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三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4404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三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三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三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三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三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三篇.docx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三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三篇.docx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三篇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三篇】

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小编整理了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协助!

《分桃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能准确用语言表述“分”的过程和结果,通过度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初步的抽象概括水平。

3、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体会平均分的过程和含义。

教具准备:

CAI、小圆片、三角形、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引探准备

小熊过生日,请来了很多小动物一起庆祝。

并准备了很多好吃的招待大家。

二、引探过程

1、小猴分桃

(1)、观察画面,猜一猜2只小猴会怎么分8个桃子?

能够用小圆片代替桃子分成2堆,看看你能想到几种分法。

2)、集体交流方法,课件显示

(3)、总结4种分法,提问:

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一种分法最公平?

2、游戏:

分铅笔

(1)、出示10支铅笔,要分给两个同学,而且要求他们分到的一样多,应该怎么分?

(2)、学生展示后小结:

像刚才分铅笔这样,每个人分到的都同样多,我们就把这种分的方法叫做“平均分”。

(3)、出示13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结果会怎样?

(隐含余数的思想。

3、巩固练习:

判断几组图形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

说说你的想法。

4、小兔分胡萝卜

(1)、4只小兔分萝卜,分得不公平,吵起来了。

那怎样才能使

4只小兔平均分24个胡萝卜呢?

(2)、小组同学讨论讨论,用小棒代替萝卜分一分、摆一摆。

(3)、指名上台边说边摆,展示分的过程。

(4)、小组讨论交流:

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需要平均分的情况?

(5)、刚才我们讨论的平均分都是有具体数量,能够一个一个分的。

在生活中还有一些没法数,却也要平均分的情况。

比如:

3个小朋友平均分一瓶可乐,那又要怎么分呢?

(试一试)。

三、引探实践

1、分松果

(1)、出示26个松果图,如果每只松鼠分3个,猜一猜,来了几只松鼠?

(2)、拿出学具纸,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分一分,找出准确答案。

(3)、汇报交流、展示学生作业。

(4)、大家用各自不同的方法表示,但都是将它们5个分一份,

一共能够分成5份,也就说明来了5只小松鼠。

不过最后还有1个剩下的,也就是多余的。

2、小动物分组

(1)、回忆一下,小熊都邀请了哪些伙伴来过生日?

(2)、12只小动物分组做游戏,每组的数量要一样多,也就是要平均分,能够怎么分?

独立思考。

(3)、小组内交流。

能够用12个三角形代替小动物摆一摆、分一分。

(4)、集体交流,课件出示。

四、引探小结。

五、教学反思

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世纪小学数学第三册,平均分的第一种分法,这个内容是学生体会除法意义的重要基础。

本课的素质教育目标包括三个方面: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同时使学生初步体会“余数”的思想,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二、水平训练点:

能准确用语言表述“分”的过程和结果,并通过度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和初步的抽象概括水平。

三、德育渗透点:

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为学生提供现实而有趣的学习内容,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实行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的学习。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改革的思想和新的教育理念,我精心设计了课堂的每一个环节。

在教学中,以引探教学法为主,结合多种教学手段,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用童话故事的形式趣味导入,而且一直以小熊过生日、请客这个条线作为贯穿整堂课的主轴,使教学活动具有整体性和节奏感,同时,学生的积极性高,又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创设了有利条件。

在探究新知部分,首先安排的是小猴分桃。

在这里,我激励学生先猜一猜两只小猴可能会怎么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表现意识,再让学生动手分一分,互相交流各自的想法。

我在倾听孩子们想法的同时,又抓住了恰当的机会实行情感教育。

然后再通过说一说“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公平?

”,引导学生逐步体会“同样多”、“一样多”的含义。

在此基础上,我又组织学生展开了分铅笔的游戏,将10支铅笔

分给2个人,要求每个人分到的同样多,以此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同样多”的思想,从而引出平均分的含义。

当然,“平均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得比较多,所以我并没有用固定的语言实行表述,而是用同样多、一样多等词语来代替。

然后我又引导学生将13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人,使学生初步体会余数的思想,将数学知识纵向延伸。

为了进一步巩固平均分的含义,我设计了一道判断题,让学生判断哪组图形的分法是平均分,哪组不是,并说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虽然题目比较简单,但能让绝大部分学生的想法得到肯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起他们更强烈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特别是对数学知识的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爱学,有兴趣的学习才会事半功倍,才会更有主动性。

之后,我设计的是小兔分萝卜,用小兔的争吵声来吸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这个部分比前面稍加难度,分的份数增加到了4份。

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边交流边摆学具,并指名上台演示自己的方法,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有利于形象直观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值得说明的是在组织学生“平均分”时,我并没有规定统一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思考,实践,这样,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水平得到了培养,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为了让学生体会平均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我进一步将活动延伸,引导学生回想在生活中遇到的平均分的现象,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同时,学生的兴趣更浓了。

在这个时候,我抓住机会,引导学生理解没有具体数量的平均分的方法,比如几个人分1瓶饮料、分豆子、分米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具体使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总之,整个引探过程是学生的思维在童话故事里“动中学、学中乐”的过程,既发挥了引与探的作用,又体现了学生在愉快中学习。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部分,引探实践。

在这里,我安排了两类练习题,一类是孕伏题,也就是为今后学习做准备的题,通过“分松果”的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另一种等分的现象:

“已知有26果,每只小松鼠分到的都是5个,猜一猜,来了几只小松鼠?

”学生将图画纸上的26果,借助于“圈一圈”、“划一划”等方法,将外部程序内化为智力活动,初步建立了平均分第二种分法的表象。

同时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了余数的思想。

二是开放题,也就是具有一定思考性、方法答案有开放的题。

“将整堂课出现的12只小动物分组做游戏,要求每组数量同样多,能够怎么分?

”小组合作交流,通过度、摆学具来寻

找答案。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局限在一点上,而是放开了去,形成了本堂课的又一个讨论表现的高潮。

最后,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做了一个自我评价,师生一起融入到小动物的游戏场景中,愉快地结束了课堂教学。

《分苹果》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吃苹果吗?

2、出示只题图:

你估计一下,大概有多少个?

我们一起来数数吧。

3、揭示课题。

二、感受新知

1、动手操作现在老师想把这10个苹果分成两堆,每堆有几个,能够怎样分呢?

谁来帮帮老师呢?

2、学生汇报分的情况

学生边说老师边在电脑上拖动苹果演示学生的分法。

3、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分

4、根据这种分法,你能说出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板书:

1和91+9=109+1=1010-9=110-1=92和82+8=108+2=1010-2=810-8=2

4、对数游戏

老师出示一张数学卡片,你伸出的手指数和老师的数字合起来是

10。

如我出2,我出8,2和8组成10。

三、巩固练习

1)

连线

2)

摘苹果

3)

猜电话号码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分糖果》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实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的意识和水平。

〖教材分析〗

“分糖果”是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3课。

此前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对小数目物品实行平均分的经验。

“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是本节课承上启下的实践活动,通过具体操作及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分的策略的多样性、合理性;还要“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为“把100根小棒平均分给小组的小朋友”提供分步完成的经验与策略。

实际上,从对大数目物品实行平均分的实践活动中要获得的是试商的经验。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把30名学生分成6组,分别是两个4人组,两个5人组和两个6人组。

)活动一:

介绍每组人数。

(通过了解各小组的人数情况,复习平均分的含义。

)请小朋友介绍自己所在小组的人数,要求是:

不能直接说出人数,但能够出一道与平均分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大家算出你们小组的人数。

根据每组小朋友介绍的情况,大家思考:

今天我们班的分组是平均分吗?

为什么?

如果平均分组,每一组有多少人?

活动二:

分20块糖果。

1.提出问题。

展示一包糖果请小朋友观察,猜猜有多少块糖果。

提出问题:

如果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

2.动手分一分。

请小朋友用5个圆片代表5个小朋友,用20根小棒代替糖果,先想想你准备怎样分?

每次分几块?

几次分完?

然后,动手分一分。

在分的时候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

(展示表格)横着第一行表示5位小朋友,竖着第一列表示分的次数,中间表示每次分的

(学生在分的时候,教师巡视辅导,请个别小朋友把自己的想法在黑板上展示。

3.交流分糖果的方法。

(既要体会分法的多样性,更要体会平均分小数目的物品时应用乘法口诀的简便性。

小朋友都分完后集体交流。

先看黑板上展示的分法,有不同分法的小朋友能够上台展示自己的表格。

对每一种分法,都要引导学生边分边估:

每次分了多少块糖果,还剩多少?

几次分完?

发现一次就能分完20块糖果的,请他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把平均分与应用乘法口诀结合起来。

活动三:

分100块糖果。

(大数目的平均分)

1.提出问题。

“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块”的问题解决了,如果糖果再多一些,小朋友还会分吗?

拿出一大包糖果,让小朋友把它与20块糖果实行对比,估计它有多少块糖果。

提出问题:

如果把100块糖果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多少块?

2.分组分一分。

用100根小棒代表100块糖果,这么多糖果怎样分呢?

第一次分几块呢?

希望第一次分了之后,剩下的更少一些,便于更快地把糖果分完。

所以小组首先要商量第一次分几块比较合适,再实行分工(有人负责分,有人记录,有人检查),最后再动手分,在表格中认真记录分的过程。

(教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引导学生思考:

第一次分几根,要用去多少根,还剩多少根,第二次能够怎么分……)

3.汇报小组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在各组汇报时,要注重是否有以下两种有价值的分法

(1)第一次每人分10根,要追问他们的想法,给予鼓励和肯定。

(在够分的情况下,10根10根地分,便于口算一共用去几根,还剩几根。

如6人小组,第一次每人分10根,6个10就是60,还剩40根。

(2)在一边分一边估算的过程中,用上乘法口诀的。

对于6人小组的分法,还要着重引导思考:

剩下的4根为什么不继续分。

4.小组讨论。

(给学生再次机会,调整或改进原来分的策略。

让你们重新把100块糖果平均分给本组的每一位同学,你们会怎么分?

至少要分几次才能分完呢?

活动四:

制定乘车方案。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各种乘车的意见。

有3种车:

限乘4人,限乘6人,限乘11人,50位小朋友出去郊游,怎样乘车比较合适?

〖教学反思〗

1.使用身边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意识。

课堂教学开始时,我引导学生向全班小朋友介绍自己小组的人数,体会人数不同不是平均分,把抽象的“平均分”的意义蕴含在具体的生活中,使数学生活化。

2.创设情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意义,感受“分法的不同策略”。

课堂中我创设了“分糖果”的情境,通过两次“分一分”的活动,让学生体

会到虽然分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是分的结果是相同的。

在解决分100块糖果的问题时,在活动前我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明确分工,在活动时又有针对性地参与到各组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

在分较大数目的物品时,一次分不完,能够分步分,能够用表格记录分的过程;每次不必一块一块地分,边分边根据剩下的数量来确定下次分多少更合适。

在课堂中注重让学生自己感受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3.重视估计意识的培养。

本节课,我结合教学内容,在每次动手分糖果时都设计了一个较好的小环节“观察估计糖果的块数”。

特别是第二次估计一大包糖果有多少块时,引导学生把它与20块糖果实行对比,培养学生有依据地实行估计活动,创设了一次提升估计意识、增强数感的机会。

上完课后,我感觉到对大数目物品实行平均分的策略,学生感知得还是不够,特别是每次分多少,能够怎么分。

在分100块糖果时,我是否能够这样提问:

“请小朋友先估计一下,每人大约能够分到多少块?

”因为学生具有100以内加、减法的知识,应该能够说出“至少10块”。

〖案例点评〗教师结合教材与当时的讲课情况,展开了介绍小组人数和两次“分糖果”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在分糖果的活动中,教师在尊重学生分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分法的多样性,体会分大数量物品时哪一种分法比较合适。

另外,在这节课中,每次分糖果前,教师都让学生先估计有多少块糖果,再开始分,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

仅仅课堂有些超时,教师是否应该根据当时课堂的活动情况,即时地调整和取舍教学环节。

最后一个活动“租车方案”可作为备用活动,有时间则实行,没时间则舍弃,这样的课堂才更自然、鲜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