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语文观的践行者.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6175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色语文观的践行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本色语文观的践行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本色语文观的践行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本色语文观的践行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本色语文观的践行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本色语文观的践行者.docx

《本色语文观的践行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色语文观的践行者.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色语文观的践行者.docx

本色语文观的践行者

本色语文观的践行者

●王乃宁

一、从教经历

1990年7月毕业于盐城师专中文系,同年分配到建湖县上冈中学。

1996年杨州大学中文本科函授毕业。

2000年苏州大学中文教育方向研究生课程班结业。

1997年破格晋升一级教师,2000应聘到盐城市一中,2003年,33岁时成为年轻的高级教师。

1994年,执教的《故都的秋》获建湖县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1996年,执教的《绿》获建湖县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1996年,执教的《荷塘月色》获盐城市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

到市一中以来,先后任教03、06、07三届高三语文,班级学生高考语文成绩突出。

2001年,被评为盐城市盐都区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2003年、2007年分别被《考试报》、《作文导报》聘为首席编辑。

2006年9月起,主持全国中语会“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创新作文教学研究与实验”子课题“考场作文典型案例的积累与评价”的研究,已编印《作文案例教学集》、《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草根阅读——励志美文100篇》等课题研究成果。

2008年5月,27万字的个人专著《教苑折枝》由中国文联文苑出版社、新华日报图书编辑出版中心、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联合出版发行。

2003年以来,先后被确定为盐都区“151”工程培养对象、盐城市新世纪“111”工程培养对象,被表彰为盐都区“十大杰出青年”、盐城市优秀教师。

从教18年来,先后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0余篇,并有多篇在省级以上论文评比中获奖,参与、主持多项省级以上科研课题。

二、学术成果

1、《记教学笔记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1996/10《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也谈考场作文的两个要求》1998/11《考试》,并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1999/2全文复印

3、《宾语前置的八种类型》1999/12《中学语文教学》

4、《语文教学与传统美德教育》1998年12月3日《中国教育报》

5、《对语文教育功能和目的的再认识》2002年获江苏省师陶杯论文大赛二等奖

6、《一树梨花一溪月》2006/10《高中作文指导》

7、《本色语文观的思考与实践》2008/3《中学语文教育参考》,并获中语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8、《推行创新阅读提升阅读质量》2008/4《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9、《回归质朴本真为文》2008/4《考试周刊》

10、2008年5月,专著《教苑折枝》由中国文联大众文艺出版社、新华报业图书编辑出版中心、《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联合出版发行。

三、理念精髓

以学定教以学论教

——也谈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及其评价的标准

王乃宁

摘要:

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现状已明显改观,但不少地区、学校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仍然以“教师的教”为主,过多关注了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才艺的展示,却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需求、认知规律,不少课堂叫好不叫座,中看不中用,因而无法完成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也无法实现课程改革对课堂改革的要求。

中小学校及其教师应当推行以学定教,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关键词:

课堂教学;评价;以学定教;以学论教

一、我们的课堂忽略了谁?

新课改推行几年来,课堂教学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我们依然非常遗憾地看到:

有的课堂“只见”教师“不见”学生,课堂成了教师的“秀场”;有的“公开课”、“观摩课”尽管“叫好”,却不“叫座”,尽管“中看”却不“中用”;[1]有的课堂虽然“见到”了学生,但在课堂教学的效度、宽度、深度等方面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课堂在不少场合屡屡被冠为“精彩课堂”。

事实也是如此,不少教师对“教”总是关注太多,而对学生的“学”的研究却远远不够。

我们所认可的课堂也多是教师的课堂,是教师才艺的展示,在这种课堂上,学生究竟能够学到什么,能够培养哪些能力,却很少引起足够的重视。

目前,不少课堂存在的最大不足是忽略了学生,而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现实又反过来从根本上否定了教师,从而也就忽略了教师本身。

我们津津乐道的很多“精彩课堂”实际上忽略的是师生共同生命的成长!

教学要以培养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终极目的,[2]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但能够让学生“肯学,愿学”,更要让学生“学会,会学”。

课堂的精彩首先是学生的精彩,学生的精彩又会反过来印证教师的智慧。

凡是彰显学生精彩的课堂,我们必然会感受到在课堂上流动着的强烈的生命气息,并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精彩所折服。

因此,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应该是以学定教,以学论教。

二、“以学定教,以学论教”的内涵及要求

1、内涵解读。

①一切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一切以学生认知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为根本;

②以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起点和难点,以学生的认知需求确定教学内容,以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教学策略;

③教是为了学,教是服务于学,教是为了不教;既要想办法让学生“肯学,愿学”,更要有措施让学生“学会,会学”。

以学定教,以学论教要求教师教学计划的制定、内容的取舍、方法的选择,要基于学生这一主体,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到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快乐,更有创造力不断被激发的惊喜,有自身潜力不断被发掘而感受到的成功与自信的舒畅体验。

在学生、知识、方法、教师、环境等课堂要素中,学生永远居于核心地位。

2、理念层面要求。

一要以学生为本。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而是师生双方情感共融、分享体验、共同创造的完整的生活过程。

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3]以学定教,以学论教要求我们应着重关注课堂上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情况,即是否获得了知识与技能,是否经历了过程、掌握了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怎样。

以生为本的核心是将学生看作可被点燃的火炬,是知识和方法的自我构建者,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自我塑造者。

在以学定教,以学论教标准的统领下,任何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未来发展去展开,按学生的成长规律去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力,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积极求知的热情,使之主动参与,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

二要重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如何,具体要看一节课中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能动度和时间度怎样。

自由度是看学生的学习目标、方法、进度及对结果的评价是否由自己决定;能动度是看学生的学习是否积极主动;时间度是看学生是否有思考与自学的时间。

从本质上说,探究学习是一种发现学习,具有深刻的问题性、广泛的参与性、丰富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坚持以学定教,以学论教,教师就会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探索、分析、处理信息、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知识技能,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探究活动。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动态的问题越多越好,说明教师善于启发;教师回答不上来的问题越多越好,说明学生的探究有深度。

当然,一节课不可能完全体现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但哪怕有一点体现以学定教,以学论教,就是一节学生得实惠,既叫好,更叫座的课。

3.操作层面要求。

一看学生是否做到:

联系阅读,主动回答,自主讨论,自评互判。

在以学定教,以学论教策略统领下,联系阅读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从相关书面材料中提取信息、获得意义来影响其非智力因素的活动。

[4]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就是学习,没有阅读就没有学习。

所以,一节课有没有以学定教,我们要看学生是否进行了阅读,而且要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否围绕目标,对相关知识进行纵横联系、互相贯通,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主动回答是指学生自主、积极地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主动回答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手段,教学艺术。

自主讨论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选问题,并就这一问题自由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以解决问题或生成新的问题活动。

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评互判,自评的目的是全面认识自我,发现优点、鼓起信心、认识不足、反馈调节,互判是通过学习活动发现伙伴的优点,以便相互激励、相互提高。

以学定教,以学论教并不是要求每一节课都面面俱到,但只要一个环节做得好,积以时日,学生能力就会有提高,学习就会有长进。

二看老师是否做到:

引人入胜,创设情境,保证时空,互动倾听,结尾无穷。

引人入胜,“引”指的是“引出课题”和“进行指引”,“入”是让人处于某种状态或境界。

“引”是手段,“入”是目的,引人入胜指的是在一节课起始阶段,老师要从学生学情出发,从激发兴趣入手,让学生对某一课题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或境界的教学行为。

老师可以用鲜活的问题导入,模拟前人的探究,让学生大胆尝试去复现科学的发现之旅;也可以设计精彩的实验,掀起学生求学的激情;或是提取生活中的事件,引发学生的思考,淡化教育痕迹。

教学过程中也要多方创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让每位学生身临其中,触景生情,都有一种接受新知识的渴望,奋力向前的冲动,使他处于一种“愤悱”的状态。

其目的是不断掀起学习热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以学定教,以学论教原则特别要求教师要保证学生亲身体验、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要实践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体悟,给他们一个空间去创造,给他们一个舞台去表演,让他们动脑与思考,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用自己的嘴去描述,用自己的手去操作,[5]使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乐园。

教师作为新课程实施中的探索者,作为以学定教的策划者,要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与困惑。

教师应该相信“没有尝试过错误的学习是不完整的学习”,要用欣赏的眼光去观察,用宽容的心态去理解,要鼓励学生创新;要允许学生出错,要学会延迟判断,让学生学会自己在错误中改正,在跌倒处爬起。

结尾无穷指的是一节课的结束阶段,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升华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或问题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并使学生在课后主动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行为。

如果开头的艺术是为将学生更好地引到教学胜境之中,以求收到最佳效果的话,那么结尾的艺术,就是要将教学小课堂带入人生大课堂,将最佳效果从课堂辐射到课后。

三、进行深入的课堂反思,提高以学定教,以学论教策略的效度。

课堂反思是构建“以学定教”,“以学论教”策略的保证。

著名教育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模式,即“经验+反思=成长”,[6]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作为教师要保证“以学定教,以学论教”策略的构建成功,还要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认真反思,以达到进一步完善。

1.课前反思,做好充分准备。

在课前反思中,教师不仅仅要写“教案”还要写“学案”,即为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准备各自行之有效的方案。

准备了“因材施学”方案,才能让所有学生有事可做,才能让所有学生发挥出潜能,获取不同层次的成功。

在课前反思中,教师不仅仅要准备数据,还要搜集身边的教与学的资源,以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发现新的意义,得到新的启示。

2.课中反思,及时调整教学行为。

课中反思意味着教师面对课堂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或有些没有考虑到的情境随机作出判断,并及时调整教与学的行为。

课堂中一些学生由于生理、心理上或家庭生活的原因,可能表现不尽如人意,或作出令人惊讶的表现,这些原先准备的“教案”、“学案”可能都不能适应这些学生的学习,需要临时做出更改和调整。

当教学中出现有些措施不能凑效的时候,要及时更改教学措施。

3.课后反思,发现新的教学契机。

教师总结课堂得失的渠道来自两个方面:

其一是来自于教师自身,教师要及时总结自己本节课的精彩点在何处,有没有新意和让学生看好的“卖点”,以及这节课最大的失败是什么,出乎意料的是什么,为什么自己事先没有想到,等等;其二是来自学生的反应。

教师要经常性地向学生发放课堂的问卷,让学生填写本节课最赞成的是什么,最不赞成的是什么,期望教师作出哪些调整,等等。

教师在总结自己体会与学生的建议基础上找出二者的结合点,除去教师“一厢情愿”的设想或措施,然后在师生观点共同基础上创新,发现新的教学契机,为下一次教学行为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学定教,以学论教既是新课改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也是践行“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理念的好策略,更是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好途径。

只要坚持以学定教,以学论教,学生的精彩、老师的精彩以及课堂的精彩将不再成为一种呼唤与奢望。

参考文献:

[1]朱昌元《<名师教案精选>序》[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6),3.

[2]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2003(9),137.

[3]李建平《聚焦新课程》[C]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171.

[4]周久麟《做一名有效的教师》[J].《江苏教育研究》,2008

(1)

[5]袁立新《推进教材与课程改革》[J].《中小学校长》,2007(9).

[6]刘莉《让教师在教学反思中成长》[J].《基础教育课程》,2005(8).

对目前语文教学的思考和探索

一、对语文的认识

不久前,福建特级教师陈日亮先生提出的“我即语文”的观点得到了北大钱理群教授的充分肯定;王尚文先生在《教师所能给予学生的只有自我》一文中说,语文就是汉语+文学。

至今,语文学科还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课程定性,也就是说语文是什么,仍未有定论。

黄厚江先生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研究,概括出语文课的三个基本特征:

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实践为主要活动,以语文素养提高为根本目的,各种探索、创新都必须在这个前提下进行。

余映潮先生认为语文就是语言,可以理解成语言和文章,他进一步明确所说的“语言”是广义的称呼,其实质是指言语。

章熊先生也指出:

“语文课所涉及的,不是‘语言’,而是‘语言的运用’。

没有注意到二者的区分,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弊病之一。

”李海林先生在《言语教学论》一书中也详尽论证了语文的内涵是言语问题。

在他们诸多观点的启发下,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

语文课必须彰显自身的课程追求;语文教学要固实语言这一核心;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语文课要按照语文的规律去教去学;语文教学必须运用语文的方法;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有着良好语文素养的人。

二、践行本色语文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浸润、提升语文素养、人文素养的课。

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这是笔者关于本色语文观的认识。

语文课该怎样教?

一是平平淡淡教语文。

平淡即平实淡雅,不刻意雕琢,不自作矫情,不故作姿态,是原色、原汁、原味,是本色语文、本体语文、本真语文。

例如,一些老师教《林黛玉进贾府》时,制作了若干花哨的课件,牵扯到很多关于《红楼梦》的内容,但笔者以为长文短教,平淡为真。

这篇文章主要人物自然是林黛玉,所以课堂设计就应以其作为“主人公”。

教这篇课文时,首先,笔者联系课文未选的前三回中对林黛玉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其身份来历即“进贾府”的原因;接下来明确“进贾府”后,拜见了哪些人,看到了贾府的哪些物、事,产生了怎样的心理,以熟悉情节、熟悉人物。

然后,再倒过来,林黛玉进贾府后,贾府中的人看林黛玉。

一是众人眼里的林黛玉;二是宝玉眼里的林黛玉——看到的是她的长相,看到的是她的性格,扩展到后人评说(看)林黛玉,当代人评说(看)林黛玉,学生评说(看)林黛玉,最后以老师眼中的林黛玉作为结束。

这样,虽然平平淡淡,但能紧紧扣住文本,不蔓不枝,逐层推进,压减有了课时,实际效果也很好。

平平淡淡教语文就应该体现两个字,一是“真”。

教师紧扣文本,以真心与文本,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以真情和作者及学生进行真诚交流,以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境界。

二是“静”。

教师心静如水,始终围绕语文课的特点,不讲奢靡,不求浮华,不显繁杂。

师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有心灵的絮语,有自然的默契,有随机的暗示,有会心的微笑。

这就是潜移默化,也就是“不言之教”。

当然,平平淡淡不是平板淡漠,更不是平庸散淡。

只要紧扣重点、难点,平淡之中,自然会奇峰突起,有奇思妙想,有神来之笔。

平平淡淡教语文,方露语文本色。

正如《诗品》中所言“生色远出,妙造自然”。

又如苏轼所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从某种意义上说,平平淡淡更像一种心态、一种风格、一种修养、一种境界。

二是简简单单教语文

语文课不要脱离文本和学生实际,求全、求多。

不要把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也不要使教学方法花样翻新,更不要让课件充斥课堂,喧宾夺主。

当前,有些课,尤其是公开课,容量太大,节奏太快,师生对答匆匆,课件不断叠出,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回味的时间,只是为了尽快地完成过多的教学任务,文本的精髓被搁此一旁,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似蜻蜓点水。

长此以往,知识如何能内化?

技能如何能熟练?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教学难点是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流露出的矛盾复杂之情。

一些教师在处理这一难点时有的直叙时代背景,有的用大量的课件显现背景材料,不是先入为主,流于陈式,就是过于繁杂,耗时低效。

笔者是通过师生的一组对话,突破这一难点的。

师:

去年7月份,我到北京参加一个课题推进会,出于对朱自清先生的敬慕,我也来到清华园,满天繁星,满眼翠叶,却丝毫体会不到朱先生那种淡淡的哀愁。

生1:

老师的心情不同。

师:

那朱先生是怎样的心情?

生2:

本文是朱自清先生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心情。

师:

你怎么知道的?

生2:

课前查了资料。

师:

文本中能筛选到相关信息吗?

学生2:

在第一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师:

好,除此之外,还有没有隐藏的信息了?

学生3:

找到了,是文章的补记:

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师:

三个月前,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什么事件?

生3:

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事变。

师:

对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朱先生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在淡淡的情绪支配下,作者眼中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是素淡朦胧的。

从作者的“这几天颇不宁静”——“且受用这无边的荷秀月色好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惦着江南”的思路中,含蓄地表达了当时淡淡的喜和淡淡的忧的情绪来。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由情生,情景相融。

同时,大家今后阅读文本,要读仔细,像题记、注释、补注都不要忽视,因为这些似乎不引人注意的文字,往往是解题明意的钥匙。

上述对话,实录于课堂。

虽然简简单单,但巧妙地从景过渡到了情,又突破了教学难点,同学们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简简单单教语文,一要倡行“一课一得”,即一堂课,目标要集中,任务要单一。

单一不是说只有一个要求,一项任务,说的是少而精。

二要针对“脱离文章,过度发挥”以及“用学生的集体讨论代替学生的个体语言实践”的现象,强调对话主要是和文本的对话,疑问主要从文本中来,答案主要在文本中去找。

如上述《荷塘月色》的教学实录中,让学生找到文本的补记,虽然很简略,但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作用能大,印象很深。

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素养和不断的教学探索与创新。

荀子说:

“不全、不粹、不足”,才使得语文教学更精练、更精彩。

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意在于此。

三是扎扎实实教语文

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学科,即使到了高中,笔者认为还是要培基固本,要求切实、训练扎实、教学落实。

多年来,不管风云如何变幻,笔者一直坚持扎扎实实的本色语文教学理念,对所带的每一届学生坚持抓实五个方面:

一是推行语文课前3分钟演讲,除了考试,每天雷打不动,而且有生评、师评,并汇编成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口头作文、即兴作文的能力;二是推行作文案例教学法,每次作文评讲,把正反两种典型文章选出来,在批改、对比、升格中讲清优劣,逐步让学生达成笔者提出的“避免得低分”的目标;三是狠抓二次作文,十分注重修改。

同学们按照作文案例教学的示范要求,自己修改、同学互改,并进行同题二次写作;四是每学期初发100篇美文,以百字感悟、下水作文、同题作文、朗诵比赛、文句赏析来强化阅读,积累素材;五是每学期两次自由写作实践。

没有题材限制、没有话题要求,任学生“我手写我心”,天马行空,用墨如泼,以彰显作文个性化写作的真谛。

这几件事,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真的很辛苦,很费力,特别是作文案例的选择、批改、讲评,每次要花上数天的功夫,反复琢磨,指陈得失。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教师宁愿多吃苦,也要让学生有收益、有进步

四是轻轻松松教语文。

当前各科教学,师生都感负担重。

就语文教学而言,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反复操练,单调、枯燥、乏味;就一堂课而言,也是铺天盖地,倾盆大雨,教师气喘吁吁,学生匆匆忙忙。

为了轻轻松松、开开心心地学习语文。

笔者认为一要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放言高论,尽情地表露他们独特的感情、理解和体验。

二要留下空白,留有弹性。

留下空白,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章,坚持和文本对话,善于从文本中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中去发现文本中的空白,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从作者写出来的文字中去挖掘未写出来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

留有弹性一是由浅到深之间的弹性,二是从一种思路到多种思路的弹性。

三是从一元结论到多元结论的弹性。

轻轻松松学语文,并非降低要求,放松训练,而是营造氛围、研究策略、讲求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光中,愉快地学习,聪明地学习,轻松地学习,高效率地学习。

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当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的不懈追求。

(本文节选自2008年7月14日王乃宁老师在全市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讲稿)

四、课堂实录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教材简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专题的一篇课文。

该文为自读课文,可用一课时授完。

【学情分析】初中学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课外阅读过名著《水浒传》。

【教法设计】主要突出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通过老师指导、探究阅读、课堂讨论、鉴赏评价,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多媒体投影1)

课前播放《好汉歌》,显示课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导入新课〕

师:

“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是梁山好汉的作风。

路见不平尚该拔刀相助,更何况自己受了冤屈?

但是梁山好汉中也有人曾经有不平不能吼,举起来的拳头打不下,他是谁?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林教头”。

 

〔介绍作家作品〕

(多媒体投影2)

施耐庵,生于1296年,卒于1370年,元末明初人。

曾考中进士,作过两年官,后来弃官回乡闲居,从事写作。

《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

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

这篇课文节选自《水浒》第十回。

林冲无端遭受迫害、终于被逼上梁山、参加农民起义队伍的故事是从第七回开始的。

师:

初中我们已经学过《水浒》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大家对《水浒》的故事情节还是相当熟悉的,哪位同学能讲讲林冲被发配看守草料场的经过吗?

生1:

林冲本在东京当禁军教头。

奸臣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几次要霸占林冲的妻子,都遭到抗拒。

高俅指使陆谦、富安等人设下毒计,企图置林冲于死地,于是林冲被陷害充军发配到沧州。

由于鲁智深、柴进的保护和帮助,林冲一路上不仅免于被害,而且到沧州后还被派到天王堂当看守。

师:

讲得很好,《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章节,也是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品读探究课文〕

师:

高尔基说,情节的发展史就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水浒》中的人物,尤其是林冲的性格,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下面我们就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