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实现路径研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4599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实现路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实现路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实现路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实现路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实现路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实现路径研究.docx

《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实现路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实现路径研究.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实现路径研究.docx

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实现路径研究

摘要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正处在向新型城镇化建设转型的关键时期,过去的粗放式城镇化发展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常态下可持续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此,研究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全过程,对于积极引导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全面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围绕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结合生态文明相关理论,采取调查研究和文献查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以往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基于生态文明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可行路径及措施。

首先,介绍了进行该项研究的背景,明确了研究目的与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成果并做了简单的评述,归纳了研究过程中使用的方法。

其次,阐述了与生态文明和新型城镇化有关的相应理论,即:

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特征、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了系统梳理。

再次,研究分析我国的城镇化现状,提出基于生态文明的城镇化过程城中的问题,并对它们的成因作出了分析。

最后,明确新型城镇化设定的目标,提出了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的实现路径。

我们在今后的城镇化建设过程当中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指导理念,努力实现城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

唯有此,才能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真正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关键词:

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路径

Abstract

PromotingnewurbanizationistheonlywayforChina'surbandevelopment,thecurrentChinaisinacriticalperiodoftransitiontothenewurbanizationconstruction,pasttheextensiveurbanizationdevelopmentmodelhasbeenunabletoadapttotheneedofsustainableeconomicdevelopmentunderthenewnormal.Therefore,thestudywillbeintegratedintotheconstructionofnewtownsinthewholeprocessof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civilization,toactivelyguidethenewurbanizationhealthydevelopment,promotethesocialcivilizationandprogress,hasimportanttheoreticalandpracticalsignificance.

Thispaperfromtheperspectiveofecologicalcivilizationaroundtheconnotationandcharacteristicsofthenewurbanization,combinedwiththetheoryofecologicalcivilization,throughtheinvestigationandliteratureresearchmethodofcombining,analysisthedeep-seatedcausesoftheecologicalandenvironmentalproblemsexistingintheconstructionofurbanizationinthepastand,basedonthisproposedaseriesbasedontheecologicalcivilizationistheconstructionofnewtownsoffeasiblepathandmeasures.Firstofall,thispaperintroducesthebackgroundoftheresearch,clarifiesthepurposeandsignificanceofthestudy,summarizestheresearchstatusandachievementsathomeandabroad,andmakesabriefcomment,andsummarizesthemethodsusedinthestudy.Secondly,thispaperexpoundstherelevanttheoryofecologicalcivilizationandnewurbanization,namely:

theconnotationandcharacteristicsofecologicalcivilization,theconnotationandcharacteristicsofnewurbanization,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twoweresystematicallycombing.Again,theresearchandanalysisofthestatusquoofChina'surbanization,theecologicalcivilizationbasedontheprocessofurbanizationinthecity'sproblems,andtheircausesareanalyzed.Finally,thegoalofthenewurbanizationisdefined,andtherealizationpathofthenewurbanizationbasedontheecologicalcivilizationisputforward.Intheprocessofurbanizationinthefutureweshouldbeinnovative,coordinated,green,open,sharedastheguidingprincipleofnewurbanizationconstruction,andstrivetoachievetheintegrationofurbanconstructionand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Onlythis,inordertoconformtothepeople'sexpectationsofgoodecologicalenvironment,improvethepeople'shappinessindex,therealtrendoftheneweraofsocialistecologicalcivilization.

Keywords:

EcologicalCivilization;Newurbanization;Path

 

目录

第1章概述1

1.1研究背景1

1.2研究目的与意义2

1.3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3

1.4研究内容与方法6

第2章基本理论8

2.1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特征8

2.2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9

2.3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10

第3章生态文明视角下新型城镇化的问题与成因分析13

3.1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现状13

3.2从生态视角看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问题14

3.3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问题成因分析17

第4章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实现路径20

4.1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目标20

4.2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21

4.3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具体措施23

结论27

参考文献28

致谢30

第1章概述

当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而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要求我们必须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将生态文明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

在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不能再使用以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方式,而应开辟新路,在保护好当地生态的同时进行开发建设。

这就要求我们做好相应研究工作以支持实践工作的顺利进行。

1.1研究背景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速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从1978年的17.9%猛增至54.77%,全国有7.49亿人口生活在城镇,我国社会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一个数千年的农业大国,从此步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历史阶段,国际社会也纷纷肯定中国城市发展的巨大变化。

世界城镇化率由30%增至50%平均用了50多年时间,日本用了35年,美国用了40年,英国用了50年,而中国仅仅用了15年。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成长的阵痛伴随而来,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制约中国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城镇化发展面临“生存压力”与“健康危机”的双重胁迫。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我国城镇化的峰值将在70%—75%之间,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会达到60%左右,到2030年,会接近67%左右,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的第二阶段,即城镇化率达到50%以后的阶段。

参照国际城市发展经验,这一阶段将进入增长相对缓慢、以提升质量为主、注重生态效应的转型发展新阶段。

[1]

面对我国现有城镇化进程中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的现状,必须站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增强生态危机意识。

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题,独立成章系统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理论体系,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执政党的行动纲领,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自此,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

2015年1月1日起新《环境保护法》开始施行,这是历史上最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充分展示了政府在环境保护、大气治理等方面的决心。

当前我国正处在向新型城镇化建设转型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为中国改革设定了清晰方向,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城市发展的引路牌。

新型城镇化是一场波澜壮阔的的变革,是全国人民携手推进现代化的一场伟大的实践。

这条道路必须站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确保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高度,强化全民族的生态危机意识,迅速扭转以往忽视生态承载力和环境约束力,一味追求发展速度与规模的错误倾向,将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准则,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积极稳妥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全面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人们研究城镇化,很少将生态文明联系起来,现在突出的城市问题让我们不得不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审视。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国内外城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研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寻求符合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模式,另外希望新型城镇化建设策略和建议的提出,能为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决策者提供参考和依据,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借鉴和帮助。

1.2.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经验,但到目前为止,相关理论研究仍比较薄弱,相应理论体系仍然需要补充和完善。

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将生态文明的基本观点、原理运用到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领域,探索了我国城镇建设的新思路,丰富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理论内容。

另外,创造宜人的人居环境也成为全世界各国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的课题。

因此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近年来,我国破坏生态环境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

如“沙尘暴”频繁光顾我国城市、特大城市雾霾严重等都使保护生态环境在城镇化建设中显得更加重要、迫切和艰巨。

本文的实践意义在于:

首先使公众和决策者更加清楚地了解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其次,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可行路径。

它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和实践创新,更重要的是它为人类摆脱生态危机提供了新的思想和对策,增强了人们面对危机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因此将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积极的作用。

1.3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国外的城市化发展早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因此国外对城市化的研究较为成熟和广泛,时间上也较早,但是对我国的新型城镇化的研究相对较少。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内有关学者对新型城镇化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3.1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由于西方城市化发展大致早我们100年,一些发达国家在上世纪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城镇化水平,完成了城镇化的进程,甚至出现了城镇人口向城郊回流的新动向。

但是,由于中国新型城镇化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新情况,就国际研究视野看,除了一些报道型的论述外,对于中国新型城镇化问题的深度研究成果,尚不多见。

1970年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外学者开始对中国城镇化从不同视角进行研究。

比较有影响的观点有:

Kirkby(1985)认为中国缓慢的城镇化进程是过渡强调工业化的一个结果。

为了实现工业化目标,中国在重工业方面加强投资,而忽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忽略了农业经济扩大再生产,进而减弱了城镇化发展的驱动力。

Cannon和Jenkins(1990)进一步研究了这个命题,提出:

中国的工业化是中国特殊历史情况的现实选择,但是中国工业的分散化阻止了中国的城镇化进程。

Young和Deng(1998)研究了农业和制造业对中国的影响。

强调有效的食物供应限制了城市人口的增长,WangKowk(1998)开始从工业信息化和跨国公司的角度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问题。

JohnEdmann(2005)在《中国城市变迁》(China’sUrbanTransition)中系统介绍了中国城市化问题,主张从历史文化角度看待中国当前在城市管治制度、民间社会、农村城市化、农村人口流动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世界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ChorchingGOH在2013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明确提出,在城市化过程当中,必须要确保社会福利的纬度是可以均等的;一些最基本的社会服务,必须要在不同地理区域之间得到均衡平等的分布。

世界经济论坛高级总监AlexWong在2013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上提出,随着中国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城市建设的投融资问题将会凸显,有必要让国内和国际私有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

[2]

1.3.2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中国城镇化建设已步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对传统城镇化实践经验与教训的突破与创新,针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阶段与特征,国内众多学者展开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生成果。

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包括:

城镇化一般理论研究、动力机制研究、等级规模研究、体制机制研究等。

(1)城镇化一般理论研究。

国内对城镇化理论的研究较晚,但起点较高。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城镇化研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90年代以前、1990年代及21世纪以来)、四大学派(量化实证学派、经济地理学派、生态环境学派和现实问题研究学派)。

量化实证学派主要活跃在第一阶段(1990年代以前),主要在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对城镇化特点、动力等进行了较为广泛研究,并进行了相应的量化实证分析,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性著作有:

周一星的《城市地理》、费孝通的《论小城镇建设》等。

周一星(1988年)在戈德曼大都市带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中国式”的都市连绵区为中国城市化研究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第二阶段(1990年代)是我国城镇化研究的第一个高峰期,该阶段以经济地理学派和生态环境学派为主。

其中经济地理学派以姚士谋、崔功豪和王振亮等为代表,侧重于从经济学和地理学角度剖析城镇化发展的宏观区域背景、宏观政策和动力机制、运行机制等。

郭焕成等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型城镇化研究》一书中,着重研究了农村经济、乡村工业等对小城镇发展的影响。

郑弘毅等在《农村城市化研究》一书中,研究了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生态环境学派以周复多等为代表,坚持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山水城市理念,强调城镇化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创造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

第三阶段(21世纪以来)是我国城镇化研究的又一高峰期,该阶段城镇化研究以具体对象为主,主要研究城镇化发展现状,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但是各个学者研究的重点和特点不同。

有的提出了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有的概括了我国己经初步形成的几种城镇化的模式;有的研究了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制度创新、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等问题,也有的关注了城镇化发展路径及对策、城镇化发展目标及趋势、城镇化与城市群、健康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

[3]

(2)关于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随着我们党和国家政府把城镇化作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后,学术界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动力机制研究就一直是一个热点。

1995年,辜胜阻“从产业结构转换的角度对城市化的根本动力进行研究,并对各种产业对城镇化进程的的影响进行分类研究,进而得出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哪些制约因素”。

1998年,宁越敏“根据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城镇化出现的新情况,主要从推进城镇化投资主体的角度对我国城镇化的动力机制进行研究,得出我国城镇化是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作用的结果”。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学者对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的角度更加宽泛,2012年吴莉娅研究了我国城镇化过程中“自上而下”的国家投资兴建模式和“自下而上”的市场化促进城镇发展形式。

2014年,华民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从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增长的矛盾出发,指出中国城镇化推动力主要源于这些矛盾的相互作用。

2014年,何念如“认为城乡协调和城镇体系协调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也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

2015年,柳思维“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对城镇化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呈逐年下降趋势”。

(3)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

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模式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的研究。

一是关于集聚经济理论的大城市模式和城市群模式问题。

2010年,王小鲁认为:

“从我国的城镇等级规模体系来看,我国小城镇数量不断增加。

但是其主要原因在于行政建制,而非由于工业化造成人口向乡镇集中,进而形成小城镇。

相反小城镇建设导致了资金和土地资源的浪费,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关于发展小城镇的城镇化模式。

2000年,胡俊生认为:

“随着我国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人口逐渐向乡镇转移,就业逐渐向乡镇工业转移,人口的不断积聚逐渐形成小城镇,即由乡村工业化到乡镇(人口)城市化再到小城镇发展路径”。

三是关于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模式。

2009年,仇保兴在《中国城镇化:

机遇和挑战》提出:

“中国既不能走欧美的A模式也不能走拉美的B模式,而应该走符合中国国情的C模式。

该书定义的C模式是指既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高效,又能低成本地补偿其负面影响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4]

(4)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体制和机制的研究。

2006年,林毅夫在《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

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一文中提出:

“既使是市场主导的诱致性城镇化制度变迁也无法离开国家的推动。

因为任何一项制度变迁都需要支付较大的预期成本,而在潜在利益集团与既得利益集团中的矛盾和冲突中,以及潜在的利益集团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情况下,自发的个人或组织是难以成为制度有效变迁的主力军,支付较大的制度变迁成本的”。

[5]

1.3.3研究现状评述

由于国外早己经完成了城市化,他们对我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成果,对于我国城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是,这些研究多是从外围进行的一种观察和评价。

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还是必须依靠我们自己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当前学术界虽然已经出现了研究新型城镇化理论的热潮,且有不少新见解和新思想。

但是由于中国城镇化发展正进入一个新旧观念、新旧道路和新旧模式转换的关键的十字路口,不仅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要求研究更加全面和提升,而且各地新型城镇化发展迅速,不断有新的问题提出来,要求我们去关注和思考。

同时,目前国内关于新型城镇化的研究,不少研究者都把研究的关注点投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快速增长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及其机理研究,有分量的对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模式和机理机制的研究成果却并不多见。

一些新型城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诸如新型城镇化的演变路径、城镇化与“三农”问题、边远地区尤其是传统农区的城镇化、城镇化与公平正义、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等研究还不够深入,这就既难以保证中西部地区农村及弱势群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的权益,又在解释中国新型城镇化,尤其是城镇化发展的现状、特点及趋势时说服力不够强。

特别是对于我国现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分析,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如何更加符合实际和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也都显得有些不够。

凡此种种都说明,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研究还需深化和努力。

1.4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研究的内容

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城镇化建设的现状,结合最新党中央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与指导,围绕目前城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并结合有关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深入系统地分析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及其深层次原因。

在分析的基础上,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该坚持的一些基本原则进行了深入探索与研究,并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提出了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基本路径。

以期帮助社会各界正视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生态问题,并探求行之有效的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

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以及进行该项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做了简单评述,归纳了论文撰写过程中所用到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从学理角度出发,对“生态文明”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特征进行解析,并系统地阐述了“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第三部分,分析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归纳了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问题,深入剖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产生这些问题的的原因。

第四部分,明确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目标,提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可行路径及一系列具体措施,如绿色工业化、信息化、解决三农问题,突出强调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1.4.2研究方法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是在充分吸收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及国内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