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动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新高考制度实施与动态调整研究开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5132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动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新高考制度实施与动态调整研究开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研究动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新高考制度实施与动态调整研究开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研究动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新高考制度实施与动态调整研究开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研究动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新高考制度实施与动态调整研究开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研究动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新高考制度实施与动态调整研究开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研究动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新高考制度实施与动态调整研究开题.docx

《研究动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新高考制度实施与动态调整研究开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动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新高考制度实施与动态调整研究开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研究动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新高考制度实施与动态调整研究开题.docx

研究动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新高考制度实施与动态调整研究开题

研究动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新高考制度实施与动态调整研究”开题

简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主持的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新高考制度实施与动态调整研究”开题会于2017年10月在北京召开。

项目负责人姜钢指出,项目研究将紧密围绕《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的要求和任务,聚焦新高考制度实施中的突出问题和调整策略,注重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通过深入研究、广泛调研和系统论证,形成时效性强且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服务于新高考改革在全国的推进实施,服务于政府的改革决策。

会议邀请的评议专家认为,开展新高考制度实施与动态调整课题研究,意义重大,恰逢其时。

课题研究将在新一轮高考改革浙沪两地试点实践的基础上,对试点中的经验和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总结和反思,为国家政策层面和实践操作层面推进高考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课题研究从新高考改革制度的实施入手,建构和夯实理论基础、紧密追踪改革动态、针对现实矛盾和问题,思路清晰,视角新颖,方法合理。

各子课题任务分工明确,组织经费保障到位,研究团队实力雄厚,预期结果得当。

以下摘编该项目的开题报告,供广大读者及时了解项目的研究进展情况。

新高考制度实施与动态调整研究

开题报告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项目编号:

AFA170006项目负责人:

教育部考试中心姜钢主任一、研究背景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是人才培养的枢纽环节,关系国家发展大计,关系每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亿万学生的前途命运。

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尤其是高考制度的改革一直以来深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自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制度不断改进,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3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发布。

《决定》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提出改革的指导思想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出发,认真总结经验,突出问题导向,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其总体目标为:

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科学、公平、公正是高考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文献发现,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公平公正、科学客观、选拔效率等方面,其中尤以“公平”和“科学(效率)”最受关注。

二、研究基础

本研究将根据高考制度改革的目标,从实践中发现影响科学和公平的主要因素和关键问题,从综合改革试点中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然后在新高考制度的核心价值和框架下解决问题。

对于上述问题,课题组已经具备了比较深厚的研究基础和成果,对于如何落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这一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价值取向,以及如何加强价值观考查,课题负责人姜钢专门撰文进行系统的阐释,提出了“一点四面”的考查思路和方法,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能力的考查,不断强化高考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其主要理念和措施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凸显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放在首位。

第二,整体推进,各有侧重,与学科深度融合,发挥不同学科的育人优势并形成德育合力。

姜钢也指出,高考作为上接高等教育下连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对于基础教育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从更高的层面看,高考也是我们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必须要把好高校人才培养的入口关、起点关,发挥好高考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任务。

姜钢将高考的核心立场明确为“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

第一,立德树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改革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

高考是教育的重要一环,其根本立场自然是体现教育的根本任务即立德树人,要利用高考这一特殊方式促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服务选才。

高考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其基本立场应立足于服务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

通过高考制度,为不同类型的高校选拔出符合要求的新生。

我们不仅要看到高考命题质量与大学入学新生质量之间直接而密切的关系,更要看到高考对社会纵向流动、社会结构形成和社会长远发展所起的预选和配置作用。

因此,高考必须保证科学、公平,保证有较高的信度、效度,保证良好的区分效果。

第三,引导教学。

除了选拔功能,高考因其连接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阶段主渠道的特殊地位,对于高中乃至整个基础教育教学,客观上还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

因此,高考也就自然被赋予了引导教学的功能。

高考的功能定位、内容改革及命题实施,也都要基于教育全局并为推动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深入实施发挥关键的导向作用。

这些论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落实新高考制度“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取向、保证公平公正和科学选才的成功实施,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和突破。

一是在理论和实施层面,完善新高考评价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为高校人才选拔的主要依据,高考还对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在新的改革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炼和总结新高考的理论基础,如何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哪些考试内容更能有利于实现科学选拔人才,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以往成果以及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研究。

二是研究新高考质量保障机制。

首先,如何贯彻新高考一系列的改革思路和措施,保障考试质量是重要的载体和抓手,其中,命题环节是核心,测量评价技术是关键。

如何破解外语考试“一年多考”、全国高考“一纲多卷”以及学业水平考试纳入高考总分后面临的诸多难题,需要在教育考试国家题库建设、考试质量监测等方面开展前沿性的研究。

其次,新高考改革对考试的业态、考试管理与组织模式也带来深远的影响,国家考试机构需要重新定位与高校、中学、地方考试机构、高科技企业的关系,探索建立新的合作方式,共同推动整个新高考制度的完善。

三是研究新高考试点中出现的关键问题。

2014年,新高考试点在上海、浙江率先开展。

实施至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理论界和实践领域对一些具体问题有不少争论,如高考总分与学业水平分数的关系、数学不分文理科的难度和区分度、外语和学业水平考试一年多考的等值、选考科目调整与人才培养的关系等,迫切需要总结经验、调整完善措施,为其他省(区、市)的高考改革提供依据。

本研究将分析这些热点和难点问题,提出改进方案,为调整实施方案提供依据。

三、研究价值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十九大会议讨论中表示,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立新的高考制度。

对于新高考制度,其基本要素是要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本研究将根据这一要求,对新高考制度的构成要素、运转机制、外部影响因素等进行综合分析。

学术意义:

新高考制度实施与动态调整研究涉及理论框架、高考内容改革、重要机制保障、分数合成与等值等重大问题。

本项目的基础理论研究涉及中国特色新高考制度的理论框架以及高考评价体系的建构,属于原创理论体系,课题组将在梳理国内外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管理学、社会学、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方面的理论进行系统阐释,同时从教育公平理论、教育评价技术等方面结合考试科目设置、考试形式,构建中国特色的题库建设理论、分数解释和使用理论模型,达到既能为新高考制度实施提供理论支撑,也能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合理思路、实现路径和技术方法的目的。

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服务新高考实施方案的动态调整决策,强调问题导向和解决方案的可操作性。

对于新高考制度在浙江和上海试点过程中已经出现的问题,或者今后其他省份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细致研究,力求从技术、管理以及实施层面上解决问题。

注重证据和实证研究,将通过与试点省市考试院以及相关高校合作,了解实施过程中的难题,如科学选才背景下的高考科目设置,学业水平考试等级分数设置与录取总分的关系,外语一年两次考试的技术保障,学业水平考试等级考科目的选取对基础教育影响以及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等。

围绕群众关心、政府关注的科学选才与推动公平等重大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建立长效的跟踪机制,完善新高考制度实施方案,促进招生录取的公平公正,保证新高考实现科学选才。

四、研究思路

高考改革涉及考生、高校、中学、家长、教育行政部门、考试机构等众多相关群体,涉及到考试招生的各个环节。

因此,新高考制度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考试、教育乃至社会的视角,以《实施意见》提出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为研究对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中国国情与国外经验相结合,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进行研究。

一是梳理新高考制度的理论框架,将研究重心集中于两个方面,包括高考制度科学运转的内部构成系统和对高考制度产生调整作用的外部影响系统两方面。

构成性系统包括考试形式和内容、招生录取机制、监督管理机制等环节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影响性系统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对新高考制度产生影响的因素和条件。

二是从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和新形势下教育的根本任务出发,凸显“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高考核心立场,研究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整体设计和具体途径,科学构建新高考评价体系。

三是新高考实施过程中的质量保障机制研究,从国家题库建设、考试质量的监测、评分质量的提升3个方面着手,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紧密联系我国考试改革的实践,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全面提升我国教育考试的核心竞争力,为新高考制度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是从试点实施与动态调整中的关键问题入手,如一年多考的公平性与科学性、数学不分文理科的区分度问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

本项目将在理论研究和浙江、上海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积极稳妥的动态调整措施,为新高考方案向全国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

1.研究框架

贯彻“促进公平和科学选才”的核心价值取向,立足于“两依据一参考”和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的核心立场,坚持“理论研究为基础、强化技术应用为手段、解决关键问题为核心”的定位,从考试内容改革、考试质量保障和综合试点成效等方面切入。

研究的重点涵盖了高考的命题、阅卷、考试评价等核心环节,既体现了《实施意见》提出的明确要求,又紧密结合实际,回应浙沪试点提出的新需求。

2.研究原则和预期目标

一是秉持学术性,创建高考理论框架。

以创建新高考制度理论为指导思想,从新高考制度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关系出发,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从历次高考制度的改革中汲取经验,阐释新高考制度的内涵,建立新高考制度的理论框架,构建高考评价体系,实现理论体系的创新,保证课题研究的学术性。

二是突出实证性,解决试点关键问题。

从高考改革试点中出现的关键问题出发,以实现科学选才和公平高效为目标,收集试点省市的改革数据,将先进的统计测量技术与中国高考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技术路线,实现对基础教育良好的引导作用以及对高等教育的促进作用,实现对优秀人才的选拔,推动高等教育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

三是保证时效性,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及时发现新高考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对新高考实施过程进行动态实时研究,定时向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建议,指导省级行政部门制定具体的新高考制度实施方案。

同时从教育部考试中心的职能出发,以《实施意见》中的“加强国家教育考试机构、国家题库和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为指导思想,探索建立教育考试改革智库,结合研究人员的本职工作,对考试制度设计和具体实施方案等问题进行长效研究,为国家教育考试改革提供决策服务。

五、研究内容

本项目由4个子课题组成,各子课题的研究内容如下。

1.子课题一

以新高考制度的改革要求为出发点,以构建新高考制度理论框架为目标,运用制度变迁、教育学与考试测量的相关理论,全面梳理高考制度的历史发展变迁,综合考虑构成性因素与影响性因素对新高考制度理论框架设计的影响,探寻高考制度运行的内在逻辑,为有效开展新高考制度实施与动态调整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支持。

一是对高考制度的历史进行梳理和考察,对国外的升学考试制度进行比较。

依托“两个一百年”和实现中国梦的国家发展背景,根据《实施意见》提供的改革要求和实现路径,从新高考制度内生性与外联性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视角出发,把握新高考制度的理论产生、发展根源及发展趋势。

二是理论框架本体研究。

剖析新高考制度理论框架体系,分析制度结构。

对制度本身的社会性质、社会功能以及内部与外部各因素关系进行研究。

探究新高考制度理论框架设计与国家发展、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历史原因、现实需求、未来走向。

研究国家政治变革、经济转型、文化发展、教育进步等外在环境中的制度性因素对新高考制度的实际影响及作用方式。

三是趋势预判研究。

在对《实施意见》及高考改革相关文件正确解读的基础上,充分认识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梳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尤其是改革试点出现的问题,总结历次高考改革的经验教训,完善新高考制度理论框架,对进一步的改革提出理性预判,并探寻制度调整方案。

重点研究内容为:

根据《实施意见》对现行新高考制度提出的改革指导思想、遵循的基本原则、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和措施目标要求,研究新高考制度的运行、保障及自我调试机制,从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出发,研究构成性因素与影响性因素各组成部分的概念内涵、社会功能、运行机制,研究形成性因素与影响性因素各自内部与相互之间的变量影响关系,形成立场明确、科学合理、体系完善的新高考理论框架。

2.子课题二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高考评价体系,抓住“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实质和核心,明确高考的核心功能,解决好“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

建立新高考评价体系,需要遵循基本的准则:

一是明确方向性。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和引导放在首位,更加深入地思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关系。

二是反映时代性。

把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助力提升学生在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等方面的培养。

三是增强科学性。

从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出发,体现各类高校通过高考选拔人才的共性需求,科学把握教育教学、学生素质发展和人才选拔规律,科学设计考试内容、考试方案和评价策略,有效提升高考人才选拔的质量和效率。

新高考评价体系要成为高考人才选拔的核心体系、高考命题和试题质量评价的根本标准、高考改革和科学化水平提升的有效载体、引导中学教学方向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助推器。

重点研究内容为:

探索、确定以“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为核心功能,以“必备知识、关键内容、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为考核目标,以“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为考核要求的评价框架的理论和实践体系,研究确立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核目标、考核要求的具体内涵和呈现方式方法,确立高校人才选拔需求的类别和标准,并将评价体系学科化、具体化,落实在各个学科的高考命题和评价中。

3.子课题三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国家题库。

解决高考改革“一年多考”、高考每年多套试题的公平性、难易度和稳定性问题。

二是构建新高考质量监测系统。

通过调查和研究,形成高考质量监测的评价模式、评价指标体系,解决监测指标片面、监测方法和渠道单一、监测框架不成熟等问题。

三是主观题评分的改进方式和路径。

基于我国考试中主观题比例高、分值大的特点,结合国际先进统计测量方法和信息技术手段,比较各省主观题评分尺度与误差,研究主观题评分的改进方式和路径,论证机器智能评分的有效性,从而完善主观题阅卷,提升考试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4.子课题四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第一,选考科目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中,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爱好来确定选考科目,同时,高校在录取过程中,将按照省定规则在不同的专业(类)上设置不同的选考科目要求。

在实施过程中,出于省定规则所限,高校也出于扩大人才选择范围的考虑,会尽可能降低对有关科目的要求,不少高校仅要求学生3门选考科目中1门与专业录取要求相匹配,甚至没有提出科目要求。

这样的举措很可能导致两个结果:

与目前高等教育对学生知识储备与能力结构的多元化要求不匹配,造成高中学生选科的文科化倾向,与当今国际教育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针对这一问题,本课题将重点研究中学选考科目结构和大学人才培养的关系,以及高校科目设置对中学生选科的影响。

第二,一年多考的科学性及其对教育教学的反拨作用。

一年多考是本轮高考改革的一项新举措,其政策出发点在于给学生提供多次考试机会,弱化一次考试的偶发因素,分散学习压力,减轻备考压力,使学生更能考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但是这一改革不但没有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反而增加了学生多次参加考试的压力,同时也过度强化了英语学科的地位。

针对一年多考,虽然可以用教育统计与测量技术进行完善,但是在我国高考这样高利害的考试实践中却难以使用。

本研究将对一年多考在教育教学中的反拨作用进行调查,收集基层教师的反馈意见,客观评估政策的实施状况,收集广大教师和学生对命题的建议。

同时,采用测试方式,监测一年多考考生能力变化,尝试试题难度的动态调节方式,确保考试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其中,研究的难点是如何在一年多考过程中,对每次参考的群体进行比较精确的能力估计,并合理设置试卷难度。

第三,高考不分文理科后的数学命题。

高考改革实行数学不分文理后,数学试卷的难度、区分度设置等都面临新挑战。

如何保证对中学教育的积极反馈,同时又满足不同层次高校人才选拔的需求是一个难点;如何建立文理不分科的数学科统一考试体系,突出数学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如何确定数学的核心素养内涵,整合考试内容,调整试卷结构,满足高校各专业对考生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能力的要求,等等,都需要新理念、方法和技术的支撑。

这一问题涉及的研究包括:

结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和高校招生要求,研究不分文理科后数学科的考试目标、能力要求、内容范围、命题方式、试卷结构;研究新题型,优化试卷结构,确定面向全体考生的难度调控策略,形成不分文理科的数学考试方案和标准。

研究的重点有两个:

一是重点进行数学文理不分科考试的效度和区分度研究。

检验数学科高考是否能够很好地检测考生的数学水平,是否能有效区分考生,为提高数学科考试质量提供改进意见。

二是研究成绩报告方式,客观准确地评价考生,为不同专业招生录取提供服务。

第四,高考选考科目计分方式的改进研究。

目前,在新高考改革方案中,不同科目的分数合成尤其是选考科目的赋分方法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一些争论。

现行的做法是按比例划分等级,在确定等级后,再次转换成分数。

这种经过等级转化产生的分数,在计入高考总成绩后会改变考生的成绩排名,从而影响考生的录取结果。

国际教育考试行业中,分数转换与合成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技术环节。

在我国目前主要采用原始分的录取制度中,分数转换的技术受到种种限制,这是本研究的一个难点。

本研究将总结浙江、上海在等级分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分析利弊,探索标准相对稳定的新等级分转换技术,提出新的选考科目赋分方案。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文献分析、社会调查、统计分析、比较研究等多种方法,将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对新高考制度实施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力求提出适应新的形势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教育教学规律、满足考试实践的动态调整措施。

一是文献研究法。

无论是对新高考制度的理论框架研究、高考评价体系的构建等宏观层面的问题,亦或是新高考制度中一年多考的等值等微观问题,都将采用文献分析法进行前期研究,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不断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为进一步研究打牢基础。

二是社会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分析新高考制度对学生、中学、高校、考试机构等参与者的影响,充分了解各方对新高考方案的评价。

在科学构建高考评价体系的过程中,也将采用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了解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院系的人才选拔需求;深入中学,了解实施新高考方案省份的中学教学情况和学生实际水平的变化。

三是开展实证研究。

开发新的高考评价体系指标的试题、外语一年多考的试题以及数学不分文理科后的试题,通过试测和统计结果分析,检测各种试题的考查效果,修正建构的指标体系,探索一年多考的等值方法以及提高数学试题区分度的途径。

四是定性分析法。

对访谈、座谈中收集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归纳、总结、提炼等定性分析。

五是开展对比研究。

运用制度变迁等理论,对比分析新高考制度实施前后各相关群体的互动和发展变化,探索新制度下各相关群体的共识和可能的路径依赖,尽可能增加高考改革的合力,减少改革的阻力。

同时,通过对比分析美国、英国等国家题库建设的历史和现实,为考试改革的技术保障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供稿:

教育部考试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