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组织培养技术》.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4251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2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docx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组织培养技术》.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docx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性科学,是培养基配制工、组培接种工、组培技术研发工和组培室(车间)主管必须的技能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四大核心职业能力之一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使学生具备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知识,能准确配制培养基,熟练无菌操作,科学设计培养方案,有效调控培养条件,正确分析解决组培异常问题,保证组培苗质量,获得从事植物组培技术应用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同时具备组织培养工的职业素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今后从事苗木组培快繁与脱毒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以生物科学基础、应用化学、园艺植物识别等理论和实践课程为基础,同时为名优花卉工厂化生产、园艺作物无土栽培、园艺种苗繁育等其它核心课程提供新技术、新方法支持。

二、课程定位

1、理念定位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以能力为本位,基于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并结合植物组织培养工职业工种鉴定要求和行业、企业标准,构建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结构与体系;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的需要来设计安排教学活动,实施教学做考合一,体现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科学性、教学设计的导向性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有效性。

2、服务面向定位

服务组培企业生产一线。

3、目标规格定位

培养适应园艺作物组培生产、管理、组培苗木销售与服务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4、教学模式定位

基于行动导向理论,实施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做中学,培养组培岗位能力。

5、考核评价定位

树立“能力本位”现代高职考试观,坚持多元整体评价观,知识、技能与素质同步考核,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学促教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课程目标

通过不同项目和具体任务的完成,使学生具备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准确配制培养基,熟练无菌操作,培养出组培苗木;能科学设计培养方案,正确分析解决组培异常问题,从而控制组培苗质量;具备组织培养工的职业素质,使学生最终成为适应组培生产、管理、组培苗木销售与服务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组培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具体目标如下:

1.专业能力

● 熟悉组培含义、类型、特点与具体应用。

● 熟悉组培工作程序、组培设施与建造要求,能使用和维护组培仪器设备,会设计组培室,科学管理组培室。

● 熟练进行培养基制备、外植体选择与灭菌、接种、培养、组培苗驯化移栽等组培的基本操作。

● 会设计与实施组培试验方案、核算组培成本和效益分析。

● 能准确观察组培苗长势、长相,科学分析、解决组培的异常问题,有效控制组培苗质量。

● 能按照培养方案或生产计划,熟练进行园艺种苗的快繁、脱毒处理及组培苗生产管理,生产出合格组培苗。

● 清楚组培岗位及其工作职责、任务与目标,熟悉组培苗木工厂化生产与经营管理理念与方法。

2.方法能力

●能自主学习组培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

●能自主搜集、鉴别、处理组培信息,正确分析和解决组培实际问题。

●能独立制定、完善工作计划并有效组织实施。

●能不断积累组培经验,科学优化组培方案与技术要求。

●熟悉安全生产规范、操作规程及环保基本要求,并自觉遵守。

●具有求真务实工作态度,具有较好逻辑性和合理性的科学思维方法。

●具有较强的工作过程、产品质量的自我控制与管理、工作评价与总结能力。

3.社会能力

●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严谨的行为规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较强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

●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成本意识、质量意识、市场意识和工作责任心。

●具有较强的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

四、课程结构与内容

课程结构与内容设计见图1。

五、教学模式

本课程为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项目课程,实行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考四合一。

教学流程见图2。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根据不同的项目与任务,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手段。

可选择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法、现场操作、直观教学、讨论式、启发式、学导式、引导文式、对比法、情景剧式等;教学手段有动画、视频、照片、CAI课件、虚拟实训、网络资源平台、职场模拟等,注重方法手段的针对性、适用性。

七、课程考核

(一)考核目的

课程考核的目的是对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能力和素质水平进行测量,特别是加强能力考量和素质测评,以鉴别和评价课程教学效果与质量是否达到课程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教育活动。

这是高职教育宗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所决定的。

因此,课程考核要杜绝“为考而考”的不良倾向,同时加强考核结果的反馈,最大程度发挥考核的导学促教功能。

(二)考核内容的确定

教学内容即为考核内容。

本课程是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的一门应用性项目课程。

其教学内容包括理论知识、一般技能/能力、核心技能/能力、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

因此,考核内容即为上述内容,教学的重点,即为考核的重点。

(三)考核方法

1、考核类型

本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项目课程,并遵循认知规律、能力形成规律和高职教育规律进行结构序化,确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项目驱动和任务导向式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强调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考四合一。

因此,在考试类型的选择上,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合理选择评价性考核、鉴定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和诊断性考核等考试类型。

对于组培产品质量、规划设计图、生产计划、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等级等可采取鉴定性考核;对于职业素质、各项目实施效果、试验或培养方案等可采取评价性考核;对于组吉操作技能/能力、理论知识丰富度等可选择形成性考核;对于自学效果、重点难点掌握程度、技能/能力水平现状等可选择诊断性考核。

2、考核形式

课程考核形式多样化,是由农业高职教育不同学习领域课程的性质、特点、目标,以及教学与考核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的多样化所决定的。

在课程考核实践中可采取小组积分制考核、现场操作、技能比赛、作业(或实训报告、培养方案、计划书、设计图等)批阅、论文或问题答辩、情景剧策划与展示、笔试、口试、产品鉴定等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多角度考核,体现考核的效度和信度。

3、考核实施主体

课程教学由专任教师、兼职教师组织实施,教学主体是学生,教师起到引导、指导作用。

因此,改变过去考核实施主体单一化的垄断作法,实行学生个体、学习小组和指导教师多元参与的考核机制,使考核更加公开、公正和透明,同时便于考核结果的直接反馈。

(四)考核策略

1、坚持开放、多元化整体评价观。

加强过程考核、动态考核、跟踪考核,注重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对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素质现状作出整体性评价,同时评价主体做到多元化,既有(专职或兼职)教师、学生个体和学习小组,个别项目或实训有企业人士的参与,同时明确企业评价的重要性和导向性。

2、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并重,同步考核,以考促训,以赛促练,考核常态化,将考核变为一种特殊的实训过程,以此更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学促教功能。

3、单项技能逐项考核达标,综合技能实行综合考核,注重实操质量和理实融合式的问题考核,素质考评贯穿项目实施和教学的全过程。

4、坚持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考核管理机制,对于组培协会和兰花协会内考核优秀的学生由会长推荐,可免于课程的实操考核和素质考评,成绩同样定为优秀级别;对于参加省、国家技能大赛获奖的学生可免于课程期末考核,其成绩定为优秀级别;对于理论知识掌握牢固、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强和综合评价较好的学生给予加分鼓励。

5、过程考核主要以项目、小组为单元进行考核,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均纳入考核内容,实行学生个体考核和小组积分制考核相结合的策略,小组项目考核成绩可由组内自评、组间互评和任课教师、项目指导教师、兼职教师多方评定,按比例纳入考核成绩。

6.学生顶岗实训与就业实习期间的考核以组培企业指导教师为主,校内指导教师为辅,成绩不合格者将重新参加校外实训(习),直到考核合格为止,否则将延期毕业。

7、学生毕业前必须通过省里组织的国家组织培养工种鉴定,否则认定技能不合格,需要重修。

(五)课程考核标准

1、学生个体考核

(1)课程考核实施方案

表1课程考核实施方案

考核类型与项目

主要考核形式

权重比例

过程考核

(40分)

素质考评

检查自学笔记、文本批阅、

小组评议、跟踪观察

10%

实操考评

现场操作、技能比赛

15%

理论考评

笔试、口试、课程论文

10%

效果考评

作业、组培产品质量、现场操作质量

15%

小组考评

见项目评价单

50%

终结考核

(60分)

理论综合评价

笔试、口试

35%

实践综合评价

现场操作

45%

素质测评

组长与教师综合评定

20%

(2)课程考核标准

表2课程考核标准(参考)

考核项目

考核要点

考核形式

满分

学习态度

1.听从指挥,遵章守时,出勤率高(3min)。

2.项目管理积极主动、态度认真,责任心强(4min)。

3.有全局观念、团队精神、创新意识(5min)。

4.观察仔细,数据记录详细、准确、真实(4min)。

5.方案或报告字迹工整,体例正确,内容全面,认识深刻(4min)。

跟踪观察

文本批阅

20分

理论水平

1.理论知识掌握牢固(6min)。

2.能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项目实践(6min)。

3.问题分析科学、客观、准确,解决措施科学合理、有效、针对性强(8min)。

口试

笔试

现场观察

20分

操作与管理

1.能够积极参与、科学设计实施方案,计划与组织能力强(7min)。

2.按照组培生产工艺流程与操作要求,熟练、规范操作,上下工序衔接顺畅(8min)。

3.项目管理科学、及时、有效,过程控制能力强(7min)。

4.团队配合默契,工作效率高,管理效果好(8min)。

方案设计现场操作技能比赛

现场观察

团组积分

30分

学习成果

1.掌握组培技术(6min)。

2.按计划完成项目,建立组培无性系,培育出健壮组培苗(6min)。

3.技术指标控制到位,其中,污染率≤5%,移栽成活率≥80%(6min)。

4.学习能力、合作能力、技术应用能力较强(7min)。

5.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5min)。

现场调查

产品鉴定

团组测评

30分

合计

100分

2、小组考核

对小组考核实行积分制考核。

考核成绩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项目评价,以组为考核对象,分项目评价。

各项目评价标准见各项目评价单。

每个项目或任务结束后,进行评价;二是组员平时考核成绩纳入小组积分。

小组项目评价装订成册,其平均值加上组员个人累加成绩为小组一学期平时总积分。

各小组总积分最低零分,最高为小组成员数×100分值。

3、学生平时个体成绩

个人平时总成绩=(小组总积分÷组员数+个人总积分÷考核次数)/2

(六)课程考核的时、空间要求

在考试时间安排上,变期中、期末1~2次考试为多次平时考试与时间固定的期中、期末考试相结合。

平时过程考核要与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相适应,时间安排相对灵活,教学考结合,使考核常态化,成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活动和过程,但又不能频次太多、占用教学时间过多,否则会增加教学压力和学生负担。

职业素质测评可与教学同步观察考核。

在考试空间安排上,一是加强硬件建设;二是平时考核前做好充分准备,妥善处理好考核与教学的关系,应根据考核内容、考试类型和考试形式合理安排。

如现场的操作考试、口试、技能比赛等考试方法可在实践教学与管理相对空闲时,利用当下的场地、设施设备就地进行;如果班型过大,可在同一场地或不同场地分批分组轮流交叉进行。

教师要注意同一班级和平行班不同批次学生考试样本的难易度,考试结果做到公平,便于横向比较和纵向分析。

八、教学资源利用

1、本课程为国家精品课程,现已开发出全套教学资源,并上传至校园网精品课程网站,可供师生共同使用。

此外,还建有网络虚拟实训系统,供上网自训自考。

2、本课程主教材采用课程负责人主编的《植物组织培养教程》工学结合式课改教材,并提供相关教学参考资料选用。

3、学校建有300m2的组培实训室(实训中心一楼)和6000m2的兰花育苗工厂(东大门附近),是日常课程教学的主要场所。

实训室可提供实验员助手岗,校企合作兰花基地可提供短期实践工作岗位。

利用寒暑假,也可以到与我校紧密合作的多家校外实训基地实践锻炼。

5、课程组教师全部为双师型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有着多年的组培教学与技术研发经验。

课程负责人为省教学名师,课程组所在专业教学团队被省评为优秀教学团队,所在专业被评为省品牌专业。

九、学生现状分析与学习建议

本专业生源来自高中或职教中心,高中生源中有文科生、理科生。

无论生源类型如何,对植物组织培养知之甚少,并且高中文科生化学基础较弱,相对而言,高中理科生有化学操作基础,学习本课程难度较小,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加强与化学课程之间的沟通,注重文科生的重点指导。

另外,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教学模块1的教学中加强培训和引导,使学生尽快适应新型教学模式。

作为学生首先要清楚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内涵与实施流程,充分认识到教学主体地位,明确学习目标与努力方向,积极主动适应新型教学模式;其次,结合本课程的性质与特点,采取如实践法、比较法、问题探究法、网络学习等适合自身和学习内容的学习方法,积极参加协会活动,主动利用好教师、实训基地、图书馆、课程网站等教学资源,养成多做多看多听多问的好习惯,做到理论与实践、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课上与课下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学能力,最终达到知识、能力与素质同步提升。

十、参考资料

1、相关教材等出版物

侯义龙.果树组织培养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王国平,洪霓.果树的脱毒与组织培养[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王国平,刘福昌.果树无病毒苗木繁育与栽培[M].北京:

金盾出版社,2002

李胜,李唯.植物组织培养原理与技术[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涂艺声.经济植物大规模快速繁殖技术[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王振龙.植物组织培养[M].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

王玉英,高新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手册[M].北京:

金盾出版社,2006.

M.K.Razdan.植物组织培养导论[M].肖尊安,祝扬译.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李俊明,朱登云.植物组织培养教程[M](第3版).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谭澄文,戴策刚.观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M].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王清连.植物组织培养[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熊丽,吴丽芳.观赏花卉的组织培养与大规模生产[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李云.林果花菜组织培养快速育苗技术[M].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相关网站

中国组培网

植物克隆网

日本组织培养协会

中国科隆植物网

中国生物技术信息网

辽宁生物网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