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复习教案光的折射测量物质属性6课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4922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物理复习教案光的折射测量物质属性6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九年级物理复习教案光的折射测量物质属性6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九年级物理复习教案光的折射测量物质属性6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九年级物理复习教案光的折射测量物质属性6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九年级物理复习教案光的折射测量物质属性6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物理复习教案光的折射测量物质属性6课时.docx

《九年级物理复习教案光的折射测量物质属性6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物理复习教案光的折射测量物质属性6课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物理复习教案光的折射测量物质属性6课时.docx

九年级物理复习教案光的折射测量物质属性6课时

课题

光的折射

年级

九年级

学科

物理

课型

复习课

课时

2课时

(1)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本部分知识涉及到的考点有:

1.光的折射现象

2.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3.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4.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的实像和成虚像的条件

5.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是填空题和简答题的最好物理模型。

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在作图题中经常出现,特别是特殊光线经过凸透镜的折射光路图,同时,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解决问题仍是这部分考试的重点。

教学重点

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教学方法

讲解、练习

教学准备

教学活动设计

个性化设计(授课人)

【知识结构】

一、日常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插入水中的筷子“弯折”,河水变“浅”,游泳者看岸边的灯“变高”等。

二、光的折射规律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反之,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

4.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三、应用

1.凸透镜:

(1)凸透镜的主轴、焦点、焦距;

(2)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3)凸透镜的成像特点

2.光学仪器:

(1)照相机;

(2)幻灯机;(3)放大镜。

3.凹透镜:

(1)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2)凹透镜的主轴、焦点、焦距;(3)近视眼的矫正。

物距u和焦距f的关系

像的性质

位置

应用举例

正立或倒立

缩小或放大

实像或虚像

同侧或异侧

u>2f

u=2f

f

u=f

不成像

u

 

【中考指导讲解】略

作业设计

教学效果小结(教学反思)

课题

光的折射

年级

九年级

学科

物理

课型

复习课

课时

2课时

(2)

主备人

徐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本部分知识涉及到的考点有:

1.光的折射现象

2.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3.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4.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的实像和成虚像的条件

5.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是填空题和简答题的最好物理模型。

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在作图题中经常出现,特别是特殊光线经过凸透镜的折射光路图,同时,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解决问题仍是这部分考试的重点。

教学重点

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教学方法

讲解、练习

教学准备

教学活动设计

个性化设计(授课人)

【知识回顾】

一、日常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二、光的折射规律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

【对应训练】

1.一束光从空气中斜着射入某种透明物质,已知入射光线跟界面成37o,且它的折射光线跟反射光线垂直,则它的反射角为_______,折射角为_______.

2.当你漫步在池塘边,常会看到池塘中的“白云”和在“白云”中游来游去的鱼.这一现象的正确解释是:

看到的“鱼”是由于光的形成的虚像;看到的“白云”是光的形成的虚像(选填“折射”或“反射”)

3.照相机照相时,如果被照的景物由远变近,应将镜头往,使胶片离镜片些。

完成这一动作是调节照相机上的。

4.放大镜的原理是:

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焦距时,透过凸透镜,可以看到一个像。

5.投影仪是利用透镜来成像的,它上面的平面镜的作用是,使

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

6.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当物体放置在主光轴上距透镜16cm处时,光屏上可以得到一个清晰像的特点是

A.正立、放大的像B.倒立、放大的像C.正立缩小的像D.倒立缩小的像

7.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一厚纸片遮住透镜的上半部,则她在光屏上得到的像与未遮住前相比

A.所成的像只是上部一半B.所成像只是下部一半

C.所成像没有发生变化D.像的大小、正倒、位置无没化,但像更暗些

9.当物体在凸透镜中成实像时,像的大小会随物距的减小而增大,那么物体在凸透镜中成虚像时,像的大小与物距有什么关系呢?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去探究。

【中考指导讲解】略

作业设计

教学效果小结(教学反思)

课题

测量的初步知识

年级

九年级

学科

物理

课型

复习课

课时

2课时

(1)

主备人

徐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测量的初步知识涉及到的考点有:

1.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长度的测量。

2.体积的单位及其换算,体积的测量。

3.误差和错误。

4.长度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

测量的方法和读数

教学难点

测量实验

教学方法

讲解、练习

教学准备

教学活动设计

个性化设计(授课人)

【知识结构】

一、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主单位:

米(m),其它单位km、dm、cm、mm、μm、nm

2.长度的测量工具:

①基本工具:

刻度尺;②精密工具:

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激光测距仪。

3.刻度尺正确使用:

①会选:

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最小分度值;

②会放:

尺要放正,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一端对齐,刻度线紧贴被测物;

③会读:

视线正对刻度线,读出准确值和估计值;

④会记:

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二、体积的测量

1.体积的单位:

主单位:

立方米(m3)其它单位:

dm3、cm3、mm3、L、mL。

2.体积的测量工具:

量筒或量杯

3.量筒的正确使用:

①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②视线要与液面齐平

三、测量误差

1.定义: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差异

2.误差不可避免,但可以减小。

错误可以避免。

3.减小误差的方法:

①采用精密测量工具;②改进测量方法(常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

【中考指导讲解】略

作业设计

教学效果小结(教学反思)

课题

测量的初步知识

年级

九年级

学科

物理

课型

复习课

课时

2课时

(2)

主备人

徐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测量的初步知识涉及到的考点有:

1.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长度的测量。

2.体积的单位及其换算,体积的测量。

3.误差和错误。

4.长度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

测量的方法和读数

教学难点

测量实验

教学方法

讲解、练习

教学准备

教学活动设计

个性化设计(授课人)

【知识结构】

1.刻度尺正确使用:

①会选:

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最小分度值;②会放:

尺要放正,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一端对齐,刻度线紧贴被测物;

③会读:

视线正对刻度线,读出准确值和估计值;

④会记:

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3.量筒的正确使用:

①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②视线要与液面齐平

3.减小误差的方法:

①采用精密测量工具;②改进测量方法(常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

【对应训练】

1.单位换算:

8.5m=cm;36000nm=km15cm3=m3。

2.如图1所示,用刻度尺测量A、B两个小木条的长度,其中对木条的测量是正确的,这个木条的长度是cm。

 

3.如图3所示,某同学用量筒、足够多的水,一定重的铁块和细线,测量某一木块的体积,所作的步骤如下:

A.往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并记录下水的体积V1;

B.用细线栓住铁块,轻轻放入量筒内水中,并使之全部浸没,记下铁块和水的总体积V2;

C.取出铁块,用细线把铁块和木块捆在一起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记下此时的总体积V3;

D.计算出木块的体积;

①以上步骤中多余的是(填步骤前的序号)

②写出求木块体积的公式,即V==cm3

 

4、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误差是实验中产生的错误

B.测量中误差和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C.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尽量减小

D.使用精密仪器和改进实验方法可以避免误差

【中考指导讲解】略

作业设计

教学效果小结(教学反思)

课题

物质的物理属性

年级

九年级

学科

物理

课型

复习课

课时

2课时

(1)

主备人

徐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单位

2.会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会使用游码,会使用天平称质量。

3.理解密度的概念。

4.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5.会用量筒测体积,会用天平和量筒测体积

教学重点

密度的测量

教学难点

物质属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解、练习

教学准备

教学活动设计

个性化设计(授课人)

【知识结构】

一、质量

1.定义:

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单位:

国际上通用的单位是kg。

二、用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1.天平的正确使用

(1)调节底座水平。

(2)调节横梁平衡。

(3)正确读数

2.测量物体的质量

3.液体质量的测量

三、密度

1.密度的概念: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质量、体积无关。

不同物质,密度一般是不相同的;同种物质的密度则是相同的。

2.密度的公式:

ρ=m/V3.密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

kg/m3。

水的密度1.0×103kg/m3

四、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1.测密度的原理:

根据密度的公式ρ=m/V来测定。

测量物体的密度时,需要测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然后根据密度公式求出物质的密度。

2.测定固体的密度3.测定液体的密度

五、密度知识的应用

1.求物体的质量和体积2.利用密度鉴别物质

【方法提示】

1.给你天平、量筒和水,要测出金属块的密度,判断是何种金属?

写出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

(1)用天平称出的质量m

(2)将量筒内装入一定体积的水V1(3)把金属块放入量筒内,计下水面位置的读数V2(4)算出金属块体积V金=V2-V1,则ρ金=m金/(V2-V1)(5)对照密度表判断是何种金属。

2.判断物体是“空心”还是“实心”

(1)比较密度:

根据公式ρ物=m物/V物,求出ρ物,再与该物质密度ρ比较,若ρ物<ρ,则为空心,若ρ物=ρ,为实心。

(2)比较体积:

把物体作为实心物体对待,由公式V=m/ρ,求出V,再与V物比较。

若V<V物,则该物体为空心,若V=V物,则该物体为实心。

(3)比较质量:

把物体作为实心物体对待,由公式m=ρV,求出体积为V的实心物体的质量,然后将m与物体实际质量m物比较,若m>m物,则该物体为空心,若m=m物,则该物体为实心。

【中考指导讲解】略

作业设计

教学效果小结(教学反思)

课题

物质的物理属性

年级

九年级

学科

物理

课型

复习课

课时

2课时

(2)

主备人

徐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单位

2.会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会使用游码,会使用天平称质量。

3.理解密度的概念。

4.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5.会用量筒测体积,会用天平和量筒测体积

教学重点

密度的测量

教学难点

物质属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解、练习

教学准备

教学活动设计

个性化设计(授课人)

【知识回顾】

1.天平的正确使用

2..密度的概念: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密度的公式:

ρ=m/V

3.密度的单位:

【对应训练】

1.7.9×103kg/m3=g/cm3;1L=mL;1mg=kg;

2.铝锅的质量540g,铝盆的质量是270g,铝块的质量是27g,则组成物体的密度之比为。

3.质量相同的三种实心正方体金属块,分别是根据如图2所示的高度,

查表可知,a是;b是;c是。

4.甲、乙两物体,甲的质量是乙的质量的3倍,乙的体积是甲的体积3/5,则组成甲、乙两物体物质的密度之比为,若将甲的体积截去1/3,将乙物体截去

2/3,甲、乙两物体剩余部分的密度之比为。

5.甲、乙两实心球,甲的体积大于乙的体积,有关甲、乙两球的质量和密度的关系,可能存

在的情况有

(1);

(2);(3)。

6.甲、乙两个物质的密度之比为3:

2,若用它们分别掳做成一个实心物体,则质量之比和体积之比可能是〔〕

A.5:

23:

5B.4:

1;8:

3

C.2:

13:

2D.4:

31:

2

7.质量为60g的无色透明液体,其体积为75mL,则该液体可能是 〔〕

A.水 B.煤油 C.酒精D.硫酸

11.一架天平的砝码盒中各砝码的质量及个数见下表天平的游码标尺如图4所示,

 

砝码

100g

50g

20g

10g

5g

个数

1

1

2

1

1

(1)当他准备向右盘加砝码时,首先脑子时应想的问题是。

(2)他在右盘加20g,10g,5g,砝码各一只发现天平横梁上的指针在标尺的两侧不断摆动,如图5所示

①他用下列哪一步操作可正确称出物体的质量〔〕

A.将横梁上平衡螺母向右旋进一些B.将横梁上平衡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在天平右盘加砝码D.从天平右盘取出5g砝码并移动游码

②该物体的质量〔〕

A.可能大于35gB.在30g与35g之间

C.可能小于30g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3)该天平的分度值是g。

测量范围是。

【中考指导讲解】略

作业设计

教学效果小结(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