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沿海开发战略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4255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盐城市沿海开发战略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盐城市沿海开发战略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盐城市沿海开发战略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盐城市沿海开发战略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盐城市沿海开发战略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盐城市沿海开发战略规划》.docx

《《盐城市沿海开发战略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盐城市沿海开发战略规划》.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盐城市沿海开发战略规划》.docx

《盐城市沿海开发战略规划》

《盐城市沿海开发战略规划》

成果整合组专家名单

组长:

方创琳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副组长:

毛汉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

专家组组长黄金川副教授,博士后,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

《盐城市沿海开发战略规划》

方案编制单位及专家名单

方案一编制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编制组组长:

方创琳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制组副组长:

毛汉英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金川副教授,博士后

方案二编制单位:

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编制组组长:

顾朝林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制组副组长:

尹稚教授、博士生导师

方案三编制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组

组长:

杨桂山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编制组副组长:

陈爽研究员、香港大学博士

方案咨询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美国规划协会(APA)

前言

在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国内化和中国实施长三角与珠三角领先、环渤海起飞、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中国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历史时期,作为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低谷的盐城市,同时面临着江苏省实施沿海开发战略、长三角扩容纳新等多重历史机遇和多重挑战,在机遇与挑战面前,盐城如何树立科学发展观,如何贯彻“五个统筹”和循环经济的战略指导思想,将以何种优势、何种定位、何种目标、何种模式、采取何种方式、沿着何种方向率先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又将以何种功能和路径对接上海,融入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确保盐城在东部沿海经济低谷地区率先突破?

为了回答上述一系列战略性问题,盐城市委市政府以超前的战略眼光,不失时机地面向国际招标编制《盐城市沿海开发战略规划》。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作为三家中标单位,分别编制完成了《盐城市沿海开发战略规划》成果,并与2006年12月27日顺利通过专家评审。

根据评审与现场打分结果,最后确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完成的规划方案为最佳方案,同时确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为《盐城市沿海开发战略规划》最终成果的整合单位。

本规划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完成的《盐城市沿海开发战略规划》成果方案为主线,按照赵鹏书记在规划整合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求,以盐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签发的整合委托授权函为依据,根据盐城市沿海开发的实际,有选择性地吸收了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规划成果中的一部分内容;参考了《盐城市沿海开发农业规划》、《盐城市沿海开发环保规划》、《盐城市沿海开发旅游规划》、《盐城市沿海开发电网规划》、《盐城市沿海开发水利规划》、《盐城市沿海开发交通规划》、《盐城市沿海开发港口规划》、《盐城市沿海开发土地规划》、《盐城市沿海开发区域建设用海规划》9大专项规划中的部分内容;参考了五大战略节点规划中期成果中的部分思路;汲取了2006年11月5日盐城市沿海开发规划中期成果汇报会上专家提出的建设性意见;汲取了2006年12月27日盐城市沿海开发战略规划成果评审会上专家提出的建设性意见;汲取了2007年1月14日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盐城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市发改委、市农业局、市旅游局、市城市规划局、市海洋渔业局、市国土局、市环境保护局、市经贸委、市电力公司、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响水县、滨海县、射阳县、大丰市、东台市等部门和县市领导关于规划整合工作的相关建议;汲取了2007年2月12日在《盐城市沿海开发战略规划》整合成果汇报会上国家发改委、江苏省发改委、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专家领导提出的相关建议。

在此基础上,通过整合组专家数次修改,最终完成了《盐城市沿海开发战略规划》的最终成果。

本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始终得到了盐城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及市直相关单位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协助,得到了市属各县(市,区)政府及相关单位、企业、开发区的大力配合,得到了所有关心盐城沿海开发的各界人士从各方面的协助,在此对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由于我们的能力有限,认识水平不足,加之整合工作时间过于仓促,规划报告中肯定有不足之处,甚至有错误的地方,诚请各位专家领导提出宝贵意见,让我们共同为盐城沿海开发,为建设海滨盐城和富足平安的生态盐城而努力!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

《盐城沿海开发战略规划》整合专家组2007年03月1日

目录

一、开发背景与战略意义

二、优势与机遇、劣势与挑战

三、战略定位与总体战略

四、主体功能分区与空间管治

五、产业发展与产业集聚区建设

六、海洋经济发展与特色海洋经济区建设

七、城镇发展与盐城都市圈建设

八、港口与集疏运体系建设

九、保障支撑体系建设

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十一、临海战略节点的开发与保护

十二、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在我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在江苏省实施沿海开发战略大背景下,科学编制《盐城市沿海开发战略规划》,对于加快推进盐城市沿海开发,促进盐城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根据开发时序分为近期(2006—2010年)、中期(2011—2015年)和远期(2016—2020年)。

盐城市地处我国东部江苏沿海的中部,东临黄海,南与南通市毗邻,北与连云港接壤,西与扬州、淮安相连。

下辖东台、大丰2个县级市和建湖、射阳、阜宁、滨海、响水5个县,市区下设盐都、亭湖2个区,土地总面积14983km2,2005年人口798.67万人,是江苏面积第一、人口第二大市,地区生产总值1011.36亿元,成为苏北仅次于徐州的第二个经济总量超千亿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具备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与和谐发展的良好基础。

一、开发背景与战略意义

第一条【开发背景】

——国际沿海开发背景。

21世纪是海洋经济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内陆经济向海洋经济转变。

第45届联合国大会敦促世界各国把海洋开发列入国家发展战略。

目前,约有100多个沿海国家已经或正在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把沿海产业发展放在重要地位。

全世界约3/4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都集中在距海岸100km左右的沿海地带,全球经济总量和进出口贸易位居前列的国家(地区),几乎都是沿海国家(地区)。

因此,沿海开发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而且也是世界上所有沿海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国内沿海开发背景。

丰富的海洋资源是支撑中国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沿海开发战略是我国长期坚定不移贯彻执行的国家发展战略,随着环北部湾地区和海峡西岸地区的开发和全方位开放,将在中国沿海地区逐步形成“两角(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两湾(环渤海湾、环北部湾)、两岸(海峡西岸与东岸)”的开发开放新格局(图1)。

——江苏沿海开发背景。

早在1996年江苏就提出了建设“海上苏东”工程。

2006年1月20日江苏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开发沿海产业带,推动沿海开发。

2006年11月8日江苏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进一步确定了实施“依港兴工、以工兴市、集约开发、保护生态”的沿海开发战略方针(图2)。

——盐城沿海开发背景。

盐城市地处江苏沿海产业带中部,承南接北。

2006年1月通过的《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实施沿海开发战略,实行保护式开发,努力将沿海产业带发展成为盐城市新的经济增长极。

2006年3月,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视察盐城市大丰港时提出“以工兴港、以港兴海、集约开发、保护生态”盐城沿海开发的16字方针。

2006年8月28日,赵鹏书记在盐城市第五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实施沿海开发战略,加快沿海开发步伐,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强调沿海开发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把握全局,着眼长远,创新思路,科学开发。

要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规划先行,保证沿海开发科学、合理、有序;坚持点面结合,走保护与开发并重路子;坚持发挥优势,各展所长,实行综合开发,协调发展;坚持市场导向,以开放促开发。

第二条【战略意义】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盐城市必须实施“出海”“东进”战略;为走出中国沿海“经济低谷”,亟待将盐城打造成为“战略高地”(图3);为全面推进江苏沿海开发,必须将盐城沿海作为战略重点;为振兴苏北,迫切要求盐城打通“出海通道”;为构建发达和谐的生态盐城,必须推进“保护式开发”。

二、优势与机遇、劣势与挑战

第三条【五大优势】对接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区位优势;沿海生态环境相对较好、容量相对较大的优势;沿海滩涂土地资源近期相对充足的优势;岸线资源与港口的相对比较优势;优质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等。

第四条【五大机遇】江苏实施沿海开发战略和连云港地位提升的机遇;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纳新扩容和借机融入与互补共建的机遇(图4);国家沿海高速公路、沿海铁路、港口基础设施、重大能源项目及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带来的机遇;上海“飞地”农场纳入“十一五”规划带来对接上海机遇;大丰港被批准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的政策机遇(图5)。

第五条【四个劣势】水土资源空间组合不相匹配,淡水资源供应不足;生态资源优势因受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影响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保护与开发之间存在矛盾;沿海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较低,产业内生型发展不足;沿海开发的集疏运通道建设滞后,港口腹地小,末梢式交通系统限制了物流系统组织。

第六条【四个挑战】周边城市快速发展而导致盐城被边缘化的挑战(图6);开发过程中潜在的生态破坏和被污染的挑战;中心城市带动力弱且偏离沿海的挑战;周边港口腹地扩张导致被腹地化的挑战。

三、战略定位与总体战略

第七条【开发原则】

——生态开发原则。

坚定不移地走开发与保护并重的科学开发之路,要以此为主线贯穿沿海开发的全过程。

——综合开发原则。

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综合开发,推进产业布局的据点式和临海化、产业发展的外向化和国际化。

——集约开发原则。

根据“三集”(集中、集聚、集约)开发要求,实施城镇集中布局,产业集聚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实现单纯依赖对海涂资源的粗放式开发向依靠科技进步集约式开发转变。

——开放开发原则。

坚持走以开发促开放、以开放带动开发之路。

以市场为导向,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体系。

——联动开发原则。

实施海陆联动、江海联动、内外联动,提高开发的整体效率。

第八条【战略地位】从国际层面分析,盐城市是新亚欧大陆桥的南桥头堡(图7),是亚太(日韩)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点,是西太平洋国际湿地生态旅游城市。

从国家层面分析,盐城市是国家“П”字型经济体系的重要节点(图8),是我国沿海重要生态功能保障区,是环渤海经济区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对接发展的重要连接点(图9)。

从长江三角洲地区层面分析,伴随长三角势能提升惠及周边地区,盐城市是长江三角洲北翼重要的战略支点,是长三角北拓门户和产业梯度转移的先导基地(图10,图11)。

从江苏省沿海开发层面分析,盐城市地处江苏沿海产业带的核心区位,是江苏沿海开发承南启北的战略支点,通过沿海开发将建成江苏沿海新兴临港工业城市。

从苏北地区层面分析,盐城市是苏北地区新兴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增长极,是苏北地区出海的主要门户。

第九条【战略定位】

——江苏沿海新兴临港工业城市;

——长江三角洲产业北拓承接基地;

——西太平洋国际湿地生态旅游城市。

第十条【理念定位】

——沿海兴,盐城兴;

——南融长三角,建设新苏东;

——东方湿地之都,苏东海滨新城;

——新亚欧大陆桥南桥头堡,长江三角洲北花园;

——生态立市,工业兴市,农业稳市,旅游活市,海洋强市。

其中,“建设新苏东”的含义是:

建设江苏东部新的经济增长极;建设江苏东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基地;培育和建设苏东都市圈。

第十一条【发展战略】

——实施开发与保护并重的科学开发战略。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走开发与保护并重之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培育生态产业,建设生态产业集聚区,构建生态型经济结构;积极创建生态城市、生态城镇、生态示范村和生态社区。

——实施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综合开发战略。

顺应亚太(日韩)国际产业和港澳台及长三角产业转移大趋势,充分发挥盐城港口岸线资源优势,按照以港兴工、以工强市的思路,大力发展临港产业。

将海洋经济、生态旅游业和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综合开发的重点。

——实施东进出海、南融北联的空间推进战略。

坚持东进出海,南融上海,对接长三角,通过南接交通、南输资源、南链产业和南引要素,把盐城沿海开发纳入长三角进行统筹规划建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主动承接亚太(日韩)和港澳台产业转移;北联连云港,为滨海、响水和射阳等地港口发展创造条件。

第十二条【战略目标】通过沿海开发,将盐城建设成为中国沿海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江苏沿海新兴临港工业城市,建成和谐宜居的滨海生态城市和西太平洋国际湿地生态旅游城市,实现建设活力盐城、开放盐城、快捷盐城、平安盐城和生态盐城的总体战略目标。

第十三条【阶段目标】

——近期阶段(2006—2010年),即沿海开发的起步阶段。

基本建成沿海开发的集疏运体系,整合以大丰港为主体的盐城港,临港工业区与港城建设开始起步。

到2010年,全市经济发展速度稳定在14%的水平,GDP总量达到2000亿元,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城镇化水平达到48.1%,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中远期阶段(2011—2020年),即沿海开发的攻坚阶段。

全面完成沿海开发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功能齐全、发展有序的临港工业区与港城,基本形成据点式生态开发的总体布局结构。

初步将盐城建设成为中国沿海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沿海港口工业城市、和谐宜居的滨海生态城市和西太平洋国际湿地生态旅游城市。

到2020年,全市GDP总量突破6200亿元,人均GDP达到77100元,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8.3%,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

第十四条【战略布局】以主体功能分区为前提,坚持生态优先原则,通过强聚“一圈”(盐城都市圈),隆起“两带”(由204国道、新长铁路、沿海高速公路共同组成的纵向内陆经济带,由徐大高速公路组成的横向内陆经济带),贯通“四轴”(四条东西向通海干道沿线经济带),做精“十核”(响水城区、滨海城区、阜宁城区、射阳城区-射阳港城、建湖城区、东台城区、大丰港城、滨海港城、陈家港城、港新城),最终形成由“一圈、两带、四轴、十核”组成的“五指状”点轴开发空间格局框架(图12)。

四、主体功能分区与空间管治

第十五条【分区方案】在盐城沿海开发中进行主体功能分区,通过引导与管制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优化产业布局,选择开发模式,约束开发规模与强度。

通过对盐城市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保障能力的分析,选取开发适宜性、开发基础(图13,图14)、开发潜力(图15,图16)3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综合分析划定主体功能区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图17),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1.0%、58.7%、28.8%和11.5%。

根据盐城市淤长型海岸开发与保护的特殊性,增加了“海岸发展带”,最终形成“四区一带”的市域主体功能分区格局。

第十六条

【八线管治】以主体功能分区为基础,对盐城市沿海实施“据点式”开发,推行红线管城(占全市总面积的4.42%)、蓝线管水(占14.94%)、绿线管林(占29.84%)、棕线管路(占0.68%)、紫线管工(占3.42%)、黑线管灾(占0.29%)、黄线管田(占46.35%)、粉线管古(占0.06%)的“八线”空间分区管治(图18)。

五、产业发展与产业集聚区建设

第十七条【工业发展目标】盐城市工业发展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增量带动原则、科技先导原则、开放开发原则、集聚发展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

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920亿元,2020年达到325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7%和13.4%。

工业在盐城市GDP中所占比重从2005年的37.6%提高到2010年的46%和2020年的51.8%。

将盐城市建设成为江苏先进制造业的新型集聚区和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全面融入“长三角”和江苏先进制造业体系,并在若干优势行业取得突破,建成若干个在江苏乃至“长三角”处于领先地位的制造业中心和产业基地,成为苏北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先行区。

第十八条【工业发展思路】加快对外开放,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全面融入“长三角”经济圈;以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主题,着力调整工业结构,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积极培育开拓新兴战略产业;优化工业布局,实现点、线、面相结合的开发和发展模式,增强盐城市区工业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资源集约利用的有盐城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十九条【延伸六大工业产业链】

——汽车产业链。

上游产业为冶金(汽车用板材)及铸、锻件生产;下游产业为汽车零部件生产及汽车总装,并带动机械、电子、电器、仪表、轮胎、塑料、玻璃、纺织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纺织服装产业链。

以棉花和化纤生产为上游产业,通过发展纺纱、织布及印染,带动针织、服装、纺织机械等下游产业发展。

——化工产业链。

以海盐为原料的盐化工,主要生产纯碱或烧碱(副产氯气),并回收溴、碘、锂等产品,带动食品、医药、精细化工及石油化工等行业发展;以油气资源为原料的石油化工。

其上游产业为油气资源开采、运输及炼油,下游产业发展乙烯、丙烯、丁烯等多种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的精深加工,可带动橡胶、塑料、纺织、农药、医药工业发展。

——农机产业链。

以现有的柴油机、汽油机为基础,上游为众多的机械零部件产品,逐步向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节水喷灌设备和精细农机具等农机产品方向延伸。

——能源产业链。

以沿海地区的煤电和风电等能源为基础,带动风电设备制造和高耗能工业(如烧碱、海水提取镁和锂、新材料、海水淡化等)的发展。

——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

上游为优质农畜、水产品生产,下游为农副产品深加工;以营造速生丰产林(意杨)及芦苇为原料,通过林(苇)浆纸一体化项目,生产纸张及纸板等,带动印刷、包装等下游产业发展。

第二十条【做强四大支柱产业】

——汽车工业。

建设江苏最大的轿车生产基地。

以经济型轿车和中档轿车为主,大客车、专用车(如环卫用车)为辅,到2010年小轿车生产能力将达到45万辆,成为江苏最大、全国第8位的轿车生产基地。

——纺织工业。

建设苏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

强化后道开发能力(织布和染整),提升技术装备和产品档次,建成花、纱、布、染、服装协调发展的纺织——服装体系,从纺织大市向纺织强市过渡。

到2010年,全市棉纺锭总规模达500万锭,麻纺锭20万锭,高档无梭织机2万台,印染及后整理能力15亿m,服装生产能力2亿件。

——机械工业。

建成江苏最大的农机与纺机制造业基地。

“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大马力柴油机、新型实用的环保节能多缸柴油机和微型汽油发动机,年生产能力300万台,四轮拖拉机年产45万标台,纺织机械产能达30万t。

——化学工业。

重点发展海洋化工和石油化工,建设江苏第二大石化基地。

立足海洋化工,近中期重点发展盐化工,建设年产30万t的离子膜烧碱厂,配套发展吃氯产品,搞活医药工业,形成海洋化工产业链。

远期发挥滨海港口可建10—15万t级深水泊位的优势,建设以1000万t炼油厂和100万t乙烯生产装置为主体的石化工业基地。

第二十一条【培育五大新兴战略产业】

——能源工业。

建设江苏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

2020年,盐城沿海地区射阳港、陈家港、滨海港、大丰港电力装机容量将达到1000—1200万KW,风力发电2010年达到100万KW以上。

——电子信息产业。

建设江苏重要的汽车电子生产基地。

以生产汽车电子锁、防盗电子监控器、电子油门及汽车音响作为切入点,向发动机电器件和车用电子部件(电脑显示器、扫描仪、光驱、可视电话等)拓展。

——造船工业。

建设江苏重要的内河及河——海中小吨位船舶生产基地。

在拆船和修船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中小吨位船舶制造。

——林(苇)纸产业。

按照“以纸养林、以林促纸、林纸结合”思路,建设林(苇)浆纸一体化基地。

到2010年建成50万t文化用纸、20万t机械磨木浆厂生产能力,配套建设62万亩速生用材林、纸板及纸制品企业。

——钢铁工业。

建设江苏大型钢铁工业基地。

在滨海港集中建设1000万t级以上大型钢铁厂,主要生产汽车用板材、硅钢片、钢管、镀锌板及彩镀板等产品。

第二十二条【建设三条产业集聚带】一是沿204国道和沿海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密集带,以发展汽车及汽车零配件、纺织、机电、食品产业为主;二是新长铁路盐淮区段和盐(城)徐(州)高速公路产业密集带,以发展纺织、汽车、石油机械化、精细化工、轻工(皮鞋及鞋材)、节能灯产业为主;三是沿海海洋产业带,呈据点状不连续分布,重点发展能源(电力)、化工、钢铁等“大进大出”的临港工业,以及水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与加工等(图19)。

第二十三条【建设十大产业集聚区】以10个省级开发区为重点,坚持高起点规划,合理定位,重点发展汽车及汽车零配件、动力机械、机电、电子、生物医药、精细化工、建材、纺织、服装、针织、印染、食品、不锈钢制品、绿色照明、新材料、新能源、物流等产业。

第二十四条【培育20个特色产业集群】按照“市场导向、企业自主、政府推动、重点扶持”的原则,在现有产业集群的基础上,结合建设韩资密集区,通过规划引导、园区集聚、制度创新和配套服务,2010年以前,重点培育汽车及汽车零配件、纺织、化工、纺机、石油机械、造纸包装、玻璃制品、不锈钢制品、节能灯、乳胶手套等20个年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其中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3—5个,50—100亿元5—10个。

第二十五条【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建设江苏最大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上海和“长三角”优质农产品的核心供应基地,中国沿海地区农产品出口及观光农业基地;基本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

第二十六条【现代农业区域布局】

——形成现代农业的区域性布局。

一是渠北旱作农牧区,重点建设优质粮、棉及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对中低产田实行退耕还草,大力发展以瘦肉型猪和地方家禽为主的规模化畜牧业、庭园式特种养殖业及农副产品加工工业。

二是沿海高效种养殖区,重点发展优质棉、蔬菜、瘦肉型猪、优质肉羊、特种家禽等,积极发展创汇农业,配套建设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和农畜产品加工业。

三是里下河粮食、水禽及城郊农业区,重点发展设施蔬菜、水生蔬菜与水生经济作物、特色水产品和水禽养殖等;在盐城都市圈周边地区,加快以花卉、苗木、蔬菜为主的都市农业的发展,建成盐城市最大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与加工基地。

四是海滨滩涂盐土农业与海水种养植区,充分利用沿海滩涂的潮上带种植有经济价值的耐盐植物,在潮间带和潮下带,重点发展优质名贵鱼、虾、蟹、贝类、泥螺等海水增养殖业。

——建设六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包括:

沿海地区棉花特经产业基地,滨(海)、阜(宁)、响(水)家禽产业基地,瘦肉型猪产业基地,沿海滩涂及废黄河地区林果产业基地,东(台)、大(丰)、射(阳)瓜、油、药、蒜产业基地,射阳河沿线出口蔬菜产业基地。

——建设八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