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5719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人墓碑记》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五人墓碑记》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五人墓碑记》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五人墓碑记》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五人墓碑记》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人墓碑记》教案.docx

《《五人墓碑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人墓碑记》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人墓碑记》教案.docx

《五人墓碑记》教案

五人墓碑记

教学目的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通过评点了解本文跌宕生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墓碑记。

墓碑记在古代文体中属于杂记,因为它必须说到死者生平中的重要事迹,要抒发作者对死者的悼念之情,有时还要由叙入议,谈一点作者的感受,因此它常常是将记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而本文跟一般的墓碑记又有所不同:

它有着浓郁的政治色彩。

因为五位义士是在反阉党斗争中牺牲的,作者站在当时的进步社团复社的政治立场上,在歌颂他们“激昂大义,蹈死不顺”的斗争精神同时,又严厉地批判了阉党的罪恶行径及附逆者的卑劣品质——这种对比的论述方式是贯穿全文始终的。

议论,这是本文的核心。

  据以上分析,可见“教学目的”中的第2条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突出了这个重点,学生对五位义士的斗争精神和捐躯赴难的意义才能领会得深刻一些。

  困难在于:

学生对明朝天启年间因宦官专权而造成政治极端黑暗的情形不甚熟悉,如不经反复诵读,很难进入作者的思想感情境界,对本文“感慨淋漓,激昂尽致”的特点也就不容易体会得真切。

  2.教学方法。

  根据本文特点,必须要求学生全文诵读,才能卓有成效地实现“教学目的”中所列的三条要求。

为此,本文拟采用诵读教法,而辅之以评点。

  诵读要求读出语气,以此导入作者的思想感情境界;还要读出层次感,以此帮助学生体会行文的发展变化。

  评点应着眼于“教学目的”的要求,也要适当地考虑全文的布局和行文的前后照应。

  个别难词难句的解释可以穿插在诵读和评点之间进行。

  预习时宣布教学目的以引起学生注意,知所遵循。

  基本的教学方式是逐段进行诵读和评点,然后总结全文并做比较阅读的练习(即课后练习第五题)。

  3.课时安排。

  本文用3课时。

分配如下: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诵读第1、2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3、4、5段。

  第三课时——诵读第6、7段,总结全课,比较阅读。

  预习安排

  1.对照注释阅读全文,划出难词难句。

  2.正音后,朗读全文2—3遍。

  3.参阅下面一段文字及练习第五题所附史料,口头叙述周顺昌被逮捕时情形。

  顺昌出赴使署开读(指使者宣读“圣旨”)。

巡抚毛一鹭至署,诸生五六百人,王节、杨廷枢、刘羽仪、文震亨等,遮中丞(指毛一鹭)恳其疏救。

一鹭流汗,不能出一语,缇骑见议久不决,厉声曰:

“东厂(明代特务机构,魏忠贤主管)逮人,鼠辈何敢置喙(出语干涉)!

”于是市人颜佩韦等前问曰:

“旨出朝廷,乃东厂耶?

”缇骑曰:

“旨不出东厂,将谁出?

”众怒,傫然而登,丛殴缇骑,立毙一人。

”(材料可抄在小黑板上。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补充介绍作者。

  张傅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故名其书斋曰“七录斋”(其专集之名即来源于此)。

18岁那年,魏忠贤阉党开始专政,政治更加黑暗,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

本文作于魏忠贤“投缳道路”(1627年冬)之后,当是崇祯元年(1628年),其时他26岁。

  二、介绍时代背景——苏州市民反阉党暴动概况。

  1.暴动的导火线是周顺昌被逮捕。

  教师简介周顺昌:

曾任吏部主事,为官清廉正直,离京返乡时只有“行李一肩”。

天启五年(1625年),吏科都给事魏大中被捕路经苏州,顺昌与之周旋累日,以其女许配魏之孙。

缇骑趣行,语侵顺昌,顺昌张目叱之曰:

“若不知世间有不畏死男子耶?

”以是革职。

次年,阉党追弹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词连顺昌,于三月十五日矫诏逮捕了他。

六月十节日在狱中遇害,时年43岁。

  2.学生口述苏州市民暴乱经过。

(略)。

  3.简介魏忠贤(1568——1627):

熹宗为皇太孙时,魏忠贤侍候他很小心,导之宴游,甚得他的欢心。

1620年熹宗即帝位,魏任司礼秉笔太监,兼掌东厂。

魏又与熹宗的乳母客氏勾结,从此掌握大权,自称九千岁,并广置党羽,残酷杀害正直的大臣和官吏。

天启七年(1627)八月熹宗死,怀宗即位,十一月发配他去凤阳守陵,行至阜城,其党徒密报锦衣卫将来擒拿他回京治罪,乃自经而死。

  三、诵读第1段。

  步骤:

齐读一遍后,学生提出难词难句,解答后再齐读一遍,然后进行评点。

评点方式有三:

①学生用铅笔在课本上评点,教师巡视中发现好的评点,向全班推荐;②教师提问,学生答问,再加以概括,使之成为评语;③教师作补充。

评点后练习背诵并作检查。

(以下各段同此)

  评点: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为第三段叙事张本),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为第四至六段议论张本;“义”,全篇纲领)。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首提“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点墓碑)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呜呼,亦盛矣哉!

(用感叹结住叙事,为下文蓄势。

)。

  写法指要:

作墓碑记,故先叙墓之由来;况此墓来得不寻常,尤非先说不可。

此段纯属叙事,用一个“盛”字作结,却将作者胸中议论托出,何等笔力!

  四、诵读第2段。

  评点: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极言为时之短。

这是导引句,为的是引出下面的议论)。

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一比,与常人比)?

独五人之曒曒,何也?

(承上段“盛”字。

  写法指要:

此段不接着叙五人之死的经过,却就建墓事生发议论,以常人与五人对比,已暗含“死生之大”之意,为结尾张本。

由此再进一步展开,真可谓“出奇制胜”。

(略释作文中的“奇正”之法。

  注:

以上内容大多可以化为启发提问,不是由教师说出。

下同。

  五、留作业。

  1.背诵第1、2段。

  2.准备诵读第3、4、5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背诵第1、2段)。

  二、诵读第3段。

  评点: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犹记”统领本段叙事。

“周公之被逮”承开篇首句),在丁卯三月之望。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周公义者,吴民亦义者,“义”是一段叙事主旨),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

”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须对照下文“矫诏纷出”,义勇如见)。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此处点出五人姓名,值得玩味),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承首段建墓事,妙。

)。

  解释:

①“缇骑”之“骑”读jì。

②“谁为哀者”,据上文“哭声震动天地”,缇骑之问应为“为谁而哀”或“为哀者谁”,此系倒文,不能译为“谁在哭”。

③“以呵”“以免”的“以”,同“而”。

④“傫然”,五人墓成“一”字形排列,次第相邻,今日所见如此。

  写法指要:

本段叙苏州市民反阉党斗争始末,而以“激于义”三字为统帅。

至五人姓名戛然而止,即又回到建墓事上,此亦跌宕之法,盖为下文蓄势。

  三、诵读第4段。

  评点: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非“激于义”,何能如此!

“然”,带出一层新意)。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有贤士大夫(二提“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再次照应建墓事。

可以少慰人心。

)。

  写法指要:

将五人当刑时的表现作为一个独立层次来写,进一步突出了“激于义而死”一语。

以上两段皆叙事,承首段而来。

  四、诵读第5段。

  评点:

嗟夫(由此引出大段议论)!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二比──与缙绅易志者比。

用疑问句式表出:

上句用“欤”,下句用“哉”,褒贬之意昭然若揭。

二问中重在第二问,下文即回答)?

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之死关系到当时的大局),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正义已伸张),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解释:

“非常之谋”,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

“上(熹宗)不豫(病危)时,魏忠贤张(嚣张)甚,中外危惧。

上召皇弟信王(后即位,即明怀宗)入,谕以当为尧舜之君,再以善事中宫(皇后,熹宗之后)为托,及委用忠贤语。

信王出,上崩。

忠贤自出,迎王入。

王危甚,袖食物以入,不敢食大官庖也。

是时群臣无得见王者,王秉烛独坐。

或曰,忠贤欲自篡,而崔呈秀以时未可,止之。

  写法指要:

本段只论述五人之死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意义,仍是在“义”字上做文章,这是为下段更深一层的议论作铺垫。

  五、留作业。

  1.背诵第3、4、5段。

  2.准备诵读第6、7段并整理词语。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着重检查第4段,要求熟练背诵。

  二、诵读第6、7段。

  评点:

(见第233页)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暗指魏党),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两种作法,一般丑态),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三比──以五人之慷慨赴死与“高爵显位”之畏死比)?

又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结住蓼洲周公事);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结住五人事),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虽死犹生,何等荣耀!

)也。

不然(反掉一段,文势振宕。

四比——设想之比,以五人“尽其天年”与今之“百世之遇”比),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非经魏阉之乱,不能作此悲壮语)?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不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借交代作记缘由点明全篇主旨)。

  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上文两次提到“贤士大夫”,此处再结一句,以示其“买脰“墓葬”功之不可灭)。

  解释:

①“为人记”,替它写了这篇墓碑记。

“记”,不是记述,而是指这篇文章。

②“明死生之大”,阐明死的重大意义。

“死生”,偏义复词,偏“死”,“生”无义。

③“匹夫之有重于社稷”,语出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有”。

同“或”,或许。

作者用的是委婉说法,使行文有波澜。

  写法指要:

前段说五人之死在政治斗争中的重大意义,本段更进一层说五人激于义而死,死有重于泰山,这就站得更高了。

作者在行文上也很讲究,连用四个长句,气势磅礴,波澜横生,如长江之水,一泻千里,势不可挡。

用的是“卒章显志”旧法,却又有其创新之处,读使人胸襟开阔。

五人之死,有此篇碑文,千古不朽矣。

  三、齐背全文。

  四、总结全文。

  1.记叙、议论和抒情的有机结合。

  先让学生划分本文结构层次(分三部分),然后按部分画出示意图表,并指出这三者结合的方式。

下面是供参考的示意图表,圆括号里的数字表示段落的顺序。

  (注)抒情融于记叙和议论之中,是不言自明的。

  2.对比论述方式。

  在评点中已经涉及,小结中只要求学生说出各项对比的作用(死得光明磊落,为伸张正义而死,死后无比荣耀,死得有价值,使后怀念无究),而集中到一点就是“匹夫有重于社稷”,突出了文章中心。

  这一条不必作过细分析。

  3.语言积累。

  名词活用如动词:

  〔旌〕旗的一种→表彰。

例:

以旌其所为。

  〔墓〕坟墓→建墓。

例:

去今之墓而葬焉。

  〔函〕木匣→用木匣装起来。

例:

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古今异义的词语:

  〔当道〕执掌政权的人。

例: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私人〕党羽。

例: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首领〕指头颅。

例:

保其首领以老干户牖之下。

  〔非常〕超出寻常。

例: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视〕比。

例: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第四课时

写作特点:

1.叙事议论有机融合

    本文有叙有议,就全篇说,是先叙后议,一、二两段叙事(五人墓缘起、崐斗争事迹)、三段评议五人死义的重大意义,是议论部分,但叙中有议,议中崐有叙。

一段叙述五人墓缘起后,插入一段议论,赞扬“五人之    ”,然后接崐叙五人斗争事迹,三段在称赞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后,接叙“矫诏纷崐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事实,以论证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敇议论随叙事内崐敇容而发,事实随议论的需要而叙敋。

从二者关系看,叙五人事迹是议论的基础和崐根据,议论使五人事迹益见光辉,叙事与议论相辅相成,统一于“义”这一纲崐领之下,有机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2.反复对比

    作用:

 使五人之义跃然纸上,突出展现他们慷慨死义的壮烈事迹。

    对比:

 ⑴富贵之子、士大夫不关心国事无所作为死不足道和五人对比;

          ⑵大阉之乱变节易志的缙绅和五人的对比;

          ⑶高爵显位的辱人贱行和五人对比;

          ⑷假想五人不死于义尽其天年而毫无意义和五人之死对比。

先让学生划分本文结构层次(分三部分),然后按部分画出示意图表,并指出这三者结合的方式。

下面是供参考的示意图表,圆括号里的数字表示段落的顺序。

注:

抒情融于记叙和议论之中,是不言自明的。

3对比论述方式。

在评点中已经涉及,小结中只要求学生说出各项对比的作用(死得光明磊落,为伸张正义而死,死得荣耀且有价值,令人怀念),而集中到一点就是“匹夫有重于社稷”,突出了文章中心。

这一条不必作过细分析。

4语言积累。

名词活用如动词:

旌:

旗的一种→表彰。

例:

以旌其所为。

墓:

坟墓→建墓。

例:

去今之墓而葬焉。

函:

木匣→用木匣装起来。

例:

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古今异义的词语:

当道:

执掌政权的人。

例: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私人:

党羽。

例: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首领:

指头颅。

例:

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非常:

超出寻常。

例: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视:

比例: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小资料〗

(一)时代背景。

明朝万历年间,用政治暴力兼并民田的情况愈演愈烈,江南是全国首富之区,情况更加恶劣。

明神宗朱翊钧连年发动对外战争,大肆营建宫殿,为搜刮财物,他大兴矿税,通都大邑,都设税监,税监又滥用群小,布满城乡,竭力榨取、掠夺。

一时间农商交困,民怨鼎沸,因而爆发多次大规模群众性的抗税、反税、惩治税监的斗争。

其中以苏州纺织工人葛成领导的击杀税监孙隆等人的抗税斗争影响尤为巨大。

当时江南地主阶级中一部分知识分子为了政治清明,减少社会矛盾,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常常在一起议论朝政。

因为他们的领袖顾宪成、高攀龙、钱一本等在江苏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所以这些知识分子就被称为东林党。

对于当时反矿税、反税监的斗争,他们不仅同情,而且积极支持并参加。

如党人李三才以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诸府时,曾请求朝廷停收矿税,还捕杀作恶多端的税吏爪牙。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魏忠贤受命为司礼秉笔太监,执掌要职;后来他又兼掌特务机关东厂,加紧镇压人民和官员中的反对派,实行阉党专政。

熹宗初年,东林党人在朝任职的人还较多,他们一再上疏熹宗,反对魏忠贤,反对横征暴敛,反对专制统治,要求任用贤能,关心民生,允许知识分子公开讲学,议论朝政。

这些主张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的,但是由于熹宗的包庇,东林党人的斗争都遭到失败。

在朝的东林党主要人物,有的被革职、贬谪,有的被逮捕酷刑致死。

江南广大人民深受阉党之害,同情并支持东林党人。

因此,当阉党在天启六年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时,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反抗阉党的暴动就爆发了。

(二)周顺昌简介。

周顺昌(1584~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

万历四十一年中进士,任福州推官(掌管州中刑狱的官)。

他为人正直、清廉,关注民间疾苦。

在万历四十二年福州市民反对鱼肉人民的税使高寀(阉党)的斗争中,他坚定地站在市民一边。

后来进入吏部,任文选司员外郎(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他虽掌管人事大权,但仍极清廉正直。

后来离京回南方时,只有“行李一肩,都门叹为稀有”。

对于涉及“邪正是非”的事,他“热血横流,声色俱厉”。

像他这样的人,人民欢迎,阉党不容,被魏忠贤列名《东林点将录》(阉党捕人的黑名单)。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当时请假家居的周顺昌激于大义,竟与魏“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的孙子。

在谈话中,切齿痛骂阉党。

这事被缇骑报告魏忠贤,周顺昌终于被革职。

周顺昌在苏州家居时,对地方上“小民冤抑未伸,并水旱征徭之事,必力请于当事”;对贫苦的书生,他大力帮助扶持,所以“民深德之”。

周顺昌被罢官后,阉党仍不罢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为文送他,其中有赞美周起元,斥责阉党的话。

后来苏杭织造李实(太监)同魏忠贤的爪牙新任江苏巡抚毛一鹭勾结,追弹周起元,把周顺昌也带进去,说两周勾结,贪污了上交的袍料。

因此矫诏下,周顺昌被捕。

周顺昌于天启六年三月被逮到北京,在狱中被拷打得体无完肤,仍痛骂魏忠贤如故。

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

到崇祯元年才得到昭雪,谥忠介。

(三)五义士简介。

周顺昌被捕时,群众万余人尾随。

一向好打不平的商人子弟颜佩韦,高举着香火,沿途呼喊:

“有愿替周吏部说话的,跟我来!

”他情愿自己去代周顺昌吃官司。

市民马杰也一路敲梆子,号召群众。

当阉党爪牙缇骑威胁群众时,马杰破口大骂魏忠贤,杨念如、沈扬也上前仗义陈词,不许东厂缇骑逮捕周顺昌,缇骑恼羞成怒,拔出利剑,扬言要割掉马杰的舌头,聚观的市民鼓噪起来,缇骑更加凶横,首先举剑扑击沈扬、杨念如。

这时周顺昌的轿夫周文元也怒不可遏,夺取了缇骑的武器,同缇骑扭打起来,结果额头受伤。

聚观的市民一见缇骑动武伤人,就一起鼓噪围攻,吓得缇骑们东逃西窜,有的爬上树顶,有的躲到厕所里,有的逃上屋顶。

其中一个缇骑被群众踢破脑袋,当场毙命,另一个被群众用雨伞、木履打死。

颜佩韦等五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他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完全是激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

那天傍晚,恰巧又有另一伙缇骑,逮捕黄尊素,路过苏州,在码头上强赊硬买,于是五人又和群众一起殴打了这伙缇骑,放火烧了缇骑的船,连皇帝的诏书都沉到河底。

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

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上,五位壮士大骂魏忠贤和毛一鹭,从容就义。

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事后,为了抗议杀害五人,苏州市民曾倡议拒用天启钱达十个月之久。

群众斗争的威力,惊得气焰嚣张的魏忠贤“逡巡畏义”,从此“不敢复有株治”。

十一个月后,熹宗死了,魏忠贤失了靠山,畏罪自杀。

苏州人民倡议公葬五位义士,一夜之间,把毛一鹭为向魏忠贤献媚而监造的魏忠贤生祠拆为平地,在它的废基上修建了五义士的墓。

(四)作者简介。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在江苏省太仓县)人。

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

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

溥青年时候正是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

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结纳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发现和推举有操守的学者,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

在文学上,针对当时士大夫空疏不学的弊病,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同时强调“居今之世”,必须“为今之言”,“各为有用”。

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朴质。

曾编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著有《七录斋集》等。

(五)译文。

五(个)人,(是)周公蓼洲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于这件事的。

到了现在,(吴)郡的贤士大夫向当权的人请示,就清理魏阉已废的生祠的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立碑,来表扬他们的事迹。

啊,也真是盛大的事啊!

五人的牺牲,距离现在修墓安葬在这里,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

(在)十一个月当中,那些富贵的人,官运亨通的人,他们患病而死,死了而埋没不足称道的,也太多了,何况(在)乡间的没有声名的人呢?

唯独(这)五(个)人光明显耀,什么缘故呢?

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

我们(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行,哭声震天动地。

(阉党爪牙)红衣马队按着剑把上前,问道:

“谁在哭?

”大家不能忍受,把他们打倒(在地上)。

这时以大中丞官衔作苏州巡抚的是魏阉的私党,周公的被捕(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于是趁他严厉地高声呵叱(的时候),就呼叫着追赶(他)。

中丞躲到厕所里才逃脱了。

不久,(他)以苏州老百姓暴动(的罪名)向朝廷请示,追究(这件事),斩了(这)五(个)人,(他们名)叫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就是现在并埋在坟墓里的人。

然而,(这)五(个)人受斩刑的时候,神情昂然,喊着巡抚的名字而骂他,谈笑着死去。

(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有几位贤士大夫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了五人的首级,用匣子盛好,终于同尸身合在一起。

所以现在的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唉!

在魏阉乱政的时候,当官而能够不改变自己的志节的,(在)全国(这样)的广大地域,有几(个)人呢?

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反顾,(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况且(当时)假传的圣旨纷纷发出,对有牵连的(东林)党人的逮捕遍于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一击,(阉党就)不敢再有牵连治罪(的暴行了);魏阉也犹疑不决,畏惧正义,篡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后来)等到当今皇帝即位,(魏阉)就吊死(在)路上,(这)不能说不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

由此看来,那么,今天那班(原先)爵位显赫的高官一旦犯罪应受惩治(时),有的脱身逃跑,不能被远近的人收留;又有(的人)剪发为僧,闭门不出,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了。

他们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意义)轻重到底怎样呢?

因此周公蓼洲,忠义显露在朝廷,赠赐的官爵谥号美好而光荣,在死后(非常)荣耀;而(这)五(个)人也得以修建(一座)大墓(重新安葬),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们的姓名,凡四方的士人经过(五人墓时),没有不跪拜而且流泪的,这真(是)百代(难得)的际遇呀!

不这样(的话),假令(这)五(个)人保全他们的头颅老死在家里,那么,(虽然)享尽他们的天然年寿,但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做仆役来使唤,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拜倒(墓前),在(他们的)墓道上紧握手腕表示非常愤慨,抒发他们作为有志之士的悲叹呢!

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一死),关系国家(兴亡非常)重大啊。

(前面提到的)贤士大夫(是):

太仆卿吴公因之、太史文公文起、姚公孟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