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5307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7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docx

《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阅读.docx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1田单即墨之战初,燕人攻安平,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①。

  及城溃,人争门而出,皆以轊折车败,为燕所擒;独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免,遂奔即墨。

  是时齐地皆属燕,独莒、即墨未下,乐毅乃并右军、前军以围莒,左军、后军围即墨。

  即墨大夫出战而死。

  即墨人曰:

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是多智习兵。

  因共立以为将以拒燕。

  乐毅围二邑,期年不克,乃令解围,各去城九里而为垒。

  三年而犹未下。

  或谗之于燕昭王曰:

乐毅智谋过人,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

  昭王于是置酒大会,引言者而让之曰:

今乐君亲为寡人破齐,乐君若能有齐,与燕并为列国,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燕国之福,寡人之愿也。

  汝何敢言若此!

乃斩之。

  立乐毅为齐王。

  乐毅惶恐不受,拜书,以死自誓。

  注:

①车轊(wèi):

车轴头。

  8.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4分)①皆以轊折车败败:

②期年不克克:

③各去城九里而为垒去:

④南面而王耳王:

9.下列句中的之与或谗之于燕昭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何陋之有B.将军宜枉驾顾之C.辍耕之垄上D.怅恨久之10.翻译下列句子。

  (3分)①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

  译:

②汝何敢言若此!

译:

11.文中的燕昭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结合文章作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l2~l5题。

  (14分)[甲]晏子使楚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日:

缚者曷为者也?

对曰:

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

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

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日: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晏子辞千金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

  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

  使者反,言之公。

  公日:

嘻!

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

  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

  晏子辞。

  三致之,终再拜而辞。

  (选自《晏子春秋》)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4分)

(1)坐盗()

(2)其实味不同()(3)生于淮北则为枳()(4)使者反()13.请从[乙]文中找出一个与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中之的意义、用法相同的句子。

  (2分)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齐人固善盗乎?

译文:

(2)景公使使者至。

  译文:

15.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怎样的人?

(4分)秦王坚①自河东还,以骁骑将军邓羌②为御史中丞③。

  八月,以咸阳内史王猛④为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

  特进、光禄大夫强德,太后⑤之弟也,酗酒,豪横⑥,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

  猛下车收⑦德,奏未及报⑧,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

  与邓羌同志⑨,疾恶纠案⑩,无所顾忌,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⑾者二十馀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

  坚叹曰:

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

(选自《资治通鉴》第22卷)[注释:

①秦王坚:

指前秦世祖符坚。

  河东:

郡名。

  ②邓羌:

人名。

  ③御史中丞:

官职名。

  下文的侍中中书令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均指官职名。

  ④王猛:

人名。

  ⑤太后:

符坚的伯母。

  ⑥豪横:

恃强横暴。

  ⑦收:

拘捕。

  ⑧报:

答复。

  ⑨同志:

志趣相同。

  ⑩纠案:

举发其罪,考问其实。

  ⑾刑免:

判罪免官。

  ]9.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1分)秦王坚自河东还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3分)

(1)为()

(2)患()(3)市()11.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

12.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王猛严惩强德的原因。

  (2分)13.王猛严惩违法官员取得了什么成效?

请用原文回答。

  (2分)14.读了选文,你对王猛有何评价?

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分)自新①少读书,敏慧绝出。

  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

  性方简②,无文饰。

  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

  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③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

  兄为里长④,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掠无宗肤。

  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

  县吏怪其意气⑤,方授杖,辄止之,曰:

而何人者?

自新曰:

里长,实书生也。

  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弱冠⑥,授徒他所。

  岁归省三四,敝衣草履,徒步往返,为其母具酒食,兄弟酣笑,以为大乐。

  (节选自归有光《张自新传》)注释:

①自新:

人名。

  ②方简:

刚直简朴。

  ③檠(qíng):

灯架。

  ④里长:

明代以邻近的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负责人即里长。

  ⑤意气:

神色,精神。

  ⑥弱冠:

古时以男子二十岁为成人,因身体尚未强壮,故称弱冠。

  9.下面与文中岁归省三四一句中的归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男有分,女有归。

  (《大道之行也》)B.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塞翁失马》)C.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D.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10.将文中画直接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分)译句:

1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2分)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12.文中自新性方简,无文饰具体表现在哪里?

(2分)答:

参考答案:

8.(4分)①坏:

损坏②攻下;战胜③距离;离开④称王9.(2分)B(代词,代人)10.(3分)①(2分)田单让家族的人都用铁皮包裹车轴头。

  (得分点:

以、笼)句子基本正确,两句都无标点扣1分,错别字不计②(1分)你怎么敢说这样的话!

(得分点:

何、句式)(在翻译基本正确的基础上,按得分点给分)11.(2分)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不轻信谗言、办事果断(学生如从反面答善用权术也算对)(答对一点得全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答案:

12.

(1)犯罪,

(2)它的果实,(3)在,(4)同反,返回13.是寡人之过也14.

(1)齐国的人本来善于偷窃吗?

(2)景公派使者到了。

  15.机智、善辩、清廉、简朴。

  (意思对即可)9.秦王坚/自河东还10.

(1)做、担任

(2)祸害(3)集市(3分,每小题1分)11.我到现在才知道天下有法律了!

(2分,答到大意即可)12.强德恃强横暴,抢夺别人的财物,掳掠他人的子女,成为百姓的祸害。

  (2分,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13.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

  (2分,答到一处给1分,答到两处即给满分)14.略(2分,评价要扣住人物性格特点等,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示例:

嫉恶如仇,执法如山,雷厉风行等)参考答案:

9.B(2分10.自新就到县吏(那里)自己替代兄长(受过),却把他的兄长藏在别的地方。

  (2分,诣字译出得1分,句子通顺得1分)11.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儿/正色切责/若老师然(2分,画对一处、两处得1分,画对三处得满分;画五上以上不得分)12.①自新以灯檠投之,若老师然。

  ②自新曰:

里长,实书生也。

  ③敝衣草履,徒步往返。

  ④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

  (2分,①②中答出其中的一点得1分;③④中答出其中的一点得1分;用自己的话回参考答案:

13.答案:

①把(或拿)②这件事评分:

每小题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14.答案示例:

自己没有多余的东西俭朴清廉评分:

每空1分,共2分。

  后一空只答出俭朴即可得1分。

  意思对即可。

  答意思对也可)文言文阅读4原文11.孙叔敖遇狐丘丈人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

"仆闻之①,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易容曰:

"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

"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②.此之谓也."孙叔敖曰:

"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

"善哉言乎!

尧,舜其犹病诸③."导读:

狐丘丈人的"三利""三患"之说,自古到今,很有道理,原因在于有些人得到"三利"之后纵情傲物,以至于物极必反,走向灭亡.而孙叔敖清醒从政,因而能善始善终,真是明智之人.世人在名誉,地位,金钱面前真要冷静小心啊!

注释:

①仆闻之:

我听说.仆,谦称.②怨归之:

怨恨会集中于他.归,归结.③尧,舜其犹病诸:

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尧,舜,传说中的圣君.病,患苦.诸"之乎"的合音.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孙叔敖蹴然易容曰()()2.仆闻之()3.小子不敏()4.官大者,主恶之()二,翻译1.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善哉言乎!

尧,舜其犹病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狐丘丈人说"三利必有三患",其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12.孔子见罗雀者孔子见罗雀者①,所得皆黄口②小雀.夫子问之曰:

"大雀独③不得,何也"罗者曰:

"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

"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④也."导读:

文章借罗雀者之口,说明"善惊远害","贪食易得"的道理,孔子告诫弟子"以所从为祸福","君子慎其所从",可谓警世之言.注释:

①罗雀者:

张网捕鸟的人.②黄口:

雏鸟的嘴为黄色.后又借指雏鸟.③独: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④戆(zhung):

愚.败:

祸乱,祸害.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大雀从黄口()2.孔子顾谓弟子曰()3.利食而忘患()4.善惊以远害()二,翻译1.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孔子教育其弟子要"慎其所从",与亲_____而远_____有相似之义.原文13.教子王大司马①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②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③时有一学士④,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⑤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⑥,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导读:

文中列举了正反两个"教子"事例,孰好孰坏,读者一目了然.作者用意也不难分辨.注释:

①王大司马:

即王僧辨(~555年),南朝梁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字君才,初仕北魏,归粱后任湘东王萧绎的左常侍及司马.②湓(pn)城:

也称湓口,古城名.③梁元帝:

即萧绎(508~554年),字世诚,南朝梁兰陵(今江苏武进西北)人,梁武帝第七子.初封湘东王,镇守江陵(今属湖北),侯景叛乱时,派王僧辨,陈霸先等讨景,事平后,在江陵即帝位.在位三年,为西魏所掳,被杀.④学士:

官名,南北朝时,学士为编纂撰述之官.⑤揜:

同"掩",遮蔽,掩盖.⑥婚宦:

结婚和做官.此指成年.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性甚严正()2.年逾四十()3.少不如意()4.揜藏文饰()二,翻译1.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中将魏老夫人教子与梁元帝时一父亲教子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作一正反_______,来说明教子的重要性,切不可一味娇惯溺爱自己的子女.四,试举历史上有名的教子故事.(正面,反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14.石崇与王桤争豪石崇与王恺争豪①,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②,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③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④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

"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⑤,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⑥.恺罔然自失.导读:

石崇,一个较高级的封建社会官员,竟富甲天下,试问钱从何来,不问自知.而作为一国之君的武帝,不仅不管,反而帮助王恺与之斗富争豪,正如孟子所云"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历史的教训值得注意.注释:

①石崇与王恺争豪:

石崇和王恺争比豪富.石崇,宇季伦,西晋人,是当时最大的富豪.王恺,字君夫,官至后军将军.②武帝,恺之甥也:

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武帝,晋开国君王司马炎.③如意:

一种供赏玩之物.④疾:

同"嫉",嫉忌.⑤条干(gn)绝世:

枝条树干世上少见.⑥如恺许比甚众:

像王恺那样的非常之多.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2.恺以示崇,崇视讫()3.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4.如恺许比甚众,恺罔然自失()()二,翻译1.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枝柯扶疏,世罕其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中描写石崇与王恺争豪,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的方法.原文15.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③,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

"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儿徐进曰:

"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⑥.导读:

八九岁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难时毫不惊恐,很是了不起.说明孩儿的明理聪明,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株连迫害的罪恶.注释:

①孔融被收:

孔融被逮捕.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②中外惶怖:

朝廷内外非常惊恐.中外,指朝廷内外.③二儿故琢钉戏:

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④冀罪止子身:

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意思是不涉及家属.⑤二儿可得全不:

这两个孩子可以保全他们生命不能不(fu),同"否".⑥寻亦收至:

不一会儿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寻,不久.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孔融被收,中外惶怖()()2.冀罪止于身()()3.二儿可得全不()4.寻亦收至()()二,翻译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孙叔敖遇狐丘丈人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

"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孙叔敖惊讶地改变脸色说:

"我很糊涂,怎么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

"爵位高的,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厚的,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说:

"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加小心谨慎;我的俸禄越是多,布施越加广泛.这样可以免于害吗"狐丘丈人说:

"话说得好啊!

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一,1.吃惊改变脸色2.我,谦词3.聪明,才思敏捷4.君主厌恶他二,l.我的爵位越是高,越加关心下层的百姓;官越是大,做事越加小心谨慎;俸禄越是多,施舍越加广泛.2.话说得好啊!

这类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三,大多人得"三利"之后纵情傲物,放任自己,以至于以荣升开始而以失败告终.12.孔子见罗雀者孔子看到张网捕鸟的人,捕到的都是黄口的小鸟.夫子问捕鸟人:

"唯独大鸟捕不到,为什么呢"捕鸟人说:

"大鸟容易警觉,所以不易捕到;小鸟贪吃,因此容易捕到.如果小鸟跟从易警觉的大鸟,就捕不到;如果大鸟跟从贪吃的小鸟,也能捕到."孔子回头对弟子说:

"容易警觉就远离了祸害,贪吃就忘记了灾患,这是出自它的本性啊.但是因为所跟随的不同就变成了福或者祸.因此君子应当慎重地选择他所要跟随的人,靠年长者的谋虑就有了保全性命的凭借,跟随年少者的鲁莽就会有灭亡的祸患."一,1.跟随2.回头3.贪图4.远离二,1.大鸟容易警觉故难以捕到,小鸟贪吃因此容易捕到.2.因此君子应当慎重地选择他所要跟随的人,靠年长者的谋虑就有了保全性命的凭借,跟随年少者的鲁莽就会有灭亡的祸患.三,君子小人13.教子大司马王僧辨的母亲魏老夫人,品性非常严谨方正;王僧辨在湓城驻守时,是统率三千人的将领,年龄已过四十岁,但稍有不合意的言行,老夫人还用棍棒教训他,所以王僧辨才能成就功业.梁元帝的时候,有一位学士,聪明有才华,被父亲娇宠,缺乏教养,他若有一句话说得有道理,他父亲便在路上广为宣扬,一年到头都赞不绝口;但他若有一件事做错了,其父便想方设法为他遮掩粉饰,希望他自己能改正.待学士成年后,粗暴傲慢的性情日益增长,最终因说话不检点,被周逖杀死,肠子被抽出,血被拿去涂抹战鼓.一,l.品性2.超过3.稍微4.掩饰二,1.(王僧辨)稍有不合意的言行,(老夫人仍用棍棒教训他,所以(王僧辨)能成就功业.2.一句话说得有道理,(他父亲)便在路上广为宣扬,一年到头都赞不绝口.三,方式结果对比四,孟母三迁;伤仲永……14.石崇与王恺争豪石崇与王恺比富,双方都极力地把穿着,车马装饰得豪华奇丽;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常常帮助王恺.晋武帝曾经把高二尺多的一棵珊瑚树赐给王恺,枝杈伸张着,世上很少有能比得上它的.王恺给石崇看,石崇看罢,用铁如意一敲,随即就碎了.王恺既惋惜,又认为石崇嫉妒自己的宝贝,变了脸色,声音严厉.石崇说:

"不值得生气,现在我就赔你."于是命左右尽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高的,枝条树干世上少有,光彩夺目的有六七棵,像王恺那样的非常之多.王恺茫然若失.一,l.常2.完3.尽4.像同"惘",迷惘二,1.石崇与王恺争比豪富,(两家)都极力地把穿着,车马装饰得豪华奇丽.瑚树)枝杈伸张着,世上很少有能比得上它的.三,动作描写;神态描写15.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被逮捕,朝廷内外非常惊恐.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儿子还和原来一样在玩琢钉游戏,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孔融对使者说:

"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两个儿子可以保全性命吗"他的儿子从容地进言说:

"父亲难道见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不一会儿逮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一,1.逮捕惊恐2.希望自身3.同"否"4.不久逮捕他们的人二,1.父亲难道见到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2.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三,覆巢无完卵,比喻整体遭殃,个体不能幸免.文言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

一考什么:

考纲要求对于文言文阅读,考试大纲规定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1.理解B

(1)理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它涉及的主要考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文言现象,考生要能够根据具体的语境对其作出正确、合理地推断与解释。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怎么考三怎么备考四做题技巧1以题解文要迅速浏览一下试题要求,特别是最后的内容概括判断题,仔细阅读,能够了解全文大致内容,因为这道题往往有一项不符原文,其他三项都正确,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细节问题。

  那么通过解读最后一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2以文解文以文解文,就是用文章中的话来解题。

  文章中的诸种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读者解文的一种依据,例如1994年试题,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必独飨白粲。

  白粲即白米,因为上文有月俸得白米„„3以注解文。

  文言文命题者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题带来很大帮助。

  例如1991年试题中有一句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命题者给叔段、州吁的注,并在注解的基础上出了一道题:

对于琅阝王邪王,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原因是(什么)。

  这实际上考查学生以事解文的能力。

  4以理解文。

  在解答翻译句子时,要与语境结合,更要善于了解事理。

  例如1994年以给供养一句中给,到底讲成给以还是使„„丰足?

似乎都可以。

  但从情理上分析,就只能取使„„丰足。

  因为何子平做为退职官员,竭身运力就是不满足于一般的供养,而要使之丰足。

  再比如扶持私庭的译法,是在家奉养母亲,还是扶助母亲理家?

抛开词义的规定性不谈,仅从情理上看,也不能讲成扶助母亲理家。

  因为这理家的重任还要靠年近八十的母亲,何子平何孝之有?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一、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在主谓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是作判断词是后来的事,而往往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

1.„„者,„„也„„,„„也„„者,„„„„者也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②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为的是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②粟者,民之所种。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秦国从秦穆公以来共有二十多个君王,没有一个是使信约明确而固定的。

  )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为等。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③以后典籍皆为板本。

  ④予购三百盆,皆病梅。

  ⑤梁文即楚将项燕。

  ⑦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⑧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⑾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无标志判断句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刘豫州王室之胄。

  ③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⑤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⑧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7.是在文言文中,往往不作判断词用,而是指示代词。

  但在汉、魏以后,是作判断动词的逐渐增多,如:

②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③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二、被动句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形式:

1.表被动的于字句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表被动的见字句或见„„于„„结构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③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⑤臣诚恐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