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策对昆明市学年度上学期期末高三检测.docx
《国家政策对昆明市学年度上学期期末高三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政策对昆明市学年度上学期期末高三检测.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政策对昆明市学年度上学期期末高三检测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
昆明市2005~2006学年度上学期期末高三检测
地理学科质量分析报告
昆明市第二十八中学钱 敏市教科院 谢家放
一、总体评价
为加强我市高三教学质量监控,切实发挥高三学科专家组对高三复习工作的指导作用,根据昆[2005]8号文件的要求,由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对我市2006届高三年级学生组织两次教学质量检测。
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即“昆明市2005~200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抽调28所一、二级中学统一参加网络阅卷。
其中地理卷共2433份,一级中学有1717份,二级中学有716份。
基本情况详见下列统计数据:
图表一:
抽样
人数
满
分
平均
分
及格
率
优秀率
最高分
最低分
难易度
(易:
中:
难)
区分度
(一般:
好:
优秀)
标准
差
信
度
效
度
2433
100
54.82
37.48
0.08
91
8
0.18:
0.71:
0.11
0.38:
0.36:
0.27
13.37
0.8
0.33
图表二:
图表三:
分数段
人数
总数
比率(%)
100-100
0
0
0
90-99
2
2
0.08
80-89
70
72
2.88
70-79
263
335
10.81
60-69
577
912
23.72
50-59
679
1591
27.91
40-49
546
2137
22.44
30-39
220
2357
9.04
20-29
62
2419
2.55
10-19
13
2432
0.53
0-9
1
2433
0.04
二、试题分析及评价
(一)试题结构及知识点分布
从试题结构上看:
高、中、低三个层次,深浅适度(金字塔型);从试题布局上看:
易、中、难三个梯度,难易恰当(阶梯型);从试题要求上看:
区
分考生为优、中、差三个档次,使考分呈“正态分布”(纺锤型)。
教材结构
涉及知识点
模拟考相关试题
分值
系
统
地
理
自然
地理
宇宙中的地球
太阳光照图
选择题1、2
4
20%
天体
选择题4
2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及
选择题5
2
地球运动、地方时、地转偏向力、季节
选择题3、6、11、12非选择题29
(2)
12
地图
第值线的判读
选择题15、16
4
4%
大气
大气的温室效应
选择题9
2
18%
季风及风向判断
选择题13、14、非选择题25
(2)第1问
5
热力环流
选择题22
2
冬夏海陆分布与气压中心的变化
非选择题25
(1)、(3)
6
气侯类型分析与判读
选择题20、非选择题25
(2)第2问
3
陆地海洋
地质构造与地貌
选择题7
2
6%
海洋环境保护
非选择题28
(1)、(4)
4
资源灾害
海洋资源、石油涨价问题、气候资源与航空线的选择
非选择题28
(2)、(3)非选择题29
(1)
8
8%
人文地理
聚落
城市区位因素、民居与地理环境关系
非选择题29(3)第1问非选择题30(4)
5
5%
区
域
地
理
世界
非洲、北美洲、澳大利亚、的气候和自然带分布及成因
选择题18、19、21非选择题29(3)第3问非选择题30(3)、(5)
11
17%
非洲东部、北美洲地势特点
选择题19、非选择题30
(1)、
(2)
6
中国
华北平原
选择题8
2
22%
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选择题23
2
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分布、盐减土的水盐运动特点及治理
选择题24、非选择题26(3)
5
黄河凌汛的时间和条件
非选择题26
(1)
4
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水土流失原因
非选择题26
(2)
3
长江洪涝的产生、三峡防洪功能及问题、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非选择题27
6
合计
100
100%
事实热点问题
石油涨价、“深度撞击”问题、航天发射中心的区位因素问题、赤潮问题、
10
本试卷共30道题,选择题24题占分48%,非选择题6大题共21小题占分52%;系统地理占分61%(其中自然地理占56%,人文地理占5%),区域地理占分39%(其中世界地理占17%,中国地理占22%),高中教材涉及到的知识占87%,初中教材涉及到的知识占13%。
按照要求,本次地理试题命题取材主要涉及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区域地理内容多数以试题背景材料呈现。
所考查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学科的重点或主干知识。
题目突出了对地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维品质的考查。
试题总体难度(0.55)、分值比例上基本保持高考水平,从考生地理总分分布柱状图看,基本呈现正态分布。
从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看,都是学科的基础知识,没有超过《考试大纲》要求的知识点。
但是决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而是结合实际问题,把相关知识重新组合、迁移。
试题涉及的自然地理部分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区域地理部分则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图像图表的判读技能、基本概念的理解运用。
试题材料(文字、图像、数据)所提供的信息,是解答问题的依据,是思考问题的线索,无论学过与否,只要能把旧知识的理解迁移到新问题上来,把新旧思维线索联系起来,这种利用材料“搭桥”的试题就可以解决。
学生要根据设问要求,提取、加工、整合多种信息,尤其对试卷涉及的各种地理图像进行判读和分析,并运用综合思维方法进行答案的组织,大多数试题学生不会无从下手,但要得高分不容易,有一定的区分度。
(二)试题特点
1、强调对学科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体现学科体系。
命题立足于考查地理学科的主干内容和基础知识。
题目选材无论来自教材内外,均围绕中学地理的主干内容设计,立足考查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命题的主题内容包括了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自然带的分布规律、陆地、海洋、聚落、环境问题、能源和资源、区域空间定位、区位因素等,均属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
2、以能力立意编写试题,把考查学科的能力放在首位。
以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论证的能力)为主,注重考查运用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对试题情境的认识,发现和获取信息,对原有知识的再认、再现,强调了地理的思维方法及分析、辨别、判断、推论、论证的思维过程。
题目设计无偏题、怪题,对纯记忆性内容考查少,考查的内容虽都是学科的基础知识,但并非简单的复述和背诵。
关键是要通过它们进行灵活运用、重组迁移,给考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
3、体现地理学科特点。
试卷信息多样,图文并茂,共有19幅图,尤其是等值线图,加强了量化分析,突出了地理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特点,反映出地理学科极强的区域性、空间性、综合性特征。
并根据地理学的特征,不断挖掘问题的综合性和深刻性,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实践价值和社会功能。
4、贴近生活,关注热点,理论联系实际。
命题注意了将学生学过的课本知识与最新研究的理论成果及全球发展动态结合起来,以求命题的时代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反映出关注社会、关注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和世界时政的指导思想,突出考查运用知识分析、评价、论证实际问题的综合学习能力。
题目立意新颖,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为主线展开,与时俱进。
素材多源于现实生活,如在试卷中涉及的热点既有环境问题、自然灾害、三峡大坝等世人关注的热点问题,更有石油价格上涨、太空探索、赤潮等时事性热点。
这就需要在平时教学与高考复习过程中注重以实际联系理论,关注当代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的发展,并尝试用地理知识和原理去理解、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5、导向性明确。
考能力——死记硬背行不通,不记不背也不行;考主干——回归教材,弄通弄懂教材、教好课;考综合运用——学以致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三)命题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总体上讲,地理试题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尤其是注重基础,对地理教学有着良好的导向作用。
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1、客观题区分度偏低,24题中有14题区分度<0.3(一般题),占58.33%,仅有1题区分度>0.4(优秀题),占4.17%。
2、个别题目欠严谨。
如:
非选择题25
(1)题中的“再过半年······”与
(2)题中的“此时”,易给考生造成指的是同一时间。
3、记忆的分量还比较大,试卷中有些试题对学生来说,思考性不强,只要死记硬背就能获得好成绩。
如:
非选择题26
(2)、(3)考生只要按照教材内容叙述就能拿分,。
这不利于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不利于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对学生真实水平的判断。
4、个别题目重复考查,答案简单,意义不大。
如:
选择题3、12、非选择题29
(2)均是考查地方时换算。
5、个别题的答案太简单,没有深度,不需深入分析、推理、判断,对于那些素质高,擅长准确运用原理回答问题、逻辑思维能力强的考生就显得有些不公平,其综合分析能力得不到承认,分数也很难拉开档次。
三、考试情况分析
仅从本次试卷看,难度并不大,没有偏题、难题、怪题,所涉及的知识,都是学科的基础知识。
但为什么得分率又不太高呢?
这是因为考生失分一般不是在知识上,而是在能力上。
有的考生打开试卷,首先是回忆“书上有哪些现成答案?
这道题和我做过的哪道题相似?
”等等,这说明答题的思维状态不符合考试要求,切入点错了,就无法正常思考。
从总体上看,考生的失分原因有以下几种:
1、知识掌握不全面,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基本要领和原理混淆不清,不能正确分析问题。
如:
选择题23-24,不知道我国南方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记不住华北平原中低产田主要分布区而造成错选。
非选26题
(1)对黄河凌汛产生的时间和条件模糊不清。
2、审题能力和技巧不够,不能很好地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和中心含义,不能很好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整合和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不强。
如:
选择题9-10不能从题中文字提取信息:
“风止天晴,······厚厚的尘土”而正确判断出冷锋过境的天气特征。
选择题11不能从题中天气预报资料提取夏季的信息。
3、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差,不能够很好的将图表与图表之间、图表与文字之间进行连接,进行有效的图文转换。
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结构与联系把握不准确。
如:
选择题1-2,由于不能正确的读图或不会从图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没有掌握太阳光照图的空间转换技巧等,都会造成错选,甚至造成连续失分;非选29题
(1)不会提取图中提供的石油符号信息;非选30题
(1)-(4)由于考生不注意观察图例,看不懂图中的地形大势而不能正确回答。
4、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不善于联想所学的地理原理与规律进行科学的逻辑推理、归纳与综合;
5、答题条理性不强,语言不准确,专业术语还不能灵活驾驭;难以把握住要点进行针对性回答问题,失分现象较为严重。
考情数据统计分析如下:
类别
实考人数
总分
及格人数
平均分
最高分
最低分
难度
区分度
标准差
地理客观题
2447
48
1418
30.18
48
6
0.63
0
6.88
地理主观题
2447
52
554
24.64
49
0
0.47
0
8.34
整体
2447
100
912
54.82
91
8
0.55
0.75
13.37
一级中学
1717
100
732
56.77
91
8
0.57
0.74
13.08
二级中学
730
100
180
50.23
89
10
0.50
0.72
12.92
题目
总分
平均分
选对比例
难度值
区分度
标准差
错情分析
选择题1
2
1.48
0.74
0.74
0.29
0.88
读图、审题能力差,看不懂图,不能或不会从图中读取NB线是180°经线,E、F在赤道上等。
选择题2
2
1.27
0.63
0.63
0.16
0.96
选择题3
2
1.62
0.81
0.81
0.36
0.79
知识掌握不全面,不会区时换算。
选择题4
2
0.94
0.47
0.47
0.18
1
不能把旧知识的理解迁移到新问题上,即“搭桥”。
选择题5
2
1.12
0.56
0.56
0.37
0.99
选择题6
2
1.46
0.73
0.73
0.32
0.89
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不会进行推理分析和判断。
选择题7
2
1.21
0.6
0.6
0.3
0.98
选择题8
2
1.6
0.8
0.8
0.15
0.8
选择题9
2
1.62
0.81
0.81
0.31
0.79
不能从题中文字提取信息:
“风止天晴,······厚厚的尘土”而正确判断出冷锋过境的天气特征。
选择题10
2
1.29
0.64
0.64
0.36
0.96
选择题11
2
1.36
0.68
0.68
0.31
0.93
不能从题中天气预报资料提取出“夏季”的信息。
选择题12
2
0.96
0.48
0.48
0.2
1
不会地方时换算。
选择题13
2
1.55
0.77
0.77
0.26
0.84
看不懂风向玫瑰图,不会从图中读取最大风向和最小风向。
因而错误判断地名。
选择题14
2
1.35
0.68
0.68
0.26
0.94
选择题15
2
1.24
0.62
0.62
0.32
0.97
不能读取等值线弯曲方向与其数值变化方向的内在联系而错误判断选项。
选择题16
2
0.98
0.49
0.49
0.3
1
选择题17
2
1.38
0.69
0.69
0.1
0.92
知识掌握不全面,不能正确理解土壤矿物质的作用。
选择题18
2
1.21
0.6
0.6
0.28
0.98
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结构与联系把握不准确,不能正确空间定位。
选择题19
2
1.57
0.79
0.79
0.27
0.82
选择题20
2
0.63
0.31
0.31
0.18
0.93
知识掌握不全面,不能正确分析气候特征和成因。
选择题21
2
1.07
0.53
0.53
0.26
1
选择题22
2
1.05
0.52
0.52
0.26
1
知识掌握不全面,不能从图中正确区分气流的上升或下沉与气压高或低的关系而造成错选。
选择题23
2
1.3
0.65
0.65
0.41
0.95
知识掌握不全面,不知道我国南方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记不住华北平原中低产田主要分布区而造成错选。
选择题24
2
0.93
0.46
0.46
0.08
1
题目
总分
平均分
及格率
难度
区分度
标准差
错情分析
非选择25
(1)
3
1.93
64.69
0.64
0.65
1.14
不能正确判断季节而答错月份和气压名称(12月、12-2月、七月;夏威夷高压、印度高压、冷高压、热低压、副高、阿留申低压、赤道低压、气旋、反气旋等)。
非选择25
(2)
2
1.05
38.72
0.53
0.5
0.85
风向答为东南风,东南信风,西风。
西南风。
气候特点答成温暖湿润,温暖干燥,寒冷多雪、雨、大风,雨热同期。
非选择25(3)
3
1.38
46.49
0.46
0.48
1.41
知识掌握不全面,不知怎么答或不能把握题意,紧扣题目来回答,答案五花八门。
非选择26
(1)
4
1.69
23.22
0.42
0.44
1.1
知识掌握不全面,对黄河凌汛产生的时间和条件模糊不清。
非选择26
(2)
3
1.86
64.53
0.62
0.55
1.07
通过率高,少数考生将地形区与地形概念混淆不清,只答高原而不答黄土高原。
非选择
26(3)
3
0.84
19.24
0.28
0.43
0.93
特点回答较差,治理措施回答较好。
对“C附近区域土壤中”理解不清,对“土壤中水盐运动”发生的时间、条件不清楚,失分率较高。
非选择
27
(1)
2
1.25
26.76
0.62
0.38
0.48
长江洪涝的人为原因多会答破坏森林,产生水土流失,而不会答围湖造田,降低蓄洪能力。
非选择
27
(2)
2
0.71
7.19
0.36
0.29
0.59
通过率低,原因是审题时,不善于抓住“关键词语”而曲解题意,其防洪的原因是库容量巨大而不是如何起调蓄作用。
库区淤沙的解决方法是放水冲沙。
非选择
27(3)
2
1.1
24.09
0.55
0.41
0.61
通过率低。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基本要领和原理混淆不清,只好笼头答破坏生态环境。
非选择
28
(1)
1
0.5
49.53
0.5
0.26
0.5
①基础知识不扎实:
赤潮现象似懂非懂,大陆架上有何资源弄不清楚。
答太阳能、水能的较多。
概念错误。
低纬太阳能、水能分布规律没有掌握。
场形成条件,地处大陆架答得少
②表述技巧欠缺:
水质状况描述错误,表述千奇百怪:
“带状分布”、“梯状分布”,水质递减、递增等。
对地理规律变化的表述不准确,思路不清晰;海洋环境问题如何表述也不够准确,环境问题中,基本未答生态破坏。
③审题不清:
如泥沙淤积(4)问未问,但很多同学均答。
非选择
28
(2)
2
1.12
32.96
0.56
0.46
0.72
非选择
28(3)
2
1.17
39.58
0.59
0.35
0.77
非选择
28(4)
3
1.92
85.33
0.64
0.35
0.57
非选择
29
(1)
2
0.82
11.02
0.41
0.33
0.61
小题中错选C、D学生较多,对东北亚至北美西部航线特点认识不清,对图中提供的石油符号信息不会提取。
非选择
29
(2)
4
1.17
18.04
0.29
0.4
1.49
不会进行实际地方时换算,最后导致不会进行推理分析和判断。
时间段回答不完整而导致失分,只答8点、12点、16点、20点。
非选择
29(3)
4
0.73
17.59
0.18
0.26
1.22
得分率较低。
①错答气候特点学生较多,不能判断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学生居多,部分学生虽判断出板块交界处,但又误写成“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或与“大西洋板块”交界处。
②对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判断错误。
误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者较多,少数学生大成亚热带针叶林带。
非选择
30
(1)
2
0.79
34.61
0.4
0.37
0.92
多数学生地势答成地形;不会看等高线图:
中部高两边低或中间高四周低;表达不专业:
两边高中间低;概念不清:
地形复杂多样,山河相间分布等。
非选择
30
(2)
2
1.53
74.39
0.77
0.44
0.82
通过率高。
少数学生大成东西南北走向或东北-西南走向。
非选择
30(3)
2
1.2
36.42
0.6
0.41
0.7
不会看图:
东答成西居多;迎风坡答对者较多。
部分学生答成:
洋流影响,增温增湿或临海,受海洋影响大或副高控制多雨。
非选择
30(4)
2
1.25
41.27
0.63
0.41
0.71
自然因素答成社会经济因素居多。
如交通便利,适宜建港口或回答不具体,答成地形、气候、位置等。
非选择
30(5)
2
0.64
31.48
0.32
0.3
0.93
温带大陆性气候之外的各种气候类型均大量出现。
而答成温带季风气候者居多或将气候类型答成气候特点。
四、下一步备考策略和建议:
(一)合理完成“四轮复习”
第一轮基础复习,到2006年3月上旬结束,其任务是复习考点,系统知识,形成网络,夯实双基。
基本上是教师围绕考点讲重点、难点、疑点;学生听、练、看。
在这阶段要做到看书自学,疏理知识,记忆消化;精做习题,同步训练,运用巩固。
(一轮考点到位否?
)
第二轮专题复习,从3月上旬到5月下旬,其任务是查缺补漏,完善体系,重组知识,训练培能。
一般是学生练、教师导和评。
专题复习指导,导基础、导方法;练运用,练技能;评错因,评思路。
第三轮综合复习,3月上旬到5月下旬,与专题复习交叉进行。
其任务是整合知识,综合运用,掌握技巧,全面培能。
第三轮复习宜采用练、评、看方式。
练综合运用,练重组整合,练应试技能;评解题思路,评答题规范;看错点误点,追根朔源。
第四轮总结复习,5月中旬后让学生再回归课本,再反思第三轮复习试题,进行自我总结。
考前做一至两套模拟试卷或高考试题,使学生对高考的题型、题量、考场心态、时间分配、思维转换等得到适应性的训练,放松思维,进行自我调节。
从度上讲,一轮应低于高考,二轮接近高考,三、四轮等于高考。
从量上讲,现在基本上“一周二练”比较合适。
精选适量的质量高的典型习题进行训练关键在我们教师。
学生做题时要多联想、多琢磨、找思路、找规律,在思考、内化、总结上多下功夫。
①是要思考知识点。
②是要总结解题方法和规律。
③是反思解题失误。
其实就是注意“题质、题量、反馈、回炉”的过程。
(二)学习研究“两纲两题”。
“两纲”(考试大纲,教学大纲)研究要“四对照”(纲纲对照,纲本对照,纲题对照,新旧对照):
①纲纲对照:
将《考纲》中的的考试目标与《教纲》中的教学目标进行对照,在复习时要以考试目标为准绳,突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透彻理解高考命题的“遵循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把“说明”中对考试的宏观要求与“教纲”中对教材的微观处理结合起来,从而把准复习的方向,找准重难点和落脚点。
②纲本对照:
将《考纲》中的要考查的知识点、能力层次要求与课本中的相关概念、知识、能力联系起来。
吃透考纲要领,透彻理解考纲精髓,使复习依纲务本,使学习明确具体。
③纲题对照:
把《考试大纲》中的考试目标、考试内容、能力要求编成具体题目,依据考点命题,把在复习中要达到的各项能力目标,重、难点及学生易混的问题、模糊的问题融化到具体的题目中,以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效率。
④新旧对照:
将即将出笼的2006年的“考试大纲”与2005年的“考试大纲”对照起来学习,摸准今年高考命题的变化点。
弄清样题的题量和题型的模式,以把准复习训练的标高。
新旧对照的另一方面是:
将新课标与考纲考查范围进行比较以找到区别之处。
“两题”(高考题和模拟题)研究要“五找”:
1对历年高考试题整体研究找共性;
2对近三年高考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
3对相同考点的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
4对不同模式的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
5对各地调考试题集中研究找信息。
)
“两纲”的学习和“两题”的研究应成为教师和高三学生必学必研内容。
通过学习,做到对考试目标、能力要求、考试内容和形式心中有数,通过对高考题型和难度等研究以获得一种感性认识,以增加复习时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减少复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