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宜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5832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宜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宜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宜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宜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宜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宜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docx

《关于宜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宜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宜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docx

关于宜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

关于宜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

2008年12月30日在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

宜宾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   徐 进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光镭市长委托,我代表市人民政府报告《宜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期实施情况,请予审议。

  一、“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的规定,市人民政府认真组织开展了《规划纲要》实施两年多来的评估工作。

评估显示:

两年多来,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执行市二届人大六次代表大会的决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十一五”规划确立的发展目标,认真落实各项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规划实施进展顺利,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呈现增速加快、效益提高、协调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势头,是我市发展最快的时期。

  

(一)主要发展目标执行情况评估

  经济增长进一步加快。

2006—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2%,2007年达到529亿元,2008年上半年达到273亿元,同比增长14.2%,增速高于12%的规划目标。

2006—2007年,人均GDP年均增速17.1%,2007年达到11874元。

县域经济发展加快,2007年有8个区县生产总值增速超过15%。

2006—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5%,2007年分别达到218.5亿元、176.3亿元,2008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4.8亿元、92.4亿元,同比增长34.7%、21.6%,增速均超过规划预期目标。

  经济质量不断提高。

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0.31:

52.34:

27.35;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从45.8%上升到48.6%。

2006—2007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年均增长29.3%,2007年达到24.9亿元,2008年上半年达到15.5亿元,同比增长28.8%,增速超过规划预期目标。

区县财政实现收支平衡,进一步缩小了市县差距。

  城镇化步伐加快。

中心城区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大城市框架初具雏形。

城镇体系更加完善,县城和重点建制镇建设加快,2007年城镇化率达32%,比2005年提高3.7个百分点。

  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069元和3930.7元,年均分别增长14.9%和13.2%,远高于6.5%和7%的规划目标。

2008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9.8%和18.3%,达到6184.3元和2128.8元。

2007年农村恩格尔系数降至54%。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2007年,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55.3%。

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每千人拥有医生2.31人,每千人医疗卫生床位2.18张。

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城乡居民住房质量进一步提高,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7.9平方米。

2006—2007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均控制在4%。

规划目标内,城镇年均新增就业人数5万人,2006—2007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4.6%规划目标内,2008年上半年降至3.93%。

2007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8.4万人,提前三年完成规划目标;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9万人和24.6万人;纳入城市和农村“低保”范围的人员分别为9.6万人和11.29万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市全面展开。

  改革开放继续深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国有企业、投资体制、城乡统筹等各项改革深入推进。

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2007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9.8%,达到251.1亿元。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2006—2007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8.9%,2007年末达到6.42亿美元,实现五年规划目标的66.2%,2008年上半年达到2.8亿美元。

2006年—2008年6月,全市实际到位市外资金总额299.79 亿元。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2007年,耕地保有量保持47.71万公顷,高于规划控制目标。

森林覆盖率达到38.9%。

2007年万元GDP能耗1.44吨标准煤/万元,比2005年累计减少6.6%。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49.7立方米。

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至13万吨,比2005年削减了23.9%;氨氮排放量2799吨,控制在4500吨的目标内;化学需氧量排放量6.6万吨。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54%。

出境长江干流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标准,2006—2007年,城市空气质量达到2级标准以上天数超过有效监测天数92%以上。

成功摘掉“全国十大空气污染严重城市”的“黑帽子”,进入了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全国50个城市行列。

  实施“十一五”规划两年多来,《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执行情况良好。

39项指标已有1项(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提前三年完成;GDP等23项指标进展良好,其中GDP、人均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可望提前一到两年完成;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登记失业率、义务教育普及率、耕地保有量、出境长江干流断面水质等5项指标处于控制目标内;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城镇化率、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中心城区规划区常住人口、研发经费占GDP比重、单位GDP能耗降低、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主要污染物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等8个指标因多种原因与目标进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还有2项指标(即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因指标内涵发生变化或未获得数据暂时无法进行评估。

  在18项约束性指标中,有1项约束性指标提前三年完成,有13项约束性指标按目标进程顺利推进,有3项约束性指标与目标进度有一定差距,有1项指标因指标内涵发生变化暂时未获得评估结果。

(详见附件一)

  

(二)重点任务落实情况评估

  1、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新型工业化强力推进。

进一步做大做强食品饮料、能源、化工、化纤、建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煤化工、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

初步形成酒类食品、综合能源、化工轻纺、机械制造基地。

2007年,五粮液、天原、丝丽雅等三大企业集团的利税合计达57亿元。

惊雷科技、高金食品等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具有活力的“专精特新”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进一步优化五粮液集中区、宜宾经济开发区建设,启动了阳春坝、罗龙、福溪等重点工业集中区的规划建设,引导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中,截至2008年6月全市13个工业集中区入驻企业达90余户,天原阳春坝一期工程等项目竣工投产,普什醋酸纤维素、宜宾纸业搬迁技改等项目进展顺利。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2007年粮食总产量达221.65万吨,人均占有粮食保持在400千克以上。

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55.85%。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2007年末,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23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农产品39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50个。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007个,带动农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60%以上。

切实加大农业投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截至2008年6月,累计完成中低产田土改造22.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67.76万亩,新建和改扩建通村通乡公路2752.9公里,通公路的行政村已达97%。

累计新建沼气池7.77万口。

累计完成红层找水打井94661口,建成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3819处。

完成了2594个20户以上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任务。

全市农户电话普及率达到了26.9%,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5.46%。

全市共有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32个,市级试点示范村150个。

  服务业发展环境优化。

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9%。

成功承办第四届四川旅游发展大会,2007年接待海内外游客835.4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8.51亿元,同比增长33.67%。

安吉物流、天畅物流等一批物流企业发展壮大。

农村流通网络初步形成,通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成农家店679家,配送中心1个。

积极推动“数字宜宾”建设,有序开展“十二金”工程。

  2、统筹区域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

  着力打造“一核六辅”增长极点和“大”字型开发轴线,优化整合市域空间,合理布局工业集中区,积极构建功能明晰、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体系。

  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做美中心城市。

加快推进“一心三片”城市核心区建设,翠柏大道、菜园沱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观斗山隧道、天池金沙江大桥将于近期建成通车,中坝组团、天池片区、北沙组团初具规模,推动了城市环线和城市组团建设。

截至2008年6月底已开通16条公交线路。

  城镇体系逐步完善。

南溪镇、长宁镇、庆符镇等“卫星”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强力推进屏山新县城的规划迁建和移民工作。

  3、加大对内对外开放,打造外向型经济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实现进口2.25亿美元,出口4.17亿美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258.86 %、54.39%。

成功设立二类水运口岸。

引进沃尔玛、拉法基、华电集团、中建总公司、上海港务集团公司等中外客商投资我市商贸、能源、建材、交通等领域。

推进川南城市群经济一体化进程,积极参与共建成渝经济区。

与美国哥伦比亚市、山东省德州市、云南省昭通市等国内外城市建立友好关系。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交通设施建设。

对外通道方面,宜水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乐宜高速公路、宜泸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并稳步推进,荣县至宜宾、筠连至盐津等断头公路正加快实施,巡场至威信等公路正加快项目前期工作。

长江航道整治一期工程已完成,四川宜宾港志城作业区于2008年底开工建设。

成贵铁路、宜宾机场迁建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正加快推进,预计2009年开工建设。

市内交通方面,宜宾至珙县、江安至长宁公路已建成通车;菜坝至新发、宜宾至南溪快速通道等公路正加快推进;小岸坝经凤仪至罗场重件公路已初步整治;江北通道、吊白路已改建完成。

菜园沱长江大桥、江安长江大桥、中坝大桥南连接线、高速公路冠英连接线等已建成通车。

截至2008年6月底,干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75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2公里。

  能源基地建设。

筠连矿区总体规划已通过评审,鲁班山南北矿竣工投产,新维、船景、武乐等煤矿正在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向家坝水电站、珙县电厂一期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福溪电厂一期工程正争取早日核准;向家坝±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顺利推进,500千伏变电站一期工程已竣工,江安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进展顺利。

已竣工天然气储气设施项目一期工程。

  信息设施建设。

建成市到县SDH数字干线网,开通有线数字电视,可收看有线数字电视节目近100套。

市、县城区光纤网络全部建成,98%的县、乡实现了光纤联网,已具备开展数字数据信息、宽带接入等业务的基本条件。

  水利设施建设。

向家坝灌区工程、筠连县王家沟水库等大中型水利基础设施项目正加紧推进前期工作。

高县惠泽中型水库枢纽工程及渠系配套建设进展顺利,水库已正常蓄水。

已完成22座水库除险加固。

新建干支渠261公里,防渗干支渠523公里。

飞机坝防洪堤工程基本完工,菜坝组团防洪标准进一步提高;县城及重要城镇防洪堤工程建设正加紧开展,已开工新建12.31公里,整治修复11.85公里。

  5、坚持科教兴宜,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优先发展教育。

以发展农村教育为重点,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为99.8%、98.1%。

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职教与普通高中招生的比例为1.1:

1。

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宜宾学院、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先后通过教育部评估。

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继续教育工作得到加强,全市各类职业培训达63.2万人/年左右。

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全面落实“两免一补”,千方百计安排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逐步解决代课教师问题。

全市建成远程教育项目学校2306所,实现了全市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全面覆盖。

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14.66万平方米,完善774所学校实验室的设备设施、仪器(器材)的配置,完善741所学校的图书馆(室)建设和图书配置。

  2006—2007年,全市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申请专利1175件,其中获得授权专利740件。

建成3户国家级、4户省级、6户市级技术中心和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16.15亿元,新产品产值达6.44%,全社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1%。

市科技馆、图书馆、文化体育运动中心建成开放,“早茶节”、“酒圣节”、“美食文化节”等活动成功举办,新建农民健身工程154个。

  2006年以来,我市共引进博士近40人,硕士研究生近100人。

全市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达58 人,省级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和学术技术带头人23人。

成功创建了省级区域性人才市场——“四川川南人才市场”,积极推进泛金沙江流域人才开发合作。

  6、构建和谐宜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以改善民生为目标,努力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水平。

深入实施“惠民行动”,大力推进就业促进、扶贫解困、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等民生工程,确保群众得到实惠,共享发展改革成果。

(惠民行动执行情况见附件二)

  着力推进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基本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综合救治能力明显提高,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1.7岁,婴儿死亡率从23.18%。

降至17.52%。

截至2008年6月底,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14个、社区服务中心9个、村卫生站1610个。

全市出生人口性别比从2005年的122.25∶100下降到2007年的114.48∶100。

  努力扩大就业。

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

积极落实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小额贷款等各项就业扶持政策,鼓励创造就业岗位,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2万余人,基本实现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农村劳务开发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

2007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达115万人次。

劳务总收入比2005年增长了43%,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1571元。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扩大城镇社保覆盖范围,截止2008年6月底,五大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7.7万人次。

农村五保供养及敬老院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福利、慈善事业蓬勃发展。

大力推进扶贫开发,两年净解决1.43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9.75万低收入贫困人口解决温饱成果得到巩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推进产业扶贫和劳务扶贫,建设扶贫新村112个,实施“四建五改”使贫困群众直接受益。

  初步建立起以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为重点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截止2007年底,全市投入资金7523万元,使纳入廉租住房保障的家庭户数达9821户,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已由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两年来,全市共投入资金3423.22万元完成4967户农村特困无房户、危房户的建房工作。

  紧急灾害救援能力增强。

市、县建立了救灾应急预案和救灾物资储备,共救助受灾人口42万人,确保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净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医,孩子有学上,灾后无疫情发生。

全面完成冰雪灾害倒塌房屋1806户的恢复重建和损房29545间的维修。

  维护社会稳定安全。

初步建立起农村食品安全综合监管信息网络。

坚决推进小煤矿的整顿关闭工作,共计关闭小煤矿146个。

扎实开展道路和水上交通安全专项整治。

积极推进学校危房治理。

  向家坝库区移民顺利推进。

迁出县和接安县已划定外迁移民范围、安置点及安置规模等。

截至2008年6月,已确定328个移民安置点,可安置外迁移民15776人。

新市镇地质灾害影响区移民110人已顺利搬迁江安县安置点实施异地避险。

  与此同时,拥军优抚安置、城乡基层民主政治、社区建设等进展顺利。

  7、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对水源、土地、矿产等资源的保护利用。

实施“金土地工程”,累计开发整理土地面积2.13万公顷,新增耕地3009公顷。

加强生态建设,巩固天然林保护成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1.21平方公里。

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建设和管理,努力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加大环境治理。

完成16个省级和74个市级挂牌整改企业限期达标任务,取缔了集中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

认真实施现有燃煤电厂脱硫治理工程,全面推进城市煤改气工作。

加大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提高生活垃圾收集、运输、集中处理及分类利用水平。

加大城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步伐。

截至2007年底,全市已建成污水处理厂2座,设计日处理污水能力6万吨,在建及拟建污水处理厂9座;已建成生活垃圾处理厂(场)4座,垃圾中转站1座,设计日处理垃圾能力1080吨,在建及拟建垃圾处理厂(场)6座。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突出抓好宜宾县、五粮液、丝丽雅、江安阳春坝等循环经济重点示范县、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建设,五粮液、天原、丝丽雅列入国家级工业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惠美线业、长毅浆粕公司列入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

红光化工等十一户企业列为全省第二批清洁生产试点企业。

54户企业获得资源综合利用认定。

  加强节能减排。

制定了落实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对列入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三户重点企业(天原集团、宜宾纸业、昌宏化工)和列入省“百家企业节能行动”的十五户重点企业实行统一跟踪、指导、监督和管理,确保节能目标任务完成。

我市企业先后投入节能技改项目和重大节能装置改造资金达20余亿元,完成10个重点节能技改工程、28户企业淘汰关闭落后生产能力工作任务,豆坝电厂2×5万千瓦机组全部关停。

2006、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分别下降4.58%、9.67%。

  (三)重大建设项目落实进展评估

  着力优化投资结构。

加大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特色优势产业的投入,坚持产业和基础设施并重,重大工程和改善民生并举。

加强农林牧渔、水利、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领域项目建设,深入实施各项民生工程,保持我市投资规模、速度、效益持续增长。

2007年农林牧渔业投资同比增长99.4%,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同比增长33.2%。

2006—2008年上半年,市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93.59亿元。

  (四)重大改革任务推进情况评估

  1、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一是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强化行政责任追究制。

推行“宜宾承诺时限”后,项目审批时间比法定时限整体缩短了一半以上,办事效率进一步提高。

二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进一步健全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决策机制,开展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公示制试点,实施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

完善项目协调机制。

三是全面启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四是健全公共财政体制。

建立和完善市对区县财政规范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分配办法,初步建立基本涵盖公共财政职能范围的县级财政最低保障机制。

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继续扩大财政资金直接支付范围,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支持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五是对市级行政单位的经营性资产进行清理审计评估,统一管理。

  2、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成功实施天原股权转让及增资扩股、丽雅置地和海丝特增资扩股等改革。

全面完成五粮液和宜宾纸业两家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工作。

成功解除长江包装、宜宾纸业两家上市公司及宜宾纸业集团、宜宾天原集团等16家企业的债务,解除了几大国有企业之间的债务担保链,为长江包装和宜宾纸业的重组扫除了障碍。

七九九厂深化改革和战略重组稳步推进,启动宜宾酒都饭店改制工作。

  二是进一步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投资咨询、权益维护等服务体系。

稳妥推进与开行合作的中小企业平台贷款工作。

2008年6月底,9户担保公司已累计为265户中小企业贷款担保8.23亿元。

  3、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一是加快推进农家店及配送中心、物资集散市场和大型专业化市场建设。

二是建立投资信息平台,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和资产评估制度,加快全社会信用征信体系建设。

三是深化土地资产运营,完善土地市场及土地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和非经营性用地公开供地制度。

四是深化价格体制改革。

重点加强涉农价格监管,规范教育收费行为。

积极稳妥推进水、电、气、油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五是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改革发展。

  4、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一是农村综合改革步伐加快。

全面取消农业税、屠宰税、农业特产税和牧业税;全部免除了乡镇五项统筹费用。

二是大力推进以翠屏区为试点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三是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

统筹安排乡镇撤并、机构精减、人员分流和“乡财县管乡用”。

四是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改革。

五是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完成林改确权工作,逐步推进林木采伐管理、公益林补偿、林权抵押及流转等配套改革。

六是大力推行涉农收费公示长期化、规范化、制度化。

取消涉农收费项目49个,降低涉农收费标准13项。

  5、改革公共服务体制

  一是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稳步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二是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建立各级政府间规范的责任分担和资金投入机制。

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和城市社区卫生工作。

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城镇职工五大保险政策,积极开展了适应农村发展的农村养老保险试点。

建立了保险市级统筹政策,保险统筹调剂能力明显增强。

进一步健全城乡救助体系。

逐步完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资金足额纳入财政预算。

建立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将城市居民最低保障对象、农村特困户和五保供养对象纳入了救助范围。

  二、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两年多来,我市努力转变发展方式,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仍需加大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但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仍然偏高,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服务业发展滞后于工业,导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有所降低。

投资规模小且结构不够合理,虽然我市投资增长较快,但投资占全省比重较低,投资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重点建设项目中基础设施、资源开发项目较多,特色优势产业项目相对较少。

  

(二)城镇化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

  我市为推进城镇化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两年来全市城镇化率提高3.7个百分点,但比全国、全省仍然低12.9个百分点和3.6个百分点,在川南城市中也排名靠后。

究其原因是中心城市承载能力和集聚辐射能力还不强,城市功能还不够完善,城镇体系还不健全,全市只有一个市辖区,仍然呈现中心城市单极支撑的格局。

  (三)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亮点”,但由于历史原因,区县发展仍不平衡,人均GDP、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差距仍然较大,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6︰1。

  (四)节能减排压力增大

  我市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切实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两年来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6.6%,规上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13.8%。

但由于我市能源、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比重较大,加之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医疗废物处置等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节能减排任务繁重。

  (五)民生尚待进一步改善

  “十一五”期间我市建设和谐社会成效显著,但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教育科技、医疗卫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