家不仅是国际贸易的最大受益者,而且也成为国际贸易的垄断者。

(3)经济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全球扩张,并使其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4)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范围内的空前竞争,促使发达国家经济向科技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在高新技术方面不断创新,研究、开发和生产出技术和知识含量高的新产品,并及时推向市场,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维持其在高新技术产业上所占据的优势地位。

2、“弊“体现在:

(1)全球化导致了发达国家就业的下降。

(2)由于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和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规模的扩大,对发达国家的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就业会产生不利影响。

 

简述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其具体表现。

含义: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经济发展要素——商品、资本、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组合,进而实现优化配置,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在全球的建立与规范化的过程。

P144

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P145

1)贸易全球化及深刻变化

A.国际贸易总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B.各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

C.贸易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D.参与贸易全球化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

2)金融全球化及其表现

A.全球金融资本的规模空前扩大:

B.各类金融市场发展迅速,跨国金融交易不断上升;

C.国际金融衍生工具(产品)市场飞速发展

D.国际金融中心不断发展并广泛分布:

3)生产的全球化

生产的全球化是指产品的直接生产过程不一定全在国内,可能有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在国外进行,这些产品可能是成品,就地销售;也可能是半成品,要送往他地进行组装。

至于所需要的生产要素,更是取自全球各地。

这种生产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另一重要表现,是与对外直接投资结合在一起的,其行为主体是跨国公司。

4)企业经营全球化

企业经营全球化的重要标志是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

5)国家主权的制约

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当代,世界行为主体趋于多元化。

除国家之外的其他行为主体在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中都起着一定作用,国家主权因而受到一定制约,部分主权被转移出去。

6)环境、能源及贫困、人口压力

一方面,全球关系使越来越多的人都能摆脱地域的限制。

另一方面,全球化技术也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污染。

经济全球化的深化造成的另一恶果是人口压力的增大和全球贫困人口的不断增加。

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因素:

1)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2)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3)制度性因素

 

第七题: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P237

一、定义:

国际直接投资也可称为对外直接投资,简称FDI。

它是指一国(地区)的居民实体(对外直接投资者或母公司)在本国(地区)以外的另一国(地区)的企业(外国直接投资企业、分支机构或国外分支机构)中建立长期关系、享有持久利益,并对之进行控制的投资。

二、特点:

国际直接投资与其他投资相比,由于所涉及的投资主体、投资领域和投资目的不同,而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与多工厂的国内经营相比,国际直接投资对投资主体的远距离管理和控制技能有更高的要求。

同时FDI的投资主体会面临比国内经营更为复杂的跨国经营以及伴随产生的各种市场机遇和风险。

2、同出口相比,国际直接投资可以突破出口所不能突破的关税及非关税的贸易壁垒,FDI的主体不仅在海外销售还在海外生产,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出口(包括进口)属于跨国公司内部贸易。

3、与发放许可证和缔结技术协议相比,国际直接投资可以有效降低履约成本,同时又可以克服知识产权市场的固有弱点,由于FDI的主体拥有对经营的有效控制权,因而可避免其特有的知识产权包括技术诀窍被他人染指。

因此,从上述三点可以看出,国际直接投资虽然在主要形式上也表现为股权投资,但其特有的标志是投资者对有关的海外经营性资产拥有有效控制权,其特点在于:

1、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对海外所属公司既有所有权又有控制权,从而可以对其实施有效的经营管理。

2、国际直接投资在国际转移的组合生产要素而非相互独立的单项要素,因而可取的比单项要素更大的经济利益。

三、分类

1、绿地投资。

即创办新企业,这里指投资者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附属机构、子公司或与东道国联合创办合资企业。

2、跨国并购。

(1)跨国收购:

指一国企业通过现金或股票等收买另一国企业的资产或股份的方式,取得另一国企业资产和经营的控制权和管理权。

(2)跨国合并:

指原属两个不同国家的企业通过转移企业所有权的方式,一国企业归并另一国的一个或多个企业的全部资产和负债。

四、发展状况

1、20世纪90年代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1)国际直接投资的总趋势是规模不断扩大。

(2)国际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不平衡。

(3)国际直接投资流入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但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投资的成就突出。

(4)国际直接投资倾向投资服务业。

2、21世纪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形势

(1)国际直接投资的规模随着世界经济的起伏而升降。

(2)国际直接投资的方式发达国家以并购为主,发展中国家以绿地投资居多。

(3)制造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前景总体依然较好。

(4)金融、研发、地区总部、基础产业正在成为国际直接投资产业转移的热点。

(5)世界各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竞争激烈。

五、20世界90年代以来增长迅猛的因素

1、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社会信息化为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提供了技术基础,跨国公司广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迅速形成强大的创新能力,扩大全球经营。

2、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大公司纷纷把传统产业和技术成熟的产业迁至国外,这样为国际直接投资提供了产业基础。

3、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以及有利于FDI的制度安排为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提供了制度基础,这样可以使跨国公司更加专业化并寻求具有竞争力的区位。

4、更加高效的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为跨国公司进行FDI新区位选择,获取最大利润提供了主观基础。

 

第八题:

三大国际经济组织包括七国集团和金砖四国在国际经济协调领域所扮演的角色、作用、局限性。

一.《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P320)

1.角色:

1947年10月30日,《国际贸易组织宪章》23个最后文件签署国制定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临时使用书。

自1998年开始,GATT体制正式发挥关税减让的职能。

2.作用:

1)使得国际贸易壁垒得到大幅的降低;

2)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参与,GATT也陆续制定了许多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协定,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国际贸易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

3)在第八轮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签署了《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决定建立取代关贸总协定的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组织(WTO),让国际贸易的协调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3.局限性:

1)管辖的范围只有传统的和乌拉圭回合确定的货物贸易外,不包括知识产权、投资措施和非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等领域。

2)GATT不具有法人地位,在调解成员争端方面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较低。

二、国际贸易组织WTO(P320)

1.角色:

1995年1月1日正式建立的国际贸易协调机构。

它在于关贸总协定并一年后,于1996年取代GATT,担当起国际贸易的协调组织管理的职能。

2.作用:

1)制定和规范国际多变贸易规则;

2)组织多边贸易谈判;

3)解决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争端;

4)监督各成员贸易政策,并与其他同制定全球经济政策有关的国际机构进行合作。

3.局限性:

更加自由的多边贸易体制在谈判过程中,因涉及各方利益的进退取舍,谈判始终十分艰难。

 

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P3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