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4612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x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x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大考点十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

1.(2015·安徽文综·18)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

“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绝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

”由此可见(  )

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

【考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冷战”由西方发起,旨在通过非武装手段对抗、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不能表明西方针对中国乃至于其他社会主国家的敌对行动全部失败,故A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实现的标志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故B项错误;材料只能表明在是否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问题上,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观点,不能据此断章取义说“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故C项错误;“‘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投票的结果……代表着绝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等关键信息说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认可新中国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5·广东文综·17)表2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表2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

年份

苏联

美国

其他国家

第一年

30

21

49

第二年

41.3

0.4

58.3

第三年

51.759

0.003

48.238

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

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

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

【考点】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一边倒”

【解析】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了大量在华政治、经济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与表2中“中美贸易急剧减少”数据不一致,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敌视孤立中国,中国选择“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表2中“中苏之间的贸易不断增加,中美贸易急剧减少”数据一致,故B项正确;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与表2中“中美贸易急剧减少”数据不一致,故C项错误;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苏关系恶化,与表2中“中苏之间的贸易不断增加”数据不一致,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5·山东文综·22)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

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考点】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中英建交

【解析】1950年中美关系并没有好转,此时美国奉行的是孤立和不承认的态度,故A项错误;中英关系从开始承认新中国,到互派代办,再到大使级外交关系的演变都是从两个的利益和显示的需要出发,故B项正确;欧洲在这一时期主要是追随美国,孤立中国,故C项错误;中英两国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依然存在,故D项错误。

【答案】B

4.(2015·江苏单科·1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

材料表明(  )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万隆会议);“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台湾问题)

【解析】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万隆会议期间”是1955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二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而“万隆会议期间”是1955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但当时中国不是“强国”,故C项错误;美国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因此改善中美关系,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有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

【答案】D

5、(2014·广东卷·18)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

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

基于此判断,新中国(  )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放弃“一边倒”政策

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解析】本题以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主要是针对旧中国与帝国主义建立的外交关系。

对于新兴的亚非拉民族国家,我国积极与各国发展友好关系。

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我们并未放弃“一边倒”的策略。

故B项正确。

【答案】B

6、(2014·江苏卷·9)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

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

杜勒斯针对的是(  )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

【解析】本题以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的言论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题干中“亚非国家”“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的信息说明是新中国参加的是万隆会议,在该会议上,周恩来针对与会国不同社会制度特点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从而促进会议成功,故本题选C项。

A项属于中印之间会谈,不符合材料中“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信息;B项是有西方大国参与的会议;D项信息与题干信息不符。

【答案】C

7、(2014·四川卷·8)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

这些成就(  )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解析】本题以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重大外交活动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的表述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不结盟,故C项错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从对抗开始走向缓和,故D项错误;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故B项正确。

【答案】B

8、

中间地带有两部分:

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

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

——毛泽东

(2013·广东文综·17)

右示材料说明当时(  )

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

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

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解析】这是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

材料反映的是指出中间地带是反美或反苏的,可知此时我国与美苏关系不好,故排除A、D。

中国并不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故C错。

【答案】B

9、(2013·安徽文综·18)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

“我们必须

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

”据此判断(  )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B.中美两国仍然互相敌视

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解析】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排除A;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缓和,结合材料有分歧还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排除B;中美两国不是战略同盟,排除D。

【答案】C

10、(2013·江苏单科·11)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

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

材料表明中国(  )

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围际舞台

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A表述与题干材料信息明显不符;B发生在50年代;C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表现,故正确答案选D.。

【答案】D

11、(2012·上海单科卷·30)“我们亚非国家所需要的是和平和独立,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

”这段话出自(  )

A.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B.乔冠华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的讲话

C.邓小平出席中美建交招待会时的谈话D.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的讲话

【解析】材料讲话意在处理与亚非国家的关系。

在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下,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

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此次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答案】A

12、(2012·福建文综卷·18)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

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解析】日内瓦会议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并推动会议取得成就,万隆会议周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思想被与会各国接纳,推动万隆精神的形成。

苏联解体之后才有一超多强的格局,排除B,.不结盟运动兴起于60年代,排除C,这两次会议都不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会议排除D。

【答案】A

13、(2012·山东文综卷·1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为了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有利于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答案】A

14、(2012·北京文综卷·19)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各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

其主要表现为:

非洲发展中国家(  )

①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  ②是中国50年代初主要建交对象

与中国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      ④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新中国50年代初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外交关系,70年代在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成员国,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建立的区域合作组织,故只有①正确。

【答案】A

15、(2012·天津文综·5)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  )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②尼克松总统访华

③中美两国正式建交④邓小平访问美国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美关系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是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努力的结果;1972年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签署上海公报,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1978年签署建交公报,再次确认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79年正式建交,中美关系扫除台湾问题障碍取得突破性进展。

1979年1月中国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第一次访问美国,此时在台湾问题上中美已经达成共识。

【答案】C

16、(2011·江苏单科·10)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

“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

”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解析】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省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毛泽东的“走出去”是指要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A不正确;中国还没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B错误;克林顿执政时期中美关系才被定位为“战略伙伴关系”,C不正确。

【答案】D

17、(2011·上海单科·27)“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

A.与尼克松会面时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解析】扣住中心词“周恩来”、“共同基础”、“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即可知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对发展中国家发表演讲时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

【答案】C

18、(2011·海南单科·25)《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

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

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

A.“求同存异”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另起炉灶”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解析】注意抓住关键信息“1955年”,“……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敌对情绪”,回顾对比所学知识,可以判定是万隆国际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赢得了各国的广泛认同,促进大会的圆满结束。

所以选A。

其他三项均不是提出于1955年,可排除。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2015·福建文综·38)(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

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

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

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

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

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

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材料四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

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的友好来往和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

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摘自《周恩来政论选》

(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8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

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

(10分)

(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阐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

(10分)

【考点】

(1)中美关系正常化;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2)中美关系正常化

(3)中日邦交正常化

(4)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甲午中日战争;侵华日军的罪行;中日邦交正常化

【解析】

(1)根据材料一“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可以归纳为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根据材料一“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可以归纳为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

(2)第一小问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台湾问题。

第二小问理解,根据材料二“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可以归纳为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

再结合所学,《联合公报》的发表意味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

(3)第一小问反应,根据材料三“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可知是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三“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可以归纳为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可以归纳为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可以归纳为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

还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角度作答。

(4)注意题干要求“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

从日本方面,根据材料四“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作答;从中国方面,应该吸取教训,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等等,只要言之有理。

【答案】

(1)原因:

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

(答对其中4点即可,8分)

(2)问题:

台湾问题。

(2分)

理解:

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

(答对其中3点即可,6分)

(3)反应:

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2分)

原因:

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8分)

(4)日本:

甲午战争及三十年代的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应深刻反省侵略历史;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6分)

中国:

甲午战争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斗争;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4分)

2.(2015·广东文综·39)(27分)现代化理论研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8—19世纪,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对象,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

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美国兴起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该理论认为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内部,内部的障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顺利的根本原因;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这一理论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

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理论从美国引进中国,不少学者开始将现代化概念和分析框架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

——据《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等

(3)为什么现代化理论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中国?

运用这种理论进行历史研究时要注意什么?

(9分)

【考点】(3)中美关系正常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史学理论——史学观念

【解析】(3)第一小问原因,结合20世纪80年代的国内和国际史实概括背景即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西方“现代化研究”为中国经济建设提供借鉴;思想解放、“双百方针”为史学研究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中国对西方现代化历程研究的深入等。

第二小问注意,综合三则材料进行归纳,比如材料中“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可以看出要结合本国的国情,从实际出发,持借鉴态度等。

【答案】(3)原因:

中美正式建交;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思想解放。

(6分)

注意:

持借鉴态度,不能照搬,要结合本国的国情,坚持唯物史观。

(3分)

3.(2015·浙江文综·38)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6分)

材料一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

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延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

材料二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

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

“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

现代史编(上)》

材料三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

……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

……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指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建立后,为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方针和主张?

简析上述方针和主张的影响。

(10分)

(4)综上,请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所贯穿的主题。

(2分)

【考点】(3)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4)近现代中国争取国家主权的斗争

【解析】(3)第一小问方针,依据材料三“平等原则”并结合新中国初期外交方针来回答,依据材料中“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

……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指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得出“一国两制”;第二小问主张,依据所学从“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的角度回答;第三小问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