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中考 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6197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0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中考 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部编中考 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部编中考 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部编中考 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部编中考 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中考 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docx

《部编中考 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中考 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中考 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docx

部编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主持人:

您的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请问您,是什么促使您从事这项研究的呢?

   袁隆平:

我们现在13亿人口,人均大概一亩三分地;到2030年可能达到16亿人口,人均就只一亩地。

我们要修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城市要扩大,还要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每年减少几百万亩耕地,可是人口每年增加1000多万,这是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中国人能不能养活自己?

所以,我们始终把产量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主持人:

30多年前,您还是一个偏僻农村的教师,后来,正是您推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杂交水稻,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我想,您的探索之路,一定充满艰辛吧?

   袁隆平:

唉,几十年了,其间遇到的困难、挫折、失败,真是一言难尽!

我的工作地点主要在试验田,常常要到田里去察看,打雷、刮风、下雨时我也去,去观察稻子倒伏不倒伏,观察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这很重要哩!

   主持人:

听说,您每天都骑着摩托车去稻田观察,从1979年至今,已经骑坏了八九辆车。

除了能吃苦以外,搞科学研究还有什么是最重要的?

   袁隆平:

我认为,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创新,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

   (摘编自《袁隆平访谈录》)

   材料二:

   “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几十年如一日,一双胶鞋两腿泥,从田边到田里,从这块田到那块田。

一辈子当“庄稼汉”研究玉米,当年做出这个决定,只是出于一个朴素的愿望:

多打粮、吃饱饭。

   1972年,一则美国农民华莱士创造春玉米亩产2500斤的消息让他心里暗暗较上了劲儿。

那时,我国玉米亩产量只有两三百斤。

李登海说:

“他是美国的农民,我是中国的农民,他能开创美国的高产纪录,我要开创中国的高产玉米纪录。

   1973年,袁隆平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震惊世界。

南方的口粮问题解决了,可北方呢?

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李登海不分昼夜地啃书本,骑着自行车各地拜师。

在莱阳农学院,老师刘恩训被他的勤奋打动,送给他20粒从国外带回来的杂交玉米种子,这在当时真是比黄金还要珍贵。

   在北方,夏玉米一年只能种一季,于是从没有出过远门的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去海南,把一年一次育种变成三次。

他一次次从山东到海南,犹如大雁般迁徙。

一年又一年,李登海的作息只有“玉米时间”,没有“北京时间”。

太阳一出来就要下地,整天跟着玉米转。

几十年,他没回家过过一次春节。

   1988年,李登海率先育出亩产超过1000公斤的掖单13号,此后六次刷新了中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但他从未停止前行的脚步,力争“在后半生再为国家增产1000亿公斤粮食”。

   (摘编自邢斯嘉王茂盛《李登海:

一粒种子寄家国》)

   材料三:

   中国政府14日发布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用事实表明,14亿中国人非但没有对世界粮食安全造成威胁,还创造出以有限资源确保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粮食安全的世界奇迹。

   中国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白皮书介绍,目前中国粮食产量约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粮食安全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确立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其中全面建立粮食科技创新体系至关重要。

2018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3%,其中,袁隆平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单产达到每公顷近18.1吨,刷新了世界纪录。

   当今世界依然面临严峻的粮食安全挑战,仍有8亿多饥饿人口,作为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发展中大国,养活自己就是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但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同时,中国还不断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

白皮书宣示,积极与世界主要产粮国分享中国巨大的粮食市场,践行自由贸易理念,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摘编自中央广电总台国际锐评《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作为一篇人物访谈,主持人详细介绍了袁隆平的成绩,从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起因以及探索之路等方面进行了采访。

B.李登海和袁隆平在探索之路上有许多共同点,如都有非常明确的目标,都充满艰辛,都勇于创新,不断突破自己创造的记录。

C.材料三是一篇新闻评论,主要介绍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的内容,并结合数据说明中国在粮食生产上取得的成就。

D.中国在实现了粮食自给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情况下,还不断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面建立粮食科技创新体系,是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袁隆平、李登海都是粮食科技创新的践行者。

B.我国的杂交水稻和玉米的产量都已经非常高,这充分表明,单就粮食的产量而言,中国的粮食安全是非常牢固的。

C.《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展现了中国粮食安全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表明了中国为世界粮食安全作贡献的决心。

D.中国不断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积极分享粮食市场,表明中国是坚决反对国际粮食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

(3)请从文体角度分析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是如何表现袁隆平、李登海二人优秀品质的。

【答案】

(1)B

(2)B

(3)①材料一是一篇人物访谈,主持人精心设计访谈问题,通过袁隆平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同答,表现出了袁隆平的优秀品质。

②材料二是一篇人物通讯,作者精心选取李登海的典型事例,通过对这些事例的叙述、议论,向读者展现了李登海的优秀品质

【解析】【分析】

(1)A项,“详细介绍了袁隆平的成绩”错,结合材料一内容分析,原文中主持人并没有详细介绍了袁隆平的成绩。

C项,结合材料三内容分析,“主要介绍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的内容”错;D项,“实现了粮食自给”错。

结合“中国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为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发展中大国,养活自己就是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但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同时,中国还不断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等分析,“实现了粮食自给”错。

故选B。

(2)B项,“这充分表明,单就粮食的产量而言,中国的粮食安全是非常牢固的”错误。

结合“用事实表明,14亿中国人非但没有对世界粮食安全造成威胁,还创造出以有限资源确保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粮食安全的世界奇迹”“中国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白皮书介绍,目前中国粮食产量约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及材料二内容分析,“水稻、玉米的产量高”并不能得出后面的结论。

故选B。

(3)材料一摘编自《袁隆平访谈录》,结合“您的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请问您,是什么促使您从事这项研究的呢”“30多年前,您还是一个偏僻农村的教师,后来,正是您推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杂交水稻,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我想,您的探索之路,一定充满艰辛吧?

”“听说,您每天都骑着摩托车去稻田观察,从1979年至今,已经骑坏了八九辆车。

除了能吃苦以外,搞科学研究还有什么是最重要的?

”等,主持人精心设计访谈问题;结合“中国人能不能养活自己?

所以,我们始终把产量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几十年了,其间遇到的困难、挫折、失败,真是一言难尽”“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创新,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等分析,通过袁隆平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同答,表现出了袁隆平的优秀品质。

材料二摘自邢斯嘉王茂盛《李登海:

一粒种子寄家国》。

结合“‘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几十年如一日,一双胶鞋两腿泥,从田边到田里,从这块田到那块田”“当年做出这个决定,只是出于一个朴素的愿望:

多打粮、吃饱饭”“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李登海不分昼夜地啃书本,骑着自行车各地拜师。

在莱阳农学院,老师刘恩训被他的勤奋打动,送给他20粒从国外带回来的杂交玉米种子”“于是从没有出过远门的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去海南,把一年一次育种变成三次”“此后六次刷新了中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但他从未停止前行的脚步”等分析,是一篇人物通讯,作者精心选取李登海的典型事例,向读者展现了李登海的优秀品质。

故答案为:

⑴B;⑵B;

⑶①材料一是一篇人物访谈,主持人精心设计访谈问题,通过袁隆平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同答,表现出了袁隆平的优秀品质。

②材料二是一篇人物通讯,作者精心选取李登海的典型事例,通过对这些事例的叙述、议论,向读者展现了李登海的优秀品质。

【点评】1)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

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量汽油、柴油消耗造成的机动车尾气污染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目前我国汽车主要以汽油、柴油为燃料,随着汽车产销量及保有量的迅速增长,燃油汽车带来的能源紧张问题也更加突出。

而我国又是一个石油对外依存度相对较高的国家,2016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突破64%。

而新能源汽车,能量来源主要是电力。

现阶段我国主要依靠火力发电,以消耗煤炭为主。

目前我国煤炭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三,煤炭供需总体平衡。

   传统燃油汽车在运行过程中直接排放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有害气体,造成大范围分散污染。

而纯电动汽车本质上是一种零排放汽车,一般无直接排放污染物,间接污染物主要产生于非可再生能源的发电过程中,可以采取集中治理的方法加以控制。

另外,随着火电比重减少、可再生能源发电和核能发电比重增加,电力生产对大气造成的废气污染将逐渐减少。

同时,电动汽车比同类燃油车辆噪声也低至少5分贝,大规模推广电动汽车将大幅度降低城市噪音污染。

(摘编自《2017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未来五年发展趋势预测》)

材料二:

   全球知名战略管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近日发布《2017年第二季度全球电动汽车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中国首次在电动汽车发展指数排名中取得全球第一。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实现产销两旺。

上半年累计产销量分别为21.2万辆和19.5万辆,同比增长19.7%和14.4%。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市场之一。

   “全球汽车产业的生态正在重塑,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年已经成为我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机遇。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宏祥说。

在这条机遇之路上,中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要到达“引领”,还有相当距离。

我国新能源汽车在“三电”,即电池、电控、电机方面还与先进水准存在较大差距,产业化过程中普遍面临动力电池寿命短、续驶里程短、环境造应性差等技术性问题。

北汽集团新能源汽车管理部部长詹文章等人认为,无论是什么汽车,最关键的是核心系统、部件,现在国内新能源汽车从感知、计算、控制的核心设备到关键零部件都存在依赖进口的问题。

此外,与一些先进国家相比,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智能”领城还有较大差距,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的空间都比较大,智慧道路、智慧红绿灯等交通基础设施以及这些设施在车辆上的应用还有明显不足。

(摘编自《中国新能源汽车实现“逆袭之路”的看点》,新华网2017年7月23日)

材料三:

   近日,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四部委发布“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

根据新政,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在2020年完全取消。

   有行业人士称,补贴政策淡出之时,就是国外品牌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之日。

第一电动网的肖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国外老牌车企都有新能源汽车规划,可能会在2020年中国财政补贴取消后,进入中国市场参与竞争。

“外资企业蓄势待发”,这是她通过对能源汽车领域的长期研究做出的判断。

   “其实,通过短期补贴提升中国汽车竞争力,只是一个‘弯道超车’战略。

”肖莹说,对于本土企业来讲,能否在补贴取消后获得长足发展,这几年是非常重要的时期。

(摘编自《全球领先优势正在形成》,《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2月14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机动车尾气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加上我国燃油汽车带来了能源紧张问题,都表明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正当其时。

B.我国在电动汽车发展指数排名中取得全球第一,并在2017年上半年实现产销两旺,这意味着我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市场之一。

C.在全球汽车产业生态重塑的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优势,但我国要成为世界汽车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D.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有助于提升中国汽车竞争力,一旦此补贴政策取消,国外老牌车企就会大规模进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比于直接排放有害气体、带来大范围分散污染的传统燃油汽车,新能源汽车一般无直接排放污染物,其间接污染物也可加以控制。

B.纯电动汽车本质上是一种零排放汽车,但电力生产环节会造成大气污染,而增加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发电比重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C.我国的普通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在核心系统、关键零部件等方面仍然依赖进口,相关技术与一些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D.材料一重点介绍了新能源汽车在应对能源紧缺和环保方面的优势,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呈现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答案】

(1)D

(2)C

【解析】【分析】

(1)D项,“一旦此补贴政策取消,国外老牌车企就会大规模进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理解有误,或然当作必然,由材料三“可能会在2020年中国财政补贴取消后,进入中国市场参与竞争”可知,“一旦……就会”是必然,而“可能”是“或然”。

D错误。

故选D。

(2)C项,“我国的普通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在核心系统、关键零部件等方面都还依赖进口”理解有误,由材料二“北汽集团新能源汽车管理部部长詹文章等人认为,无论是什么汽车,最关键的是核心系统、部件,现在国内新能源汽车从感知、计算、控制的核心设备到关键零部件都存在依赖进口的问题”可知,在核心系统、关键零部件等方面依赖进口的仅指新能源汽车。

C错误。

故选C。

故答案为:

⑴D;⑵C;

【点评】

(1)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

(2)此题主要概括文章内容、把握主要观点和深度思考某种特点的综合分析能力。

做题时首先找到每个选项的在文中的有效信息,然后把每个选项与之一、一对应,分析是否错误,同时还要注意每个选项常见的错误:

绝对化、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等。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月球背面是一片难得的宁静之地,屏蔽了来自地球的无线电信号干扰。

这次探测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将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资料。

”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新闻发言人于国斌说。

   落月后,通过“鹊桥”中继星的“牵线搭桥”,嫦娥四号探测器进行了太阳翼和定向天线展开等多项工作,建立了定向天线高码速率链路,实现了月背和地面稳定通信的“小目标”。

   15时7分,科技人员发送指令,两器分离开始。

22时22分,巡视器玉兔二号月球车踏上月球表面。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表示:

“飞几十万公里,关键是着陆,要不翻车,月球车要安全走下来。

苏联连续失败16次,主要是下去的瞬间翻车了。

(摘编自《半月谈》2019年1月3日)

材料二:

   嫦娥四号登月是一个重要时刻,因为它不只涉及技术,嫦娥四号的成功就像伴随登月向世界分发的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张名片。

只有坚定地自上而下制定目标和指挥实施项目和推进进程,才可能成功。

   中国人隐忍而系统地为这次成功做了准备。

他们先发射了绕月运行的探测卫星。

成功后,又于5年前将嫦娥三号探测器送上了月球面向地球的一面。

嫦娥三号甚至还携带了名为玉兔的月球车。

   航天业迄今的重要参与者美国、俄罗斯和欧洲正是这种持之以恒行动的反面教材。

它们费力地说服政府提供太空任务所需的预算,因此,美国航空航天局、欧洲航天局和俄罗斯航空航天署只能惊讶地旁观中国人的太空行动。

虽然单纯从技术角度看,它们也能做到。

(摘编自德国《明镜》周刊网站2019年1月3日)

材料三:

   欧阳自远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曾成功推动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发射升空。

此后,“嫦娥计划”从一号到五号探测卫星,全都离不开他的参与和推动。

   中国的探月准备工作做了35年,其中仅是论证,就整整10年,但对于欧阳自远来说,更难的是如何赢得国人的理解和支持。

他最初面临的质疑很多,近20年来没有其他国家提过探测月球,为什么中国要去搞探月?

尤其令欧阳自远感到压力的是,国人只愿看到“嫦娥”系列卫星一个接一个地成功,无法想象一旦出现失败会是怎样。

“开汽车有时都会遇到发动机发动不起来的状况,对于如此复杂的探月工程,问题怎么可能没有?

所以我们的压力很大,要出去就必须成功!

   回忆往昔,欧阳自远仍然心情激动:

“当卫星上轨道,我从来没那么激动过,抱着孙家栋(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我们两个七老八十的人说不出话来,眼泪一直在往下流。

(摘编自《环球人物》2019年1月4日)

材料四:

   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登陆月球背面,玉兔二号巡视器成功实现月表“越野”,令无数中国人激动不已,而“嫦娥登月”背后的航天人也逐渐走入公众视野。

与过去不同,与国外不同,中国飞控中心坐着的几乎全是年轻人:

一群80后、90后,筑就了这条长达38万公里的奔月路。

   航天队伍的年轻化,已然成为中国航天的独特优势。

今天,中国航天15万研究员中,10万人属于“80后”,平均年龄为31~33岁。

这样的年龄优势,让国外同行感到“恐怖”。

美国宇航局研究员平均年龄是42岁,欧洲和日本科研人员年龄更大,俄罗斯还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尴尬。

   更值得称赞的是,这群献身航天事业的年轻人的意志品格丝毫不输老一辈。

他们既有初生牛犊的闯劲,又有拓荒牛的冷静,还有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摘编自《长安观察》2019年1月5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科学家欧阳自远来说,探月工程一直在诸多质疑中进行,尤其让他感到压力的是,国人只愿看到“嫦娥”系列卫星发射成功,无法容忍出现失败。

B.“嫦娥奔月”背后都是80后、90后的年轻航天人,这是其他国家不能相比的巨大年龄优势,其他航天强国研究人员大多年龄偏大,甚至青黄不接。

C.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表软着陆,其意义重大,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将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资料。

D.在嫦娥四号登月之前,我国为登月成功已做了充分准备,包括发射绕月探测的卫星,甚至还包括携带玉兔月球车的嫦娥三号探测器也登上了月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复杂的探月工程中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国人应该理性看待,不要苛责。

而对于科学家来说,国人的苛责也可以转化成必须成功的坚定信心。

B.技术上看,美国、俄罗斯等也能实现月球背面着陆,但他们的政府不愿提供太空任务所需预算,他们的科研人员只能成为中国太空行动的旁观者。

C.衡量登月探测器成功的关键是着陆,还要保证月球车不能翻车,前苏联进行过多次登月探测,但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月球车在探测中最终出现翻车。

D.由于月球背面能够屏蔽来自地球的无线电信号,所以要通过中继星“鹊桥”来中转月背和地面信号,实现对探测器发送指令和传输数据等功能。

(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中国在探月工程中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答案】

(1)D

(2)C

(3)①国家的支持,坚定地自上而下制定目标,持之以恒地指挥实施项目和推进进程。

②老一辈科学家积极参与、推动与艰辛付出。

③中国航天队伍的年轻化与青年航天人的奉献精神。

【解析】【分析】

(1)A项,“探月工程一直在诸多质疑中进行”错误,原文中是“他最初面临的质疑很多”,属于语意扩大化。

B项,“‘嫦娥奔月’背后都是80后、90后的年轻航天人”错,原文中是说“中国飞控中心坐着的几乎全是年轻人:

一群80后、90后”,属于语意扩大化。

C项,“首次月表软着陆”错,原文是“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属于曲解文意。

故选D。

(2)C项,“前苏联进行过多次登月探测,但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月球车在探测中最终出现翻车”错误,原文是说苏联的月球车“连续失败16次,主要是下去的瞬间翻车了”,属于张冠李戴。

故选C。

(3)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嫦娥四号的成功就像伴随登月向世界分发的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张名片。

只有坚定地自上而下制定目标和指挥实施项目和推进进程,才可能成功”,可以概括为中国在探月工程中取得重大成就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坚定地自上而下制定目标,持之以恒地指挥实施项目和推进进程;由材料三“欧阳自远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曾成功推动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发射升空。

此后,“嫦娥计划”从一号到五号探测卫星,全都离不开他的参与和推动……”,可以概括为中国在探月工程中取得重大成就离不开老一辈科学家积极参与、推动与艰辛付出;由材料四“这群献身航天事业的年轻人的意志品格丝毫不输老一辈。

他们既有初生牛犊的闯劲,又有拓荒牛的冷静,还有孺子牛的奉献精神”,可以概括为中国在探月工程中取得重大成就离不开中国航天队伍的年轻化与青年航天人的奉献精神。

故答案为:

⑴D;⑵C;

⑶①国家的支持,坚定地自上而下制定目标,持之以恒地指挥实施项目和推进进程。

②老一辈科学家积极参与、推动与艰辛付出。

③中国航天队伍的年轻化与青年航天人的奉献精神。

【点评】

(1)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

(2)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筛选信息概括。

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方法一:

语句摘录法。

通过摘录文中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方法二:

要点归纳法。

把揭示文段中心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找出来,归纳组织成句子即可。

方法三:

层意合并法。

先将文段分层归纳出层意。

然后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五年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从不足1万公里,延长到2.2万公里,占世界高速铁路运营总里程60%以上,“四纵四横”高铁网基本成型,成为了世界上唯一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

五年间,中国铁路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

印尼雅万高铁、中老铁路建设进展顺利;吉隆坡至新加坡高铁、莫斯科至喀山高铁等多个项目正在积极推进。

   纵观国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