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态与环境 概念辨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5111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3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稳态与环境 概念辨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稳态与环境 概念辨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稳态与环境 概念辨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稳态与环境 概念辨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稳态与环境 概念辨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稳态与环境 概念辨析.docx

《稳态与环境 概念辨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稳态与环境 概念辨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稳态与环境 概念辨析.docx

稳态与环境概念辨析

稳态与环境概念辨析

1.动物都有反射吗?

 只有具有神经系统的动物才有反射,低等动物如草履虫等无反射。

2.抗原一定是外来的吗?

 自身的组织细胞有时候也会成为抗原,如损伤癌变的细胞等。

3.抗毒素、外毒素、类毒素是怎么回事?

 外毒素指细菌在代谢中合成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素,成分一般是蛋白质,毒性强。

细菌的外毒素经甲醛溶液处理后失去毒性,但仍能保留抗原性而成为类毒素。

把类毒素作为抗原注射到动物体内,动物受到类毒素刺激后产生相应的抗体即抗毒素。

4.生长素和生长激素一样吗?

 生长激素是动物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一种蛋白质类的物质,生长素是植物激素,其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二者生理作用不同。

5.某一地区的所有乳酸菌是一个种群吗?

所有牛、羊个是一个种群吗?

乳酸菌目前发现已有50多种,常见的有链球乳酸菌和乳酸杆菌,所以它既不是一个种群,也不是一个群落,只能算作一个生物类群。

牛、羊同理也不是一个种群。

6.细菌都是分解者吗?

 硝化细菌、硫细菌等可以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应该是生产者;而根瘤菌及生活在人肠道中的细菌等应该属于消费者。

7.动物都是消费者吗?

 秃鹫、蚯蚓、蜣螂、金龟子等属于分解者。

8.植物一定是生产者吗?

生产者一定是植物吗?

 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则属于消费者。

生产者还包括进行光合作用的蓝藻、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

9.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都是光能吗?

 生产者中的硝化细菌、硫细菌等利用的是无机物氧化而获得的化学能。

10.性外激素和性激素一样吗?

 性外激素是指由昆虫得体表腺分泌到体外的激素,具有挥发性,主要是起性引诱剂的作用,人工也可以合成。

性激素是指由动物的卵巢或睾丸分泌的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生殖器官发育、促进生殖细胞形成、激发和维持第二性征。

透析“血糖调节”中的三个模型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该部分内容是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

常以选择题的形式或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重点考查的内容是血糖平衡及其调节。

解题的基本思路是:

第一步,掌握理论基础;第二步,以调节机制为出发点;第三步,理清调节过程;第四步,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

一、血糖的平衡模型

1.构建

正常情况下的血糖的平衡包括3大来源和3大去路:

2.解读

血糖就是血液中的葡萄糖。

正常人的血糖浓度在80~120mg/dL的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

人体内血糖的来源主要有3条途径:

⑴小肠从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来的;⑵肝糖原的分解;⑶其他非糖物质转变的。

其中主要来源是第⑴条途径。

血糖的去路主要也有3条途径:

⑴在细胞内氧化分解供能;⑵合成肝糖原、肌糖原等;⑶转变成脂肪和非必需氨基酸等非糖物质。

主要去路是在细胞内的氧化分解功能。

因此,若正常情况下血糖浓度大于120mg/dL,则主要原因是发生了消化吸收的过程;若正常情况下血糖浓度小于80mg/dL,则主要原因是发生了氧化分解的过程。

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⑴低血糖:

血糖降低(50-60mg/dL),出现低血糖症状;血糖低于45mg/dL,出现低血糖晚期症状。

⑵高血糖:

空腹时血糖含量超过130mg/dL。

血糖含量高于160-180mg/dL的范围时,一部分葡萄糖随尿排出,叫糖尿。

⑶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①病因:

主要是因为胰腺的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或者分泌出来的胰岛素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使血糖的含量高于160-180mg/dL。

②症状:

“三多一少”:

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注意分析原因。

③治疗:

采用调节和控制饮食,结合药物的方法等来治疗糖尿病,同时还需要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

总之,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进而保持人体的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导练

例1.某人饭后4小时血糖变化曲线如图,据图回答:

 

(1)饭后0.5h血糖含量达到a点,原因是________,此时分泌较多的激素是_________。

(2)形成b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起作用的激素是_______________。

(3)在c点,某人的感觉是_______,产生这一感觉的原因是___________。

此时,肝糖元的状况是__________。

(4)曲线d段形成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简析:

正常情况下,人体血糖含量在80-120mg/dL的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

进食后随着消化和吸收,血糖的含量会大于120mg/dL,此时胰岛素分泌增多,使血糖含量恢复到正常值。

随着时间的延长,葡萄糖被消耗,机体分泌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增多,以维持血糖含量相对稳定。

进饭3小时后,由于肝糖元分解殆尽,血糖含量不能得到及时补充,从而使人感到头昏、心慌、四肢无力,其原因是能量供应不足,此时应及时吃饭或补糖。

答案:

(1)消化吸收葡萄糖 胰岛素

(2)肝糖元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3)头昏、心慌、四肢无力等 能量供应不足 无(4)刚吃过饭或补充了糖

二、血糖平衡的调节模型

1.构建

把握该模型应重点:

①双重调节(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②三个器官:

下丘脑、胰腺和肾上腺;③三种激素:

胰岛素(具有促进和抑制两方面作用)、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两者仅有促进作用);④四条线路(参见解读中的调节过程)。

2.解读

在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

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可直接感知血糖浓度的变化(主要),也可以间接接受有关神经的控制来分泌相关的激素(辅助),故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既有神经调节,也有激素调节。

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激素是最重要的调节因素。

调节过程可分为直接调节和间接调节,分析如下:

直接调节:

⑴当血糖浓度升高时,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原或脂肪酸,同时抑制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等,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⑵当血糖浓度过低时,可引起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上升。

间接调节:

⑴当血糖浓度升高时,下丘脑的某一区域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

⑵当血糖浓度过低时,下丘脑的另一区域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使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分别分泌肾上腺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升高。

3.导练

例2.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保持人体的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请据下图判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注:

图中(+)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A.图中①是胰岛B细胞,②是胰岛A细胞,③是肾上腺

B.③所分泌的物质⑥和②所分泌的物质⑤在功能上有着相互协同的关系

C.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D.②所分泌的物质⑤若增加,则将抑制①分泌物质④

简析:

由图推知,为血糖的调节过程。

故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依据血糖调节模型,不难判断:

①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物质④为胰岛素,②是胰岛A细胞,分泌的物质⑤为胰高血糖素,③是肾上腺,分泌的物质⑥为肾上腺素。

④与⑤功能上(针对血糖浓度),存在着拮抗关系,且⑤增加促进④的分泌,而④增加则抑制⑤的分泌。

⑤和⑥在功能上有着相互协同的关系。

答案:

D

三、血糖的激素调节模型

1.构建

注:

(+)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2.解读

人体内有多种激素能够调节血糖的含量,但以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为主,且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含量的激素。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胰岛素增加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而胰高血糖素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总结如下表:

 

胰岛素分泌

胰高血糖素分泌

血糖升高

+

-

血糖降低

-

+

 

原因:

可以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和调节来综合考虑。

⑴“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这是在血糖浓度本身就高的情况下发生的,此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受到抑制。

⑵“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这是在血糖浓度本身就低的情况下发生的,但升血糖,在于用血糖。

而血糖的利用必须进入细胞内。

血糖能否进入细胞内,就取决于胰岛素了。

胰岛素之所以起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是因为其能够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中,进一步实现葡萄糖的氧化分解或合成糖元或转变成脂肪、氨基酸等。

因此,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势必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综上所述,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和神经系统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调节,使血糖维持在相对恒定的生理范围内,从而保持了内环境的稳态。

3.导练

例3.右图为人体内血糖的激素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当人进食一段时间后,图中[ ]   激素分泌增加,它是由胰岛___细胞分泌的。

(2)人的正常血糖浓度范围是__ ___。

M、N两种激素之间存在          作用。

(3)人体在紧张状态或剧烈运动时,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除了图中N激素的分泌增加外,肾上腺素的分泌也会增加,共同参与升高血糖的调节,该神经——体液调节的中枢是____。

简析:

本题结合血糖的激素调节模型,具体考查了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两者在血糖调节中的作用及关系。

由图可知M为胰岛素,N为胰高血糖素。

联系已知知识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

(1)M胰岛素 胰岛B细胞

(2)80~120mg/dL 拮抗(3)下丘脑

免疫调节核心知识点列表梳理

  1.与免疫有关的细胞

细胞类型

来 源

功 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体

B细胞

造血干细胞

识别抗原,分成成为效应B细胞、记忆B细胞

T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

识别、呈递抗原,分成成为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

效应B细胞

B细胞或记忆B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

T细胞或记忆T细胞

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细胞

T细胞、B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相应的效应细胞

  2.两种免疫类型比较

 项目    种类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概念

是机体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

是机体在生活过程中接触病原微生物及抗原异物后产生的免疫力

形成

遗传而来,人人都有的先天性免疫

出生后与病原体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后天性免疫,并非人人都有

对象

对所有的病原体起作用

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特点

作用广泛,无选择性,对许多病原微生物及抗原具有一定的免疫性,无特异性

有特异性

结构

基础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作用

出现早,作用快,强度弱,相对稳定,不因接触某一抗原次数的多少而有所改变。

出现较慢,作用强度大,同一抗原再次作用时可产生明显的免疫反应

联系

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两者共同负担着机体的防御功能。

 

   3.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之间的区别

 免疫类型

比较项目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概  念

抗原被体液中的相应抗体消灭的过程

抗原被相应的免疫细胞消灭的过程

作用对象

抗原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

作用方式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①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②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促进细胞免疫作用

 

感应阶段

是抗原处理、呈递的识别阶段。

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的参与

有吞噬细胞、T细胞的参与

效应阶段

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记忆B细胞可直接识别再次入侵的抗原

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记忆T细胞可直接识别再次入侵的抗原

反应阶段

浆细胞分泌抗体而发挥其免疫效应

效应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从而发挥其免疫效应

关系

作用独特,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如进入人体内的是细菌类毒素,需要有特异的抗毒素与它结合,才能使其丧失毒性,因此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结核杆菌等胞内寄生菌,需要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才能将病菌消灭;而在病毒感染中,则往往是先通过体液免疫的作用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而散播,再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来予以彻底消灭。

   4.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与正常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比较

 比较项目

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

正常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

性质

球蛋白

球蛋白

分布

吸附在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黏膜及某些血细胞的表面

血清、组织胺、外分泌物

反应时机

机体再次接触过敏源时发生的免疫反应

机体第一次接触抗原时发生的免疫反应

反应结果

使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引发过敏反应

使抗原沉淀或形成细胞集团

   5.特异性免疫的类型及其应用

 自动免疫

自然自动免疫

患传染病或隐性感染后获得的免疫力

人工自动免疫

菌苗、疫苗、类毒素的预防接种

被动免疫

自然被动免疫

通过胎盘、哺乳传给婴儿

人工被动免疫

注射抗毒素、抗菌血清等

应用

计划免疫(预防接种)

   6.免疫失调与人体健康

功能

功能正常

功能过高

功能过低

防卫

抗感染或防御其他抗原异物入侵

变态反应,如药物过敏反应

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清除

清除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

自身免疫病

 

监控

消灭异常细胞

 

肿瘤形成

 

生态系统中特殊生物成分浅析

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一般都包含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组成成分。

这些组成成分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执行着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功能。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有些生物因其独特的代谢类型和生活方式,在生态系统中地位也比较特殊,现归结如下:

 1.生产者中的特殊生物

 生产者是指生态系统中能利用简单无机物合成复杂有机物的生物。

它们属于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和主要成分,是消费者和分解者唯一的食物来源提供者。

 1.1 红硫细菌、绿硫细菌等光能合成菌 这些生物因为其体内含有光合作用的色素,可以在有光的无机环境中正常生长。

它们合成有机物的方式与高等植物相似,能够利用光能将无机物CO2等合成有机物,反应过程可用下面通式表示:

 1.2 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等化能合成菌 与光能合成菌的不同之处是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过程中利用的能量不同,它们不是利用光能,而是利用氧化自身无机物过程中所产生的化学能来合成有机物,可用通式表示如下:

 反应式中的化学能的来源对不同生物而言略有差别,如硝化细菌是利用氧化环境中的氨为亚硝酸盐或硝酸盐的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而铁细菌和硫细菌分别是利用氧化硫酸亚铁为硫酸铁和氧化硫化氢为硫或硫酸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

 2.消费者中的特殊生物

 消费者指生态系统中只能直接或间接利用植物所制造的现成有机物,从中得到能量的生物,它们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属于异养生物,主要是各类动物。

 2.1   菟丝子等寄生植物

         菟丝子能够寄生在豆类和棉花的植株上,它的茎上长出吸盘,并深入到寄主体内,从其中取得其所需的全部或大部分养分和水分,最终导致寄主植物逐渐枯竭死亡。

寄生植物种类很多,如无根藤、槲寄生等,它们体内不含叶绿素或只含很少、不能自制养分的植物,是致命的依赖者,植物界的“寄生虫”。

 2.2艾滋病病毒等病毒

 有很多种病毒寄生在一定的活细胞内,它们直接利用细胞中的物质作为自身的营养,营寄生生活,也归到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成分中。

例如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2.3 蚊子、蚜虫等寄生动物

 这一类生物往往具有特殊的口器,它们或者将口刺插入动物体内,从其中吸取宿主血,或者将口器刺入植物的分生组织,吸取汁液来获得营养物质。

这样的生物还有蛭、八目鳗、蛔虫等。

 3.分解者中的特殊生物

 分解者是异养生物,他们分解动植物的残体,粪便和各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吸收某些分解产物,最终能将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而这些无机物参与物质循环后可以被自养生物重新利用,分解者广泛分布于生态系统中,时刻不停地促使自然界的物质发生循环。

主要是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3.1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土壤中的中小型动物如线虫、小型甲虫等多能进攻新落下的枯叶,对大型动物的粪便进行处理和加工,起到一定的分解作用。

 土壤中的大型动物如千足虫、蜗牛以及蚯蚓等,它们能食枯枝落叶,是破碎植物残叶和翻动土壤的主力,因而对分解过程有重要影响,也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需要注意的是与鞭毛虫共生的白蚁,它吃的是植物的木质部,其消化道中有鞭毛虫能够将白蚁食来的植物纤维分解,所以在讨论其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时,通常将白蚁认为是消费者,而其体内的鞭毛虫为分解者。

另外秃鹫等一些专吃动物尸体的生物也属于分解者。

 3.2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软体动物和蠕虫等无脊椎动物以及蟹等甲壳纲动物,能够碎裂水草叶片,刮食石砾表面藻类和死有机物,参与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

 4.其他特殊成分

 4.1食虫植物──猪笼草

 猪笼草具有特殊的器官──捕食囊,能够捕获昆虫等小动物来获取氮素等营养物质,也可以利用光照合成一定量的有机物用于自身的生长。

故它在生态系统中担任双重角色,即消费者和生产者。

 4.2“绿色”动物──绿眼虫

 绿眼虫是绿色的单细胞动物,细胞内含有大量的叶绿体。

在有阳光处,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自身的有机物;黑暗的环境中则叶绿素消失,依靠细胞的渗透作用来进行异养,从这一个角度来说,这类生物应该既属于生产者也属于分解者。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辨析

1 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曲线模型建立

 项目

J型增长曲线

S型增长曲线

条件

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状态

资源和空间有限的实际状态

模型

 

假设

 

 

在理想状态下,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①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环境容纳量K值有限,种群数量达到K时,种群将不再增长。

②环境条件对种群增长的阻滞作用,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地按比例地增加。

模型

 

建立

【马尔萨斯模型:

指数式增长】

 

t年后种群数量为:

Nt=N0λt

【罗捷斯蒂克模型:

K为环境的容纳量】

 

其分为五个时期:

潜伏期──个体少,增长慢;加速期──个体增加,增长快;转折期──个体数达到K/2,增长速度最快;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增长速度减慢;饱和期──种群个体达到K值饱和。

 2 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

 种群增长率是指单位时间种群增长数量,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数-死亡数)/(单位时间×单位数量)。

从个体的角度一般理解为每员增长率,即看种群中每个个体的增长情况:

“J”型增长曲线,种群生活在无限环境下,每员增长率与种群密度无关,因而保持不变;“S”型增长曲线,种群生活在有限环境下,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

种群中每增加一个个体利用了1/K的空间,若种群中有N个个体,就利用了N/K的空间,而可供种群继续增长的空间就只有(1-N/K)了。

运用极限的思维,如果种群数量N接近0,那么1-N/K就接近1,种群增长就接近指数增长;如果N接近K,那么1-N/K就接近0,这意味着种群增长的空间极小甚至没有。

也就是N越大,增长阻力就越大,种群增长率就越小。

从时间的角度一般理解为周限增长率,即每隔一段恒定的时间后种群数量与开始时种群数量的比率。

如:

若以一年为增长周期,“J”型增长曲线呈指数式增长,每年种群增长率不变;“S”型增长曲线呈逻辑斯谛增长,资源和空间有限,每年种群基数增多,种群增长率不断减小,至K时为0。

 种群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率,增长速率=(出生数-死亡数)/单位时间。

通常按照瞬时增长率来理解,也就是曲线上通过每一点的切线斜率。

“J”型增长曲线的斜率逐渐增大,直至无穷,所以其增长速率也就不断增大;“S”型增长曲线的斜率,刚开始为0,后不断增大至K/2时达最大值,再不断减小至K时为0。

 3 “S”型增长曲线的实际应用

 生物资源开发的目标是获得最大可持续产量。

在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方面,一般将种群的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K/2值,此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也最多,而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这就是渔业、狩猎业、林业等行业理论上常用“K/2捕获策略”。

当种群数量大于K/2时,种群增长的速度将开始下降。

所以在开发动植物资源时,种群数量大于K/2时就可以猎取一定数量的该生物资源,而且获得的量最大,当过度猎取导致种群数量小于K/2时,种群的增长速度将减慢,获取的资源数量将减少,而且还会影响资源的再生。

对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量、增长速度的辨析

1 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考试卷中时常出现考察种群数量变化的试题,教辅资料都对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进行解读、对相关高考试题进行解析,但不少资料的解读或解析存在偏差。

 1.1 某些资料对种群数量变化的解读摘要

 1.1.1 种群数量按J型曲线增长,种群的增长率是不变的,可用图—1甲直线表示。

 

 1.1.2 种群J型增长公式Nt=N0·λt中,λ与增长率的关系:

 λ=1+增长率=1+(出生率-死亡率)

 λ<1时,种群为衰退型;λ=1时,种群为稳定型;λ>1时,种群为增长型。

 1.1.3 种群数量按S型曲线增长,种群的增长率是时刻发生变化的,可用图—1乙直线表示。

 1.1.4 J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保持稳定;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随种群密度的上升而下降。

 1.2 存在的问题

 既然“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随种群密度的上升而下降”,那么,其增长率曲线就该是近似图—1丙所示的逐渐下降的曲线,而非图—1乙所示“低→高→低”的峰样曲线。

对种群增长率的解读的偏差,不仅存在于多种教辅资料,在相关的不同的高考试题之间也存在对种群增长率解读的矛盾。

例如:

 

例1.(2005年全国Ⅰ)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连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

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B)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量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例2.(2007年全国Ⅰ)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D)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下降

 例3.(2002年广东)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

接种少量的小球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如图—2所示。

图—3中能正确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D) 

 例1所含的结论是在时间长短相同的各个时段内,K/2所对应的时段种群增长量最大;例2所含的结论是在时间长短相同的各个时段内,K/2所对应的时段种群增长速度最大。

例1与例2都是指种群大小的瞬时变化速度(dN/dt),而非种群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

例3所含结论则是明确的,K/2时的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

笔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