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音乐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5999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著名音乐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世界著名音乐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世界著名音乐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世界著名音乐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世界著名音乐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著名音乐家.docx

《世界著名音乐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著名音乐家.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著名音乐家.docx

世界著名音乐家

世界著名音乐家

音乐之父——巴赫(德国)〈巴洛克〉

音乐神童——莫扎特(德国)〈古典〉

古今乐圣——贝多芬(德国)〈古典〉

歌曲之王——舒伯特(德国)〈古典—浪漫〉

交响曲之王——海顿(奥地利)〈古典〉

钢琴诗人——肖邦(波兰)〈浪漫〉

舞剧音乐大师——柴科夫斯基(俄国)〈浪漫〉

钢琴之王——李斯特(匈牙利)〈浪漫〉

小提琴之王——帕格尼尼(意大利)

指挥之王——卡拉杨(德国)

瓦格纳(半人半神的作曲家)——〔德国〕〈浪漫〉

勃拉姆斯——〔德国〕〈浪漫〉

舒曼——〔德国〕〈浪漫〉

亨德尔——〔德国〕〈巴洛克〉

门德尔松(天才作曲家)——〔德国〕〈浪漫〉

德沃夏克——〔捷克〕〈浪漫〉

威尔第——〔意大利〕〈浪漫〉

普罗科菲耶夫——〔俄罗斯〕〈20世纪〉

肖斯塔科维奇——〔俄罗斯〕〈20世纪〉

理查·斯特劳斯——〔德国〕〈浪漫〉

乐曲种类知多少

交响曲

器乐体裁的一种。

管弦乐队演奏的大型(奏鸣曲型)套曲。

源于意大利歌剧序曲,海顿时定型。

基本特

点为:

第一乐章快板,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速度徐缓,采用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等;第三乐章速度中庸或稍快,为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又称"终乐章",速度急速,采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

管弦乐

管弦乐曲,系指除协奏曲、交响乐之外的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其他类型的作品。

管弦乐队通常由弦乐、木管、铜管、打击乐等不同乐器组合而成。

有时因创作意图和演出条件的不同,可对乐队编制适当调整,

或加用钢琴、竖琴、钢片琴等。

我国的管弦乐队为增强作品的民族风格或地方色彩而加入一些民族乐器,亦属常见。

大规模的器乐演奏团体,称为管弦乐团。

近代的管弦乐团又称交响乐团,或交响管弦乐团。

管弦乐团由下列四组器乐构成。

 

交响诗

交响诗是一种单乐章的交响音乐作品,其内容总是联系着某一诗意形象或具体情节;为了便于听者确切把握作品的基本特点,所有的交响诗都带有各自的标题。

交响诗十古典交响曲中最年轻的一种体裁,十九世纪中叶第一次出现在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的作品中,一般认为他是这一体裁的创立者。

协奏曲

音乐体裁的一种。

十六世纪指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

十七世纪后半期起,指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器乐套曲。

巴罗克时期形成的由几件独奏乐器组成一组与乐队竞奏者称为大协奏曲。

古典乐派时期形成的由小提琴、钢琴、大提琴等一件乐器与乐队竞奏的控协奏曲称“独奏协奏

曲”。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以及浪漫乐派的许多作曲家均作有大量的独奏协奏曲作品。

 

室内乐

通常指由少数演奏者演出的重奏曲。

17世纪初发轫于意大利。

按声部或人数的多寡,室内乐可分为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直至九重奏等多种演奏形式。

弦乐四重奏是室内乐的重要形式。

近代室内乐通常用奏鸣曲套曲形式,有4个乐章(亦有少于或多于此数者),演出中不追求个人技巧的任意发挥,而强调声部间的默契配合。

轻音乐

轻音乐即是有通俗的手法进行改编,用小型或大型乐队乐队均可演奏,来营造温馨浪漫情调,轻松优美旋律,带有一种休闲性质。

而古典音乐一般具有庞大、辉宏、磅礴、庄严抒情的结构和几个乐章的规模,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严肃端庄的特征,故又称严肃音乐。

轻音乐则相反,结构简单,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动听,也有较易明了的内涵和带给人们轻松的享受。

因其轻松活泼,把它称为轻音乐是非常贴切的。

但它不同于流行歌曲为核心的流行音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也不象热门流行歌曲很快过时。

优美的旋律会经久不衰。

它介于古典和流行之间,是二者鲜明对比的折中,可谓第三种势力。

它古典气息与现代风味兼而有之,华丽而不俗艳,浪漫而不轻浮,抒情而不缠绵,即通俗而易懂,又格调高雅,风度不凡,可谓雅俗共赏。

轻音乐所具有的韵味和美感,既不同于古典音乐也不同于流行音乐,动人的旋律、优美的和声、新颖的配器、丰富的音色、浓郁的浪漫情调给人以全新的感受,形成了特有的美感。

室内乐属于古典音乐,轻音乐介于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之间。

前者严谨,后者随和。

歌剧

歌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

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

经典歌剧很多,一般必听的是这十大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四幕喜歌剧)阿伊达(四幕歌剧)茶花女(四幕歌剧)费德里奥(二幕歌剧)浮士德(五幕歌剧)蝴蝶夫人(三幕歌剧)卡门(四幕歌剧)普契尼:

图兰朵

弄臣(四幕歌剧)魔笛奥菲欧与优丽狄茜(四幕歌剧)

 清唱剧

介于歌剧和康塔塔之间的多乐章大型声乐套曲。

包括独唱、重唱及合唱,由管弦乐队伴奏。

其中,各乐章的歌词在内容上较康塔塔更具有连贯性。

清唱剧与歌剧的不同是:

没有布景、服装和动作,多在音乐会上演出。

与康塔塔的区别是:

篇幅较大,有较鲜明的戏剧结构和情节,更富史诗性和戏剧性。

我国第一部清唱剧是《长恨歌》,韦瀚章词,黄自曲。

作于1932年夏秋。

巴洛克音乐

巴洛克是一个时期,而不是一种风格,这个时期出产的音乐作品就称为巴洛克音乐。

巴洛克音乐的一些特点是节奏强烈、跳跃,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比较强调曲子的起伏,所以很看重力度、速度的变化。

巴洛克音乐是后期发展的一个基础。

在声乐方面,巴洛克音乐带有很浓的宗教色彩,当时的宗教音乐在西方音乐的发展占很大的分量。

那个时期的器乐曲发展也很迅速,尤其是弦乐方面的发展,弦乐的音色更能体现出巴洛克的特色,也比较适合我们的吉他翻弹!

那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

巴赫、维瓦尔蒂和亨德尔。

巴赫是音乐之父,由此可见他的威望之高。

维瓦尔蒂凭着他的《四季》一举成名天下知。

亨德尔是旋律大师,他的作品有一种优雅!

他们所留下来的东西是巴洛克时期的一大笔财富!

中国著名的音乐家

音乐家,是个广泛的名词,简明的说,就是专注于音乐领域中的艺术家。

他包括了全世界创作音乐的人,和演奏音乐的人。

唱歌的人也算是音乐家。

但他们有特别的名字是歌唱家。

一个音乐家常常有多重的身份,他可能专注在音乐的某个领域,例如作曲,但自己也同时兼顾演奏。

或是他可能仅专注演奏,但同时也撰写音乐相关的书籍,是一个作家。

此外,音乐家也有跨领域的例子,许多当代的音乐家都做电影配乐的工作,或是剧场配乐。

冼星海

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

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聂耳

聂耳(原名聂守信,1912年2月14日-1935年7月17日),中国音乐家,字子义(亦作紫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乐乃心声”。

聂耳本人乃至他那些激越高昂的不朽作品,都是那个特定的民族危亡时代所造就。

那些铿锵有力的音符,也都是当时环境下人民的心声。

 

王洛宾

王洛宾同志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音乐艺术家。

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他毅然奔赴抗日前线,几次参加抗日宣传组织,积极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工作。

他用满腔的爱国热情,先后创作了《老乡,上战场》、《洗衣歌》、《风凌渡的歌声》、《奴隶之爱》等大量抗日歌曲,唱遍华北前线,鼓舞了许多的有志青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他创作的《康定情歌》、《半个月亮爬上来》、《玛依拉》、《在那遥远的地方》、《阿拉木汗》、《亚克西》、《达板城的姑娘》、《萨拉姆毛主席》等在中国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其中许多歌曲被编入大学声乐教材。

贺绿汀

原名贺安卿,又名贺抱真、贺揩等。

解放后,贺绿汀先生将主要精力放在音乐教学上。

他一直担任上海音乐学院(新闻)院长的职务,并创办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和附小,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音乐人才。

他共创作了3部大合唱,24首合唱曲,200多首歌曲,6首钢琴曲,7首管弦乐曲,25部电影音乐及140余篇论文、译作等,还出版有《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等。

他的歌曲《游击队歌》、《垦春泥》、《嘉陵江上》,在抗日战争期间流传至海内外,至今仍是音乐会和歌咏活动中的传唱不衰的曲目。

他的器乐作品以钢琴独奏《牧童短笛》、《摇篮曲》,管弦乐曲《森吉德玛》、《晚会》最为著名。

他的创作,构思严谨周密,结构完整紧凑,手法简洁洗练,感情真挚自然,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尤其是歌曲创作,其亲切上口的旋律与鲜明的时代感使他成为人们永远不会忘记的一位优秀的人民音乐家。

刘天华

刘天华选择二胡作为改革国乐的突破口,借鉴了小提琴的大段落颤弓等技法和西洋器乐创作手法,融合了琵琶的轮指按音、古琴的泛音演奏等技巧,并确立和运用了多把位演奏法。

所有这些,使二胡从乐曲到演奏上都增添了艺术表现的深刻性,从而使这件古代并不受人重视的民间乐器变成近代专业独奏乐器,成为中国民乐的主角与代表,因而刘天华被视为近现代二胡演奏学派奠基人。

 

著名歌剧院

歌剧院是一个建筑,歌剧或者其他形式的行为艺术在其中进行表演。

悉尼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不仅是悉尼艺术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灵魂,是公认的20世纪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悉尼最容易被认出的建筑,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客每天络绎不绝前往参观拍照,清晨、黄昏或星空,不论徒步缓行或出海遨游,悉尼歌剧院随时为游客展现不同多样的迷人风采。

悉尼歌剧院的外型犹如即将乘风出海的白色风帆,与周围景色相映成趣。

 

巴黎歌剧院

巴黎歌剧院具有十分复杂的建筑结构,剧院有2531个门,7593把钥匙,6英里长的地下暗道。

歌剧院的地下层,有一个容量极大的暗湖,湖深6米,每隔10年剧院就要把那里的水全部抽出,换上清洁的水。

由法国记者写下的惊险小说,后又搬演成众多电影、音乐剧的《歌剧魅影》正是发生在眼前这座金光灿灿的建筑里。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自从建院以来,一直聘用那些德高望重、技艺超群的音乐大师作为剧院经理,又以乐坛称雄的维也纳爱乐乐团作为常任歌剧乐队,并不惜重金聘请世界著名歌唱家担任歌剧主角。

剧院还规定,不准上演不出名的作品或处女作,只能演出那些早已被肯定的名作。

这些规定和措施使它赢得了国际声望,国家歌剧院成为维也纳这个音乐之乡的重要象征。

到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欣赏歌剧,是万千游客及来访使团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内容。

 

中国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由外部围护结构和内部歌剧院、音乐厅、剧场和公共大厅及配套用房组成。

在地面层坐落着三幢建筑:

歌剧院、音乐厅和剧场,它们由道路区分开,彼此以悬空走道相连,恍若在水面上的地面建筑是一个巨型壳体,覆盖、庇护、包围和照亮着所有的大厅和通道。

建筑物在水面中的倒影构成了大剧院的外部景观。

 

上海大剧院

上海大剧院自1998年8月27日开业以来,已成功上演过歌剧、音乐剧、芭蕾、交响乐、室内乐、话剧、戏曲等各类大型演出和综艺晚会,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许多国家领导人和外国政要、国际知名人士光临大剧院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上海大剧院是建筑与艺术的完美结晶。

上海大剧院正日益成为上海重要的中外文化交流窗口和艺术沟通的桥梁。

 

音乐体裁知多少 

音乐的各种表现样式和类别。

从简短的歌曲到宏大的交响曲,其中包含大小不一,繁简各殊的体裁。

音乐作品的体裁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声乐、器乐和戏剧音乐三大类,其中每一类还可细分。

例如器乐类即有幻想曲、前奏曲、托卡塔等即兴性体裁,赋格、创意曲等复调性体裁,以及组曲、奏鸣曲、室内乐、协奏曲等套曲体裁。

奏鸣曲

一种多乐章的器乐套曲。

亦称“奏鸣曲套曲”。

由3、4个相互形成对比的乐章构成,用1件乐器独奏(如钢琴奏鸣曲)或1件乐器与钢琴合奏(如小提琴与钢琴合奏的小提琴奏鸣曲,长笛与钢琴合奏的长笛奏鸣曲等)。

其中各乐章的基本特点和曲式结构如下:

第1乐章为快板,用奏鸣曲式;第2乐章为慢板,用变奏曲式、复三段式或自由的奏鸣曲式;第3乐章为小步舞曲或谐谑曲,用复三段式;第4乐章为快板或急板,用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

 钢琴奏鸣曲就是用钢琴弹的奏鸣曲。

小奏鸣曲是对奏鸣曲而言,因为它相对短小、单纯,故称为小奏鸣曲。

它由一至三个乐章构成,各乐章之间有对比的主题和对比的速度要求。

奏鸣曲式有三个主要部分:

呈示部、发展部和再现部。

在呈示部中,作曲家用了两个主要的曲调或旋律,叫做主题。

而这两个主题通常在感觉上是成对比的。

第一个主题活泼有力;第二个主题则比较柔和。

而通常在两个主题之间会有一个短暂的过门。

发展部中作曲家将主题发展陈述。

在再现部,音乐又回到呈示部的主题,但稍有变更。

呈示部之前通常带有引子,再现部之后通常带有尾声!

维也纳古典注意乐派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大都是标准的奏鸣曲式。

幻想曲

一种形式自由洒脱、乐思浮想联翩的器乐曲。

16、17世纪的幻想曲常由弦乐器(主要是琉特)或键盘乐器演奏,多用复调模仿手法(基本相同的旋律在高低不同的声部中轮番出现)自由发展主题。

其后,幻想曲常作为赋格曲和奏鸣曲的前奏,与结构严谨的赋格曲和奏鸣曲本身形成对比,如J.S.巴赫的《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W.A.莫扎特的《c小调幻想曲》。

 

狂想曲

十九世纪以后,狂想曲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发挥、结构较自由、具有史诗风格和民族色彩的器乐独奏曲或管弦乐曲。

多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叙事性段落,如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艾奈斯库的《罗马尼亚狂想曲第一曲》、拉威尔的管弦乐《西班牙狂想曲》、德沃夏克的管弦乐《斯拉夫狂想曲》、格什文的《蓝色狂想曲》等。

拉夫、拉罗、德彪西、巴尔托克也都作有同类乐曲。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拉赫玛尼诺夫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前奏曲

器乐体裁的一种。

早期的前奏曲带有引子的性质,常在同一调式或调性的其他乐曲之前演奏。

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中叶,前奏曲常与赋格组成套曲,或用作组曲的第一曲。

十九世纪以后的前奏曲多无引子的功能,成为独立的具有即兴特点的中小型器乐曲,并常汇编成曲集,如肖邦所作《前奏曲二十四首》(Op.28)中的乐曲,有的具有单一动机的练习曲风格,有的具有抒情性的夜曲特征。

有时亦称为前奏曲, 有时也与序曲同义。

戏剧种类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

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诗剧、舞剧、戏曲等。

话剧

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应该说是缺一不可。

更不可缺少的是接受这门艺术的对象———观众。

当然在莎士比亚的年代,话剧的因素要少一些。

话剧之所以在欧洲几百年经久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话剧培养了一代代的观众,而一代代观众对思考和娱乐这两者有机的结合又促使了话剧的发展。

 

歌剧

歌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

 

诗剧

诗剧,也可直译为书案剧,意为只供阅读而不适合演出的戏剧,其中场景和对话都是用诗写成,甚至一些幕前幕后的介绍都是诗意的语言。

十八、十九世纪英国的这类诗剧比较繁荣,一些严肃的诗人也受到刺激,或者力图写一些更有诗歌抒价值的舞台剧,或者通过模仿古希腊悲剧的杰作,以保持文学传统的纯粹精神而进行诗剧的创作。

 

舞剧

在可供查证的史书典籍中尚未见有关舞剧艺术起源的记载,不过,具有戏剧因素的乐舞却可追溯至公元前11世纪左右的西周时期,著名的《大武》就是综合了舞、乐、诗等艺术形式,表现武王灭商这一历史事件的情节性大型歌舞。

此后出现的《九歌》,虽具有更强的舞剧因素,但依然不是我们今天所共识的严格意义的舞剧。

至于明、清以后,舞蹈融入戏曲的史实,也不能说舞剧已经诞生。

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戏曲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

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

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

 

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12.16-1827.3.26),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

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此曲完成于1804年春,本欲献给法国第一位执政者拿破仑,但当得知拿破仑将于五月十八日即位皇帝时,贝多芬立刻将总谱写有题词的封面撕下,并愤怒地高喊:

"这是一个独裁者!

"后来出版时他将标题改为"为纪念一位伟大的英雄而作。

这部作品于1805年在维也纳初演一举成功,从此贝多芬蜚声于欧洲乐坛。

《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交响曲创作的一大转折,他第一次以心目中的英雄为象征,以全新的风格,全面地体现了他的英雄性的构思,热情地歌颂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

作品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灿烂的快板,降E大调,3/4拍子。

奏鸣曲形式。

这一乐章在当时是自交响曲诞生以来最宏伟壮大的乐曲,它外形精致、巧妙,变化无穷。

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甚慢板,c小调,3/4拍子。

这个乐章具有鲜明的赋格曲效果,响彻着嘈杂的战斗声和凶猛的骑兵嬉游曲。

本乐章极为著名,经常单独演出。

第三乐章,诙谐曲,活泼的快板,降E大调,3/4拍子,整个乐章围绕着开始部分的弦乐主题而展开,力度逐渐加强,显得乐曲充满悠闲自得的气氛,令人沉醉。

第四乐章,终曲,甚快板,降E大调,2/4拍子。

乐章的主题采用贝多芬早年的普罗米修斯主题,并以短的经过部和发展部共同构成自由变奏曲形式。

《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一提到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人们就会想到一个声音,这就是著名的“命运的叩门”。

著名的“命运的叩门”,是对解释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最简短而又最形象化的注释。

“命运的叩门”这句话被重复了不知多少次,几乎要被某些音乐“行家”指斥为对贝多芬音乐的庸俗化、简单化的形容。

可是我们这里还是要再重复一遍这句话,因为这句话的确是理解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最中肯的断语,它出自贝多芬本人之口。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原名《第五交响曲》,它是一部哲理性很强的作品,也是最能代表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作品。

《命运交响曲》结构严谨,手法简练,形象生动,各乐章之间具有十分清晰的内在联系。

 整部作品情绪激昂、气魄宏大,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作品共有四个乐章,分别是:

第一乐章-有活力的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行板,双主题自由变奏曲;第三乐章-快板,谐谑曲;第四乐章-快板,奏鸣曲式。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

本曲大约完成于1808年,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并由作曲者亲自命名为《田园交响曲》,是他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

此时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这部作品正表现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是一部体现回忆的作品。

 这部作品1808年在维也纳首演,由贝多芬亲自指挥,在首演节目单上,他写到:

"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

 作品共有五个乐章,分别是:

第一乐章:

到达乡村时的愉快感受;第二乐章:

溪畔小景;第三乐章:

乡民欢乐的舞会;第四乐章:

暴风雨;第五乐章:

暴风雨过后的愉快和感恩的情绪。

《A大调第七交响曲》

当贝多芬创作他的第七交响曲时,人们正注视着欧洲的版图被鲜血重新绘制。

那是在1811—1812的秋、冬、春三季。

这部作品在6月间完成,此时拿破仑战事已进入最后的高潮,大举侵犯俄国,旦夕之间溃不成军。

历史迅速地向前推进。

当这部交响曲第一次上演时,拿破仑帝国已到达了分崩离析的最后阶段。

这部交响曲的寿命将超过卷进这场蔚为壮观的政治大变动中的所有帝国—法兰西帝国、神圣罗马帝国、俄罗斯帝国和英帝国。

《第七交响曲》虽然是无副标题的作品,但是人们通常喜欢把它称之为“舞蹈性的交响曲”、“舞蹈的颂赞”。

在贝多芬所有没有副标题的交响曲当中,这部作品也是最受人欢迎的。

它拥有贝多芬所写出的 最著名的慢版乐章以及最著名的快板乐章,所以它的地位终究是九大交响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

作品共有四个乐章,分别是:

 第一乐章-稍慢板,活泼地“长大的序奏至急板”;第二乐章-小快板;第三乐章-急板谐谑曲;第四乐章-朝气蓬勃的快板。

《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

贝多芬作品d小调第九(合唱)交响曲,末乐章的合唱根据席勒的《欢乐颂》写成,作品第125号。

直到作曲家的暮年,经历了人生风雨历练之后,贝多芬才真正下苦功开始创作自己心目中的最高理想。

夸张的是,为了保持创作激情和状态,贝多芬先后搬了四次家。

终于在埋头一年半之后,在1823年的年底,这部凝聚着贝多芬人生哲理的《第九交响曲》完成了!

虽然经历的时间不算短,但作品的创作还是比较顺利的,几乎是一气呵成。

在很多人看来,这时候可以迎接欢呼和胜利了。

 1824年2月,他做了最后的润色。

到1824年5月7日第一次在维也纳上演时,贝多芬耳朵已经聋得无法去考虑担任指挥。

首演获得巨大成功,雷鸣般的掌声达五次之多。

 贝多芬的《合唱交响曲》不是宗教作品。

这个交响曲是贝多芬的最后一部交响作品。

有趣的是音乐界的一个传说,叫第九交响曲综合症,就是在贝多芬之后再也没人能写出九部以上的交响曲了。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全部创作的高峰和总结。

作品共有四个乐章。

《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月光)

《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又名《月光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接近于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期。

这部作品有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那支叹息的主题融入了他的耳聋疾患,忧郁的思绪。

而第二乐章表现了那种回忆的甜梦,也像憧憬未来的蓝图。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

而这部作品最美丽的,便是第一乐章,让人想起月光。

 

《悲怆》

贝多芬的《悲怆》是钢琴奏鸣曲,就是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Op.13。

它是钢琴独奏曲目,达到了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

第一乐章是宏伟的奏鸣曲式。

极缓板,转辉煌的快板,c小调。

开头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怆情绪的极缓板,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

重板的引子充满古希腊式的悲剧气氛,雄辩的语调具有巨人的气概,绝无儿女情长似的缠绵悱恻,对命运的激愤之情和身处绝境却刚毅不屈的气度使听者热血沸腾。

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降A大调,2/4拍子。

温馨而虔敬,如同抒情的无词歌。

本乐章的主题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它曾被现代轻音乐队改编为轻音乐曲,成为通俗音乐中的精品。

贝多芬对生命、对人类的爱就像阿波罗的阳光一样,明澈地闪耀在每一个音符上。

第三乐章是回旋奏鸣曲式,快板,c小调,2/2拍子。

乐章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题动机有相通之处,优美的旋律中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似乎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心态之中。

一开头便是如雨珠倾泻而下的连奏,主部主题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

大调的副部主题虽然明朗,却也以急速的运动暗示着心态的不稳定。

插部以一种宣言式的坚定语调表达了真正坚强稳定的意志。

这个乐章的好几个段落都有贝多芬惯用的“签名式”结尾,让人领略到作曲家的自信和潇洒。

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Mozart(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

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

3岁起显露音乐才能,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5岁作曲,6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8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11岁写了第1部歌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