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4651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7.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

《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

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测试要求:

了解“一五”计划;理解三大改造;了解中共八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了解中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由于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出现了重大失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严重的困难面前,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调查研究,调整发展战略,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了解“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及沉痛教训。

学习用客观、辩证的方法分析历史,并通过前后史实的比较,了解和分析改革开放后与20世纪60年代在一些经济政策方面的继承和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

教师可以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把握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线索;组织小组教学,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看法。

指导学生收集历史图片,如《农民踊跃报名入社》等;也可编辑专题墙报,如农村经济、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生产关系变化等专题,在沟通、讨论的基础上培养比较、辨析、表达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收集资料,列表勾勒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

绘制与运用不同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成就示意图》,培养阅读、理解、概括、归纳和制表能力。

可以选取一组反映三大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经济社会状况的图文声像资料,以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情境。

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体特点是在曲折中前进。

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政治学科有关“曲折性”与“前进性”辩证统一的原理,理解这种特点,从而领会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困苦,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

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出现过重大失误,失去了宝贵的发展机遇,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拉大。

教师要引导学生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稳定发展局面,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学习。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成熟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因此出现失误是难以避免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理性思考,学会以史为鉴,而不能单纯地局限于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其中的历史教训。

教学重点: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教学难点:

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用生产关系变革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政治原理,理解“一化”与“三改”之间的内在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

1949年开国大典之日,……广场上万众欢腾,毛泽东的表情却始终凝重,他后来解释:

中国解放我是很高兴的,但是总觉得中国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因为中国一穷二白。

虽然经济基础这么薄弱,但中国共产党下定决心要克服困难:

“我们不但要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还要善于创造一个新世界。

”于是,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阶段划分:

1.1949年10月—1956年底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2.1956年底—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时期3.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时期4.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快速阅读第一个标题下的内容,回答:

新中国成立后,为引导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党和政府在经济上做了哪些努力?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年)

1、背景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提问:

请根据图片说说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即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1)时间:

1949—1952年

(2)意义: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一五”计划的实施

(1)依据: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主要内容:

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

(2)时间:

1953—1957年

(3)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6的“资料卡片”,毛泽东的话说明了新中国的什么现象?

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十分落后。

这一现象的改变从一五计划开始的。

(4)重要成就

投影:

“一五”计划的重要成就

鞍山钢铁公司一五期间实现37项重点工程,其中包括大型轧钢、无缝钢管、炼铁高炉三大工程。

1956年7月14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首批国产解放牌载货汽车出厂。

国产喷气式歼击机试制成功

沈阳机床厂是集机床生产加工,装备制造于一体的大型企业,是中国最大的机床厂。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探究根据以下材料思考:

“一五”计划为何优先发展重工业?

材料一中、印、美人均钢和电的产量对照表

中国(1952年)

印度(1950年)

美国(1950年)

钢产量(公斤)

2.37

4

538.3

发电量(千瓦时)

2.76

10.9

2949

材料二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在工业化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对外受到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的高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很快实现了工业化。

50年代初期的中国……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和封锁禁运,国内经济则因过去的半殖民地性质,重工业极为落后和布局非常不合理,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1953年……,党终于选择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武力《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终结的历史分析》

(1)因为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2)我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需要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

(3)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与“一五”计划中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步进行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7第二段,了解三大改造的内容。

3、进行三大改造

(1)时间:

1953-1956年

(2)主要内容

①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社员私有的土地无代价地转为集体所有;社员私有的耕畜、大中型农机具则按合理价格由社收买,或为集体财产。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公有制。

投影:

河北邯郸市郊区的农民报名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我国土地所有制变化情况是:

(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我国土地所有制变化情况是:

( )A.农民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集体所有制B.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土地集体所有制C.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集体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D.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集体所有制B

②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上海装订生产合作社发给社员的股金证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全行业公私合营。

全行业公私合营:

国家对资本家手中的股份进行赎买,使企业完全变成公有。

1956年上海信大祥绸布商店换上了公私合营的招牌。

上海市工商界代表荣毅仁(左一)等步入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大会会场

(荣德生的儿子荣毅仁)

投影:

(3)实质:

生产关系的变革,即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图表分析:

饼状图反映我国的经济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意义是什么?

变化: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变为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

意义:

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

(4)基本完成:

1956年底

(5)评价:

①积极作用:

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材料一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有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

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羊卖牛,不积极生产,甚至破坏农具的现象。

材料二1955年7月,毛泽东约见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人邓子恢谈话,主张1956年在现有65万个合作社的基础上发展到100万个。

后来毛泽东批评邓子恢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像一个“小脚女人”一样走路东摇西摆,老是埋怨别人走快了,走快了,满脑子无穷的忧虑和数不清的清规戒律。

——林志坚《新中国要事评述》

材料一、二反映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后期出现了哪些问题?

②消极影响:

但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了许多问题。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二个标题“曲折发展的十年”的内容,找出十年建设中的正确探索和失误。

投影:

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1)时间:

1956年

(2)内容:

主要是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十种关系,提出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3)意义:

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2、中共八大的召开

投影:

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上致开幕词,号召“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

刘少奇代表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政治报告

我们党已经领导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决定性的胜利。

这就表明,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起来了。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中共八大决议》根据材料结合课本内容回答:

(1)中共八大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2)中共八大提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背景: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2)时间:

1956年

(3)主要内容:

(4)评价:

这次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符合国情的,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但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5)经验:

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正确认识国内主要矛盾投影:

“高举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3、“大跃进”运动

材料一:

15年后我们可以赶上或者超过英国。

——1957年11月毛泽东在各国共产党代表会议上讲话

材料二:

超过英国,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七年,只需要两年到三年,两年是可能的。

——1958年6月22日毛泽东向军委会议印发报告的批语

请思考:

材料显示大跃进运动是在什么指导思想下进行的?

其根源是什么?

根源:

“左”倾思想

(1)指导思想:

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

(2)时间:

1958年

(3)主要内容:

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工业上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工业生产各部门制定出在几年内产量赶超英国和美国的高指标;农业上,对粮食产量的估计也越来越高,出现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主观臆断的口号。

投影:

“大跃进”时期的炼钢指标全国几千万人上阵,大搞“小(小高炉)、土(土法炼钢铁)、群(群众运动)”。

为山西故县“小土群”一角。

思考:

你认为这种“小土群”的炼钢方式有什么危害?

这种落后的炼钢方式,不但不能生产出合格的钢,而且毁掉了大量山林,浪费了宝贵资源,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

投影:

全国各地竞相以虚假的纪录夸耀粮食产量

安徽省枞阳县一块号称亩产1.6万斤的“卫星田”。

地里的稻子实际上是从各处移栽来的。

口号:

“赶英超美”!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

右图是大跃进宣传画,画中的文字是“稻子玉米搭彩门,悟空说是南天门,社员高坐哈哈笑,‘这是俺社幸福门’”。

想一想:

对以上大跃进时期的口号和宣传画的内容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评价?

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4)表现:

工业:

1958年,党中央提出“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号召全国人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掀起了大炼钢铁运动。

全国城镇到处建起小高炉,炉火日夜不熄。

为了炼钢,人们毁掉山林,砍伐木材,把家里的锅砸了,把铁锹扭弯,连秤砣也不放过。

(这年年底,钢产量达到1108万吨,但其中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

为炼这些钢毁掉了大量山林,浪费了宝贵资源,还影响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农业:

1958年夏收期间,各地兴起虚报高产,竞放“高产卫星”的浪潮。

(5)评价:

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6)教训:

要实事求是,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就在开展“大跃进”运动的同时,党中央又发动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目的是通过建立人民公社,使国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4、人民公社化运动

投影:

1958年番禺人民公社成立大会

20世纪50年代末,广东番顺县龙山公社的社员在公共食堂吃饭。

在人民公社内部实行供给制,大办公共食堂。

这种形式曾风行一时,因不切实际,很快就难以为继。

人民公社实行集体出工。

图为广东省广州市三元里人民公社社员出工前在点名。

(1)时间:

1958年

(2)主要内容:

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3)特点:

“一大二公”

其中“一大”主要指人民公社规模大,一般都有4000多户,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二公”指的是公有化程度高,农民的自留地、家禽家畜等都无偿收归公社所有。

(4)评价:

人民公社化运动试图以大规模生产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但它并不适合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生产效率低下,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教训: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危害

请思考: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怎样的危害?

  材料一 从1957年到1960年,重工业增长2.3倍,而农业下降22.8%。

……工业内部各部门,钢铁工业生产挤占大量的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使其他部门无法正常生产。

  材料二 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并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 国家花费了宝贵的原材料,制造出大量的废品……至于一九五八年生产的“一〇七〇万吨”钢里,有三百多万吨是乡下人砸铁锅,城里人拆钢窗、卸暖气管,用“土高炉”炼出来的,什么用处也没有。

薄一波一九五九年说的“一九五八年炼出来的三百万吨土钢,至今还埋在草里”。

——中国国家统计局编一九八三年《中国统计年鉴》

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还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6、实施八字方针

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7、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重要成就

⑴工业方面:

①建成武汉、包头钢铁基地;②形成了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

⑵交通方面:

①新建铁路约八千公里;②全国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

⑶能源方面:

石油实现了自給,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宣告结束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不久,这场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

1、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经济混乱局面的出现

①经济计划废置;②经济工作瘫痪;③交通运输阻塞;④企业管理混乱;⑤物质供应紧张;⑥人民生活下降

(2)1971、1975年经济复苏

1971年周恩来的调整、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使得国民经济复苏和发展。

2、动乱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材料一文革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建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1969年的)7月21日,美国宇航员第一次登上了月球。

全世界都通过电视广播关注着这一重大事件的时候,大多数中国人对此一无所知。

60年代末期,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出现了经济振兴迹象,后来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香港、台湾、新加坡和南朝鲜正是在这时开始起步,日本也摆脱战争的阴影,开始了经济的复苏。

然而,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的脚步却停滞了整整十年。

——陈晓卿《百年中国》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什么影响?

(1)“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2)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投影:

我国20世纪50—70年代的经济发展状况图

答: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

课堂小结:

纵观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可以从中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成就:

①“一五”计划的执行,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②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

③《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的召开,成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

失误:

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成为这一探索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的破坏,使中国丧失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

经验教训:

(1)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正确认识国内主要矛盾。

(2)要实事求是,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加强民主法制;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抓住发展机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