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4901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6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地理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初中地理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初中地理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初中地理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初中地理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地理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地理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理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地理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地理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地球的公转》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Flash动画,认识地球公转的旋转中心、方向、周期,并利用地球仪和自制公转轨道,学会正确演示地球公转,使得头脑能构建地理公转的图式,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图示分析并结合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初步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从而强化善于观察生活中地理现象的习惯。

3、通过演示、观察、推理,理解地球公转与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以及四季变化的关系,从而掌握分析、推理的方法和技能,提高综合思维水平。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演示地球仪,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

认识并理解二分二至点太阳照射情况,以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的变化情况

三、【教学方法】

演示法、小组讨论法、联系实际法、讲解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目标评价】

目标一评价:

通过观看Flash动画——学生自己动手演示——师生共同纠正问题——学生再次演示,使学生学会正确演示地球公转。

目标二评价:

通过演示观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联系生活中的昼夜长短变化,图示讲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点拨归纳它们与地球公转的关系,使大部分同学能理解地球公转的现象。

目标三评价:

通过归纳对比夏至和冬至的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会导致地面获得热量的不同,从而产生四季。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谈话式导入:

转眼间,同学们已经进入初中生活一个月了。

同学们适没适应初中生活呢?

我看到了同学们从军训到现在的蜕变,精神上、状态上都有很大的改变,那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周围环境的变化呢?

比如,放学的时间?

威海的气候?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引出课题:

像同学们提到的放学早了,是因为白天变短,那为什么白天、黑夜会有长短变化?

什么原因导致了气温越来越低,相信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就会更加明白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地球的另外一种运动形式——地球公转

学生畅所欲言,“比如放学的时间提前了”、“越来越冷了”,并启发思考为什么?

 

从生活入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设置驱动性问题,吸引学生进入本课。

 

 

学会正确演示地球公转

 

【环节一】解释地球公转,认识公转特点

上节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它是怎么转的?

对,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转。

那么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太阳自西向东的公转。

大家看动画演示(出示flash动画)。

你能结合动画说出公转的特点吗?

旋转中心:

太阳

方向:

自西向东

周期:

一年

地轴:

倾斜,且空间指向不变

<过渡>明确了地球公转的特点,下面我们来小组合作演示一下。

【环节二】演示地球公转

(一)教师介绍教具

演示之前,我首先介绍一下我们的教具:

1、地球仪、盒子、椭圆形轨道。

2、椭圆形轨道中心的圆圈代表太阳,箭头代表光线。

由于太阳离地球很远,我们近似把到达地球的光线看成平行的光束

3、由于地球自转速度相对公转来说太快,为了演示方便和便于观察,我们可以暂时忽略自传,只演示公转即可。

(二)学生演示时教师观察指导

(三)学生派代表上台演示,其他同学质疑,教师总结归纳:

1.公转时一定要保证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北极永远指向北方。

2.要保证公转时在同一平面上,不能忽上忽下。

下面,再找一个学生上台给我们正确演示一遍。

<过渡>通过刚才的演示,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

地球在有规律的运动着。

我们的祖先凭借聪明才智,并结合了生产生活实际,将地球公转到的不同位置划分出了24节气,你都知道哪些?

同学们知道都真不少,下面我们来认识4个特殊节气,分别是春分(3.21日前后)、夏至(6.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也就是二分二至。

它们处于地球公转轨道上4个特殊的位置。

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这4个节气特殊在什么地方?

我们再次演示一下地球公转,观察二分二至时太阳的直射情况。

【环节三】观察二分二至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规律

(1)补充知识点:

直射

直射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为90°的时候。

那么在地球仪上怎样观察直射呢,先在一点处找出地平面(即球体的切线),然后找太阳光线与它的夹角。

(二)出示任务单一——观察思考:

1.地球公转到夏至、秋分、冬至、春分时,太阳分别直射在哪?

2.太阳直射点在哪两条纬线间来回移动?

(三)启发思考:

为什么太阳直射点会在南北回归线来回移动?

它为什么不直射在同一条纬线上?

教师小结:

地球公转(且地轴倾斜)——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过渡>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往复移动,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反映出这种变化呢?

 

找学生上黑板前标注地球自转的方向。

学生观察地球公转动画,总结特点,并到黑板上画出地球公转方向。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地球公转的演示。

小组派代表上台演示地球公转,其他同学点评质疑。

 

学生对照任务单自己演示思考。

 

通过画图,加深学生对地球运动特点的认识。

 

通过地球仪进行地球公转的模拟,加深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理解。

并通过指正、再次演示,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演示地球公转。

 

学会观察分析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环节一】观察分析昼夜长短变化

驱动性问题:

我们想想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夏季和冬季,哪个季节白天长?

教师引领解释:

下面我们通过示意图来分析一下

板图:

地球公转示意图。

讲解从夏至到春分昼夜长短情况

设置任务单,让学生自主学习:

1.观察夏至、秋分、冬至、春分时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2.观察秋分—冬至,冬至—春分,春分—夏至,北半球昼夜长短是怎样变化的?

<过渡>昼夜有长有短,就会使地面获得的热量有多有少。

地面获得的热量,除了受白昼时间也就是太阳光照时长有关,还与光照强度有关,也就是太阳高度。

【环节二】认识正午太阳高度及变化原因

驱动性问题:

同学们能不能感受到太阳辐射强度?

一天中什么时候辐射最强?

什么时候太阳升的最高?

教师引领解释:

其实,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前面我们说过当夹角是90°时称为直射。

越接近直射,太阳高度越高,太阳辐射就越强。

知识迁移:

那你能不能解释下为什么夏季最热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解释:

夏季正午太阳高度最高。

为了方便观察一年中同一时刻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我们通常看的是每一天的正午太阳高度。

我们生活中也可以通过影子体验到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启发思考:

为什么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会发生变化呢?

图示讲解:

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威海正午太阳高度是77°10′;

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威海正午太阳高度是30°18′。

所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导致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过渡>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由于地球公转,随着时间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不一样,正午太阳高度也不一样,下面我们来归纳描述一下夏至日和冬至日两者的变化情况,并思考进一步还将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认真听老师案例讲解,然后对照任务单自主学习,并准备上台展示讲解。

 

学生观察图示及教师的动作理解太阳高度角。

 

让学生通过自身思考分析得出结论,加深理解。

 

通过

生活感知

 

图示讲解

 

动作辅助

引领学生认识正午太阳高度,突破难点。

 

学会描述四季变化的成因

引领学生描述夏至和冬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情况:

 

学生自主思考并上台展示。

 

通过系统描述,总结归纳太阳直射点移动产生的现象。

 

一、边板书边总结

二、结合本节课所学,解释课前导入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威海现在白天越来越短了?

气温越来越低?

课堂总结:

所以,我们学好地理能够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我们在享受春天的明媚,夏天的灿烂,秋天的丰收,冬天的漫雪的同时,也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其实,学习了今天的知识,我们更应该感谢的是地球的什么运动?

对,地球公转。

其实地球公转不仅形成了四季,而且导致在地球上不同地区获得热量也不一样,从而形成五带。

我们期待下节课的学习。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总结,并利用这节课知识解答上课前提出的问题。

 

前后呼应,让学生学以致用。

《地球的公转》第一课时学情分析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有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及五带的形成等。

学生对这些内容都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但由于年龄的特征导致学生缺少应有的空间观念,导致学生理解这一部分知识存在很大的困难。

但是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动手的欲望,也为本课的学习提供有力助手。

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现有的知识基础,因而对于本部分内容的处理,一是要有意识地对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了简化处理,回避了一些难懂的概念。

二是教师要尽量运用直观的教具演示、学生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如模拟演示地球公转等,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参与实验,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并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体验,归纳总结地球公转的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地球的公转》第一课时效果分析

一、从目标达成来看:

大多同学通过动手操作都学会了正确演示地球公转,对空间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通过观察、联系、思考认识了地球公转的特点和产生的现象,并能充分理解四季形成的原因,掌握了一定的推理和分析技能。

二、从学生兴趣来看:

教学内容能紧紧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好地理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从课堂参与来看:

课堂气氛较为活跃。

学习掌握知识就是要在动手,动脑,和作中得到。

所以我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共同讨论共同学习。

《地球的公转》第一课时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山东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的第二节,是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内容的延伸,从动态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

地球的公转是地球运动这节课的第二个条目,由三段正文、两幅图和三个“活动”组成,介绍地球公转的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一段正文介绍地球公转的概念及其特点。

第二段正文辅以“地球公转示意”图(图1.18)介绍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现象,其中图1.18是一幅理解四季变化的重要模式图,提供了包括轨道、方向、地轴倾斜状态、与太阳相对位置等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况及二分二至时地球所处的位置信息,同时以文字框的方式说明二分二至的时间、太阳直射的纬度及北半球相应的季节。

第三段正文辅以“地球上的五带”图(图1.19)介绍地球公转产生的五个温度带,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提供了五带的位置范围及各带的天文特征和气候特征,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具体地认识地球的五带。

“活动厂通过学生演示地球的公转,正确认识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活动2”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人手,进一步认识四季变化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落实生活地理的理念,感悟地理的乐趣;“活动3”引导学生读图认识我国所处的温度带,培养学生渎图用图能力,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地球的公转》第一课时评测练习

1.下列现象主要由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是()

①太阳东升西落②当威海地区的学生早晨走在上学的路上,新疆的学生还没有起床③正午物体的影子冬天长,夏天短④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2.全年昼夜相等的地区是()

A.南、北回归线之间B.赤道上

C.南、北回归线上D.南、北极圈上

3.威海一年中,正午时分人的影子最长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4.荣成工程师王刚毅于2010年11月3日从威海乘飞机到达上海,11月5日从上海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开启了南极之旅。

12月5日正式抵达南极洲。

读“中国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