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4831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docx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docx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

1、使用教材是经教育部2012年审定通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

2、七年级109班共有学生人。

二、教学目标

  1、 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技能,初步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调查统计及运用其它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

  2、 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形成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3、 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4、 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册地理教学内容,是新版教材,与老版教材相比,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旨在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

  第五章:

世界的发展差异

  共五大章内容,其中第二章、第四章是重难点,第三、五章是难点。

 

四、教学对象分析:

  本期所教学生,均系一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所了解,但不是很全面,对一系列地理概念都非常陌生,故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兴趣,并在教学中将知识地理与生活地理相结合,使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愿望,以促进地理教学。

五、教学时间安排:

  本册教材共17节内容,具体课时安排如下:

  第一章:

3课时      第二章:

6课时   第三章:

5课时

  第四章:

8课时      第五章:

3课时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理知识就存在、应用于我们的生产、生活之中,明白学习地理的意义。

2、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还存在许许多多未解的地理之谜。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㈠、解开地理之谜

1、学生读课文一二自然段,知道这些问题都属于地理之谜。

只有学习了地理知识,就能解答这些问题。

2、学生思考:

地理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学生阅读教材第二页材料:

“地理”一词的来源。

学生明白,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

日常生活、生产建设、风土人情等。

㈡、地理和日常生活

1、学生阅读教材第三页的图一和图二,讨论图中的活动与地理的关系。

滑雪:

在有冰雪的地方才可进行;

冲浪:

在海上才可进行;

2、小结:

可见,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㈢、地理与生产建设

1、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讨论:

①、干旱地区种植农作物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②、假如有一片森林,要建一个家具厂,请你帮忙确定该厂应该在山林旁还是靠近城镇。

原因是什么?

③、学生阅读“荷兰的风车”了解荷兰人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

㈣、地理与风土人情

1、学生阅读教材第五页的图,说出这是什么内容,主要在什么地方开展。

小结:

自然和人文地理景观五彩缤纷。

2、学生阅读“阿拉伯人传统服装与地理环境”——服饰的地域性。

四、总结课文、完成作业

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识记一些常用的图例。

2、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大小、计算公式

2、在地图上判断分向、常见的图例

教学难点:

1、比例尺大小的判断

2、比例尺的选择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㈠、学会使用地图

学生阅读课文第7页的图,教师小结:

尽管地图种类繁多,内容不一,但每幅地图的制作都是按一定比例缩小地理事物后,用符号、文字来表现地理事物的,所以地图都具备三要素:

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使用地图,首先要学会在地图上辩方向。

1、方向

引入一般地图的定向方法,提问:

①、无指向标的地图,面对地图如何确认方向?

应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进一步可确定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③、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页活动题。

2、比例尺

①、概念:

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

②、公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会换算。

③、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

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④、比例尺的大小比较

请你比较下列比例尺中,那个最大(启发引导:

在比较时要换算成同一种形式。

A.1:

600000

B.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50千米

C.

小结:

通过对三个比例尺的比较,知道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子是1,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区域范围越小,反映的内容越详细,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区域范围越大,反映的内容越简单。

⑤、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0页的图1——17和1——18,使学生进一步掌握。

3、图例和注记

㈡、收集地理信息

㈢、思考地理问题

㈣、开展地理考察

四、总结课文、完成作业

第一章练习题(1课时)

一、选择题

1、当你在一个城市旅游时,你应选择下列哪一种地图作为导游图(D)

A.中国地图B.世界地图

C.1∶的地图D.1∶100000的地图

2、下列有关比例尺的说法正确的是(D)

A.比例尺越大的地图,表示范围越广 B.比例尺越小的地图,表示范围越小

C.比例尺小的地图,表示的内容详细D.比例尺大的地图,表示的内容详细

3、有图幅面积大小相等的《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北京市地图》、《湖南省地图》各一幅,其中比例尺最大的是(C)

A.《中国地图》B.《世界地图》C.《北京市地图》D.《湖南省地图》

4、在一幅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相距2厘米,两地实际距离10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D)

A.1∶40000B.1∶50000C.1∶D.1∶

5、一幅世界地图的比例尺是“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600千米”,此图的数字比例尺是(C)

A.1∶600000B.1∶C.1∶D.1∶1600

6、有关地图上方向的叙述,错误的是(D)

A.面对地图,一般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B.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C.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箭头指示正北的方向。

D.当你面向东方时,左边是南,右边是北。

7、绘制一幅学校平面图,最好选用下列比例尺中的(D)

A.1∶1000B.1∶100000C.1∶50000D.1∶500﹚

8、福建的长乐的小玲要到福州西湖公园游玩,她应查找(C)

A.世界政区图B.中国地形图C.福州市区交通图D.福建省地图

9、各种地图都具备的要素不包括(B)

A、方向B、美丽的色彩C、比例尺D、图例

10、下列地图不属于自然地图的是(A)

A、交通图B、地形图C、水文图D、气候图

二、填空题

1、在庞大的地图家族中,把地图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2、地图表示的内容虽各不相同,但都具备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

3、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北)方。

4、比例尺有三种表达形式,它们是(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5、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子为1,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区域范围(越小),反映的内容越详细;反之,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区域范围(越大),反映的内容越简单。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二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能够比较准确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并且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的指出赤道、经线和纬线。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纬线

教学难点:

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㈠、地球的形状

1、指导学生看课文的“阅读”部分,讨论“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①、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主要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②、从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有何感悟?

小结:

地球的形状: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㈡、地球的大小

1、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

2、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3、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㈢、地球仪

1、教师出示地球仪,并转动地球仪,讨论:

认识地轴、两级、回归线、经线、纬线、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2、经线和纬线

经线的特点:

①、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形状为半圆。

②、所有经线均相交于南北两极点。

③、所有经线均指示南北方向。

④、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组成一个经线圈,且每个经线圈均能平分地球。

纬线的特点:

①、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向两级逐渐缩小为点。

②、所有的纬线均相互平行。

③、所有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④、任意一条纬线均可独立成圈,赤道是地球最大的纬线圈。

小结:

区分各条经纬线的最简单的方法是给他们标度数,给纬线标度数叫纬度,给经线不度数叫经度。

四、总结课文、完成作业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经纬度的划分方法,记住低、中、高纬的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2、会应用经纬网,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

1、经度和纬度的划分,本初子午线的位置及含义

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区别

教学难点:

东西半球的划分和经纬网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㈠、地球仪

1、经度和纬度

纬度: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讨论:

①、以赤道为起点,纬度数值的大小排列有什么规律?

起点是赤道,向北向南增大。

②、纬度最大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最大值出现在哪个地区?

最大值出现在两极,最大度数是90度。

③、纬度在地球仪上是怎样分布的?

如何区分度数相同的纬线?

赤道以北是北纬,赤道以南是南纬。

④、找出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它们的度数是多少?

回归线是23.5度,极圈是66.5度。

经度: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讨论:

①、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

本初子午线。

又称0度经线。

②、经度的范围是多少度?

180度。

③、对比纬度的变化规律,经度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从0度经线向东向西增大。

④、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有何意义?

西经20度和东经180度,因为这一经线圈基本上从海上通过。

㈡、经纬网

指导学生了解经纬网的作用:

1、依据经度和纬度的交点来确定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

如:

北京位于东经116度、北纬40度。

2、依据不同经纬度来确定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㈢、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有两种方式:

自转和公转。

2、概念:

地球绕着地轴运动叫自转,地球绕太阳运动叫公转。

3、方向:

都是自西向东转。

4、周期:

自转约24小时,公转约1年。

5、地理现象:

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的更替,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四、总结课文、完成作业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1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的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情况

教学重点:

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大小

教学难点: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空间分布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㈠、海洋与陆地

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文p28页的三幅图,思考:

比较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

海陆分布呈什么特点?

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海洋连成一片,陆地被分成许多块。

2、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

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是陆地还是海洋?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却是一块陆地。

小结:

海洋占70.8%,陆地占29.2%。

㈡、七大洲

1、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大洲、大陆、岛屿、半岛的概念。

2、学生看图,结合课文说出七大洲的名称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3、指导学生读教材28页的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①、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南美洲、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②、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

哪几个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

哪几个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

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大陆。

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的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的大部分在南半球。

③、找出各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

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尔其海峡。

亚非分界线:

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分界线:

巴拿马运河。

㈢、四大洋

1、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大洋、海、海峡的概念。

2、学生看图,结合课文说出四大洲的名称

四大洋(从大到小):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补充:

①、世界最大的大洲和大洋

亚洲,太平洋。

②、世界最小的大洲和大洋

大洋洲,北冰洋。

③、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

南极洲和北冰洋。

④、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

南极洲和北冰洋。

四、总结课文、完成作业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等基本概念

2、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特征和海底地形特征

3、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判断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程度

教学重点:

1、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类型,能够区分它们的地表特征

2、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及判读方法

教学难点: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㈠、陆地地形

1、指导学生观看课文P33页的海拔仪相对高度示意图,讨论:

⑴、什么是海拔?

什么是相对高度?

地面某一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

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

⑵、指导完成P33活动1、2题。

2、陆地地形的划分

⑴、五种地形:

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⑵、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

平原<200米、平坦;高原>500米、起伏不大,边缘陡峻;山地>500米、坡度较陡,起伏大;丘陵<500米、坡度缓,相对高度<200米;盆地:

中间低,四周高。

3、学生阅读课文35页,说出两大山脉带

4、学生阅读并熟记课文35页的世界陆地地形之最。

5、指导学生完成36页活动题。

㈡、海底地形

学生了解什么是大陆架、大陆坡、海沟、大洋中脊。

㈢、学看地形图

1、指导学生阅读图2——46“等高线地形图”和图2——47“分层设色地形图”

2、对照课文图2——49、指导学生理解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要求学生熟练掌握

山顶:

等高线高度值由中心向四周降低。

山脊:

等高线从高处向低处凸出。

山谷:

等高线从低处向高处凸出。

鞍部:

两个山峰之间的部位。

陡崖:

等高线在此处重叠成一条线。

▲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3、完成课文活动题。

四、总结课文、完成作业

第四节海陆变迁(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知道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并能解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形成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

利用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解释教材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

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㈠、地表形态变化

1、引导学生解释教材41页活动题中的现象,并说出得到的启示。

教师小结:

由以上四个现象可以知道,海陆是不断变迁的。

2、讨论:

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地壳的运动。

3、地表形态的剧烈变化有哪些?

地震和火山的喷发。

㈡、大陆漂移假说

1、大陆漂移假说是由谁提出来的?

魏格纳。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1页的“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

让学生说一说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

㈢、板块构造学说

1、引导学生看教材43页的“六大板块示意图”

2、学生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

欧亚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3、引导学生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⑴、地球岩石圈主要由六大板块组成。

⑵、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⑶、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㈣、火山与地震

1、学生了解世界两大地震火山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横贯欧洲南部到亚洲的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2、学生思考:

为什么主要的火山地震带是这样分布?

学生说出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板块之间的关系。

3、学生阅读教材的“火山之最”和“东日本大地震”。

4、学生了解地震来临前的“前兆”知识和防震教育

地震前兆:

①、动物反映异常

②、地形突变和地下水异常

③、有地光和地声

防震教育:

①、保持冷静,及时到户外空旷处

②、躲在坚固的家具下

③、保持体力,等待救援

四、总结课文、完成作业

第二章练习题(1课时)

一、填空题

1、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2、0°纬线又叫(赤道),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

3、七大洲中,绝大部分位于寒带的是(南极)洲,世界上最大的一块大陆是(亚欧大陆)。

4、四大洋中,全部位于东半球的是(印度)洋,纬度最高的是(北冰)洋。

5、亚非两州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它沟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

6、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它沟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

7、亚欧两州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

8、世界上的五种基本地形是(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

9、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安第斯山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世界上最大的盆地是(刚果盆地)。

10、在等高线地图上,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大),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小)。

11、海底地形主要有(大陆架)、(大陆坡)、(大洋中脊)、(海沟)。

12、地球有两种重要的运动方式:

(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的更替;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二、选择题

1、一架飞机从北京起飞,一直朝正北方向飞行,最终可以(B)

A.绕地球一周B.到达北极C.到达北京D.到达南极点

2、下列各组地名中均为大洲分界线的是(A)

A.巴拿马运河、苏伊斯运河B.乌拉尔山、喜马拉雅山

C.乌拉尔河、亚马孙河D.土尔其海峡、台湾海峡

3、太阳直射最南的地方是(C)

A.南极点B.南极圈C.南回归线D.赤道

4、划分东西半球的经线圈是( B)

A.0°和180°经线B.西经20°和东经160°经线

C.西经90°和东经90°D.东经20°和西经160°经线

5、珠穆朗玛峰最高处海拔8848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4米,两地的相对高度是(B)

A.8694米B.9002米C.10000米D.8000米

6、所有的经线都相交于南、北极点,假如一个人站在南极点,他的四周都指向(B)

A.南方B.北方C.东方D.西方

7、纬度的变化规律是(C)

A.从南向北逐渐增大B.从东向西逐渐增大

C.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增大D.从两极向赤道逐渐增大

8、四大洋中跨经度最广的是(C)

A.太平洋B.大西洋C.北冰洋D.印度洋

9、地球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D)

A.北美洲B.大洋洲C.亚洲D.南极洲

10、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是(C)

A.南美大陆B.北美大陆C.亚欧大陆D.南极洲大陆

11、海拔较高,相对高度较大,地面崎岖的地形是(B)

A.高原B.山地C.丘陵D.盆地

12、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是基于哪两个大洲的轮廓特征有相吻合的部分(B)

A.北美洲和亚洲B.南美洲和非洲C.欧洲和亚洲D.非洲和欧洲

13、世界最主要的火山和地震带分布在(A)

A.太平洋周围B.印度洋周围C.大西洋周围D.北冰洋周围

14、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是(A)

A.印度尼西亚B.日本C.智利D.阿根廷

15、某学校的主教学楼高20米,这指的是(B)

A.绝对高度B.相对高度C.海拔D.平均高度

16、从南极点看水平方向,只有什么方向?

北方。

17、甲乙两人从赤道出发,甲向北行,乙向东行,如果两人前进方向保持不变,那么都会回到原出发点吗?

甲不会,乙会。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第一节世界的人口(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当前世界人口总数,会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年代的世界人口总数,说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世界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

2、学会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并简单分析其形成原因

3、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和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

2、世界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

教学难点:

1、世界人口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㈠、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1、世界人口的增长状况

指导学生看教材48页活动题,分析:

⑴、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有无变化,如果有,是怎样变化的?

有,18世纪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

⑵、为什么18世纪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

讨论:

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条件好。

2、人口自然增长率

⑴、什么是人口自然增长率?

它和哪两个因素有关?

并列出计算公式。

指导学生阅读49页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