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镇中心小学《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5106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宣化镇中心小学《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宣化镇中心小学《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宣化镇中心小学《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宣化镇中心小学《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宣化镇中心小学《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宣化镇中心小学《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docx

《宣化镇中心小学《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宣化镇中心小学《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宣化镇中心小学《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docx

宣化镇中心小学《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宣化镇中心小学

《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一、课程目标

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打好人生的底本,这样的底本可以概括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敏捷的头脑和丰厚的人文底蕴。

有了这样的底本,无论经受怎样的磨难和风浪,都能昂首挺胸走出来。

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而在此阶段实施中华经典教学,更利于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

此外,儿童的大脑有挖掘不尽的潜能,让他们背诵大量古诗、古文大有益处。

因为他们的头脑里储存的东西不多,且由于相互干扰少,容易把东西装进去并不会遗忘。

虽然很多经典的内容学生一时无法理解,只要让他们装在脑子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知识理解能力的增强,这些东西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成为融会贯通的知识,到那时便是一笔丰富的财产。

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激励广大师生多读书、读好书,提高师生人文素养,创建良好的学校文化,打造书香校园,根据《高台县教育体育局关于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通知》(高教体〔2014〕14号)文件精神工作安排,我们决定在全校开设《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其目的在于宏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塑造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及现代意识为一体的人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同时,在诵读中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陶冶情操,为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与良好的性情修养形成奠基。

基于这种目的,我们确立《中华经典诵读》课程目标如下:

1.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了解中国古代、现代的优秀诗词。

2.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感。

3.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加强其文学功底,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新世纪人才。

4.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帮助学生修身养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5.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想象及表达能力,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其精华之处,但也有其糟粕,所以我们应当具有选择性地吸取精华。

故在诵读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一定要慎重。

那些被称之为“经典”的诗文,和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性情修为乃至人世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形成具有正面影响的优秀篇章,是我们的道选。

我们确定的诵读内容主要为以下十方面:

(一)校园经典

古诗作为一种文学载体,一直以来被语文教材选作范例。

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上已明确规定了各年级要求背诵的篇目。

结合学生实际,我们将唐诗宋词作为诵读的首选。

选文时要根据各学段、各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所侧重。

具体要求如下:

1.具体目标:

  

(1)喜爱古诗,能自觉朗读、背诵古诗,达到琅琅上口。

(2)能读出唐诗宋词的韵律、节奏之美。

(3)初步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

(4)、积累大量的古诗。

2.选编办法:

以唐诗为主体,宋词为辅。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必备篇目为依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每学年选编16首诵读篇目。

低年级主选《课程标准》规定篇目,高年级可适当拓展选择范围。

内容包括诗文、注释、作者简介、译文、欣赏、练一练、背一背等。

3.实施建议:

以学生自主诵读为主,可采用领读、齐读等方式进行。

为了便于阅读,在编排低年级校本教材时要注音。

另外,对于生僻字较多或节奏不易把握的诗篇,可安排教师范读、领读等诵读方式。

(二)红色经典

以革命红色经典诗词为主,结合我县西路军纪念馆题写的诗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每学年选编8首诵读篇目。

具体要求是:

1.课程目标:

(1)知晓革命红色经典诗文的内容,并能背诵。

(2)了解西路军纪念馆的悲壮历史,能背诵馆内革命先烈题写的部分内容。

2.选编办法:

各年级按照学生年龄的特点不同选择不同的红色经典诗文,每学年不少于8篇。

教材内容包括诗文或诗词、注释、作者简介、寓意、欣赏、练一练、背一背等。

3.实施建议

以学生领读、齐读等自主诵读方式为主。

经典诵读首先教师要多领读,待学生读书后,在进行自主诵读。

此外,在编排这部分校本教材时,尽可能编排注音版。

(3)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故事记述的都是古代名人大家的传统美德故事,无论是对学生文化素养的熏陶,还是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教育都意义重大,特别是广为流传的120个国学经典故事,更是脍炙人口。

而且很多故事都是《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内容的最好诠释,对学生深入理解相关国学内容亦可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所以,组织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故事十分必要。

低年级以《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为主,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文理,而《弟子规》则与《三字经》一样,三字一句,合辙押韵,便于低年段学生诵读,所以国学经典诵读首选《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

中高年级可以从“四书五经”中选取部分内容,作为高年段学生的诵读内容。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重点以《论语》、《诗经》为主,具体要求是:

1.课程目标:

(1)知晓《三字经》的内容,能背上大部分三字经。

(2)了解《弟子规》的内容,能背诵《弟子规》的部分内容。

(3)了解《千字文》,感受其韵律,全背大部分《千字文》。

(4)通读《百家姓》,知晓百家姓的由来,会背百家姓内容。

(5)对古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有想读想背的意愿,并推荐选背一些浅显的古文。

(6)了解《四书五经》的基本内容,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无穷魅力;

(7)能理解一些浅显的古文名句,并能做到熟读成诵;

(8)从诵读中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2.选编办法:

每学年国学经典故事中选编8个故事编入《中华经典诵读》校本教材,低年级以选编道理浅显的为主,注重良好品德奠基,随着年纪增高,逐渐加深。

至六年毕业,争取诵读完成40个国学故事。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对选编内容,可灵活把握,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弟子规》作为一年级诵读篇目;《三字经》作为二年级诵读篇目;《百家姓》作为三年级诵读篇目;《千字文》作为四年级诵读篇目。

精选广泛流传的名篇名句,编入高年级《中华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五年级以选编《论语》为主,六年级以选编除《论语》以外的其他《四书五经》著作内容为主。

国学经典每学年不少于8篇。

教材内容包括原文、注释、译文、赏析、读解、练习、写一写、主题演讲、故事比赛等。

3.实施建议

低年级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自主诵读为辅,高年级以学生自主诵读为主,教师讲解、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为辅。

利用主题班队会适时组织开展讲故事比赛。

在诵读前教师要利用语文课、自习课、活动课、主题班队会等多种形式,予以讲解,但不求明明白白,只知大概即可。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熟读成诵,并以学生自主诵读为主。

(四)其他

1.对联:

对对联就是作对联。

对联,雅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俗称对联。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之一,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选编对联内容是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校园文化内涵的重要举措。

通过组织开展相关活动,使学生得到文化素养得到熏陶,培养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意味,培养阅读大量书籍的兴趣。

学生的对对联的能力有所提高,产生了爱学乐学的学习兴趣。

具体要求如下:

(1)课程目标

①积累名联佳作,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②会简单对对联,创编对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③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思维,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

⑤学生互帮互助,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2)选编办法:

选编内容包括:

对联小故事,对联的分类,对对联的游戏,欣赏趣味对联,创编小对联、积累古今名联佳句等,每学年。

(3)实施建议

低年级以欣赏、积累一些浅显易懂的名联佳句为主,可适当选择一字对,二字对等进行比较简单的内容进行属对练习,高年级可是单拓展,选择一些三字对、成语对、古诗对等进行练习,以此了解对仗的技巧(正对、反对、虚实对、流水对、无情对等),可采用生生互对、师生互对,小结讲评、师生互评的形式进行。

()

儿歌童谣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是低年段孩子最容易掌握的文学样式,孩子们通过传唱儿歌童谣,既可以得到快乐,又可以学到一些知识,非常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

2.中华神话故事(中年级)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奇伟瑰丽的中国古代神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广阔的影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神话和神话人物已经演化成为一种文化概念,对中国人的心理和思维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晌。

同学们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神活。

可以更深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心理特点,为提高语言水平打好文化基础。

3.毛泽东诗词(高年级)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和思想家,而且是造诣颇深的文学家、诗人,让小学生读一读毛泽东诗词,不仅可以丰富语言,更重要的是从小培养孩子胸襟开阔的大气,愿景厚重的深远的气质。

三、课程实施

(一)实施原则

1.生本性原则。

由于国家课程的统一性、规定性和单一性,往往顾及不到每个学校学生的兴趣爱好、实际水平和发展需求,因而长期以来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很少有选择什么样的教育的权力。

校本课程开了的终极目的就是改变学校教育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发展水平、发展需求的课程运行模式。

《中华经典诵读》的开发就是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需要,以学生素质发展、个性和人格得到更充分,自由发展和健全为目的的,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学生需求为本。

2.趣味性原则。

指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照顾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课程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兴趣、乐趣,真正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3.教育性原则。

古诗文和所有的文学体裁一样,具有认识、审美、娱乐和教育的功能,所以《中华诗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必须考虑其教育功能,要能通过诵读经典诗文、净化孩子的心灵,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孩子的道德修养,提高孩子的审美情趣。

4.整体性原则。

作为一门校课程,它的开发实践是学校的一项基本校策,是学校个性化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各个年级、各个学科、各位师生,所以,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兼顾全体,以低起点、高规格、抓全面、促个性作为指针。

5.差异性原则。

在实施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实际的学生层次性、差异性,对学生,我们强调面向全体,但也不能忽视由于受个人修养、禀赋、爱好制约而呈现的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给予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要求和切合实际的指导。

(二)实施形式

儿童天性好动,喜欢嬉戏,单纯的背诵很难让儿童接受,必须采取活泼多样的形式来实施校本课程。

我们主要用诵读、赏析、竞赛、表演汇报四种形式。

1.诵读:

由老师根据实际情况统一安排诵读内容,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诵读。

包括集体诵读,指名诵读、接龙诵读、男女生对读等。

2.赏析:

教师选择内容(内容一般为优美的、经典的段篇)组织学生听录音或听范读欣赏其文字的优美,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文字之美,声音之美,意境之美。

3.竞赛:

老师安排某一时间,在班内、班与班之间,或者年级之间开展诵读赛,例如“古诗诵读擂台赛”,“大家来背《三字经》”等等。

4.表演汇报:

利用大型节日或班队会的时间将诵读作为一种节目让学生在舞台上展示表演。

比如安排“读书会”、“诵读会”等等,让每个学生有机会汇报展示自己的背诵、朗读才能。

(三)实施建议

1.《中华诗文经典诵读》课程要以学生活动为主,不能上成文娱课或者语文活动课。

2.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切忌强制性要求学生背什么、背多少。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能让学生感觉诵读是一种负担。

4.实施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选择恰当的方法,灵活安排内容和教学过程。

5.诵读应结合实施计划,有步骤、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切忌盲无目的读和背。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14年3月—2014年4月)

研究制定《中华经典诵读》校本实施纲要、课程实施方案、编排校本教材、组织开展相关培训。

第二阶段:

实验阶段(2014年4月—2015年7月)

按照课程实施方案开展好经典诵读活动,积累有益经验,查找不足。

第三阶段:

推广实施(2014年8月之后)

在全镇范围内推广实施《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四、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以评价这种手段检验教师的课程实施情况,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中华诗文经典诵读》课程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评价内容

1.学生参与经典诵读的态度及表现。

2.学生诵读经典的成果。

3.教师实施课程情况评价。

(二)评价形式

1.学生自评:

学生自己对照参加本课程以来的变化,自己对自己评价。

2.教师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投入程度及运用技巧的能力,给学生适当的评价。

教师可以用档案袋、成绩表等方式作简单记录。

3.学校评价:

学生对被评价者的表现给予合适的评价。

4.社会人士评价:

家长、社会对学生、教师及本课程实施成效作出评价。

(三)评价建议

1.本课程不采用书面考查方式,评价依据平时的记录和学生成果。

2.评价以激励为主,在确定学生等级时一般不设定不合格,而是分“优秀、良好、合格”等次。

3.学生成果展示注意多样性.

 

《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材开发分工

中低年级(三、四年级):

组长:

闫康

组员:

张天存、张峰、丁长平、桑霞、徐慧茜、王多奇、殷莉君、殷朝珍、张艳萍

分工:

校园经典:

闫康张艳萍殷朝珍张峰

红色经典:

桑霞王多奇

国学经典:

殷莉君丁长平

排版、校正:

张天存徐慧茜

中高年级(五、六年级):

组长:

桑有

组员:

贺建英、闫振国、王天增、郑雪花、孙霞、黄翠霞、许国文、闫文山、谭建明

分工:

校园经典:

贺建英王天增闫文山许国文

红色经典:

孙霞谭建明

国学经典:

闫振国郑雪花

排版、订正:

桑有黄翠霞

4月10日前初稿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