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历史陈列馆讲解词20综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4390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同历史陈列馆讲解词20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同历史陈列馆讲解词20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同历史陈列馆讲解词20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大同历史陈列馆讲解词20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大同历史陈列馆讲解词20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同历史陈列馆讲解词20综述.docx

《大同历史陈列馆讲解词20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同历史陈列馆讲解词20综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同历史陈列馆讲解词20综述.docx

大同历史陈列馆讲解词20综述

大同历史陈列馆讲解词

一、序厅

各位观众,欢迎您来参观大庆市大同区文化中心。

本中心占地面积11293平方米,共分四层。

作为大同的文化展示、交流地标,大同文化中心主要场馆名均由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题字。

“大同文化中心”是由当代著名诗人、剧作家贺敬之题字,“大同图书馆”是由当代著名文化学者舒乙先生题写,舒乙是现代著名作家老舍之子。

其它如“大同历史陈列馆”、“大同美术馆”、“大同区域城市规划馆”、“大同赋”等均出自全国书法协会会员之手。

每到一处,您都会享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美感。

中庭扶梯之间是一幅巨大的剪纸壁挂,名为“福地大同”。

艺术家以北方民间喻示团圆、喜庆的挂钱为创作形式,运用阴阳双刻的表现技法来记录大同历史上值得铭记的光辉和不朽。

蒸腾向上的圆形模块中包含了大同地区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位于最上端的“平安福”与福地盛开的向日葵相互辉映,预示着这块土地永远欣欣向荣。

这幅壁挂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彰显内容都极具地方特色。

请您跟随我走进大同历史陈列馆,我们看壁挂的背后书写有一篇《大同赋》,它由当代词赋家王献力创作,对大同人文风情、风物特产等一一铺陈描摹,堪称一幅用文字勾勒的大同壮美画卷。

而书法家冯树奎气势流畅的书法与辞赋相得益彰,更增加了《大同赋》的艺术性,建议您在参观展览后,结合我们的历史再细细品味、欣赏,将会有更大的收获。

接下来我们来到序厅,大同历史陈列馆是一座综合性展馆,面积1200平方米,馆内展示化石、石器及其他民俗展品约计3000件,所展文物大多数来源于我区文物爱好者的捐赠,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财富。

现在我们所在的序厅风格凝练简约,这幅浮雕刻画是大同历史进程的序曲。

浮雕的中心是大同地域图,如一只展翅的蝙蝠,栩栩如生。

浮雕简约地再现了大同发展的历史剪影,我们能看到在时间的长河里,这片广袤的土地讲述着大同地区自然资源、风土人情以及动植物演变的神奇故事。

我们上面的天花上也有个福字,仔细看这个福字,是以平安二字构成,取“平安是福”之意,设计巧妙,有着美好隽永的寓意,它是我们大同当地人设计的,已获得多项专利。

下面请跟随我进入展厅,了解大同这块福地的悠长历史。

二、远古足音

请大家与我一起踏上时光之旅,感受大同千年的历史进程和文化积淀。

首先是展览的第一部分“远古足音”。

先于人类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是早期的古生物,它们生命的足音惊破了沉寂亿万年的地球,远古的足音人类诞生的前奏曲。

在第四纪更新世的晚期,距今258万年前,大同地域生活着大型哺乳动物群,如猛犸象、披毛犀、普氏野马、蒙古野驴等。

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被风沙迅速掩埋,随着时间的流逝,有机质分解殆尽,骨骼等坚硬的部分变成了石头一样东西,我们称之为化石。

这一幅动物化石分布图显示迄今为止,在大同地区有二十余处发现了古动物化石,其中祝三乡化石出土地点是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的重要发现,除此之外,这张照片记录着考古工作人员在太阳升镇进行抢救发掘的场景。

其下展出的便是在这些出土地点发现的古动物化石。

我们的脚下是根据考古现场复原的第四纪化石灰坑,动物的遗骸经过万年以上时间的掩埋,最终以这样的形式呈现在现代人面前。

由刚才所见的猛犸象臼齿和门齿化石,我们也不难想象猛犸象巨大的身躯和海量的胃口。

在我们身后的便是按原始大小复原的猛犸象骨架模型。

猛犸象曾是东北地区最为普遍存在的大型动物,但在石器时代,猛犸象开始走向灭绝。

灭绝的原因,据推测是由于气候变暖,猛犸象被迫向北方迁移,活动区域缩小,使猛犸象得不到足够的食物,再加上在人类和猛兽的追杀,它们的数量不可避免的迅速减少直至灭绝。

猛犸象的灭绝原因虽还是未解之谜,但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终有一天人们会知道它们灭绝的真相,我们可以通过纪录短片来了解一下猛犸象的生活场景和习性。

三、文明曙光

接下来我们进入展览的第二部分——文明曙光,首先来了解一下进入石器时代,也就是在中华民族跨入文明时代之前,大同地区先民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大同地区发现了多处距今约65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比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常家围子遗址和沙家窑遗址。

这里展出的便是大同地区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的各种器物,包括石镞、石叶、刮削器、陶片等,石斧是当时人们使用的主要砍伐工具,大家可以通过上方的图片来了解它的制作过程。

从这些人工制品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当时虽然生产力水平低下,但古人类已具备了较为高超的工具制作技艺,他们的智慧值得我们今人崇敬。

除了石质工具和陶器外,上面提到的这些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都发现有马、鹿等动物的骨骼,反映了这时生活在大同地区的人类过着种植谷物、饲养动物的渔猎定居生活。

青铜时代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由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

大约距今4000年,也就是中原地区的夏朝时期,大同地区的先民们也进入了青铜时代。

大同地区在夏商时期离中原较远,也就是说远离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体现在青铜器物上,就是器物较小、规制较低,从展柜中的这些青铜器也可以看出这一特点。

其中大家比较陌生的是青铜泡,它是一类装饰物,多点缀于盔甲、盾牌、衣饰之上,集防御与装饰功能于一体。

同时,这个时期的陶器制作工艺也日渐成熟,大家看右侧摆放的各种陶器,这些壶、杯、纺轮等日常生产和生活用品仍是陶制的,青铜只用来制作装饰品和祭祀用具等珍贵物品。

早期铁器时代

由于青铜资源的稀缺以及青铜本身延展性、硬度都较低,青铜生产工具不能普及,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冶铁技术的出现和提高,人们开始使用铁制工具和铁制兵器。

大约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大同地区进入铁器时代。

老山头乡宝山二队遗址出土了铁箭头及其他陶片等,是大同地区使用铁器的一个例证。

此外从我们展出的陶器来看,此时的陶器制作水平又上升到了新的高度,陶器的器形更加规整,线条也更为流畅。

有些陶器应用了磨光技术,使表面变得更加光滑,也有了一定的色泽。

同时在实用的基础上,这些陶器还带有古朴的美感和韵味。

四、辽金域土——辽代

接下来我们进入大同在古代史上最为辉煌的辽金时期。

辽金都实行五京制,即设五个都城,这和他们都是游牧、渔猎民族有关。

首先大家看到的这幅图描绘的是辽金时期春捺钵的场景。

捺钵是契丹语,意思就是“行营、行在”,专指皇帝出行的帐幕。

他们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迁徙,在不同的地方捺钵。

辽金皇帝的春捺钵主要是捕水边的鹅、雁,即“春水”。

在捕捉之后会举行“鹅头宴”来进行祝贺。

这种盛大的场面,除妃嫔、文武大臣参加外,还有其他部族首领、使节等,他们共同宴饮,商议国事。

因此,捺钵就不仅仅是辽金皇帝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他们的一种理政活动。

据说大同沙家窑哭泪泡一带曾是辽金皇帝的捺钵之地。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双榆树乡沙家窑村辽金时期的一座墓葬。

契丹民族由早期“天葬”转而实行土葬,这一丧葬习俗的变化是契丹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在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中,契丹民族是最讲“厚葬”。

这是一座夫妻合葬墓,墓主身份地位不高,但陪葬品还算丰富。

契丹这个词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最为大家接受的说法是镔铁或刀剑之意。

而后来改国名为“辽”也是“铁”的意思。

因此,也可见铁对契丹族,对辽国的重大意义。

因此在这个时期的墓葬和遗址中便发现了大量的铁农具和铁兵器。

从我们展出的铁叉、铁铡刀、铁箭头等便可见一斑。

此时的制陶业已应用了“慢轮”技术。

慢轮制陶技术使得陶器形状更好,厚度均匀,也能大大增加陶器的美观。

我们可以欣赏展出的这几个形态各异的陶器。

辽金域土——金代

我们继续来看大同地区金代的陶器,此时的陶器与之前各代相比已精致了许多,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民族风格。

同时很多陶器都上了铅釉,即能减弱吸水率,变得更加牢固耐用,也能增强光泽,使陶器更具美感。

大家看单独展柜中展出的这两件长颈瓶,便是辽金时期釉陶的杰出作品。

釉里含有金属物质,烧制成型的陶器便带有颜色,釉里含铜,陶器烧制出来便呈绿色,含铁则呈黄色,这两件长颈瓶釉层清澈、釉面光滑、造型简洁大方,体现了当时人们精湛的制陶工艺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另外需要提及的是,这时比陶器更加实用美观的瓷器也在大同地区广泛使用,这件灰白釉瓷盘便是其中之一。

大同地区辽金时期建筑遗址、墓葬还有九间村遗址、宝山二队墓葬。

大家可根据图片和文字介绍来了解一下当时的建筑形式和丧葬习俗。

辽金域土——金代冶铁

金代的大同以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产生了当时三项支柱产业——冶铁、制硝和熬盐,大同也藉此成为四通八达的交通要塞之地。

我们首先来看金代的冶铁业,在黑龙江的北部和中部蕴藏着大量的铁矿,到了金代,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生活、战争等对铁器的广泛需求,大同一带的铁矿得到了大量的开采。

铧、犁、锹、铡刀、车輨、斧、矛等铁制工具和武器都很常见。

接下来我们通过古人冶铁图来了解一下当时人冶铁的一般过程。

大同地区的一些遗址发现了辽金时期人们采矿、炼铁的实物证据。

老山头乡宝山村陈二道眼遗址是一处辽金时期的聚落遗址,其中就发现了大量的铁矿石;老山头乡康家围子有三处炼铁遗址。

遗址地表有烧土痕迹、铁渣。

五、辽金域土——土盐贸易

现在在我们面前的是古代制盐、运盐的场景。

盐是金代的禁榷物资,也就是政府专卖。

大同地区在金代隶属肇州。

而今天大同老山头乡哭泪泡一带正是金代的肇州盐场。

肇州所产的盐是用盐土熬制出来的,所以称土盐。

大家可以根据土盐制作场景来了解一下土盐的熬制过程。

因为肇州所产的土盐量大质好,京东的上京、东北二路食肇州盐。

金代政府设立了盐使司,负责盐的产销管理。

盐场向商人派发食盐,然后再由商人将这些土盐转运四方。

我们看这幅土盐贸易油画,画面再现了金代时由土盐贸易带动起来的集镇生活场景,图中衣着富丽的人就是当时的贵族,从中也可见当时城镇的繁荣。

六、三朝遗迹

时光流转,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

接下来让我们追寻一下元明清时期大同地区的一些历史片段。

这一时期,生活在此地的主要有蒙古族、女真族和汉族,各民族的文化在这里交流、融汇。

这里我们展出的元明清时期的器物较少,但也能从中感受到当时的人们的生活状态。

这些青花瓷器主要是明清两朝的,此时青花制作精美,已成为瓷器的主流。

我们看这件龙纹青花瓷盘,它以手绘的方式制作,通过深浅有致的笔触和浓淡相宜的渲染表现出独特的寓意与意境。

其后的农具和生活用品是在清代普通民众家广泛使用的,与今天的用具已经非常相似,其中的火镰如今已经不再使用,它因形状酷似镰刀而得名。

火镰利用了摩擦起火的原理,使用时反复让火镰与火石摩擦使之发热,然后用力向下猛击火石,产生的火花便能点燃火绒,进而取火。

马甲是当时的主要服装,与今天的马甲相似,即可保暖又不影响活动。

墙上的图片主要是反映晚清生活场景的大家可以从这些局部来管窥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

旁边的展柜中展出有自秦汉至民国各个朝代的钱币,有仿劳动工具的布币、刀币,有内外皆圆的圜钱,有内方外圆的铜钱,每一种形制的钱币中又有不同的形态变化,大家在看到它们曾经具有的经济作用的同时,也不要忽略它们自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

日月如梭,斗转星移,转眼间大同便度过了千载岁月,它的璀璨历史值得我们今天的大同人珍视和骄傲。

古代史部分的讲解到这里就结束了,而大同崭新的历史才正要开启,请继续参观展览的近现代史部分。

七、移民之乡

接下来我们进入展览的下一部分——移民之乡。

至今已有一百余年建制历史的大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松嫩平原上,素有“移民之乡”的称号。

大同的移民潮是怎样一种情形,它与古镇大同的形成有什么关联,大同的名字又是从何而来,请您与我一同去了解。

古镇大同

通过“大同历史沿革表”和《肇州县全景舆图》,我们可以了解大同近代以来的发展沿革和地理概貌。

这几幅照片反映的是大同地区早期的自然环境。

在1897年前,大同一带除小面积的自然泡泊外,到处都是杂草丛生的草原,交通闭塞,商旅不多,可以说是“百里无人烟”。

清末,清政府在东北放荒招垦,也就是将东北大量的荒地招民垦种。

1905年大同一带试行放荒,称伊顺招段,这是大同最初的耕地。

随即有山东、吉林、沈阳及本省的穷苦汉民陆续迁徙到此地垦荒,此地有了长期定居的人口。

于此同时,人们重新发现了此地有丰富的土盐资源,便纷纷派人或投亲来此地开发。

有了南来北往的商旅贩夫,又有了一定常住人口,这就是大同古镇的前身。

大家看这几张反映当时生活场景的照片,这些惯于土里刨食而又被抛出土地的破产农民,不远万里闯入关东,垦荒、淘金,奔波活命,逐步改变了这里荒芜的面貌。

图片下面展出的便是清末民初大同人民的日常用品,几样灯具中比较特别的是嘎斯灯,它的原理是使电石加水后释放的乙炔气体燃烧,进而发光照明,在电灯还没有普及的时候也算是新奇玩意。

古镇伊始

大家看这幅图版记述和描绘了从1907年伊顺招正式放荒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大同的商铺、学校、医院、工厂及其他市政设施的出现和完善情况,大家可以从这一份年表感受大同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过程。

这些收音机、座钟等老物件大家并不陌生,因为在反映民国和建国初时期的影视作品中是很常见的,怀旧的人家中可能也会收藏几件。

民俗集锦

随着世世代代的沉淀,大同也形成了独特的民风民俗,接下来您将看到的就是大同地区的风俗集锦。

和各地人民一样,大同人民也通过丰盛的食物和富有地方特色的隆重活动来庆祝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展板上的图片和顺口溜便反映了大同人民的过年习俗。

下方展出的这些工具是旧时每位母亲必备的,这些缝补衣袜的工具都收纳在母亲的针线笸箩里,是居家过日子必备的物件。

接下来墙上的图片是反映东北民俗的“十八怪”,最下面摆放的是两种烟袋:

旱烟袋结构简单,口味较烈;水烟袋结构复杂,携带也不方便,需要躺着抽,但能过滤有毒物质,闻起来不熏不呛。

之后的图板上是东北地区的方言土语,这些方言生动形象,体现了东北人豪放、直率的性格,我们在电视节目和影视作品中也经常听到这些亲切幽默的词汇。

下面摆放的是一些小人书,它的学名是连环画。

在过去传媒不发达的年代,小人书是很多人美好的回忆。

通过这段视频我们能够了解过去孩子们的游戏,在这里也展出有一些游戏用具——铁环、大绳和嘎拉哈。

最后为您展示的是传统服饰,过去妇女常穿的服饰是夹袄和长裙,就像我们展示的这一套。

这套衣服颜色鲜艳、绣有精美的花样,细腰圆领,很能表现女性的体型特征。

过去还有缠足陋习时,妇女们的脚就只有三寸左右大小,被称为“三寸金莲”,这里便展出有一双金莲,各位可以一窥当时的审美。

时代变幻,风俗更易,这些老物件也随逝去的岁月静静躺在泛黄的时光里,成了人们永恒的回忆。

古镇复原模型

那么早先的大同镇街景是什么模样呢?

大家请看这边的大同古镇复原模型。

随着集市的兴起,伊顺招这种自发的市集已不能满足各类商人、店主的需要。

1914年,几位风水大师对小镇的建设进行规划,拉出了东西三里三,南北二里二的街基。

这是大同的正式街道。

过去大同镇街道都是用干打垒的方式建造起来的,基本方法就是在两块固定的木板中间填如黏土筑墙建屋。

这种房子看起来很土气,但冬暖夏凉,而且就地取材,造价低廉。

这就是古镇最早期的建设模式,现在的老人们还能回忆起旧街道的模样,我们可以从微缩的古镇模型上找到老一辈家的影子。

由上面的介绍我们知道,大同古镇可以说是因盐而生,因商而兴。

伊顺招因位于交通要道,商贸活动以此为中心向四方扩散,于是这个中心集镇便被称为“大通”,寓意其为交通要塞,四通八达。

后来人们为了书写简便,而渐渐简化为“大同”;也有说为祈望小镇长治久安,百姓同心同德,故称“大同”。

这就是大同镇名字的由来。

大龙药铺、邮局、移民雕塑、移民油画

下面让我们走进老大同的街头巷尾,看看那时大同镇的街景。

当时最典型的建筑是青砖房,这一侧展出的便是用于青砖建筑的砖和滴水,“大龙药铺”和县邮局是青砖建筑的代表。

1914年,来自河南、世传三代的药工魏明田来到大同镇开设了一家中药铺,宝号叫“义和发”,俗称大龙药店。

他们重视经营质量和技术管理,声誉扬名省内外。

1956年,国家对义和发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义和发变成公私合营企业。

据说现大同区的许多医药商店都是它的派生。

请看我们左前方的这幅古镇大同街景油画。

油画再现了古镇大同的街景,小巷里满是老街基的影子。

古镇大同是方圆百里的通衢要道,百店林立,为“大通”的命名提供了佐证。

而且这里已经有迈向现代社会的迹象,我们看画面中已出现了电话线杆。

1930年9月,肇州县内长途电话线架设完毕。

1947年,肇州县五区政府的邮政局、电话局合并为“大同邮电局”,这是原状复原的就是这一时期大同邮局的场景。

这时的邮局不但可以有地各类信件、小件包裹、印刷品,还有汇兑、电话、电报等业务。

大家看左手边的移民场景雕塑,他们推着独轮车,拖家带口,扶老携幼,在荒芜而贫瘠的草岗上,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寻觅着自己的家园,为自己和家人创造新的生活机遇。

大同在移民独轮车的推动下,在拓荒犁耙的耕耘下,逐渐摆脱了荒芜、贫瘠。

右手边相对应的是一幅大型油画作品,描绘了移民生活场景,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人们辛勤耕耘,用血汗建设着自己的家园。

大煎饼、糊糊粥养育了淳朴、倔强、善良、勤劳的一代垦荒人。

大同至今还保留着数十个移民村,村中民风淳朴,人们勤劳善良,林源镇、新村就是典型代表。

移民们的奉献永远值得后人铭记和感恩。

八、红色火焰

我们进入展览的下一部分——红色火焰,大同地区的人民不仅具有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的传统,也有保家卫国、英勇抗敌的革命精神。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战役中,涌现了许多爱国组织和革命英雄,在大同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保家卫国的烽火遍地燃烧。

在风起云涌的抗战活动中大同诞生了抗日救国分会。

1940年,抗日救国大同分会成立,最初的地点就设在大庙,为消灭日伪军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我们看这张救国会大同分会的人员名单以及我们今天能找到的部分人的照片,由于叛徒叛变,大同分会有十三人被捕,部分会员惨遭杀害。

在党的领导下,东北抗联第三路军第十二支队也在大同地区留下了战斗的足迹,他们发动和组织当地人民参加剿匪、抗日,有力的支援了抗战的正面战场。

清末以来,大同地区就匪患不断,1946年6月,为建立和巩固东北政权,大批党的干部下乡发动群众,进行了多次剿匪活动,给为非作歹的土匪以沉重的打击,有力的为新生的人民政权扫清了障碍。

下方展柜展出的便是这一时期战士们使用的练习弹、手雷、望远镜等物品,这两件便是抗日救国分会成员张学生前使用的物品。

英雄们牺牲了,但他们的事业后继有人,更多的英雄们为祖国的安定和人民的解放在大同这片土地上前仆后继地斗争,涌现出杨有山、李海青、李祝三、张德等英雄人物,大家根据图片和文字介绍来了解一下英雄们的生平事迹,下方展出的便是王凤江的立功喜报和牺牲证明书。

英雄已逝,睹物思人,让我们再次缅怀英雄们的壮举。

左手边的场景再现了战士们在大同镇浴血奋战的场面。

九、石油之源

之后我们进入展览的第九部分——石油之源。

提到新中国的石油勘探和开采,人们都习惯地想到大庆油田,当年“工业学大庆”的口号更是响彻神州大地。

而大庆的肇始正是从大同开始的,大同是这座新中国油城的源头。

地形地貌图

大家请看这幅地形地貌图,松辽盆地是东北地区由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环绕的一个大型沉积盆地,地跨黑吉辽三省,松花江和辽河从中穿过。

1956年松辽石油勘探局在松辽盆地勘探,勘探的重点逐步转向沉积岩层厚度最大的中央凹陷区。

1958年,先后打出松基一井、二井,都没有发现油汽。

1959年,位于大同镇西北,小西屯以东200米,高台子以西100米的三号基准井开钻。

在开钻过程中,从井深1050米处开始,连续在6个井段取出岩芯,都见到了油浸和含油现象。

专家经过认真研究,果断决定用原钻试油。

9月26日下午4时左右,随着主任地质师“开阀放油”的一声令下,油管里顿时产生了巨大的呼啸声,随即人们见到一条棕褐色的油龙喷射而出……那一刻,整个松辽平原都欢呼和震荡起来。

松基三井的流油,揭开了大庆油田的序幕,中国石油工业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所以说这里堪称新中国的石油勘探、开采的肇始之处,说它是石油之源也不为过,因为大庆从这里走来!

这里摆放的便是当年开采出的松基三井岩心的仿制品,真品现收藏于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

我们再来看一组有关松基三井的照片,这些弥足珍贵的照片记录了松基三井从勘探到开采时期的情景,使得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那一代石油人的激情与艰辛。

致远去的时光

接下来请大家看左手边的展柜,这里陈列着石油会战那段远去的时光,时光虽已不在,影像却能留存,这是一面照片墙,也是一面记忆的墙,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当年支援大庆勘探时的历史剪影,1959年,正是全国上下物资短缺,特别是粮食短缺,甚至发生饥荒的困难时期。

1960年,两万余名转业、退伍的官兵作为石油战士来到大同镇,质朴、勤劳的大同人民响应上级号召,节衣缩食、腾屋挪炕,为他们提供食宿及其他生活物资。

大同人民勤劳勇敢的品质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为大庆油田的开采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从这些照片中我们仍能感受到在那火红的年代人们奋斗的艰辛和收获的欣喜。

下方陈列的是当时石油工人的钻探、开采工具、生活用具等等。

大家请看前方的多媒体,一些健在的老大同人为讲述了当年会战时期他们亲身经历的工农鱼水情深的历史。

抚今思昔,当年大庆油田的战鼓还在耳畔鸣响。

大庆名字的由来

那么大庆名字的怎么来的呢?

1959年11月8日,松基三井所在地黑龙江省肇州县大同镇召开庆祝大会,时任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的欧阳钦和省长李范五等领导赶来庆祝。

途中,他们在车上议论,松基三井喷油,正值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庆前夕,是向国庆献上的一份厚礼,喜上加喜、应该大庆。

在庆祝大会上,欧阳钦提议,把油井所在地的大同镇改为大庆镇。

随后,黑龙江省作出了将大同镇改为大庆镇的决定,此后石油工业部把这个新油田定名为大庆油田。

这就是大庆名字的由来。

这边展出有当时石油部副部长康世恩同志的公文包,以及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的军装。

松基三井纪念碑

松基三井作为大庆最早的油井,一直受到重视和保护。

大家请看这是经过缩小仿制的“松基三井完钻喷油纪念碑”,1959年松基三井喷油后,钻井队队长包世忠率领队员用红砖和水泥在井侧筑起这座纪念碑,用以纪念这一重大标志性历史事件。

当年的纪念碑被大庆传媒集团收藏。

支援勘探场景

请大家继续向前走,在我们面前的是当时支援勘探的场景。

作为东道主的大同人为新中国的石油勘探、开采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这组雕像将大同人民忘我实干、无私奉献的精神表现在眼前,这种精神也必将和大庆精神一样,永载石油勘探史册。

十、农业历程

接下来我们进入展览的最后一部分——农业历程。

大同区是大庆市唯一一个农业区,具有悠久的农耕文化,可以说是东北农业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因此我们除了展示大同从古到今的历史进程外,还将农业历程作为一个主题厅来向大家展现大同区的农业概况、历史及发展前景。

传统农业,或者说农耕社会,犁是一个典型的象征物,所以我们在展厅的入口做了一个大同地区常见的木制弯勾犁,它在机器普遍使用前是最主要的深耕、翻土工具,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大同区概述

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等密切关联。

我们首先通过这些图片、雕塑、标本等了解一下大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与资源。

下方摆放的是大同地区主要的四种土壤:

风砂土、黑钙土、草甸土和沼泽土,接下来是大同区主要物产资源和种植作物,从中可以看到农业进步的过程,我们从传统的如玉米、谷、黄豆等几类种植作物,发展到种类繁多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设施农业,以及正待研究发展的太空科技农业,同时随着农业发展不断壮大的地方性工业和第三产业也在不断地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质量。

那么,大同在这一发展进程中,我们都经历了什么,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一起来回忆和寻找。

多媒体体验厅、票证墙

接下来我们沿展线继续参观,进入多媒体体验厅,这是我们用高科技的手段向您全面展示大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特色,尤其是近年来的发展成果、区位优势。

了解这些知识、获得这些体验,对您来大同旅游或者投资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我们也曾经历了不断求索的阶段,经过一代代农民的不懈耕耘,今天的大同才能从彻底依赖土地的耕作方式中解放出来,获得了您之前所见到的卓越成就。

这面墙上展出的是过去使用的各种票证和契约。

在计划经济时期,大同人民也使用过这些花花绿绿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