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大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4627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大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二章大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二章大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二章大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二章大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大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docx

《第二章大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大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大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docx

第二章大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

第二章 健康的自我意识

古希腊有个传说,传说在一个王国城堡的附近有个女魔,叫斯芬克斯。

她整天守着那条过往行人必经的路,让人猜一个谜:

“什么东西早上是四条腿,中午是两条腿,傍晚是三条腿。

”如果行人不能答对谜底,她就会把他吃掉;如果猜出来了,她自己就会死去。

无数的人都不能猜出谜底,于是王国中死去了许多的人,外面的人也不敢来这里了,王国内外充满了恐惧。

终于有一天,一个叫俄底浦斯的年轻人来到了斯芬克斯的面前,说出了这个神奇“东西“的谜底——“人”!

于是,斯芬克斯死了,而这个谜语始终流传了下来。

到了青年期,尤其是进入大学以后,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许多关于我们自身的问题,诸如:

“我”究竟是个怎样的我?

这什么总是离那个完美的“我”相距遥遥?

为什么总会为将来迷惑?

为什么总不能确定未来?

为什么人与人会有很大不同?

为什么一个人会有大相径庭的表现?

为什么越读书越觉得不知为什么而读?

为什么我似乎根本不了解自己?

为什么总要寻找生活的意义?

为什么总不明晰自己是谁?

从哪来?

到哪去?

为什么,为什么……青年期的我们,并没有因为多年的学习生涯减少了“为什么”,相反有了更多的“为什么”,有了更多关于自我、关于他我、关于自我与他我的关系、关于人类生存环境的迷惑与探求的渴望。

想了解自己,想了解他人,想了解世界、宇宙奥秘的急切心情常常像一团火一样在我们年轻的心中燃烧,有时简直要将整个人烧毁了,那真是一种痛苦,但又时时被这种激情所动,不能不去寻找,不能不去探求……就好像那个神秘的“斯芬克斯之谜”,如果不揭开是一种“死”的痛苦,但因为是“当局者”(“人”本是“人”),所以又总是无法真正揭开。

应该说,关注、思考自我是人进步、成熟的表现,而了解、认识自我的过程又是困难、甚至艰险的,但如果不去尝试揭开谜底,那将只能停滞不前或者倒退,永无发展的可能了。

什么是自我意识?

大学生自我意识有何特点?

目前大学生常见的自我意识缺陷有哪些?

如何获得健康的自我意识?

本章将作积极探讨。

其间可能会有些许自我剖析的痛苦,但我更多的将是对“自我”的一个认识上的突破,并且会使以后的生活中更充满信心与明朗。

让我们带着“斯芬克斯之谜”进入这一章的学习吧!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及其内容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体身体、心理、社会特征等方面的认识。

它是一个完整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生理自我

指对自己身高、体重、容貌、身材、性别等的认识以及生理病痛、温饱饥饿、劳累疲乏的感受等。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生理自我不能接纳,嫌自己个子矮、不漂亮、身材差,就会讨厌自己,表现出自卑,缺乏自信。

(2)心理自我

指对自己知识、能力、情绪、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的认识和体验。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心理自我评价低,嫌自己能力差、智商不高、情绪起伏太大、自制力差,就会否定自己。

(3)社会自我

指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自己和他人相互关系的认识、评价和体验。

如果一个人认为周围的人不喜欢自己,不接纳自己,找不到知心朋友,就会感到很孤独、寂寞。

影响个体自我意识的因素除了与人的自我态度、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有关以外,他人对我们的评价,特别是生命中重要人物,例如父母、家人、老师、朋友、同学等对待我们的态度,会对我们的自我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由于自我意识既是心理活动的主体,又是心理活动的客体。

故对自我三方面的认识,可以从认知、情感、意志过程展开,表现为对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它是多层次、多纬度的心理现象。

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主要涉及“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等,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念、自我分析、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批评等。

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属于情绪范畴,它以情绪体验的形式表现出人对自己的态度,主要涉及“我是否接受自己”、“我是否满意自己”、“我是否悦纳自己”等,它主要是一种自我的感受,以自尊、自爱、自信、自卑、自怜、自弃、自恃、自傲、责任感、义务感、优越感等表现出来。

自我调节

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人的意志行为,它监督、调节人的行为活动,调节、控制自己对自己的态度和对他人的态度,它涉及“我怎样节制自己”、“我如何改变自己”、“我如何成为理想的那种人”,表现为自主、自立、自强、自制、自律、自卫等。

以上三者互相联系、有机组合、完整统一,成为一个人个性中的核心内容(见图5—1)。

表5-1自我意识的分类

  

自我认知

自我评价

自我控制

生理自我

对自己身体、外貌、衣着、风度、家属、所有物等的认识。

英俊、漂亮、有吸引力、迷人、自我悦纳。

追求身体的外表、物质欲望的满足,维持家庭的利益等。

社会自我

对自己的名望、地位、角色、性别、义务、责任、力量的认识。

自尊、自信、自爱、自豪、自卑、自怜、自恋

追求名誉地位,与他人竞争,争取得到他人的好感等。

心理自我

对自己的智力、性格、气质、兴趣、能力、记忆、思维等特点的认识。

有能力、聪明、优雅、敏感、迟钝、感情丰富、细腻

追求信仰,注意行为符合社会规范,要求智慧与能力的发展。

第二节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及其偏差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童年期是人格开始形成的时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则是人格初步形成并定型的时期,成年期是人格成熟时期。

自我意识是人格发展的核心要素,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步成熟,期间经历了分化——矛盾——整合的过程。

(一)自我意识的分化

青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从明显的自我分化开始的。

原来完整笼统的我被打破了,出现了两个我:

主观的我

(1)和客观的我(me),即大学生既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

伴随着主我和客我的分化,“理想我”和“现实我”开始分化。

自我意识分化是自我意识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

自我明显的分化,使大学生主动、迅速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行为,产生了新的认识、体验,同时,由此而来的种种激动不安、焦虑、喜悦增加,自我沉思增多起来,要求有属于自己的一片空间和世界,渴望被理解、被关怀。

(二)自我意识的矛盾

自我意识的分化,使青年开始意识到自己不曾注意的许多“我”的细节,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主体我与客体我的矛盾斗争,呈现出理想我和现实我的矛盾并且加剧。

随着自我冲突加剧,自我不能统一、自我形象不能确立、自我概念不能形成,表现出明显的内心冲突,甚至有很大的内心痛苦和激烈的不安感。

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常常是矛盾的,对自我的态度常常是波动的,对自我的控制常常是不果断的。

1、主观我与客观我之间的矛盾

自我有主观我与客观我之分,英语中的I与Me能很好地区分这一含义,前者是主观我,用来表示我是什么,我做什么;后者作宾语使用,表示怎样看待我,给我什么。

主观我是一个人对社会情境做出的反应,是自我中积极主动的一面。

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应该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个人对客体的认识与个人愿望的统一,是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是“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更是良好的自我意识的标志。

但是,由于自我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每个所处的社会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观我与客观我并不总是存在着统一。

       

自我认识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认知和评价。

在自我认知和评价上,因大学生常被看成是佼佼者,使他们自己具有很强的心理优势,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

与他人相处时,盛气凌人,往往喜欢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唯恐被人忽视。

娇气十足,说不得,也批评不得。

而当在人才济济的群体中原有优势丧失,或遭遇挫折,主观我与客观我发生矛盾,则导致灰心丧气,表现为失望、苦闷、怨天忧人。

特别是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处在形成过程中,开始考虑“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的条件和前途如何?

”,侧重点已逐步从与周围同龄人的比较中转移到在社会背景下认识自我。

由于当前社会发展不平衡,分配不公,人情冷暖,造成他们价值趋向的困惑和混乱,产生了各种不正确的认识:

“自我成就,事业有成,生活幸福美满是我人生追求的最大幸福”,“人生最高理想是自我抱负的实现,没有自我抱负的实现,对社会的贡献就无从谈起。

”总之没能把个人的奋斗目标与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甚至个别人把追求个人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大学生的主观我与客观我的矛盾相对突出。

作为同龄人中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大学生对自我有较高的积极评价,但由于他们远离社会缺乏社会经验,在校园浓郁的学术与文化氛围中生存成长,对社会的了解缺乏切肤的实际与客观的目光。

另一方面,社会上对当今大学生“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基础,重科学轻人文”的评价及“本科生不专,硕士不研,博士不博”的看法,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增加,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更趋客观。

大学生回归本位,身上光环的消失使他们产生失落感。

2、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

理想我是指个人想要达到的完美的形象,是个人追求的目标,它引导个体实现理想中的个人自我。

现实自我是个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现实中自我的各种特征的认识。

现实自我又称个人自我,主观性较强。

在现实生活中,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总是存在着一定差距的,合理的差距能够使人不断进步、奋发有为。

但是,如果差距过大,则有可能引起自发的分裂,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

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心中承载着无数的梦想,每个人都渴望一把登天的天梯,他们有抱负、有追求、有理想,成就动机强烈,特别是当市场经济将人们的成就意识凸现时,很多大学生心中涌动着比尔·盖茨般成功的梦想,他们为自己设定了一个美丽的“理想我”,也对大学生活进行了理想化的设定。

但当他们一脚踏入大学时,现实与心中的理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新生出现了“理想真空带”与“动力缓冲带”,一时间找不到自己生活的方位。

对理想自我的渴望与对现实自我的不满构成了这一时期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重视的两个方面是:

一是理想我与现实我有一定距离是正常的,它可以激励大学生奋发图强、积极向上,向着梦中的方向飞奔;二是当现实我距离理想我太过遥远时,大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不适甚至自暴自弃,变得平庸无为,变得无所事事,变得没有动力。

2、盲目自负与过分自卑的矛盾

自信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是一种健全自我意识与成熟人格的标志。

但是,由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尚在发展过程中,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不可能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因而对自己的认知往往会出现自信的偏差:

自卑或自负。

自负是一种过度的自信,拥有这种心理的人,缺乏自知之明,往往以为自己对而别人错,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人,不能与人和睦相处。

自卑是一种自我否定,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信心,对自己不满和否定,拥有这种心理的人总以为自己存在着缺乏、不足与失误,因而遇事总会胆怯、心虚、逃避、退缩,缺乏独立主见。

自负与自卑总是紧密相联的,自负表现强烈的人往往也是极度自卑的人。

与其他群体相比,大学生体现出较高的自尊与自信,他们渴望成功,不甘落后,对成功的渴望与预期高,特别是当小小的成就来到身边时,很容易表现出骄傲自大、唯我独尊、自我中心,相当自负,好象世界尽在手中的控制感。

当遭遇失败与挫折时,有时甚至是小小的失利如考试失败、恋爱失败等,他们便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进而产生自我否定、自我怀疑。

3、渴望交往与心灵闭锁的冲突

没有哪个时期比青少年时期更加渴望友情与爱情的滋养,更加渴望同辈群体的认同与归属感。

在这个时期,每个人都渴望着爱与友谊,渴望着交往与分享,渴望着自我价值得到实现,渴望着探讨人生的真谛,寻找人生的知己,希望成为群体中受尊敬与欢迎的人;然而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自我表露又受着心灵闭锁的影响,总是不经意地将自己的心灵深藏起来,与同学有意无意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存在着戒备心理,不能完全敞开心扉交流与沟通思想。

这也是大学生常常感到的“交往不如中学那么自如真诚”的原因所在。

4、激情与理智的矛盾

自我控制是指个体摆脱监督和支配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

大学生情绪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容易两极分化,或高或低,波动性大,易冲动,不易控制。

少数学生的违纪反映在考试作弊、损坏公物和思想道德素质不高等方面。

事前不去考虑后果,为朋友两肋插刀,当替考或传卷被抓获,受处分拿不到学位证后,又后悔不迭,马上就变得一蹶不振,使自己陷于懊悔、惆怅之中。

但随着身心的发展,认知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渐渐成熟,在遇到客观问题时,既想满足自己情绪与情感的要求,又想服从于社会及他人的需求。

特别是当遇到失恋等人生打击时,尽管理智上能够理解,却在感情上难以接受。

5、独立与依附的冲突

大学生生理与心理的成熟使他们渴望独立,以独立的个体面对生活、学习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但由于长期的校园生活使他们应有的社会阅历与经验相对匮乏,当应激事件出现时,却又盼望亲人、老师、同学能够替自己分忧。

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上的独立与经济上的不独立也形成了明显的反差。

在他们迫切希望摆脱约束、追求自立的同时,却又不可能真正摆脱家长、老师的支持和帮助。

特别是对于某些独生子女来说,由于长期受到父母的溺爱,这种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就表现得非常突出。

应当指出的是,独立并非意味着独来独来,独立并非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和指导,并非不需要依赖别人,而在于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有责任。

“一个好汉三个帮”,即使是一个独立性很强的人,也有依靠别人的需要。

不同的是,独立的人更多地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和努力去克服或解决自我的问题,而不是完全依靠他人的帮助或依赖于别人;独立的人能够权衡利弊、审时度势,能够勇敢做出决定并能够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

过分的依附使大学生缺乏对客观事情的判断能力与决断能力,显得优柔寡断,缺乏主见;而过分的独立又使部分学生陷入“不需要社会支持”及“凡事都要靠自己”,采取我行我素、孤傲自立的行为方式,但在遭遇挫折时又会出现不知如何寻求帮助的情况。

事实上,任何心理成熟的独立的现代人,都需要他人的帮助,广泛的社会支持是个体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整合

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常常会给大学生带来不安或心理痛苦,他们总是力图通过自我探究来摆脱这种不安与痛苦。

在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中,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调整、发展。

在自我意识的不断调整、发展的过程中,他们极易寻求新的支点,寻找自我意识的统一点,整合自我意识。

由于自我意识具有复杂性与多维性,大学生逐渐在多向度中审视自我、调整自我,向理想自我靠近。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自我同一性的建立。

从多维度观察的自我同一性越高,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越好,人格越完善。

但是,由于大学生的成长背景、家庭教养方式、社会经济地位、个人人生志向、职业目标的不同,他们的自我意识整合的结果与类型也不同。

从自我意识的性质看,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整合结果表现在三个方面:

1、积极自我的建立:

自我肯定

自我肯定,即对自我的认识比较清晰、客观、全面、深刻。

这种积极自我的特点是在经过痛苦的选择与调整之后,大学生逐渐成长,使自己的理想我与现实我趋于统一,主观我与他观我趋于一致,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深刻、客观、理性。

积极的自我不仅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优势,也了解自己的不足与劣势,他能够分析哪些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哪些是属于无法企及的,从而进行积极的自我肯定,向着理想自我迈进。

2、消极自我的建立:

自我否定

消极的自我意识分为两个方面:

自我贬损型与自我夸大型。

自我贬损型的人由于总在积累失败与挫折的经历,对现实自我的评价较低,并时常伴有没有价值感、自我排斥、自我否定。

他们不但不接纳自己,甚至自我拒绝、自我放弃,表现为没有朝气、随波逐流、缺少激情,生活没有目标,其结果则更加自卑,从而失去进取的动力。

自我夸大型的人正好相反,他们对自我的评价非常高,往往脱离客观实际,常常以理想自我代替现实自我,盲目自尊,虚荣心强,心理防御意识强。

其行为结果要么表现为缺乏理智,情绪冲动,忘记现实自我而沉浸于虚无缥缈的自我设计中;要么自吹自擂、自我陶醉,却不去为实现自我做出努力。

自我贬损型与自我夸大型的共同特点是对自我评估不正确、理想自我不健全,缺乏实现理想自我的手段,形成后的自我虚弱而不完整,是一种不健康的自我整合。

虽然,大学生中这种类型的人较少,但严重者可能用违反社会首先规范或违法犯罪的手段来谋求自我意识的整

3、自我冲突

自我冲突是难以达到整合的自我意识,它表现为自我评价始终在真实自我上下徘徊,自我认知或高或低,自我体验或好或坏,自我控制时强时弱,心理发展极不平衡,有时显得自信而成熟;有时又表现出自卑而不成熟,让人无法评估。

自我冲突的人表现为两种类型:

自我矛盾型与自我萎缩型。

自我矛盾型的大学生,内心冲突激烈,持续时间长,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不稳定,新的自我无法整合。

例如,有的大学生可能既是一个自信的人,也可能是一个自卑的人;既是一个诚实的人,也可能是一个骗子;既是一个性格孤僻的人,也是一个善于交际的人。

自我萎缩型的大学生缺乏理想自我,但又对现实自我深感不满,他们消极放任、自怨自哀,甚至麻木、自卑,以至于越来越消沉、对自己丧失信心,严重的还可以导致精神分裂症或绝望轻生。

因此,自我冲突的大学生要逐渐调整自己的自我认知,客观认识自己与他人,客观看待成功与挫折,这样才能使自我意识在良性轨道上循环。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缺陷

(一)自我认识的偏差:

“自我中心”、“从众”。

自我认识,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在自我认识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很多个“我”的存在。

首先是因“自省”而来的“主观的我”,这里要解决的是“我如何看我”,其次是因“人言”而来的“客观的我”,这里要解决的是“我在他人眼里是个怎样的人”。

主观的我和客观的我经过比较、匹配,最后形成一个“我”,这就是“现实的我”。

主观的我和客观的我之间的矛盾是任何人都难以避免的,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著名的历史人物因得不到同时代公正的评价而抱憾终身,这个矛盾对于大学生来说是比较突出的。

因为大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总是要受个人出身、经历、教育程度和由个人社会地位所制约的视角所局限,很难做到全方位地对自己进行客观的审视和评价,而他人却可以从不同的地点,在不同的情况下,以不同的视角对大学生进行审视和评价,所以,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我之间的矛盾对大学生来说是必然存在的。

不少大学生未能处理好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我这对矛盾,常出现两种自我意识的缺陷,一种是只看重“自省”而发展为“自我中心”;另一种是一味受“人言”左右而变得丧失自我,也就是“从众”。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往往想问题和做事都从“我”出发,不能进行客观的思考和分析,盛气凌人。

他们常不能赢得别人的好感与信任,人际关系大多不和谐。

从众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因为个体在群体中生活,会不知不觉地遵从群体压力,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放弃自己的主张,趋向于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

通常所说的“随大流”,即是一种较为普遍性的从众行为。

在大学校园里常见的从众现象有:

学习从众、消费从众、恋爱从众、作弊从众、入党从众、择业从众等。

从众心理人皆有之,但从众心理过强,凡事从众,就会导致独立性差,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我意识薄弱,有碍于心理发展。

从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在群体舆论的压力下,放弃个人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自我保护行为。

从众心理人皆有之,但如果过强,则有碍心理发展。

有过强从众心理的学生,在现实社会中,缺乏主见,丧失自我,无创造性,在大是大非面前往往无法把握自己,甚至迷失方向。

这部分学生在网络时代尤其不利,因为在以信息过剩,良莠不分,思想道德文化的多样化交融及隐形传播的网络社会,很容易“随大流”,“跟着感觉走”,被一些敌对势力所利用,成为精神上的“俘虏”。

(三)消极的自我体验:

孤独感、自卑、自负。

自我体验,即自己对自己是否满意,“满意”则自我肯定,信心十足;“不满意”则自我否定,垂头丧气。

为什么自己对自己会有满意与不满意的问题?

这是因为人的自我认识是通过自省与他人反馈一并实现的,而且是一个穿越时空的过程,那么这里就存在两对交织的矛盾。

其一是主观的我和客观的我的矛盾,源于“自省”与“人言”的差异;其二是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的矛盾,现实的我是综合了自我、他人评价后的现在的我,理想的我是综合了自我、他人要求的虚拟的最令自己向往的“我”。

这层矛盾以人本主义的观点来说:

从根本上来自于人自我成长的要求;如果以社会学习理论来看,则是因人际间的比较而产生。

这种比较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你、他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现实的我与文学中、过去历史中的他(她)之间的比较。

通过比较,会有一个学习的榜样产生,这个榜样可以是跨时空、跨文化的。

孤独感是由于主观我与客观我不一致,得不到他人思想上的理解与情感上的共鸣而产生的一种自我体验。

大学生由于年龄的增长和“代沟”的形成,同长辈之间的交流日益减少。

而且由于思想的深化、个性的分化,他们已不满足于同一般朋友交往,要求在更深层次上同知心的朋友互诉心声,情感共鸣,这时就往往产生缺乏知音的孤独感。

自卑是个体由于自我认知偏差等原因所形成的自我轻视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体验。

他们在平时的行为中,担心被别人歧视;或认为自己天资愚钝,将来会无所作为;或自己其貌不扬被人歧视等等。

他们给周围人的印象是悲观失望,缺乏信心,惧怕与人交往,但实际上,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往往有着强烈的发展愿望。

这部分人一旦进入“网络社会”便容易找到满足感,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可以让人感受到自身价值的极大化和他人对自己的终极关怀。

当他们在网络上获得的快乐比现实多时,就会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网络中,只愿意在网络上寻求虚拟但完美的人生,而更加消极地对待甚至逃避充满矛盾的现实世界。

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必然造成脱离群体,班级观念、集体观念淡化。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谈到,每个人都有程度不同的自卑,自卑可以超越。

许多因身体缺陷引起自卑感的人,能以超出常人10倍的努力奋发图强。

实际上,自卑感是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只要不过分纠缠于自己的那些不足利劣,正视现实,超越自我,就会获得稳定的自豪感。

自负是个体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的一种情感体验和情绪表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变,自信也成为当今大学生较为普遍的优秀品质,他们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对自己的未来踌躇满志。

但有些同学自信过度,自我感觉太好,就变成了自负。

他们往往听不进师长的教诲,听不进同龄人的意见,一意孤行。

这部分学生一旦进入网络社会就很容易形成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

对自己的观点要么执意坚持,要么全盘放弃。

面对新的环境往往感到无所适从。

在人际关系中很难与人达成妥协和谅解,最终产生郁闷和孤独。

因为网络的许多信息是由数字,符号组成的。

据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一项为期两年的《家庭网络》的课题,在家使用因特网对社会和心理影响所进行的研究表明:

即使每周只花数小时在网上冲浪,也很容易使人产生孤独,而在家上网时间越长,这种感觉就越强烈。

对那些频繁上网的人,情况变得更糟糕。

他们认为;“当人通过诸如网络这样的工具建立肤浅的人际关系,很多情况下会感到与他人的联系下降了”。

(四)消极的自我控制:

自我放弃、懒惰、逆反。

自我控制,即自己对自己的控制。

我们常说的“自制力”、“力不从心”就是自我控制的能力。

它的强弱高低可以直接由情绪、行为表现出来。

自制力强的人,常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做事有计划性,自我发展方向明确。

自制力弱的人,常会不顾场合宣泄一番,表情就是“晴雨表”,行为充满“情境性”。

自制、自律、自觉等是积极的自我控制的描述,而自我放弃、懒惰、逆反等则是消极的自我控制。

大学生在自我控制上开始有了明显的自觉性、主动性,但在追求上进的同时,由于困难、挫折在所难免,因而不少大学生常常情绪波动,在困难面前望而生畏、自我放弃。

还有一些大学生认为中小学寒窗苦读十余载,如今考上大学,总算解放了,再不愿意埋头苦读,只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